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e 发帖数: 15912 | 1 “考研基地”阴影下的曲阜师大
2014-01-16 12:15 来源:光明网教育 我有话说
光明网记者 朱越
“我记得一个故事。从前,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
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
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到底,什么事情其实都是自处。就像人生,总有某
个阶段,内外煎熬困顿,人不知我,但还要继续前行。这时候,作为曲园人,内心要宽
裕才成。”
这段富于哲学意味的话出自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徐璐。8日下午,光明网教
育频道发出《曲阜师范大学“考研基地”之痛何解?》的稿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
注,并收到数位曲阜师大校友的致电及邮件。10号深夜,徐璐也给记者发来信息,问是
否可以补充一些话,随后在近3000字的自述中以此作结。
今年1月6日,研究生入学考试刚结束,一则新闻报道将曲师大学子的心情拖至谷底
。媒体在报道2014年考研盛况时,采访了一些所谓“考研基地”的考生,他们来自两所
“久负盛名”的高校——信阳师范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
报道称,在一些二三本学校,考研率普遍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在山东、河
北这样的人口大省,一本大学录取线相对较高,不少高分考生被调剂到省内二、三本院
校。由此,不少学生在大一入学时矢志“四年磨一剑”,考研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第
二次高考”。
“考研基地”阴影下的曲阜师大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多年来始终难以走出“考研基地”的阴影
事实上,“考研基地”是曲阜师大的“旧伤疤”。早在2004年,曲师大就因某报《
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两篇报道闻名全国。在
“考研基地”的“桂冠”下,每个单独个体无形之中都被视作了应试教育下的“考研机
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成为描述这些学校的学生频率最高的词语。
曲阜师大是不是中国大学中的 “异类”?所谓的“基地分子”跟全国2500多万学
子究竟有多大不同?“考研基地”是曲阜师大的“阴影”还是“光环”?光明网记者在
采访中,接触到一些曲阜师大的在校生和校友,听到了他们许多平淡真实却又透露出些
许无奈的故事。
孔孟故里的青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1987年,李钧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时,还带着一丝抵触情绪。那时年少轻狂,高考分
数不低,所以只填报了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新闻专业两个志愿——这两所高校在山东各
自仅招收一名学生。结果令人遗憾,李钧被招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
四年后,李钧被学校选留在新闻中心工作,这也算是圆了他的新闻梦。
新闻工作让李钧有机会深入了解母校,那时的曲阜师大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著名
学者陶愚川、抗癌十年的北大才子张元勋、数学界“怪叔叔”王长钰…… 李钧提起这
些名字时如数家珍,“他们才是真正内方外圆、有个性的人,说得文艺一点是‘静水流
深’,说得江湖一些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李钧说,知道“人外有人”后,他开始为自己当年的“眼高于顶、不知天高地厚”
深感羞惭。光阴流转,到了2006年,李钧决定将全部身心都安放在这里。
在读完博士后,济南的几所高校都曾想将李钧调任过去。但当李钧征询家人意见时
,岳父陈信泰对他说:“做学问要放下功名利禄心。曲阜最适合做学问,要沉潜下来,
留下一点能传之后世的东西。”
“真正踏访过曲阜的学者都知道:曲阜城虽然小,但‘中国文化的根就在这里’”
,李钧这句肺腑之言代表了很多曲园学子的心声。
“曲阜师大学生离开这里后,会发现再也找不到能这样安心做学术的地方”,2011
年毕业后在北京某中学工作的靳日波,回忆起母校时用了“小城大学”来形容,言辞恳
切。“曲阜是个偏僻小城,不繁华、没有物质的诱惑,在这里读书的人都耐得住寂寞,
不受娱乐消遣活动影响,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曲园人踏实质朴的求学风貌。”
据了解,曲阜师大在曲阜建校,根本原因是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曲阜南面的邹城则
是孟子故乡,所以曲阜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学校对《论语》很重视,让我们接
受很多传统文化教育,这都对曲师大的校风和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靳日波说。
曲阜在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优势”,也许只是相对而言。李钧坦言,“这个地方到
底有多偏僻,没来过的人根本体会不到,压抑四年,有些孩子会带着一种背反背反的心
理逃离这个地方——但出去后就再也找不到这种环境,很多青年才俊在离开后都对母校
充满眷恋。”
“曲阜师大和所有曲阜师大人就是靠着自强精神,走过了近60年风雨历程。”正是
这座有着如此深厚历史优良学风的大学,近年却无数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建校半
个世纪后,怎就成了所谓教育制度“扭曲异化”的标志产物?这让在曲阜师大生活、学
习、工作了25个春秋的李钧感到不解。
离开母校的梦想——"流失的人才能再建一个曲师大"
中国激光杂志社英文编辑部主任王晓峰是曲阜师大物理系1998级毕业生,出身农村
,高中时候的他并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样”。
“曲师大地处县城,学术交流不足,刚上大学时大家对科研工作知之甚少,要大家
在大一就选择考研方向,实在是高估了我们。”
王晓峰说,学生心态的分化主要是在大三,很多人开始想尝试科研工作,但由于没
有近距离接触过科研工作,不排除有些同学的选择有一定的随众性。
“我不知道曲师大有多少学生选择考研,就我们班来说大概有一半人吧,60%都考
上了,北大、清华、复旦这些一流高校都有考上的。考研成功率比较高,说明大家决定
考研时都很慎重,绝大部分人是严肃对待这件事,而不是盲目报考。”
一方面地缘因素给曲师大提供了一方专心搞学术的沃土,另一方面又始终是阻碍曲
师大人才发展的“硬伤”。曲师大人事处处长李兆祥甚至曾用“流失的人才能再建一个
曲师大”来形容该校人才流失的严峻形势。
“虽然学习风气很好,但这些地方院校的学生,接触现代科学仪器的机会较少,本
科生也没有多少机会到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条件没有重点高校好。这种差距确实是存
在的。”王晓峰表示。
很多校友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曲师大物理系的李国华教授。“在国内激光技术领域
是数一数二的专家,很多光学实验室都会用到他的研究成果。”在王晓峰看来,如果他
是在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学校,研究团队肯定会更加强大。
随着近些年高校扩展硕士、博士点速度增快,其它省市高校不惜动用重金吸引人才
,这也造成了曲师大优秀教师资源的加速流失。“常州大学现在为扩展硕士点、博士点
,竟动用最高待遇拟从某学院一次挖走三、四位优秀教师。”李钧无奈地说。
即便文化底蕴再丰厚,曲阜也难以将一代代优秀学人“囚禁”在这座小县城。
[责任编辑:战钊] | s******r 发帖数: 2876 | 2 那之前高考比曲师学生成功的,
不更是人才,不在曲师过一遍,
就都是废柴不成。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考研基地”阴影下的曲阜师大 : 2014-01-16 12:15 来源:光明网教育 我有话说 : 光明网记者 朱越 : “我记得一个故事。从前,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 : 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 : 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到底,什么事情其实都是自处。就像人生,总有某 : 个阶段,内外煎熬困顿,人不知我,但还要继续前行。这时候,作为曲园人,内心要宽 : 裕才成。” : 这段富于哲学意味的话出自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徐璐。8日下午,光明网教 : 育频道发出《曲阜师范大学“考研基地”之痛何解?》的稿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