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Animals版 - 长江630公里航程目击仅10头次江豚
相关主题
长江沪汉段江豚数锐减:科考目击江豚仅177头黑颈鹤高原深处“育宝”
不知道这是不是眼泪弱了,刚知道海獭和海狸八竿子打不着
长江江豚种群规模减小 世界残存或不到千头灌水:我见过的最稀有/有趣/奇怪etc.的动物
研究称全球变暖使水生动物身体大幅缩小今天有近二十头江豚惨死
【珍稀动物】大鲵洞庭湖盗猎分子丧心病狂 大量白天鹅惨遭荼毒 zt
求问这是什么蝴蝶白鱀豚疑似重现长江 已“功能性灭绝”十年zt
村民家中现稀奇动物 像猫像松鼠又像考拉 (转载)大公鸡陪主人游泳健身 引围观赞赏
一些动物界里的高颜值我们该是朋友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鳍豚话题: 长江话题: 白暨豚话题: 珍珍话题: 江豚
进入Animal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s
发帖数: 15215
1
长江江豚数量目前可能出现下降。图为5月5日,环保志愿者前往海洋馆探望、了解江豚
生存现状。
记者 葛志浩
晨报讯 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共同组织的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
察,在经过9天的航行之后获得了阶段性进展:在630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队目视观察组
共发现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10头次,声学组检测到江豚3头次。
由于目前考察只进行了单程,尚不能完全评估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的状况,但专家
表示,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分析,这一江段江豚数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造成
这一江段江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繁忙的水上航运,大型码头、大型桥梁、大面积护
岸护坡等涉水工程建设引起水文环境变化,从而导致鱼类资源衰退。”
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11月11日正式从武汉起航,计划用七周左右的时间对长江中
下游干流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现状进行考察,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据透露,在获得阶段性进展后,考察队计划从宜昌返航折返武汉,并继续沿安徽、
江苏、上海江段航行,预计12月中下旬回到武汉。
a***a
发帖数: 12425
2
这有什么,人家Yuzu早就目睹过了
I***i
发帖数: 14557
3
再关注
l*******l
发帖数: 13923
4
真的? 哇!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有什么,人家Yuzu早就目睹过了
l*******l
发帖数: 13923
5
庆幸没有被吃光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长江江豚数量目前可能出现下降。图为5月5日,环保志愿者前往海洋馆探望、了解江豚
: 生存现状。
: 记者 葛志浩
: 晨报讯 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共同组织的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
: 察,在经过9天的航行之后获得了阶段性进展:在630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队目视观察组
: 共发现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10头次,声学组检测到江豚3头次。
: 由于目前考察只进行了单程,尚不能完全评估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的状况,但专家
: 表示,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分析,这一江段江豚数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造成
: 这一江段江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繁忙的水上航运,大型码头、大型桥梁、大面积护
: 岸护坡等涉水工程建设引起水文环境变化,从而导致鱼类资源衰退。”

f*****e
发帖数: 276
6
估算出总头数没有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长江江豚数量目前可能出现下降。图为5月5日,环保志愿者前往海洋馆探望、了解江豚
: 生存现状。
: 记者 葛志浩
: 晨报讯 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共同组织的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
: 察,在经过9天的航行之后获得了阶段性进展:在630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队目视观察组
: 共发现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10头次,声学组检测到江豚3头次。
: 由于目前考察只进行了单程,尚不能完全评估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的状况,但专家
: 表示,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分析,这一江段江豚数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造成
: 这一江段江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繁忙的水上航运,大型码头、大型桥梁、大面积护
: 岸护坡等涉水工程建设引起水文环境变化,从而导致鱼类资源衰退。”

y**u
发帖数: 7459
7
sigh, 估计这辈子再也见不着了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有什么,人家Yuzu早就目睹过了
h*h
发帖数: 18873
8
江豚还好吧,应该能见着。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sigh, 估计这辈子再也见不着了
e****o
发帖数: 3844
9
我还没见过活的……想想我似乎什么豚都没见过……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有什么,人家Yuzu早就目睹过了
a***a
发帖数: 12425
10
馄饨见过吧

【在 e****o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没见过活的……想想我似乎什么豚都没见过……
e****o
发帖数: 3844
11
。。。。。。。。。。。。。。。。。。。。。
。。。。。。。。。。。。。。。。。。。。。
这个版上思维发散的层出不穷啊
嗯,你说的我饿了,买吃的去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馄饨见过吧
b******k
发帖数: 1136
12
坐船出次海总能看到几种海豚吧.
美洲西海岸还能看到江豚的两种亲戚 :
Harbor Porpoise 鼠海豚
Dall's Porposie 白腰鼠海豚

【在 e****o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没见过活的……想想我似乎什么豚都没见过……
j***j
发帖数: 9831
13
据说白鳍豚已经没有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4.htm
1.淡水鲸类动物
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
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
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
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
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中文学名: 白鳍豚
拉丁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别称: 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鲸目
亚目: 齿鲸亚目

科: 白鳍豚科
属: 白鳍豚属
种: 白鳍豚种
分布区域: 长江流域(现仅存3-5头,有可能已绝迹)
英文名: Yangtze River Dolphin
保护级别: 国际一级,中国一级
濒危状态: 极危
目录
命名
分布地区
生理构造
原形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功能性灭绝原因
展开
命名
分布地区
生理构造
原形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功能性灭绝原因
展开
编辑本段命名
白鱀、白暨、白鳍——白鱀豚如何写,曾是一个问题。 鱀,可考。《尔雅》:“
鱀,是鱁。”[1]
据白鱀豚研究权威周开亚的论述,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
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
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
暨豚[2]”,“鱀”则根本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白鳍豚
白鳍豚
[3]
19世纪末,一个美国生物学者到中国长江流域进行地理生物考查,在渔民合作捕鱼
时观察到这一物种,后来在渔民处搜集到一成体标本,他带回华盛顿研究,在美国将其
命名为:Chinese River Dolphin,该命名随文化出版物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尤其在《
Nature》杂志上的定名影响更广,也被中国文化工作者所采纳。但近些年,由于中国传
统文化在世界影响日益广泛,学术界开始重视中国的文献研究成果,命名依据最早发现
的研究报告文献为优先定名原则,或者依据生物科学归类原则进行定名。因此白鱀豚的
科学外文名称,英文定名为Baiji或者Chinese White-fin plataniste 。[2]
历史溯源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鳍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
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
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
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
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
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如果不是近50多
年人类活动和开发对它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构成了严重破坏,它是不会面临着绝种危
机的。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2]
2011年8月21日 在长江洪湖段发现一疑似白鳍豚的动物。中科院水生所调查由于缺
少图片证据,监测也没有进展,同样没办法确认。 得到消息后,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查看,但没有结果。[2]
编辑本段分布地区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
,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
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今天的长江
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
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
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
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
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
现。
200
嬉戏中的白鳍豚
嬉戏中的白鳍豚
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
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
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2007年8月19日,铜陵一市民在长江岸边目击到一头神秘动物并摄下录像,据中国
科学院水生动物研究所专家判定为白鱀豚,但是这一发现也没有改变科学界对白鱀豚可
能已经灭绝的断定。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
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
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生理构造
外形特征
白暨豚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
又长
白鳍豚孤单身影
白鳍豚孤单身影
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
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
,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笔尖,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
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
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
℃左右。[4]
体色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鱀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水平伸展的
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
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
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荫蔽保护色,使得
白鱀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够不被察觉。
身体结构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
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
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
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
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8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15千米的游速。
[2]
声纳系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
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
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
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
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
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
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
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
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
千米外的同伴联系。[2]
大脑活动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
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 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
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可惜,中华白鳍豚不能与大熊猫相比,
由于它是水生物,不能被人常常看到,感叹它的可爱。也不能作为礼物送给友邦国家。
不少研究者曾遗憾,如果白鳍豚没有处在现在的极度濒危状态,海洋馆的明星和一些富
人所驯养的宠物或许就不是海豚而是白鳍豚了。
哺乳动物大脑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睡眠状态,才可以在觉醒后正常地运作。
鲸目的水生动物,包含白鳍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另
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鳍豚的大脑每天有7至8小时(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于半睡半醒状
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半睡半醒状态下,白鳍豚会保持时速1至5公里的度在水面漂浮
。白鳍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能够做梦,而特点是它们的大脑能够一半觉醒一半做梦。
白鳍豚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给身体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给氧气。在水中生
活的鲸目水生不如同陆地哺乳动物可以由小脑控制不自主呼吸,它们所有的呼吸均是需
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时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果某鲸目动物受惊
吓而伤害等原因而失去了知觉,那么便会沉到水底。在豚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
,就会进入脑死状态。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鳍豚的正常死亡方式。
编辑本段原形态
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m,重约230kg。吻极狭长,约
30cm,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
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
较宽,末端圆钝。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
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5]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
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
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
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
,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
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及沿江湖泊中,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
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
,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
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
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6]。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
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
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
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
,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
十分有限。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
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
趣。成年白鳍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左右;雄性长
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左右。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
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
天伦之乐。 [7]
成年白鳍豚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11个月,每
次产1仔,偶有两仔。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
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
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
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
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
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
性成熟,雄兽为4岁。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
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
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
编辑本段功能性灭绝原因
人为因素:
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常饥肠辘
辘。
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3.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
4.如今的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内在因素:
1.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编辑本段种群极危
功能性灭绝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
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
淇淇和珍珍-快乐伙伴
淇淇和珍珍-快乐伙伴
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
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
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
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
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
仅发现了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
孤独的淇淇
孤独的淇淇
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
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
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
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
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一条死亡的白鳍豚幼崽
一条死亡的白鳍豚幼崽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
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
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
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2006年:发现了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8]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
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抢救记事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
究。
白鳍豚最后的生态图
白鳍豚最后的生态图(10张)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
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
关注的主题。同年,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为白鳍豚捐款50万美元。再同年,珍珍被捕获
养殖。
1988年:9月27日,珍珍去世。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
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5年:一头白鳍豚被捕获,次年触网去世。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12月25日武
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
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0年:9月,武汉耗资60万元举办“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划接待20~30万
人,最终参观人数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鳍豚的踪影,科学家怀疑这一珍稀的
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标签。
2010年:1月12日是淇淇入住武汉白鳍豚馆30周年的日子,馆内没有任何纪念、悼
念、思念活动,只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淇淇标本。
2010年: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根据当地渔民的回忆,即便这一物种
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致命性下降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在中国长江的中下
游流域发现白鳍豚的踪迹。
生物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
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
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
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
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
船螺旋桨击毙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
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
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
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
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
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
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
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
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
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
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
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
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
、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
、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
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
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1.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2.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
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3.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4.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5.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
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
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
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 (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
金蟾蜍、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
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编辑本段白暨豚 - 分布范围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
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
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白鳍豚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极为稀少,濒临
绝迹。白鳍豚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
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11日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
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6年捕获一
只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准备与琪琪完婚,然而还没等珍珍性成熟,1988年,它就患
急病死了。 2006年,最早研究白鳍豚的陈佩薰老人才无奈的披露了珍珍可能的死因之
一:池塘西面的遮阳篷质量不好,大风天会有铁屑、木片等杂物落入池中。由于没有其
它的池塘转移白鳍豚,一直没有修缮。珍珍死后,人们在它的胃里找到了700克的铁屑
玻璃和石子。
1995年,人们又在长江中捕到了一只雌豚,暂时安置在石首天鹅洲的长江故道里。
可没想到它在第二年的一次洪水中触网而死。
1999年底,一只长两米的白鳍豚在上海崇明岛搁浅,但由于当地渔民不知道它就是
“水中大熊猫”,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白鳍豚饿死。
2002年7月14日早晨,淇淇侧着身子躺在水底台阶边,在度过了22年半的人工饲养
的日子后,安然又孤独的死去。
1997年10月,一位10岁的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上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
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为“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
月坚持给“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
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钱,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
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
、更永恒的。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
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
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
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
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
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
,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
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
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
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
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
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
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
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
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
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
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他们便
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
下仅仅活存了76天。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
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
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
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
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
,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
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
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
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
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
,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
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人工饲
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
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
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
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
熊猫”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
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
治身亡。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
,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
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
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
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正常值
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
为安。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2002年7
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
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
,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
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暨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
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高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
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暨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暨豚,
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暨豚。
1 (共1页)
进入Animal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我们该是朋友的【珍稀动物】大鲵
江豚科学考察即将起航求问这是什么蝴蝶
加拿大发现百万年前直径25公里巨型陨石坑村民家中现稀奇动物 像猫像松鼠又像考拉 (转载)
北极融冰速度远快于预期:10年内或全部消融一些动物界里的高颜值
长江沪汉段江豚数锐减:科考目击江豚仅177头黑颈鹤高原深处“育宝”
不知道这是不是眼泪弱了,刚知道海獭和海狸八竿子打不着
长江江豚种群规模减小 世界残存或不到千头灌水:我见过的最稀有/有趣/奇怪etc.的动物
研究称全球变暖使水生动物身体大幅缩小今天有近二十头江豚惨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鳍豚话题: 长江话题: 白暨豚话题: 珍珍话题: 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