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y*h 发帖数: 25423 | 1 今年货币供应量近100万亿 4年实现“倍增”
数据显示,货币供应总比国内生产总值(GDP)跑得快。
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GDP增长却并没有超过8%。
据测算,如果按照年初央行目标同比增长14%来衡量,那么今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余
额将突破97万亿元,而在明年一季度末,该数据极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0万亿元。而
在2008年年末,该数据还不过47.52万亿元,仅用4年便实现了“倍增”。
“货币超发”引争议
自2009年开始,货币超发便成为一个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们看到货币供应量的确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存在货币严重超发的情况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面对社会的质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
》对货币超发进行了反驳,由于多数研究和实证检验证明,调控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
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在西方学术界基本上已
被弃用。
“小川行长的论述,无法解释央行是如何制定货币供应量的,因为央行在制定来年M2指
标的时候,物价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参考。”一家知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这样告诉《中
国经济周刊》。
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内的多位曾在央行工
作过的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央行在确定来年货币供应量时主要依据的是这
样一个公式:M2=GDP+CPI(居民消费价格)+X,即名义经济增长加上一个“变量”X,
而“变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物品(土地)货币化的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2011年初发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一文指出
,随着我国货币化的基本完成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加之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M2以及贷
款增速与GDP和CPI增速之和的差距均应逐步减小。
所谓差距即是这个“变量”。统计数据显示,在1990年以来的22年里,除了1994年、
2007年之外,其他年份“变量”都是正值。以2009年为例,央行年初M2增速目标值是17
%,而最终的结果却是27.7%。当年GDP增长8.7%,CPI下降0.7%,意味着“变量”激增了
19.7%。
长达20多年“变量”和CPI的不断累计,使得2011年中国的M2/GDP的比值变大达到了181
%,而美国的该比例只有86%。基于此数据,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前央行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在内的学者认为,我国货币超发已经十分严重了。
然而对此,实务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GDP和CPI都被低估了?
“中国的M2/GDP比值高于美国数据,更多反映了中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不是货币超
发。”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王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
国M2主要体现了储蓄和金融财富的需求,你要把美国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
都弄在一起,这个金融资产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中国,而中国的M2基本就是中国所有的金
融资产。”
早在1991年,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易纲,在《中国经济评论》发表了《中国经济
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一文,其在文中发问:为什么改革以来中国货币供给的增加
,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增加值与物价指数增加值之和。
在分析了价格指数偏低假说、被迫储蓄假说之后,易纲认为,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货币
供应的增长率持续高于GN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所多出的“超额货币(excessmoney
)”,主要是被市场化改革推动的货币化所吸收。
所谓货币化,是指当年农产品市场化、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增长带来新增的额外货币
需求,从而使经济运行中货币用量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土地招拍挂和住房改
革为代表的实务货币化更是吸纳了货币供应量。
周小川在《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称,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
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
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
“货币超发”。 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
金融市场的需要。
一家知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易纲和周小川的提法是有一
定道理的,但他们并不能进行量化解释,虽然一部分超额货币是被各种货币化用掉的,
而多少是被剩余形成了通货膨胀呢,这才是民众抱怨货币超发的直接原因。”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解释“变量”之谜,一种可能是中国GDP被低估了,另一种可能是
CPI被低估了。
朱海斌倾向于后者:“我们注意到,CPI只是统计房租而没有统计房价,因此货币超发
的一部分可能是被房地产市场(包括土地)吸收了。”
但从1990年至今,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几乎涨了60多倍。即便算上房价上涨,同期的物价
水平似乎也没有这样的规模涨幅。因此也有一些学者认为,GDP被低估也是重要因素。
隐性收入暗藏真实货币
“90多万亿元的货币供应量,除了考虑到货币化因素之外,必须要考虑黑灰色收入的问
题,这部分资金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现金及等价物的形式存在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
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微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事实上,官方从来没有对黑灰色收入进行过统计,分析主要来自于民间研究机构。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2007年和2010年先后完成两个灰色
收入课题研究报告。
根据王小鲁研究,以2008年为例,居民储蓄总额大致为11万亿~11.5万亿元,而不是按
照国家统计局以住户调查数据显示的3.5万亿元,如果把消费的遗漏也加起来,则2008
年遗漏的收入规模大概是9.5万亿~10万亿元,这部分资金即隐性收入,规模为9.3万亿
元。
不少研究隐性GDP的学者认为,由于这部分收入来源不正当,往往通过隐藏的方式进行
保存,比如说通过文物或现金或黄金的方式存在。在中纪委查处的诸多腐败案件中,涉
案人员除了通过房产等方式隐藏资产之外,家中隐藏的现金、文物等也是一种不容易被
侦查到的方式。
“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M2不仅和经济总量及通货膨胀有关,还与货币乘数有关,这就是
费雪方程式MV=PQ(编者注: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Q为交易的商
品总量),隐性收入解释了GDP可能被低估、被隐藏,而由于其没有很高的货币流通速度
,即便M很高,也不会引发恶性通胀。”一家知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这样告诉《中国经
济周刊》。 | m********y 发帖数: 21909 | | p********n 发帖数: 216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