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正文- 白银的流入
相关主题
zt: 北京城被破时崇祯究竟有多少银子 (转载)太平天国
序曲(二),两宋的钱荒 (转载)黄桥好像是国军先动手进攻的,难道新四军不许自卫还手 ?
西方自古海军就发达啊蒋介石运往台湾的黄金怎么这么少?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广东黄金收购量确实是乌龙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的回光返照与落日垂阳zz 蒋介石先后分六次行动 将700万两黄金运到台湾
如松:大清如何“印”出垮台前最后十年的繁荣?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征服过日本?
南亚史中的塞翁失马关于八国联军 (转载)
挖个新坑-清代用外国人小日本占领东北以后为什么要侵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银话题: 日本话题: 北宋话题: 流入话题: 中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a
发帖数: 4465
1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三多
白银的流入
(一)
中国古代的白银存有量,根据零碎的史料,平均摊薄,则北宋银课年15万到20万两。
以一百年矿产的开采期,共1500万到2000万两的银课。北宋是十课二的。 则北宋的
全部白银矿产量为七千五百万到一亿两。但是北宋没有用银的习惯。这些白银多半
做了工艺品用途。铸成锭储备起来作为将来支付之用的,大概只有政府收去的那二
千万两。当然这里的“两”和以后我们说的“库平两”还不是一回事,一则宋斤640克,
一两合40克,二来它的纯度应该没有纹银那么高。
换个角度计算,结论也差不多。1126年金人围城,北宋政府收刮民间白银赔款,得
白银480万两。这是一个汴京城里的白银货币存有量。假设汴京白银居北方之半,南
北方白银货币存有量又各居半,则南北宋之际,中国的白银货币存有量为二千万两。
南宋政府经常抛出1,2百万两白银购入会子以稳定币值。那它拥有的白银货币存量
应该在1千万以上。
元代白银的进出口情况复杂。元代的海外贸易由于政府的提倡大为发达,按理就会
有白银流入。但是色目人是蒙古人的经济代理,他们拿了蒙古人给的纸币后大量套
现白银运往西域,所以,元代的白银从南方流入,从西方流出,这里面到底是入超
是出超不好判断。姑且算它略有出超吧。因为在明初,白银缺乏,购买力很强。而
在元初,民间普遍用银。元剧里有大量的用银情节。哪怕几分的小额都用银。这个
至少说明元初的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江南,白银的存量足以支持日常经济的周
转。
南宋到元,政府都是提倡海外贸易的,其结果就是金属货币的大量流出,到了明初
中国不光是缺金缺银,连本来还有一点的铜都变得缺乏了。日常生活都用宝钞。金
瓶梅里卖烧饼的武大郎随便往口袋里一掏就是四,五十贯。白银的流通要到1450年,
才终于代替了用钞,这要多少白银才能撑起全国的商业流通盘子呢?估算历史上的
商业销售总值除了以史载的商税数据估算外,还可以从人口来估算。比如北宋后期
的商税为四,五百万贯,假设税率是销售额的10%,这已经是高税额了。则北宋后期
的商业销售总额在四,五千万贯。再假设黑白经济对半,则北宋后期的商业销售额
大概有近一亿。而北宋的人口大概也有一亿(五千万是扯蛋,在中国一亿是个坎,
人口到了一亿,经济会呈现出一种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繁荣,唐中期,宋中期,明
中期都是这样,你看一眼经济就知道当时的人口绝不止五千万)。这样说来,人均
商业销售额一年一贯。这样的一个参数可以适用到元明清各代去,直到鸦片战争。
只要将北宋的一贯的实际购买力搞清楚就是了。北宋后期的一贯足,大概值一石半
大米,绢一匹。那么假设明中期的人口仍然是1亿左右。明一石大米是宋石的1.5倍,
按照一石米的人均销售额,明中期的商业销售总额约为是1亿石米,一石米0.25两白
银。那么需要二千五百万两白银,这个算是一年周转一次。
明的白银矿课总数1550年前大概一千万两,十税三,矿银出产总数三千万两,这三
千万应该大部分成为了货币。那么到1550年为止中国本土的白银货币存有量大概是
5,6千万两。这样说来,1450年前后,日本,欧美白银进来之前,中国其实并不缺
银,缺银是后来的事。万历年间,大米一石0.5两了,人口2亿了,商品销售额超过
了白银存量,而白银因为窖藏周转的越来越慢,这才开始缺银起来。
1550年以后中国人疯狂地追求白银,既是缺银所致,也是出于对财富积累的冲动。
中国百姓有史以来就不储存财富。没法存,存物吧,易坏。存钱吧,铜钱本身名义
价值就超过实际价值,而且死沉,缓急之间很不方便。钞更是扯蛋。所以白银是有
史以来第一个适合老百姓的财富储存工具。以中国之财富,一旦集中到某样商品上
购买,那整个世界都将供应不上。今日之奶粉,往日之白银,都是如此。16世纪的
幸运在于发现了大量的白银。百年之后西班牙人终于明白过来了。这些白银是个祸
害。欧洲实际上承受不了这样大量的白银。当时世界上谁都没能力承受这些白银。
除了中国和印度。中国默默地承受了超过自己经济需要数倍的白银冲击,不声不响
地消化了。白银储蓄是很大的原因。这样的分析可以合理地解释明中期忽然爆发出
来的白银狂热,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超过自身需要的白银需求,为什么数倍于正常需
求的白银流入,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通胀?为什么到了明末中国反而出现了白银
短缺?
崇祯十六年,(1643)户部被逼无奈,想起了宝钞。它这个发钞计划和明初不是一
回事。大明宝钞是没有准备金的,随用随发。发到哪里算哪里。这次户部的发钞类
似国民党的金圆券。钞是用来收购白银的,然后以白银作准备金,再玩下去。当时
计划发行二亿五千万两的钞。这就说明当时户部估算的民间存银在2.5亿-3亿之间。
如果这一估算正确,那么1550-1650百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为2亿-2.5亿两之
间。平均一年2百万两。什么概念?当时整个明朝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也不过1500-2000万
两,最终入太仓库的一条鞭前就是200万两,之后也不过年400万两。就是说物资外
流量相当于明朝税收的十分之一强。
北宋以后的中国国家的稳定模式是有南北分工的。大致来说北人守边,南人供给。
这样安排背后是政治角力的结果。北方的政治权力决定了他能调配南方的人力,物
力。现在舞台上出现了新角色,白银。这种长期的,单向的银货贸易扰乱了明政府
的权力安排。它将明的物资调配体系划出了一个口子。从此至少有10%的物资不向北
走,它向南,向着广州,泉州流去。一句话,海外贸易和朝廷争夺资源。
明中期开放海禁之后,对于是不是要重新禁海一直是有争议的。一直议而不决。原
因有二:一,政府再也离不开白银了。钱,不用辛苦赚来,随取随用的话,那它就
是个毒品。只有越吸越厉害,没有戒掉的道理。古今中外,莫不皆然。宋金元,其
末代政府的行为模式都是一样的,就是货币的滥发。明初也是一样的,永乐皇帝的
功业背后是一张贬值千万倍的大明宝钞。但是明末的政府不一样。它没有货币发行
权。金銮殿下面没有银矿。就是说它吸毒,但是不能自产毒品。毒品只能靠海外贸
易从广州,泉州处来。这就是明朝政府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力出现豁口而不能补
救的原因。二,政府越来越被南方人把持。科举制不可避免地将权力转移到南方人
手里。其实也不怪科举,只要国家的经济越来越依靠南方,南方人的话语权就会越
来越大。过去是这样,现在没了科举不还是这样?海外贸易,南方是得益的,虽然
白银算不算是个“益”?这个要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那个时代才真正有所
思考,有所感悟。
南人北人,其经济行为和思想方式宋时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免役钱,南人喜欢付
钱买自由,这个自由对南人就是更多的钱。北人显然不这么看。一来也没钱,二来
也找不到来钱的门路,在家闲着吧,和媳妇吵架不算还浪费口粮。所以北人喜欢以
身代役。王安石司马光各有道理,出身不同罢了。张居正也一样。从今天看回去,
一条鞭的意义在于解放了南方的劳动力。这些被解放了的生产力,“恰巧”遇到了
白银这个魔鬼的笛声,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南方经济的大跃进,随之而发。从整
个世界来看,十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一波接一波。到了十六世纪,新的造船技术,
新的航海技术,新的航线,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重商主义,白银这些因素“恰
巧”都凑齐了,第一次全球化的最后总攻打响了。中国南方欢天喜地的加入了这一
浩浩荡荡的洪流,相比之下,中国北方没有跟上。它没有触动,没有意识,没有得
益。它和南方分道扬镳了。
明末白银的流入是分阶段的。1550年-1600年流入的慢,1600-1650流入得很快。具
体的数据各家有各家的研究, 每家都不一样。仔细去分辨没有什么意义。反正这2亿
多的白银,前50年5,6千万,后50年1亿5,6 千万好了。就是说万历三十年后,白
银加速流入了。 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政府的物资调配权越来越弱,政府的权威越来越
差,这些和南方越来越融入全球化是成正反馈的。加征三饷,在政府看来不过一亩
加征二分三厘。 你江南鱼米之乡,反应怎么会这么强烈,抵触这么大?你不是还有
每年3,4百万两的外贸盈余吗?这你把它放到全球化这个大环境里去就很容易理解
了。题外一句,满清来了,三饷照旧,南方人屁都不放一个地认了。为什么呢?满
清把海外贸易给禁了。“白银疯”发完了,这才收心跟着北方政府过日子了。
明亡得有点黑色幽默。先是稀里糊涂地交出了货币发行权,又自以为是地放松了对
人民的人身控制,最后人家一个猛烈发行货币,你人,财二空。死于货币过多,死
的时候口袋里反而没钱,饿死的。
明末才有思想家出来反思,一致主张“废银”,就是说货币发行权还是要自己掌握
住了。“废银”的大前提就是禁海。当时人的认识,所谓海外贸易就是追逐白银,
于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不对?对!长期的,大规模的银货交易实质就是掠夺。
对于供货方绝对是有害的。例子现成的,孟加拉,它曾经是鱼米之乡,全世界棉纺
织手工业的发源地,几百年的自由贸易下来,完全毁掉了,至今恢复不了元气。我
们的江南当时和孟加拉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也在毁掉之列,我们的幸运在于中国有
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上帝投掷白银都选边荒野蛮地区。墨西哥,秘鲁,日本。
德川统一日本以前,日本是个穷得要死的地方,连饭都吃不饱。不是老百姓,天皇
都吃不饱,当然他可以用精神上的说法来掩盖这种饥饿,为之合理化。忽然之间,
天降白银。短短百年,几千吨白银外流,一说8千吨流入中国,这又不白给,得拿东
西换。一时间造就了江户200年的繁荣。日本人说起自己的历史就是羡慕2个时代,
一个是江户,一个就是战后的昭和。幕府的锁国是个假锁国,不然几千吨白银,不
知多少万吨的铜,还有黄金是怎么流出来的?但是他的确锁住了出口,就是说江户
200年,日本有进无出呀,或者进多出少。逆差了200年,用贵金属平衡掉了。上帝
的选民呐,银矿如蘑菇般的长,到1900年还在出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苦哇,我
们唯一的银矿就是自己的一双手!
所以说不要抱怨人家明治维新怎么怎么,你没有人家那个基础对不对?1880年,日
本政府发钞1.6亿日元,发债1.6亿日元,基本没有外债,3.2个亿全靠国内。我们1925年
北洋政府的国债余额才1.7亿银元,相当1.87亿日元。怎么比?没法比,一句话,人
家有米。
说起来,真正的米,日本倒是不多。1880年,整个日本的耕地面积大约5千万亩,稻
米种植面积大概3千万亩,稻米产量4千万石。人口3800万。平均亩产1.4石。人均占
粮1石/年。说明二点,1。日本受制于气候,这么勤劳的人民,也只能做到1.4石亩
产,我们江南是2石,因为可以插种冬小麦。2,日本人仍旧吃不饱,一般人一年粮
食消费3石(450斤)是起码的。日本人靠种地不行,既然银钱遍地,势必出门找生
路,3000万人口,居然出了个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不是偶然的。这个和英国很像。
中世纪保留的英国农业资料显示英国农业的亩产在30-40斤(我的换算)而且是大麦,
燕麦类,不到海上去赌一把,还怎么活?!
东西二个资本主义的源头都不是古文明中心,都是人口一增长就闹饥荒的地方,也
不是偶然的。上帝驾着云头往下一看,这二个岛,孤零零的,人都饿得眼冒金星,
得,就他们俩吧。
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可以到1886年结束,历时18年。
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可以到1886年结束,历时18年。其间日本动员了国内至少5亿
日元的资本,当时的价值就是1亿英镑,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业化体系。为了建立这
个体系,日本也是历尽辛苦的。不但经历了二场战争,还饿着肚皮出口粮食。1880年
那会儿真是撑不下去了,所以大隈重信要借外债,当时算好5000万日元就可以过关。
后来日本上下一齐反对作罢,大隈也因此下台。松方正义上台实行紧缩。这个紧缩
要打引号,本来日本人都 已经紧缩了10年,不是说过了10年的好日子才进入紧缩的。
所以松方的这个紧缩是个熬骨头渣的紧缩,当时是准备好人民造反,打第三场战争
的。这个紧缩到了1885年,一共为日本缩进了4500万元左右的入超,就是说大卫算
好的那5000万,不从外国人头上出,从日本人民的骨头里再榨取三两出来。日本人
的忍耐力可见一斑。
1886年是关键年,日本现代工业体系开始正常运转了。当年出口上升31%,入超达1671万
元,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总算熬过来了。嘿嘿,我估计英国人在傍边儿看着直乐。
你的路还长着呢。当时日本人的理解富国强兵就是要入超真金白银,而为追求入超,
就必须建立一个工业体系,大进大出,二头在外,理论上进口原料,出口成品,你
怎么能不入超呢?实际上日本的这个体系运转了4年就出了问题。1886-1889年出口增
长年均17%,进口增长年均24%,你一旦开始工业化,就踏上了和外部世界融合的道
路,你以为进口替代后就没外国什么事了?越是工业化,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
看看现在中日二个工业化大国的贸易状况就知道了。可是当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这
个道理。1886-1889年一共入超2900万日元,似乎证明了日本这么千辛万苦总算走对
了路。但是1890年就不对了,当年进口还是上升23.5%, 出口下降了20%,出超2500万
日元,一把抹平啊。1891年日本政府紧急调整,当年进口下降23%,出口上升40%,
1891-1892二年入超共3638万日元,但是你这么用手随便拨拉经济也不是长久之计
对吧?1894年出口虽然上升了26%, 进口竟升了33% ,当年出超424万。
现在日本人陷入了长考,要么承认迅速工业化这条路走错了,这么多人力,物力,
鲜血和眼泪都付之东流,要么再咬咬牙,冲出国门赌一把。那年甲午。
r******t
发帖数: 8967
2
日本的那个入超/出超的变化很大因素是在备战吧。

克,

【在 b****a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 三多
: 白银的流入
: (一)
: 中国古代的白银存有量,根据零碎的史料,平均摊薄,则北宋银课年15万到20万两。
: 以一百年矿产的开采期,共1500万到2000万两的银课。北宋是十课二的。 则北宋的
: 全部白银矿产量为七千五百万到一亿两。但是北宋没有用银的习惯。这些白银多半
: 做了工艺品用途。铸成锭储备起来作为将来支付之用的,大概只有政府收去的那二
: 千万两。当然这里的“两”和以后我们说的“库平两”还不是一回事,一则宋斤640克,
: 一两合40克,二来它的纯度应该没有纹银那么高。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小日本占领东北以后为什么要侵华??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的回光返照与落日垂阳
两次鸦片战争的军费问题如松:大清如何“印”出垮台前最后十年的繁荣?
阿里巴巴919纽交所的意义 (三) (转载)南亚史中的塞翁失马
雍正军中大老虎:帮人升官收40万两白银挖个新坑-清代用外国人
zt: 北京城被破时崇祯究竟有多少银子 (转载)太平天国
序曲(二),两宋的钱荒 (转载)黄桥好像是国军先动手进攻的,难道新四军不许自卫还手 ?
西方自古海军就发达啊蒋介石运往台湾的黄金怎么这么少?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广东黄金收购量确实是乌龙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银话题: 日本话题: 北宋话题: 流入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