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2013年9月9日,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和曼哈顿地区进行亮灯测试。
2013年4月19日,美国波士顿,特警全副武装搜捕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
总部设在芝加哥的高层建筑与城市居住区委员会12日宣布,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成为迄今为止美国最高建筑物。这座大楼建在9·11恐怖袭击废墟上,总高1776英尺(合541米),被誉为“复活标志”。
从“不设防”到“全民反恐”,9·11彻底改变了美国。2001年10月26日,在9·11恐怖袭击后第45天,布什总统签署了《爱国者法案》,使之成为打击恐怖主义的正式法律。美国在政府和民间层面,如何进行反恐?
美国民众“反恐指南”
1一个人冷眼凝视、入神注视,或者两眼睁得像灯泡一样大,这人可能是恐怖分子。
2夸张地打哈欠、不时碰脸或耳朵,眼睛总看钟表或坐立不安,都是潜在恐怖分子的特征。
3如果一个人踱步、颤抖、出汗或者起鸡皮疙瘩,他或许是名恐怖分子。
4公寓里一定要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果最近新换住宅,将所有房间的门锁都换掉。
5不接受来历不明的邮包,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资料,对于能够表明你个人身份的信件最好全部烧掉。
6同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许多时候邻里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7 一旦被扣为人质,要保持头脑清醒和镇静。不要去做一些可能引起冲突的举动。如果遭到讯问,要耐心和礼貌地回答。谨慎地观察恐怖分子。
8同飞机上陌生人交谈时不要暴露身份。不要在机上谈论爆炸或劫持等事件。当发现有任何可疑情况时都应迅速向机组人员汇报。一旦飞机被劫持,请一定保持镇静。
9每当你离开汽车的时候,要确信车门和车窗都已经锁好,防盗装置也已打开。当你准备再次上车的时候,请先绕车一周看看有无散落的线头、碎片等异常物体,查看边上是否有可疑人物。
10在遭遇空中毒气攻击的时候,居民们应该用胶带将门窗的细缝封住,并且戴上政府分发的防毒面具。一旦遭受核武器攻击,人们应该寻找地下掩体,并且事先清楚住家附近可以防范辐射尘的掩体。—美国政府
现象 俄美女主持机场遭裸检
作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美国在机场的安检措施格外严格。
据报道,9·11恐怖袭击之前,美国的机场安全由各个机场自行负责,很多机场委托外包商进行安检,乘客可以穿鞋通过金属探测器。
9·11之后,美国在国土安全部下设了交通安全管理局(TSA),接管机场安检工作,对所有机场实行统一管理。乘客在安检门处不仅要脱鞋,还要解下皮带、脱掉夹克、交出电话等。
同时,在安检时开始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和虹膜扫描。由美国国土安全部负责的指纹收集也由两指扩大到所有10个手指的信息都被采集。
据记者体验,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特别是外国旅客,在美国边检排队的时候,都要挨个被警犬闻上一闻。如果觉得有问题,立即要被请进“小黑屋”。美国国内航班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不过也要经过安检探测器,需要脱鞋,解下皮带,不许带大包装液体,对证件的核查也很严。
针对美国安全系统的自身漏洞与失误,美国政府宣布,对14国赴美旅客实施特殊安检。这种特殊安检,就是对乘客实施全身扫描“抽查”,也叫“裸检”。
实施裸检时,全身扫描设备可以显示人体“裸体”轮廓,并提供可疑部位的细节照片。它利用X光技术,可以将受检人的身体,包括私密部位看得清清楚楚。
据报道,美国境内19座机场配备这种设备,旅客也可以选择接受人工搜身以替代此类机器扫描。
“裸检”自问世以来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说,因为乘坐飞机而被迫将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安检人员面前,有违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也有伤“尊严”。
据俄罗斯媒体今年1月报道,俄知名美女主持人克谢尼娅-索布恰克被迫在美国迈阿密机场脱衣。这位社交名媛称,当地机场安检人员使用专门仪器在她手上发现了爆炸物痕迹。
据报道,索布恰克之所以被实施“裸检”,是因为她所用按摩液中含有甘油。迈阿密机场安保部门事后坦言,乳液和甘油的混合物容易被认成爆炸物,是机场安检的重点物品。
理念 民众是反恐第一道防线
9·11恐怖袭击发生前,美国民众对于恐怖袭击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间,美国人的安全意识迅速得到提高。政府和民间都在努力传达“全民反恐”的概念。
“广大的民众是反恐的第一道防线。他们了解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更容易注意到哪里不对劲。最好的方法是让民众了解反恐的方法和技巧。”退役美国中校迈克尔·利克塔对新京报记者说,美国军队会教授士兵如何侦破和报告可疑情况,他们把这些东西整理好,再对普通公民进行培训。
2001年,恐怖分子劫持民航飞机撞上曼哈顿双子塔时,利克塔还是一名即将退役的中校。他本来联系了一所高中,打算当一名老师。9·11恐怖袭击后,利克塔开办了一家名叫“猫眼”的反恐技能培训学校。
“如果你直觉认为什么东西不对劲,那么试图分析一下。”在课程上,利克塔会教给人们各种反恐常识。比如,如果去看球赛,看到一个像是被遗弃的包裹,要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用作汽车炸弹的汽车,往往有一些特点,好像被偷过,或者超载严重;如果周遭出现强烈的奇怪气味(水果、花朵、青草味儿等),可能接下来的是一场化学物质袭击。
曾经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老杜说,在9·11之前,美国基本不设防。如今很多生活上的便利没有了,比如美国机场安检非常严格,手续繁琐。
机制 女部长号召“全民反恐”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本土没有再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分析人士称,这要得益于美国的全民反恐机制。
9·11后,美国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在国内启动了坚决的反恐举措,组建国土安全部、与各国签订集装箱安全协议、启动IT行业反恐网络、实行入境照相和取指纹等。
在这些举措中,“全民反恐”是一项创造性的措施。2009年,时任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的珍妮特·纳波利塔诺宣布“若看到,要举报”的全民反恐战略,并且强调:“必须把民众当作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而不仅仅是受保护的对象”。
美国各州联邦政府也推出了新的“全民反恐”措施。洛杉矶警察局推出名为“我警戒”(iWATCH)的反恐预警新系统,通过宣传手册、公共服务信息和社团会议向社区居民宣传反恐知识,明确告知人们应该及时报警的可疑情况。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美国民众,大部分都听说过“若看到,要举报”的口号,特别是“波士顿爆炸案”时,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多次提及。也有人没有听说过,不过他们或多或少听过州一级政府的全民反恐措施口号,比如加州的“我注视”。
在美国政府的网站上,有大量的信息,指导民众如何在恐怖事件发生以后,尽最大的努力保全生命,配合执法、情报、安全机构迅速地查找一些恐怖分子的蛛丝马迹。
参与 警方一天收2000条线索
“我听别人说过,如果在机场发现一个单独的双肩背包,就要通报。”
来自洛杉矶的迈克·泰说,虽然自己在生活中并不常想起反恐这码事,但是也知道一些反恐知识,比如在机场要小心,警惕可疑的人和包裹,在人多的地方要格外注意。迈克说,在上中学时,老师会教学生如何应对枪击案或地震等紧急情况。
在美国,911接线员属于第一线的反应人士,有非常充分的训练,会在电话接通后第一时间指导报案人妥善应对状况。去年一个911接线员曾经通过长时间劝说,帮助持枪占领一所学校的嫌犯自首。
据统计,自9·11恐怖袭击发生以来,美国民众每年平均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涉恐信息近万条,其中大部分信息为各级政府防范恐怖袭击事件、打击恐怖分子争取了先机。
去年波士顿袭击发生后,美国警方和联邦调查局利用新媒体发“英雄帖”征求破案线索。民间也自发掀起了一股“缉凶”浪潮,联邦调查局一天内收到2000条线索,其中一些非常重要,比如“黑色背包男”、“黑衫男子”、“楼顶上的神秘人”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网络黑客也组织起来,在网络上进行反恐,帮助政府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一个由几百名民间志愿者组成的网络精英团体暗中工作多年,在很多国家设有情报分析员,曾经在2010年公开招募人员。
后患 导致种族歧视侵犯民众隐私
在受访者中,很多人都提到了美国“全民反恐”存在的一个问题—容易导致种族歧视。
在美国,近年来出现很多在边境或机场扣押穆斯林的案例。
去年,美国媒体工作者萨拉·阿卜杜拉曼和家人从加拿大参加婚礼后返回美国时,遭到美国海关和边境管理部门的盘问和扣押。他们和另外两个阿拉伯人被带到一间小屋子里面。阿卜杜拉曼的丈夫说:“屋子里面真的非常冷。人们都把手放在衬衫上,有一阵我的牙齿都在打战。”
美国青年迈克·泰说,恐怖袭击最可怕的阴影是助长了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刻板印象。人们对9·11过于愤怒,以至于迷蒙了双眼。很多人看待穆斯林的时候戴上了有色眼镜。
除种族歧视之外,在美国政府张开庞大反恐网络的同时,也有批评的声音。
9·11之后,美国不断加大国内安检和监控力度,无处不在的盘问和检查,充满争议的机场全裸安检,在保障民众安全的名义下,不断侵犯着民众的自由和隐私。
去年6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爆料,称美国国安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开始实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对民众的网络活动和通话记录进行监视、监听。
美国一个独立的联邦政府监督部门发布报告称,美国国安局大规模收集民众通讯记录的项目是非法的,对反恐起了“微乎其微”的作用,应该停止。
《今日美国》和皮尤研究中心今年1月进行的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民众反对国安局大规模监听的人数首度过半,此前,美国民众更多的是支持政府出于反恐目的进行大规模监听。
也有民众指出,美国反恐实行两个标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视而不见。 | m*******6 发帖数: 11762 | | z***a 发帖数: 35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