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 发帖数: 3402 | 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302
四.
Kohli从美国返回印度后,为了不错过喜马拉雅山九月份的秋季登山季节,紧锣密鼓地
进行准备。购买登山设备,挑选高山搬运人员。还要联络进山沿路的搬运工头领,让这
些头领招募大批的搬运人员以便将大量物资运到大本营。另外要购置食品,协调航空中
心提供的空中地形侦察以及重要物资和关键登山队员的空运,等等。最令人头痛的是当
时印巴之间发生了军事冲突,据传在进山路线附近还发现了巴基斯坦伞兵。9月18日,
由CIA中国事务专家McKniff带领的一行美国人抵达了印度,所有设备免检入境。攀登于
9月23日开始。7名高山搬运工开始从4870米的营地向5790米的一号营地搬运物资,每人
的最少负重是45磅。这时,喜马拉雅山的秋季攀登季节已经没剩下几天了。一般来讲,
一进10月,天气转冷,降雪增加后就必须出山了。然而,登山队的进度却慢的出奇。进
度慢的一个原因是搬运工们不出力,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胡萝卜”。一次,给每人发
一双新鞋,搬运速度就快了许多。另外,天公也不作美,降雪不断。直到10月4日,海
拔6750米的三号营地才勉强建成。这时,四号和五号两个最高的营地尚未建成,而大家
的精气神和体能却所剩无几。
10月9日,两名登山协作人员建立了7240米的四号营地后当日折返回三号营地。从10月
10日至13日,都是阴天下雪,直到14日,两位美国队员,三位印度队员和几名高山搬运
工才将设备运到了四号营地。从这里,还有一个7470米的五号营地才能到达顶峰。但是
,全体人员体力消耗极大,一些人出现了冻伤。同时,起决定作用的天气也越来越坏。
按常规,喜马拉雅山的秋季攀登季节早就过去了。这时在山上行动,无异于自杀。不得
已,10月16日,Kohli在大本营同CIA的McKniff草拟了他们的建议,报新德里批准后决
定:登山任务终止,全体下撤。仪器设备在四号营地露天封存,待1966年春季的登山季
节继续完成任务。
这150磅仪器和已经加注了核燃料的微型核电站分为五个包装箱经捆绑固定后放置在海
拔7240米岩雪混合地带的峭壁旁边。
任务没有完成,美方和印方都不甘心。更何况全套设备,包括微型核电站都留在了山上
。这种处理方式,往好里说是为了方便来年继续完成任务;往坏里说是放弃设备,溃逃
下山。但是,没有登山经历的人很难理解登山者在几千米雪山上身心俱疲后所面临的崩
溃绝境。
1966年初,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用于远程监测的仪器不一定非要放到海拔7000米以
上的位置。6000米级的山峰就够了。这是好消息,这样就不必再去攀登在雪山环绕之中
的,陡峭的Nanda Devi峰了。如果将登山与大学学位之间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登上
4000米级的山峰相当于高中毕业,攀登5000米级的山峰相当于大学毕业,6000米级相当
于硕士毕业,7000米级相当于博士毕业,登8000米级的山峰就必须是专家了。不过,
1990年以来,商业登山大行其道,只要出钱,商业团队会想方设法把客户搞上山顶。这
种登山和在学校考试作弊大同小异。这是后话。按美国科学家的新观点,1966年春季的
登山任务被调整为首先将放置在Nanda Devi峰7240米处的仪器背下来,然后安装到相邻
的一座6000米级的山峰上。尽管从仪器所在的Nanda Devi峰7240米处到达顶峰只有不到
600米的垂直高度,但在7000米的位置,这是两天的艰难攀登。更何况Nanda Devi峰的
峰顶是锐三角形,那最后几十米是要命的。由于1966年春季背仪器下山的行动没有任何
新意和技术含量,完全是苦力活,于是美国人没有参与,对此美国人后来非常后悔。5
月27日,一只小规模的印度登山队到达了Nanda Devi峰上的设备存放处。放眼望去,印
度登山队员的呼吸都要停止了:仪器不见了!那一大块仪器倚靠的石壁也不见了!走进
细看,在悬崖边还有一个接收器的盒子,其它设备,包括微型核电站都没了踪影。趴在
悬崖边向下看,下边的陡坡上有一些散落的设备捆绑绳索。这个陡坡几十米长,陡坡下
面又是悬崖,这个大悬崖就深不见底了。印度队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到陡坡上,找到
了一些包装箱的碎片和碎绳索。
仪器失踪的消息传到新德里后如同爆炸了一颗重磅炸弹。当日下午,印度情报局长
Mullik和美国驻印使馆内的CIA官员紧急磋商。美方立即向华盛顿报告,华盛顿的回电
是:“技术救援队和救援设备已经出发。”印方6月3日命令现场的登山队上山进行第二
次搜寻和拍照。这次登山队的现场结论是:由于山体滑坡或雪崩造成的石流或雪流将岩
石壁连同仪器冲到石壁下的陡坡,石壁和仪器顺陡坡滑下大悬崖下的山涧里。此外,根
据新德里的命令,印度登山队还要清除山上各个营地留下的攀登痕迹,收集各个营地的
岩石样品以供美方进行核污染评估。6月9日,印度登山队从山下一号营地绕到山峰另一
侧,也就是仪器设备最可能的坠落点进行拉网式搜寻。在山里,印度队员还遇到了从美
国赶来的技术专家Sleeper,他手持阿尔法探测器同另外两名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
人员在探测微型核电站的污染信息。Sleeper告诉印度人,他已经检测了这一带的石头
和河水,未发现异常。印度登山家们知道,如果河水被污染了,下游几百万人的生活用
水将受到威胁。
如果微型核电站是在冬季时坠落,其碎片会散落在山谷里;如果坠落在冰川上,炽热的
核燃料棒将融化冰雪,深入到冰川底部,若干年后才会由冰川带下平原。由于事关重大
,各种现场的搜寻,取证工作在1966年夏天就没有停止。印度情报局长Mullik也曾两次
到达现场。在漫长的搜索过程中,经常有单人在低海拔雪山和冰川上工作的情况。一次
,一名印度队员发现了一个异样的"人",在远处一晃就不见了,后来又出来了,然后又
跑走了。他认定这是中国间谍。回到营地后,同事们说这可能是野人。
8月份,美国人决定将所有微型核电站可能坠落的地区画格子后分块再进行一次“梳头
式”的搜索。这次搜索动用了新式的中子探测器。即使核燃料棒深埋在冰川之下,核污
染尚未显现之时,用中子探测器能够根据中子数量的增加来判定坠落地点并找到微型核
电站。然而,理论上的东西在实际上可能是另一回事。这次意外事故,虽然动用了大批
飞机,人力物力,花费了大笔资金,但是,毫无结果。只是整苦了印度人和美国人。
人心隔肚皮。从事故发生的第一天,CIA的高官们就有自己的疑点。一个最大的怀疑是
微型核电站根本就没有失踪。是印度人给藏了起来,为本国原子能工业和核弹技术积累
资料。然而印美双方窥测中国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的共同利益使双方决定于1967年春季登
山季节里将另外一套探测设备安装到海拔6861米的Nanda Kot峰顶并开始监测工作。
1967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不满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时任印度总理Indira
Gandhi和美国总统Lyndon Johnson在1966年华盛顿峰会上的热乎劲没能持久,印度和美
国的蜜月期结束了。美国中断了向印度航空研究中心(ARC)提供飞机。印度进而转向
苏联,获得了多架AN-12运输机和MI-4直升机。这些飞机在后来印美的远程仪器探测工
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美国的CIA人员在印度执行任务需要乘坐苏联飞机。这
使得CIA十分不爽。
印美两国联合登山队在Kohli的带领下从1967年4月24日又开始了重复进山,适应性行军
,建营地,搬运登山物资和将第二套从美国运来的远程探测设备和微型核电站运送上山
的过程。这一系列任务是那样的艰苦和乏味。至5月23日,设备运达Nanda Kot峰圆包形
的山顶。5月30日,微型核电站开始工作,同日,CIA的技术专家Sleeper收到了探测设
备发出的第一批信号。队员们下山后享受到烤羊肉和美国威士忌酒的特殊招待。
好景不长。8月24日,Kohli收到报告:远程监测设备突然停止发送信号,原因待查。这
时距离设备安装完毕还不到三个月。无奈,登山队必须再次上山。10月1日队员登顶后
又是大吃一惊:所有设备再次统统不见了!这里是山顶,没有雪崩和石流经过,设备不
会被冲走。根据积雪的情况判断,设备是被掩埋了。一听说要在海拔6800多米的山顶用
铁锹挖设备,印度高山协作人员一致罢工。好说歹说才勉强开工。果然,全套设备被深
达5-6英尺的积雪掩埋。虽然微型核电站在雪中依旧工作,但当天线埋在雪中后灵敏度
大大降低。挖掘工作持续了两天才完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保证天线不被冰雪
所覆盖。然而在6800多米的海拔高度下,这可能吗?
从远程监测站的信息分析,即使在文革动乱中,中国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的步伐丝毫没有
减缓。仅仅在1967年上半年,中国就进行了二十几次东风II型导弹的发射,而且主要集
中在5-6月。由此,印美情报部门推断,中国在1967年下半年将试验具有6000英里运载
能力的洲际导弹,导弹将能射到美国本土。在此关键时刻,不容远程探测仪器有一丝故
障隐患,显然,目前在Nanda Kot峰顶的这套设备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经CIA论证,位于Ladakh处的Leh峰或Kashmir附近5000-6000米的山区里的一些山峰或制
高点能满足仪器的探测高度要求。这一带的公路修到了海拔5580米处。从公路边一天的
徒手攀登就可以到达峰顶。这样,万一设备出了问题,几日内赶赴现场检修就成为可能
。1968年夏季,CIA最后决定将设备安放到Leh峰。另外,决定用三台汽油发电机替代极
易发生事故的微型核电站。同时,CIA要求将放置Nanda Kot峰顶的微型核电站回收。看
看,这件事有多折腾!
更让人烦心的是那台丢失的微型核电站依然不能放弃。CIA和印度情报局又进行了一轮
大规模的搜索。还将大型望远镜搬到山上寻找山谷内因设备坠落引发的任何地形地貌变
化。又是无果而终。
至1969年,已有两套远程探测设备安装在山上并同时工作。冷战时期CIA的理念是只有
更好,没有最好,不差钱。只要有情报,往里边砸钱就是了。就在同一年,CIA和台湾
的国军还联合启动了“浓茶行动”。1969年5月17日,一架没有标记的美国空军C-130运
输机在国军Huang Win-Lu少校的驾驶下从泰国起飞,穿过喜马拉雅山一线从印度进入中
国境内后在500米以下的低空飞到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附近,然后从飞机上将多个标枪一
样大小的探测器沿预先设定的轨迹投向地面。这些探测器在核试验后将自动接受核试验
数据并自动将信号送出。这次飞行任务没有被中国空军发现。
1970年,美国将第一个Rhyolie大型间谍卫星送上轨道。这个卫星升空后可展开近15米
宽的抛物线状主天线,远程探测能力大大增强。从此,大国之间间谍战的新纪元开始了。
2011年9月28日
补记:
1 收集核试验的漂浮物曾是检测大气核试验的重要手段。这是美印在中印边界高山上建
立监测站的目的之一。除去这个监测站,监测中国大气核试验漂浮物的最近地点将是位
于韩国,日本,甚至阿拉斯加的监测站(取决于风向)。
2 美印监测站的目的之二是收集各种频段的电磁辐射。电离层不反射除短波段的绝大部
分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强度同辐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而且,美印监测站是要监测
中国导弹发射时的电磁辐射。当导弹升空时,在监测站和导弹之间没有障碍物, 没有
电磁死角。
[参考资料]
1. Jim Wickwire and Dorothy Bullitt, Addicted to Danger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98)
2. "CIA Agent Hillary Planted Death Trap," Current, 22 April 1978
3. "China Explodes H-Bomb." The Statesman, 10 May 1966
4. "The Nanda Devi Caper," Outside, May 1978
5. "History of the Air Force Technical Application Center, 1 July-31
December 1964
6. National Geographic, Vol. 1 119, no 6 (June 1961)
7. M.S. Kohli and Kenneth Conboy, Spies in the Himalay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2)
□ 读者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