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n 发帖数: 1648 | 1 来源:信息时报| 2015-12-15 03:11:10|
姜红伟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王霆章(原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82级学生,诗人,现任上海某公司董
事长)
问: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80年代毫无疑问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迄今我依然对那个时代的人文气
息充满怀念。相对于今天过于物质的快餐文化泛滥,80年代的校园诗歌洋溢着理想主义
的迷人色彩。理想主义与人文气息是高校诗歌的灵魂所在,至少那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
诗来追求女生。大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奠定了诗歌发展的读者基础,诗歌对“人”的关怀
使其核心价值达到了迄今仍无法超越的高度;庞大的作者群自然构成了80年代校园诗歌
的金字塔。30年过去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座金字塔依然熠熠生辉。记得当时能在《
大学生诗苑》发表诗歌,是一件多么艰难而光荣的事情。特别想强调的是,我说的“高
度”并非单指技艺,而是诗歌应该呈现的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照。
问:置身于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潮中,您是怎样表现的?
答:作为1982年入学的一个理科生,作为一架曾经的读书机器,我突然找到了表达
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我整天泡在图
书馆里,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各样的人文知识,我发现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的
主义,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这令我终生受益。当时我正值青春期,焦虑
不安又兴奋不已,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中国的普希金。我写诗,朗诵,油印诗集,
能全身心投入一件喜欢的事情中是幸福的,此后再也没有那种感觉了,甚至有一段时间
,我觉得写诗是一件丢人的抬不起头的事。再后来,当我觉得自己可以抬起头的时候,
我又开始重新写诗。
问:在大学期间,您组织过诗歌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开展过哪些诗歌活动啊?
答:我曾经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诗社社长,举办过多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并借调到上
海市团市委协助举办过上海市首届大学生诗歌比赛。此后,我又在华东理工大学执教《
现当代诗歌赏析》,期间发起成立了“星期四诗社”,这个诗社20年来一直坚持活动。
一届又一届的成员天各一方,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我们还会聚在一起讨论交流诗
歌,我们共同称“星期四诗社”为听得见风声的后花园。我们从中感受友情、纯粹、美
好,我想这也是80年代诗歌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问:您创办过诗歌刊物吗?油印过诗集吗?
答:创办过《亚热带气候》,《风神》等,也油印过许多册诗集,主编大多为丁中
华,他现在央企当高管。诗集当时在食堂里卖,销量还不错。有钱了我们就去喝酒,酒
量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对今天应酬颇有帮助。可惜搬家时大部分诗集都丢了,所以觉
得姜红伟兄建立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功德无量。我们曾经以那样的方式存在过,那是我
们的青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80年代的诗歌对我是有启蒙意义的。它给了我底线:做一个人。它教会了我即
使在最黑暗的夜里,也要抬起头仰望星空。有许多像我这样的朋友,其实一直都在默默
地坚持写诗,或者静静地读诗。是80年代的诗歌运动让他们感染了人文主义情怀,始终
不渝。有这样情怀的人做企业也会更成功,因为他们懂得尊重人,理解人。我知道有许
多80年代的校园诗人都很成功,这是令人开心的事。我坚持认为,诗人即使在现实中也
应该活得更好,因为我坚信:诗歌是美好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