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发帖数: 42 | 1 话说一日下午,在厨房里拌色拉;洗了蔬菜切蔬菜,加了cranberry加cheese,加了橄
榄加梨子,突然悲从中来:nnd
我在干什么呀?!哦对了,还忘了加调味的balsamic vinegar.
那天晚上,有个师妹祥林嫂式的对我哭诉想过年回家,想吃家里的菜。看来是撑不住了
,让师太我也画饼充饥则个,阿
弥陀佛~
我想的吃,大多数都是家乡口味。从小喜欢看汪曾祺先生写吃,因为地域相近,所以有
很多相同的。梁实秋先生写的虽
好,但是毕竟隔山隔水,虽然大学四年在北京,但是由于食堂花样丰富,我不觉得我吃
过多么正宗的北京菜。
冬天的早上,最舒服不过于喝一碗热热的稀饭啦。下稀饭的菜,那可有讲究。用四川榨
菜下饭的,哼!不要跌架子啦~
从小家常的下稀饭的菜,除了酱瓜,茶干,咸鸭蛋等等常见之物外,比较特殊一点的有
:文蛤炒鸡毛菜,红烧鱼冻,硝
肉,等等。
今天讲一个特殊的,特殊到我从小到大和身边的人说起,无论是家乡的同学,或者大叔
大妈,或者上大学以后五湖四海
的朋友,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
最相似的,应该是红楼梦里写宝玉吃饭,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
羶」,赶着去吃鹿肉bbq,“连早
饭都顾不得吃,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著「野雞瓜齏」忙忙地吃完”。注释 野雞瓜齏
为用醬瓜和野雞丁一起炒的,是目
前和我们家的传统菜从名称和内容最接近的了。
不过我们家可没有这么阔气,只是用肉丝先用酱油腌炒至八分熟,然后和切的极细的姜
丝,酱瓜(一种偏甜的很大个头
的瓜,好像是不在超市里瓶装出售的,要到专门的酱菜店买),一起炒熟。这种菜可以
一次做很多,吃的时候热一下即
可,或者直接吃冷的,而其辛香鲜甜之味不改。就着野鸡瓜子喝一碗稀饭,从头到脚都
热热的。汪曾祺写高邮的炒米,
说冬天有穷亲戚来访,泡上一碗,加上少许姜丝,“最是温老暖贫之物”。(慢着,也
许是汪先生引用郑板桥的)我不知
道炮炒米的滋味。温老暖贫四个字,只让我想起野鸡瓜子和稀饭。
有一年冬天,我的好友住校,据说早上在食堂吃不到什么。我央求妈妈做了野鸡瓜子,
装在空酱菜瓶子里面,送给她。
她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做的菜,但是说很好吃。这是我小小心里以为得意的一件事。
但是这菜是哪里来的呢?据我考证,这是我妈妈的娘家菜-外公外婆姨妈舅舅都会做,
而爸爸那边的人也没有听说过
(爸爸那边是启海人)。我外公外婆家都是是海门人,问过外婆,她说从小家里就吃这
个。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海门人
吗?不知道,农民没有家谱的说~
在我千辛万苦google了一下后,有了以下重大发现:
1。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回憶北平年菜「醬黃瓜炒野雞丁」,說它鮮美嫩脆,這《
醬黃瓜炒野雞丁》可能就是野雞瓜
子。不可能。难道我是北京人?!今天的北京人还吃这个吗?还是老小吃了?北京的同
学们回答一下!
2。比较靠谱的:“余西古镇习俗,冬季早晚一种常备菜:鸡丝、酱瓜丝、生姜丝加佐
料炒制成。考究的富户才用野鸡
丝;现在野鸡几近绝迹;贫困户则以藕片代替鸡丝。”(http://bbs.openow.net/showthread.php?t=49327)
余西?“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等姓,举家携家谱典籍,随朝廷渡江南迁,成了住
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战乱,又
从金陵丶句容经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迁余西场,大多就近迁江边静
海(今海门市府处),时常有坍江发生,
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静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迁入通州境内.清中期静海乡全没入江
中,静海人全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
亦迁入通州境.” (来自百度百科,余西条目)
虽然这个百度条目写的有点晕,不过大体上是说:野鸡瓜子是海门菜呀!至于用藕片代
替鸡丝,切,不知道冬天的藕多
贵多难吃吗?
不过为什么我小时候的家乡伙伴也没有听说过呢?难道他们都不是海门人?
怀念啊,那冬天早上的一小碟黄灿灿,香喷喷,热辣辣的野鸡瓜子~网上找不到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