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港囧》中的许多场面被解析为是致敬段落,但我并没有能感受到香港情怀。而包贝都非常刻意的朝着王宝强方向生搬硬拽,更让怀旧成了广场舞串烧,包贝尔式的喜剧触发器则成了毁灭情怀的炸弹。
一部喜剧电影好不好笑,既取决于创作者对一系列阴差阳错事故的编织本事,以及演员对“被他人旁观之痛”的倒霉处境之表达技能,又取决于千万观众因生活经验和兴趣知识不同所带来的千差万别的“笑点”。在我看来,语言的藩篱从来就制造着不同的幽默神经,而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分化,就让当代人的笑点更加迥异。因此,我们既会在国外影院或电影节,听着那些爽朗大笑声时纳闷“老外的笑点怎么这么低”;也会在出现对自己陌生领域知识的调侃时无动于衷,譬如《变形金刚3》里,萨姆等人去求助俄国黑帮,开门就问候“До свидания(打丝围大捏呀)”,对方冷冷一句“That means goodbye”(这是再见的意思),就把门关上,我身旁的两位留俄朋友笑傻过去,四围观众顿感诡异,再如最近《像素大战》,主角在白宫作战指挥部吃了闭门羹后,向满屋的“甘道夫和哈利.波特”告辞时,在大多数观众会意而笑时,旁边没看过《魔戒》的朋友尴尬问到“那是什么梗?”
当然,鉴于英语和英美文化的传播广度,还是能产出通杀全球人民的喜剧电影。伍迪.艾伦可以搞定全球文青,《生活大爆炸》可以吊住一切宅男宅女,《帕丁顿熊》和《憨豆先生》则可以通吃男女老少。
情节僵硬的性喜剧
扯远了,其实我要说的还是《港囧》,只不过因为有人全场爆笑有人觉得一点都不好笑,所以想先把它搁在全球尺度下,用“笑点的差异”为其开脱一番。可发笑并不意味着喜欢,就自己而言,就觉得笑了不少次的《港囧》反倒不如全程一声没笑的《泰囧》好看。
无论对影片是褒是贬,大多数人都还算较为认同徐峥 塑造的主角徐来,一个置身压抑的中年危机、等待被初恋之梦焕发第二春的城市中产。当然有反感此片的朋友对还算认可此片的影评人进行“不完全统计”,结论是,他们都已婚且初为人父,徐来的遭遇让他们心有余悸。不过,如若一部有着自我实现野心的喜剧片,只能让特定群体跟着同呼吸共命运,也实在太小类型化了,不符合票房卫冕冠军的身份和以年轻观众为主力的市场目标。因此,《港囧》在利用情怀和危机,瞄准有着相似生活和情感经验的中年观众时,更不忘以喧闹的下半身性喜剧来吸引最为广阔的大众。
于是,一个缅怀1990年代的文青开场,迅疾转入一次要在不同床上解决生理危机和心理危机的小蝌蚪寻巢记,以及一轮情节僵硬的好莱坞式性喜剧。有人质疑一个把梵高、安迪.沃霍尔挂在嘴边的艺术系学生,怎么可能接受倒插门的命运,成为为娘家打理胸罩生意的秃头男?这是在奚落文青吗?其实,现实里,这样被油盐酱醋埋没的自由灵魂多了去了。在我看来,只要别太咬文嚼字,追求初恋之吻又回归爱人怀抱的徐来,其行为逻辑还算得上合理可信。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接受不了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乱哄哄事件,非得用不着边际的港式情怀来烘托,咀嚼起来,就像将平淡奶茶丢进刺激火锅里作汤料,怪味得很。
一根筋式人物,包贝尔 的坏榜样与憨豆的好榜样
接下来,就说说乱哄哄场面与向情怀致敬等两方面问题。
对于喜剧,尤其是推动《港囧》剧情发展所必须的闹剧,乱哄哄的场面本是必不可少。为精虫上脑主角企图的欢乐今宵,安排一个捣蛋鬼,去处处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也是最基本的剧作手段。而且,为了反差带来的笑果,这个麻烦制造者,最好得是一个从脸色到行为都无辜的一根筋式傻子。
同样无论对影片是褒是贬,我听到的很多批评都直接指向包贝尔。从样貌装束到举手投足,他都非常刻意的朝着王宝强 方向生搬硬拽,更高频度爆出让人难以忍耐的“哈哈哈哈”,以至他饰演的小舅子蔡拉拉,本该可爱的傻气里,还带着一脸如同最粗陋国产剧里反角那种让人厌恶的狡诈。如果说导演徐峥就是故意要让观众讨厌这么一个小舅子,以同情自己扮演的徐来处境,那么他做到了,但也做得太彻底,太不可反转了。包贝尔难听的笑声灭绝了作为情怀背景的一整张宝丽金金曲唱片集;包贝尔挂在嘴边的弗拉哈迪和维尔托夫助长了从讽刺文青开始的坏时代风气;包贝尔本应紧接着呈现的单纯无辜和力挽狂澜,值不得一丁点同情,直像让人把它从银幕里拖出来,从高架桥上丢进路边垃圾箱的榴莲壳上。与他相比,同样只负责笑果却丝毫不能支撑主角命运走向的徐来妻子蔡波(赵薇 饰),都不能算塑造和表演得有问题了。
能让人认同的一根筋式人物,通常都源于剧作赋予的呆傻萌,以及对其塑形演员长久以来被观众定型的气质形象。王宝强、本.斯蒂勒、路易.德.菲耐斯和罗温.艾金森,就分别是中、美、法、英有着一根筋式气质和行为的被定型演员。其中也许只有罗温.艾金森的憨豆先生才能永远保证着无辜倒霉带来的欢乐感,他为了将一个迷你高尔夫入洞,从果岭打到下水道,从垃圾车追到交通灯,他为了去戛纳度大假,能不自觉的导致一部催眠艺术片变身感人爱情片。即便憨豆先生偶尔的使坏,也都是导致弄巧成拙的灾难,而且这所有过程都无需傻笑甚至无需言语。
这种极其高级的笑果,同时得益于编导上对幽默的强大控制力、表演上夸张和节制的漂亮节奏以及观众对那张倒霉喜剧面孔的认同度。
感受不到致敬情怀,过量的金曲和僵硬的衔接
关于香港,回归前甚至回归后的若干年,那都是一个只能从录像厅和碟片里旁观的花花世界。里面有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有无厘头式狂欢的古怪人物,有缠缠绵绵的悱恻爱情,有灯火璀璨的资本诱惑,更有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动听粤语歌。开放自由行很多年过去后,轻松落实了香港想象的内地人对那个世界不再好奇,甚至于因为观念和财富的转变,一河之隔的尺度渐变为有些许敌视的陌路。徐峥非常愿意用经历过1990年代香港文化洗礼的角色们,去讲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去致敬在某种程度上塑形了三观的香港文化。
有意思的是,经过电影媒介的传播,对于同样受香港文化影响颇深的受众,激起的感受却是大相径庭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陶醉于从头到尾的粤语金曲,对我来说,电影开场的《偏偏喜欢你》、《谁可改变》和《为你钟情》,就已经将全片拉低至一档不插广告的“宝丽金经典MV连播”节目。
同样是过去香港电影的拥趸,有些人从头到尾深挖一切可以佐证“致敬”的场面,有些人坚持电影让那些人们熟知的香港配角去打酱油丝毫不能带来情怀,也有人认为向港片致敬并非体现于细节而是贯穿于整个结构中。以至于,情怀是否传播到位,成为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
我属于没能感到致敬情怀的那类观众,并且觉得这一成因,出自徐峥对背景歌曲的配置比例过于贪心,以及许多桥段衔接过于僵硬。
如今,《港囧》中的许多场面,已经被解析为是致敬段落。比如徐来与拉拉从手扶电梯上追逐滑落,是复制了周润发 的《龙虎风云》;徐来脚踩空调分离机逃命,是尾随成龙 的《宝贝计划》;就连女神杨伊再会徐来开口一句“你胖了”,都被解读为致敬《瘦身男女》。其实,电影发展了120年,许多场面和桥段设计早已被穷尽,包括徐峥在内的编导又阅片无数,因此很可能《港囧》里任何一个镜头,都会让自作多情的港片粉丝产生致敬错觉,而其实美国片、法国片、日韩片里不也都有类似的“常规场面”吗?即便高度契合,也实在没必要解析为致敬甚至抄袭。
综上所述,我觉得无论从怀揣初恋之梦的中年危机,还是向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致敬,徐峥本都有本事拍出好片。但搅合一起后,怀旧就成了恼人的广场舞串烧,以包贝尔为代表的喜剧触发器就成了毁灭情怀的炸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