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h 发帖数: 27852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inergas (大坏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商鞅这个人——帝国体制总设计师【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8 11:40:53 2011, 美东)
商鞅这个人——帝国体制总设计师
作者:邹牧仑 2008-03-29 23:28:41 发表于:博客中国
四.商鞅这个人——帝国体制总设计师
公元前361年,在魏国都城安邑到秦国都城咸阳的风沙弥漫的黄土道上,一个被魏国故
意忽视并遭到冷遇的落拓学者,告别了自己的家乡故土,步履轻快地向秦国行进,他将
在这里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秦国将因这个人的到来而骤然崛起,山东六国将因这个人的
出现而迅速衰败,中国将因这个人而面目一新。这个人的名字叫卫鞅,出身于卫国的一
个破败的贵族家庭。卫鞅居秦二十年,先后领导了两次变法,变法后的秦国呈现出生机
勃勃的帝国大气象,卫鞅因功受封于商地,故史书称之为商鞅。
据史书记载,商鞅从少年起喜好刑名之学,曾投奔魏相公孙痤门下,寻找得以大用的机
会。但不知什么原因,公孙痤虽然深知商鞅的才能,却一直到临死前才予以注意。他向
前来探视的魏王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重用商鞅,二是不能重用便杀掉他,总之不能让
这个人走出魏国的国境。然后,他又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商鞅,嘱其逃避。我们可以看到
商鞅确实是才智过人,一般人闻信后早已逃之夭夭,他却像没事人一样。
无论公孙痤怎样器重商鞅,却还是低估了他,商鞅显然更加富有判断力,他知道魏王既
然没有重用他,便显然是没有瞧得起他,所以也不会杀他。他一直等到了秦孝公发出寻
求人才的讯息,才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西去的大道,他预感到在秦国能够成功。
商鞅的游说,几经反复,虽然从表面看似乎是平平淡淡,其实很是惊心动魄。他最先是
用黄帝、尧、舜等古代圣王们曾经成功实施的帝王之道来开导秦君,结果这个理论实在
是太宏大了,把个信息闭塞而心胸尚不开阔的秦孝公,听得如入云雾之中,瞌睡连连,
过后很生气地谴责推荐人景监说:“你的客人是个信口开河的狂妄人,怎么能够重用?”
商鞅丝毫没有灰心丧气,他知道自己的帝制理论实在是太远大、太宏伟了,只顾追求眼
前利益的孝公,其志向显然没有如此远大。第二次便变换了手法,向孝公说以夏、商、
周以来的王道政治,王道可以实现乐土,这是个挺不错的政治远景,而且在大禹、商汤
、周文王、周武王时代曾经获得了非凡的政治成就,这次孝公虽然没有打瞌睡,但仍然
觉得意思不大,就再次谴责了举荐人的卤莽。商鞅在第三次谈话中,试图以春秋以来流
行的五霸事业来打动孝公,孝公虽然从中获得了一些良好感觉,也很赞成商鞅的主张,
但并没有立即重用商鞅,他显然对空洞的理论没有多少兴趣。
于是,在第四次会面时,商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法家的强国之术,结果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次,孝公不但没有睡觉,简直是精神抖擞,俩人一连秘谈了几天,秦国未来的发展
大计便定了下来。事后,举荐人景监奇怪地问商鞅,用什么方法把孝公说得如此激动兴
奋?
商鞅说:我曾经以三代时的帝王之道来打动君王,君王却说:“这太遥远了,我不能等
待。而且,所谓贤明的君主,都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名扬天下,怎么可以默默等待数
十乃至数百年来成就帝王?”因此,我便以强国策略来打动他,君王听了非常高兴。
这几句话虽然说得轻描淡写,其实并不简单,不能不佩服商鞅的博学多才,王道、霸道
、帝道,岂不是囊括了此前2000年传统政治学精华?可见,成就非常事业必非常人也。
而且,商鞅有一句话说得极有历史的深度和高度,显示了他的真才实学,他对景监不无
遗憾地说:只是这样一来,要想使秦国的国运与殷周相比,就决无可能了。“然亦难以
比德于殷周矣。”语中的这个“德,”说得是国家对社会和民生的施加的恩惠,殷周实
行王道政治,其恩泽绵延久远;实施霸道战略,则国运难以与殷周朝较短长。商朝的历
史寿命是600多年,周朝的历史寿命眼下还没有结束却已有700余年。秦帝国寿命几何?
商鞅一语道出自己心中的犹豫、困惑以及对秦国未来命运的担忧。
孝公欣赏并同意商鞅的说辞,但要把一些想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还相当困难,即使在
封建贵族势力不那么强大的秦国,即使在秦国较为平庸所以较为开明的上层集团里,要
改变和更新大臣们早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并非轻而易举。下面是围绕变法进
行的一场大辩论,一方站在封建领主立场上顽强地坚守传统阵地,一方代表了新兴的士
大夫阶层跃居历史舞台的强烈愿望,双方之间的争论,极鲜明地体现了关于国家发展前
途的两种思路和两条路线。这是两个不同利益集团初次、也是最后一次理论交锋。这次
辩论,虽然范围很小,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我扼要叙述如下:
孝公虽然决定变法,但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商鞅鼓励孝公说:
犹疑的行动不能产生影响,犹疑的事情不能获得成功。要采取高人一等行动的人,容易
受到人们非议;有独到思想的人,不容易被人们接受。愚蠢者看见的是事物成功之后,
智慧者能够预见事物萌发之前。普通百姓不能与他们策划开始而只能与他们共享成果。
讨论大道理不能符合世俗标准,成就大事业不能与大众商量。所以圣人能强大国家,因
为他们不死守传统的规矩;倘若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固定的礼法。
大臣甘龙却表示反对,他直截了当地攻击商鞅说:
你说的不对。圣人不改变人们的习性来进行教育,智者不改变的已有的法令来成就事业
。按照人们的本来习性进行教导,不必辛苦就能获得成功;沿袭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
吏熟悉它而百姓也容易安定。
商鞅反驳说:
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语言和看法。普通人满足于传统习俗,学者们沉溺于所见所闻。这
两种人,做个遵纪守法的小官吏是可以胜任的,但不能和他们讨论成法以外的深刻道理
。三代的礼教不同而各自成王,五霸的法律不同而各自称霸。智者创造法律,愚者编制
法律;贤者更新礼数,不成器的人则拘泥于旧法。
在场的另外一名大臣杜挚,也反对商鞅的变法主张,他说:
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器物。沿袭传统的成法没有过错,
遵循旧礼就不走邪路。
商鞅说:
治理国家不只一条道,方便国家就不能死守规矩。因此商汤和周武不遵循古代教条而成
就了王业,夏桀和商纣不变异旧礼而亡国。反对古代没什么好非议,遵循旧法的人不怕
多。
商鞅以上言论,有两条崭新的意见,前所未有。
(1)“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即所谓独断专行。而我们知道,远在商朝的盘庚直至刚
刚过去不久的春秋,国君在遭遇重要国事而决定采取重大行动时——如战争或自然灾异
等,都是要征求国人意见的,类似记载,屡见于《尚书》《春秋左传》诸典籍。
(2)“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这样大胆而旗帜鲜明地提倡薄古后今,
在当日该是何等地惊世骇俗!迂腐的大臣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变法;没有十
倍的功效就不更换器具的说法,在商鞅强大的功利主义理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孝公同意变法。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负责策划、起草、制订并向全国颁布了变法令。
商鞅不但在理论上自成一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各种方法策略都运用娴熟。
某日,咸阳南门口集市的繁华处,忽然开过来一大队官差,簇拥着一位大官人,大家七
手八脚地竖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竿。渐渐围拢上来的人们,纷纷以狐疑的眼光打量着
这根木头,不知所以然。这时,大官人开口说:谁能把这根木头迁移到北门,予十金。
人们对此感到奇怪也并不相信,十金!要知道十金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财富
啊!大官人见状,再次开口说:有能把木头迁移北门者,予五十金。
人们愈发不能相信天下会有这等便宜事。这时,有一个愣头青式的卤莽汉子,抱起了木
头并把它迁移到了北门。大官人立即派人支付了他五十金。人群顿时像开水一般地沸腾
了!人们开始有点相信了,原来现在这个政府是讲信用的,本来他们并不这样认为。
你看商鞅,仅凭借了一根三丈高的木竿子和区区五十金,就在民众心里一下子树立起政
府的诚信。此举对商鞅变法的实施贯彻,意义非凡!至于采取这种手段,是否取信于民
的最好方式?则见仁见智。当然,仅从表面现象看,说支付五十金,就真的兑现了五十
金,不能说这次活动里面有欺骗,惟其如此,才说明商君政治手腕高明。
但堂堂国家政府,用区区五十金来驱动或启动百姓们获利求财的侥幸之心,最多也只是
体现了政府的小恩小惠,这虽然是一种很聪明的方式,却决不是治理国家之正道。而且
,这里面明显带有诱导和愚弄的成分。说的难听点,这与一个猎人用一根骨头来驱使猎
犬差不多,狗嘴里叼上了这块骨头就永远失去了驰骋山林的自由;说的好听点,则与一
个拥有巨资的商人用金钱来购买人的劳动力没有性质区别,只要接受了那么一小点报酬
,就从此没有了自我。但商人固然可以用金钱来调动或购买人力并从中获利,因这本来
就是商业的本质和商人的经商原则。国家政府是权力机构,而不是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
经营或投资场所,它一旦这样来对待民众,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欺骗和驱使,往往变成了
名副其实的压迫和奴役,其性质是猎人与狗的关系。
后来的诸多事实证明,以国家名义造成的罪恶,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罪恶。国家今天可
以用五十金引诱你去搬一根木头,明天就可以用一小块未开垦的荒地诱惑你去发家致富
,以至用一个没有任何真实价值的爵位鼓励你去战场上拼命杀人,后天便只有国家意志
而没有了你自己的选择。到了只有国家而没有你自己的时候,帝国政府就可以不花一分
钱叫你做一切事情——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包括叫你取自己的性命。
一片小小的云彩,经常会酝酿出一场巨大的暴风雨,一张严密的帝国法网就是这样编织
起来的。商鞅所举办的这次活动虽然不是欺骗,却是一场巨大历史骗局的正式开场。
在接下来的篇章里,你可以看到,变成了战争机器的秦国,固然给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
灾难,秦国人民也并没有在长期战争中获得好处,而秦国比六国也仅仅多存在了十几年。
我这样来评价商鞅及其变法,如果不能在变法条文之外拿出些证据,便有厚诬古人之嫌
。幸好他的许多思想和言行都保留在一部流传至今的典籍里——《商君书》,这书虽未
必是商鞅的亲笔著述,内中有些篇章也显然是后人托名伪造,但纵观全书,处处体现了
商鞅的学者个性和政治家品质,及其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立场和目的,此殆无可怀疑
之事实。在这部书里,有一个更加真实的商鞅,也有商鞅在刻板的理论之外所自然流露
出来的真实想法和追求,它为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立论依据。因该人与该书在中国历史
上产生了至为深远之影响,其流风余韵迄今仍余波荡漾。我便在此多少引用一点商君书
里的观点,让你看看这位法家代表人物治国理民的思路,这不但有助于发掘出孕育秦帝
国形成的深刻思想资源,也能帮助你理解秦帝国的本质。
在《商君书》里,国家不是为民众谋福利、为民众服务、为民众提供生命保障的社会公
共机构,所以,国家与人民之间也不是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依赖关系,而是对立双方
,彼此之间是谁战胜谁的敌我关系。《画策第十八》说:能制服天下的人,必须先制服
本国的民众;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必须先战胜本国的民众。《说民第五》说:民众力
量超过了政府,国家就虚弱;政府力量超过了民众,军事上就强大。
由于国家与人民是一种此强彼弱、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所以,国家政府的工作职能和
追求目标,就应该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使民众感到害怕甚至憎恶,而不是讨好民众
,也不是使民众在国家的庇护下安居乐业。《弱民第二十》说:政府活动使民众感到厌
恶,民众就虚弱;政府活动使民众感到快乐,民众就强大。民众虚弱国家就强大,民众
强大国家就虚弱,所以走在正确路线上的国家,首要任务便是弱化民众。
国家执政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民众生活幸福,而是为了使人民讨厌、难受、憎恨,这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算得是天下奇谈了!但商鞅却偏偏能谈出一番大道
理。《开塞第七》里说:现在所流行的所谓义,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嗜好,而祛除他们的
厌恶;我这里说的所谓不义,是为了确立民众的厌恶,而祛除他们的快乐。这二者名称
没有不同而其实却大不相同,不可不明察。建立民众的快乐,民众会受伤害于他们所厌
恶上;建立民众的厌恶,民众会安定于他们快乐上。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民众忧虑了就
思考,思考就会出格;快乐导致淫欲,淫欲产生安逸。因此以刑罚治理则民众感到威胁
,民众受到威胁就没有奸诈,没有奸诈则民众就安居于快乐之中。以义教导则民众放纵
,民众放纵便动乱,出现动乱则民众受伤害于他们厌恶上。我说的刑罚,是义的根本;
而世上所谓的义,是暴乱的道路。端正民众心态,使他们感到厌恶,必然终结于他们的
喜好;投他们喜好,必然败坏于他们所厌恶上。
国家强大必须民众软弱,民众强大则国家必然软弱。为了彻底软化民众在精神意志方面
的自我追求,却能够同时保持健壮身体参加国家所发动的耕战事业,商鞅大力提倡愚民
政策。
《垦令第二》里说:人民不尊重学问就愚昧,愚昧了就没有对外交往,没有对外交往就
会勉力于农耕而不偷懒。……愚昧的农民没有知识,不喜欢学问,就能够全力以赴地开
荒耕田种地。《算地第六》说:民众愚昧,则智慧可以战胜他们;世道多有智慧,则力
量可以战胜智慧。民众愚昧,则容易出力气而难以达到精巧;世道多了精巧,则容易获
得智慧而难以拥有力气。《开塞第七》说:民众愚昧,则智慧(或知识)可以称王;世
上多有智慧,则力量可以称王。民众愚昧,则力气有余而知识不足;世上多有智慧,则
精巧有余而力气不足。民众的习性,不知道就要学习,力气穷尽了就会屈服。
近代以来,鉴于中国大一统局面之分崩离析,许多仁人志士和优秀学者,都大力张扬秦
帝国的强国举措。商鞅的军国主义学说,不但受到高度赞扬,也吸引了许多出色政治家
的青睐。于是,商鞅变法成为流行于近代中国的往古盛事,秦帝国成为历史楷模。
究竟是不是如此?读读商鞅在《说民第五》里那些凶巴巴的语言,希望你能得出自己的
看法。他说:采取和善手段,则民众只亲近自己的亲戚;任用奸诈方式,则民众与制度
亲近。使民众和睦而团结的,是亲善;把民众区别而规范的,是奸诈。表彰亲善则过分
亲昵,任用奸诈则有罪必诛。过分亲昵则民众战胜法律,有罪必诛则法律战胜民众。民
众战胜法律,国家乱套;法律战胜民众,兵力强盛。因此:把民众当作良民治理,国家
必乱而国土削减;把民众当作奸民治理,国家必大治而至于强大。
一切都为了国家强大和君主独裁,则民众的位置和利益何在?我不得不告诉你,在《商
君书》所设计的帝国里,根本就没有普通民众的位置,有的只是农民、战士、官吏和罪
犯的身份。《商君书》里所阐述的帝国政策,几乎没有关于民生和民众利益方面的考虑
,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人民变成国家内部的柔顺良民和国外战场上的凶猛战士。
《说民第五》里说:民众勇敢,就以赏赐满足他心中欲望;人民胆小,就用刑罚强加给
他所厌恶的东西。因此胆小者用刑罚来对待,就勇敢了;勇敢者用赏赐来奖励,就会以
死报国了。胆小者勇敢了,勇敢者死了,国家(君主)没有了敌人就称王。民众贫穷就
软弱,国家富足就淫荡;淫荡就生出了虱子,有了虱子国家就虚弱。因此,对贫穷者以
刑罚来施加他,就富足了;对富有者以赏赐来损害他,就贫穷了。治国的举措,贵在使
贫穷者富,富有者贫穷。贫穷者富,富有者贫穷,国家强大。
虱子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这种依附在人体上的小生物,虽然对生命不能造成什么大
伤害——古代一些文人高士甚至有扪虱自乐的嗜好,但却是标准意义上的寄生虫,而且
能传播细菌。商鞅以人体喻国体,“国家……有虱则弱。”这个形象比喻,实在很巧妙!
也许你不很清楚什么是能弱国的虱子,我来告诉你:六虱只是泛指,并非仅仅六种,商
鞅把人类长期追求的几乎所有理想中的美好事物,都轻蔑地称之为“六虱”。《靳令第
十三》说:“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
非兵,曰羞战。”商鞅教导不开窍的君主们说:“六虱成群,其民不用。”所以,英明
的君主治理国家“任其力不任其德”,这样就能够“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读过了《商君书》里的文字,完全可以想象到,变法后的秦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也许少数狡黠奸诈政治家如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们能够大权在握,勇敢者如白
起、蒙骜、王翦、蒙恬们可以得志一时,但普通人民收获的却只是沉重的赋税和没有穷
尽的徭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举国人民驱向战场、农场和刑场。
有人说,秦国武力兼并六国、统一天下,顺应了天下人希望统一的追求,是合乎中国历
史发展潮流的正义行动。但我从史书中确能发现六国人民对统一的热切期待,却看不出
秦帝国军事征服的正义性,也始终体会不出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正确的历史走向?
我认为,帝国所发动的一系列兼并战争,除了造成帝国领袖们日益膨胀的野心和虚假的
荣誉感之外,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而带给秦国人民的灾难甚至更大。但
处于狂热军国主义气氛里的秦国人,正喜气扬扬地走向战场去谋取爵位,或满足于对一
小块荒地的占有,显然还没有意识到正陷于一场骗局之中。他们对帝国政治的极度失望
,还要等到统一帝国建立之后。如果你心中对此尚存有疑虑和幻想,我还是邀请你走进
《商君书》里,让你看看他采用怎样的极端手段来打造这个民族?
《兵守第十二》写有:三军:健壮的男人为一军,健壮的女人为一军,老弱的男女为一
军,这就是所谓的三军了。健壮男人这一军,使他们吃饱而手握利刃,排成阵势而准备
迎战;健壮女人这一军,让她们吃饱而站在堡垒上,排成队列而等待命令。……老弱这
一军,让他们放牧牛马羊猪;……要谨慎地使三军彼此之间没有往来。健壮男人进入健
壮女人的军中,则男人尊贵于女人,奸邪的人就容易阴谋得逞而导致亡国。……健壮男
人和女人如果进入老弱的军中,则年老的会让他们看了内心悲伤,体弱的会让他们产生
怜悯,这使勇敢者产生出忧虑,而胆小者就会避免投入战斗。
通过这条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商鞅时代的秦帝国,基本上是全民皆兵。男女老弱
,分别独立编制成军,各自负有具体任务,而且管理严密,纪律严明。帝国是一个大兵
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原来,商鞅把发动侵略战争看作是一种对外输毒,国家如果不进
行战争,就会因生活安逸而产生毒素,商鞅把诗书、礼乐、仁义、诚信以及和平、安逸
、快乐、富足等,都看作是有毒的东西。以战争方式输毒于敌国,不但会虚弱敌国和敌
人,而且能够激活自己国家的活力并刺激本民族的原始生命力。所以,无论国家或贫或
富,都不能缺少了对外战争。商鞅指导下的帝国兼并战争的目的,跟故意传播细菌和瘟
疫差不多,自己释放了毒素并因此有了免疫力,倒霉的是被传染者。
《靳令第十三》说:国家贫穷而进行战争,毒就输送给敌人,内部就不会产生虱子,国
家就会强大;国家富足而不进行战争,安逸享乐产生于国内,就有虱子,国家必然虚弱。
为了维护人体清洁不生虱子,须勤沐浴更衣;为了维护国体纯洁不生虱子,须经常进行
战争。为了保证输毒和放毒的工作能持续而顺畅地进行,必须培养全民族对战争的勇气
、习惯、嗜好和感情,使“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不断地以高压政策和耸人听
闻的敌情,不断地以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战争总动员,在民间造成一
种浓烈暴戾的军国主义氛围,最终使全体的秦国国民在战场上形成视死如归的国家主义
精神,是商鞅变法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的。《画策第十八》说:强国的民众,父亲交
代儿子,哥哥交代弟弟,妻子交代丈夫,都说:“不获得功绩,别回来。”又说:“触
犯了法令,你死我也死,乡里自有惩治。”行动中没有可逃避处,想要迁徙而没有去处
。……这样做之后,三军都从令如流而死不旋踵。
读过了上述文字,我想你应该会理解,六国的国王和人民,论才识、论能力、论见识、
论社会进步、论文化教养,都高于至少决不低于秦国,他们为什么会断然拒绝进行这样
的变法活动?就因为它彻底地悖离了人性,而且全面地否定了人类追求美好事物和美好
生活的权力。这样一些大胆、露骨而设想周全的强国思想,在人类古代史上极为罕见,
而在近现代世界史上则史不绝书,但自古及今,从来没有人能超过商鞅。
我的叙述,如果破坏了你心中固有的对商鞅变法的美好想象,郑重地向你表示歉意。其
实,我以上所引文字,因受文章篇幅的限制,不过是极为有限的一小点,商君书里关于
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独裁权力的高明策略,以及如何对待和对付民众的方式和方法,可
远远不止于此。针对商君书里所设计的帝国模式,我不能不发出几点疑问:
一个国家的存在,如果处处与人民为敌,时时以人民为敌,还配称为国家吗?是不是叫
监狱更恰当?
一个国家政府的治国目标和施政理念,如果不是以国家的稳定繁荣、社会的和谐富足、
人民的安居乐业为目的,而是以持续性的大规模武力、暴力、战争、征服、屠杀、流放
、运动、清洗等残暴手段,作为巩固政权的措施,则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理由?
一个国家所颁布和推行的所有政策、法律、法令,根本不是为了造福于人民,而是处处
以监视、打击、盘剥、压榨、陷害、欺骗、愚弄、诱导和改造人民为己任,处处通过制
造罪名、罪过、罪恶和罪行,故意地使人民生活得难受、难过、难堪以至难以度日;处
处通过卑鄙、拙劣、蛮横而赤裸裸的邪恶行为,刻意地使人民嫌恶、厌恶、憎恶,则不
能不令人怀疑,它对民生的影响,是否会比黑社会组织多一点优越性?
也许商君书里的一些刻薄文字和想法并没有全部成为事实,但请你相信,其中绝大多数
内容,都成为秦帝国的基本国策。商鞅变法的所有重要内容,无一不是商君书思想的浓
缩,商君书是秦帝国的法律全书和国家宪法,它开了后来两千多年帝国政治之先河。
这个商君!无论我如何反感他的学说和变法内容,但实在很佩服他强硬的执法能力和一
往无前的执法勇气,执行起新法来态度坚定,行动毫不含糊,敢于扫除一切障碍。西周
以来素有“刑不上大夫”之说,但商鞅居然敢把新法贯彻到秦国太子身上。在一些别有
用心者的唆使下,太子故意触犯了法律,怎么办?由于太子是未来国君,不便用刑——
虽然新法鼓吹执法不分贵贱,但商鞅毕竟没有胆量对太子用刑,便只好把太子的俩个没
有犯法的师傅——太傅公子虔割了鼻子,太师公孙贾脸上刺了字,以责其教导无方。这
样一来,秦国人遵守新法,就如流水一般地柔软顺从了。
几乎所有的法家人物,都是些面目严肃端庄、性情苛刻冷峭的人物,一到时机成熟,便
时时表现出翻脸不认人的本性。这些特征相当集中地体现在商鞅身上。他刚刚在秦国得
志不久,就开始拿他栖身很久且待他不薄的魏国,来证明自己对秦君和秦国的忠诚。
他对孝公说:
秦国和魏国,譬如一个人的心脏,不是魏国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兼并了魏国。……现
在,魏国正好刚刚被齐国打败,此时攻击它,它一定不能支持,不能支持必然就会向东
方迁徙。这样,秦国占据了牢固的地理优势,向东制约各国诸侯,这是帝王事业。
当商鞅率兵伐魏与魏国公子邛为统帅的魏军相遇后,他的冷酷无情性格,便表露无遗。
战斗即将开始,他却遣人给公子邛送了一封亲笔信,大意是:我与阁下始终关系不错,
不忍心彼此兵戈相向,请与阁下相见,喝点酒,然后会盟而罢兵。公子邛不疑有他,欣
然前往。双方会盟已毕,在酒宴进行之中,商鞅预先埋伏的甲士一拥而上,把会盟者当
俘虏捉了。商鞅乘机向魏军发起进攻,魏军毫无准备,大败而溃。
诚然,兵不厌诈,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官,公子邛贸然前往对方大营,私自与对手
饮酒盟约,对败局自然难辞其咎。但这样的欺诈行为,居然出自著名政治家商君之手,
委实令人不敢恭维其人格。手段之卑劣,较之近代法西斯党徒,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一种所谓君主忠诚的私德和国家忠诚的公德,就可以把其他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则
、规矩、规范,统统随意践踏如粪土,这是法家之徒在当日和后来的历史命运之跌宕起
伏的根本原因。商鞅的危险处境,被一个名叫赵良的小人物,看得清清楚楚,出于对商
鞅的爱护——也许是憎恶,他警告正陶醉在巨大的荣誉和赞誉中的商鞅说:
你要知道,一千个人违心地称赞,不如一个人说真话。
面对赵良的指责,商鞅很不服气。他反复把自己与秦国历史上的著名贤相百里奚相比较
,觉得自己的行为品质一点也不逊色,而在强国功绩方面更是大大地超过了他。赵良说:
你既然说起了五羊皮大夫,我就把他和你简单地比一比。百里奚在楚国给人看牛,秦穆
公知道了,千方百计地请他来当相国。你却三番五次地依托内臣景监的门路走后门。百
里奚得到了秦穆公的信任后,就大力推荐赛叔,自己情愿当他的助手。你独揽大权,从
不想着推荐其他贤人。百里奚当了六、七年相国,三次平定了晋国内乱,中原诸侯个个
心服口服,西方小国都来归付。你却欺骗老朋友,以阴谋手段夺取了西河,依靠武力而
不顾信义,谁能诚心诚意地相信你?百里奚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减轻兵役,不乱用刑罚
,叫百姓能安居乐业。你却把老百姓当奴隶,以严厉刑罚管理老百姓。百里奚个人的日
常生活极为俭朴,出门时候不用车马,热天在太阳底下走,也不张罗打伞。你每次出行
,车马几十辆,卫兵们前呼后拥,惊动得老百姓东躲西藏。百里死后,全国男女老少都
痛哭流涕,好像死了父亲。你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割去了鼻子,在太师公孙贾脸上刺了
字,一天之中就在咸阳城里杀了七百多人,连渭河的水都变红了。秦国的上上下下,哪
一个不对你恨之入骨:他们都巴不得你早点死!
中国的历史著作和资料,经过理性界定和判定的成分甚少,但类似“强梁者不得其死”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诅咒式格言,亦可以视为理性精神之投射,这是飘荡在天地
之间的一种捕捉不得的规则和规律,违背者注定没有好下场。以商鞅的出色认识能力—
—他分明知道“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警于民。”却忽
视或刻意地淡忘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为虎作伥者最终只能一饱虎吻。
这些用世心情过于迫切的法家学者,为了在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界获得一席之地,为了
使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能够达到矫正或改变世道人心的目的,也为了自己能够在风云变幻
的历史大变局中获得飞黄腾达的机会,往往不惜以生命做赌注。他们刻意地使一些生性
残忍的虎豹豺狼,变成了莫须有的、高高在上而不食人间烟火的龙,却忘记了其吃人本
性。他们的高谈阔论,开启了统治者们的心窍,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主人们毫不怜惜
地送上了专制权力的祭坛做牺牲。这也不必有什么重要原因,就因为他们的智商和才能
高过了主人,按照法家自己所创造的理论,独裁君主们就已经足够杀他们100次了。此
外,中央集权具有嗜血的本性,独裁君主们的专制权力尤需血的洗礼,正好这些人够资
格。所谓当局者迷,说的就是为虎作伥的法家人物。
公元前338年(周显王31年,秦孝公24年),秦孝公病重时,欲传王位于商鞅——这当然
不是真心实意而是对他充满了警戒心,商鞅辞让不敢受——如果接受了当时就是一刀!
秦孝公崩,太子赢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曾经被商鞅用来落实新法威力的太子师公子
虔,在杜门不出八年后,终于等来了复仇机会。他对自己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国君说,
商君要谋反。新国君早就对商鞅恨之入骨,立即派官吏抓捕商鞅。
直到这时候,在秦国飞扬跋扈了二十余年的商鞅,开始以自己的生命来体验他所立法律
的真实效果了!事实上,在生死面前,立法者并不比其他人视死如归,他们在绝大多数
情形下,都是以别人的生命来进行法律实验,自己则泰然自若地观察效果,甚至站在一
旁幸灾乐祸地看热闹,他们从来都不会也不想以自己的身体来印证刑罚的真实效果。只
了解自己而不了解别人,只追求自我感受而不考虑他人感受,只知道现实利益而毫不顾
忌未来利害的商鞅,一点都没有想到,他已走上自己亲手设计的绝路。
所以,商鞅听说了新君发出抓捕他的通缉令后,很留恋自己已经不很年轻的生命,便想
逃到秦国境外去避难。他慌不择路地来到一座偏僻小城后,天色已晚,在城市冷僻处找
到了一家小客栈准备留宿。客栈老板当然不知道他是谁——知道了就更加危险,他一定
要去官府举报,否则便与罪犯同罪,这是新法里极重要的一条——向他要路条,商鞅已
是惶惶出走的逃犯,哪里会有什么路条?老板只好说:客官!实在对不起了,我不能留
下你,这是商君立下的法律,让没有路条的人留宿,是要连坐的。
到此地步,商鞅才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其实,他所立法律的弊端
,何止于此!而且,他现在已是国家四处通缉的要犯,商君法不制裁要犯商鞅,制裁谁
?“作法自毙”这个成语,对自作孽的商鞅来说,真是精辟得无以复加!在这个孤身一
人而无处栖身的凄凉夜晚,不知商君是否会对自己的生平作为有所反省?
商鞅的智力和能力,毕竟非同寻常,他成功地避开了四处追捕他的国家宪兵,来到了远
离咸阳的秦、魏国境线上。这一步如果能迈过去,便可以苟全性命了——每准还会卷土
重来?但这一步毕竟没能迈过去。魏国人怨恨商鞅以极其卑劣下作的手段,欺骗公子卬
而大破魏师,断然拒绝他进入魏国境内,也不允许他假道魏国去投奔其他国家。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偷偷摸摸地潜回自己的封地,武装起封地内的私家兵。但他不敢
向帝国境内深入,他知道自己打造出来的帝国有多强,那里没有他一点机会,他只能一
路杀向已经半死不活的郑国,试图在这里寻找到一点生存的机会。但这时秦王派出的军
队,已经尾随而来,他被杀于郑国的黾池。商鞅已死,秦惠文王仍怒气难消,把商鞅的
尸体栓在五匹马上,用车裂方式把他施之于帝国刑罚,然后灭了他的家族。
九州茫茫,四海滔滔,可怜的商君却无所遁其形,这正是他所制订和颁布的严酷法令所
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中国政治走向,正是在商鞅手里,完成了从封建王道政治向中央集
权和君主独裁的帝国政治的最后转变。可以说,商君亲手拟订的法律,强大了国家,萎
缩了社会;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甚至完全取消了民众权力。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
君主又凌驾于国家之上,二者相互携手,共同肆无忌惮地干涉和插手民间社会的所有事
物;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都不得不萎缩于国家法律的严密监控之下。从此,在秦国土
地上,由官府、兵营和农庄相互重叠而堆砌成了帝国社会,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除了
俯首贴耳于国家政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和出路。
确实,一名如此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一名如此聪慧的读书人,一名帝国蓝
图、帝国体制、帝国模式、帝国道路的绘制者、发明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最后居然落
个被杀、车裂并灭族的凄凉下场,凸显出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政治之多变性和冷酷性。
但类似商鞅这样获得了执政权力的知识分子,其命运变化并非完全出于偶然,他们的人
生苦酒,多由他们自己所酿就,也就只能由他们自己来独饮,对此,后人不必怀了过多
的悲愤和怜悯情绪。我所深深感叹的是,商鞅为了实现个人的一小点虚假的理想和抱负
,居然出卖人生和民生,一至于此。他的结局,说明了出卖别人和出卖人民的人,最终
出卖的只能也必然是自己,此足以为所有忘乎所以的政客前车之鉴。 | h*h 发帖数: 27852 | 2 中国政治走向,正是在商鞅手里,完成了从封建王道政治向中央集
权和君主独裁的帝国政治的最后转变。可以说,商君亲手拟订的法律,强大了国家,萎
缩了社会;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甚至完全取消了民众权力。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
君主又凌驾于国家之上,二者相互携手,共同肆无忌惮地干涉和插手民间社会的所有事
物;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都不得不萎缩于国家法律的严密监控之下。从此,在秦国土
地上,由官府、兵营和农庄相互重叠而堆砌成了帝国社会,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除了
俯首贴耳于国家政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和出路。 | t*d 发帖数: 1290 | | S*********N 发帖数: 6151 | 4
很好。
精英治国,民主算个屁。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年少无知,追求民主。
其实,只要考虑好民生和法制,就可以了。
不同的体制中,选一个优化的。
【在 h*h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政治走向,正是在商鞅手里,完成了从封建王道政治向中央集 : 权和君主独裁的帝国政治的最后转变。可以说,商君亲手拟订的法律,强大了国家,萎 : 缩了社会;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甚至完全取消了民众权力。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 : 君主又凌驾于国家之上,二者相互携手,共同肆无忌惮地干涉和插手民间社会的所有事 : 物;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都不得不萎缩于国家法律的严密监控之下。从此,在秦国土 : 地上,由官府、兵营和农庄相互重叠而堆砌成了帝国社会,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除了 : 俯首贴耳于国家政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和出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