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大跃进钱学森提亩产可达4万斤 遭农学家反驳(图)
相关主题
吹嘘了30年的包产到户 被旱灾一下打回了原型清华女教授一生无育 被押秦城监狱后不知犯什么错
想不到:大跃进前后毛主席鲜为人知的讲话打死他们也不敢曝光 房地产开发商的另一本帐目
北大历史教授:“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错在哪儿?古代房奴的悲催生活:苏东坡一生未能在开封买房
揭秘杜润生:习近平和王岐山的“精神教父”种1亩赔1千 河南白菜1分1斤
红黄蓝虐童案焦点 “叔叔医生”去哪了? (转载)曝安徽烟草局建800栋高档别墅 房主都不一般(组图)
诺贝尔奖:中国人心中的痛 像周期性病毒准时发作(图)湖南24县市达气象特旱等级 有村民“不敢洗澡”
不老的秘诀!91岁老太创下23项世界纪录(图)英国女孩嫁山东小伙遇征地 靠国籍护丈夫
美一自闭天才少年12岁上博士课程 学术理论惊人钱学森死后评价差异竟如此巨大(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杜老话题: 钱学森话题: 万斤话题: 包产到户话题: 制度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s
发帖数: 39120
1
“有一次,毛主席问科学家钱学森,一亩地到底能打多少粮食?钱学森从纯科学道理上讲,如果把植物所接受的太阳能都转化成粮食,一亩地产4万斤是可能的。毛相信了各地亩产上千、过万斤的‘卫星’,遂提出粮食多了怎么办?”虽然后来钱学森又做了些补充说明,上海的植物生理学家更是巧妙地提出,只有栽培技术学家才有专业权威性,然而钱的说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却已经难以挽回。
1956年毛泽东与钱学森谈笑风生 资料图
本文节选自《阅读杜润生》 作者:朱玲 原载于人民网
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杜老被“贬”到中国科学院任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到1979年初调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其间有20多年不在“农口”(第67,96页)。正是这番经历给了他静心博览群书、学习马列经典著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体察民情的机会(第111-113页),所以不仅塑造了他此后参与和领导农村政策研究的风格,而且也赋予这本回忆录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在对历史事件的述说中,不乏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实践认识的理论升华,处处闪耀着引人入胜的思想火花。
在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评述中,他反思自己最初赞同的理由和做过的讲话,并未因为后来经调查研究便不再“跟风”而文过饰非。同时他也没有避讳“名人”的失误,短短几句话就使我们看到,具有高度公信力的科学家在那狂热的年代如何屈从权势并加温狂热:“有一次,毛主席问科学家钱学森,一亩地到底能打多少粮食?钱学森从纯科学道理上讲,如果把植物所接受的太阳能都转化成粮食,一亩地产4万斤是可能的。毛相信了各地亩产上千、过万斤的‘卫星’,遂提出粮食多了怎么办?”
虽然后来钱学森又做了些补充说明,上海的植物生理学家更是巧妙地提出,只有栽培技术学家才有专业权威性,然而钱的说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却已经难以挽回(第79-80页)。
实质性的政策调整无疑发生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相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改革呈现出的渐进性特点,最终成为改革突破口的农地制度变迁却是剧烈的。从杜老的叙述可见,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和“大包干”)首先是农民的创造。这一制度从1956到1978年间遭遇过种种政治阻力,然而历经三起三落却依然星星点点地顽强存在,说明它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符合农民的意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是当代中国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事件,也可能是杜老人生中的一个高潮。
不过,当初它在高层决策中诞生的契机,并非是为着经济转型这样宏大深远的社会变革,而是出于百姓生计和国家财政的严重困难。那时候,农村贫困地区大约2.5亿人口缺粮,国家不得不每年调运救济粮,因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要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掉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1980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就中央长期规划会议征求意见,杜老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姚立即表示赞成,之后又向邓小平汇报,得到邓的首肯。在编制长期规划的会议上,姚依林又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与会者。虽然消息未登报也没有列入文件,但其产生的冲击力足以从贫困地区开始打破坚冰了(第113-116页)。
以往我对这段历史的感受是,包产到户制度犹如干柴烈火,几年间燃遍大江南北,释放了现存生产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经济增长。从杜老的长篇叙述中,我才看明白改革初期比农业合作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局面。对这段距离目前最近的历史,他提及的人物多数有名有姓有言论,因此分外生动。从众多事例中可以看出,仅就反对包产到户的中央和省级决策者而言,有的人是因为思想受“两个凡是”信条的禁锢;有的囿于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小农经济的理论;有的实际上是不愿否定自己以往推行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政绩;有的则是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于是,支持包产到户和积极推行制度试验的人们便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想方设法去说服对方。有的去农村实地考察,通过写调研报告向全党表态(第120页);有的用制度变迁前后的产量比较数据去说服重点人物(第110-111,131-132页);有的去省里做报告推广经验(第130-131页);此外,还借助国务院扩大会议向部门领导说明情况,等等(第132-135页)。在这次制度变革中,虽然也有省级或部委人员调动和领导班子调整的情况,但是完全杜绝了“文革”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手法,也没有任何诸如降职之类的处分案例出现。
对此,杜老在回顾组织起草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经历时提出的看法,可以作为一个注解:“重要的是学会等待,在重大问题上对待不同意见,要争取一致,但不能强求一致。”(第222页)我则从上述精彩的事例中注意到,高层决策与基层政治颇有相似之处。借用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一句台词来说,在其中活动着的人也是普通人。他们既有出于历史使命感而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根据公职责任而履行义务的努力,还有一般人都有的个人动机。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期望高层决策者一贯正确,但是应当思考,用什么样的制度保证所有公民有效参与重大社会经济决策,用什么样的方式制衡国家权力的行使,从而尽可能减少政府决策失误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杜老在90岁生日那天的一些谈话,恰好语重心长地涉及到这一点:“我现在脑子里面有两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放心不下:第一个是怎样减少农村人口,组织好农村人口的转移,……第二个是农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第307-308页)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三年。我们和杜老一起,迎来了他的第95个生日。在此,我借纪念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之机,感谢杜老对改革做出的重大贡献,并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t***o
发帖数: 4265
2
这种脑残贴一再出现,说明脑残的人总是存在的。
h***f
发帖数: 4541
3
反驳人家先得把人家说了什么看懂。看不懂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来反驳,那是胡搅蛮缠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钱学森死后评价差异竟如此巨大(图)红黄蓝虐童案焦点 “叔叔医生”去哪了? (转载)
侯万家背药罐站讲台 忍痛教学29年(组图)诺贝尔奖:中国人心中的痛 像周期性病毒准时发作(图)
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备万斤美食 3大人群成受益者不老的秘诀!91岁老太创下23项世界纪录(图)
说说国内的各种“托儿”:钱就是这样被骗走的美一自闭天才少年12岁上博士课程 学术理论惊人
吹嘘了30年的包产到户 被旱灾一下打回了原型清华女教授一生无育 被押秦城监狱后不知犯什么错
想不到:大跃进前后毛主席鲜为人知的讲话打死他们也不敢曝光 房地产开发商的另一本帐目
北大历史教授:“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错在哪儿?古代房奴的悲催生活:苏东坡一生未能在开封买房
揭秘杜润生:习近平和王岐山的“精神教父”种1亩赔1千 河南白菜1分1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杜老话题: 钱学森话题: 万斤话题: 包产到户话题: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