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 发帖数: 8336 | 1
三位一體論
曾漢喬
上載日期2006/9/19
回到 曾漢喬神學網站
回到 華人神學園地主頁
一. 引言:「三為一體」或「三位一體」?
無論閣下參與了教會聚會多久:一年、五年或十年以上。總有一個神學問題,都
會經常聽到有弟兄姊妹發問,這問題就是甚麼叫做「三位一體」(英文:TRINITY)。
其實當他們發問這問題時,他們往往誤將這個「三位一體」的「位」字,發音做
「為」,[1]因為他們不知這個字其實是「位」而並不是「為」。當你聽到有人發問何
為「三位一體」時,你盡管可以反問他或叫他寫出他所問的是「三為一體」或「三位一
體」。相信他們往往都會以為自己所問的問題是「三為一體」[2]而過於「三位一體」
。這反映出在普遍人們心裡的概念是沒有一物是擁有三「位格」一「本體」的。而相對
地「三個為之一體」的物的概念是較容易理解。
的而且確一個正確的「三位一體」論是很難表達出來,有時或許會愈講愈亂。但
正如唐崇榮牧師所講,不要因此而避而不談,而是要盡我們的能力講。[3]但願賜下諸
般的智慧的神引導我(雅1:5),將這三位一體的真理,盡力地表達出來。
二. 三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110 | 3 http://tieba.baidu.com/f?kz=845270452
约翰一书的思想背景
(摘自约翰一书 研究 / 李泰雄 编)
1. 当时从教会出走的假师傅诱惑了教会中忠诚的信徒. 尽管这些异端自诩比教会
中一般的基督徒有更深的知识, 但却很难从他们身上找到爱心.
2. 这些人与2世纪左右(A.D.135-160)出现的诺斯底主义者(Gnostics)都具有相似
的思想. 诺斯底主义者主要为二元论者, 主张分开灵性的一面与肉体的一面, 因此他们
过了双重生活.
3. 这些异端的主张如下:
(1)否认耶稣是基督(救主)(2:22)
(2)否认耶稣从太初就存在(1:1)
(3)否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4:15; 5:5,10)
(4)否认耶稣道成肉身(4:2)
(5)否认耶稣为世上所有的人完成了救赎(4:9,14)
(6)诺斯底主义异端主张耶稣不可能道成肉身, 只是肉身的幻影而非实体(1:5;2:
22). 这种思想后来形成了一种...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4 第十一章 论称义
一.称义的性质
11.1 凡蒙上帝有效恩召的人,上帝也白白地使他们称义(罗8:30;3:24)。他称他们
为义,不是将义灌输给他们,而是赦免他们的罪,算他们为义,接纳他们为义人;不是
因为在他们里面所成的,也不是因为他们所行的,而是惟独因着基督的缘故;也不是将
信心本身,相信的行动,或任何其他福音所要求的顺服,归算为他们的义;而是将基督
对整个律法主动的顺服,以及他在受死时被动的顺服归算为他们的全部的,也是惟一的
义(罗4:5-8;林后5:19,21;罗3:22,24,25,27,28;多3:5,7;弗1:7;耶23:6
;林前1:30,31;罗5:17-19)。他们藉着信心领受并依靠他和他的义。这信心也不是
出于他们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徒10:44;加2:16;腓3:9;徒13:38,39;腓2:7,8
)。
11.2 如此领受并依靠基督和他的义的信心,乃是称义的惟一工具(约1:12;罗3:28;
5:1);然而这信心在称义的人里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始终有其他与救恩相伴的
美德,不是死的信心,而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雅2:17,22 ,26;加5:6)。
...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5 13
第十三章 论成圣
一.成圣的性质
13.1 凡蒙有效恩召并重生的人,既在他们里面有了新心和新灵被创造出来,便藉着基
督的受死和复活(林前6:11;徒20:32;腓3:10;罗6:5,6),并他那在他们里面内住
的圣道和圣灵(约17:17;弗5:26 ;帖后2:13),进一步达到个人实际的成圣;罪在我
们整个身上的权势被除灭(罗6:6,14),此身的各种邪情私欲也逐渐被削弱、治死(
加5:24;罗8:13),并且他们在一切与得蒙救恩相伴的美德上(西1:11;弗3:16-19)
越来越清醒、坚固,以致能够行出真正的圣洁来,因为人非圣洁就不能见主(林后7:1
;来12:14)。
l 我们已考察了在救赎次序中的有效恩召、重生,称义与得儿子名分。接下来
,信条谈及成圣的课题,要注意此处提及有效恩召与重生,并没有提及称义。原因就在
出于称义是上帝在罪人以外的司法性宣判。因着基督将义归算于罪人,罪人才得以称义
。罪人并不成义,而是藉着基督之工被赋予义的地位。虽然说那些称义的人也会立刻、
不可避免的开始成圣的过程,然而逻辑上而言,称义并不导致成圣。另一方面,有效恩
召与重生使人... 阅读全帖 |
|
R*o 发帖数: 3781 | 6 you cannot understand the mighty god. the only thing you can believe is God
love everyone of us.
所以我们相信,并判决:当人提出上帝拣选人得永生的教理时,若使那处于惶恐中的虔
诚人非但得不到慰藉,而反更加困惑,绝望,在另一方面,却使不悔改者能以安于邪恶
生活,那么,这一条教理便不是按照上帝的话和旨意处理的,而是按照人的理智判断,
和撒但的邪恶虚妄指使处理的。因为使徒(罗15:4)说:“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
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所以我们要弃绝现在
所要列举的诸般错谬: |
|
S*********L 发帖数: 5785 | 7 基督徒信什么?(65)信耶稣基督的福音及福音的应许
律法惹动忿怒,宣布咒诅;福音宣布恩典和福分。可是,以前生活在律法以下的人并非
完全没有福音,而是有伟大的应许。这些应许一部分是属世的,一部分是属灵和永远的
。先祖因福音的应许在基督里得了救。 就狭义说,福音乃是靠基督得救的好消息,我
们在祂里面有赦免,救赎,和永生。因此四福音书作者所载基督的历史合适地称为福音
。 福音与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相比似乎是新教理,甚至今日教皇派便如此称呼它;但
它在事实上是最古老的教理,因为神自永恒便预定藉基督拯救世人,而在福音中把这计
划启示出来了。所以人若称我们对福音的信仰为新奇,乃是大错特错了。 |
|
s***u 发帖数: 1911 | 8 跟你有点像,不过立场上他是改革宗的,完全同意加尔文五要点
然后呢,他比较阴险,这点好像还没从你身上观察到
比如摩门教是异教的置顶帖,这次终于被钻风拿下来了,Huo为了重新放上去,他很用
心的说服钻风,说这个版需要置顶一些教理贴,钻风同意了,huo做了几天教理贴放进
去,然后就把摩门教是异教的帖也放进去了。 |
|
j*******7 发帖数: 6300 | 9 第三章 认识上帝是人心的禀赋
人心甚至由于自然的本能,也有些对神的感觉,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上帝使
人人都多少知道他的存在(参罗1:20),又不时暗中叫人想起他,为的是要使人无可
推诿。人既然都知道有上帝,而且知道上帝是他们的创造者,他们必按自己的口供,定
自己不敬拜他,不献身为他服役之罪。我们若要寻找毫不知道有神的人,恐怕只有在最
愚蠢,最不开化的部落中才找得着。然而,正如著名的西色柔所说,没有一个国家或民
族,野蛮到不相信有一位神。即使在某方面与禽兽相去不远的人,总也保留着多少宗教
意识;人心是充分地被这种与他们固有天性相交织着的普通原理所支配着的。自有世界
以来,既没有一家一国是完全没有宗教的,这就是默认,每人心上总刻有多少对神的意
识。偶像崇拜本身便足以证明这看法。因为我们知道,人是多么不愿意贬抑自己以高抬
其他受造之物的。人以敬拜一块木头或石头,总觉比没有上帝好些,正足以证明人心对
神有深刻的印象,要消减这种印象,比完全改变人的本性还要困难呢。人丢弃本性上的
骄傲,自甘卑下到拜神的地步,这真是本性改变了。
二、所以,最荒谬的说法,就是以宗教为自己不信上帝存在,却要别人... 阅读全帖 |
|
|
n********n 发帖数: 8336 | 11 全书纲要
奥里维安作本基督教要义作者有一个双重的目的:第一、以认识上帝为达到幸福的永生
的途径;第二、与第一相关连而又有裨益的,是认识我们自己。作者的计划是完全仿照
使徒信经的例,因为这是一般基督徒所最熟知的。该信经既包含四部,即:第一论父上
帝,第二论圣子,第三论圣灵,第四论教会,所以作者把本书全部分为四卷,相当于该
信经的四部;试看下面的叙述,就明白了。
一、使徒信经的第一条是论父上帝,和那包含在他全能之中的万物的创造,保存,与管
理。所以第一卷是论对上帝的认识,认上帝为宇宙及宇宙间万有的创造者,保存者,和
管理者。它指明对创造者的真认识的性质和目的;这不是从学校里学来的,乃是与生俱
来的。可是因为人类堕落太甚,以致半由于无知,半由于邪恶,败坏消灭了这种认识,
因此这种认识既不能叫人归荣耀与上帝,也不能叫他自己得着幸福。虽然这内在的认识
可借助于那在四周如同镜子一样地反映神之完全的一切受造之物,但是人却并不因而得
着益处。所以上帝就将他成文的道,赐与他所愿意使他们认识他的人;这使我们要注意
圣经。上帝在圣经里显明了他自己;不仅是父,乃是父、子、与圣灵合而为一的天地的
创造者;因为我...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2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
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
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
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
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
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
,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
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
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
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3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
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
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
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
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
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
,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
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
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
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4 踏出神秘迷宫
腾张佳音
**编按:本书所载乃作者个人的经历,读者切勿仿效。据作者经验所得,打坐或
其它秘术的本身,都是非常危险的,都算是通灵术;读者切勿尝试循印度瑜伽或其它通
灵术与灵界接触,因为这是圣经所禁绝的。若读者之中,已有开始修习类似上述秘术的
,应尽快与就近教会联络,寻求帮助。
引子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六日,香港启德机场的接机处,出现了一个身穿黄袍的少女;她
肩披长发,架起太阳镜,脚踏凉鞋,手提满袋祭神器具。这个少女似幽灵般缓步移向人
群中,她的家人差点辨认不了眼前这个木讷阴深的印度瑜伽修习者,原来就是他们那个
远赴美国留学多时,一向活泼时尚的女儿......她变得沉默寡言,却坚持要去印
度避世修行,甚至愿意削发为尼,终身修道,没有人能阻止她......
然而,今天的她,不单没有到深山遁隐,却活跃于人群中间传教,所传的竟不是她
昔日那些神秘玄妙的打坐经验,而是她自己素所鄙弃的基督教十字架救恩。究竟是什么
力量叫她改变?是什么吸引叫她终身传扬基督?以下是她个人真诚的自白。
见证
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向全人类发表一个惊人的宣布,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5 基督徒的成圣
编译:雷默 讲授:以撒
Author: Mr. Isaac Den Dekker
参考书籍: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侍奉》
(Reference Book: The Christian Reasonable Service by William A Brakel)
“上帝的旨意就是叫你们成为圣洁”(帖前4:3)。
因他的受苦和受死,主耶稣基督赢得了许多的惠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称义:外在的呼召,内在的呼召,重生,认识上帝和自我,罪得赦免。
2. 成圣:广义上的重生,恢复上帝的形像。
3. 得荣:永远的生命,永远的喜乐。
这三样惠益是彼此相属的。他们虽然各有不同,但不能割离开来。“你们得在基督耶稣
里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什么是成圣?“成圣”这个词的含义就是分别出来,奉献出来,用于圣洁的用途。因此
,成圣的人就是从世界分别出来,献身于侍奉上帝的人。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
消极的方面,就是除去对罪的嗜好。这是指从什么中分别出来。二是积极的方面,就是
全人的更新,是指上帝的形像的恢复,他的心灵成为圣洁,完...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16 你特别善于对自己其实不了解的事物发表惊人论断啊。我觉得尼赫鲁甘地应该更有权威,
佛教在印度没落不是佛教的失败,而是印度缺乏福德的结果。
佛教就是佛教 尼赫鲁
显然,佛教和耆那教都不属于印度教的范围,也不是一种变相的吠陀教义。但它们起
源和兴起于印度,是印度文化生活及哲学所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的佛教或者耆那
教是百分之百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赖于信仰的印度教。因此,把整个印度
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相提并论乃是极大的误导。
《印度的发现》 甘地 永远感恩于佛陀 我一直很审慎地认为,佛陀教义的核心乃是产
生印度教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那些如今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来说,探源和追溯
印度教的源头或回到乔摩佛陀影响下的印度教的伟大变革之前是不可能的。通过他的巨
大牺牲,通过他伟大的自我克制,通过他的生命完美的纯洁性,他给印度教留下了无法
抹杀的影响,印度教永远感恩于这位伟大导师。
《大菩提》赫胥黎 崇高而势优的教理 佛教是一种没有西方人观念上“上帝”思想的
体系,他否定人类有什么灵魂认为相信灵魂永恒是极大的错误;他否定任何祷告祭供的
效用,认为必须是依靠自己寻求解脱而非外力;他保持着原... 阅读全帖 |
|
j*******7 发帖数: 6300 | 17 圣经与传统的关系
在使徒时代,“传统”是指使徒从耶稣基督所领受的教训,因着圣灵的特别护理,使徒
们可以无误地保存耶稣所教导的传统(约14:26;加1:11-12),信徒必须将其作为耶稣
基督的启示而加以遵守(林前11:2[1];帖后3:6[2]),并以口传和书信的方式传承[3]
下去(帖后2:15[4])。前者逐渐成为所谓的“信仰准则”(the rule of faith),也
就是后来教父们所说的传统;而后者则因着教会有意识地收集,而成为新约正典。那么
,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圣经正典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很多教会并不见得一开始就拥有全部的圣经正
典,所以,教会对于新约教训的领受,更多是通过对于传统的学习而继承的(提后2:2[
5])。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教师”的恩赐特别与这一传统的传承有关。在初期教
会,“教师”的主要职分是留心学习、记忆、背诵使徒所传承下来的口传(常常是以“
教理问答”的形式),并用于教会教导(尤其是受洗前的学习,通常会长达三年)。[6
]此外,圣经中的确存在难明白的经文,存在各种强解的可能性(彼后3:16),魔鬼也
会利用圣经来搅乱教会(太4:5-... 阅读全帖 |
|
P******l 发帖数: 1648 | 1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汗牛充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32b62f0102w5ib.html
《基督徒学习计划》
文/孙宏广
认识并实践真理是每一个基督徒责无旁贷的本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万卷,其义自见”!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其学习的态度和经历息息相关!一般情
况下,读什么书,就做什么人。并且,人的德行往往和其所受的教育或者所学习的知识
成正比!所以,当“活到老,学到老”。并且“学而时习之”,才能更多地吸收消化,
沉淀积累,融汇贯通,张弛有度。达至“学富五车”,“学以致用”!
常人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求取功名利禄,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已,崇
高一点来说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后致知而格物”。
但是基督徒学习的目的则不然,圣徒学习的终极目的乃为认识神,并讨神喜悦,从而才
能更好的荣耀神的名。因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那么
,多读书,读好书,有益无害!只要秉持“圣学为本,世学为用”的法则,知主次,懂
轻重,就会获得够用的真理知识,以备主用。因此,为自己设立详实,适当的学习计划
,必...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478 | 19 Planet : suma
Date : 99/04/09
Time : 10:38:01
From : 210.66.51.116
1155. Subject: 修行进步的方法
by pilot : milene (米莲娜)
清海无上师以英文讲於美国华府国际禅四1997.12.26
有些事我想和你们分享,其实这已经讲过好几遍了,不过有些人好像
还不了解或不记得了,所以再提醒你们一次怎样打坐会比较好、比较
定。
第一点,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打坐,你们可以在自己家里或在小中心
共修,共修一定会有帮助的。对某些人而言若你们认为面对面打坐,
比较稳定、效果较佳,也可以这麽做。打坐前,可以先用冷水洗脸,
打坐时会比较清醒。洗脸以前或洗完脸後,可以走动一下,若在空气
新鲜的地方是更好。
对你们许多人来说,我的口头教理还是很有用,所以请多看录影
带、多听录音带,并实际应用在修行中。你们许多人打坐效果不好,
是因为没把我的教理付诸行动,好几次我看到的情况都是这样。例 |
|
l*****y 发帖数: 256 | 20 发信人: CSky (Burning Life), 信区: Wisdom
标 题: 元音老人论密宗九乘次第 及禅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r 1 17:36:01 2003), 转信
摘自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
针对本密法,孙景风居士讲:“听闻的人,至少要明白‘九乘教义’,具有瑜伽初
步的智解,才能心印相合,融会贯通,事理无碍。”(见原文三十八页)这就要求听到
这个法的人要有相当的智慧才行(并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听得懂)所以在这里我们先讲一
下密宗的“九乘教义”。“九乘”就是指外三乘,内三乘和密三乘(见下图):
┌声闻乘
┌外三乘——│辟支佛乘
│ └菩萨乘
│
│ ┌事业部
九乘次第——│内三乘——│行持部
│ └瑜伽部
│
│ ┌玛哈约嘎(大瑜伽,即大相应)
└密三乘——│阿努约嘎(随瑜伽,即圆满相应)
└阿底约嘎(极瑜伽,即大圆满相应)
外三乘就是显教的声闻、辟支佛和菩萨。主要讲的是教理,让我们明白怎样才能修成罗
汉?怎样才能修成辟支佛?怎样才能修成菩萨?如何才能证成佛?先要知道这些教理,
然后才能精修密法。假如我们在修密法 |
|
r*****d 发帖数: 922 | 21 这位圣住居士教理学的真好啊,.教理学得这么融通,发心广大,修行上一定也有所证悟.
advancing知道圣住居士师从何人吗?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在上座部佛教传统里面,我们把“阿毗达摩”说成是佛学入门,一点儿都不错。所以一
个小孩子如果送到寺院里面去,他一出家,他的导师、那些长老就会教他学“阿毗达摩
”,而且学“阿毗达摩”,他用的是传统的方法,叫他先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等
他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呢,再教他里面的意思。等他成长了之后呢,他自然而然就会对“
阿毗达摩”,会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很完整地把握。
在缅甸,还有每年都会有举行不同层次的“阿毗达摩”的考试,也就是说,“阿毗达摩
”在缅甸佛教界是很普及的,缅甸的“阿毗达摩”教义几乎是全民性的。在缅甸里面有
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学习“阿毗达摩”的教材跟书本。有很浅的到一般普通人的,例如说
,生活当中的“阿毗达摩”,给一般平民百姓的“阿毗达摩”,还有给沙马内拉(小沙
弥)学习的“阿毗达摩”,还有给那些比库,那些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阿毗达摩”
,还有为了学者研究的“阿毗达摩”,还有为了修行的“阿毗达摩”,所以,“阿毗达
摩”在缅甸传统的佛教界,它是很普及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在佛法教理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
跟缅甸相提并论。也就是说,缅甸的佛教在僧团、在教理方 |
|
b*****x 发帖数: 1327 | 23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作者:楼宇烈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
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
,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
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
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
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
(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
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
,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
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 |
|
r****n 发帖数: 7315 | 24
教理通达固然不错,不过,心肯定不安。
要不马哈西等尊者,教理通达,可是一听到有实证者,旋即前往求学,修之自尝滋味。 |
|
S**U 发帖数: 7025 | 25 中国历史上的庶民佛教与士大夫佛教也必然会有不同。中国历史上文盲居人口多数,教
育程度低,庶民佛教必然要浅易,又符合庶民心理。
六祖不重文字的禅风,对民间的影响会比重视经论或教理的有市场。重视经论或教理只
可能存在于士大夫佛教。
人间佛教在台湾已经推行几十年,四大系统都提倡面向人间的佛法。人间佛教在中国似
乎还没有太多影响力。 |
|
p*******y 发帖数: 782 | 26 而我们这一次讲演,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上。佛说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无
论是长经或是短经(从分量上来说),每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言说、文字
,这是教,是教学。教里面含著有理论、含著有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帮助我们生活,帮
助我们达到幸福美满。那就是你要去做,这里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后,你一
定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美满,你得到好处那叫果,那个好处就是果,
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这些疑难,消除一切灾难,这一点都不假。一部经具足教理
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一字一句无不具足。佛经的殊胜,佛经的微妙,古人叹为不
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
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教理行果既然
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这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
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
这部经的内容,根据古大德可以说是共同的研学心得,根据他们的报告,清凉将本
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全经分作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
分」。这个「分」是部分,这一部分,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purdueguy (深信因果 往生净土) 于 (Mon Sep 27 10:53:53 2010, 美东) 提到:
而我们这一次讲演,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上。佛说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无
论是长经或是短经(从分量上来说),每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言说、文字
,这是教,是教学。教里面含著有理论、含著有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帮助我们生活,帮
助我们达到幸福美满。那就是你要去做,这里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后,你一
定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美满,你得到好处那叫果,那个好处就是果,
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这些疑难,消除一切灾难,这一点都不假。一部经具足教理
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一字一句无不具足。佛经的殊胜,佛经的微妙,古人叹为不
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
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教理行果既然
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这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
种形式,值得...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林生茂居士口译
因此,佛所说的教法,也是相对应于众生。一开始,佛陀所说的是相对于外相的修持;
在外相的修持上,主要便是藉助于戒律 方面的 教授。至于主要的外相修持,也就是行
为上的修持方法。
尔后,佛陀则进一步的讲演了内相的修持。关于内相上的修持,则是进一步的开示相关
于诸佛的清净佛土、极乐净土等等。
是以,佛陀开示了∶倘若行善做好,来生就会投生到这般的清净净土当中,或,因为如
此的善行,所以会有很好的来生;再如,如果做不好、造恶业,来生就会堕至三恶道,
将会受至各种不圆满的各式痛苦等等。
到了最后,佛陀则开示∶一切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在于我们的自心;因为外在的行为、
举止,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修心」才是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我们对「自心上的
观照」。
因此,佛陀在密相──密的修持上,最主要的就是开示密乘、金刚乘的各种修持法门。
同时也提及∶在修行当中,依止金刚乘的教法修持,能够非常迅速的证得修行的果位。
如果是依著显乘修持( 此处所讲的是经部如中观的见地),那么,证得果位的力量,以
及时间、速度,就较为缓慢,不似修持金刚乘的法门般快速。尽管在开示上,有著时间
快慢的区别,但是并不意味...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9 ☆─────────────────────────────────────☆
tinkering (庭柯.林 * 历史不再重演) 于 (Mon Apr 5 14:28:37 2010, 美东) 提到:
主要是学些佛理,佛法,不是指入教哦?
感觉美国基督的势力最大,到处有教堂。。。
铜锈们说说看?谢谢
☆─────────────────────────────────────☆
dreamfly (妄想) 于 (Mon Apr 5 15:14:51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是学佛理、佛法的话,自己阅读啊,网络资源这么丰富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Mon Apr 5 17:52:30 2010, 美东) 提到:
可以通过Internet来学.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和显密佛网http://www.xianmifw.com有很多五明佛学院的课程.如果你能都学下来的话,不仅自己能明白,给别人讲佛法肯定也没有问题.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0 藏传佛教
百科名片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本名喇嘛教,因民族政策而更名为“藏传佛教”。旧时中
原人士认为:“喇嘛教”实施政教合一(协助奴隶主统治奴隶)、提倡“即身成佛”、
鼓励个人崇拜、允许“男女双修”,其教义与佛教正宗背道而驰,西藏的佛经,也搀杂
了某些“政治成分”,不是真正的原著,因此“喇嘛教”绝非佛教分支,而是披着佛教
外衣的西藏原始宗教,所谓喇嘛则类似于巫师。这一观点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受到了西
藏同胞的排斥、否认,此后,主流社会开始将“喇嘛教”改称为“藏传佛教”。
目录
概况
简介
法义大师与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
赤祖德赞
朗达玛灭佛
藏传佛教的历史——后弘期
上路弘传
下路弘传
支派的形成
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噶当派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传承方式
学制
寺院
藏文《大藏经》
兴盛寂灭
著名寺院
桑耶寺
大昭寺、小昭寺
托林寺
布达拉宫
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
戒律性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活佛
活佛称谓
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慈悲为怀的“天葬”
概况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具神秘...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1 禅宗
百科名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
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
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
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
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简介
宗义概述
印度源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的成熟期
中期禅宗
明清禅宗
现代禅宗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
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
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
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
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
儒、释、道三教合一,... 阅读全帖 |
|
E*********g 发帖数: 185 | 32 in case you didn't read it before.
=============================================
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
(修持山上闭关法,易成就之明显教授及所采取精华)
顿珠仁波且开示
顿德、罗布、诗卓三位仁波且合译英
李福衡、陈承泽、陈健强合译汉
恭敬顶礼最高荣耀及仁慈无比上师尊足前以归依。
求加持我及我的眷属弟子们,令内心很快生起觉悟!无有颠倒,在这一生得持勝地
。
对这些幸运的人,因他们过去曾发十分清净心,具足善业,对殊胜怫法,甚深密义
的大圆满,及上师
开示具足信心,发愿修行直至究竟。现在因缘成熟,乃示这个讲解,以便作为在山闭关
的入门方法!对於
修大圆满满非常重要。
教导分三:
第一前行:先断除欲念及执著,以求法之念,净化自心。
第二正行:先除去关於见、修、行各种错误的观念,然後实践修行。
第三持续修行:严守三昧耶戒律及誓句,完成今生修行应做的事。
第一前行
很奇怪?我们的意识有时能明显察觉一切!但有时却非常蒙昧混乱。意识与本觉,原
本是同一体...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3 教理归华严,具体什么意思。
我读的不多,还真不知道华严有单独的教理。 |
|
O*********9 发帖数: 552 | 34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观有如实观与胜解观,解脱必依如实观。什么是如实,佛法各宗见解就不同。
他观到念头的无常,没有观到佛性的无常。
他有观到念头与色法的缘起吗?
他没有说集谛,你就不要替他加上。还有八正道是道谛,照他这方法怎么肯定八正道能
灭苦?
原始佛法的修行与教理是完全一致的,有逻辑的必然性。教理是四圣谛,修观也就是四
圣谛,一个不少。叔本华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四圣谛,结果只接受苦与集,不接受灭与道
,所以悲观。这是因为四圣谛不可缺少任何一谛。 |
|
b*****l 发帖数: 3821 | 36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7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
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
,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
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
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
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
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将安用之
。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水未
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春日,云栖祩宏识。
禅关策进。后学云栖寺沙门祩宏辑。
一、诸祖法语节要第一
诸祖法语,今不取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契紧处。又节其要略,以便时时省览,激
励身心。次二诸祖苦功,后集诸经引证,俱仿此。
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8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192 | 39
既然批判的见地,当然就牵涉到具体的操作了.
见地上的问题是明显的,他认为这是"不了义",绝对不许的.
中观和一部分的唯识还可以调和一下.
就是在操作上有很多问题,不思善不思恶那是恶趣空,这是最主要的.
对外境的忽视等等....
在操作起来不可能我的意思是说操作上是否会引入一个
恶趣空的境界.
宗喀巴是有实修的,不但教理通达,还长期闭关.
可以沟通文殊菩萨的法身,在藏传中地位极高.几乎就是古佛再来.
和莲花生地位几乎一样的.
那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啊.
我没说禅宗和尚离开西藏和宗喀巴有关系啊,
禅宗和尚早几百年前就离开了,倒底为什么走当然有不同说法了.
"敦煌的记载是禅宗和尚胜立,藏王下令传禅。"
这是宗喀巴还没出来几百年前的那个藏王了.
从藏传在教理上沿袭的是印度论师派,那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 |
|
b*****l 发帖数: 3821 | 40 【摘要]学术界对汉地禅宗退出藏区的原因一直存在误解,敦煌出土文献为我们对此作
正确分析,提供了契机。我们认为禅宗退出藏区的主要原因是,禅宗在传播过程中,由
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同藏区传统文化相融合,不能满足吐蕃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这对
我们研究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禅宗是最早进入藏区传教的汉传佛教流派,
在公元8世纪后半叶,曾在藏区赢得了不少上层
信徒,辉煌一时。虽然对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各
大教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教派,朗
达玛灭佛后,它就在卫藏地区销声匿迹了。对禅
宗退出的原因,传统观点一直存在误解。过去,学
术界往往沿用传统说法,认为是印度“渐门派”打
败了汉地“顿门派”,由赞普下令停废的结果,这种
说法主要见于形成于后弘期的几本藏文经典著作。
而对其真正的原因,较少有人作过透彻的分析。
一、汉地禅宗被印度“渐门派”打败说质疑
我们认为“渐门派”打败了“顿门派”的说法,
与敦煌出土文献最原始的记载《顿悟大乘正理决》
相矛盾,值得商榷。该史料记载:“我大师乃心湛
真筌,随问便答,若清风之卷雾,豁睹遥天,喻宝镜
以临轩,明分众像。婆罗门等随言理屈,约义词
穷...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1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2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3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4 觉音(巴利文:Buddhaghosa),又译为佛音,是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公元五世纪中
叶人,出生于中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当时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
文,巴利语佛教业已衰落,只有菩提伽耶和斯里兰卡的佛教僧人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
觉音尊者的努力,巴利语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他于斯里兰卡大寺所著的《清
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
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注的精要”。[1]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著作
* 3 参见
* 4 注释与引用
生平
* 觉音尊者出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
,精于辩论,常常去找能辩者辩论。一日,觉音背诵瑜迦派哲学巴丹奢黎语典,被当地
僧团领袖雷瓦德(Revata)长老听到,觉得他颇有宿慧,想令他改信佛教。于是去更他讨
论。通过细致的抉择,觉音为佛法的精义叹服,便求教于长老,雷瓦德长老劝他出家。
青年的觉音对佛法充满兴趣,为了深入学修佛法,决定出家学习三藏、了悟圣道。[2]
*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5 发现一个刚成立的上座部佛教百科网站
http://www.therawikipedia.org/index.php?title=%E9%A6%96%E9%A1%B
觉音(巴利文:Buddhaghosa),又译为佛音,是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公元五世纪中
叶人,出生于中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当时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
文,巴利语佛教业已衰落,只有菩提伽耶和斯里兰卡的佛教僧人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
觉音尊者的努力,巴利语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他于斯里兰卡大寺所著的《清
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
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注的精要”。[1]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著作
* 3 参见
* 4 注释与引用
生平
* 觉音尊者出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
,精于辩论,常常去找能辩者辩论。一日,觉音背诵瑜迦派哲学巴丹奢黎语典,被当地
僧团领袖雷瓦德(Revata)长老听到,觉得他颇有宿慧,想令他改信佛教。于是去更他讨
论。...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46 问:师父曾说往生后,往昔一切恶业不必受,一切由阿弥陀佛承担,此不是违背因果论
,往昔禅师误说不落因果,而受五百世狐身,此是否有同此之忧,因为我们也学师父向
人说法。
答:我们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昔的恶业由阿弥陀佛承担,这个不是为我在这儿 说,
是有圣言量的依据,也有祖师大德的原则立场。净土一法是一个特别法门,它跟通途法
门的因果法则有很大的不同。通途佛法是修因证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断一分惑就
证一分真,他是这样的一个修行次第。然而念佛一法,他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是把阿
弥陀佛已经成就了的果实恩赐给我们,让我们接纳,作为我们修行 的因心。这修行因
心一旦接纳之后,是把阿弥陀佛全体的果实都接纳过来。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
们是有恶业,这个恶业就作为阿赖耶识的种子,到了西方极 乐世界,虽然有种子,但
是没有缘,他就不会起现行。因为任何恶业的表现行体,他的种子现行,一定要因缘和
合,你光有种子,没有这个缘,他是不会起现行的。 比如这个种子,它是可以生根开
花结果,但是这个种子是要长在地上,你播种在地上,有土地、阳光、雨露这些缘,它
才长得出来。你这个种子如果放在桌子上,它 没有土地,没...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7 香光庄严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香光首页
香光庄严
电子邮件
提供给新世纪的佛教社会道德
菩提比丘著 何蕙仪译
今日世界,充满了环境暖化、贫富悬殊、饥饿、家庭破裂、人心疏离等种种问题,作者
拟订出一套以南传佛法为本的议案,表证佛陀在社会问题上清晰独到的见地,希望能够
依循它来建立社会道德,对治现今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个新世纪的来临,往往会在人们情绪高涨的同时,对将来充满许多冀盼;而当这新世
纪刚好又是另一个千禧的序幕时,我们的期望也必然更为热切。潜藏在心底乐观的一面
,会令人们认定新的总比旧的好,因为新的一年或新世纪的到来,往往象征著一切美梦
就要成真。可惜生命并非这么简单,在过去经年累月中,因仓促判断或疏忽行事,而长
期累积下来的种种缠结,根本不可能在年节更替或分秒移动的瞬间,得以化解。
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应该可以深刻体会∶许多事情的背后,其实早已潜伏著伤及未来
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切事物,便须深究表层以下的根源。为明了这种处事态度的重要
性,我们大可回顾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转接期间的历史,以资引证。十九世纪末期,正
值西方...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48 原始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礎的佛教”,又稱「初期佛教」,係指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佛
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
的影響,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至於被稱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後續的大乘佛教、祕密大
乘佛教(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發展的佛教。”
詞語釋義
最早使用這個分類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學者,如日本《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對於“原始
佛教”定義如下:「相對於後世發達之大乘佛教,指釋尊在世時代至二十部派開始分裂
前之佛教。此時代之經典,包含佛教教說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詞,係依明治以後佛
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學者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尚有爭議。
最新的觀念為烏帕沙瑪比丘在《相應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此時教法一味合和無諍。佛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
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造成神話佛陀的觀念產
生,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各地的教團已然有後來各部派的概念雛形。
在現代的【原始佛教】一詞的使用上有兩種意義:
一、在宗教學的意義上表明最初始的釋...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9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4:12:59 2011,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礎的佛教”,又稱「初期佛教」,係指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佛
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
的影響,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至於被稱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後續的大乘佛教、祕密大
乘佛教(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發展的佛教。”
詞語釋義
最早使用這個分類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學者,如日本《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對於“原始
佛教”定義如下:「相對於後世發達之大乘佛教,指釋尊在世時代至二十部派開始分裂
前之佛教。此時代之經典,包含佛教教說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詞,係依明治以後佛
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學者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尚有爭議。
最新的觀念為烏帕沙瑪比丘在《相應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此時教法一味合和無諍。佛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
的佛教稱為...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50 要说汉传佛教不是佛法,有点冤枉它,它会理直气壮地把三法印拿出来挥舞:我都有,
我都有!
如果把真正的佛法比喻成一颗明珠,汉传“大乘”佛教就是一大团包裹着这颗明珠的大
粪,大粪的基本成分是各种各样的外道学说,但是它们在汉传里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
“方便”,和“大便”押韵,而大部分的汉传佛教学人都啃着大粪津津有味,同时陶醉
在可以用这个“方(大)便”度脱世人上。
============================================
在印顺法师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第169页~170页中说:
『佛法说无我,而现在极力说如来藏我,到底我是什么?《大般涅槃经》说: 『何者
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这与奥义书所
说我,是常、是乐、是知,似乎相差不远。』
印顺法师的著作《华雨选集》中,第75页说:『「如来」有神我的意义,胎「藏」有『梨
俱吠陀』(注:婆罗门教的经典四吠陀之一)的神话渊源,所以如来藏、我的思想与传
统的(「佛法」与「初期大乘」)佛法,有着相当的距离。…。如来藏说,有印度神学
意味,而教典的传出,正是印度教复兴的时候;如解...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