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 发帖数: 2723 | 1 民族英雄,屌丝逆袭,新时代的王子复仇记
张益唐,北大78级数学系第一名,Purdue数学博士,毕业后20年没有正式工作,做会计,在
快餐店送外卖,最后找了个讲师的位子。年近60突然横空出世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超越
了陈景润!
远远超越了一群所谓中国科学家例如 十一宫 饶益 之流。
前8964北美学生运动组织者,终于屌丝逆袭成功。
5月14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报道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
万的素数对”,这一研究随即被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
破,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 1+2”证明。
在此之前,“年近6旬”的张益唐在数学界可以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多年前曾与张益唐接触过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也以为“他早从数学圈消失
”了,蔡说已经“近30年没他的消息了”,没曾想“他突然向孪生素数猜想走近了一大
步”。
素数是指正因数只有1和本身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正整数,“孪生素数”则是指
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例如3和5,17和19等。而随着素数的增大,下一个素数离上一个
素数应该越来越远,故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猜想,存在无穷多对素数,他们只相差 2
,例如3和5,5和7,2003663613×2195000-1和2003663613×2195000+1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孪生素数猜想,它与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让无数数论学者为
之着迷。
数学家需要做的,是一个证明!
然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弱形式”是否成立,用《数学文化》主编、香港浸会
大学理学院院长汤涛的话说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正数,使得有无穷多对素数之差小于这
个给定正数,在孪生素数猜想中,这个正数就是2。
张益唐找到的正数是“7000万”。
尽管从2到7000万是一段很大的距离,《自然》的报道还是称其为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正如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数论教授DanGoldston所言,“从7000万到2的距离(
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于从无穷到7000万的距离(指张益唐的工作)来说是微不
足道的。”
此前,Goldston及其两位同事提出,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16的素数对,给这项猜
想写下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该推论尚不知如何证明。
5月13日,张益唐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他的这项研究进展。《自
然》的报道称,如果这个结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
值的素数对。换言之,张益唐将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
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张所做的工作,相当于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
,“开启”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接下来科学家们陆续证明了“7+7”、“6+6”……
直到46年后的陈景润证明攻下离“1+1”一步之遥却或是最难的“1+2”。
昨天,沈捷在武汉参加国际数学模型与计算研讨会时告诉记者,他从会上获悉的评
价是“这可以说是华人数学家有史以来证明最好的结果。”
任教美国无名大学,还是个“临时工”
张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导师、著名数学家潘承彪听闻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
随即给蔡天新发信并附上审稿人、美国科学院院士IWANICE的评价:证明无误、非常漂
亮,相信不久会有很多人把“7000万”这个数字“变小”……
根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助理教授王若度的说法,世界顶级数学期刊
《数学年刊》(AnnalsofMathematics)将准备接受张益唐作出证明的这篇文章,审稿人
还评价“其证明是对的,并且是一流的数学工作”。
学界沉浸在一场重大发现的狂欢中。
与此同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除了这篇自然报道,不管是通过哪种搜索引擎,都
很难找到有关“张益唐”个人的信息
“张益唐,华人数学家。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攻读本科,1982年读硕
,后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5月15日,也就是自然杂志报道发出的第二天,不
知在哪位网友的编撰下,这位被称作“一夜成名”的科学家有了这样的百科介绍。
当天,北京大学官网证实了这一信息,并称“北大数学科学学院78级校友张益唐在
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然而,
针对张个人经历的介绍也是只言片语。
很明显,张益唐从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在普渡攻读博士学位后,这位数学
研究者去干了什么,则鲜为人知,甚至“连他现在是哪国国籍我都不知道”,沈捷说。
即使是在衡量基础研究的论文阵地上,张益唐也显得异常“低调”,在国际数学领
域重要的检索系统ZentralblattMATH数据库中,他名下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是1985年发
表在国内的《数学学报》上,另一篇是张2001年在美国时发表在《DukeMath》上。
这也被一些学者分析是“张益唐到目前仍然没有拿到美国大学终身教职”的原因。
昨天,新罕布什尔大学向记者证实了张益唐的教职为“讲师”(lecturer),并已经在该
校数学系“待了将近十年”。
美国的“讲师”说白了就是临时教学职位,“收入比起同资历教授(包括助理教授)
差很多,教学任务也远远比教授们重。”王若度说,“从科研上来说,则是完全得不到
任何支持。例如我所在的学校,讲师往往由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是
普通终身教职系统内教员的两三倍。”这意味着,张益唐的科研时间“很难得到保证”。
要么沉寂,要么让学术界惊艳
“他就是执着于攻大难题,不肯干小的。”张益唐的另一名同班同学、著名作家王
小东说,“我认为他是唯一一个数学天分比我高的同学。曾十分坎坷,现在终于有了成
就!”
这一点与沈捷的印象一致,他和大学时住在其隔壁宿舍的张益唐是“非常要好的朋
友”。据他回忆,当时,不管是上课还是考试,年龄比他大4岁的张益唐总是“领先一
截”,“他很爱自学,我们难题解不出来,都找他”。
沈捷说,他虽然很有才华,但更靠自己的汗水,如果说一个天才做出这样一个成果
,或许是碰巧,但他不一样,“他可是一直在做这个!”而且,“他读书很多,对历史
很有见解”。
至于经历上的“坎坷”,则是去美国以后的事了。
沈捷回忆,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时,张益唐师从一位代数几何方面的华人学者,“
他其实最感兴趣的还是‘纯数字’,就像数论,但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我猜想多半
是因为出国前不太懂国外(在专业上)的安排。”沈捷说。
然而,在作博士论文时,“不服输”的张益唐还是选择了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最难
攻破的“雅克比猜想”。
最终,他做出一个“结果”来,但“并未发表”。沈捷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
张益唐最终拿到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博士论文“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没有发表”。
那年是1992年,是沈捷眼中张益唐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就因为
没做出短期的好成果来”。
沈捷记得,张益唐毕业以后,把全部家当放到房车里,便开着车去多个大学一边求
职,一边“讲这个结果(指雅克比猜想的成果)”。其中一段时间,张益唐还来到沈捷当
时任教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他住我这边的那段时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追求‘
完美’的性子,有一位教授评价他做出的是雅克比猜想证明中最好的一个,但因为其中
一个细节未完全搞清楚,就被他看作是‘一般的成果’,死活不愿意发表。”
当时,包括王小东、沈捷在内的同班同学还知道的一件事是,曾任他们数学系主任
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但张最终还是没回来。
沈捷后来了解,“有人说他是要面子,我觉得他是不甘心,自己觉得没做成一些成
绩就回国,太不甘心。”
他并非陈景润式“性格孤僻”的数学家,沈捷告诉记者:“他尽管有一点自负,毕
竟很聪明,但是他待人很亲和。在我看来,他除了太痴迷于数字,其他和我们都一样。”
事实上,在今年5月1日,新罕布什尔大学就在其官网登出了张益唐要发表孪生素数
这一成果的消息,上面写着:经过多天数学界的持续关注,张益唐更愿意回到他此前“
不为人所注意”的状态。
“我其实是个害羞的人。”张益唐说。 | l**********1 发帖数: 5204 | 2 >当时,包括王小东、沈捷在内的同班同学还知道的一件事是,曾任他们数学系主任
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但张最终还是没回
来。
沈捷后来了解,“有人说他是要面子,我觉得他是不甘心,自己觉得没做成一些成
绩就回国,太不甘心。”
no, if he returned to GFW tg then he will never publish his now twin primer
numbers
paper from tg never allowed he can access Cloudy space likes Dropbox and
even
Google Scholar for searching reference with full pdf format link/s.
From 1998 Google times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to 陈景润's 1960s -
1970s' times. | c***l 发帖数: 238 | 3 讲师的位置还是北大80级UNH数学教授葛力明帮忙
7000
【在 e****2 的大作中提到】 : 民族英雄,屌丝逆袭,新时代的王子复仇记 : 张益唐,北大78级数学系第一名,Purdue数学博士,毕业后20年没有正式工作,做会计,在 : 快餐店送外卖,最后找了个讲师的位子。年近60突然横空出世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超越 : 了陈景润! : 远远超越了一群所谓中国科学家例如 十一宫 饶益 之流。 : 前8964北美学生运动组织者,终于屌丝逆袭成功。 : 5月14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报道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 : 万的素数对”,这一研究随即被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 : 破,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 1+2”证明。 : 在此之前,“年近6旬”的张益唐在数学界可以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