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 发帖数: 3920 | 1 唯识宗的创立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
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
,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识、因明学说的高僧,特别是其高徒窥基继承光大其学
说,留学僧人圆测将玄奘之学传播到新罗国,对于唯识学说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由于他把法相宗的主要经典都翻译成汉语并作了初步
的宣传;说窥基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因为窥基在玄奘所奠定的基础上,扩大了这
一宗派的理论影响。公正地说,法相唯识宗是玄奘、窥基两代高僧共同努力创立的。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依照现今学术界、佛教界的普遍认识,玄奘西行的时候,中国佛教已经处于学派佛教与
宗派佛教交替发展的时期。玄奘先后礼拜了十二位老师,但其中并不包括被认定为佛教
宗派的天台宗僧人,也没有礼拜三论宗的祖师吉藏为师。玄奘西行的动机之一就是出于
消弭学派佛教差别诠释所带来的混乱。回国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经典的翻译活
动,在其弟子们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玄奘在国外之时,中土佛教界存在和发生的争论,...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 玄奘所译佛说经典
缘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第1-2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4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600卷)〖唐 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宝积经(120卷)〖唐 菩提流志译并合〗菩萨藏会(大萨菩藏经二十卷)(
卷35-54)〖唐 玄奘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唐 玄奘译〗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说无垢称经(6卷)〖唐 玄奘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唐 玄奘译〗
天请问经(1卷)〖唐 玄奘译〗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唐 玄奘译〗
解深密经(5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佛说佛地经(1卷)〖唐 玄奘译〗
甚希有经(1卷)〖唐 玄奘译〗
最无比经(1卷)〖唐 玄奘译〗
缘起圣道经(1卷)〖唐 玄奘译〗
分别缘起初胜 |
|
r****n 发帖数: 8253 | 3 玄奘翻译的经典,大部分是唯识宗的。
上面列的不是很清楚吗?
所译印度瑜伽行派(唯识)论著
瑜伽师地论(100卷)〖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释(1卷)〖唐 玄奘译〗
成唯识论(10卷)〖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唯识二十论(1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本(3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世亲菩萨释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无性菩萨释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3卷)〖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1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20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唐 玄奘译〗
大乘成业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五蕴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王法正理论(1卷)〖陈 玄奘译〗
观所缘缘论(1卷)〖唐 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因明入正理论(1卷)〖唐 玄奘译〗
另外前面的解密深经也肯定是唯识宗的,还有所有的的阿毗达摩其实也是和唯识宗密切
相关的。不过这个算争议吧。
这个很荒 |
|
d******e 发帖数: 4192 | 4 唐太宗为如何处死唐僧玄奘的弟子辩机和尚,人们就《新唐书》高阳公主的传记,能寻
找到原因。
关于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故事,颇具传奇性质。史载,房玄龄是唐代的开国功臣
,唐太宗为酬谢其功劳,封爵给他的长子房遗直为银青光录大夫,并将最宠爱的女儿高
阳公主嫁与其次子房遗爱为一妻。可是,这位有著特殊身世背景的高阳公主,倚仗著父
皇平日对她的宠爱,要她的夫兄对爵位让与她的丈夫,形成了家族之间的剧烈战争,房
遗直受不了弟妇的压力,只有向现实低头,恳求唐太宗准许他让爵的意愿。唐太宗顾全
大体,不许房遗直辞爵,而对自己女儿近乎胡闹以深责,往昔宠爱逐渐疏淡,构成了父
女之间的一个“心结”。后来由于御史劾盗,知道金宝神枕又是女儿送与辩机的,加上
过去的“心结”,在一声震怒之下,而将辩机处死。
唐太宗这一手法,主要是用来震慑教训他的女儿,表示父皇的权威。后世记述此事
的,自己自然而然加上男女关系在内,使辩机虽然被害而含冤莫白。
我们再就《新唐书》高阳公主的这些传记来分析,其中也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问
题。
第一、高阳公主是个有夫之妇,而且对丈夫的感情很好,才会向房遗直争夺已封的
爵位。这样的一个女人,又陪着... 阅读全帖 |
|
b*******3 发帖数: 8135 | 5 唐玄奘 - 玄奘主要贡献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
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
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
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
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
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
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
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
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
”。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
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
的全貌。当时印度...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6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理解部派佛教必读,藏传考格西的五论之一。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说一切有部的论称为「一身六足」,「一身」是指「发智论」。南传佛教论典也是七部
。七部论应该出于上座部的共同传说。
大毗婆沙论是说一切有部集大成的论书,是俱舍论评破的对象。
玄奘译出说一切有部所有重要的论书,是了解法相的重要参考资料,加上异部宗轮论,
让我们更能看出部派佛教对唯识、中观的影响。
西游记受到大唐西域记的影响。不过西游记里对佛法的描述错误太多了。
玄奘译出的唯识论典改变了汉传佛教对唯识的理解。成唯识论是玄奘编译,对十家说法
加以抉择,不是纯粹翻译。
唯识最大的问题是修观的方法没有传下来,看无著、世亲的论,当初应该有相当止观经
验才可能写的出来。后代即使思想不是唯识的修行人,还是会引用唯识论典,就是因为
唯识论典把难以说明的止观状况说清楚。
「说无垢称经」是「维摩诘经」的别译,不过通行本是鸠摩罗什翻的。
【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
|
d******e 发帖数: 4192 | 7 真的吗?
我不知道玄奘译经的时候有多大的修证?
没有修正的人是如何译经的?但是也不排除佛,菩萨的加持力.
他最后往生了,我觉得真不错啊,很美妙的,那么说他其实
也是证果了.
展开说说为什么说中国人始终不懂得如何依照唯识经论的系统修行?
还有,为什么在印度没有传承了呢?
当然,中国多的是禅宗,是有传承的,不知道是否正宗.
达摩西来一字无啊. |
|
E******u 发帖数: 3920 | 8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9 玄奘大师扬名无遮大会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
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举办的无遮大会。这个大会是为来自中国
的一名僧人举行的。无遮大会,就是无论僧俗、贵贱,一律平等参加的大会。在这个大
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他得到公众的认可,他就会成为法会之
主,从而成为印度宗教界的领袖。
这名中国僧人是这个无遮大会的论主。这意味着,他将接受来自整个印度的所有学有专
长、身怀绝技的人们的挑战。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到戒日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高僧辈出,弘法遍及印度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中国僧人要想获得全
印度的承认,摘取无遮大会的法主桂冠,谈何容易。
敕命颁布之后,过了近一个月,全印度的有识之士纷纷来到曲女城,参加无遮大会。五
印度的十八国王全部到会,著名的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参加法会。此
时,曲女城内人声鼎沸,参加法会的达一万多人。
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无遮大会就这样开始了。
按照惯例,这种大会,会期为18天。在18天中,只要有人对论主提出的众多论点中的一
个论点提出疑问,并能够把它驳...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0 作者 : 不详
在“2001年北京大学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恒毓先生发表了“梵文与中国佛教”一文,据该文注 1 ,这篇文章以后又发表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英文版发表于2001年5月21-23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梵文─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因素国际会议”,又于5月24日和8月20日报告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宗教学系,近来又将此文上网。看来作者很重视这篇文章。但是,文中有些观点,笔者难以苟同,现在提出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文中恒毓先生对“中国佛教”进行界定。所谓“中国佛教”应指以汉文典笈为基础的“汉传佛教”。因为中国佛教除广大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以外,还包括云南省的上座部佛教和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恒毓先生认为汉传佛教的英文应当是Chinese Buddhism
,中国佛教的英文应当是Buddhism in China,即存在于中国的佛教。对此,我完全赞同。本文讨论的内容只限于汉传大乘佛教,不涉及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有位加拿大朋友向恒毓先生提出一个问题:“研究中国佛教是否研究梵文?” 恒毓先生明确回答:“仅仅研究中国佛教,基本上可以不用梵文。”虽然恒毓先生文中表示“尽...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作者 : 不详
在“2001年北京大学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恒毓先生发表了“梵文与中国佛教”一文,据该文注 1 ,这篇文章以后又发表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英文版发表于2001年5月21-23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梵文─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因素国际会议”,又于5月24日和8月20日报告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宗教学系,近来又将此文上网。看来作者很重视这篇文章。但是,文中有些观点,笔者难以苟同,现在提出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文中恒毓先生对“中国佛教”进行界定。所谓“中国佛教”应指以汉文典笈为基础的“汉传佛教”。因为中国佛教除广大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以外,还包括云南省的上座部佛教和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恒毓先生认为汉传佛教的英文应当是Chinese Buddhism
,中国佛教的英文应当是Buddhism in China,即存在于中国的佛教。对此,我完全赞同。本文讨论的内容只限于汉传大乘佛教,不涉及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有位加拿大朋友向恒毓先生提出一个问题:“研究中国佛教是否研究梵文?” 恒毓先生明确回答:“仅仅研究中国佛教,基本上可以不用梵文。”虽然恒毓先生文中表示“尽...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12 第三节 种子说
在隋唐佛教诸宗中,一反“众生皆有佛性”思潮而倡“五姓各别”、“一分无性”说的
,唯有法相唯识宗。传说玄奘离印回国前曾担心言“一阐提”不能成佛无人仰信,因此
“愿于所将论之内略去无佛性之语”[①]。这个想法遭到其师戒贤的斥责,玄奘于是忠
实地将其学说传播于中土。其实,戒贤的斥责是有道理的,玄奘之所以遵从其语并非仅
仅慑于师威。殆至瑜伽行派发展到护法时代,第八识之妄染性已经确立,“五种姓”说
已经成为这一学派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在此情况下,若欲完整地、忠实地弘扬其说,
当然不能舍去“五种姓”的说法。至于慈恩宗的传宗非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果然,
“五种姓”说一经传入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发难的是曾充任玄奘译场证义的灵润
,其后玄奘弟子神泰主“五姓”说救慈恩义,驳斥灵润;法宝又造《一乘佛性究竟论》
批“五姓”说,主“一性”说;慧沼则撰《能显中边慧日论》救“五姓”说。争论双方
各据经论,站在各自的立场立说,很难说服对方。为弘扬、维护己说,除了大量引证利
于己说的佛教经论(即教证)之外,法相唯识宗还着力强调两方面的理据:其一,以种
子说判定种姓之别;其二,倡理佛性、行佛性之分,...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329 | 13 《心经》与《西游记》
作者: 徐文堪
《心经》在《西游记》中曾多次出现,百回本第十九回中乌巢禅师将《心经》经文传授
给玄奘,并收录了《心经》全文;以后在第二十回、四十三回、八十回、八十五回、九
十五回都出现有关《心经》的情节。明清人士评点《西游记》,往往将《心经》放在极
其重要的位置。当代学者研究《西游记》,亦重视《心经》。《心经》与《西游记》的
关系究竟如何,笔者在此依据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作一点简单的说明。
《心经》或称《般若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为Prajñā
pāramitā-hṛdaya-sūtra。这是一部在东亚流传极广的佛经,可谓妇孺皆知。
就汉译本而言,现存的至少有九种(自姚秦鸠摩罗什译本至宋代施护译本),从古至今
还有众多人士为此经作注或进行讲解,此外还有各种汉字注梵音本;至于民族语文译本
,则有藏文、于阗文、回鹘文、蒙古文、西夏文、满文等,均存世。敦煌、吐鲁番、黑
城等地都曾出土各种文字的译本和注疏本,亦见于房山石经。《心经》还被翻译成各种
外文,如日、韩、越南、印尼和英、法、德、俄、荷兰等语言都有译本,最近还出版了
泰文译...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14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15 每个语言都应该有自己的大师,比如莎士比亚对英语,歌德对德语。没有大师的语言,
比如世界语,总是危险的。
中文当然有自己的大师,有意思的是,中文的诗歌和散文第一大师,都是来自西域。诗
歌是李白,散文是生于龟兹的鸠摩罗什。
有比较就容易理解。我们看鸠摩罗什和玄奘翻译的金刚经。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有六千
多字,玄奘译本有一万多字,近似一倍了。人民群众对前者更加喜闻乐见。
金刚经最著名的偈语,鸠摩罗什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玄奘译:
“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另外一个偈,鸠摩罗什译:
“以色身见我,以音身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玄奘译: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
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看来,河南人玄奘的中文水平比不上西域鸠摩罗什啊。
再看开头叙述的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
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非常朴实。
玄奘译:
“如是我...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192 | 16 唐僧,俗名陈袆,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或唐三藏,意思是他精于经、律、论三藏,
熟知所有佛教圣典。而唐僧是他的俗称。
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11岁在洛阳净土
寺出家当和尚。年轻时他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
说法不一。为了寻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
唐朝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玄奘打定主意西行取经。他发下宏愿:“为求佛法发趣西
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并一直践行着这个誓愿。一次在
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八百里荒漠时,刚走出100里,他就迷了路
且没了水,犹豫着要折返时,想起自己的誓愿,又再坚定起来。途中五天四夜滴水未进
,在昏迷之际,是马把他驮到了水源边。正是要求得真法的坚定信念,让他战胜了无数
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其间神佛的护佑和点化一次次激励着他。
有一天他来到了高昌国,国王麴文泰虔信佛法,见法师智慧风采,想到西行前途艰难,
强力邀请他留在国中担任国师弘扬佛法。玄奘法师明白自己求法取经的意义,于是婉谢
,甚至绝食明志,最终生命垂危而志向不改。国王...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7 佛法东来(二)--第一义天 玄奘菩萨
旁白:当佛法从汉朝传到中国时,佛菩萨无比慈悲宽厚的心量,以及清净又不可思议的
教义,震撼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深深触动了华夏民族的内心深处。在远离当年 佛
陀教化,有数千公里之遥的神州大陆上,佛法再次光耀灿烂,融入国人生活之中,深入
了每个角落,中国佛法展现出广大的摄受力量,让这难以思议的妙法普现于中土。在中
国佛法传布的岁月中,人们开始瞭解意识心虚妄不实,必须深入大乘佛法,才能亲证真
如、找到真心。后来《楞伽经》顺利传到了中国,大众才明白这真心,就是 如来在第
三转法轮的《楞伽经》所宣演的第八识如来藏。禅宗达摩祖师亦以《楞伽经》来佐证大
乘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达摩祖师并将此经典授给门人,作为开悟的
传承。然而《楞伽经》的文字以及义理都非常艰深,因此当时的学人难以明了 如来的
究竟意旨。
陆正元老师:由于当时的学佛人对于《楞伽经》艰深的文字及义理都还难以明了,因此
佛法就陷入了停滞。这种停滞的局面,到了《摄大乘论》传到中国之后,才逐渐改观。
《摄大乘论》是从《瑜伽师地论》总共一百卷的内容简择精要而集成的,它是以第八识
如来藏为中心,...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18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后万般不顺---索达吉堪布
我们每一个人,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或者想不起造了什么罪业,但从无始以来,
在漫长的轮回中,阿赖耶上所积累的罪业也是无边无际,以此必然要感受不堪设想的果
报。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
亦不尽。”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须弥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被摧毁,终将
成熟于自己的相续。
我们哪怕做了一点一滴的善事,其果到时候也一定会成熟;就算造了微不足道的罪业,
正如《百业经》所言,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
、界、处上。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我即生中从小就喜欢做善事,从来也没造过恶业
,为什么还要感受痛苦?不公平!”这种说法是不懂因果的表现。
尤其是有些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依靠这种强大的对治力,本来自己后世将堕入恶趣的罪业,可以
提前在今生成熟,并感受痛苦。如《能断金刚经》[注译1]云:“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
,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就像有人学了般若之后,要么生病...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19 http://bbs.wxym.org/thread-184-1-1.html
七种版本心经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
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
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
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
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
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
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
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
,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 |
|
发帖数: 1 | 20 佛法东来(三)----真唯识量 大乘根本
旁白:中国历史上,为了将 如来真实第一义谛大乘法带回中国,高僧大德们冒著丧失
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地展开了生死渺茫的取经之路,为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在取经的高僧中,最杰出的法将就是唐朝的 玄奘菩萨。
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 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大法会上,以《制恶见论》
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
的创举;以强大的威势扫荡一切恶见,令一切支持意识心恒常,或强行施设一行相不明
的细意识为恒常的六识论者,咸皆杜口!玄奘菩萨在天竺,如是宣演了义中的究竟了义
法,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中心的真唯识量,矗立了 如来高耸而无可摧破的正法幢。
旁白:玄奘菩萨在印度亦巡礼了佛菩萨遗留的圣迹,包含了 文殊师利菩萨的舍利
塔,以及 如来为母摩耶夫人说法而从天返回人间的种种遗迹,让后世学人知道菩萨真
实存在于世间,佛法亦流传于天界。
玄奘菩萨又为了显发第二转法轮的般若中观真义与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真义是一致的
,在印度著作了《会宗论》,说明了《般若经》所说的真如,就是唯识妙义所说的第八
识,就是能生出万法的如来藏,让...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21 《菩萨戒本》-正文
佛教大乘戒律书。亦称《菩萨善戒经》、《瑜伽戒本》等。汉译题为弥勒说,藏译
题为无著造。为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条文、说明戒相的典籍。
译本 汉译有四种:①《菩萨戒本》。北凉昙无谶译,1卷;从《菩萨地持经·方
便处戒品》录出,加归敬颂而成,亦称《地持戒本》。②《菩萨善戒经》。南朝宋求那
跋摩译,1卷。③《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译者不详(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题南朝宋
求那跋摩译),1卷。④《菩萨戒本》。唐玄奘译,1卷;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
《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亦称《瑜伽戒本》。玄奘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在大慈恩寺译出《菩萨戒羯磨文》1卷,别出《菩萨戒本》1卷,普光笔受,是为最后定
本。此外,尚有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梵网经》,据称梵本共61卷,罗什只译了《菩萨心
地戒品》,分上下品。下品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故也称《菩萨戒经》,流行较《瑜
伽戒本》为广。
玄奘译的《菩萨戒本》,十分流行,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且常在名字前冠以“
大乘”字样,如窥基称“大乘基”等。
内容 主要说明菩萨戒相。书中列举四种重戒和四十八种轻戒。菩萨戒相分摄律
仪戒、摄善法 |
|
a*****y 发帖数: 33185 | 22 百科名片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目录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版画珍品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利及万代 方海权著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 版画珍品
*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8 | 23 (因为观音菩萨来到旧金山加持过旧金山,所以我觉得有义务把我的经历写在在这个
San Francisco版上告诉更多的本地居民。上月就写好了此文但不知道往哪里发。)
唐朝的高僧玄奘舍身求法,历尽九死一生,西行取经,回来后创立国家译经道场,孜孜
不倦译经,创立了法相宗,后来往生弥陀院,而非极乐世界,是为了以后乘愿再来人间
救度苦难众生。他的非凡经历,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如痴如醉的《西游记》的原型。大
家都以为西游记只是个再加工的神话。但是微妙之处在于,玄奘之前就有无数的僧人意
图西去取经,很多都没有这么幸运和成功。中国人最熟悉的《心经》就是观音菩萨的化
身直接传给玄奘的,并没有一般佛经的“如是我闻”做开头。但是玄奘没有怀疑,西行
途中遇到险情,类似要被吃唐僧肉的危险,他就成功的念心经化险为宜。可见唐僧取经
真的是“冥冥”中有被保护的。超级巨星孙悟空是虚构的吗?他成佛以后是斗战胜佛,
《礼佛大忏悔文》里有他的名字。斗战胜佛和成佛还有乘愿再来的玄奘转世,关系一直
都很好。《西游记》的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神佛世界是我们凡人能一眼看穿了解的吗
?玄奘后来又转了50多世,有两世是皇帝,现在还在人间。当...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24 瑜珈是古人的翻译。
《瑜伽师地论》,又称《瑜伽论》。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完整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
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者,共一百卷。
在玄奘汉译之前,另有部分译本。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
昙无谶另译有《菩萨戒本》一卷,相当奘译《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陈朝真谛译《十七地论》,共五卷,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
应地》和《意地》。
《决定藏论》相当于玄奘译《摄抉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道。 |
|
f*******8 发帖数: 3612 | 25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6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27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
林崇安
一、前言
「奢摩他」汉译为寂止,简称为「止」。 「毗钵舍那」汉译为胜观、内观,简称为「
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
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上士道的最后段落,特别详译止与观,本文一方面探讨止与
观的实践,一方面评论宗师的观点。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广义的说,止是心意的集中,由浅而深分成九种心住:(1)内住、(2)等
住、(3)安住、(4)近住、(5)调顺、( 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
趣、(9)等待。狭义的说,止是达到第九心住的等待之后,并且产生了「身轻安」及
「心轻安」,这时才算是修成了「止」。 [注一]
修止的时候,心中专注的对象,称作「所缘」。所缘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阿含经》
的记载,有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1)不净所缘、(2)慈愍所缘、(3)缘性缘起所
缘、(4)界差别所缘、(5)阿那波那念所缘。这些所缘,依个人的习性来选用,依次
是(1)贪行者、(2)瞋行者、(3)痴行者、(4)慢行者、(5)寻思行者。这是《
瑜珈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解说[注二... 阅读全帖 |
|
c*********e 发帖数: 16335 | 28 原来在 玄奘 之前,有一位很牛的翻译家,叫鸠摩罗什。他的佛经译本,现在都在用:
玄奘曾重译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维摩诘所说经》,新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无垢称经》,新译的《心经》取代罗什译本被
大众广为接受,而《阿弥陀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现在大众所持诵的经文
多为罗什之译本;另外被广为持诵的玄奘译本则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8E%84%E5%A5%98 |
|
D**3 发帖数: 435 | 2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
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
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
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0
1.你没有算阿毗达摩部分,阿毗达摩部分都是和唯识宗密切相关,而阿毗达摩部分就有
接近500卷,阿毗达摩的风格和唯识宗非常接近。唯识宗的很多思想也都是来自阿毗达摩
2.你不能算卷数,像般若经,一下就是600卷,但它并不是选择所译经典的重要部分。
玄奘翻译经典当中最重的就是唯识宗部分,尤其是瑜伽师地论。玄奘当时为了翻译这部
经,征集全国人才,翻译它也是玄奘去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玄奘取回来的各派经典,唯识宗显然是翻译最多也是最看重的,这个通过目录完全可
以看出来 |
|
m********y 发帖数: 21909 | 31 辩机和尚同高阳公主之间那些事已经被影视界拍过不止一遍了,通俗文学当中更是对此
津津乐道。“金宝神枕”的故事,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我先前比较疑惑的是,唐僧,
即玄奘法师,号称是辩机的师父,但他为何不规劝自己的徒弟,不要让他作出这种弥天
大罪呢?后来我又想了想,感觉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一下:玄奘既然是辩机的师父,那
么辩机获重罪之后,他有没有受到牵连呢?很显然是没有,玄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辩机死后,他老人家安度晚年,善终。如果你不信,请看《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僧玄奘》: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在西域十七年。
。。贞观十九年。。。高宗在宫,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
《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
,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
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
助加翻译。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后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
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449 | 32 作者:【xuanzangstudy.com】 / 来源:【xuanzangstudy.com】 / 编辑:【2014-9-7
15:55:26】 / 阅读:【878】次
由无一居士发起的"背诵《瑜伽师地论》,步行重走玄奘路"之胜行,已有三十余人响应
参加。即:人人皆发愿尽此一生熟读背诵玄奘大师所译传的《瑜伽师地论》,计划用一
年时间从洛阳玄奘故里出发,步行走到印度那烂陀寺,而后乘车回转到玄奘涅槃地——
铜川玉华宫圆满。
世人闻讯,大多以为是“天方夜谈”。而对无一居士了知一二者,知此确为真心真事。
但能否成行,能走多久,不可而知;若说圆满成就,不可想象,不能信受。无一居士,
真名李海涛,曾出家为僧,师取法名圣地。自取别号一丁。 未学佛的李海涛,性本谦
和、质朴率真、性不愚钝、勤奋好学、好乐助人、不好诤竞、人缘素好、多得人助。十
八岁大学毕业,即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留美博士生,因故未去。后于中国科学院
理论物理所就读硕士、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在中学、大学、研究生期间都有多位不分彼
此亲如兄弟的大同学呵护救助,亦有众多师长的关心爱护。虽于其间身遭重病,亦未障
碍考试升学;心遇顽疾,亦未导致...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33
达摩
哦,风格非常接近也行啊。
大般若经译完之后,玄奘法师感叹说“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虽然佛经都很重要
,但不是哪部经都能号称“镇国之典”的?这还不重要?
不能算卷数,就算本数好了。你列举的唯识论经典21本,玄奘法师所译总记70余本。仍
然不是你说的“大部分”啊。
承认说错了,就这么难吗?非要把阿毗达摩也算成是唯识宗的,至于吗? |
|
发帖数: 1 | 34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
|
|
a*******g 发帖数: 867 | 36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8/941.htm
玄奘大师(唯识宗初祖)
玄奘大师是我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他俗家姓陈名纬,河南偃师
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生。玄奘大师十三岁时出家,和哥哥共居一寺,从慧景听受《涅
槃经》,从严法师听受《摄大乘论》,后来到成都,从宝暹听受《摄大乘论》,从道基
听受《杂阿毗昙心论》,从惠振听受《八犍度论》,三、五年间,已通晓诸部经论,名
闻一方。朝建国初期,玄奘受具足戒后离开成都,后荆州宣讲《摄大乘论》和《杂阿毗
昙心论》,而后往赵州从道深听受《成实论》,又到扬州从惠休听受《杂阿毗昙心论》
和《摄大乘论》。
唐太宗即位后,玄奘来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听受《俱舍论》、《摄
大乘论》、《涅槃经》。不久,玄奘通晓各家之说,因而名满长安。而玄奘却叹众师所
论不一,圣典也隐显有异,有无可适从的感觉。因此,玄奘发心西游印度,以问惑辩疑
。但是,玄奘西游的请求被朝庭拒绝。后来,玄奘借机来到兰州,宣讲《涅槃经》、《
摄大乘论》和《般若经》。一些西域人士听后,回国宣传,使玄奘在高昌等国十分有名 |
|
发帖数: 1 | 37 发表时间: 2017-01-14 14:00:54作者: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网络图片)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
,因为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一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
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
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
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
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
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
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
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
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都不能说非常接近,而是高度接近。二者都是一种精微的认识论,唯识宗被认为是最具
有科学特色的宗派,而阿毗达摩同样也是,二者都是对极精微世界的一种认识,也因此
都发明了大量的名相。
唯识宗和小乘阿毗达摩的区别,就是小乘阿毗达摩没有提出一个七识和八识,但是在一
些部派里面已经有了类似的一些概念,是唯识发展的基础,
玄奘取回的经典,也有部派佛教的经藏部分和律藏部分,可是玄奘为什么只翻译了阿毗
达摩,而放下了部派佛教的重要部分阿含经?
重要,就像玄奘翻译的经典里面也有心经,心经的地位比般若经要大多了,但这也都不
能影响唯识经典在玄奘翻译经典当中的比重。
如果玄奘不翻译一些除唯识宗以外的重要经典,那这个人就大有问题了。
我不知道70本是怎么算的,比如是不是把阿毗达摩那些小分类也给分别算了,比如是否
把一些咒语和戒本部分也算入了。
因为事情本来就很明显。看到玄奘翻译的经典目录,一眼就可以认出唯识经典的重要比
重,而且这本身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玄奘之所以去印度,就是因为对唯识经典的
疑问有关。所以他当然要翻译大量的唯识经典。然后再抽取其他各派的一些重要经典。
我们看看玄奘带回来的经典总分类就可以 |
|
i*******e 发帖数: 50 | 39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0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序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1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
|
D**3 发帖数: 435 | 42 不过,心经,唐僧玄奘翻译的真不错。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后秦]鸠摩罗什 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
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
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
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
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
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敬道兴佛的宋太宗
陆文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绝大多数都是同时敬重佛、道二教的,宋代第二位君主宋太宗就是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母亲是杜太后,据《宋史
》记载,起初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随后便有孕怀了宋太宗,在他出生的那
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关于他的即位
有“斧影竹声”的故事,史学家大多认为是篡位。其实人生在世,谁能无过,在迷中说
不定就干了什么大坏事,一失足成千古恨,给自己、给后人带来灾难。关于宋太宗篡位
,由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在这里不讨论,只介绍他敬道兴佛的事迹。对历史人物的态
度应该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功过分明。
宋太宗即位后延续了宋太祖赵匡胤敬道兴佛的做法,有的方面还超过了太祖。对道教,
他不仅注重扶植道教,还礼遇隐逸的道士,例如他给华山道士陈抟赐号为“希夷先生”
大加尊崇,搜寻遗失的道教经书,并大力建设宫观,使遭受唐末五代战火破坏的道教有
所恢复,为其進一步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佛教,宋太宗更是大力宣扬。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万余人,整个在位期间
,大建佛寺。从他即位当年就经常...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敬道兴佛的宋太宗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绝大多数都是同时敬重佛、道二教的,宋代第二位君主宋太宗就是
其中的一位。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即位,史称宋
太宗。
宋太宗延续了宋太祖赵匡胤敬道兴佛的做法,有的方面还超过了太祖。对道教,他不仅
注重扶植道教,还礼遇隐逸的道士,例如他给华山道士陈抟赐号为“希夷先生”大加尊
崇,搜寻遗失的道教经书,并大力建设宫观,使遭受唐末五代战火破坏的道教有所恢复。
对佛教,宋太宗更是大力宣扬。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万余人,整个在位期间
,大建佛寺。从他即位当年就经常遣内侍至五台山焚香敬佛,同时勘察情况,太平兴国
五年(西元980年)起,内廷使臣张廷训奉旨开始与僧人筹划重修五台山十寺,五台山
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这十所佛寺就是
当时奉旨修建的,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同年,还诏令峨眉山白水寺高僧
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诸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铜像通高7.
85米,重达62吨,头戴双层金冠,雕饰精巧,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现在的万年寺。
宋太宗关注最多的佛寺,应该是...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45 [弘法探讨] 明贤法师:七岁天才随母剃度 正法在握译经无数
编者按:中国古代高僧辈出,有些高僧除了佛法造诣精深,而且精通汉文梵语,译出众
多佛教经论,鸠摩罗什就是其中之一,并与真谛、玄奘、义净三位合称为四大译经家。
明贤法师认为:“因佛经翻译的贡献,鸠摩罗什大师之名常列于经典史籍的译经类目录
,佛教的信仰者与爱好者也多敬重大师的译经功绩。而如学者汤用彤先生所指出,古今
翻译风气不同,依今日翻译之匠气而视古代译经大师,必不能得历史的真相。古昔的译
经大师,必先是佛法的通达者。鸠摩罗什大师不仅是正法在握、依法通经的翘楚,更是
开中原大乘先河、开张汉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鸠摩罗什出家之后,名震西域,远闻汉地。
吕光强迫其娶龟兹王女为妻,使其亏节。
开中原大乘先河、开张汉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鸠摩罗什大师曾在赠弟子沙门法和的偈颂里表露心声:“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
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哀鸾是佛国净土中一种能发出微妙柔软、和雅美声的圣鸟,
所演唱的是清净法音。大师以哀鸾自况,其一生传译佛经,有流布法音之功。大师所布
宏的,正是般若中观的甚深法音。
魏晋时期,佛法初开,无数先贤高士为传经求法,...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6 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95部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诃目揵连、摩诃
迦葉、阿泥律陀,如是等诸大声闻而为上首。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一切皆住不退转
位,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其名曰:妙吉祥菩萨、无能胜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复有帝释、大梵天王、堪忍界主、护世四王,如是上首。
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天子众,及余世间无量天、人、阿素洛等,为闻法故,俱来会坐。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
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
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
“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
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
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
——金宝、银宝 |
|
j******g 发帖数: 2689 | 47 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索重心
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萧丽华
一、前 言
古印度吠陀时期的《奥义书》中可知印度是诗的民族,佛典许多文字明显有诗的形
态,而中国历来也是以诗歌为主流。诗与禅之间在现实世界里似乎注定有许多共通的特
质。佛典初译入中国的汉晋阶段,诗体与音韵都起了变化、融合与反省,这是诗与禅在
中国最初期的「交涉」,(注1)佛教三藏中丰富的诗篇在中国寻求出以「偈颂」(注2
)的面貌出现,中国诗歌的句数篇幅乃至由抒情主体过渡到叙述与说理形态的变化,也
正是诗禅之间相互影响、交汇、合流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禅交涉是中国文化史
上除「格义」之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另一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一直潜伏不彰,
直到唐宋才蔚为大观,引起广泛的注意,尤以唐人「以禅入诗」及宋人「以禅喻诗」是
禅学影响诗歌与诗学理论的两大风潮,但这毕竟是
以诗为本位的观察方式,如果以禅为主体,仍可看出诗歌影响禅僧所呈显的乐道诗
与偈颂诗作。有关诗禅之间交互关涉的研究一直是较薄弱的一环,直到近年来才渐渐引
起学者的注意,目前已有不少篇论著谈论到诗禅之间的关系,可惜多为大陆学人之作,
(注3)本文之所以赘添一笔...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6523 | 48 one more article: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8099
在隋唐佛教诸宗中,一反“众生皆有佛性”思潮而倡“五姓各别”、“一分无性”说的
,唯有法相唯识宗。传说玄奘离印回国前担心言“一阐提”不能成佛无人仰信,因此“
愿于所将论之内略去无佛性之语”。[1]这个想法遭到其师戒贤的斥责,于是玄奘忠实
地将其学说传播于中土。其实,戒贤的斥责是有道理的,玄奘之所以遵从其语并非仅仅
摄于师威。殆至瑜伽行派发展到护法时代,第八识之妄染性已经确立,“五种姓”说已
经成为这-学派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在此情况下,若欲完整地、忠实地弘扬其说,当
然不能舍去“五种姓”的说法。至于慈恩宗的传宗非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果然,“五种姓”说一经传入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发难的是曾充任玄奘译场
证义的灵润,其后玄奘弟子神泰主“五姓”说救慈恩义,驳斥灵润;法宝又造《一乘佛
性究竟论》批“五姓”说,主“一性”说;慧沼则撰《能显中边慧日论》救“五姓”说
。争论双方各据经论,站在各自的立场立说,很难说服对方。为弘扬、维护己说,除了
大量引...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9 你列出的加起来,还不到200卷。玄奘法师译经1335卷,这是大部分吗? |
|
a*******g 发帖数: 867 | 50
前面才说“但它并不是选择所译经典的重要部分。”现在这不重要的部分怎么又“重要
”了呢。怎么看也是前言不搭后语。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缩简版,由于简短而便于流通。说心经地位比般若经大,是毫无
意义的。
这个“如果”说的。你修四念住怎么修出这么多妄想啊?
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
百三十八卷。"
我看了好多眼也没看出来。无论从卷数、部数上看,不能说“玄奘翻译的经典,大部分
是唯识宗的。”
承认说错了,就这么难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