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 发帖数: 922 | 1 张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划为三个时期,大约可以以他的三本著作为界: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2、《禅宗诗偈》(即《悟真篇后遗》)代表中期思想,出道入禅,以彻了禅宗性
学为归宿;
3、《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代表晚期的转变,禅道双融,而正式酿成
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学说。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
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
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
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
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
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
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
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 |
|
a*******g 发帖数: 867 | 2 runsun,希望你不要再次误入歧途,上了萧平实之流的当。
以下取自成观法师编著之《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有人说楞严经是一部伪经,为什么?又,讨论首楞严经真
伪之辨的文章或论文,可参看那些刊物或书籍?]
答:[首先,为何近代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一部伪经?因为这是一部专门破魔的大宝
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远离魔事,修行没有障难。而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魔力令愚
痴邪妄之人,谤此法门,令人不信,即无所依怙;此法门即被谤、被毁,众生不信此正
法,魔于是得肆无忌惮,放心大胆地大造魔业,大成魔事,于焉一切修行人不能出于魔
掌,堕于三途,遑论明心见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毁谤此经,即是毁去末法时期修行正
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窍取一切正修人士的护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无上法宝。因此,毁
谤此经之事实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发制人,[抢先出招]了。
恶心、邪心之人为魔所用,而发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众,愚昧无知,不知轻重,也
盲然随之应合。
其次,首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宝典,是诸魔的克星,有人说它是末法时期的一
面[照妖镜];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于魔事,必须参究楞严经。又, |
|
W****i 发帖数: 565 | 3
禅宗, 主要是求明心见性.
净宗, 主要是求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居住. |
|
r****n 发帖数: 8253 | 4
我很早就静坐,但不是每天静坐。
五盖也并不是通过静坐才能克服,日常也照样能克服,照样能进行修四念住的观禅。
如果你修纯观,实际静坐并非主要的,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的。只要日常紧密观照身心
现象的无常性就足够。
如果要修先止后观,那么必须静坐,而且需要长久时间的静坐,最好一天能超过八小时
。最好能够脱离俗务,这样经过五到十年,才有机会积累足够的定力证得真正的四禅八
定,然后利用四禅八定建立起来的稳定的禅定心,出定以后观照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性。
并且获得俱解脱
现代的在家人,由于工作,日常杂事以及没有专门时间修行,已经不太适合修先止后观
的路子。而且止禅有无数陷阱,如果不真正了解,很容易上当受骗。
很多人连初禅都没有到,一二十年打坐,只是获得了一点近行定,结果被类似涅槃或者
能所双亡,能所不二的有分心以及禅定中的禅相所蒙蔽,以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实际
离解脱还差十万八千里。
另外告诉你,念佛永远不可能有四禅八定,最高只能到近行定。 |
|
T**********0 发帖数: 503 | 5 从儒修身兼齐家,内圣外王平天下
学佛勤修戒定慧,明心见性觉自他
为道善养精气神,惩恶扬善方羽化
白藕青荷红莲花,悟后终知是一家 |
|
s******n 发帖数: 459 | 6 不知道的可以Google一下王凤仪。清末民初东北的一位雇农,天性纯孝,明心见性以后一生在东北各地为人“讲病”,兴办女学,度人无数。下面贴一下其传记附录的“嘉言录”,大家看看一百年前的一位大字不识的老农自己悟出的东西有没有道理。
======================================================
第一節 善惡
(一)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二)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裡就難過,佔點便宜心裡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裡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裡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三)佔便宜就樂,吃虧就生氣,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學道,也算是個善人,他存的糧多,天旱糧漲價,他就樂啦,下雨糧價落,他就愁啦,哪有一點善心呢?
(四)要想當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別人做的事,良心上過不去,自己不那樣做就是啦。
(五)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為 |
|
D**u 发帖数: 179 | 7 ☆─────────────────────────────────────☆
Anicca (生灭无常) 于 (Wed Jul 8 12:23:37 2009, 北京) 提到:
waichi粉丝在投诉版说serawang血洗精华区,可我怎么没看到精华区有多少文章被删啊?仍然是大量被waichi的文章充斥,包括waichi个人文集下面上千片的文章全部存在,
venusfire说的什么明心见性目录也并没有删除
这个血洗从哪里说起?我很奇怪。
删几篇文章就叫血洗吗?
☆─────────────────────────────────────☆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于 (Wed Jul 8 06:10:44 2009, 美东) 提到:
不是只删几篇文章,而是几个大的目录全不见了,而此事发生前事先未见版面有任何
通知。事后有人问哪个版主或版务删的,也未见有版主或版务承认并予以解释说明。
啊?仍然是大量被waichi的文章充斥,包括waichi个人文集下面上千片的文章全部存在,
☆───────────────────────────────────── |
|
r****n 发帖数: 8253 | 8 以唐宋以来最为盛行的禅宗为例,其理论核心是“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又是建
立在“心性本觉”和“自性自觉”的基础上.它预设众生成佛的根据是心性本觉,此心性
不但人人具足,而且觉性自存.毫无疑问,这个预设的,具有本体意味的“心性”与“三法
印”中的无常无我格格不入!由于以心性本觉,觉性自存做为指导思想,便得出了成佛不
假修持.只须返本归原,识得此心性便可觉悟成佛的谬论!佛陀传下的“八正道”中的戒
和定也变得可有可无.禅师们用“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来代替修行,并自
诩为“活在当下”.无法可修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明以后禅门的堕落.在明小说里,和尚
几乎成了坏人的代名词.做为天人师的僧人形象在大众心目中一落千丈,令佛子们痛心疾
首。
======================================
这一段也是我想说的,禅宗的所谓明心见性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直接造成了目标的偏
离。
让人去找一个什么“心”。背离了无常无我之意
史.
法. |
|
p******0 发帖数: 200 | 9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
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
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
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
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
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
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
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
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
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
泡影,我此四大色 |
|
w*********r 发帖数: 2192 | 10 这个菩萨道太难行了,
要会医,会语言,会逻辑思维,
会技术活,然后要明心见性,要悟道。
简直是全能呀。 |
|
r*****e 发帖数: 1196 | 11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为, 但世人从不明心,
只因从无自己独立之真心"决定", 所有之决定皆因因缘六根六尘能所相对而生,
因缘又时刻万变, 决定亦时刻变迁, 因心既决定而显觉性, 因觉性故能"觉"最
初之决定, 又以"觉"执取自我喜欢之决定(第七识-我执) |
|
a**u 发帖数: 8107 | 12 ☆─────────────────────────────────────☆
vivilin (vivilin) 于 (Sun Apr 26 18:53:40 2009) 提到:
偶不才无知 想问一下版上各位大牛这个基本问题
☆─────────────────────────────────────☆
WaiChi (WaiChi) 于 (Sun Apr 26 19:14:32 2009) 提到:
禅宗, 主要是求明心见性.
净宗, 主要是求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居住.
☆─────────────────────────────────────☆
olympus (olycan) 于 (Sun Apr 26 19:20:07 2009) 提到:
以下来自网络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
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
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之诤
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 |
|
a**u 发帖数: 8107 | 13 ☆─────────────────────────────────────☆
potato00 (土豆) 于 (Fri Sep 4 00:52:08 2009, 美东) 提到: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
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
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
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
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
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
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
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 |
|
a**u 发帖数: 8107 | 14 ☆─────────────────────────────────────☆
rayking (常颂吾佛) 于 (Wed May 19 23:57:20 1999) 提到:
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
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
的诸多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编者的话
原版说明
目录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经之真伪
释佛陀多罗传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
普贤菩萨
初见本性如何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
菩眼菩萨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 弥勒菩萨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 |
|
z**n 发帖数: 22303 | 15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
,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
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
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
‘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铄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
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 ‘万
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
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
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沤一样,随起随 |
|
d******y 发帖数: 3668 | 16
nah,我想说的是“决定了就做”未必有“用心”,可能只是个性和习惯使然,也就是
作为“我”的业的表相而已。
另外,你或许也想一想,“不做”究竟是因为“已经决定了”还是其实根本“没决定”
,或者其实“心”所“决定”的就是“不做”,只不过头脑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说“决
定了做”,有几个人能看清自己的“心”呢。所以,你大谈“用心的方法”,我觉得只
是空中楼阁。
明心了么?没有明心,没有见法(或见道),你很难跳出“我”的窠臼和个体业力的束
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对法的信心只有通过见道来升起,你如果从来没有摆脱过系缚,又
如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更枉论对自由的真心向往和追求了。
如果明心见性是那块蛋糕,在我看来,只有去吃蛋糕是最有效的举措,而你只不过是在
玩蛋糕上的奶油花罢了,纯属浪费时间,当然这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有趣,不然就不会
有那么多文人和哲人穷其一生都爱玩佛法奶油花了。
这不是“心”的决定,这是“头脑”通过经验判断和利弊衡量所给出的solution,是“
头脑”经过“思维”后觉得对“我”有好处的“选择”,不代表真心所向。
你还记得某人的题目,如果释佛所说整个都是骗局,你还修行不修行? |
|
p****y 发帖数: 23737 | 17 对我而言,太多事情比打坐好玩多了,相比之下,打坐一点也不好玩,
之所以愿意打打坐是因为先贤一直说打坐的好处,比如明心见性。 |
|
r******3 发帖数: 586 | 18 一堆人在前面排队买东西,P一看有这么多人排队,咱也去排。至于究竟是买什么东西
,那是不用管的。
干点啥不好非要打坐,以为打打坐就说不定某天可以什么明心见性?
这是做梦。 |
|
p****y 发帖数: 23737 | 19 你说的这些话很老套,随便一本宗教修行书都有,甚至说得比你生动有意思,
如果你真的开悟了想帮助他人,你要做的是让人相信你所言不是书本学来的,
是自己明心见性了悟得来的。目前你并没有让你信服了,而你所言书本都有。
reality
any
Then
when |
|
l******r 发帖数: 75 | 20 佛法就是去除烦恼,学佛最重要的是内明。自己是不是明心见性了?是不是能让自己的
生活更快乐?拿佛法去看别人的是非能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而且一些人的行为也并不
能代表时真正的佛法。佛说因果丝毫不差,各自种的因,各自承担自己的果。在这个末
法时候,我想更重要的是传播佛法的真正内涵,让更多的人升起对佛法的信心而不是失
望。
丘可
该向 |
|
p****y 发帖数: 23737 | 21 佛教,大乘为主,常说:“一切唯心造”。
心是什么?从明心见性的角度看,凡人没有明心怎么可能懂得心,也看不见本性,
再怎么解释也不会真的懂,懂的最多是字面上的意义,实际上还是不懂什么是心,
不懂心是怎么造世界,造一切的。
同理,文字上的研究和了解表面肤浅,实质的东西不懂还是不懂,
如果没有谦虚的心态,文字的研究多了很可能有文字障,
书可以看,当参考,也可鼓励自己跟圣人学习,但不能执著。 |
|
p****y 发帖数: 23737 | 22 从佛教的角度(书本看来的知识),人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死后会六道轮回,
死了就结束一个功课,开始另一轮功课,一直轮回值到某世开始修行至明心见性。 |
|
p****y 发帖数: 23737 | 23 看了摘的那抄几句,什么乱七八糟咚咚,不懂就不懂,还爱胡扯,
既没人生哲理,也没文学价值,更没宗教底蕴和明心见性的智慧。 |
|
r******2 发帖数: 1021 | 24
所谓的认识真相,认识真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全部是错路或者叫做不究竟的路。
轮回中的众生,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欲望:识欲!
这种欲望粗重而言表现的就是对物质和快乐的贪婪,而细微而言,就是所谓的伟大的试
图认识了解真理的种种探索欲以及试图主宰自己乃至整个宇宙的控制欲。
这种探索欲和控制欲尽管使得很多人走上修行,走上追求真理的路,然后到最后,它必
须要被彻底放下。
佛陀所说的修行的正确目的最为精准:苦灭!
佛陀说他只说两件事:苦和苦的灭除。
它不是什么明心见性,也不是什么认识宇宙最高真理,只是两个字:“苦灭”。
这里的苦,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痛苦烦恼的灭除,一种是“不实"的灭除。
贪嗔痴属于烦恼,所以需要灭除。
而五蕴是不实的,所以需要灭除。
无贪嗔痴是解脱,五蕴灭尽是解脱。
没有贪嗔痴而五蕴灭尽的,就是佛法的终极目的:涅槃
明白这些,不得不佩服佛陀的伟大智慧! |
|
Y**u 发帖数: 5466 | 25 王凤仪
五大教教主,全是存善心、行天道,宁可牺牲身体,保全天理,发扬天性,没有是己非
人的心。各教教主,既能忍辱,哪会有争强夺胜的心?不过各教信徒,以人心体会不透
圣意,才发生教争,这是最可惜的事。各教信徒,应当努力纠正是己非人的错处,教争
不息,世界不能清平。各教教徒,所负的责任太大了!
·
小康时代,以排斥异教为尊敬自己的教主. 大同时代,得改变作风,以能容纳万教,
才是抬高自己的教主。况且各教教主,全是应天时、奉天命来救世救人的,原本是一个
,各教圣经说的全是天理。耶稣讲“洗心移性,默祷亲一”,穆圣说:“坚心定性,礼
拜朝一”,老子讲“修心炼性,抱元守一”,孔子讲“存心养性,执中贯一”,佛教“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善人讲“死心化性,万教归一”
·
一是天性,二是性命,三是性命身。人成道时,全得舍了身命,性灵归天,才是真正归
一了。所以人类全是一个,不分什么你我,各教最好分工合作,各教信徒,各行各道,
献心献身,立志做教主的化身,普救人类,去恶向善,道气才能贯满全球。
·
神盼人全成神,佛看人都能成佛,圣人愿教人成圣成贤,正像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
一样。可笑的是,人们信佛,不 |
|
a*******g 发帖数: 867 | 26 先说理上是佛和事上成佛的区别。理上是佛,则理即佛,名字即佛。事上成佛,是究竟
即佛。引用一下:
“开悟,即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叫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叫作大开圆
解,密宗叫作即身成佛,在“六即佛”,中,属“名字即佛”位,是为一切佛法的核心
,最为圆顿直捷。然而须知:这是就吾人的不涉凡圣因果修证的“本有法身”(亦称“
素法身”)的立场来说的,在此位上,既未断惑,更未伏惑,无从谈起了脱生死。所以
,如蕅益大师那样的大祖师,犹然自称自己是一个“具缚凡夫”。”
所以见性成佛,不是事上成佛,还在名字即佛阶段。离究竟即佛还有很大的距离。
清楚了吧?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六祖自称成佛之类的笑话了。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个人理解
这些佛的肉身已经没了. 但是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形式上是不生不灭的, 明心见性
后可以认识.
怎么做到的, 并不重要. 但是的确可以, 举个例子, 太阳照在地上, 并没有分别任何一
个人或土地. 但是只要你用一面放大镜子, 再加上干草, 就可以生出火来. 如来之力也
是如此.
应该是诵加持. 宿业源于自心, 自心迷就是加重, 自心悟就是化解.
地狱不在别的地方, 不觉悟的人在那里都是地狱, 也都是相. 觉悟的人在相离相, 变地
狱为乐土.
不知道, 跟我们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不记得那个经里他是宇宙的主宰. 如来肉身缘起缘灭, 法身不生不灭. |
|
p*******y 发帖数: 782 | 28 http://www.fodizi.net/jingkongfashi/791.html
上面的是链接,下面节录一点给大家,阿弥陀佛!
1、佛七的目的
‘佛七’是克期求证的修行方法,就是在这七天中要得成就;即是
《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通常分为
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与宗门所说
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境界。其次是‘事一心不
乱’,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最低的
是‘功夫成片’。前两种功夫不是每个人皆能得到的,但‘功夫成
片’,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在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
之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念,这是‘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结七
念佛有其殊胜之目的。佛七中讲开示,称为‘打闲岔’;因为讲开
示,就把人心讲乱了,就得不到功夫成片。为什么我们在佛七中不
但讲开示,还要讲一个半小时?总是因为结七念佛时,妄想、杂念
太多,得不到功夫成片,不得已而为之。
2、道在日常生活间
大家念佛的功夫为何不得力?原因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也就是
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明了。一切大乘经,如《 |
|
r*****d 发帖数: 922 | 29 疑惑五:学密宗有何必要?
现在人学密宗是很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汉地就像90年代的西方国家,
人们特别忙碌,根本没时间修行,除了修学密宗简单的修法和仪轨以外,很难系统闻思
显宗的五部大论。在藏地,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从显宗基础开始,直至完整地学完佛法
,需要将近24到25年的时间。(其实也不仅是佛教,世间的学业,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
毕业,基本也要十几到二十几年。)但现在看来,这样长期修学佛法,对末法众生来讲
不现实。因此,我们很需要殊胜的密法,如果没有密法的窍诀、灌顶、理论,仅仅依靠
显宗的教理和仪轨,要度化有缘众生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说“现在的众生全是密宗根基”。实际上,也有相
当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要密宗,只靠显宗的净土宗、禅宗,便可往生净土或明心见性。像
对一些有信心的老年人而言,即使没有精通佛教理论,只是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圣号,
照样也可以获得往生。但对分别念较重的知识分子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太实用了。因为
他们在自己邪慧的驱使下,会造各种各样的罪业,此时就必须用藏传的中观、因明、俱
舍等法门来调伏他们的分别念。
而禅宗 |
|
p*******y 发帖数: 782 | 30 下面还有‘本愿’两个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说,他这个
愿不是这一生才发的。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过去生,也有未来
生,所以讲三世。地藏菩萨在过去生中就发这个愿,过去还有过
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我们称这个愿叫本
愿。所以这个愿是有根本的,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发的。愿是一种希
望、是一种希求,这个希求、希望能够得到满足,这就称之为愿。
如果意思说得更深一点,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从本性里面发生
的,这才是大乘法里面讲‘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萨,如《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已经断掉了妄想、分别、
执着,这已经断尽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确确实实契
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虽然入得不够深,但是已经进入,已经是明
心见性,这个时候的愿,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没有见性的人,是
从识里面建立的愿心。我们讲有过去世,还有过去世,多生多劫都
发这个愿,这是从识心里头说的;明心见性之后是从本性里面说
的,这两个意思都可以说之为本愿,本愿的意思浅深有差别。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有这个愿,他这
个愿力很强,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纵然被外面境界所动摇,
他很快 |
|
r****n 发帖数: 7315 | 31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为, 但世人从不明心,
只因从无自己独立之真心"决定", 所有之决定皆因因缘六根六尘能所相对而生,
因缘又时刻万变, 决定亦时刻变迁, 因心既决定而显觉性, 因觉性故能"觉"最
初之决定, 又以"觉"执取自我喜欢之决定(第七识-我执)... 阅读全帖 |
|
|
a**u 发帖数: 8107 | 33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4 ☆─────────────────────────────────────☆
bdbd (kakali) 于 (Wed Feb 10 09:45:53 2010, 美东) 提到:
全麻伤大脑,而且有生命危险,这个搞一次出来,容光焕发。
想想michael jackson 如果随我修了道,就不至于死那么早啦!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Wed Feb 10 15:57:16 2010, 美东) 提到:
心经云: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明明都有的,为什么说无呢?
好像以前有个禅师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参禅的。
建议你看些佛教的基本知识,从容易理解的佛经入手。
如果直接看难懂的佛经,就要有点耐心,慢慢想。
☆─────────────────────────────────────☆
zoun (槑槑槑槑槑) 于 (Thu Feb 11 12:53:09 2010, 美东) 提到:
密宗上师亲传禅定初修!
在人间按:这篇文章是第三次发了,显然它对初学禅定的朋友...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5 ☆─────────────────────────────────────☆
dzry67 (碧水) 于 (Fri Apr 2 22:04:43 2010, 美东) 提到:
You cannot die even you want to. Body dies, but you are not the body. Mind
dies, but you are not the mind, either. Body is like the car you are driving
. It is important. But it is not you. Mind is like the clothes you are
wearing. It is useful to you. But it is not you. You are the eternal
awareness. Most people think they are taking good care of themselves. But
they don't. You must first identify who ...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6 ☆─────────────────────────────────────☆
runsun03 (runsun) 于 (Thu Apr 8 19:14:50 2010, 北京) 提到:
在佛陀制定的沙弥十戒里,第十戒是:不捉持金银宝物,也叫金银戒。此戒乃因佛陀认
为金银货币易使人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所
以,为了破除贪心佛陀对出家人而制定了这条戒。
在《北传杂阿含经第九一一篇》里记载,佛陀告诉一位长者说:「主张沙门比丘可
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从未这么说过,这也不符合法义,当
然会受到谴责。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沙门比丘若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就是不清净!
不是出家沙门应该有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应有的行为。」
最后佛陀还告诫诸比丘:「比丘们,从今日起,如果你们需要的是木头,就应该向
在家人表明需要的是木头;如果需要的是草,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车
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车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务,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务。千万
不可擅自接受金银宝物的供养!」手不捉金银戒是佛陀亲自设立的僧...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7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n 18 09:30:01 2010, 美东) 提到:
季羡林
昨天早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佛学家、翻译家季羡林以九十八岁的高龄逝世。季羡林大
师和其徒弟钱文忠教授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佛家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那就是“
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人”。
我们汉语当中弥勒这个词语从何而来?这实际上蕴含着人类文明世界一个大谜。
弥勒和弥赛亚
弥勒是音译,不是意译。弥勒作为一个曾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
早的基本含义是两个:朋友,和平。这都跟太阳有关,弥勒是类似欧洲太阳神神话传说
中阿波罗这样的神。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弥勒信仰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它是古代包括希
腊罗马在内的所有文明世界里所共同接受的一个信仰,因而也是佛教当中的国际性极强
的一个信仰分支。
弥勒和弥赛亚的关系紧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
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当时人们普遍相信,有这样一
个神给人无穷...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38 我觉得没必要和他们爭。反正我就要回国了,即使我们学校的佛学社我也不会说什么话
了,毕竟法门不同,讲的不一样。更不要说,大小乘互相争执了千年了。我看人不会错
,你是心地很善良的人。至于别人怎么说,讽刺是他们的事。我也没想到转个因果的帖
子,会惹这么大的事。我想我回国了和莲友们在一起,是最好的,大家见同和解,一起
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是要紧。希望你能离开此事非之地。多去道场走走,多结交真正
修行的师傅和善知识,找到一个法门,长时熏修,一门深入,一定会有所成。当然,作
为修净土的,还是想劝你往生极乐,毕竟经上说,末法时期,除此法门,很难成就。只
要具足信愿行,必定往生,往生即摆脱六道六道轮回,一生成佛,比在此五浊恶世,修
阿罗汉,或者明心见性,不知要容易多少,真真是易行道!
祝你一切如意,道业早成! |
|
p****y 发帖数: 23737 | 39 谢谢,也祝你一切如意,早日明心见性,得大智慧。 |
|
l*****a 发帖数: 38403 | 40 嗯,这个前提是不是人心都有相同的东东?所谓明心见性?
这个我目前还是存疑 |
|
d**********l 发帖数: 647 | 41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1 离苦得乐,2 脱离六道轮回,3终成佛道。
1 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说阿弥陀经)
2 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即使是下品下生(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具足信愿,念佛十
声,亦可往生),我们也脱离了六道轮回,因为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参见阿弥陀佛第一
大愿。而修其他的法门,要想脱离轮回,或证阿罗汉果,或明心见性,都十分不易,普
通凡夫很难做到。更不要说,极乐世界上品生人,更是殊胜,上品上生到了极乐世界,
即悟无生法忍,达八地菩萨的境界,距离成佛已经相当之近了。(观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的特别是当生成就,与其他法门最大不同就在当生能往生西方,若不生西方就
入轮回。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身分还是凡夫,不是成佛,只是极乐没有三恶道,较易继
续修学以至成佛。此外,那儿虽有四土,但净土是横超法门,一旦横超,用不着三大阿
僧祇劫,就可以成佛。(李炳南老居士)
3 此外,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 (不退转),必至一生补处,且有无量的
寿命,在极乐世界里,六尘说法,佛菩萨等诸上善人为伴侣,成佛道比在娑婆世界世界
修行快很多很多。如果在成佛前,发愿要回来度众生,亦是方便,参见法藏比丘第...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真心和本性,就是那个不曾被迷惑的本来面目,就是那个不曾被贪嗔痴慢疑污染的自性
。在
那个自性中,宇宙和人生的所有秘密湛然如镜,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了究竟圆满的
大智慧,明白了灭除烦恼、了脱生死的方法。
========================================================
这些不是佛法,而是神我外道的法,佛陀出世,就是反对这类神我外道,结果佛陀入灭
后,这类东西又死灰复燃。
认为修行是为了明心见性,就是已经走错路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本心,也根本
不存在所谓的自性,
佛法是为了苦灭,是为了熄灭轮回,实证涅槃。
佛陀说“我为涅槃故说佛法”,可是千年以后,所谓的佛弟子已经把涅槃丢得老远,追
求所谓的本来面目,自性,本心这些子虚乌有的“神我”了。 |
|
p****y 发帖数: 23737 | 43 http://www.fosss.org/fengfeng/Index.html
为济公辩诬
冯冯
中国佛教小说,最深入民间的,当推“济公传”。其受欢迎之程度,不亚于“西游记”
。一提济公和尚,无人不知;也无人不敬仰。
济公是一位济世度厄的和尚。他佛法无边,神通广大;经常拯救苦难,济贫扶困。济公
是确有其人,在南宋高宗年间,曾住持西湖净慧寺与灵隐寺;弘法利生,普渡众生。施
粥赈济,赠药义诊,救活无数贫苦的灾民──当时金国侵宋,北方战祸频仍。灾民扶老
携幼,逃往江南,数以百万计。济公和尚遂发动临安(杭州)的官民士绅,共襄佛教,
济世扶危,活人无数。于是得天下之景仰,尊称为活佛。
修苦行的济公精通医术,当时夙夜不懈,救治难民的病患,竟至废寝忘餐,连僧袍也无
暇更换,衣敝亦不自觉。他不修边幅,不拘礼仪形迹;他慈悲和蔼,旷达恢谐,谈笑风
生。
民间传颂济公和尚之德,辗转相传,以讹传讹,越来越走了样儿;以致后来说书的,竟
把济公的形象形容得像“济公传”中所描画的那种造型:
“脸不洗,头不剃;醉眼乜斜睁又闭。若痴若傻若癫狂,到处恢谐好要戏。”
“破僧衣,不趁体;上下窟窿钱串记。丝绦七断与八结,大小...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23737 | 44 我也是个凡夫,对我自己这个肉体的衣服的看法跟你不一样,
我可以捐,如果有人刚好需要用,但是不管我捐不捐,死后
我希望有人为我念几天佛把功德福报回向给我,这样就够了。
不过,这是下下策,更好的情况是,不需要任何人给我助念,
死前就明心见性,也就是了解宇宙的一切真相,这才是上策。 |
|
d**********l 发帖数: 647 | 45 大乘佛法经常讲到佛放光,尤其在佛开示之前。
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完全恢复本性,像六祖所说,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
能生万法。我师姐的小孩能看到法师的光,南传法师是单一色的光,大乘法师多是五彩
光。法师尚且有光,何况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佛家将光,道家讲气,普通人也有光,因
此一般鬼怕人的光,不敢近身。但当人很衰的时候,光很弱,鬼也可近身。佛家最究竟
彻底,所以佛的光明最是殊胜,其实是自性完全恢复的表现而已。阿含经不提这些,就
没有,这样的道理解释不通。 |
|
a*****y 发帖数: 33185 | 46 禅宗与净土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绪 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
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
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
之诤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谓“仗
佛加被”,每每讥诋参禅者为“浮泛”。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
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
人在。那么,禅净二宗各有什么思想特点?二者能否调和融通呢?余谨依先圣之旨,再
释禅净之义,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砖引玉。
二、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
,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
本自具足,现现成成,... 阅读全帖 |
|
o****h 发帖数: 721 | 47 禅宗,就是顿教阿,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法门。只要你智慧够了,不用读经念佛,机缘巧
合一下,顿时就可以超凡入圣,变成好汉,哈哈。
悟有大小之分,开悟一般是大悟,就是明心见性了阿,从道理上跟三世诸佛一样了,佛佛
道同阿。不过这个大悟以后,你得拿愣伽经印证,或者找高人印证的,就是·印心·。
悟后起修:人们不是经常说这句话吗?[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就是说,悟了以后,过往的业还在阿,习气还在阿,必须得忍辱阿,受苦阿,直到把所
有的习气去掉。
雍正可能理上开悟了,习气还在。不过从他说的那些对佛的话,跟他那个时代不符,你
看慈禧比他晚那么多,还天天拜观音搞迷信,他说的那些话,我觉得还是[超越时代的]
,可以说是悟的吧。 |
|
a*****y 发帖数: 33185 | 48 禅宗
百科名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
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
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
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
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简介
宗义概述
印度源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的成熟期
中期禅宗
明清禅宗
现代禅宗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
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
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
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
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
儒、释、道三教合一,...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9 净土宗
百科名片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
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
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
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
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
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
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目录
弥陀西来
发展概况
五经一论
修持简述
净宗特色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展开
弥陀西来
佛教西来
种种资料显示,佛教传入中国年代远比西汉更久远。目前发现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最早事件,如:官方权威的《太平广记》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遗记》一书,记述
题为《天毒道人》的事件,详细记载了燕昭王七年(前305年)来自印度的百四十岁高
僧尸罗(从文中对其的记载来看,是位具足神通的圣者无疑)来华(燕都)传法的事。
此年代已比印度阿育王时代更早,接近佛陀... 阅读全帖 |
|
s*******i 发帖数: 12559 | 50 文珠法师讲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
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
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
,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
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
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
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
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
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
佛教禅...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