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g 发帖数: 15629 | 1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679362
五、昔日东南遗落瑛,一腔血荐十八星
上面说到的幸存者,都是隐居避祸,苟延性命而已。但有一位天国官二代却在脱逃后,
坚定地继承了前辈的反清志向,开展了不懈的斗争,而他一手栽培的多位属下,则汇入
了辛亥革命的浩荡潮流。
洪春魁,洪秀全的远房族侄。据春魁自称,他在太平天国早期就被封为瑛王,但尚无可
以佐证的其他史料。
太平天国失败后,瑛王和前面提到的洪葵元一样,先是流落香港,然后又避居海外——
他去了古巴。但和洪葵元不同,洪春魁在太平洋的那一边,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复仇的脚步。
待搜捕太平军余党风声渐小,他又回到了香港,表面上行医为生,但却秘密加入了天地
会,并逐步成为一方领袖。
光绪28年(1902年),洪春魁联合了兴中会的骨干李纪堂等,策划了一次反清起义,这
也可算是太平天国余党发起的最后一次反清斗争——在天京陷落38年后。
为了这次起义,洪春魁还特意给自己改了名——洪全福,也就是要继承洪秀全和洪天贵
福的事业。
根据计划,天地会将在广州万寿宫提前安放炸药,待光绪29年除夕清朝广东省文武要员
齐聚万寿宫祭祀时,一举将其聚歼。然后事先潜入的天地会众将在广州武装起义,一举
消灭群龙无首的清军夺取省城;同时广州周边,以及江西、湖南天地会也将武装响应。
兴中会李纪堂等人将为起义赞助部分武器和经费,并于起义前运入广州的秘密据点。
计划堪称周密而宏大,特别是聚歼清军首脑的计划颇得斩首行动的精髓,但执行中出了
大纰漏。李纪堂对革命的忠诚绝无问题,为起义购买军火让他散尽家财。但这个商人之
子虽然有些生意经,对秘密工作却严重缺乏经验,大批军火尚未运入广州便被一举截获
,不仅没有成为起义的助力,反而让清军加强了戒备。
洪春魁无奈,只好铤而走险提前发动。无奈广州天地会党尚未完成集结,武器复匮乏,
计划中的斩首行动又没有实施,于是毫无悬念地被清军迅速粉碎。计划中的赣、湘两省
策应也因为事发仓促未能举行,只有广东惠州天地会众完成了发动,但在清军的迅速攻
剿下也仅仅支持了一天。
洪春魁倒是再次上演了胜利大逃亡的老本行,化装成老妪逃出广州回到香港。这次失败
令洪春魁的力量菁华丧尽,直到他去世都没能再有大的作为。
但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洪春魁死后,他一手提拔的旧部梁慕光、李植生、谢瓒泰等人
陆续加入兴中会,继续为推翻满清而英勇斗争。
洪春魁没有活到辛亥革命那一天。对于这位始终坚持反清理想的太平天国官二代而言,
或许是个巨大的遗憾。但如果泉下有知,他应可自豪的说一句:
在铁血十八星的战旗上,有我的鲜血一滴。
六、这个最凄惨
这段写不写,犹豫了好久。石达开是我最崇敬的天国人物之一,不该漏过,但他儿子的
故事实在太凄惨了。枯坐电脑前面,感觉每打一个字都是一种罪恶。
关于石达开后代,传闻颇多。有野史说石达开本人都没死,被义女、义女婿给替了身,
儿子也被好心人救出。当然,小说家言,不足为凭。
到了民国还上演过一出闹剧。四川小军阀石肇武自冒石达开后人,带兵围了唐友耕(当
年看押翼王的清方官吏)的宅子,打着“为先人报仇”的旗号,拷打唐家后人,索要金
银。
就是正史,也有许多难辨真伪的说辞。
有方志说翼王临覆灭时,一位王娘自请抱石达开幼子脱逃,去投奔正在贵州转战的李复
猷,但未能逃脱,被土司捕获杀害;
清朝薛福成的《书剧寇石达开就擒事》记载,石达开在覆灭前“妻妾五人携其二子,自
沉于河”。
但这些多系孤证,不乏可疑之处。有多方记录可以确证的,是石达开赴清营求死时,带
了个五岁(虚岁)的儿子石定忠。
惨事就是这个。
按照骆秉章的奏疏,石定忠是“归入缘坐案内,照例办理”。
这个轻描淡写的“照例办理”究竟是怎么办理?网上有说是养到18岁再杀头的,不确!
民国初年川省政客费行简的父亲是骆秉章的属吏,参与了对五岁幼童石定忠的“照例办
理”。
费行简后来记录了他父亲的回忆:
定忠自不见其父,日夜啼哭,由杨重雅建议,以布包石灰堵口鼻压毙之。未毙前禁卒谢
福以实告之。他问:“我死可见父乎?”谢说:“正好见于天上”。他遂破涕为笑,指
所佩玉牌高谢曰:“此我生日天王送的,你们不要拿去……” | s*****r 发帖数: 43070 | 2 对石达开幼子的描写应该是文学性质的,5岁幼童可能没有死的概念,不可能知道还不
惧怕 | c********g 发帖数: 15629 | 3 【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五中)我爸是李刚——天国官二代
http://www.cchere.com/thread/3671724/4
三、铁骑曾窥卢沟桥,苏福从天落长毛
太平天国的官二代们,当然也不全是前面那些纨绔膏粱。个别优秀者也曾依靠自己的真
才实干,打下了几分属于自己的天空,为自己在史册上争得一席之地。这其中最著名的
,大概要算张乐行的侄儿张宗禹,还有李秀成的儿子李容发。
梁王张宗禹在天国后期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与他伯父,第一代捻首张乐行比起来,大
概还算青出于蓝。
年轻时初次带兵作战,一些张乐行的老部下仗着资格老不听招呼。小张的处理简单明快
,拖出18个最大的刺头咔嚓了事——于是全军肃然,大获全胜。事后有人向张乐行告黑
状,小张自辩说“叔尝命出师违令者斩,宗禹从叔命而已。”张乐行听了大喜,拍拍小
张说“侄真阎王也。”后世说张宗禹“张小阎王”便是这么来的。
光有自家人认可还是不够的,小张很快又获得了友军的认可。1858年在皖北二郎河首次
和太平军协同作战,友军是太平军陈玉成部,结果小张“驰突荡决”,把一众太平军将
领看得目瞪口呆,连呼“打得是过劲!”须知陈玉成部在太平军中也一向以好勇斗狠驰
名,能入他们法眼是相当不简单的。
张宗禹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股狠劲。对阵僧格林沁精骑时,另一路捻首任柱鉴于张刚
刚吃了几把小亏,可能士气不给力,建议自己打先锋,张部接应,张宗禹一听火了,“
不能冲锋,焉能接队,今日吾不与胡虏俱生矣。”于是一举击溃僧军。
和他伯父张乐行一样,张宗禹一个大大的优点就是讲义气。太平天国对捻军首领态度其
实是比较倨傲恶劣的,张乐行临死都在抱怨“他们待人不好”。但在天京危亡求救时,
张宗禹毫不犹豫立刻从鄂西北/陕南一带跋涉数千里回救。相比之下,另一位后来东捻
军领袖任柱则徘徊鄂北和鄂西北,显得三心二意。
后来因张、任意见不合,捻军分裂为东西捻。但在东捻任柱被围胶东,行将覆灭时,西
捻张宗禹又一次不计前嫌飞身来救。这次小张打出一记精彩的围魏救赵,直扑直隶京畿
,前锋一直打到卢沟桥(没错,就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京郊卢沟桥),逼得清廷急令北
京戒严,诏天下勤王。
这是太平天国作战部队离北京距离最近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张宗禹创造这一纪录的时
间:公元1868年,天京陷落4年之后。
但人无完人,张宗禹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张善战,但对于治政抚民却不在行,换言之就是不会搞根据地建设。所以后期虽军事上
屡战屡胜,但始终无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甚至在歼灭僧格林沁,短期内四境无强敌
的有利形势下都不行,最终只能流寇般的游动作战,越打越弱直至灭亡。后来张自己也
是彻底丧失信心,感叹“走一天即活一天”。
第二就是张的鸦片瘾,当然这也是后期很多太平军/捻军领袖的通病。据后来被俘的属
下供称,梁王(张宗禹)每日需烟土二两,足见毒瘾之大。
张最终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进入运东地区后,沿海可以轻松买到烟土,足以
满足张本人和诸位捻首的阿芙蓉癖,以致不忍迅速离去,给了清军从容布置河防进行围
堵的时间。
张宗禹的结局说法颇多。清军官方说法是张兵败后投骇河自尽,但也有说法是张投河未
死,后来隐姓埋名又活了十几年。甚至到1899年,涡阳(即雉河集,若把捻军比作红军
的话,雉河集就是井冈山)刘疙瘩牛世修起义时,打出的仍是当年张宗禹“大汉盟主”
的战旗。
另一位杰出官二代李容发是李秀成的二儿子,也有说法是李容发乃是李秀成义子。但即
使是义子,含金量也是相当高的,因为根据历史记录,忠王可没有向当年毛文龙那么过
分,一口气收上上千个“义子”。他的儿子连疑似义子在内,目前有确据可考的不过三
人。
李容发是著名的少年英雄,初次上阵立功年仅14岁。如果太平军打算学习TG,专门组建
一个少共国际师的话,首任师长自然是陈玉成(16岁率先登城破武昌),而副师长大概
就非李容发莫属了。
天国规矩,只有嫡长子才能承袭爵位,但因为容发能征善战,特意为他设了一个称号—
—“忠二殿下”,也就是他虽不具有忠王嗣钧的身份,却和王嗣钧同样享受称“殿下”
的待遇。
历史上的名将都有各自的拿手兵器,而李容发的拿手兵器极具时代特色——洋枪。所谓
“年幼而骁勇,善洋短枪,怒马驰突,所向无前”。
李秀成作战以谋略见长,他本人却不像陈玉成那样经常身先士卒。好在李容发的骁勇刚
好弥补了父亲的不足。他常随忠王征战,多有军功。
但小李军事生涯的最得意之笔,却是不在父亲身边取得的。
1864年,湘军围攻天京已至最后关头,这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已攻破苏州、无锡,从东面
直逼天京,眼看就要与湘军形成合攻之势。这时,李容发汇合陈时永等部,大胆插入淮
军后背,对江阴、无锡等淮军后方重镇展开逆袭并连获大胜。当时被打晕的无锡清军甚
至惊呼“天落长毛”。
正是因为李容发这次“天落长毛”的精彩突袭,淮军主力被迫回救,以致最终也没赶上
对天京的攻击。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再出色的表现也没法挽救天国覆灭了。
李容发的结局非常好。天国覆灭后他被清军俘获,但却遇上了个大好人——后来的湖南
巡抚陈宝箴怜惜小李尚未成年,私下将他放走。李容发最后回到广西老家,一直活到
1891年。
四、天翻地覆已倾城,尚余残荷听雨声
少数官二代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侥幸逃脱,得以善终。
比如洪秀全的侄儿、洪仁玕的儿子洪葵元,早年随父居香港,粗通英文。天京城破后又
易装潜逃至香港,倒算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r
但很快香港也呆不下去了——清朝与英国合作,在香港索捕太平天国余党甚急。走投无
路的洪葵元干脆当了一把人贩子,自己把自己卖了猪仔,去南美苏里南做了苦力。这下
真的回不去了,最终老死海外。
还有就是杨秀清的儿子杨丙照。这就是一段“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佳话了。
天京事变,韦昌辉、秦日纲大军将东王府杀个鸡犬不留,但杨秀清的幼子杨丙照却被东
殿女官杨水姣抱出,九死一生逃出王府。
韦、秦在东王府搞的是无差别的大屠杀,东殿中人各顾性命而逃乃是正常,但逃命时多
带个婴儿显然会大大增加风险,并且杨秀清已死,带上他的儿子也只会有未来风险而不
会有任何可预期收益,但水娇MM还是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抉择。人性良知,让我读罢感佩。
但别以为好运气是天上掉馅饼,杨秀清之所以能存下这么一点骨血,也是平时积德所致。
杨对于同僚是比较恶劣的,因此虽位高权重,同僚却是畏威而不怀德,不敢言而敢怒。
可杨对于下边人却是出了名的够意思。天国早期,东王府下人和王娘们的待遇在同行里
算是最好的(当然,娘娘们要应付东王远超常人的需索无度可能容易过劳F)。不仅如
此,杨还多次管闲事,规劝洪秀全善待下人和老婆们,甚至不惜为此祭出“天父下凡”
的终极大杀器。小丙照能够幸免于难,虽说是有些运气,但也不全是偶然。
历险并没有结束。天京是不能呆了,杨MM带着小丙照一路逃去了杭州,投奔了当地天地
会众王春乔,并获得了他的收留。
王之所以愿意冒天国和清军两边杀头的风险收留小丙照,也是杨秀清的遗泽。当年太平
军初到天京,王春乔奉天地会头目指示前往联络。可到后才发现,太平军上下多是一帮
暴发户嘴脸,老子天下第一,对他这个天地会小喽啰爱答不理。
只有东王与众不同,亲自接见了小王,并对他多有关照。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故事还有个罗曼蒂克的结局:水娇MM和王春乔日久生情,终成眷属,一起抚养小丙照长
大。杨水姣MM很长寿,一直活到民国8年。
祝好人一生平安。 | c********g 发帖数: 15629 | 4 【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五上)我爸是李刚——天国官二代 花71
一、坐断东南枉自雄,伤心岂独方仲永
开篇要说的当然是太平天国最大的官二代,幼天王洪天贵福。
小时候读到《伤仲永》,总觉得方仲永是一个天大的杯具,而后来读到洪天贵福,才发
现这样的杯具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其实幼天王绝非天生阿斗。洪仁玕被捕后还一个劲夸这位侄儿“聪明颖悟”,虽说可能
有溢美成分,但大概还不至于彻底颠倒黑白;\
另一个更可靠的证据是:后来幼天王被解往南昌的途中,押运官唐家桐一路闲极无聊,
便教小犯人念书,结果幼天王在不到两天,还要赶路的情况下背下了整篇《三字经》和
半部《千字文》。
除了“聪明颖悟”、背书功夫一流之外,洪天贵福的第六感,或者说直觉似乎也是超强
。按照他被捕后的自供:
“六月初六日五更时,我梦见官兵把城墙轰塌,拥进城内,醒来告知两弟。不料是日午
后,我在楼上望见官兵果然把那里城墙轰塌,拥进域内。”
还有
“到那日到杨家牌,我就说,官兵今夜会来打仗,干王们都说官兵追不到了。三更时候
四面围住,把我们都打散了。”
这敏锐直觉可是许多英雄或枭雄共有的潜质,像鱼这样的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来的。
这位天才少年在位时间很短,在位期间也是“朝政归干王管,兵权归忠王管”,没有什
么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他被捕后却表现荒诞,成了清军的笑柄,也着实令那些从容
锋刃、慷慨刑曹的天国英烈脸上无光。
比如,被捕后供状中,还有闲情逸致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年宫里的鹦鹉:
天朝内有一青鹦鹉,所住是银笼,他会讲话。鹦鹉唱云: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
阔扶崽坐。
朝内有一个鹦鹉会讲话,天天唱云: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阔扶崽坐。
以他的身份,被捉后断无生路,正常人的智商都该明白。然而被俘后他却还不自知,还
在向清吏摇尾乞怜——摇尾乞怜也就罢了,还不知找个说话管用的摇尾巴,马屁居然拍
在唐家桐这样的小吏头上,并作“诗”数首:
跟到长毛心难开,东飞西跑多险危。
如今跟哥归家日,回去读书考秀才。
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
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
如今跟到唐哥哥,惟有尽弟道恭和。
多感哥哥厚恩德,喜谢哥恩再三多。
还有
老爷见识高,世世辅清朝。
文臣兼武将,英雄盖世豪。
临刑前一刻,还在对着清吏自说自话:
唐老爷待我甚好,我的话都告诉他说了。那打江山的事都是老天王做的,与我无干。就
是我登极后,也都是干王、忠王他们做的。广东地方不好,我也不愿回去了,我只愿跟
唐老爷到湖南读书,想进秀才的。是实。
我有四个老婆。现在我不要妻,二十岁再要。
李忠王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突围时是把好马让给了这么一个阿斗,没准能给生生气
活过来。
为什么一个从小聪明的少年会变成这副模样呢?我看所有板子都该打在洪秀全身上。
古往今来,统治者对于自己儿子,特别是太子的教育总是上心的。只怕小孩不愿读书,
小孩愿意博览群书,当爹的一定是多方罗致(当然金瓶梅之类除外),并延请最好的老
师教书。
洪秀全不同,他居然能够不许亲生儿子念书,以至于贵为一国储君的幼天王想读点书,
居然跟红岩小萝卜头一样,得偷偷摸摸来。按洪天贵福的自供:
我读过天朝十全大吉诗、三字经、幼学诗、千字诏、醒世文、太平救世诏、太平救世浩
、颁行诏书。前几年,老子写票令要古书,干王乃在杭州献有古书万余卷。老子不准我
看,老子自己看毕,总用火焚。我见书这多,老子不知,我拿有三十余本……
真让人怀疑他是否是洪秀全亲生。
历代皇帝,总担心自己儿子声色犬马玩物丧志,可洪秀全却恰恰相反,怕儿子读书,却
创造一切条件让儿子渔色,甚至在他九岁时就配了四个老婆。
既不让孩子多读书,又不给孩子机会,去跟陈玉成、李秀成等干城去历练带兵治政。生
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便是方仲永那样的天才也废了。
幼天王在深宫之中一无所能,在囹圄之中成为笑柄,也就不足为怪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洪秀全好歹是中了秀才的读书人,难道就没有读过战国策
么?
二、当年举国无光明,如今巢覆卵亦倾
有个太平天国中后期的权贵排行榜:“爷哥朕幼光明东西长次”。
其中“爷哥”指上帝和耶稣;“朕幼”是天王洪秀全和幼天王洪天贵福;“光明”指洪
秀全的另外俩儿子洪天光、洪天明;“东西”指幼东王杨天佑和幼西王萧有和,但杨天
佑其实本名洪天佑,是洪秀全“过继”给死去的杨秀清的,而萧有和是洪秀全名义上的
外甥;“长次”则是洪秀全的长兄洪仁发和次兄洪仁达。
在这份排行榜上,太平天国早期那点唯才是举的进步空气已是荡然无存——至尊至贵的
都是洪家人,都是官二代,而真正的国之栋梁,如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们反不能侧
身其间。
别看你们劳苦功高手握重兵,见了穿开裆裤甚至在襁褓中的小洪们,照样得规规矩矩下
拜。
不光是礼节上的问题,洪秀全是给了这些官二代实实在在的大权的。
比如萧有和,十岁出头就坐上了“殿前赉奏”的位置——所有奏章都必须先由他批阅,
再呈天王,其地位之显隆,颇类似于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可老蒋至少还知道侍从主任
必须选个能干人,洪秀全却让十岁小孩居此要职。
误事是肯定的。而当大臣们啧有烦言时,得到的答复却是:
“有不从幼西王令者,阖朝诛之。”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不管你多大本事多少功劳,敢不听十岁官二代的指示,就全党共诛
之全国共讨之。
说起来挺令人齿冷心寒的。
还有更令人齿冷的:
太平天国后来出了个《钦定避讳字样》——为了避洪天光、洪天明的讳,举国上下不许
用“光”“明”二字,代之以“氵光”、“氵明”。连清王朝都知道“二名不偏讳”,
而太平天国居然把这种腐朽陋规发扬到了极致。
洪秀全还有个儿子洪天曾。取名后“曾”也成了避讳字样,不仅不许你名“曾”,甚至
姓“曾”都不行。
须知天国早期将帅中,“曾”实乃大姓,知名曾姓将领包括曾天养、曾立昌、曾锦发、
曾水源等多人。可甭管你立功再大再多,一律得改姓——曾天养成了永添养,曾立昌成
了永立瑲。
洪天曾出生不久就早夭了,这些天国名将才终于有机会恢复本姓。
覆巢之下无完卵,上面几位官二代结局都不好。
洪天光、洪天明天京城破时都只有10周岁,后事不详。虽然有说法是两人后来逃去南洋
,又辗转去了南美,但小说家言不足为信。按照洪天贵福被捕后的自述,“我两个弟天
光天明在南京未出”。
兵荒马乱之下,不辨菽麦的纨绔小孩,估计在劫难逃了。
同时确证死于天京的,还有洪秀全的侄儿洪和元、洪利元、洪钰元等。
萧有和随从幼天王突围到广德州,但一路连吓带累,到后没几天就病死了。
这算是好的,至少死得有点体面。可另一些官二代平日对着自家人肆意威福,一旦城破
,在清军囚中却低声下气,摇尾乞怜,样子非常可鄙。
比如恤王洪仁政,颟顸无能却多次被委以重任,在武昌屡战无功,守江浦孤身逃回,结
果未受处罚,仅仅是不再带兵,改为替洪秀全管小金库而已。
被捕后“望风款服,吐供不讳”,甚至“哀泣”并说“打江山不干我事。”丢人现眼之
极,却终究难逃凌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