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4 发帖数: 609 | 1 在各类举报、人肉搜索和官员落马的网帖或新闻中,奢侈穿戴,往往成为一根导火
索,最终“爆”出官员的贪腐丑闻。(9月18日《都市快报》)
官员因豪华穿戴,暴露了自己的腐败面目,这对官员本身和反腐败来说,都属于一
次意外。对贪官来说,“死”在一套行头上,可谓“大意失荆州”;就反腐败而言,更
像是“意外收获”。而这种意外抓到的“狐狸尾巴”,即使让围观者喜不自禁,但也不
能成为反腐败战场上“猎人”的狩猎方法——因为,在“猎人”的一系列狩猎手段中,
更多的应该是主动出击,而不是翘首以待。
奢侈品“爆”贪官,作为体制外的公众对官场监督的手段,也算是无奈之下的有效
方式。但如果当做纪检部门的反腐手段,就“简朴”的有点寒酸了。此话怎讲?因为媒
体称“近几年,已经开始组织纪检干部学习一些关于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知识,以前出现
过这样的情况,要不是受贿人自己交代,我们很多纪检干部可能并不知道一副眼镜架也
有几百万的。”体味其中的意思,似乎专业的反贪部门也得依靠贪官的行头顺藤摸瓜,
而且以前在不熟悉艺术品和奢侈品知识的情况下,可能会放过不少重要线索。
作为一种侦查手段的补充,组织纪检干部学习一些关于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知识十分
必要。但这种被民间用来“寻找”贪官的草根方法,“启发”了专业反贪部门的“智慧
”,就让公众对体制的反腐败能力不得不刮目相看了。笔者称这种反腐手段太“简朴”
,是对称了贪官的“奢侈”。其实,在这种“简朴”里,体现的是对权力监督的制度建
设和制度落实上的困境。
首先,收入和行头的反差,成为很多官员落马的导火索,不应该是挖出贪官这颗官
场“炸弹”的“意外收获”。为何要等到贪官用行头来暴露与收入的反差?为何不让官
员事先公布收入来证明行头是不是穿戴得起?官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兴趣爱好,
消费和享受奢侈品本身也不违法。如果用行头来衡量消费,误打误伤在所难免;如果事
先公开收入,就不用当事官员反复地自圆其说了。
其次,用收入和行头的反差挖贪官有几多胜算?在收入不公开的情况下,官员如果
穿戴得当,即使像辽宁省抚顺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江润黎那样,专门有座190平米的宅子
存放奢侈品,要是她没有“LV女王”之称,恐怕还在大肆敛财。而网络广泛开展的对官
员奢侈品搜索,无疑会“打草惊蛇”。如果仅在行头上做文章,那么当一个“好”官也
不是难事。
再则,即使在官员财产申报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能停留在
等到贪官“露财”的时候。收入和行头的反差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引起质疑的贪官身后
没有一座“金山银山”,大致也不会一下子落马。因此,对官员的监督重点应该放在对
权力的监管上,在制度设计上限制权力寻租的空间。
有鉴于此,奢侈品“爆”贪官成了反腐败的一道风景,折射出制度反腐败的困境。
一个贪官的落马,必然有一个走向悬崖的过程,而落马贪官大多到了穷奢极欲后的毫无
顾忌,才因豪华穿戴暴露了自己的腐败面目。在这种反贪的“意外收获”里,已经体会
不到一丝当做成果的欣慰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