c**********g 发帖数: 222 | 1 大致看了一遍,不得不坦率得说,文章史实方面的错误太多,甚至有故意捏造、改动的嫌
疑。
而且立论明显偏颇,为论点凑论据的迹象太过明显。
先提醒一句,我这个帖子的语气冲了些,可是你立论讨论的态度明显有问题,
我还是冲些好。只此一贴,恕不再复。
略举几个史实上的错误,以第三第四节为范围:
(1)粘罕是西路军统帅,不是东路军统帅。而且东路军统帅叫斡离不(汉名宗望),
不是堪离不。
(2)粘罕的西路军没有攻打真定。事实上,真定根本就不在西路军作战计划内。打真定
是
东路军的事情。然而东路军直接跳过真定,并没有围攻。
(3)围城之前,李纲已经官拜尚书右丞,身为执政,负责京城防务,不能说官职不高。
(4)伏阙请愿的太学生从来就没有被拿下过,何来放行一说?
(5)伏阙之时,勤王兵(二十万,包括种师道、姚平仲率领的精锐西军)早已进入开封
。
而且,西军是接到勤王诏来的,种师道没有料到金军金军速度之快,途中还有所耽搁。
李纲、种师道被罢,起因是二月初一的姚平仲劫营失利。不是李纲被罢再起用后劫营。
(6)李纲、种师道都反对军事冒险。李纲的态度,有他劫营发生前的奏章为据。种师道
的态度,有他根本就不知道劫营之 |
|
k**o 发帖数: 15334 | 2 越南被亡过,远有汉人,近有法国人。
朝鲜几乎没独立过,总是作为藩属存在,朝鲜王都是要中原政权册封才合法。
近代袁世凯驻军朝鲜时,还上过奏章,提议把朝鲜变成中国一个省。满清
当时事太多,没同意。另外近代也被日本亡过。
日本倒是确实从未真正彻底亡过国。可以说没彻底亡过国的三个民族,
日耳曼,斯拉夫,日本人。还有谁? |
|
k***g 发帖数: 7244 | 3 呵呵,其实文字狱最先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出来的,譬如有人写谢恩诗,里面出现了“
殊”这个字,老朱就把它拆成“歹”“朱”,把写诗的人砍了;大臣写奏章,用到“作
则”这个词,老朱认为“则”和“贼”同音,大臣是讽刺他做过贼(参加过义军),砍
了;还有一个人的贺表里用了“取法象魏”一词,老朱说“取法”与“去发”同音,这
是在讽刺他当过和尚,所以也给砍了,这和雍正时“维民所止”-〉雍正无头的逻辑其
实是如出一辙。
老朱当时对文人这么狠,据说是有一个故事。张士诚原来没有大名,就找了一个文人给
他取一个,那儒生就告诉他叫“士诚”,听起来不错,但是张士诚不知道其实《孟子》
里有一句话:“士诚小人也。”那儒生其实是戏谑他的,结果他老老实实的叫了一辈子
“张士诚”这个名字,因此朱元璋大概从心理厌恶读书人的这个调调儿。 |
|
t****u 发帖数: 8614 | 4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崇祯17年间换了50相,明朝的相权真要
像被吹捧得这么牛,这有可能办到吗?
明朝的皇权是空前集中的,皇帝懒的时候,或者无能的时候,
可以把权力交给太监或内阁。但是只要皇帝愿意,随时都可
以拿回来。
万历可以放任文官们自娱自乐,不理朝政,让他们自行自灭,
但是他老人家关心的税监矿监却一点都不含糊。万历亲政后
的文官集团算得上牛了吧,对矿监税监上了多少奏章,管过
一点用吗?
明朝唯一一段例外的日子,就是张居正那段,皇帝年幼,内
阁和司礼监勾结,加上太后支持,才有了那么一段皇权旁落
的日子。问题是这是特例,不能当作明朝政治的常态。 |
|
h*****p 发帖数: 2638 | 5 ☆─────────────────────────────────────☆
OXGBIX (牛英九) 于 (Sun Mar 22 13:37:14 2009) 提到:
曹操这意见对不对
大家都知道三国之乱源头之一是十常侍,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
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
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
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
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
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
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
,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十常之死特有意思,当时皇帝身边有十个经常不离左右的宦官叫十常侍,他们贪赃枉法
,残害百姓,陷害忠良。灵帝对他们的话非常相信,汉王朝统治已非常危险了。
朝中谏议大夫刘陶向灵帝哭谏,要灵帝除掉十常侍,灵帝不但 |
|
w****w 发帖数: 14828 | 6 這是中國運氣不好。 中國官方正式接觸西洋文化,一是元,再是清。中間明朝閉關鎖
國跳過。而元清都是游牧少數民族,屬於一朝得志便自高自大,加上輕視科技,排斥西
洋文化的傳統導致他們即使接觸到西洋文化也不會重視科技傳入。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
爭前期,道光居然還否決購買堅船利炮的奏章。 |
|
v**e 发帖数: 8422 | 7 周室典籍失踪之谜与山海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周时期,周与楚实为并存的王朝。在东周列国中,除了周人称
王之外,唯有楚王问鼎并自称为王。事实上,楚与周(包括中原各诸侯国)长期为敌对
方,双方时有征伐;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不大可能有学术大家可以兼通周地、
楚地风情的。但是却有一个例外,这就是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
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王子朝(庶长子)占据王城(洛阳
)数年,王子丐(嫡次子,被立为周敬王)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
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此举得到中原过诸侯国的响应),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应当还
有大量周王室的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
》等书中。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
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子亦非常可能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
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它们应当包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
)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
档案资料。
根据《吕氏 |
|
r**o 发帖数: 4614 | 8 万历同学还是批奏章的, 倒是清圣祖小玄子晚年倦政去热河度了10多年假。 |
|
t****u 发帖数: 8614 | 9 再来一个,
一宅男成功穿越,发现身穿龙袍,正坐在御书房里.喝了口宫女送上来的参汤,正准备
批阅案上厚厚的奏章,这时一个小太监急冲冲的跑过来,神色惊慌得说,"皇上不好了
,闯贼进城了". |
|
r***l 发帖数: 9084 | 10 53桂的确很牛,打仗厉害.
至于反清,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53桂的反清细节都是清朝御用文人写的,当然要把康熙
写成大好人,53桂是乱臣贼子. 说康熙逼反53桂还是有道理的. 从53桂当年剿灭南明不
遗余力,以及后来上表要求出兵缅甸追杀永历的“三患二难”奏章,其实都表明53桂这辈
子没有什么野心了,就想做云南王了. 平心而论,就53桂在满清入关,扫平全国立的功劳,
特别是在山海关的功劳,封个云南王也不过分.53桂反清归根到底我觉的还是满汉矛盾,
特别是清廷对于手握重兵汉族大臣的猜忌. 在加上53桂手下很多原来南明的将领,比如
马宝,这些人坚持抗清几十年,最后不得已投降,内心还是很反感满清的,他们多多少少会
有煽风点火的作用. |
|
m******r 发帖数: 4351 | 11 换个话题轻松一下。前段时间大家为了孙的一首诗吵个不休,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主要
的一个话题就是孙承宗和毛文龙的关系
我这里给出结论:不怎么样。
大家知道,毛文龙是王廷桢的手下,曾经上疏要拿自己的功劳给王抵罪,被朝廷斥责。
熊廷弼王廷桢等是被孙的一个奏章下狱的。无论是熊党还是王党都是和孙对立的,也就
是说,孙干得越不好,对二人越有利。如果孙无功,那么证明二人弃数百里疆土烧屯聚
没多大错;反之,则罪重一等。
所以毛的策略是不停地往长安解俘,意思是说,我这么点粮饷能干这么多的事,反衬出
孙的耗粮无功。一开始,孙没看出来,第一次毛的三百首级解到,他没加仔细勘查就让
送往宁远诸堡,希望激励诸将也去砍点脑袋回来。结果等他到了前线,发现这砍脑袋不
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人跟老孙说,砍鞑子脑袋难,但咱们可以去广宁前线砍那些归顺
后金剃发的辽民啊,砍一两千首级跟玩似的,而且谁也看不出来,还能堵一下朝廷那些
人的嘴。孙说,靠这么封侯俺不干,其实主要原因是孙和毛不一样,毛是铁桶一样的独
立王国,无人监督(孙曾派人去但神秘失踪,古人很多认为是被毛偷偷宰了),孙要这么
干搞不好要泄漏。
所以大家可以看明白了。打个比 |
|
g*****e 发帖数: 574 | 12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
■张宏杰
【载于本刊红版2010年第六期】
一
朱元璋命令臣下将《孟子》中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反动文字”尽皆删去,共砍掉原文八
十五条,只剩下一百多条,还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
删的条文命题。
其实,在删《孟子》以前,朱元璋还做过一些让臣下不太好理解的事,如在推翻元朝之
际,中原汉人皆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强烈要求朱元璋彻底清算元朝统治者的罪恶。可
是朱元璋却没有这样做。在进军大都之时,他要求军队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
宗戚,咸俾保全。”对俘获的元朝贵族一概予以尊礼,并封给他们很高的爵位,让汉族
人继续对他们行礼如仪。
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后,大臣们纷纷献上“捷奏”之章,批判元代皇帝的无道,颂扬洪武
皇帝的雄武,也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因为奏章里面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词语。朱元璋对宰
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对于中原汉人来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是拨开云雾,重见青天,大多数汉人都不承认
蒙古人统治的正统地位,但朱元璋却承认蒙古人的统治是“正统”,并从各个角度,竭
尽全力为元朝的 |
|
r***l 发帖数: 9084 | 13 看南明史,一直对孙可望要求封王的奏章有点不懂
先秦王荡平中土,扫除贪官污吏。十年以来,未尝忘忠君爱国之心。不谓李自成犯顺,
玉步旋移。孤守滇南,恪遵先志。合移知照,王绳父爵,国继先秦。乞敕重臣会观诏书
谨封。己丑年正月十五日孙可望拜书。②
这个先秦王指的谁? 难道是张献忠? |
|
a***s 发帖数: 92 | 14 韩局列传
韩局峰者,苍梧人也。才捷而体健,彬彬文质,性倜傥,善豪饮。公郁郁有才思,好属
文,效帝王故事自纂《起居录》,旦有事,辄志之。国朝五十七年,领桂中局务。当是
时也,天下承平,四海绥靖,公壮年得志,平步青云,己才独步僚属,然略无自负之色
。居敬而行简,兢兢于己任,不敢稍有怠懈,奏章文告悉力而为,给用所需亦亲市于市
。经年之间,治内商贾川流,烟务井然,上称其是,下颂其贤。越明年,韩父来。公谨
恪孝道,朝夕问安,奉养有加。将归,谓公曰:“富贵无骄色,事亲如贫贱,吾无忧矣
,子其勉之!”未几,有女谭氏欲与公合。谭氏久居公麾下,其人曼妙有姿颜,待字闺
中,群公子觊觎垂涎而不可得,然独慕公之博识儒雅。一日,谭氏华妆丽服,谒公于逆
旅,白曰:“妾固贱鄙不淑,然仰君才识,实难自已,如久旱之求甘泽,朝芷之盼露曦
,若蒙不弃,愿以身事公,效鱼水之欢,君其鉴之!”公勃然作色曰:“若何自轻乃尔
?峰妻贤子慧,闺帏之事亦偕,犯纲乱纪之举,岂可轻为?”谭氏愀然失声,以袖遮面
,状甚悲。方欲请辞,公怜而止之曰:“昔舜妻二女,不失其大;汉武群姬,未损其光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日之事,何足道哉?”遂相拥入榻, |
|
m******r 发帖数: 4351 | 15 又在转移话题;本来我们一直在说的根本不是"正史完全不可信",而是不能迷信正史。
就像你所说,即使是正史,甚至同一本书里面都有矛盾呢。
不同的史书,矛盾就更多了。那怎么办?历史虚无主义?大家都别玩了?
所以需要分析,你长脑袋不是为了吃饭的吧。
正史有正史的问题,比如说遮掩;野史有野史的问题,比如准确性问题,总之二者互为
补充
即使是起居录实录什么的,也要具体分析,比如那些奏章也是那些大臣挖空心思巧妙措
辞让皇帝看的,具体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而他人的分析,史料引用的对不对,可信性强不强,具体分析过程也是能检验的,总之
不能因为结论变成了二手的而一棒子打死。
你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正史的正确性不加分析地否定屠杀的史实 |
|
r**o 发帖数: 4614 | 16 恰恰相反, 明朝是zf体系烂掉了, 皇帝再能干也没用, 就是大家一致贬低的崇祯,
从遗留下来的奏章看也是个明白人。
南明几个朝廷的文官都没有能力保障有效的赋税, 军饷都供给不上, 怎么打啊。 |
|
|
r**o 发帖数: 4614 | 18 崇祯的能力还是不差的,传下来他批过的奏章看得出他头脑还是很清楚的。 崇祯的问
题是他撤掉了厂卫,完全依靠文官系统,而文官系统又加速腐化。 |
|
m********1 发帖数: 368 | 19 未見劇中有將甲午之殤歸咎于英美之意。慈禧《走向共和》中形象的確有美化,然則余覺李鴻章、梁啓超、楊度、袁公之事迹評價不可謂不公道,常讀其人其事其文章(李鴻章有文集浩繁,可取其奏章譯電以觀之,梁啓超著《李文忠公事略》較爲簡要),劇中清末部分不曾有太多虛搆。余以爲國共史觀不可取,唐德剛、張鳴較之甚爲中肯。另,《走向共和》之述革民黨人,多有誤。 |
|
N*******d 发帖数: 5641 | 20 你仔细看看就能看到。
第十一集6分30秒开始看向光绪的报告,美国拒不出售炮弹
余覺李鴻章、梁啓超、楊度、袁公之事迹評價不可謂不公道,常讀其人其事其文章(李
鴻章有文集浩繁,可取其奏章譯電以觀之,梁啓超著《李文忠公事略》較爲簡要),劇
中清末部分不曾有太多虛搆 |
|
W******r 发帖数: 87 | 21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举入仕而为一、二品...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7325 | 22 ☆─────────────────────────────────────☆
lacri (lacri) 于 (Mon Oct 4 10:30:50 2010, 美东) 提到:
本来大波无故封我我不想在这里发言了,但看到那个大坑就不得不说几句。
一些ID有很多常识性错误,估计都是看市面上畅销书看的,或是看了某个学者的著作
就以为真相在握了。
清,篡改历史,压制汉人,都是证据确凿的,但文化落后却不好说,清代确实是集中国
学问之大成的时期,名家辈出,像考据训诂的进展和发达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
前面几个朝代加起来也比不上的,清诗宗宋,比明高了一个档次。而金石,术数,医药
等方面的研究整理也是值得称道的。以上的细节都可以google。
清代皇帝权力大是封建社会空前的,但历史愈发展,皇帝权力越大,后来的朝代的皇帝
专权总是比前面大,这也就反面证明了明朝并不是所谓的什么民主萌芽。明朝国初时朱
元璋就废了宰相,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朝臣可以当庭脱了裤子打板子,皇帝权力无限
大。有人不知看了啥老jw张居正,实在不知道,张居正的权和太监的权都是皇帝给的
,本质上都是皇帝的,想收回去就收...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23 反间计有点类似于草地密电,这些秘密的东西的问题是知道的人少,留下来的证据也少
,导致后世一直对有无争论不休。
我个人倾向于有反间计。主要是所有说法里只有反间计逻辑上最自洽。简要说一下我的
理由。
首先,崇祯翻脸的速度太快了。11月23日召见袁崇焕时态度好得不行,袁是穿着青衣小
帽请罪的打扮,结果崇祯赏赐了貂裘大衣给袁崇焕(袁好大面子),说明崇祯至少是原谅
了袁的失误。一星期后第二次召见上来就"杀毛文龙,今逗留何也",没头没脑的话把袁
崇焕搞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说明崇祯处于极度气愤得情绪中,考虑到崇祯此时才18岁
左右,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报应该是他新近得到的。而且崇祯不惜冒着激反关宁
军的风险,不顾众多大臣的苦苦劝阻,临阵换帅,除了说明情况相当严重外,还说明他
认为情报比较确切——市井流言之类的小道消息是不够格的。
所以问题是,这个情报是谁提供的呢?
第二,袁的罪名,如我前面所说,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没有一个能落到实处。有人会说
斩帅,问题是斩帅虽然不合惯例,但是合法,崇祯事后认可了(虽然据说他很不爽)。所
以就是大家看到的"谋款而斩帅",回到了追究动机上,而动机这东西比较唯心,说你...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24 就好像病人,不开刀就治不了病。可是开刀第一有风险,第二要疼要流血。所以结果是
干脆啥也不做,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
明末的时候也差不多,大家宁可不做事,因为不做事就不会有错。于是东林党等整天互
相攻讦,无限上纲。奏章满天飞,但其实啥也没有干。好不容易出了几个干活的,比如
袁崇焕孙承宗,下场都不好,反正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另一方面说,朱镕基还是很厉害的。下岗几千万这样的魄力,一般人很难下这个决心。
一个搞不好就是千古骂名。
句。 |
|
h****a 发帖数: 3114 | 25 这是你的屠城小考,俺个理科生一瞥就有几处错漏。
史记正义〉注刘贾“屠城父”,称“屠谓多所诛杀也”,杀伤很大即称“屠”,这和今
义常指的战后滥杀有所不同。
##########“多所诛杀”意思是“杀伤很大”?诛杀是指什么?
“屠城”的“破城”之意使跟滥杀毫不沾边的事记为“屠城”,刘邦受子婴降入咸阳,
蜀汉费诗称为“屠咸阳,获子婴”,晋朝裴秀也在文章中称“汉祖屠咸阳”。曹操受刘
琮降入荆州,〈吴鼓吹〉称“众既降,操屠荆”。“屠城”的"破城"之意,也使得在当
时史书中"屠城"往往不是劣迹而是功勋,所谓“屠城殄国之勋”, “屠坚覆锐,立御侮
之功”在史书中比比皆是,魏帝诏书称赞司马昭“禽其戎帅,屠其城邑”,“去岁破吴
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三国志》称黄盖“擐甲周旋,蹈刃屠城”都在此列
,此外还有“屠城破邑,神武遂章”,“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
等等说法
“去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是屠蜀贼,不是屠蜀,跟破城有
个毛关系?放在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古汉语常...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26 古代"屠城"小考
《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攻城方怎么用望云气的方法判别哪些城容易攻下,将城上云
气分为“坚城之气”和“屠城之气”,并指出对于城上有“屠城之气”者,“其城营皆
可屠”。这里所说的“屠城”和“可屠”,显然不是指屠杀,而是针对“破城”和“可
以破城”而言。无独有偶,〈旧唐书五行志〉也记载了这么一套方法,通过望云气来预
言城池能否攻下,诸如“城上气如灰,城可屠”云云。
把容易攻下的城称为“可屠”的在史书中并非五行志独有,例如〈魏书邢峦传〉记载了
邢峦的奏章,称自己平蜀,前军才到梓潼,就有百姓来归附,“新化之民,翻然怀惠”,
前去涪城,信心满满,“旦夕可屠”;类似还有〈旧唐书王思政传〉,王思政守城,在
城中偃旗息鼓,攻城方“恃其众,谓一战可屠,乃四面鼓噪而上”。这里的“一战可屠”
,实际和我们常说的“一鼓可破”差不多。
“屠城”用做“破城”有其历史渊源,〈史记正义〉注刘贾“屠城父”,称“屠谓多所
诛杀也”,杀伤很大即称“屠”,这和今义常指的战后滥杀有所不同。而〈后汉书〉作
者范晔进一步在〈汉书高帝纪〉注“屠沛”一条指明“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原
先是多所诛杀称"屠",后来则因... 阅读全帖 |
|
b*******8 发帖数: 37364 | 27 可能跟武则天一样,老毛有些奏章也是江青批的,老毛身体欠佳了。 |
|
i*****g 发帖数: 11893 | 28 末代皇帝日子很糟糕,名义上他是皇帝,其实谁认呢,大概就上朝时那一屋的人名义上认
我可以想象,至尊贵的皇帝,对下面一个将军,地方总督还得小心安抚;还老担心别人
蒙蔽他,老担心有权臣要篡位。要强硬点么,又没有底气;柔和安抚么,又会被人看成
是无能无威之君。 窝囊到这个地步,还不能退位说,老子不干了!每天不想看那一堆
奏章,还不能不看。辛苦终日,国家还是日渐衰乱
那种痛苦,估计当了最痛苦的生物wsn的人,可以略略理解 :))
说句让本朝这些头儿们气得半死的话,我认为他们已经有点点那个味道了。他们认为的
高科技企业(或者其他什么),好多其实是骗钱的。但有什么办法呢? 1没人能仔细给
他们讲明白,什么是高科技,2来身边的近臣们也是不甚明白,雾里看花,3去问那些知
名的院士和专家,岂知他们一半人是草包,一半人收了别人的钱,还有些出于言辞礼貌
,说话很艺术。于是这些头儿们,看得纳闷,众说纷纭,不知如何是好,4去问当地扶
持该企业的官员,官员当然说这个不是污染大户不是野鸡,是优质企业,5去问该企业
的股东,人家当然说自己的企业好,6去问该企业的普通员工,一般人都是拿工资,他
知道个什么呢。
上上下下... 阅读全帖 |
|
b****r 发帖数: 2555 | 29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Aug 17 19:54:19 2011, 美东) 提到:
看了他视频的都清楚他讲古代史时,对隋唐赞不绝口,还上百家讲坛讲两宋,对清朝皇
帝也是称赞,唯独对明朝他宣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还有把明朝十六个皇帝说
成十六个混蛋,朱元璋这样的被他咬住出身说是最卑贱的皇帝,武宗,嘉靖,万历在他
嘴下都是极尽可能的贬低,为什么呢?他和明朝有什么仇么?
☆─────────────────────────────────────☆
Ranma (ranma 1/2) 于 (Wed Aug 17 19:55:27 2011, 美东) 提到:
不如此不出名啊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Aug 17 19:59:18 2011, 美东) 提到:
问题是他给学生讲课阿,又不是出去讲座贬低明朝
而且他如果想出名,完全可以把隋唐骂一遍,把贞观...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0 宋朝没有凌迟,也没有木驴挖心什么的法定惩罚。民间犯罪有没有不好说。
实际上,宋朝以前也没有凌迟。凌迟是草原上流行的,在元朝才推广到全中国并成为法
律的一个刑罚。
参考,清末修订法律时,沈家本的提请废除凌迟等酷刑的奏章(自己搜一下),文中回顾
了酷刑的历史,说的很明白,凌迟是元朝才有的。以前辽国的草原部分也部分存在(辽
国是一国两制,汉制和草原制度,汉制没有凌迟)
水浒是小说,不是历史,please distinguish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而且作者是元末明初人,要说小说反映社会现实,也离开宋朝有些远了。
最后说一句,上古时期不论。古代中国法律的酷刑,多半是元代开始的。汉代就已经基
本废除了肉刑(缇萦小姑娘的故事还记得不?)。宋代的法律是古代中国最文明的。
另外,王婆是女人又是老人,女人和老人在宋代法律除了大逆(杀夫杀父)一般是不受惩
罚的。
宋代法律也不允许刑讯逼供。所以为求证据,法医学也就发达了,有了<洗冤录>。 |
|
T****i 发帖数: 715 | 31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月关
内容比较杂乱,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看看。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
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
,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
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
后逼着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呢?《明史》四库版替前版增加的这
个情节,可疑乎?)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
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
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
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32 这个没准老袁还真是认真的。天启的时候袁任辽东巡抚时好像跟天启提过说过四年平辽
的。还有孙承宗自己的五年计划。
也就是说,孙袁二人很可能有一定的计算,不然这个五年的数字为啥一而再的出现呢
孙本人的军事才能如何,在实际中没有太多表露,他就任督师的时候,主要依仗三个人
:马世龙,袁崇焕,祖大寿。假若孙如果有辽东的长期军事计划,不应该瞒着他手下的
心腹。
孙的想法,就是仿照明初马云、叶旺攻辽东纳哈出的故例。辽西筑垒到广宁,割断蒙古
和后金的联系。主力由金州登陆,直扑辽沈腹地。
《督师记略》:“公意以我欲恢全辽,必先复金、复、海、盖南四卫。盖南四卫在三插
河东,而实全辽膏腴之地。辽西七百里,北山南海,宽者不过数十里,狭者十余里耳。
其旧镇辽阳,在河之东。然开原、铁岭一带,俱切近北鄙,地亦荒瘠。唯四卫膏腴,而
又近海,辽之所以富贵以此。奴自破辽阳,四卫即没于虏。及破广宁,全辽尽失。然使
河西步步为进,地远难于计日,而于虏无切近之灾。我竭力以除图,彼猝至而遽败矣。
如自四卫入,则置刃于腹。而且迫于辽沈,彼自不能安处。”
所以,孙承宗战略计划的关键在于金州。问题是金州和附近岛屿掌握在毛文龙手里。而
且...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15629 | 33 用破一生心——记清朝爱国大臣吴大澂(上篇)
历史不应忘记,珲春人更不会忘记——清朝爱国大臣吴大澂。在1880年至1886年七年间
,受命于危难之中,他两度供职吉林,四次光顾珲春。他亲勘边境,细研资料,尽职尽
责,身体力行,与列强据理力争,以“一寸土地尽寸心”的报国情怀,收回了黑顶子,
确立了中俄边界界碑,将“土”字牌立于现址,争回图们江出海权。他的功绩遗泽子孙
后代,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这片土地上。 ——作者语
一、引言
吴大澂字止敬,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1835年出生在江苏吴县。他从小深受儒家文化
影响,自幼喜好读书,经通古文诗画,精于篆刻,是清代学者、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
、书画家、散文学家,诗人。著有集录铜器铭文拓本《愙斋集古录》、收录考订古器物
文字资料《说文古籀补》以及《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等。他才华横溢
、学识渊博,不但在学术上颇有建树,而且时刻关心国家生死存亡,十七岁就“愤然有
经世之志”。
然而与慈禧同年出生的吴大澂,注定命运多舛。这个时候,英国人的舰炮早已轰开了大
清朝的大门,处于19世纪中叶的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 阅读全帖 |
|
l****w 发帖数: 515 | 34 http://www.jllib.cn/ffy/2e2p.htm
原文链接里面还有很多图片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图/文:冯方宇
------------------------------------------------------------------------
----------------------------------------------------------------------------
-----------------------------
皇帝的返乡
公元1375年4月,一如既往的春意浓浓,47岁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带着开国者无限
的自豪,朱元璋脸上春风得意。此次回乡,阵容庞大,仪仗齐全,俨然是真龙天子的威
仪。这是他征战多年,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反乡,次行的目的是祭扫父母的陵墓,还要
亲自视察中都皇宫的修建状况。
车驾进入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进入大明门,两旁的部府建筑仍在做
最后的紧张施工。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承天门,正式进入紫禁城,再经端门,过
外金水桥,来到了午门前,朱... 阅读全帖 |
|
t******o 发帖数: 2792 | 35 前面说的违法是指违反祖制。
唐宋宰相通过中书门下行使职权,据唐六典,中书门下的职责是辅佐天子统大政。关于中书省一条还特别说明:“国政枢密,皆委中书,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明确宰相位在六部之上,虽说宰相对各部的控制程度根据情况常有变化,但总体上有统辖、监督之权。
明朝初中书省也是如此,所谓宰辅振举大纲以率百僚,但废除宰相制度时,朱元璋说得很清楚:“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就是明朝的祖制。后来内阁作用增大,阁权开始压过部权,但也是只敢作不敢说,因为祖制不允许有类似内阁的机构凌驾于六部之上。
到了嘉靖万历,内阁权力日重,但说到底,内阁从来不是一个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当年的中书省不可同日而语(明初六部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而内阁则是翰林院的附属,大学士只是五品官)。而张居正主政的时候,却明确要以内阁控制六部。所以有人劾他,说:“居正定令,抚按考成章奏,每具二册,一送内阁,一送六科。抚按延迟,则部臣纠之。六部隐蔽,则科臣纠之。六科隐蔽,则内阁纠之。夫部院分理国事,科臣封驳奏章,举劾,其职也。阁臣衔列翰... 阅读全帖 |
|
f****y 发帖数: 7425 | 36 这个打气奏章不能尽信啊
人家厉害在于骑兵机动力,战法和射术,尤其是汉初匈奴统一以后又从西域国家得到了"
精钢"
另外游牧民族体质好于农耕民族没有什么争议吧
人家的兵天天牛羊吃着,跟汉军普通步卒没法比的
要真是一敌三还有边关要塞支持,怎么整个北方战线能守住的就只有李广志都那几个将
领?
卫霍的主力骑兵一敌三我觉得没什么问题,这也是战将的调教加国力支持,关键还是骑兵战术,要是力气大人多就能赢那历史完全另外一个模样。
这就跟蒙古骑兵单兵决比不过匈牙利重骑,可是在一块布阵打仗瞬间秒了对方十万大军一个道理。没有汉武帝重视骑兵建设,没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优秀骑兵统帅,汉朝打败匈奴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国历史排名将 李靖 霍去病 卫青 前五没跑,很可能就包三甲了 |
|
s********n 发帖数: 1540 | 37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19 15:49:24 2012, 美东)
1楼
录入:翼王坪
注:括号中的内容据考为篡改处。
盖闻英雄易称,忠良难为,亘古一理,岂今不然?亿余生长粤西,得伴我天王圣驾
,于道光庚戍年秋倡议金田,定鼎金陵,今已十有八载矣。但其中军国成败, 事机得
失,形势转移,予之学浅才疏,万难尽述,惟有略书数语,以表余之衷肠耳。
忆予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始沐国恩,职司文务,任居朝班。于丙辰六年秋,值国
家多故之际,正君臣尝胆之时,是以弃文而就武,奉命出师江右,以期后用。荷蒙主恩
广大,赏罚由余所出,遇事先行后奏,其任不为不重矣。丁巳七年冬,诏命回朝,以固
畿辅。戊午八年春,我主圣明,用臣不疑,且知余志向,故命攻江北协同成天安陈玉成
佐理战守事宜,永固京都门户。受命之下,竞业自矢,诚恐有负委命之重,安敢妄怨有
司之不从?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诚哉是言也。欣辛酉十一年秋,安省失守,斯时余
有谏议云:“当兹安省既失,务宜北联张苗以固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
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38 ☆─────────────────────────────────────☆
fengqi (道听途说) 于 (Wed Jun 29 22:11:21 2011, 美东) 提到:
呵呵,看了无知的人转东西,俺正好有兴趣就顺便说说这个争议中的曹操徐州屠城吧。
俺先把讨论的史料都转过来,然后再分析。
三国志武帝本纪:
1、(初平)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
贼及於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
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
,太祖还军定陶。
(谦与)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
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
2、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
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裴松之注: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
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
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 阅读全帖 |
|
t******o 发帖数: 2792 | 39 关于具体的决策程序,唐代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很多细节也是前后不一,能力所及,这里先说个大概:
政事堂的决策面很宽,凡是军国事务都涉及,根据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皇帝直接下达命令,这也是五花八门的,可以是婚丧嫁娶,也可以是讨论改革方案,官员任免。对此政事堂会议有权拒绝。如元和初,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兼宰相。密旨下:“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但是当时主持政事堂的李藩却以笔涂“兼相”字,上奏:“不可”。第二类是臣下的奏疏,有的是先递给皇帝,皇帝转发给政事堂讨论;有的是中央各机构向皇帝所上奏状主动要求转发政事堂,尚书省诸司的某些奏状也可以直接上报政事堂处理。第三类是宰相们认为有必要讨论的政事。如唐武宗时回鹘逼近河套天德军一带,政事堂在讨论后拟定了十一条措施。
第二类、第三类这里可以归到一起,属于政事堂自己的决策,宰相们协商一致后形成“熟状拟定”,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呈递皇帝,如果批准,熟拟就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被否决,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命令(即第一类),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政事堂讨论通过,...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14458 | 40 赞
政治制度方面俺一直糊涂的说
关于具体的决策程序,唐代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很多细节也是前后不一,能力所
及,这里先说个大概:
政事堂的决策面很宽,凡是军国事务都涉及,根据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
皇帝直接下达命令,这也是五花八门的,可以婚丧嫁娶,也可以是讨论改革方案,官员
任免。对此政事堂会议可以予以拒绝。如元和初,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兼宰相。密旨下:
“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但是当时主持政事堂的李藩却以笔涂“兼相”字,上奏
:“不可”。第二类是臣下的奏疏,有的是先递给皇帝,皇帝转发给政事堂讨论;有的
是中央各机构向皇帝所上奏状主动要求转发政事堂,尚书省诸司的某些奏状也可以直接
上报政事堂处理。第三类是宰相们认为有必要讨论的政事。如唐武宗时回鹘逼近河套天
德军一带,政事堂在讨论后拟定了十一条措施。
第二类、第三类这里可以归到一起,都属于政事堂的决策,由宰相们协商一致后形
成“熟状拟定”,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呈递皇帝,如果批准,熟拟就作为与诏令具有
同等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被否决,其
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41 要搞清秦朝焚书这个事情,需要知道如下几点:
第一,目的为何?
第二,执行力度如何?
第三,结果如何?
第一,焚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李斯的话
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
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
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
,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
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
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
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大家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即春秋战国一直蔓延到秦朝时的华夷之争。这一点如果仔
细读史纪的话是可以深刻体会出来的。当时的几个强国,秦楚都是...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41892 | 42 万历同修不上朝而已,活他是干的,奏章什么的照批不误。
这么个不上朝的万历,也就三个儿子啊。 |
|
c**x 发帖数: 492 | 43 同意, “地理大发现”也是指西欧的“地理大发现”.
即使是郑和的船队横跨太平洋去了一趟南北美洲,也是中国人知道,估计也是写入奏章报
告皇帝,然后在接下来的岁月,被保守的人烧掉,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的, 西欧各国更不
会知道.
接下来还是改不了哥伦布/麦哲伦的历史,所以说,历史是科技,文化等一系列的合力,并
不是一些看似简单的事件. |
|
r****p 发帖数: 1854 |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rose 讨论区 】
发信人: crdd (上比广德 下比狭行), 信区: Prose
标 题: 南北朝历史小说 - 金指环 03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1 15:49:24 2012, 美东)
刘腾哆哆嗦嗦地站起来, 颤声说:“两位王爷有何差遣,小的就是赴汤蹈火也再所不
惜。”
元禧再也按耐不住,但又不便当面驳元详的面子,只得冷冷的说:“刘公公言重了,现
如今天子圣明天下太平,哪来什么赴汤蹈火?你先且退下,我和北海王还有话要说。”
刘腾刚出去,元禧便正色对元详道:“季玉,你这到底是在搞什么把戏?你自己结交个
把内侍我不便说什么,我却什么时候和你联名上奏保举过这个阉竖?。阉宦之祸,历朝
历代的教训数不胜数。从仆射这样的高官,本朝的宦官里面除了宗爱(1)好像还没有
别人做过吧?”
元详笑嘻嘻的说:“二哥言重了。自古以来作臣子的,‘揣测上意’是最为要紧,也是
最难做到的。如今虽然是六哥主持朝政,但小皇帝总有亲政的一天。如果刘腾能为我们
所用,在小皇帝身边有这么个眼线对你我兄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元禧哼了一声,说:“我行得正,走的端,不搞... 阅读全帖 |
|
d*****0 发帖数: 68029 |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ladin 讨论区 】
发信人: Xentar (思考猪), 信区: paladin
标 题: 马伯庸新作《新海瑞上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3 21:45:31 2012, 美东)
http://bbs.hupu.com/4382334.html
新海瑞上书(一)
(本文与历史人物、历史团体、历史事件没有关系,绝无影射,如有雷同,均属历史必
然规律)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朔。
此时已是三更时分,整个北京城都沉沉睡去,入夜的春寒悄然爬进这一座矮小的房屋。
屋子里没有灯,只有电脑闪烁着幽幽的蓝光,把画屏前海瑞清癯的脸庞染上一层黯淡神
色。
这台电脑已经有年头了,蒸汽风扇的声音大得惊人,画屏的颜色也有些失真,外头就连
车马店的前台伙计都不愿意用这种配置的垃圾货。但海瑞一直没有更换,一则是因为他
坚信君子固穷;二则是真穷——现在物价太高了,买块硬盘得一两多银子,即使海瑞是
户部主事,可凭自己的薪俸,实在是没钱去给电脑升级。
为了不惊扰母亲睡觉,海瑞没有开灯,他在黑暗中保持着最标准的坐姿,用苍老的手挪
动了一下鼠标。空寂的屋子里传来“咔嗒”一... 阅读全帖 |
|
e****M 发帖数: 280 | 46 朱元璋虽然撤了相。但是他死了之后,他孙子立马搞了内阁和内阁首辅,不叫宰相胜过
宰相。到了明朝后期,有了内阁,皇帝都可以不要。
不管设不设宰相,事情还是要干的。朱元璋能一天24小时的批奏章,其他人行么?中国
历史从古到今的皇帝,算上近代现代的总统主席,也就出了朱元璋一个这么能干的。除
了朱元璋之外,皇帝nb的时候最多也就是皇帝权大宰相权小。皇帝不nb的时候就是国事
就是全甩手给宰相和高级官僚,再能搞搞官僚间的平衡制约,就算是明君了。 |
|
x*******n 发帖数: 969 | 47 帖子想说几个问题:
1, 丞相制度的演进史。
君-臣的couple关系在历史上有复杂的变化,后来的最高统治者深感其弊端,但有苦说
不出,没有能力进行阐述,文人又不体谅。万历不上朝、三朝领袖跳水秀,都是曲折反
映。
要知道,朱家的大老粗多,不懂如何表达情感,讲不出大道理;明末党争复杂非常,清
代囿于民族问题不停的回避、串改这些事情,使得明初的制度选择越来越模糊了。难道
不应该做一本 红太阳丞相们是如何升起 这样的书吗?丞相们的“英名”是如何一步步
起来的?
丞相这个制度设计,有着非常非常久远的历史和古老残留。
2, 跟所有历史上的事物一样,丞相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反动的。
中国文人的特点,是不停的回望,所谓今不如古。这种特点,从战国起就出现了。庄子
在书里天天咒骂孔子,要回到那个卧则居居,起则于于的上古时代。
我们以前大概以为庄子不过是愤青,故意要立意作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老子庄子们无比赞美的那个时代,是相对落后的楚地一直残留的母系时代的景象。文人
和制度上的慢拍,从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问题,以后谈李斯的时候再展开。
周是千古一相,也就是最后一相,他背负的最多也最沉重。这个矛盾...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48 ☆─────────────────────────────────────☆
ericz (不认识eric zhou) 于 (Fri Dec 7 23:04:48 2012, 美东) 提到:
感觉原作者本意并不是要诋毁岳飞
反对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说谎和欺骗的本性。
比如民族英雄岳飞。是个天大的牛人,他为国家民族写过可歌可泣的故事
可是按中国文化表达出来的历史,经过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多年的口口相传之后
就把岳飞这个人变成洁白无瑕的了
这种看起来苍白,虚伪的洁白无瑕,彰显了炎黄子孙作为一个群体智力上的缺陷。
人非圣贤,何必把一个人描绘的那么好呢?岳飞难到就不能打过败仗? 他就不能被金
国吃掉几元大酱? 武侯可以死活出不了祁山,他岳飞为何就不能受一点挫折教育?他
为何就不能杀人500自损2000?他岳飞就不能屡败屡战?文正公可以,为何五木不可以?
他为何就不能,写奏章光说杀敌,不说自己损失,以偏概全?这不算欺君罔上谎报
军情么?
岳飞又不是神。
他明明不是神,但是中国文化里面就是总有要造神的冲动。明明是牛人,按牛人表达,
记载,肯定也是流芳千古,可惜非要按神来表达,结果弄的史料...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8603 | 49 年轻的时候,我憧憬剑客侠女大漠荒野天涯浪迹的爱情。可是那个时代已经没了剑客更
绝了侠女,我和他只是两个憨憨傻傻的穷学生。
那个时候,从学院路出发,做长途公交车到昌平。在昌平同学那里落脚一夜,次日清晨
,昌平大街上去租自行车。一辆自行车,一个双肩背,矿泉水和果酱面包,一天之内我
们转遍了13个明陵,拍下了13座明楼。
那个时候,我的体力可真好,一般女生都比不了。我的好几个同学试图效仿,却没人能
成,通常转完定陵就被累趴下打道回府了。每每说起从前,我都会依然觉得骄傲,我知
道我只是妄自癫狂,其实它并不足以为外人道。
不管怎样,这是我曾经的历史。而别人的历史,我头脑空空双目茫茫。
我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武侠小说和宫廷大戏。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那一点点可怜的
正史也早已被我如数交回学校。而他却从来都梦想着做个考古学家。跟屁虫一般跟着胖
胖的他在乡间土路古墓清影中穿梭,竟然也徒生出些许剑侠行的浪漫。
地宫沉睡百年又百年,明楼却见证了日月交替年代转换。
看明楼听地宫里主人的身世浮沉,令人无比唏嘘。
一张张翻看老照片,一个一个故事如在眼前。
(1)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10135 | 50 古代公布什么奏章有意义么?
当年没有电视,昭告天下也只能是手抄件,这个到底有多大公信力?
完全可以说是伪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