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 发帖数: 3130 | 1 前言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以四年有餘的時間,親自解讀蔣介石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關鍵五年日
記,將有關軍事與外交的部分,寫成《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中華民國從抗戰勝利到退守台灣,為兩岸風雲變色的五年,
此期間郝柏村親見親聞親歷,在閱讀「蔣公日記」後,進一步瞭解到當時政治、外交、
社會、經濟、心理等複雜因素,並更再次感受蔣公獨特的領袖氣質及風格。
本書由郝柏村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並選定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建校紀念日)舉辦新
書發表會。本報特先摘錄其總結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總結
我讀完蔣公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記,這是他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現就大陸變
色的原因,作一總結。
弱國領袖 力抗強權失敗
一、國共兩黨的體質與戰鬥力問題
國共鬥爭,從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的二十二年間,兩黨的體質有根本的差異。共產黨以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工農群眾中起家,而毛澤東的領導風格,徹底鬥倒內敵而不留殘
渣,並以其內部檢討、坦白乃至批判的方式,形成了黨的精純,領袖的權威,基層(尤
其是農村)的扎根,形成其黨的堅強戰鬥力。
國民黨自創黨以來,是以讀書志士起家。國父創建三民主義,思想、理論雖均優於馬克
思主義,但自北伐以後,蔣公以軍事權力經十四年,才取得正式黨權,故黨權乃依於軍
權。蔣公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響,故對其政敵都是適可而止,而
形成共存的妥協,故在黨內,形式是集權一身,而實際是組織鬆散、紀律不嚴;更由於
黨的組織發展,以知識分子為主,形成士大夫習氣與官僚作風,而不能深入社會基層,
尤其不能植根於農村社會,與共黨比較,其戰鬥力是脆弱的。
因此在共黨控制區裡,國民黨很難生存發展;而國民黨控制區裡,潛伏的共黨幾乎無所
不在。
但蔣公對於抗戰期間敵後地區的兩黨鬥爭,國民黨完全失敗的原因,未認真檢討反省,
以致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實力判斷錯誤。
二、國際強權政治與馬歇爾調停
中華民國是積弱的國家。蔣公北伐成功後,力圖復興中華,但內憂外患迄無寧日,而蔣
公以弱國領袖,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是失敗的。
三、抗戰與剿共本質的差異
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剿共內戰則情況完全不同,尤其國共
兩黨在基層社會,共黨反居號召優勢。故始而雜牌部隊投共,繼而黃埔嫡系,或降或叛
。在日記中似可測知,蔣公視剿共為抗戰的延長。
四、政治戰略的得失
政治戰略上,在此五年中,國民黨亦失多於得。
五、經濟
(一)蔣公無經濟智囊與經濟建設計畫。
(二)全面剿共,美援無望,最嚴重為通貨膨脹。
(三)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上海打老虎即為一例。
(四)不能靠軍事勝利,來挽救經濟;而經濟失敗,軍事必定失敗。
1946.5.5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伉儷於還都慶祝大會會場留影。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反共內戰 難獲全民理解
六、軍事
(一)就戰爭本質言:
1.抗戰與內戰不同,抗戰可依民族大義號召動員。
2.內戰不是抗戰的延長,尤其面臨中共對廣大農村,佃農分田翻身的宣傳,反共內戰的
正當性,難獲全民理解。
(二)就戰爭型態言:
1.中共在其控制區內,完全掌握了戰爭面,不容有任何國民黨分子潛伏生存。
2.國軍以軍事為重心的傳統戰爭,黨政只能隨軍前進,且必須在軍隊保護下生存,故占
領城鎮據點越多,國軍駐守的包袱越多,形成兵力分散,補給線綿長,不能機動集中。
3.抗戰期間,國軍長期打防禦戰與陣地戰,而成惰性,怯於運動戰與攻擊戰的部隊掌握。
4.共軍的特點在輕裝夜間奔襲,機動面對孤立固守之國軍據點,極易以三倍以上優勢兵
力圍攻,形成徹殲,積小勝為大勝。
5.國軍裝備鈍重,機動力不如共軍。縱以優勢兵力,難以捕捉共軍主力決戰。
6.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人在
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時,國共的主要軍力與部署:國軍總兵力約四百萬人。共軍總兵力一百卅餘
萬人(包括民兵)。
1946.12.31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命令。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蘇聯挺共 國軍優勢不再
8.抗戰勝利時,國共雙方的敵情判斷與戰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戰期間,控制農村社會人口幾達一億,武裝部隊已達一百廿
七萬,概為國軍三分之一。特別是蘇聯進兵東北後,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天的觀察,其
應得結論不外是:
甲、東北在蘇聯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於優勢地位。
乙、關內各戰場判國軍雖居優勢,但難以速戰速決。故共軍初期戰略,在一面以和談爭
取時間,完成關內外的擴軍、建軍;一面採取戰略守勢,避免決戰,但不失時機反噬,
以「傷十指不如斷一指」的戰略,積小勝為大勝。
丙、待建軍整軍完成,轉取戰略攻勢。
丁、綜而言之,共軍的軍事戰略是主動的、一貫的。
(2)就國軍而言,抗戰勝利初期,陸軍概為共軍的三至四倍,而海、空軍,尤其空軍
,則居於無敵的優勢,但在戰略犯了以下錯誤:
甲、輕視共軍的戰力及特性。
乙、未能嚴肅檢討,何以在敵後地區的國共鬥爭中,國軍完全失敗。
丙、受國際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軍事戰略陷於被動,支離無重點。
丁、希圖速決,攻勢無功,錯誤的戰略一再重犯。
戊、敵我優劣形勢轉換後,未求保存戰力,而不應在兵力劣勢、情勢不利下求決戰。
己、戰略始終居於被動。
1947.1.8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左)返美,任美國國務卿,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親送道
別。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黃埔一期 剿共指揮失敗
9.國軍在建軍上的基本弱點:
(1)國共雙方軍隊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共軍從游擊發展壯大,有其一貫的軍事思想與
策略,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國軍的軍事思想與過程,大都循傳統戰爭的思維發展。
(2)傳統的建軍,自以人員與裝備為主。國軍的裝備大都靠外購、外援和部分自力生
產,而人員整備必須完全自立。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
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
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
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
綜觀剿共戰爭,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
,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
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就兵源徵集而言,由於戶政不修,兵籍無法建立,故徵兵形成攤派,弱勢農民子弟尤為
攤派對象。內戰中,兵源徵集較抗戰期間更難,拉伕則到處可見。
至於部隊訓練,因大陸連年征戰,軍事設施除清末建有少數營房外,其餘軍隊一向駐廟
宇民宅,更無訓練基地,全憑各部隊長個人重視與否,故國軍訓練素質落差甚大。除駐
印軍在印度藍伽,依美軍制度完成堅實訓練外,國內部隊在抗戰期間,就我所知,杜聿
明任第五軍長時,他是親自主持部隊訓練的將領。所以第五軍一直是蔣公手中的王牌,
內戰初期所向無敵,十八軍亦然。但關內戰場,獨木難撐大廈,最後於徐蚌會戰中同遭
覆滅。
1947.8.7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巡視延安墩兒山。
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非報系
速戰速決 戰略完全失敗
10.國軍在大軍指揮中所犯的戰略錯誤:
(1)戰力的消長,是戰略的根本問題,包括有形(物質)戰力和無形(精神)戰力的
評估與判斷。國軍在整個戰略判斷上,低估了共軍的精神戰力,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戰
力。
(2)用兵之道,在全軍破敵。當敵方戰力逆勢時,應採速戰速決,殲滅敵軍;當敵我
兵力平衡時,應以主動、機動尋求局部殲滅,轉平衡為優勢;但當兵力劣勢時,應避免
決戰,則以全軍為上。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
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華東戰場),坐待共軍戰力成長,已失去速戰速決的戰略時
機。
乙、共軍利用邊談邊打,十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消化俄所收繳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
裝備,在東北完成五十個師的整建。
關內各戰場接收偽軍裝備,及由蘇聯援助,亦完成野戰軍的整建。故邊談邊打期間,共
軍且達成持久與局部殲滅國軍,爭取了戰力平衡,甚至在一九四八年初,共軍在東北已
居於優勢。
(3)一九四六年底,和談調解破裂。而蔣、馬的破裂,其嚴重性更甚於蔣、毛的破裂
。故一九四七年春開始全面進剿,大勢上已無速戰速決的可能。而攻取延安,軍事上既
未殲滅共軍有生力量,而政治上則斬絕恢復和談之可能,乃形成蔣公以孤軍,對抗史、
毛的聯軍,則成敗之勢更明。
(4)國軍自一九四七年春全面進剿,既未捕捉共軍主力決戰,主戰場不明確,空軍未
能集中主力,用於決戰,而為各戰場的救火隊。在運動戰中,共軍阻援打點的戰略多獲
成功。至一九四七年終,國軍速決戰略完全失敗,且兵力轉趨逆勢,而無形戰力更不能
與共軍比。
(5)惜蔣公此際未作理性思考,白崇禧一九四七年曾向蔣公建議,立即主動放棄吉林
、長春及石家莊等重要城鎮據點,縮短戰線,改採戰略守勢,未被蔣公接受,乃戰略錯
誤。一九四八年夏末,實為全軍最後時機。
(6)蔣公明知自一九四七年冬起,共軍已可全面採取攻勢。蔣公雖以戰略守勢為名,
實際仍圖以決戰轉變頹勢。但就戰略而言,在兵力劣勢、態勢不利情況下尋求決戰,實
乃敵之希望。
東北既敗 軍事支離破碎
(7)蔣公親自主導東北戰場,遼西瀋錦會戰,致東北精銳主力覆沒,乃一九四八年全
面軍事崩潰的開始。
(8)東北既敗,關內仍圖決戰,致遭徐蚌會戰失敗。
(9)一九四九年一月,蔣公下野後,軍事戰略更屬支離破碎,幾乎無戰略指導可言,
乃至大陸完全變色。
(10)試以幾個如果:
一九四八年秋,如果東北戰場蔣公採取軍師長意見,放棄瀋陽,主力向營口撤退,確保
以營口與葫蘆島兩港,為補給線的據點,以卅萬大軍分守兩個主要海空據點,足可牽制
林彪五十萬大軍入關,可保華北平津走廊。
如果以秦皇島港及大沽港為補給基地,足可保衛平津走廊,則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
共不可能在北平宣稱建政……
以上如果的戰略如採用,既能和亦能戰,以待美國政局的演變。
唯有美、蔣合作,才能對抗史、毛的合作。
為將之道 作戰步步求生
11.蔣公下野後的軍事戰略錯誤:
(1)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軍渡江後,仍圖在上海決戰,以保衛上海,完全是主觀
算盤,徒耗損僅有戰力。
(2)蔣公下野前,既以保守台灣作為最後、最壞打算,則一切戰略,以僅餘戰力,應
以保衛台灣為主軸,而力圖在大陸東南保有根據地,作台灣外圍,亦即堅持戡亂到底,
應依託海洋,應不惜及早放棄西北、西南。
(3)僅有最完整、最忠貞的胡宗南部卅個師,應於徐蚌會戰期間,即南調廣東及海南
島。
(4)應將廣東交由桂系,青島劉安祺部,放棄青島後,即應逕轉海南島,不必與桂系
互爭廣州控制權。
(5)舟山部隊十萬人,應於上海淪陷時,即移調金、廈或海南。
(6)如此部署,至少海南島應可確保。
12.從日記中可看出,整個剿共軍事,是蔣公以最高統帥身分,直接決策與指揮,參謀
總長只是奉命執行而已,陳誠與顧祝同均係如此。但大軍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至第一線
軍,並不恰當。
13.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公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
屬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但如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戰例一
再發生,有骨氣的將領自戕負責誠可佩,但被俘變節則士氣必如潰堤,而不可收拾。
14.就政治及軍事戰略而言,在五年日記中,從未思考到,當不能消滅中共軍力時,暫
求和緩共存之道,先建設江南,充實國力,確保國際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以待全球反
共形勢之變化,是難以理解之盲點。
15.戰略區分為大戰略(國際外交)、國家戰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軍事戰略)及
野戰戰略三個層次。但大戰略的錯誤,很難以國家戰略去補救;而國家戰略的錯誤,亦
難以野戰戰略去補救。
16.陳誠未收編偽滿軍問題。大陸失敗,一般民意代表或社會評論,咸以日本投降後,
陳誠未能積極甚或拒絕收編偽滿軍隊,乃東北軍事失敗的主因,實乃皮相之論。汪偽軍
係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受降,故關內偽軍須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但關外偽軍
歸史大林受降,蘇軍進入東北後,早已收繳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並將之移交林彪。蘇
聯根本不容許偽滿軍保持原狀,來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
戰略錯誤 不能戰術補救
17.綜言大軍指揮的根本問題:
(1)一個師的攜行糧彈,最多七天。換言之,一個師如補給線被切斷,最多只能生存
七天。
(2)大軍必須有安全的補給線,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3)一個師被殲滅,重建或重整至少須時半年到一年。
(4)大軍必須在兵力優勢、態勢有利,才能主動尋求決戰。
(5)大軍最忌作戰正面與補給線平行,機動時側敵行動(瀋錦會戰失敗主因)。
(6)大軍會戰計畫既定,不能中途變更,須堅持到底。
(7)大軍會戰,不能越級指揮。
(8)最高統帥親函第一線軍師長,只可鼓勵士氣,不可指示行動。
(9)絕對優勢的空軍,應用於主戰場決戰,不可當救火隊使用。
(10)戰略錯誤不可能以戰術補救,戰術錯誤不可能以戰鬥補救。 |
p*****c 发帖数: 20445 | 2 哪能买到?amazon上找不到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前言 :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以四年有餘的時間,親自解讀蔣介石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關鍵五年日 : 記,將有關軍事與外交的部分,寫成《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中華民國從抗戰勝利到退守台灣,為兩岸風雲變色的五年, : 此期間郝柏村親見親聞親歷,在閱讀「蔣公日記」後,進一步瞭解到當時政治、外交、 : 社會、經濟、心理等複雜因素,並更再次感受蔣公獨特的領袖氣質及風格。 : 本書由郝柏村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並選定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建校紀念日)舉辦新 : 書發表會。本報特先摘錄其總結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總結 : 我讀完蔣公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記,這是他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現就大陸變
|
z****n 发帖数: 777 | 3 挺有道理。
国民党一向把失败归咎于苏联的帮助。这么深刻的检讨是第一次见。 |
l****u 发帖数: 3130 | 4 略有改进,但一样的为常校长掩饰
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
靠,土共不识字的还一大把呢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挺有道理。 : 国民党一向把失败归咎于苏联的帮助。这么深刻的检讨是第一次见。
|
M*****n 发帖数: 16729 | 5 不要注重看军事部分,要看政治部分的见解。
很有点道理。
不过这几十年来TG也在不断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