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历史的垃圾堆——从汉朝匈奴历史看中美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2 18:28:32 2011, 美东)
从文景时期汉匈关系看当今的中美关系,相似之处太多了。怎么看都觉得是一个模子里
面倒出来的两个像,只不过有先有后罢了。
以和为主、战为辅的汉匈关系 vs. 同舟共济,斗而不破的中美关系
文帝下诏谴责匈奴入侵破坏合约 vs. 中国政府谴责美舰队撞击我军机,售台武器,
违背建交声明
华而不实的汉匈和亲 vs. 表里不一的中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匈奴喜欢汉朝的金帛、絮缯、酒米 vs. 美国喜爱中国购买美国债券,喜欢中国的各种
工业品和美食
汉将、汉民投降匈奴,做汉奸 vs. 买办出逃美国,ABC做卖国贼
匈奴驯养牲畜的方法及畜产品的加工技术,还有胡乐、胡舞等被引入中原,汉朝学习匈
奴建立骑兵
vs. 中国引进美国的科学技术,还有欧美大片、蹦迪,中国学习
美国建立信息化部队
汉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赶上匈奴 vs. 中国经过休养生息,制造业首次超过美国,居
世界第一。
汉文帝时代人口1400万,匈奴300万 vs. 中国人口14亿,美国3亿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 vs. 伊拉克、伊朗、俄罗斯、非洲并南美诸国
==================================================================
摘要:文景时期的汉匈关系是和睦相处为主流,武装冲突为支流。这种格局的出现,是
由汉匈双方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并对双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文景时期;汉匈关系;和为主、战为辅;江胡时期;中美关系;和谐,双赢;
同舟共济
在汉代民族关系史上,汉匈关系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匈奴是当时北方草原上势力最
强大的少数民族,经常对汉北部边区进行骚扰,制造破坏。因此,如何处理好同匈奴的
关系,直接关乎边疆的安宁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汉朝历届政府均对此给予极大的关
注。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用“和亲”二字来概括西汉初年的汉匈关系,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然尚不全面,因为当时双方除和平相处外,还有战争发生,
特别是文景时尤为突出。本文拟对文景时期的汉匈关系略作论析,不当之处敬请匡正。
一、以和为主、战为辅的汉匈关系 (友好为主,斗而不破的中美关系)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不久,即亲率32万大军北征,希冀一举消灭匈奴主力,以解除
其对内地的威胁,然而却被匈奴40万精锐之师围困于白登山上达七日七夜之久,最后用
陈平计,派人贿赂单于阏氏,才得以脱险。白登被围使刘邦认识到西汉王朝暂时无力与
匈奴做军事较量,从此改变对匈奴的政策,采刘敬之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和约内容
有四:一是以公主嫁单于为阏氏;二是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等物品;三是汉朝
开放关市,准许汉匈双方物资交流;四是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和约签订
后,“冒顿乃少止”〔1〕(3754)。刘邦死后,吕后当权,仍然执行和亲政策不变,对
于单于的蛮横无理报之以忍让克制,尽力维持汉匈间的和平局面。
文帝即位后,继续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而对匈奴的侵扰,则奋起抗击。文帝三
年(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大举入侵河套以南地区,文帝一面下诏进行指责:“汉与
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地,非
常故。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
骜无道,非约也”〔1〕(3756);一面派丞相灌婴率85000人前往高奴迎击匈奴。文帝自
己也从甘泉到太原,准备御驾亲征。不料就在这时,济北王刘兴居举兵反叛。此时右贤
王已逃出塞外,文帝乃回到长安,罢击匈奴之军,以平济北王之乱。
文帝四年(前176年),冒顿遗书汉庭,为右贤王的入侵行径狡辩,把引起祸端的
责任归咎于汉方,对右贤王擅自侵汉的行为给予“惩罚”:即令其西攻大月氏,先后征
服了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从此“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愿寝兵休
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
世平乐。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系虖浅奉书请,献橐佗一,骑马二,驾二驷。皇帝即
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使者至,即遣之”〔1〕(3757)。冒顿既宣扬匈奴的
强大,又表示愿跟汉朝恢复和亲,这是软硬兼施之策。文帝得书后,召集公卿会议,就
战、和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
,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文帝纳众人之议,决定与匈奴恢复和亲。前174年,他
致信冒顿:“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系虖浅遗朕书,云‘愿寝兵休士,除前事,
复故约,以安边民,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
以遗单于甚厚。背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忽深诛。单于若称
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使者言单于自将并国有功,甚苦兵事
。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比疏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犀毗一,绣十匹,锦二
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1〕(3758)在信中,
文帝既对单于的和亲愿望表示赞赏,又对匈奴常背离兄弟之亲的行为进行谴责,同时对
匈奴的拓土之功予以物质慰劳,可以说是有理、有节、有利,在语气上要比吕后时硬朗
许多。
同年,冒顿单于死,其子稽粥继位,是为老上单于。依照惯例,文帝将一位宗室公主嫁
给老上单于,并派中行说为陪嫁大臣,中行说不愿远赴大漠,扬言若定要他去,他将与
匈奴联合为患于汉。果真他到匈奴后就投降了,并得到单于的重用,他经常为单于出谋
划策,鼓励单于发扬匈奴之所长,与汉对抗。他劝匈奴人保持游牧民族“衣旃裘、食湩
酪”之习俗,以免丧失战斗力。他还教会单于如何在书信的格式、称谓等方面轻蔑汉王
朝。如汉遗单于书,以一尺之牍,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匈奴回书则以尺
二寸牍,印封皆令广长大,其辞倨骜:“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由于他“日夜教单于侯利害处”〔1〕(3761),致使汉匈关系日趋紧张。
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万人在老上单于的亲自指挥下攻入朝那、萧关(
今宁夏固原东),杀死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烧毁安定郡的回中宫,其前锋深
入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和雍(今陕西凤翔),威胁着汉都的安全。这是自白登之围后
最大的一次入侵。文帝急调10万骑兵屯守长安附近,护卫京师,同时遣大将军张相如等
人发车骑迎击匈奴。文帝对这次征伐十分重视,“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2〕(428)。老上单于
在塞内杀掠月余后,才在汉军的追击下撤出边塞,“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1
〕(3762)。从此,匈奴日益骄横,几乎年年骚扰边地,杀掠大量人民、畜产,云中及辽
东两郡受害最深。在这种形势下,文帝派使者至匈奴,与老上单于复议和亲之事。文帝
后二年(前162年),汉匈再次恢复和亲,文帝特制诏御史曰:“匈奴大单于遗朕书,
和亲已定,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今约者杀之,可以久亲,
后无咎,俱便。朕已许。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1〕(3764)
文帝后四年(前160年)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文帝再次遣使缔结和亲盟约
。然好景不长,前158年匈奴各以3万骑兵侵入上郡和云中郡,杀掠大批人民,烽火通于
长安,京师为之震动。文帝紧急部署:“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军飞狐;胡楚相苏
意为将军,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南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
,居霸上;祝兹侯军棘门以备胡。”〔2〕(431)为鼓舞士气,文帝亲自前往霸上、棘门
、细柳慰劳将士。数月之后,汉军才开赴边塞迎敌,而此时匈奴已离塞而去,汉也就此
罢兵。
前156年,景帝刘启即位。同年,匈奴入侵代地,景帝遣御史大夫陶青赴边塞,与
军臣单于恢复和亲。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赵王刘遂与匈奴联
络,劝其趁汉军南下平叛之机侵入北境骚扰,但因七国之乱很快被平息,赵王兵败自杀
,匈奴见势不好,未出兵助赵,和亲政策得以继续推行。“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
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1
〕(3764-3765)景帝在位的16年中,匈奴入寇次数大减,见于记载者有三次:前148年“
匈奴入燕,遂不和亲”〔2〕(444);前144年“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
。吏卒战死者二千人”〔1〕(150);前142年“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发车骑
材官屯”〔1〕(151)。
我们发现,军臣单于时,匈奴对汉的入寇不仅次数少,且规模小。规模最大的一次
也只有6万人,与老上单于14万骑入寇和冒顿以40万骑围刘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出
现这种状况,至少有两方面因素值得注意:一是可能当时匈奴发生了天灾人祸,内部不
稳,无力大举南侵。文帝末及景帝时期,高祖时投降匈奴的汉将子孙纷纷归汉,匈奴王
中降汉者也大有其人,他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二是汉边防力量在逐渐强化,综合国
力日渐增强。
文景时对匈奴的政策,除继续和亲,一旦匈奴来犯即相机迎击而不发兵深入外,还
采取了一些积极加强防御力量的措施。
首先,加强北部边防守备。汉朝虽在北部边郡设有驻防之军,但人数不多。对此,
晁错上疏指出,匈奴一旦发现备塞之卒少,便入境掠杀。如果朝廷不发兵救援,边民势
必绝望而降附匈奴,而发兵人数少无济于事,人数多远县救兵刚到,则匈奴早已逃跑。
若在边地驻扎重兵,费用开支太大;不在边地驻守,匈奴又随时可能打进来。所以必须
变被动为主动,徙民实边,“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样可以“使远方无
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为了使移民在边疆能“乐其处而有长居
之心”,政府要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对移民实行优待:“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
,廪食,能自给而止”,若无夫或无妻者,官府要“买予之”。还应给移民建“一堂二
内”之住宅,“置器物”,“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将移民以什伍编制组织
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死不还踵矣”〔1〕(
2289)。文帝对晁错提出的募民实边之法颇为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采纳,从而收
到了“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1〕(2288)的效果。王夫之对此评曰:“晁错
徙民实边之策伟矣!寓兵于农之法,后世不可行于腹里,而可行于塞徼。”〔3〕(42)
与此同时,文景还选拔一些有军事指挥才干者担任边地太守。文帝以魏尚为云中守
,魏尚善待部下,“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飨宾客军吏舍人”
,因而部下乐为其效命,在魏尚任云中守期间,匈奴仅对其地骚扰过一次,“尚率车骑
击之,所杀甚众”〔1〕(2314)。李广出身于军人世家,擅长骑射,治军方法简易、实
用,士卒多乐从,景帝时,历任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云中等边郡太守,奋勇抗击
匈奴的侵扰,威名远播,为匈奴所惧。景帝时,郅都担任中尉,执法不避权贵,有“苍
鹰”之称,后被调任雁门太守,“匈奴素闻郅都节,举边为引兵去,竟都死不近雁门。
匈奴至为偶人象都,命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匈奴患之”〔1〕(3648)。
其次,解决边塞驻军的军粮供应问题。这是自蒙恬出防匈奴起,50年来令汉政府颇
感棘手的难题。为此,晁错提出使民以粟为赏罚的“贵粟之道”,凡入粟朝廷或塞下者
,皆可拜爵和免罪,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
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1〕(1134)。这对于抗击
匈奴的骚扰,减省转输之苦,都有一定意义。
再次,匈奴的部队多为骑兵,“至如飙风,去如收电”〔1〕(2401),汉朝的军队
则主要是步兵和车兵,行动迟缓。要有效地抗击匈奴,就必须建立骑兵部队,这首先要
有充足的马匹供应,为此,文景实行鼓励养马的政策,“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1〕(1133)。还在北部、西部边境建36个牧马所,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这
就为反击匈奴,建立庞大骑兵兵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综上所述,在文、景二帝统治的39年间,汉匈间共发生了8次武装冲突,这些冲突
多在边境进行,为时很短,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有时甚至来不及接战,汉兵一
到,匈奴骑兵即闻风撤出塞外,汉兵也不主动出塞追击。其间,汉与匈奴的和亲共计6
次。和亲约定不断被撕毁,又不断得以恢复。尽管每次和亲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加
起来的总和远远多于武装冲突。因此,我们说文景时的汉匈关系是和睦相处为主流,武
装冲突为支流。
二、和主战辅局面形成的原因
文景时期,汉匈关系之所以形成和平为主、战争为辅的局面,是由双方政治、经济
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
第一,西汉的主动和亲完全是一种无奈之举。刘邦最初与匈奴订立和亲之约,是在经济
凋弊,政局不稳,匈奴强、汉朝弱的情况下,不得已以女子、金帛换取边境暂时安宁的
委曲求全之策。这种状况在文景时尚存。
首先,从政治上讲,汉朝统治集团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中央集权尚不巩固。刘邦在
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占据着关东39郡的广大国土,拥
有很大的权力,可以铸造钱币,征收赋税,拥兵自卫。同姓诸侯王刚被封时,或年岁尚
小或羽翼未丰,尚未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然而到文帝时,诸侯王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1〕(394),有的则“不用汉
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2〕(3076),形成割据势力,以致文帝时先后有济北
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景帝时则发生了七国之乱。这严重地影响了封建统一,
削弱了中央集权。因此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就成为西汉统治者必须解决
的问题。
其次,从经济上讲,恢复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西汉王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片荒
凉、残破的景象,以刘邦为首的统治集团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文帝即位
时,经过20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出现了“衣食滋殖”的状况,
然而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文帝曾说:“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
不登,民有饥色。”〔1〕(124)景帝也承认:“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
”〔1〕(139)贾谊也曾指出:“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
民且狼顾,发恶不入,请卖爵子。”〔1〕(1128)不仅国家财力不足,百姓生活还相当
困顿。因此,继续奉行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仍为现实之需。
再次,从思想上讲,黄老学说要求统治者无为而安民。从刘邦死后至武帝即位之前
,黄老思想一直处于支配地位。黄老思想的核心是清静无为,听任自然。“夫道莫大于
无为,行莫大于谨敬”〔4〕(6),“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
无吏,亭落若无民”〔4〕(14),强调“顺民之情”,这就不仅需要对内轻徭薄赋,奖
励农耕,轻刑慎罚,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上,也要以静制动,以求和好。所以文景时
,“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1〕(135)。
总之,文景时期,统治者在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同姓诸侯王成为新割据势力的情
况下,主要致力于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加强中央集权,对匈奴基本上采取
妥协、退让的政策。那么,为什么文景一面与匈奴和亲,一面又对其侵扰予以反击呢?
这与当时经济有所复苏、国力有所增强以及抗击匈奴的呼声日益高涨有关。如果说刘邦
与匈奴首次和亲时,人们对和亲尚寄有长久和平的希望,那么经过孝惠、吕后时匈奴的
屡次犯约南侵,至文景时,西汉统治者对和亲所具有约束力的期待已是大打折扣。从他
们内心来说,是不愿采用这一政策的。朝廷之上,一些人站出来公开反对和亲。贾谊上
疏痛陈匈奴为患之害:“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
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
顾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
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1〕(2240-2242)晁错则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汉匈双方的长短之处,认为“匈奴之长技
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
也”〔1〕(228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入侵之敌予以抗击,既向匈奴表明,汉政府对
其侵扰决非坐视不管,又试图尽可能地降低匈奴侵掠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容否认,这
种反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匈奴的南侵活动。
第二,匈奴愿意和亲是因为有利可图。通过和亲,匈奴除能得到公主外,还可得到
大量的金帛、絮缯、酒米等物品。同时,和亲后的互开关市对于匈奴社会经济发展也是
大有益处的,所以匈奴统治者愿与汉朝和亲。
那么,为什么匈奴又屡屡破坏和约,南下骚扰呢?这需从匈奴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来
说明。
首先,落后的社会形态使匈奴富有极大的侵略性。秦汉之际,匈奴已从氏族公社进
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奴隶制的重要特点就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和抢劫
,才能把他们纠合在一起。掠夺成了目的,如果扈从队首领在附近地区无事可做,他就
把他的队伍带到发生了战争、可以指望获得战利品的别的民族那里去”〔5〕(141)。为
了获得牧场和奴隶,匈奴不断向四周扩展势力。冒顿单于时,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北
服丁零、坚昆等部,南灭楼烦、白羊,重新占领河套地区,控弦之士达30多万。老上单
于时又征服西域诸国。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高度的物质文明,刺激着匈奴奴隶主的贪
欲。尽管每年能从汉朝那里得到供品,但毕竟数量有限,寻机南下掳掠就成为不可避免
之事。
其次,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匈奴养成了好战的习性。匈奴世居北方草原,过着追逐水
草、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游牧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对于自然的依赖十分严重,经济生
活没有保障,一旦发生灾害,外出掠夺就成为补充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他们意识到
,用武力从南方农业区掠夺物资和人口是趋避灾害、获得财富最容易的手段。而与其他
游牧民族的争夺,付出的代价很大,收获却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南方农业区缺乏
有力的防卫,牧业民族就会经常性地进行袭击性的掠夺。”〔6〕(109)匈奴人“儿能骑
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田畜猎
禽兽为生,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1〕(3743)。长期的游牧生活,已经使
匈奴形成了一种崇尚武力、以攻伐掳掠为荣耀的民族性格。
三、和主、战辅局面的影响
文景时汉匈间所形成的和睦相处、贸易往来为主体及偶有兵刃相见的关系,对汉匈
双方社会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文景时,由于西汉政府采取
和亲政策,减少了匈奴对汉朝的骚扰抄掠,换取了边境的相对安宁,使社会得以休养生
息,经济得到了复苏和发展,“蓄积岁增,户口寝息”〔1〕(1097),“海内殷富,兴
于礼义”〔1〕(135)。到武帝即位时,便出现了繁荣的景象:“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
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1135)
由于汉匈间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相对稳定,使得汉政府能够腾出手来解决日
益膨胀的地方割据势力问题。文帝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叛乱。景帝
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并采取了一系列贬抑诸侯王地位、剥夺其政治权力的措施,从
此诸侯势衰,唯得衣食租税,不得干预国政,皇权空前加强,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
与此同时,军事力量逐步增强,尤其是马匹的增殖迅速。汉立国之初,马匹奇缺,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且价格昂贵,“马至匹百金”〔1〕(1153)
。经过采取鼓励民间养马、发展官营养马业等措施,至景帝末年,已是“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1〕(1135)。这就为武帝时以骑兵作为主
力反击匈奴的战争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汉匈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景时多次与
匈奴订立和亲盟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汉朝每年都给匈奴送去大批金帛、絮缯、酒
米等物品。开关互市也是和亲的内容之一。匈奴是游牧民族,“咸食畜肉,衣其皮革,
被旃裘”,需要汉族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以解决其单一化游牧经济的不足,需要
将牲畜和皮毛运到汉地出售或交换,“以汉所余,易彼所鲜”。正如贾谊所说:“夫关
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7〕(120)通过关市,汉族的铁器、铜器、陶器、纺
织品、粮食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大量流入匈奴,这对于改变匈奴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
起了积极作用。史称“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1〕(
3765),反映了匈奴在经济上对汉王朝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公主出嫁匈奴时,往往有一定数量的人员陪同前往,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如中
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人众畜物”〔1〕(3759),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史
记》和《汉书》均言匈奴“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然而匈奴与汉朝常有书信往来,
“他们给汉朝的书信,不管出自降服匈奴的汉人之手,还是出自习汉文的匈奴人之手,
显然是用汉文书写的。这表明匈奴借用了汉字”〔8〕(145)。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匈
奴于中国文字,用之颇广。”〔9〕(602)通过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匈奴对中原较高的封
建文明逐渐有了认同感。中行说曾对老上单于说:“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
强之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1〕(3759)中行说欲使匈奴保留故俗,然而匈奴汉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不可遏止。
在与匈奴贸易的过程中,汉族也吸收了匈奴的许多经济文化成果。匈奴的马、驴、
骡等牲畜大量进入中原,匈奴驯养牲畜的方法及畜产品的加工技术,还有胡乐、胡舞等
也被引入中原,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总之,和平相处是文景时汉匈关系的主要表征,双方虽有武装冲突发生,但规模小
,时间短,且多限于边塞,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双方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和亲的局
面。这一格局对各自社会的发展均有益处。汉朝恢复发展了社会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
,出现了“文景之治”,并为武帝时之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匈奴则完成了“南接燕
赵,北暨沙漠,东连九夷,西距六戎”〔10〕(2548)的空前统一,达到了历史上最强大
的时期,并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陆贾.新语〔M〕.诸子集成:第10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葛剑雄.泱泱汉风〔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7〕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8〕田继周.秦汉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9〕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对照汉朝的历史,今后10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估计将是
韬光养晦,探索发展
武帝刘彻继位之时,汉朝经过了66年的发展,直到公元前133年,此时离汉朝建立
有73年。汉军击退匈奴,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领土,使汉朝进入了空前的强盛时期。
尽管汉朝通过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的时间,但显然和亲政策带给汉朝
的耻辱,也是无奈,没有和亲政策,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汉朝,就不可能最后击败匈奴,
平定北方。
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了61年,去掉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浪费掉的13年,稳
定发展的时期大约是48年。此前有人预测,中国大约将于2035年,也就是25年后,超越
美国。两者相加,居然也指向73年这个数字。这是不是历史巧合,这笔者不敢妄下结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了,与汉朝一样,这73年里,中国人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会
是在韬光养晦,在休养生息中度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的外交政策就是韬光养晦,不出头,认真办好自己的事情,外交为内政服务。经过同
样的73年,中国将不但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且军事实力也增强,变得比美国更强大。
从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赶走美军,收复台湾、琉球等被美军强行隔离的中国领土
点评:定期反弹,有限扩张,在一次次的历史循环中长大、扩展。或许就是中国的
宿命。
屯垦戍边,扩大疆土
赶走匈奴后,西汉在西域逐步大力推广屯田制,新疆地区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进入
中国的版图。
屯垦是驻扎下来开垦田地的意思,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不过通
常两个词一起用都是强调后一个意思的。“屯垦戍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以
军屯和民屯为主。又进一步扩大,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
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也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
把屯田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唐、清两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
为显著。
同样的,中美之间也隔着广袤的太平洋,太平洋上又存在着许多适合开发的地区,
譬如资源丰富、水草丰美、人口稀少的大洋洲。谁掌握了大洋洲,谁才能真正控制太平
洋。所以将来通过修建大批的海水薄膜过滤淡水厂,开发大洋洲,估计也是必然的
远征漠北,灭亡匈奴国
汉朝消灭了匈奴的右部势力之后,解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但东北方的匈奴左贤王
和匈奴单于本部尚拥有相当的实力,仍然是威胁汉北部边境的安全和妨碍西汉王朝统一
北亚地区的强大势力。汉武帝认为,匈奴伊稚斜单于听信赵信断定汉军绝不敢进入大沙
漠的判断,定会造成匈奴心理上的麻痹大意,恰是汉军深入漠北,进行出其不意而攻击
的天赐良机,于是决计深入大漠以北作战。匈奴将自己的主力军,按照赵信的谋划,撤
至大漠以北地区,决心利用汉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时,予汉军以歼灭性打击。匈奴
军自恃有浩瀚大漠之天然险阻,汉军绝难渡漠北进,即令是进入漠北,也已是疲劳之师
,定能被一举击灭。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受命后,即率
军北进。大将军卫青所率之军向北前进了1000多里,渡过了浩瀚的大沙漠,发现单于主
力军正陈兵等待,于是卫青当即命令部队用武刚车(一种带遮盖的古战车)构成环形阵
地,稳住阵脚,以防匈奴的袭击。接着,派出5000名骑兵向匈奴军进行试探性进攻。两
军激战至深夜,双方死伤都很惨重。这时,匈奴兵已溃散,被汉军斩杀1万多人,卫青
率军追至真颜山(今蒙古纳柱特山)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粮食等军用物资,补充了
自己的军队,停留了1天,放火烧毁了剩余军资和赵信城,胜利回师。
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向北进击,越过荒芜人烟的大沙漠,长驱直进2000多里,与匈
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军对左贤王军发动猛烈突袭,左贤王军大败,率亲信将领弃军
而逃,霍去病挥军紧紧追赶,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斩比车耆,俘获匈
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俘虏和斩杀匈奴吏卒70443人
,几乎全歼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
此后,公元2世纪初,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
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
始稳定。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
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逃向了欧洲。
中美之间同样隔着浩瀚的大洋,即使中国在西太平洋挫败了美海军,估计美军仍然
会像当年的匈奴一样,愈加恼羞成怒,不停袭扰,妨碍中国统一环绕太平洋沿岸的地区
。而且只要美国这个国家还在,工业还在,这个情况就不可能停止。同样的,因为中美
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美国又有挫败日本这样的小国家的光荣历史,所以华盛顿估计
也会断定中国军队绝不敢深入太平洋,定会造成美军心理上的麻痹大意,这恰是中国军
队深入大洋,进行出其不意而攻击的天赐良机。因此越过浩瀚的大洋,远征北美,驱使
美国人逃向欧洲,也恐怕将是中国人无法推辞的宿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