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q*d 发帖数: 22178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qed (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转贴]追忆那些办学的军阀“反动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4 21:08:46 2012, 美东)
四川军阀刘文辉:如果县政府大楼比学校好,则把县长就地处决!
1935年,四十岁的刘文辉被侄子刘湘逐出成都,落草雅安,出任西康建省委员会主任。
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刘文辉为西康省主席。
主政西康期间,他十分重视教育。1939年,在一次演讲中,他对国立康定师范专科学校
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学生,很有希望,很有前途,我们国家很需要你们,你们是我
们国家的后起之秀。特别是我们这个康定、康巴地区文化素质比较差,希望你们,好好
地学习,把你们的文化程度提高,把你们的知识提高,将来为这个康巴做点贡献。”
1930年代,摄影师孙明经在西康省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
着整齐,令人耳目一新。而一些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好奇的孙明经就问一位县长:“为
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
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刘文辉的话是有些不中听,但话粗理不糙:教育不兴,焉何能
把西康“变边地为腹地”?
为了表示对刘文辉的响应,当时的巴安县县长赵国泰就曾放下繁忙的公务,亲自到当地
小学代课教书,当起了国语老师。他的行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刘文辉治下的西康
省,重视教育早已成为自上而下、实实在在的行动。
四川军阀刘湘办学略记
傅国涌先生在论及民国人事时,曾谈到民国时期军阀们对教育的普遍关注,并且认
为此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风气有很大关联,是军阀们性格的一个侧
面,但未究及更为深层的原因。一介武夫对教育的关注、重视,对学者、教授的尊重,
看上去确实很有可爱之处,但在军阀们支持教育的背后,不乏拉拢学界以利舆论声势、
安定政治环境的诸多动机,且更为直接的因由,与其说是军阀们支持教育,不如说是利
用教育资源。民国时期,军阀头子们在各学校开办军政学堂、速成班、管理干部、军训
等学科、课程,考虑壮大自己的力量实则是第一位的原因。由此而产生的对各学校的经
费支持、师资引进,委实不应看作他们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
地方军阀混战时期,也是“西学东渐”深入人心的时期,一大批有志之士办实业、
筑路开矿,兴办学堂,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志有朝得以实现。尤其是兴办学堂者
,大多是有权势、地位之流,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更容易笼络人才,另一方面,当时不
少保守势力对兴办西学仍有异议,如无显赫社会地位、广泛社交关系或强硬后台撑腰,
断难长久。李劼人《大波》所述四川臬台(即明、清时的“提刑按察使”,主管刑事,
司法)江毓昌曾办过短命的法官养成所之事,可以为证。
民国时期四川大军阀刘湘也“热衷于”办学,但他对教育事业倾注的心血,是绝大
多数军阀都不能相比的。虽然最初也只是在各学校开办军训课程,为自己的队伍储备兵
士,但驻守重庆时筹办重庆大学、扶助太虚法师创办汉藏教理院、出川抗战在武汉病危
时仍念及支持父母所在处兴办学校的这些举动,动机显然已经不是为了“训兵”。刘湘
——包括他的幺叔刘文辉——在投资教育上花费诸多心血,其中颇有值得研究之处。
刘湘1908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第二年夏天就拿到了“毕业证”,这样的速成
班里,恐怕学不到多少东西,但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从排长到护国军熊克武麾下
第二师师长,刘湘征战了七年时间。
1929年夏,一批返回重庆的川东籍成都大学教授联合当地各界人士成立“重庆大学
促进会”,希望在重庆办一所大学。当时驻节重庆,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已履
职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督办的刘湘,对教授们的想法表示非常赞同。毕竟重庆已属自己的
地盘,却连一所大学都没有,现在既然有这么多教育界专业人士要在重庆兴办大学教育
,当然是好事一桩!8月4日,刘湘召集会议,正式成立重庆大学筹备会,发表《重庆大
学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和《重庆大学筹备会宣言》,向众多工商界、教育界重头人物
阐明创建重庆大学的动机、原因和目的。之后,刘湘多次亲自过问重庆大学开办的日期
、经费、校址、招生及聘请教授等问题,出了不少点子。在创办文字斋(现重庆大学文
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时,经费困难,在一次饭桌上,大家向他提出经费的问题,刘湘正
用筷子拈起一块回锅肉放进嘴里,顿时来了主意:时下战火连连,民不聊生,猪肉哪是
寻常百姓消受得起的?吃得起猪肉的人,当为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下令养猪户今后
每杀一头猪,须上缴一个银元的“猪头税”,正是有了这笔“猪头税”,才建立起了重
庆大学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刘湘
担任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学校成立后,理学院院长一时无人能胜任,刘湘最初想以“委
任状”、“训令”的方式把安徽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大师”何鲁“训”至理学院,何
鲁看不惯刘湘的傲慢态度,说刘湘只以自己的官职来吓唬人,甚至不懂得基本的师道礼
节,连“先生”都舍不得称呼一声。刘湘得知何鲁的不满后,三番五次电报、信函、托
人道歉,最终以自己对重庆大学的那份真挚感情感动了何鲁,“数学大师”执掌重庆大
学理学院,并与重庆大学一起度过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年代,担任校长、国民党政
府部聘教授等职。
1930年至1933年,刘湘与幺叔刘文辉的矛盾逐渐激化,军阀混战一度打得天昏地暗
,直至最后侄儿刘湘战胜了叔叔刘文辉,成为“四川王”。这一时期里,二刘皆不乏在
各学校开办军事速成课程,开展军事化训练等做法。但也并非只是如此,1931年,刘文
辉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原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
学,二是开办成都建国中学,解决当时很多失学青年的就学问题,这两件投资教育的事
,几乎都与充实私人军队无关。也是在这一年,刘湘任命四川大学资深教授高显鉴为江
津县长,高从创建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江津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开始,振兴乡
村教育,复兴农业,逐渐完善了平民教育艺术、生计、卫生、公民四部,晏阳初、梁漱
溟、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都曾派遣骨干力量帮助高显鉴开展平民教育,一时间江津县白
沙镇平民教育实验区人才济济,获得社会各界好评,从中亦可看出刘湘、刘文辉、高显
鉴等人当时对教育界的号召力与影响力。第二年春,太虚法师到重庆,得知刘湘曾派人
游学康藏,与藏人往来密切,遂找到刘湘商议创办汉藏学校事宜。刘湘不但口头上欣然
表示支持,还指定缙云山处九所庙宇为太虚法师办学的固定资产。加之彼时爱国实业家
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力主发展生产,倡办文教,太虚法师亦深受感染,抗战期间在教理院
成立防护队,积极支持刘湘出川抗日。抗战期间,汉藏教理院邀请于右任、冯玉祥、马
寅初、翦伯赞等中外名流前来讲学,一时影响颇大。
川军出川抗战,刘湘在第一线担任指挥,不料水土不服,胃病日益严重。但期间仍
对教育十分关注,在大中学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创办《大声周刊》、《
国难三日刊》等进步刊物,宣传长期抗战。就是在最后的日子里,刘湘仍然念及父母,
念及教育,在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况下,他还想着远在平武南坝的父母,想着为那
里的学校捐钱捐书,让“孩童无数”陪伴母亲安享晚年。这时候的刘湘,虽然也生发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但却还心念教育事业,非常令人感动。
刘湘病逝后,在成都举行了国葬,成都人民对他的尊敬爱戴难以言表,将拟创办甫
澄中学的校址拿出来为其修建墓园。1941年,甫澄中学开始招生,校长杨声就是刘湘生
前曾十分器重的人才,曾被刘湘派遣至德国留学专门考察教育。在一批精通办学、各有
专长、熟悉成都教育界的人士的努力下,甫澄中学很快就声誉鹊起,仅次于树德中学。
后甫澄中学并入树德中学,原校址处现为成都体育学院。
梳理刘湘、刘文辉军事生涯中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不难看出他们热衷于办学的缘由
:首先,职务使然,二刘曾为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督办、帮办职务,兴办学堂,振兴教育
是职责之内的事情;其次,投资教育的同时也是在利用教育资源为自己储备军事人才,
亦是拉拢曾与自己是同学、老乡的各部下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刘氏家族是大邑县的名
门望族,良好的家族背景使二人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别于常人,更懂得如何利用
教育资源,如何办教育,恰如傅国涌先生所说的有“尊师重教”传统;再者,两叔侄的
矛盾激化后,在教育上的投资也是两人互不相让抢占资源、抢出风头的手段;另外,二
刘所结识的众多教育界名流皆不乏丰富之办学经验、先进之教育思想,他们都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二刘对投资教育的态度,促成了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建国中学、甫澄中学
等学校的创办和建设完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