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e 发帖数: 12486 | 1 一、“和谐社会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吸取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积极
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合规律性的理论构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想诉求的社会形态 面对早期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中不人道、
非理性的残酷现实,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用一种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以取代资本主义的思
考,为马、恩的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依据唯物史观
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规律,《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构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所诉求的社会形态,是在资本主义
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国家中脱胎而来,又消除了现实资本主义内在的种种矛
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平,即作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的否定的肯定的——和谐社会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和谐社会形态 马克思所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
、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特征是:(1)在经济方面,生产资料归全社会的
人占有,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2)在政治方面,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
权利。(3)在文化方面,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4)在环境方面,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只是不
具有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抗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尽管从资本主义社会
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是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相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基本不和谐的、从资本主
义社会脱胎而来的一种基本和谐的社会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1)实现共产主义高度和谐的社会
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由社会主义社会造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
实现共产主义的“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由之,社会财富才能极大丰富,社会才能实
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社会基本矛盾通过社会的自身调整来解决;阶级和国
家消亡,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消失;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高度和谐。(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各
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
的关系高度和谐。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共产主
义作为社会形态,它的本质特征是相对社会主义基本和谐的、经社会主义长期发展而来
一种高度和谐的社会形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已诞生160多年的历
史了,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实践,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90来年的历史了。遗憾的是人们的传统社会主义
的实践,几乎都没有把握到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的本质
特征,而此前的改革开放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由于未能意识到作为初级阶段的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会造成社会发展中新的矛盾冲突即社会的不和谐状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复
归与坚持,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发展,从而具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
践(关于其实践创新,参见拙著: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意义新论,《探索》2009年第4期)的重大创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误读
这表现在: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思
维模式的突破。无论是前苏联和东欧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前
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犯有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即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
作中所描述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作为了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不可动摇的原
则去贯彻,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
转变而来的,这样一个客观的现实条件和基础。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不断通过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中教条主义错误的教训,开始了以经济、政治和文
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历
史条件的变化和中国新历史征程客观需要,适时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一步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思维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进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从而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具进的理
论品质。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误读的突破。科
学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低级阶段
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指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即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脱胎而来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逐步建立和历史
存在的”那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而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把从生产力
极不发达的非资本主义国家转变而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视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称的从
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脱胎而来那种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胡锦涛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科学
社会主义的这种误读,它把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理解为作
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是作为体现了未来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指称
的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本质特征的属性——即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社会和谐
状态。
(二)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就
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特征描述的五个方面,概括为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本质特征去进行坚持并力图去实现。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
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个概括,虽然对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
条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容易引起一些新的误解,集中表现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完
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允许剥削、而不能消灭剥削的;(2)由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运行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是只能缩小、而不能消除的。以胡锦涛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拓展。
(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就只能提出对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基本不和谐的)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和谐的和高度和谐
的)社会形态社会的一般的、原则性的设想,而不可能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实践作出具体的种种规定。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从现实的实际出发,依据现实的确切事
实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和科学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着以胡
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从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关
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修正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而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次,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对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构想的实践诠释和丰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构想的社会主义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从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转化而来的、低级阶段基本和谐、高级阶段高度和谐的
社会形态。这里的“自由人”,不是指人的政治、经济的自由,而是人对自身实践本质
充分占有和发挥的人,自由是主体的实践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共产党人在现实实践
构建的社会主义,是作为“人自由”的人,是从生产力很不发达旧中国转化而来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状况。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
本质特征的和谐属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视域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
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重要特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