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2016-11-09 刘统 南方周末
“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一名出类拔萃的谋士,他随曹操征战十余载,为曹
操出了许多好点子。可惜英年早逝,时仅38岁。而范晔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
重臣,掌管禁旅,参与机要。他后来因参与谋反而被判杀头罪。两位古人的权
位与林彪相似,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毛泽东以古喻今,用意不言自明。”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2014年底,北京大学历史系田余庆教授逝世后,弟子和朋友们纷纷撰文表示哀悼,回顾
昔日的
受教和交往。我不是田门子弟,又自愧脱离古代史学界多年,不好意思参与这些活动。
但是回
想起来,我与田先生曾有过一次对话,似可为先生的人生经历增添一些花絮。
那是2002年春节前,我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工作。我当时的兴趣是研究林彪
。图书
馆中保存的一些史料引起我的兴趣,就是林彪、叶群夫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聘请一
些历史
学者为他们讲授中国古代史。
1 林彪苦读史书
林彪怎么会对历史典籍感兴趣?这要从1958年说起。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却选择了退隐
,在养
病中观察形势。他发现跟上毛泽东思路很不容易。因为毛泽东博览群书,饱读经史,经
常在讲
话时旁征博引,使大家目瞪口呆。
1958年,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请林彪出山,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刚出来工作
,就经
历了一次深刻教训。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引用了许多历
史事
例,说明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最后他提到秦始皇,称其为“厚古薄今的专家”。林彪
不以为然,
插了一句“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料毛泽东严厉地说:“秦始皇算什么!”(胡哲峰、
于化民著
《毛泽东与林彪》,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462页)林彪立即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心中的
懊恼可想而知。于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跟上毛泽东的思路,必须刻苦读书。
其实,林彪读书的范围相当广。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政治理论读物
、历
史、中国传统经典、古典文学名著都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给中共干部开列了“
干部必读”
书系。主要是马恩列斯原著,以及苏联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物主
义》《联共(布)党史》等等。这些林彪都读了,有些著作他看了几个版本,肯定是读
了多次。
但读得最多的,是中国古代史书。特别是《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这两大套史书
,是毛
泽东随时翻阅的,甚至外出视察也随身携带。他不仅在讲话和谈话中经常引用其中的典
故,还
经常推荐一些篇章给别人。林彪的秘书张云生回忆:“1966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我亲
眼看见毛
泽东推荐林彪两本线装书:一本是《三国志·郭嘉传》,另一本是《宋书·范晔传》。
郭嘉和范晔
究竟是何许人?他们对主席和林彪有什么重要性?不看不知道,看后如梦方醒。郭嘉是
三国时
期曹操手下一名出类拔萃的谋士,他随曹操征战十余载,为曹操出了许多好点子。可惜
英年早
逝,时仅38岁。而范晔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重臣,掌管禁旅,参与机要。他后来因参与
谋反而
被判杀头罪。两位古人的权位与林彪相似,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毛泽东以古喻今,用
意不言
自明。”(张云生:《走近林彪》第176页)
2 请教专家学者
为了学好中国历史,林彪下了不少功夫。据林彪秘书李德回忆,1960年,林彪与叶群制
订读书
计划,林读《资治通鉴》,叶群读简单些的《纲鉴易知录》。林彪让秘书去买书,说不
上名
字,要有贾谊《过秦论》和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秘书给他买来一部《昭明文选》
,林高
兴地说:“对,对,我想找的就是这一类书。”这部书他一连读了十天。但是这些古籍
毕竟不容易
读懂,林彪想到请教专家学者。1955年解放军授衔之前,彭德怀将军队中一大批女干部
转业。
叶群当时转业到教育部工作,有机会认识专家学者。林办秘书们在工作笔记上记录:林
彪让他
们去找专家,如果这个专家不能解决问题,他可以推荐其他专家。
这样,叶群首先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秦思想史专家杨向奎
先生,作
为常驻毛家湾的历史顾问。杨先生主要给他们讲先秦诸子思想和典籍。对于秦以后的历
史,杨
先生表示非己所长,并向叶群推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史学家。林办的工作笔记上记录了
秦汉史
的王毓铨、魏晋南北朝史的唐长孺、王仲荦、何兹全,宋史的邓广铭、元史的韩儒林、
历史地
理的谭其骧等教授的名字。从1964年到196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北京师范
大学历
史系教授何兹全先后在毛家湾讲授过魏晋南北朝史,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谭其骧在上海
为叶群
讲过中国历代疆域沿革。专家的讲授,对林彪读史很有帮助。
▲田余庆著作书影(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3 为林彪讲史
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使我很有兴趣了解具体的情节。这天,我去了北大田余庆教授的
府上。
与田先生过去有过几面之交,但他只知道我曾是王仲荦先生的硕士生,谭其骧先生的博
士生。
我也知道田先生学问高深,又有名士风度,不是人人都能望其项背的。落座后浅浅地聊
了会学
问,田先生表情平静。我突然问道:“听说先生1964年曾给林彪讲过课?”田先生突然
眼睛发
亮,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北大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事情。”
打开了话匣子,田先生一下健谈起来了。他回忆:那是1964年寒假期间,北大党委通知
他准备
给首长讲课。听者是谁,保密。一天,一辆轿车开到楼下,一位中年军人来接,自称名
叫李
德。田先生开玩笑:你和红军的洋顾问是一个名字。车上遮着窗帘,拐来拐去开进一个
大宅
院。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女人出来迎接,田也不认识这是叶群。进了大客厅,才见到林
彪站在
中央,微笑着与田握手,田才知道是给林彪讲课。但是林彪简单寒暄几句就退出了。他
身体不
好,不能久坐,请叶群代他听讲。
叶群请田先生一定不要有顾虑,放开讲。田先生讲了两个小时。
我在林办的工作笔记中找到了1964年2月29日田先生的讲课记录,主要内容是:
一、抓全局。战略思想与各方面的关系。如形势力量对比,历史人物有关。
如曹操,主要任务是对付割据势力,当时条件只能起统一北方的作用。
初期(建安时期):争地位,自己无地位,树立地位。不做士大夫摇头的事情,不同时
树立两个敌
人。如官渡之战后,刘表和袁绍的两个儿子从南北两面夹击,当时曹操部下意见:1、
两方面都
打;2.先打袁,后打刘。
曹操初期时,实力弱,对人宽。投降过来的报赏高,叛逆出去的不追究。后期实力强时
改严。
曹操做了在最困难情况下的工作,司马懿只做了扫尾工作,曹操给他留下的事不多了。
蜀国:孔明不叫不行。不能巩固军队,不能战就不能守,以攻为守。蜀国的战略是必打
,以弱
对强,采取攻势,要快才行。
政治号召:要打复兴汉室的招牌,必须北伐中原,孔明的战略不会有大的结果。
魏国:最大的敌人是吴国,曹魏的主力都在淮南。
每次打了以后就撤退。如第一次曹操打张鲁后,司马懿建议再伐蜀国,曹不听。因他内
部矛盾
很多,陷下去后就不能自拔。
第二次曹真、司马懿伐蜀,半途退回。
第三次曹爽伐蜀败回。
三次都是临时决定,没有大决心。
曹方在关陇战场不能出击的原因:1.地形:双方拉锯的地方。2.没有打头。吴是最大的
敌人,不
在乎蜀国。3.每次出兵都绕过去了。
魏的力量大,自认为不成问题。
魏吴战场:曹操赤壁战后不敢南下。
曹丕几次想打,过不了江。第三次曾想碰碰运气,但没有水军不行。
司马懿时代更趋于防御了。内部矛盾甚多,必须先给予时间培植司马氏党羽。只能胜不
能败。
打胜能树立地位,如打公孙渊,地位大大提高了。打败则司马氏全垮掉。
吴国:也有弱点,只防守。只有周瑜有北伐中原的抱负。周瑜曾想分三路大军,一路出
秦川,
中路出襄樊,东路出合肥,三路伐许昌、洛阳。但吴水兵厉害,骑兵就不行了。吴几次
到外面
搞马,如到辽东去搞马。每次派将领带兵时,只能给步兵,骑兵很少。因此只能在水上
发挥作
用,最远只能打到淮南,过不了淮北。
司马懿讲先打蜀,因为打蜀不太难。但司马氏自己内部忙于应付。
司马懿时代的曹魏经济恢复不快,到灭蜀时曹魏经济才转强。
三国经济:
生产经济长期破坏,恢复不是一天的事。
社会经济还很低下(此点可查王昶传),当时洛阳附近都是树木成林,生产未恢复(可查
晋书食货志。因三国没有食货志,经济问题全在晋书内)。魏文帝时屯田数目多些,但魏
明帝时奢侈太过,经济又逆转。当时洛阳附近的大猎场,鹿食庄稼都不准打,破坏庄稼都
很厉害。
曹魏靠屯田,曹操靠民屯。
司马懿搞军屯,只是局部问题,民屯是全社会的问题,是适应兵乱以后的生产方法。
司马懿的战争属于统一战争的范围,打了一些漂亮仗,但从历史长远与社会条件联系看
,意义
不大。
能不能统一也要从历史条件看。曹操没有统一了全国,只统一了北方。当时只能如此。
西晋统一昙花一现。只是在军事上战胜了南方,南方朝廷垮了。但统一后仍是用南方的
原班人马。
东汉后期经济恶化,拥有几百家奴隶的大士族发展起来。谁做了皇帝,谁就是大士族的
代表。
大士族的标志:政治上,几世三公。经济上,大地主,拥有很多农奴。意识形态上:儒
学。大
士族经济到南北朝后期才没落。
史料:南北朝以前资料少,查《三国志集解》,《晋书斠注》,可以基本上掌握线索。
南北朝、秦汉这一段可查《太平御览》,内有曹操的军令。《通典》也有一部分。严可
均《全
上古两汉三国六朝文》,《汉魏丛书》,《廿五史补编》(多后人著作)。
战争看正史,辑佚中没有专门讲军事的。
后人意见多空论。宋以后论集多,民国以来议论不发达。
田先生用简练的语言,给叶群梳理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发展的基本脉络。指出魏蜀
吴三国
战略不同的特点,主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所以曹操只能完成统一北方,诸葛
亮的北
伐则难有作为。吴国则是依托长江、淮河,以防御为主。战争的胜负,国力的强弱关键
在经济
基础。东汉末年战乱对社会经济的大破坏,谁想打胜仗,求发展,关键是粮食。曹操、
司马懿
用屯田的方式恢复了中原经济,保持了北方的统一和三国中最强大的地位。田先生特别
强调东
汉三国时期的世家大族的社会基础。谁当皇帝都要与世家大族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样才
能求得
政权的稳固。
▲林办记录的田余庆讲课笔记。(作者供图/图)
4 叶群写史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个革命的年代,那时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线,人民群众是创造历
史的动
力。帝王将相都受到了批判。在当时的大学里,历史课讲的都是农民战争,土地制度。
但是田
先生给叶群讲课,完全没有投其所好。而是推荐叶群读《三国志》《晋书》等二十四史
,《太
平御览》等大型类书,从第一手史料中去研究历史。特别强调当代的史学著作多是空论
,不要
受其影响。这种坚持历史真实的态度是可贵的,是要具有学者的严谨和坚持真理的勇气
的。
讲完课后,叶群拿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古代的一位优秀的战略家——陆逊》,请田先
生提意
见。这篇文章发表在1962年6月2日的《人民日报》,署名叶群。在这篇文章里,叶群通
过吴蜀
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分析了陆逊诱敌深入、善于捕捉战机、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特点,
打败了
比他年长和经验丰富的关羽和刘备。
文章特别强调了陆逊善于集中优势兵力,从战争全局出发,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来部署
和使用
兵力。不受各种意见干扰,不动摇决心。文章总结道:“从大胆的诱敌深入,坚持积极
的防御
战,从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从高度的指挥艺术和冷静的策略头脑,从顽强的忍耐精神和
临机决
断的魄力来看,陆逊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积极的因素和优秀的遗产。”这些观点,与林彪
的军事思
想和论述有很多吻合之处。今天来看,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实际是林彪的。
我问田先生,这篇文章是叶群本人写的吗?田先生给予肯定的回答。这也可以看出,林
彪、叶
群学历史是真心实意的,也做到了古为今用。等田先生讲完了,我拿出田先生讲课记录
的复印
件,送给先生留作纪念。
5 投笔从戎
我又问先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毕生的兴趣都在治中国古代政治史?田先生又给我讲了
一段自
己的经历。194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赶上战争时期。痛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和腐
败,他
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参加政治活动。1948年7月,北平的流亡东北学生到政府请愿,遭
到军警镇
压,北平学生举行抗议游行,田余庆也在其中。各地学潮和抗议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引
起国民
党当局的恐慌。8月中旬,国民党特别刑事法庭向各大学发出传票,并出动宪兵到各学
校抓人,
再次激起民愤。8月21日下午,当北平军警来到燕京大学,校方表示不与搜查者合作后
,开了大
门。陆志韦校长对前来的国民党军官愤怒抗议。宪兵虽然进校搜查,但在全校同学和教
职员的
保护下,他们一无所获。在地下党安排下,一些进步学生脱离学校,投奔了解放区。《
观察》
杂志有篇报道描述清华的课堂:
教室里的座位愈来愈空了,教授拿着名册叫着:“×××!”“……”“哪里去了?几
堂不见上课?”堂下
默不作声,相互[视]而笑,仿佛有什么秘密,心照不宣似的。“跑啦!”一句流行的口
语,真的不
少的人跑啦!这现象其实早在七月大逮捕时便已开始,不过今日更厉害罢了。有的固然
由于逼
迫,但大半都是为着实现他们的憧憬,他们的理想,暂时搁下书本而出走的。其中包括
不少成
绩优异,服务热心的高才生,一位只差几个学分便登“学士”宝座的,也忍耐不住最后
五分钟了!
北大校长胡适没有做出激烈的表态,但他保护了学生。田余庆离开了北平城,投奔了城
外的解
放军,成为第四野战军中的一员。平津战役胜利,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2月,
解放军浩
浩荡荡开进北平,受到人民群众的夹道欢呼。田余庆作为解放军的接管干部,回到了北
大。他
继续学业,1950年毕业,同年入党。有的学生说他“长相威猛,剑眉虎目,实际上不像
学者,更
像一个军人”,算是猜中了。
由于在党内,田对政治和各种政策,比党外的教授多了一份理解,成为一位务实的学者
。在那
个年代,他少有作品问世。那是因为他不愿意写应景的东西,他只是观察、思考、积累
。直到
改革开放,他的论文和著作如陈酿老酒,给史学界带来一次次的震撼。他晚年总结自己
的学术
心路时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
出来的不
是东西,那就要后悔了,而后悔的味道不好受。”所以他采取了“宁恨毋悔”的态度,
在学术环境
不正常的时候,他可以选择等待。一旦条件许可,他写的论文篇篇都是精品。
当我读《东晋门阀政治》、《释轮台诏》等文章时,说实话,是很费劲的。他抽丝剥茧
、层层
深入的分析,那些异乎寻常的视角和切入点,常常引起我的感叹:“怎么我就想不到这
一点?”现
在我明白了,你要读懂田先生的文章,首先要了解他的人生。他对古代政治史的理解和
研究,
首先来自他在当下政治生活中的体验和观察。不了解当下的政治,论述政治史就不得要
领,甚
至谬种流传。无论是在人生中的冷静沉稳,还是在学术上的纵横捭阖,田先生都是我们
值得认
真学习的榜样。 | l********e 发帖数: 398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