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清朝的衰落如今轮到西方头上
发表时间:2015-06-13 14:55:31
字号:A-AA+
关键字: 中国模式张维为纽约时报中国道路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
国故事中国共产党
中国为什么会成功?这是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多年
来努力试图阐明的一个问题,既是向中国人自己,更是向国际社会。
昨天(6月12日),《纽约时报》刊登对张维为教授的采访,张教授指出:西方不少媒
体和批评人士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的歪曲,让他想起了1793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访问中
国的情景。在那时,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异国使节面前摆出一副傲慢的姿态,展现着中国
版的“历史终结”论。如今,西方民主“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事情难道正在发生反
转?这一命运似乎降临到了西方头上:西方正在变成傲慢的“乾隆”?
张维为教授认为,对这种傲慢,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形成新的“中国话
语”,造就新的“中国叙事”。
[点击查看大图]
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
以下为《纽约时报》报道全文:
不少中国学者和官员都曾提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阅读过张维为教授的专著——《中
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并把它推荐给前世行总裁罗伯特·佐利克这样的人
物。当记者向张维为问及此事时,他答道:“我很高兴,习近平推荐了这本书。”
现年57岁的张维为,十几岁的时候曾做过雕刻厂工人。2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做邓小平
的英语翻译。作为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和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是政治和
经济发展“中国模式”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按照张维为的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最终会获得成功。他2014年撰写的新书——《中国超越:一
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将上述观点进一步深化,其英文版将在今年推出。
张维为表示,西方批评人士应当超越长期唱衰中国的逻辑,在这一点上,他们已经错了
几十年。中国不会崩溃;民调显示,大部分中国人都觉得比以往要幸福;中国的经济规
模注定会超越美国。在采访中,张维为解释了,中国必须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即一种“
叙事”或一种“话语”,中国要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并以此克服来自外部的偏见。
[点击查看大图]
《纽约时报》网站刊发了对张维为教授的采访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纽约时报:您曾经是邓小平先生的译员。“中国的话语权”一词,您认为怎样才能恰当
地译为英文?
张维为:我建议译为“中国话语”(Chinese discoures)或者“中国叙事” (Chinese
narratives),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译为“中国的政治叙事”(Chinese
political narratives)。这也意味着,中国话语在世界上应有一席之地。
纽约时报:为什么“中国话语”如此重要?
张维为:话语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快速变
化的大国。中国崛起具有全球意义,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和疑虑。在我看来,中国必须直
面这些问题和疑虑,对自己的人民,对整个世界清晰而自信地解释和表述自己。这就不
仅在内容上,也在形式上,对新的话语提出了要求。
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官方话语,包括党的理论和外交政策的声明等。不过,这些话语对
外国人,甚至是一部分中国人来说,还不是很好懂。理解这些话语,需要拥有对中国政
治背景的知识。例如,对中国自身发展来说,对统一党内思想来说,“科学发展观”是
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不过这个概念外国人不容易理解。
自习近平执政以来,他号召共产党要改变文风和会风。他自己以身作则,与群众交流时
采取了更为直接和活泼的方式。
纽约时报:拿什么来建立这种话语呢?
张维为:就中国而言,为建立这种新话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业已成熟。对这种话
语,已经产生了明确且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崛起已经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中国已经不
能回避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任何疑问。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同样希望更好地理解,中国已经
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未来将会做什么。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只要有需求,就会有
供给,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纽约时报:您的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的工作有哪些?
张维为:我们特别关注中国发展模式和经济模式。
在2011年与弗朗西斯·福山(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作者
)的一场辩论中,我告诉他,我们确实在质疑很多西方人当做不言自明的假设,例如什
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真正的良政。我们也同样质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质疑其对中
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秩序的看法。
我举个例子,好让你更好地了解我是怎么看中国模式的。
在政治领域,中国建立了一套或许可以被称作“选拔+选举”的“选贤任能”模式。这
种模式可以与西方纯粹依赖选举的模式进行竞争。
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型经济: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混
合,政府调控与市场力量的混合。自1994年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以来,
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经历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国家。尽管中国模
式并非十全十美,但仅仅是上述成功,就足够证明中国模式的信誉。
在社会领域中,中国模式是社会与国家之间高度的良性互动,这与西方的社会对抗国家
模式不同。如今的中国社会极为活跃,但同时总体秩序良好。
纽约时报:您最近说过,“我们可以学一点普京”(俄罗斯总统)。您这句话的意思是?
张维为:无论是讨厌还是喜爱,普京和他的团队与西方在很多议题上展开辩论。中国也
必须在多种议题上与西方批评者展开辩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就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和国际的话语。
“全面”,就意味着,中国话语必须能够解释中国的成就、问题及未来。
“透彻”意味着它可以清晰和透彻地阐释中国事务。
“有力”指的是可以与别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辩论。
“国际”,即一种让外国人能够理解的中国话语。
纽约时报:您曾经说过,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解决“挨打”(1949年建
国)、“挨饿”(改革开放)和今天的“挨骂”(来自外国人的)三个问题。您在哪里
看到了这类“挨骂”?
张维为:看看西方媒体,如BBC或者CNN对中国的新闻报道。比起中国媒体对西方的报道
,他们的意识形态色彩至少要强10倍。
他们的意识形态偏见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让我想起了文革期间中国媒体对西方的报道。
只要一提及西方,总是要加上个“资本主义”。如今,只要西方媒体提起中国,他们总
要加上意识形态上词汇,如“共产党”、“极权”或者“独裁”。他们展示天安门广场
的图片,总要在其中放上警察,以表现中国是个压迫式的警察国家。
这类西方宣传不能准确地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也导致了对中国的一再误判。我认为西
方应该克服了自己意识形态上的紧箍咒,摆脱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重新正视这个快速
发展的国家。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其实,我们也不在乎,因为我们
对这种不良而荒谬的报道,对这些可悲的错误预测已经习以为常。让他们继续在黑暗中
徘徊吧。
我在西方生活过20多年(张维为曾获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做访
问学者),我真的认为,有必要唤醒一下西方:学会客观地看待中国并了解大部分中国
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在我与福山2011年的辩论中,我对他提及,西方对待中国的
方式,就让我想起马戛尔尼(在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方面,他在这次访问中一败涂地)
1793年访问中国的场景。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向马戛尔尼展示了中国版的“历史终结
”论,或者说“我们最棒,你一无是处”。当然,在展现了如此的文化傲慢后,历史已
经见证中国后来的急剧衰落。如今,这一命运似乎降临到了西方头上。
纽约时报:邓小平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韬光养晦”。如果说中国正准备找回自己的
声音、自己的叙事,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日子已经过去?
张维为:邓小平确实说过,中国应当“韬光养晦”,并专注于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不过
,邓小平表述这个观点的背后,是一种自信:即中国走在历史正确的道路上。而他观点
的这一重要部分在此后对其阐释中,不知道为什么被忽视了。韬光养晦是基于自信的韬
光养晦。在此立场下,中国核心利益必须得到尊重。这同样也是邓小平的想法。
随着中国的崛起,习近平在一些关键性事务中,正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这是基于
自信,同样也反映了一种中国内部达成的新共识。在这一共识下,随着中国崛起,中国
必须更为积极地参与战略和外交事务。事实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都
曾表达过这一愿望: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并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
纽约时报:美国误解中国了吗?那么欧洲呢?
张维为:美国和欧洲都经常误解中国,特别是他们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预测。区别
在于,大部分欧洲国家似乎更能接受中国崛起并且更多地视之为一种双赢的机会。不过
,美国仍然很大程度上处在零和游戏的状态中,并对中国充满疑虑甚至是敌意。我对美
国的忠告也是:美国应该以双赢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崛起。
(观察者网李晽编译自《纽约时报》) | a*****y 发帖数: 33185 | 2 张维为:四个关键词读懂中国道路
作者:孟娜、李志晖
4人参与 0评论
中华民族正实现全面崛起,这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体现。这条道路有四个“关键词”
:实践理性、民生为大、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将产生深远国际影响。
《中国震撼》作者、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10日接受
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华民族正实现全面崛起,这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体现。这条
道路有四个“关键词”:实践理性、民生为大、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将产生深远
国际影响。
张维为说,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和还要多的国家,摸索出一条自己
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进行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国家保持了稳定
,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还成功应对了1997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纵观世界任何国家,能够取得其中一项,就已经很了不得,但中国几乎全部实现了,
这就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有力证明。
他认为,中国道路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哲学基础,即“实践理性”,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不断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这种实践理性的态度使中国成功地避免了政治浪漫主义陷阱,即认为西方民主模式可
以解决中国所有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避免了经济浪漫主义陷阱,即认为市场经济可以
解决中国的所有经济问题。”他说。
关于“民生为大”,张维为说,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最为优先的位
置,并取得了人类扶贫史上的最大成绩。
他认为,从“民生为大”的理念来看,即使一个国家推动政治改革,也应该着眼于在更
高、更广的层次上提升民生的品质,政治改革最终一定要落实到政府能为百姓提供更为
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关于“混合经济”,张维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它是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混合;是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的混合。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高效,也确保社会主义宏观整合的长处,
同时拒绝市场原教旨主义。
他说,从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2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经历过金
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大国,而且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获得了空前提高,这
种提高的速度和规模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闻所未闻的。
中国道路的第四个关键词是“对外开放”。张维为说,中国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融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在国际竞争中改进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绝
不盲从。
他说,对外开放使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通过国际互动、借鉴、碰撞、竞争而面貌一
新。对外开放也使我们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自信:中国的经验和智慧可以为整个人类作出
重要的贡献。
“我们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肯定自己成绩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
化改革,不断完善工作,从而更上一层楼。中国所进行的伟大探索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广
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张维为说。 | a*****y 发帖数: 33185 | 3 关于“混合经济”,张维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它是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混合;是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的混合。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高效,也确保社会主义宏观整合的长处,
同时拒绝市场原教旨主义。 | B*Q 发帖数: 25729 | | a*****y 发帖数: 33185 | 5 其实张维为还有很多point没有说
比如中国改开模式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以权力寻租的机会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配合高
度集中的权力体制推动经济发展,然后再以反腐败清剿原罪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
这点美国都没有办法实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