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d 发帖数: 61690 | 1 英国教育大臣借鉴中式教育 主张学生用上海教材
2015年09月01日20:10 中国新闻周刊
英国学校请来中国教师之后
英国广播公司在今年夏天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了一所
英国“顶尖”的中学,并挑选出50名初中三年级的孩子组成
“中国学校”,邀请5名中国教师参与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学”,
于是一场关于“中式教育”的大讨论爆发了
本刊记者/周凤婷
1997年,已经在中国西安教书10年的杨军,顺利完成了西北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业
,并获得赴英国深造的机会。那时她做梦都不敢想,中国教师和中式教育会在英国主流
媒体出现,并引发全民激烈的讨论。
她更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亲身经历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碰撞。今年8月,英国
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三集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
BBC二台播放后,立即在中英两国引爆了民众对于两种教育方式对比的大讨论。
纪录片的拍摄,源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
学校”。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全球QS(注:英国的QS排名是参与机构最多、世界影响范
围最广的排名之一)教育专业排名第一,他们对近年来中国式教育下的学生连续在国际
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名列前茅的现象有很大的兴趣。
为此,项目组选择了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并挑选出50名初中三年级的孩子组
成“中国学校”,邀请5名中国教师参与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学,并用镜头记录下
整个过程。
经过层层筛选的中国老师
摄制组为教师的人选设定了硬性指标:必须是教龄满5年的从事英语语法、数学、
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并且能进行全英文教育。而杨军幸运地入选了五名教
师之列。
在完成英国PGCE课程后,杨军留在了英国,成为英国中学中少数的华人教师。PGCE
课程全称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是成为英国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
的课程,相当于在中国取得教师资格证。
当BBC的制片人找到杨军时,她已经在当地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授物理、生物和化
学三门课程将近十年。摄制组对她唯一的顾虑是,接受过漫长英式教学训练之后,杨军
能否回到正统的中式教学模式中去?
杨军是60年代生人,从小学到研究生,她在完整的传统中式教育体系下学习、成长
。她说,“用中国教师的方式讲课,是我的天性。”在后期的合作中,她用行动证明了
“骨子里是中国人的天性”。
2014年12月底,在经过四轮苛刻的面试和心理测试后,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
教师李爱云、杭外剑桥高中的数学教师邹海连,最终收到了BBC摄制组发来的邀请函。
李爱云担任“中国学校”的校长,邹海连任班主任。其他三名皆为已在英国教书的中国
老师,杨军教科学,另外两名老师教普通话和体育。在面试过程中,他们被反复强调,
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要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教学。
在中国,邹海连的教学其实是“偏西式的”。在杭外教书的第三年,他就进入本校
的剑桥高中部,课堂采用小班化教学,用英文讲授IGCSEA和A-Level课程。两者都是英
式教育体系下的课程。中国学生通过这样的高中学习,能与英国的大学无缝衔接。
这两位来自中国一流高中的教师都被告知,博航特是英国顶尖的高中。在项目的设
置中,50名“中国学校”的学生,将在一个月后通过数学、科学和普通话考试,同博航
特九年级的其他学生一争高下。以此来探索中式教育的独到之处,以及是否适合引入英
国课堂。
但在摄制开始之后,他们发现,这所中学离他们熟悉的“顶尖”,还有很长的距离
。而信心满满的中国老师们,在一开始就遇到严重的阻力,想象中顶尖中学的高材生、
全力配合的学校和家长都不存在。相反,他们似乎来到一所学生可以在课上旁若无人的
玩B-box、化妆、烧水泡茶、玩纸飞机的三流中学,学生在课堂上散漫、无序的表现带
给他们的失落感,也与当初他们为冲破BBC摄制的重重考核关卡所作的努力不成正比。
性情温和的邹海连数次在录制中控诉,“我从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学生”。在实验进
行半个月之后,他用“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无能为力
”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中式教育与英国学生的正面碰撞
为了尽可能靠近想象中“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BBC设置了50个人的大班,每天
13个小时的教学时长,并要求学生穿中式校服、升国旗、做早操和眼保健操、轮流值日
打扫教室卫生。杨军还主动提出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扇子舞和中国剪纸。
教室也被布置了一番,汉字标语写着“求实、奋进、博学、谦虚”。学生的课表也
是按照中国中学的模式定制的。早上7:00到校,7:30开始早自习,11:45下课,中午
休息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晚自习,晚8点离校。孩子们从早到晚都有课,每个老师
的课程在三节或三节以上。同时,“老师每天都要接受BBC记者采访。”李爱云说。
而这对于原本一个班只有二三十个同学,从小被倡导“尊重天性,寓教于乐”,每
天下午3点半放学的英国初三年级学生来说,一开始非常难以适应。第一天晚上7点多,
教室里就睡成了一片。
李爱云所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也已经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有足够的时间
互相了解。她理解英国学生不能适应的原因。李爱云向摄制组反映,国内的中学并非如
此,她所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但英方理解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
就是有晚自习的”。李老师说,他们只能接受这个英国人想象中的“传统”中式教育模
式设置。
于是在BBC的镜头中,这样想象中的“对峙”也多次出现。在第一、第二集中,多
次出现学生和老师的对峙镜头,起哄、面壁罚站、被赶出教室的镜头比比皆是。教师的
权威和学生的反叛,似乎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局面。
上课第一周,苏菲、卢卡斯都不适应中式教学的规矩。杨军上课前要求学生起立,
苏菲明目张胆地坐在座位上;杨军请讲话的同学安静下来,“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卢卡斯却和他的同桌玩起了B-box。
几次劝阻不成,杨军很生气,用中国老师擅长的“比较法”告诫她的英国学生,“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学的比中国学生少,因为你们拖慢了老师的进度。”苏菲却被这句话
激怒了,不停地在座位上抗议,她认为“这简直是对全班同学的侮辱,太过分了!”
最终,这场较量以苏菲被要求去教室门口罚站而告终。
杨军熟悉这种局面。十年之前当她第一次走进英国的课堂,也曾被这样“羞辱”过
。那时她刚开始成为一个英国教师,即使学生摔门而去,她也要扮演开明教师的角色;
她要学会有幽默感地面对,偶尔还要自嘲和自黑。请家长也不是一个电话那么简单,她
需要首先报告给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教师和学生坐下来解决问题,谈判破裂才会最
终惊动家长。“新来的老师都需要承受这个挣扎的过程。这个国家的习惯就是这样,学
生尊重老师是因为信任和对老师有信心,这需要一个试探的过程。”
但这次再次面对“羞辱”,杨军可以和十年前不同了,她被允许用老师的权威命令
学生,甚至可以直接请家长到学校协同解决。
在中国,“不听话”是“坏学生”的标签之一,学生会因此被老师责骂、罚站,甚
至被要求将座位挪到讲台边上或者最后一排。但在英国的这个“中国学校”里,用教师
的权威对待他们并不奏效。“不听话”是表达个人意见的方式,叛逆是集体的,包庇是
相互的。何况,一个月后,他们又会回到原来的学习环境中去,和这些中国老师再也不
见,顶撞一时又何妨?
五个来自学生纪律最好的国家的老师,第一次面对混乱的纪律,束手无策。这甚至
惊动了博航特教导主任出面解决。
除了纪律,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在老师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数学。根据在国内
的教学速度,邹海连就曾“一不小心”用15分钟讲完了原本需要用一周时间完成的三角
函数。在邹海连的剑桥班中,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能在考试中得到A或者A+。
而在博航特的班级里,他还需要额外加班给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补课。最让他失望的
是,补课班上还有学生故意逃课不参加,比如卢卡斯。“我大老远从中国来,为你们带
来中式教学方法,你们让我失望。”他对他的学生说。
而在严苛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卢卡斯向BBC记者坦白,“这和博
航特的日常太不一样了,我在努力适应。我只是想去看八年级的篮球比赛,因为看篮球
比赛的时候,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博航特中学,参加中式学校,使我非常怀念原来的校园
生活。”
与互动性强、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的课堂相比,中式课堂淡如水。博航特的教务主任
沃恩如此直言不讳地评价杨军的科学课,“这像是小时候星期四下午的一节课,快被热
死了,只能勉强让自己不趴在桌子上。还有声音在耳边持续嗡嗡作响。”他听着老师不
停地毫无互动不带感情地讲固定的PPT内容,觉得自己和学生都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
对此,杨军也无能为力。她懂得如何在20个人的小班里教学生分组实验,但在50个
人的班级,条件不允许。她试图在教室中央做实验,50个人围了好几圈,效果并不佳。
一边听讲一边抄板书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并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消化笔记的知识点,
部分孩子很快就受不了这种强度,放弃了。这也是传统中式学校需要学生长时间留在学
校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没有自制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
即使学生轻言放弃,家长也并不百分百支持。在中国社会,教育是全民的,家长配
合老师管教孩子,天经地义。而当邹海连因为学生违规将烧水壶带到班上,他请家长到
学校,本意是想让家长协助他管制学生,给孩子一个威慑。可还没等他开口,反而受到
了家长的一通抢白,“我儿子告诉我,他认为这是基本的人权,因为12个小时不能喝热
饮。我提醒过他,带水壶到学校,会有健康和安全的隐患,但他还是带了,这就是他的
本性”。邹海连只好尴尬地笑着附和。
一次对中式教育的戏仿
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是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制片人之一。他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这部片子是一次实验。节目的简介里就告知了观众这点。当然,它不是一
次科学性的证明谁对谁错的实验。”
对于这场实验,校长尼尔·斯特劳格的内心是矛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某
些核心科目在国际性的评估中落后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他希望中式教育能给英国课堂带
来改变,又不想最终被证明老师唱独角戏的枯燥课堂比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更优越。
在校长尼尔看来,这场实验让他明白了上海能够问鼎PISA的原因不在于优越的教学
实践,而在于中国家长、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价值观合力作用的结果。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
际评估计划。在2012年的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的测试中均排名世界第
一。
尼尔在2013、2014年到访中国苏州、上海等地的中学观摩教学,看到的是“勤勤恳
恳、循规蹈矩的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我还看到体育课上学生们成堆扎着在闲聊,因
为体育根本不重要,成天待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也没把它当作一种调剂”。但他很清
楚,这样教学下的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将会遇到的竞争对手”。
他在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从这次教学实验里我学到了两点:延长一天的学习时
间对学生们是有益的;老师们也可以时不时地在教室里尝试下“独白式”授课法。
《卫报》的评论将这场实验称之为“一场文化差异的滑稽碰撞”,将之比喻为“一
个聪明的厨师不会拿油锅和土豆做出一道港式点心出来”。
升国旗、做早操等等都只是对中式传统教育的形式化的模仿,除了引发学生的牢骚
之外,没有其他价值。学生质疑,“那只是把国旗升上去,然后呢?”
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思想品德上,当老师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社
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立即引发学生的反驳,“不对,你应该做你自己”。当老
师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说的永远是对的”之类的儒家伦理时,学生立刻质
疑“万一我的父母是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呢?”
英国的价值观里,提倡“和自己比”,今天的你战胜昨天的你,就赢了。但在中式
教育里,鼓励学生和别人竞争,“第一”才是目标。中文老师赵薇就不断提到,是因为
英国良好的福利体系让学生变懒了。他们没有准备好去竞争。即使是一场1000米的长跑
,都可以让学生沮丧到落泪。
争议还来自于博航特学校本身。纪录片中学生纪律散漫,不尊重老师,抗压能力小
,与BBC对外宣称的“优秀中学”形象不符。虽然博航特是公立学校中的佼佼者。但英
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很大。
曾于1997~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奥利弗·克莱默表示,“如果这5位老
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
国老师失望。”伊顿公学是英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
而英国网民对这个实验的评价,也有些出人意料。反感每天13小时的马拉松式教学
的留言并不多,相反,更多的是他们对学生不尊重老师、没有纪律性的批评,并表示这
不是英国学生的正常状态。一名叫杰克的网友对“偏重那些自大,不懂得尊重别人,举
止恶劣的孩子感到遗憾”,他写道,“我不赞成体罚,但有一些规矩还是必要的。”甚
至有人怀疑这是事前被安排好的真人秀,但这一猜测遭到巴格诺尔的否认,他说,“我
们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在为期一月的试验课程中发生的所有事实。”
虽然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仍表示,这是一次“公平”的比较,但在
专业人士和几位亲历的老师看来,最终呈现的效果中,真人秀哗众取宠的成分多过纪录
片式的理性探讨。李爱云在看完第一集后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
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而对于两位来自中国顶尖的公立学校的老师邹海连和李爱云来说,这一个月也让他
们对纯粹的英式教学有了全新的体验。
邹海连意识到,和真正的英国老师比,自己的课还是蛮中式的。比如,他备课非常
仔细,会预估课堂、学生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想好应对解决方案。哪怕就是选几道例
题,也要想好前后顺序,和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就像在帮学生设计学习路线,国外老
师一般不会这么仔细。”他说。
一个月后,考核的成绩揭晓了,“中国学校”的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普通话三门考
试都力压博航特本校,其中数学的差距最明显。
虽然该片播出后在两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英国校长联合会候任主席克
里斯托弗·金认为,这不可能对英国教育系统产生影响。“五个老师怎么可能给英国学
校带来长期而有意义的影响?”他反问道。
他们向中国教育学习什么?
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得到美剧般的追捧,这个现象极为罕见。
纪录片最终肯定了中式教育、尤其是在迅速提高成绩方面的优点,
西方开始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方法,而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
本刊记者/周凤婷
BBC的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从8月4日开播以来,受到了中英两国
网友的极大关注。仅第三集的图文整理,经知名博主刊发后,在5天得到了超过2万条评
论,5万条赞,以及6万次转发。
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得到美剧般的追捧,这个现象极为罕见。而纪录片最终肯定
了中式教育、尤其在迅速提高成绩方面的优点,以及其进入英国课堂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模式真的足够优秀吗?为什么中国孩子前赴后继去留学的国家,突然掉
转过头,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方法?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
借鉴中国的数学教学模式
虽然对中国观众来说,请中国老师给英国熊孩子上课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节目创意,
但在英国,有关教育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年。英国官方对中国数学教学模式的借鉴
,在去年就已经启动。
2014年11月,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推出了他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计划。计划中提出英国学校应该重拾“全班教学”方式,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
取得了成功。此外,他主张所有教师都应当给学生一本上海的数学教材,并严格按照课
本进行教学,进度与上海同年级的学生保持同步。
尼克·吉布提到的教材,就是上海中小学教辅《一课一练》。2015年2月,英国哈
帕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在英国引进《一课
一练》。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英国版《一课一练》第1册已经面世。根据英国中小
学的教学内容,23册的中国版本在进改编和增删后,将一共在英国发行11册。
不仅引入中国课本,英国政府也引入中式的教学方法。2014年,作为英国政府1100
万英镑提升数学计划的一部分,上海市第一批29名数学教师远赴英国短期教学,着重帮
助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水平,其中包括如何“让学生拔尖”,即不断强化学生有能力学
好数学的信心和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一旦发现学生成绩下滑,及时加以干预,等
等。
英国教育部急于向中国取经的原因,是缘于在国际测试中,英国学生的平均水平远
远落后于中国学生,比如PISA测试。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每三年测
试一次,主要是评估了学生们在阅读、数学与科学方面的竞争力。
2012年,来自65个国家超过50万的15岁-16岁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的测试。结果,英
国学生数学平均分为494名列第26,阅读排名第23,科学排名第21。更让政府震惊的是
,该报告还显示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有850万成年人的算术能力相当于10岁孩子的水
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上海的学生在PISA的三项目排名均为第一,这已经是
上海第二次蝉联冠军。
在历届国际奥林匹斯数学竞赛中,中国队也多次获得冠军。一直到今天,和乒乓球
一样,在世界比赛中,中国奥数队拿金牌是常规,拿银牌才是新闻。
显然,中国教育中强调与他人竞争、服从权威、统一标准的教育理念,得以使勤奋
、聪明、目标性强的学生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同龄人。
开始反思自主学习
2014年,丹麦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丹麦9年级Z班VS中国初三13班》,则试图以更
科学的方法来比较关于中西教育结果的不同。
摄制组将丹麦奥胡斯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同哈尔滨最好的中学之一69中的两个班级
进行平行比较,并请丹麦的教育学家出试卷和团队协作的考题进行评估。其中数学测试
,分别用丹麦和中国的试卷进行两次测验。
最终的结果显示,中国学生阅读以76比70险胜,数学更以90比30的3倍差距完胜,
而且在丹麦教育家和学生引以为傲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测试中,中国学生也因为良好
的专注力和思维拓展性而获胜。只有在英语测试中,丹麦学生的成绩有明显优势。
在纪录片中,丹麦奥胡斯地区这所学校每天下午两点就放学了,学校的学生也表现
出和博航特中学相同的特质: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对老师没有
足够的尊重。在那样的学习环境里,学霸是受歧视的。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在接受采访
时哭了,因为她被班上同学质问,“你成绩这么好,还在这里干什么?”这让她觉得委
屈,“我只不过是做我想做的事情。”
过去四十年,欧洲多数国家的公立学校一直在鼓励教学从“填鸭式”向自主学习的
模式转变,尊重天性,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现在,他们却发
现,自主学习已经到了要反思的时候。
西方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和争论,在更早就已经开始。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
教授蔡美儿引发的关于“虎妈”的争论,至今仍有余温。
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几乎站在了整个西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对立面。但这
一次,美国社会对她的行为并非是一边倒的指责。反对者指责她价值观单一,甚至有人
指责她已接近“虐待”女儿;但也有不少支持者佩服她的果敢和强权。
西方奉行的快乐教育,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正在逐渐展示出它的弊端。蔡美儿有一
套自己的逻辑,“对我而言,孩子的快乐毫无疑义是第一位的。但问题是,快乐是没有
统一公式的。我并不认为对孩子放任自流会让他们更快乐。许多小时候很自由的西方青
少年一点也不快乐;相反,在西方,青少年压抑、焦虑和自弃的情况很不乐观。”
四年前,蔡美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表示,现在很多美国学校太过强
调“创造性”,以至于完全忽略了记忆和练习。这样的做法是有严重局限性的,尤其是
在数学和音乐领域。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又过分强调“记忆和训练”,忽略了“创造性”
的重要。“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应该增加创造力的培养,以达到平衡。”蔡美儿说。
西方教育自身面临困境
相比于英国,美国学生在PISA的表现更差。2012年的排名中,美国学生在阅读方面
排名24,数学能力仅排名36。数学成绩不佳,是长久以来积累的顽疾。
教师终身制成为公立学校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和宽松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公
立学校的老师享受着非常特殊的待遇。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包括幼儿园起到高中阶段
,除非触犯法律,或者学校裁员(即使裁员也只能裁新进入系统的教师而不是根据能力)
,否则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铁饭碗。
终身制制度和美国教师工会的强大势力,使得学区无法辞退不合格的教师。因为这
么做需要面临听证、上诉等冗长的诉讼过程,以及昂贵的费用。据统计,解雇一名不称
职教师的法律费用约20万至50万美元。
而英国公立学校,却面临教师短缺的尴尬局面。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全英国的中
学目前有5500名数学教师的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和沿海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而这一
情况导致数学老师的门槛降低,部分学校甚至安排体育或者地理老师给低年级学生教数
学。全国校长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有2/3的学校招不到有资质的教师。超过1000名校
长中,有62.4%的人在调查中承认招募新教师遇到困难。
教师薪资待遇不高,也是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2014年英国学前与小学阶段教学岗
位教师的基本工资加上津贴后,平均年薪为36600英镑,中学教学岗位的教师为39600英
镑,相当于有经验的白领平均水平。但和中国教师一样,除了日常教学,教师在课后有
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英国人要的是什么
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在看完纪录片之后,不约而同表示,这哪里是“中国传统教育
法”,分明就是我们的“传统方法”。一位英国网友回忆,在1960年代的文法中学,如
果在课堂上捣乱,会被老师扔粉笔,被叫到校长办公室鞭打,然后绕着操场跑20圈。
这个严格的传统至今仍在英国的私立学校执行。以伊顿公学、哈罗公学为代表的顶
尖贵族私立学校,一直执行着一套比中国中学更为严苛、竞争更为激烈的教学体系。要
想进入伊顿公学,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11岁参加资格考试,13岁参加综合测试。
这些最顶尖的私立贵族学校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学生
的50%。
伊顿的教育观一直以来都是“崇尚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男孩们来伊
顿的第一年,舍监会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的活动,伊顿公学设有8门必修体育课和27门
选修体育课,每周体育课时达23小时。
直到现在,在伊顿公学,每天早晨,身穿白衬衫、黑色背心、黑条西装裤和黑色燕
尾服外套,系着白色领结的学生们都要去教堂里读圣经。学生需要全面地学习哲学、文
学、历史、地理、艺术、物理、生物、政治和商业等课程。
即使是在公立学校, 2014年出台的《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中,除了强调数学
等科目的教学外,之前绝大多数细则没有改变。比如明确了从小学至初一的9门基础课
程分别是:艺术与设计、公民、计算、设计与技术、外语、地理、历史、音乐和体育。
艺术类课程占基础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参与社区、企业、博物馆提供
的活动,接触到绘图、模板、切割、焊接、电路等生活的必备技能,了解机械、纺织、
建筑等多方面的基础材料和审美特质,掌握通过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
中式教育在被西方关注的同时,也有教育学者表示担心。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赵勇
于去年5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
试。他认为看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看一两个指数。“美国不应当把中国也在努力
抛弃的应试教育的垃圾再捧起来当宝贝。”
另一个现状是,在西方高校,这些“不成比例的优秀”的亚裔学生并不受到同学普
遍的欢迎,他们被认为是“有很高的SAT分数,能学且好强,但极少参加社会活动”。
事实上,不管是请中国教师到本土讲学,还是拍摄纪录片,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所做
的,是反思自己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弥补的方法。
中国教师和教育界专家并不需要对此沾沾自喜,不管是中国的教育方法还是教育中
传达的价值观,都没有优秀到被西方仰慕和照搬的地步。归根结底,英国需要的是中式
教育“严格”的皮囊,至于皮囊之下的价值观,以及一味灌输而缺乏批判思考的教学方
法,在喧嚣过后,都会被一一丢弃。
(实习生李甜对本文亦有贡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