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版上很多人没搞清楚川普政策就认为华人必须回流
相关主题
献给军版:怎么还有那么多工作?工厂自动化历史与未来【zz】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自动化不会毁了人类的经济这场选举简单点说就是‘屁股’对‘脑袋’的胜利 (转载)
问题是美国有什么自动化的生产Re: 来扒一扒Trump的政见 (转载)
谈谈白思豪想要推行的机器人税咋样?叔很后悔投了川普的票!
美国国会出现罕见的两党一致的行动美国到底为什么那么害怕全球化
最近刚明白,这货对发展川普竟然说:中国的脏空气飘到了美国!
白宫3月6号发出总统令 禁止中长石基对StayNTouch的收购算算杨安泽的账,越来越觉得不靠谱
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转载)用资本家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自动化话题: 劳动力话题: 任务话题: 职业话题: 工作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版上很多人没搞清楚川普上台所代表的大趋势就开始宣传华人必须回流
川普上台代表的是全球化的结束和区域化经济的兴起。中国以前靠廉价劳动力和低人权
优势的道路再也走不通了。
在去全球化以后,为了抵消美国本土的高人工成本,川普势必要大力推广人工智能与机
器人技术的普及。为此,川普不会简单的把美国制造业拉回国内,还肯定会推动劳动力
自身的升级和提高。因此,高智能、高技能、学习能力强和富有创造力的劳动力会成为
美国产业界的最爱,而吃闲饭不干活还光闹事的黑穆墨会成为驱逐出境的首选对象。
华人实际上是完全满足美国产业界需要的,所以根本不必担心。需要担心的是美国左比
和国内的包子。
==========================
2017-01-29 人文经济学会
编者按:1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发表题
为 “改革突围、创新突围——2017年的中国经济”的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未经作
者审阅。
1.中国现在面临的国际形势:外需萎缩,反全球化,以及为什么
首先怎么理解中国经济从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向6%~7%中高速的增长?要先理解全球的格局。
假定有两个经济体,一个富有,一个贫穷。富国是10万块资本,300个人。穷国是10块
钱资本,3000个人。前者类比是欧美和日本,后者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两个经济
中间之前有一道蓝墙隔开,大家各过各的日子,穷就是没资本,没资本就没有提高生产
率的手段,很大程度靠人力、靠自然力,经济进步就很慢。富国资本雄厚,可以转化为
生产力,所以贫富差距会拉大。
现在把蓝墙打通,就是改革开放,把这个壁垒打开。打开以后:两个经济体加到一起算
,资本总量就变成10万零10块钱,人口总量是3300人。要素的相对比例都发生变化,用
我们熟悉的话就是“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
第一,富国的资本总量只加了10块钱,但是人口总量加了3000人来抢,原来300人用10
万块钱,现在3300人用10万零10块钱,所以资本的稀缺程度提高了。为什么全球化以后
,华尔街可以赚到很多钱,道理就在这里。
第二,富国有科技,3300人来抢科技,科技的稀缺性也提高了。但是富国经济的麻烦是
,原来只是在300人现在要3300人一起竞争工作机会,劳动者的竞争加强了,这个过程
中,富国的劳动者蓝领、下层白领难受了,因为他要面临3000个原来收入只有1块钱的
力量的冲击,不会干拉倒。所以发达国家失业率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
,道理也在这里。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被破坏,全球化以后两极分
化严重,基尼系数上升。华尔街、硅谷赚到了大钱,但中间有一个很大的人群很失落,
制造业工人、中下层,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要超过他们得到的好处。当然好处也
有,就是中国的产品很便宜,美国享受到了稳定的物价,所以,穷人实际的生活水平降
低得不会那么严重。但是和华尔街、硅谷一比,相对收入的落差就出来了。
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二战后高的基尼系数降下来,然后又回上去,然后就带来了社会矛
盾。因为很多美国的大妈大叔,够不到金融、也够不到高科技,人数上又是大头,就会
有愤怒感,所以在全球化高涨当中发生了“占领华尔街”。
现在这个全球格局,发达国家、美国的平均水平是在下降的,但是中国在提高。我们的
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金,升到现在的8000美金,深圳是几万美金(25000)。而美国
呢,从1978年的13500美金升到现在也就5万美金。
所以,特朗普也出现了,特朗普反映了一个趋势:所有大的变化中,并不是每一个人、
每一个集团、每一个板块都同等可以获得收益,有高有低,有得有失,所以社会矛盾就
会起来。
这里还要谈到一个术语:比较优势。李嘉图的理论,说的其实就是各国扬长避短,拣你
生产率高的东西干,这样整个社会的总体产出就会高。但是萨缪尔森后来的研究结论说
这不对,因为中国啥都搞,搞完袜子搞汽车,搞完汽车搞飞机,搞的大家优势趋同了,
逼得发达国家不知道干啥了。老萨临死前就问了一个问题:原来造自行车的现在开始造
飞机的,原来造飞机的造什么呢?他的结论就是:在共同的比较优势下,一方可能永久
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中国就是通过这样,这些年赚了巨额的高额顺差。而美国比较优势没了,经济以外的规
律就要发生作用了,贸易摩擦,制造壁垒,甚至国际紧张,都来了。金融危机也来了。
从外部看,我们现在的经济下行首先就是全球的外需收缩,全球外需如果你是一个主要
靠内需发展的,对你影响就小。偏偏我们在高速增长当中,我们是高度依赖外需的,那
当然影响更大。
2.中国现在面临的国内形势:成本优势减弱,体制成本重新上升
从内部看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成本在变化,并且核心是体制成本的重新上升。
中国高歌猛进的全球化,就是因为有成本优势。我们不开放真是白穷了多少年,一开放
发现穷就是竞争力。穷就是工资低,工资低就是成本低。同样一个产品成本低叫价就低
,全世界的买家都是一样物美价廉当然买你的。
但是现在这个成本在变化,劳动力成本、土地、能源,所有的价格都在经济高速增长中
变化,最近最典型的例子是曹德旺在美国设厂。
成本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呢?是体制成本。
仅仅把中国崛起归因于劳动力便宜,不准确,因为劳动力便宜并不能解释中国的崛起。
没改革开放前,劳动力更便宜,那个时候没有中国奇迹,现在看非洲很多国家的劳动力
比我们还便宜。不是要素便宜就能够变成竞争力,要素变成竞争力要变成产品,要素变
成产品要组织,组织要在一个体系里头运行。这就引申出来了体制的问题。
所以,让中国经济崛起的真正秘密不是原来穷,而是把原来导致穷的封闭变成开放,在
开放当中允许组织创新,进行体制改革。比如,如果不包产到户,农民就不可能解放出
来,没有生产积极性,依然还会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八亿农民搞饭吃饭还不够吃”。
有了体制改革,才有下面的一环扣一环。劳动力解放出来去哪里就业?这又逼出了民营
企业。产能出来了,市场在哪里?所以又逼出了WTO谈判,1997年签约,五年预备期,
2002中国冲进去,把世界市场打开了,把原来的障碍打开了。进了WTO,一开始还是“
奖出限进”,后来尝到了甜头,全部杀进去,这才冲到了全球化的前沿。
所以,中国的成本优势不完全是原来的劳动力便宜,主要是第二项优势,通过改革,把
原来奇高无比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下来了。
就是这套挺土的打法,把我们的体制成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给出的理论,在中国非常
显著地降下来。体制成本下降,加上原来的要素成本低廉,结合到一起再加第三个力量
——学习曲线。最终构成了后来的“中国故事”。
但是现在新问题来了。新问题是成本又上来了,原来的成本优势消失了。现在我们一般
讲成本优势消失讲的都是劳动力、工资在涨,这个问题当然存在,但是被大家忽略的是
:我们的体制成本重新在高速增长当中举头向上。
1995~2012年是中国最高速成长的这段时间。我们名义的GDP是增长是8.6倍,全国工资
总额涨了8.8倍,税收涨16.7倍,政府除税收以外的收入18.8倍,法定一定要交的社保
五险一金增长了28.7倍,最关键的是土地,政府独家供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涨了64倍!
体制成本上升表现在什么地方?比如,我们到今天也没有达到税收一定要法定,这是十
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我们现在很多的税收是行政部门直接定的,抽税的人定抽多少,
政府定了,不经过人大的审核。那这个就很容易一下子收过头。
比如,这届政府说简政放权,但是很多后来增加的文件大部分都不是计划时代而是高增
长的时代加进去的,我们在这波下行就吃了这个亏。这些是体制性的问题。
现在没有什么资本主义的大帽子,但是小绳索挺多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些事情
加到一起摩擦系数大了。高速长的时候加大摩擦没有关系。问题是外需一收缩,这些变
量就来了。
还有对待新科技的态度,一波三折。
还有城市化,我们的行政区划是组织化的。城市建设说好很好,但是浪费不得了,修了
多少没人去的设施,耗了多少水泥钢铁,水泥钢铁有多少的排放,然后又回到我们的肺
部。你要跟着人口和资源的流动来发展城市化,愿意去的地方好好投,中心城市,城市
群,城市圈。那人不愿意待的地方还林、还环境,青山绿水、特色小镇。
3.为什么说中国经济不会走出现在的困境
第三个部分是,怎么确保我们的成本优势,两个方法:降低体制成本、创新。
中国现在面临的状态是:两个海平面,形象比喻已经变成了三明治,我们夹在中间,成
本已经顶上来了,市场成本也上升了。劳动力大家都贵,土地也在贵。但是我们手里还
没有多少独到性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的竞争就两句话,你要么成本比人家厉害,要么手里有独到的。比如美国苹
果卖到全世界,通宵排队买。他有你没有。现在我们30年改革开放高速成长伟大成就,
全球格局看夹在中间了,底下有印度、有越南,他比你还便宜,他招商引资的力度比我
们当年还强,都学会了。
在这个情况下,就无可阻挡的发生了整个经济增长的模式的变化。现在要继续我们的成
本优势,但是成本当中的那块体制成本,这个东西没有改革,光靠民间解决不了。没有
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主动地发起一轮一轮的深化改革,这个成本很难降下来。
比如社保基金,我们现在很多的法定保障率交得比美国高。当初交那么多是没办法,当
时是国企大面积亏损,所以社保交费率定得比较高。但当时就有一句话,以后要把大型
的赚钱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划到社保去,用那个收益来抵社会保障。但是真要做的时候难
度不小,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这条写进去了,就是要划一批国有资产到社保基金,然
后把法定保障率降下来。
我们的经验已经证明,体制成本降,经济就会很好地发展,体制成本上升,整个国家民
族就会被拖住。所以,2017年,要继续的改革突围。渐进改革的好处就是震荡低,不是
一次性解决问题。但是渐进改革的难处是你要“维持渐进”,所以体制改革一定要改到
把体制成本再降下来为止。
既然这个成本降不下来,那么能不能延长它的时间,就是把成本曲线往右推,尽可能延
长它持续的时间。因为,这条成本曲线一定会上去的,人均200美元到8000美元变成深
圳的好几万美元,这个成本肯定会上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成本曲线往右移,延长成本
优势持续的时间。比如说工人很贵,我生产附加值高的东西,如果还生产袜子,如果还
是这套工艺,这套生产率他就是很贵的。你改变一点。所以真正地对付成本压力就是不
断地右移我们的成本曲线,形成一条长期来看持续有竞争力的成本变动,这是商业世界
里头的不二法门,也是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体系竞争当中的不二法门。
降低成本的第一个突围方向,是刚才说的体制改革。而第二个突围方向是创新,通过创
新来突破全球形成新的僵局。引进新的产品,改变现有的品质,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
辟新的市场,夺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来源,创立新的经济组织,创新才能带来持续的经
济增长。
创新很重要、很伟大,但是创新不是一定会发生的。成本曲线也不一定会右移,否则哪
来这么多的过剩产能、僵尸企业、鸡肋的企业,还有病危停滞的企业?创新是有条件的。
举例说,以色列800万人有3500家初创公司,并且特拉维夫主导了美国硅谷的高精尖研
发,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在特拉维夫设创他们的研发中心,他们靠的是人、想法、发
明创造,靠的是对教育的重视。
总之,中国不创新、不改革,不会走出现在的困境。
a*****y
发帖数: 33185
2
破熊,川普的铁票人群,那些蓝领白人工人怎么办?
w*********g
发帖数: 30882
3

前面说过了,需要重新培训,适应半/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破熊,川普的铁票人群,那些蓝领白人工人怎么办?
w*p
发帖数: 16484
4
自动化的生产线必然不需要太多工人,否则搞个屁的自动化啊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面说过了,需要重新培训,适应半/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w*********g
发帖数: 30882
5

自动化的生产线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有人设计、组装、维护和修理。
洗衣机诞生以后,洗衣工没有了,洗衣机装配、修理工作诞生了。
了解?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动化的生产线必然不需要太多工人,否则搞个屁的自动化啊
a*****y
发帖数: 33185
6
重新培训?难道资本家是傻子?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这又不是川普上台就有的
,为啥川普上台就能让资本家乐意重新培训蓝领工人?
w*p
发帖数: 16484
7
自动化生产线总体是大量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的。你雇1000个工人搞自动化生产线,最后
导致整个劳动力市场对人工的需求下降绝对远超1000个职位。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动化的生产线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有人设计、组装、维护和修理。
: 洗衣机诞生以后,洗衣工没有了,洗衣机装配、修理工作诞生了。
: 了解?

w*********g
发帖数: 30882
8

这无法解释过去100年美国自动化技术一直不停的发展,失业率却没有直线上升至5
0%以上的历史事实。
1,对人工体力的绝对需求下降,对人工智力的绝对需求上升。并非是职位减少了,而
是对劳动力的智能需求增加了。
2,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养活更多为产业界服务的行业,增加第三产业工作。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动化生产线总体是大量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的。你雇1000个工人搞自动化生产线,最后
: 导致整个劳动力市场对人工的需求下降绝对远超1000个职位。

a*****y
发帖数: 33185
9
更别提天朝的工人干洗衣机装配、修理工作肯定比美国蓝领白人要干得好
w*********g
发帖数: 30882
10

淘汰掉智能低的蓝领工人,培训智能高能够学习更高端技能的工人为技师。
后者负责设计组装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前者进入第三产业为后者提供服务。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重新培训?难道资本家是傻子?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这又不是川普上台就有的
: ,为啥川普上台就能让资本家乐意重新培训蓝领工人?

相关主题
最近刚明白,这货对发展【zz】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白宫3月6号发出总统令 禁止中长石基对StayNTouch的收购这场选举简单点说就是‘屁股’对‘脑袋’的胜利 (转载)
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转载)Re: 来扒一扒Trump的政见 (转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g
发帖数: 30882
11

举个100年前的例子而已。不要刻舟求剑。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更别提天朝的工人干洗衣机装配、修理工作肯定比美国蓝领白人要干得好
a*****y
发帖数: 33185
12
第三产业?被淘汰掉的蓝领工人已经够多了,怎么还没被第三产业吸收呢?
倒是自动化更高,会产生更多被淘汰的蓝领工人。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举个100年前的例子而已。不要刻舟求剑。

w*p
发帖数: 16484
13
自动化技术不停发展失业率没有直线上升,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实际上从事工业生
产的工人的数量下降是很厉害的。现在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越来越小,通过
工业自动化来提高就业率根本不可能实现。
https://www.creditwritedowns.com/wp-content/uploads/2012/05/us-employment-in
-manufacturing.jpg
随便贴一点自动化工业化对人工需求的影响:
An ensilage harvesting machine cuts cornstalks in the field and delivers
them to the silo without the handling of the stalks by a single human worker.
An automatic machine produces 73,000 electric light bulbs every 24 hours,
displacing 2,000 hand operators for each machine installed.
A machine digger which operates with 37 laborers and does the work formerly
requiring 7,000 pick and shovel men.
A tabulating machine does the work of 100 skilled actuaries.
The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reports that combines in one wheat
harvesting area have cut the number of farm laborers required from 50,000 to
20,000.
A brickmaking machine operated by one man turns out 40,000 bricks per hour.
The former output was 55 bricks per hour. The increase amounts to 720 times
the former production.
In loading pig iron, two men can now do the work formerly done by 128 men.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举个100年前的例子而已。不要刻舟求剑。

x********e
发帖数: 35261
14
学习自动化机器的维护保养管理啊。机器毕竟是机器。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破熊,川普的铁票人群,那些蓝领白人工人怎么办?
a*****y
发帖数: 33185
15
那才要几个人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学习自动化机器的维护保养管理啊。机器毕竟是机器。
w*********g
发帖数: 30882
16

in
worker.
凭什么把第三产业的就业不当成就业?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动化技术不停发展失业率没有直线上升,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实际上从事工业生
: 产的工人的数量下降是很厉害的。现在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越来越小,通过
: 工业自动化来提高就业率根本不可能实现。
: https://www.creditwritedowns.com/wp-content/uploads/2012/05/us-employment-in
: -manufacturing.jpg
: 随便贴一点自动化工业化对人工需求的影响:
: An ensilage harvesting machine cuts cornstalks in the field and delivers
: them to the silo without the handling of the stalks by a single human worker.
: An automatic machine produces 73,000 electric light bulbs every 24 hours,
: displacing 2,000 hand operators for each machine installed.

w*p
发帖数: 16484
17
造一台机器可能需要50个员工,加10个工人搞保养,但是一台机器省掉的工人可能是
1000.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学习自动化机器的维护保养管理啊。机器毕竟是机器。
w*p
发帖数: 16484
18
搞工业自动化能增加第三产业?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in
: worker.
: 凭什么把第三产业的就业不当成就业?

c******r
发帖数: 2306
19
拉倒吧。川普这样搞就等于美国再乱个,耗个4年8年,没啥大希望的。
美国的产业工人不行,其实大学生硕士生也不行,整个教育制度需要大的改革,而教育
工作者和工会就是一大阻碍。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就开始转型了,还等到你川普来结束这个时代吗?中国本来就
已经改变了经济模式。未来恰恰就是在核心技术,高精尖和美国竞争。而中国的国家总
体能力比美国强,劳动者的素质和努力程度高于美国人,这点就决定了中国的复兴和美
国的衰落。
美国并不能在自己的公民里找到足够的,满意要求的高精尖人才。美国劳动者也被惯坏
了,学习太多政治正确,太少实际能力,学做公民,但却没有工作技能。
中国下一步恰恰要想方设法的吸引人才,特别是华人人才,为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创新做
贡献。
a*****y
发帖数: 33185
20
资本家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内在逻辑有两点:
1.是资本家养活了雇佣工人,雇佣工人只是工具。
2.雇佣工人不是完美的工具:会生病,会抱怨,不能像机器一样随意抛弃掉,还会争取
提高自己的劳动力价格,也即工资。
这是破熊不愿意承认两点
相关主题
叔很后悔投了川普的票!算算杨安泽的账,越来越觉得不靠谱
美国到底为什么那么害怕全球化用资本家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川普竟然说:中国的脏空气飘到了美国!美国生产的口罩的成本是中国的几倍?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c******r
发帖数: 2306
21
美国这样做的话,离开的是人才,资本,和购买力。剩下的是贫穷,苦闷,和民粹。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造一台机器可能需要50个员工,加10个工人搞保养,但是一台机器省掉的工人可能是
: 1000.

a*****y
发帖数: 33185
22
以后破熊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是机器人的美国,人都不需要自然繁衍,慢慢消
亡或者离开美国了,lol
w*********g
发帖数: 30882
23

正相反,会聚的是尖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云计算人才,大量产生的是为这些尖
端人才服务的第三产业岗位。

【在 c******r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这样做的话,离开的是人才,资本,和购买力。剩下的是贫穷,苦闷,和民粹。
w*p
发帖数: 16484
24
搞工业自动化,需要的是高级工人,对低收入蓝领工人绝对是巨大的打击。

【在 c******r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这样做的话,离开的是人才,资本,和购买力。剩下的是贫穷,苦闷,和民粹。
a*****y
发帖数: 33185
25
破熊,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云计算的继续发展,第三产业,慢慢也可以逐渐交
给机器的,不是么?
w*********g
发帖数: 30882
26

100多年前,人们就恐惧的预测,2010年的美国,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是机器的
美国,接线员、洗衣工、打字员、马车夫都消失了,到处都是机器,于是婚姻也不被需
要了,投个硬币,就可以从机器里生出婴儿。2010年的美国,将是个人类消亡的时
代。。。。。。。 TOT
结果如何,看看周围吧。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以后破熊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是机器人的美国,人都不需要自然繁衍,慢慢消
: 亡或者离开美国了,lol

d****o
发帖数: 32610
27
先看保质期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版上很多人没搞清楚川普上台所代表的大趋势就开始宣传华人必须回流
: 川普上台代表的是全球化的结束和区域化经济的兴起。中国以前靠廉价劳动力和低人权
: 优势的道路再也走不通了。
: 在去全球化以后,为了抵消美国本土的高人工成本,川普势必要大力推广人工智能与机
: 器人技术的普及。为此,川普不会简单的把美国制造业拉回国内,还肯定会推动劳动力
: 自身的升级和提高。因此,高智能、高技能、学习能力强和富有创造力的劳动力会成为
: 美国产业界的最爱,而吃闲饭不干活还光闹事的黑穆墨会成为驱逐出境的首选对象。
: 华人实际上是完全满足美国产业界需要的,所以根本不必担心。需要担心的是美国左比
: 和国内的包子。
: ==========================

x********e
发帖数: 35261
28
1000工人工作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比不上造机器保养机器的员工吧。要是多修工厂多搞基
建,也不会差太多。没人希望当富士康员工。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造一台机器可能需要50个员工,加10个工人搞保养,但是一台机器省掉的工人可能是
: 1000.

w*p
发帖数: 16484
29
哈哈哈,大量产生为这些尖端人才服务的第三产业岗位?
搞人工智能雇50个“尖端人才”,释放1000个蓝领工人。这1000个蓝领工人搞什么第3
产给这50个“尖端人才”服务?洗脚?搓背?翻肉饼?你认为资本家雇50个“尖端人才
”付出的成本会超过1000个蓝领工人的工资吗?就算这个50个“尖端人才”不吃不喝,
把所有的工资都付给这1000个蓝领工人,蓝领工人的收入也不可能跟直接做蓝领的工资
高。资本家搞人工智能自动化,最基本的动力就是能节省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
明白就别混了。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100多年前,人们就恐惧的预测,2010年的美国,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是机器的
: 美国,接线员、洗衣工、打字员、马车夫都消失了,到处都是机器,于是婚姻也不被需
: 要了,投个硬币,就可以从机器里生出婴儿。2010年的美国,将是个人类消亡的时
: 代。。。。。。。 TOT
: 结果如何,看看周围吧。

c******r
发帖数: 2306
30
这个模式就是美国过去20年的模式,认为人们可以再培训,美国只需要设计尖端人才,
而结果一塌糊涂。
别说美国,就是香港弹丸之地,都搞空搞乱了,何况三亿人的美国。
民用科技最红火的要数中国,最近这些年不断涌现,也是因为人才汇集。香港电台一个
节目报道大陆在港读书的博士,手中有专利,有技术的,没几个愿意留在香港,回广东
创业,国内提供的条件优越。而香港人的心态就是一个“小美国”,曾经牛,嫉妒恨,
不甘心,又不努力。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搞工业自动化,需要的是高级工人,对低收入蓝领工人绝对是巨大的打击。
相关主题
士兵的突击(三)自动化不会毁了人类的经济
统计局长称我国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统计水平问题是美国有什么自动化的生产
献给军版:怎么还有那么多工作?工厂自动化历史与未来谈谈白思豪想要推行的机器人税咋样?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d****o
发帖数: 32610
31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需要的人工比例越来越少,
要维持完全就业,
产能迟早过剩,
到时候谁来消费是个问题
都要打贸易战了,
出口没法搞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1000工人工作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比不上造机器保养机器的员工吧。要是多修工厂多搞基
: 建,也不会差太多。没人希望当富士康员工。

w*********g
发帖数: 30882
32

很多工作没法交给机器。理发、修指甲、心理咨询。。。。。。
另外,更多的不能够交给机器的工作也会产生出来。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不是光有物质需
求,还有心理需求。机器人没有心理活动,所以无法替代一部分人类去跟其他人类进行
心理交流。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破熊,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云计算的继续发展,第三产业,慢慢也可以逐渐交
: 给机器的,不是么?

w*p
发帖数: 16484
33
你这个是另外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美国大搞工业自动化,是不可能提高总体就业率的。
资本家搞自动化的根本动力就是可以节省成本。如果搞自动化给高级工人付的薪水超过
雇大量的低级蓝领,工厂肯定不会搞自动化的。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1000工人工作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比不上造机器保养机器的员工吧。要是多修工厂多搞基
: 建,也不会差太多。没人希望当富士康员工。

d****o
发帖数: 32610
34
以后大家的出路都是三陪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工作没法交给机器。理发、修指甲、心理咨询。。。。。。
: 另外,更多的不能够交给机器的工作也会产生出来。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不是光有物质需
: 求,还有心理需求。机器人没有心理活动,所以无法替代一部分人类去跟其他人类进行
: 心理交流。

a*****y
发帖数: 33185
35
机器人没有心理活动,但是机器人不会像雇佣工人一样有种种人类的缺点
所以能交给机器人的,还是尽量交给机器人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工作没法交给机器。理发、修指甲、心理咨询。。。。。。
: 另外,更多的不能够交给机器的工作也会产生出来。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不是光有物质需
: 求,还有心理需求。机器人没有心理活动,所以无法替代一部分人类去跟其他人类进行
: 心理交流。

w*p
发帖数: 16484
36
你太搞笑了。50个高级工人需要1000个人来给他们理发修指甲心理咨询?
最简单的道理,工厂雇佣高级工人付出的工资会超过雇佣大量蓝领工人付出的工资吗?
高级工人挣的工资,能养活被替代的那些蓝领工人吗?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工作没法交给机器。理发、修指甲、心理咨询。。。。。。
: 另外,更多的不能够交给机器的工作也会产生出来。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不是光有物质需
: 求,还有心理需求。机器人没有心理活动,所以无法替代一部分人类去跟其他人类进行
: 心理交流。

w*p
发帖数: 16484
37
就算蓝领工人都搞3陪,那些挣工资的高级工人也没有这么高的消费能力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以后大家的出路都是三陪
a*****y
发帖数: 33185
38
3陪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交给机器和人工智能的,看看最新的美剧:西部世界
d****o
发帖数: 32610
39
这倒不是没可能,
生产扩大三倍,
资本家利润上升,
技术员工资总和超过原来蓝领也是有希望的
但是这么反馈下去产能会过剩
到时候因为过于依赖三产,
经济危机的影响会更深远广泛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就算蓝领工人都搞3陪,那些挣工资的高级工人也没有这么高的消费能力
s**p
发帖数: 2771
40
赞!
说得好!
相关主题
谈谈白思豪想要推行的机器人税咋样?白宫3月6号发出总统令 禁止中长石基对StayNTouch的收购
美国国会出现罕见的两党一致的行动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转载)
最近刚明白,这货对发展【zz】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p
发帖数: 16484
41
产能过剩必须出口,这跟川普跟其他国家搞贸易战是矛盾的。
美国现在是靠收刮其他国家撑着的,如果闭关自守,是不可能扭转现在的局势的。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倒不是没可能,
: 生产扩大三倍,
: 资本家利润上升,
: 技术员工资总和超过原来蓝领也是有希望的
: 但是这么反馈下去产能会过剩
: 到时候因为过于依赖三产,
: 经济危机的影响会更深远广泛

d****o
发帖数: 32610
42
对,这点我前面也说了
总之全盘来看还是问题很大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产能过剩必须出口,这跟川普跟其他国家搞贸易战是矛盾的。
: 美国现在是靠收刮其他国家撑着的,如果闭关自守,是不可能扭转现在的局势的。

w*********g
发帖数: 30882
43

怎么还有那么多工作?工厂自动化的历史与未来
来源于 《比较》 2016年第4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8月01日
戴维·奥托
过去两个世纪里总会定期听到这样的警告:自动化科技将消灭大量中产阶级的工作
。早期最有名的例子是19世纪初的卢德运动(Luddite movement),即一群英国纺织业
工人为了抗议生产自动化,四处找机会捣毁纺织机。另外一个没这么出名但是离我们比
较近的例子是对“自动化型失业”的担忧,1961年2月24日《时代周刊》中的一篇文章
就以此为题:
因为机器效率更高而减少的工作数量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让众多就业专家更忧心的
是自动化可能会阻止经济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工作机会……整个产业的趋势是小规模工厂
完成大规模产量……服务业和办公室工作的岗位增加抵消了工厂减少的工作岗位。但自
动化也开始不断逼近办公室工作并淘汰他们……过去,新产业雇用的员工远远超过他们
造成的失业,但现在的很多新产业并非如此……目前,新产业为非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
人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自动化吞噬的正是这两类人的工作。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人们对自动化和由此造成的失业极为担忧,因此1964
年,林顿·约翰逊总统成立了“全国科技、自动化和经济进步蓝带委员会”(Blue-
Ribbon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Economic Progress
),以应对当时的生产率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生产率上升过快,可能超过了对劳动
力的需求。委员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动化并没有威胁就业:“因此,技术变革(及
其他形式的经济变革)是决定哪些具体地区、哪些产业和哪类人员受到失业冲击的重要
因素。不过迄今为止,在受影响人群的规模、失业时间长短以及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
找工作的难度等问题上,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需求水平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现在的基本
事实是,技术消灭的是工作岗位,而不是工作”(Browen,1966, 第9页)。不过,委
员会认为技术颠覆的现实情况相当严重,因此提出以下建议——正如有报纸(《先驱邮
报》,1966年)对此的报道:“确保各家各户获得最低收入,政府成为雇佣长期失业人
员的最后‘接盘人’,社区大学或职业学校提供两年免费教育;充分落实联邦就业服务
,各联邦储备银行独立于联储总部来支持经济发展。”
最近,这种担忧卷土重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在他们广为讨论的著作《第二次
机器革命》(The Second Machine Age,2014, 第11页)里就自动化可能对就业产生的
影响描述了一副令人不安的画面:
鉴于计算机越来越强大,公司对某类工人的需求减少,所以迅猛且不断加速的数字
化很可能会颠覆经济,而不仅仅是破坏环境。技术进步全速前进,把一些人——甚至可
能是很多人——甩在了后面。我们将在后文展示,拥有特殊技能或接受了适宜教育的劳
动者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科技来创造和体现价值。然而,对于
那些技能和能力只是“平平”的劳动者而言,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糟糕,因为计算机
、机器人和其他数字科技正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获取同样的技能和能力。
毫无疑问,在过去两百年里,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并没有使人类劳动者彻底出局:20
世纪女性迈出家门加入劳动力大军后,就业在人口中的占比不降反升,而且尽管失业率
存在周期性波动,但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长期增长。不过,对自动化和就业忧心忡忡的
人马上指出,过去自动化和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平息人们关于这些因素在未来如何
相互作用的争论:特别是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显著改善,使劳动力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被取代的可能性增大。没有任何基本经济定律确保成年人有健全的头脑和良
好的性格就能谋生。无论未来怎样,显然当下人们对自动化的焦虑情绪死灰复燃(Akst
, 2013)。
本文首先阐述过去数十年和数个世纪里,自动化未能将大部分工作赶尽杀绝的原因
。自动化确实能够取代劳动力,这往往是它的目标。不过,它也是劳动力的补充,提高
了产出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且与劳动力供给的调整相互作用。事实上,本文
的主要观察结果是,记者——甚至还有专业评论员——往往夸大了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
的程度,并且忽略了自动化和劳动力在提高生产率、收入和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强大互补
性。
技术变革确实改变了现有的工作类型及其薪酬水平。过去几十年里一个显而易见的
变化就是劳动力市场“极化”,收入和技能分布顶端及底部的薪酬增长情况不成比例,
中间部分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我将就这个现象提出一些证据。不过我也认为,在可预期
的未来,这种极化现象不可能持续太久。
本文最后一节认真思考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最近和未来的发展会如何影响我们对
未来职业变迁和就业增长轨迹的见解。我认为,机器和人类的比较优势相互影响,使计
算机得以在常规任务和可编码任务中取代工人,从而放大了工人在问题解决能力、适应
性和创造力方面的比较优势。自动化在迅速向前推进,不过机器要在那些需要灵活性、
判断力和常识的工作上取代工人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很多情况下,机器和人类劳动力
的关系是既取而代之,又相辅相成。只关注它造成的损失会忽视自动化影响劳动力需求
的核心经济机制,即只有工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会更有价值。
自动化与就业之间如何互动
1900年,41%的美国人受雇于农业。到了2000年,该比重下降到2%(Autor, 2014)
,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采用了包括自动化机械在内的多种技术。批量生产的汽车大幅降低
了对众多与马有关的职业的需求,如铁匠和养马者。随后兴起的运土设备和电动工具取
代了建筑业中的人工劳动。近年来,计算机处理一个公司的工资单、按字母顺序排列名
单或对每个人口普查计数区域的年龄分布制表时,它正在取代上一个时代由人力来完成
的任务。总的来说,工作采用的许多技术——或许是绝大多数技术——其设计初衷就是
为了节约劳动力。无论这些技术是拖拉机、流水线还是电子数据表格,它的首要目标都
是用机械的力量来取代人类的肌肉,用机械的一致性来取代人类的手工制造,用数字化
计算取代缓慢且易于出错的“大脑神经系统”。
显然这些技术成功地实现了节约劳动力的目标,而且我们在不断发明出更多节约劳
动力的技术,那么技术变革尚未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失业不应该让我们感到意外吗?虽然
事实证明自动化已经降低了每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力,那么为什么自动化不一定会降低
就业总量呢?
这些问题强调了一个被忽略的基本经济事实:在那些无法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上,
自动化往往发挥了补充作用。绝大多数工作流程都依赖于多方面的投入,如:劳动力和
资本、大脑和肌肉、创造力和机械重复、技术水平和直觉判断、努力和灵感、遵守规则
和灵活变通。通常,每种投入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即某种投入的改善并不会降低其他因
素的必要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组任务中的生产率得到提升,其他任务的价值必
然也会上升。
克雷默(Kremer,1993)研究的“O型环生产函数”对这个观点给出了说明(*1.“O
型环生产函数”的名字来源于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挑战者”号升空
两分钟后就爆炸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对此次事故最接近的解释是,发射前
夜佛罗里达的寒冷天气使助推器内成本低廉且看起来无关紧要的O型橡胶密封圈硬化开
裂。)。在O型环模型中,生产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功亏一
篑。相应的,任何一个既定环节的可靠性得到改善,都会提升其他所有环节的价值。从
直觉来判断,如果生产链中n-1个环节可能出错,就大体可以推断出“第n个环节多少有
些不可靠”。如果另外一个n-1环节变得可靠,那么提高第n个环节的可靠性就会变得更
有价值。同样,自动化或计算机化使工作流程中的某些步骤更加可靠、成本更低或速度
更快时,生产链中人工完成的环节就会变得更有价值。
信息技术和银行业就业之间意外的互补性可以视为当代的一个范例,特别是贝森(
Bessen,2015)叙述的自动柜员机(以下简称ATM)和银行柜员的经历。20世纪70年代
美国引进了ATM。在1995—2010年间,美国经济采用的ATM数量翻了两番,从10万台增长
到40万台。可能有人想当然地假设在此期间,这些机器会把所有银行柜员扫地出门。然
而,在1980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美国银行的柜员岗位从50万小幅上涨至55万(尽管从
同期劳动力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这些数据表明银行柜员在美国总体就业中的比重有所
下降)。ATM的数量不断增长,那么这些银行柜员在做什么呢?贝森观察到有两股力量
在产生作用,且其方向背道而驰。首先,ATM降低了银行分支行的运营成本,从而间接
提高了对柜员的需求:在1988—2004年间,每个分支行的柜员人数降低了1/3以上,但
城市的分行数量增加了40%以上(对银行放宽管制的浪潮也刺激了银行开设更多分支行
)。其次,随着银行处理现金的常规任务不断减少,信息技术使更广泛的银行工作人员
得以参与“关系型银行业务”。银行日益认识到柜员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作为销售人员
的价值,而不是首先作为柜员的价值。银行柜员将与客户建立关系,并为他们介绍信用
卡、贷款和投资产品等额外的银行服务。
这个例子不应该被视为典范;技术变革并不一定会提高就业或促成帕累托改进。以
下三个主要因素会削弱或增强其影响。首先,如果工人完成的任务与自动化相辅相成,
而不是被大量(或完全)取代,那么他们直接受益于自动化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建筑工
人是使用铁铲的好手,但不会开挖掘机,那么随着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他的薪酬往往
会下降。同样,会算账但不会从事“关系型银行业务”的银行柜员不太可能在现代银行
中如鱼得水。
其次,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可以削弱薪酬涨幅。如果其他经济领域可以提供大量建筑
工人或者关系型银行柜员完成的互补性任务,就会涌现出一大波新劳动力,抑制自动化
和人类劳动力互补性所产生的薪酬上涨。尽管这些供给效应可能不会完全抵消生产率驱
动的薪酬上涨,但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极端案例:谢长泰和莫雷蒂 (Hsieh and Moretti
,2003)论述了房价上涨促使不少人进入房地产经纪业,结果这个行业原本可以提高的
平均薪酬被彻底抵消。
第三,需求的产出弹性和收入弹性结合在一起时,既可能抑制自动化带来的益处,
也可能提高它。从农产品的长远发展来看,伴随生产率大幅提升的是家庭的食物支出在
收入中的占比下降。而在其他情况下,如医疗保健领域,技术改进使健康支出在收入中
的占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特定领域最终需求的弹性低于1——意味着这个领
域随着生产率的上升而萎缩,这也不表示需求总量会随着技术进步而下降;显然多出来
的收入可以用到别处。当20世纪20年代客车取代乘马出行的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支
持性职业时,路边的汽车旅馆和快餐业迅速崛起以服务“车轮上的公众”(Jackson,
1993)。收入上涨还会刺激人们对那些与技术前沿无关的活动的需求。现有技术既不会
有效补充餐厅供餐、清洁服务、理发和健身等工作,也不会取代它们。用鲍莫尔(
Baumol,1967)的话来说,这些行业“技术很落后”。不过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具有显著
的收入弹性,因此技术领先领域的生产率提高仍然会大幅提升这些“技术落后”领域的
就业。这个结果最终需要技术领先领域和技术落后领域的替代弹性低于或等于1(Autor
and Dorn, 2013)。
从相当长的时间跨度来看,生产率提升尚未导致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与此相
反,家庭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收入并驾齐驱。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尽管物质生
活的水平显著上升,但参与有偿工作的人口比重(至少)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普遍上升。
2015年,普通美国工人每年工作17周就可以大致达到1915年普通工人的年均收入水平(
*2.Douglas(1930;美国人口普查局1949年也提出这个观点)称1915年各行业的年均收
入为633美元。如果利用美国劳动统计局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历史数据把通胀考虑在内,
将其折算为2015年美元价格,那么它相当于14711美元。2015年4月,劳工统计局的就业
报告表明私营非农收入的周薪为858美元。因此,普通美国人17周的周薪即可达到1915
年普通劳动者全年全职工作的收入。)。绝大多数民众不会考虑工作时长和理想收入之
间的取舍关系,然而,这表明消费需求随着生产率的提升而水涨船高。当然,高收入国
家的人民每年工作时长较少,比起一个世纪前假期更多,退休更早(相对于去世时间而
言),这意味着他们选择将部分新增收入用于更多闲暇。在很多方面,这显然是个好消
息,但这是否也意味着消费需求在接近饱和?我并不这么认为。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和
闲暇看起来相辅相成;民众将绝大多数闲暇时间用于消费,如购物、旅游、用餐和不那
么令人愉快的医疗保健。(*3.这个结果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1865年《煤炭问
题》(The Coal Question)中提出的“煤炭悖论”的现代版。Jevons称由于我们在煤
炭开采方面提高了效率,因此煤炭使用量会随之加大,而不是减少。现代环境经济学家
将这个观点称为“反弹效应”。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广泛出现的情况是,所有产品和服
务的生产效率提高意味着它们的消费量增长,而不是不变或减少。)
马克思主义者担心自动化会消除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工人们陷入悲惨的境地。
这种担忧会如何?在简单的经济模型中,这种结果并不会变成现实,因为拥有资本的经
济主体也可能是工人;不过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收益将集中到经济主体中一个相当小的
子集中。萨克斯等人(Sachs and Kotlikoff,2012;Sachs、Benzell and La Garda,
2015)探讨了多代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机器人生产率的爆发式增长会以牺牲子
孙后代为代价,使拥有资本的当代人暴富。由于生产率飙升的果实被老一辈人占有了,
后辈面对着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情况,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遭遇信贷约束,人力
资本投资受到抑制,所以子孙后代会蒙受损失。在这些模型中,根本性威胁并不是技术
本身,而是治理失当。正如这些文章强调的,适宜的资本税将使技术进步广泛提升福利
。因此,迅速自动化可能会提出分配方面的挑战,并引发广泛的政策反应。我会在后文
谈到这个问题。
qy
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
即使自动化没有导致工作岗位数量下降,它也可能对可得工作岗位的质量造成深刻
影响。在“二战”结束后至70年代末的30年间,美国经历了迅猛的自动化和技术变革,
譬如,《时代周刊》受此启发于1961年撰写了专题文章,林顿·约翰逊总统也因此成立
了前面提到的全国委员会。尽管很难准确地描绘出长期职业变迁的全景图,但卡茨和马
戈(Katz and Margo,2014)的图1描绘了1940—1980年及1980—2010年间,七大职业
类别每十年的就业平均变化,从而对职业变迁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概览。这些职业类别
按照收入从低至高依次排列。在“二战”结束后的头40年里,职业变迁的路径明显从体
力劳动、危险、卑微的工作向技术蓝领和白领工作转移。农业的就业情况每十年减少近
4个百分点。技术要求最高的职业类别,即专业领域、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就业每十年增
长3个百分点(专业工作和技术工作的就业增加了2.5个百分点,管理方面的就业增加了
0.5个百分点)。在农业工作(处于技术底层)和专业性、技术性及管理工作(处于技
术顶层的三个职业类别)之间庞大的就业人群中,服务和技术蓝领的就业很稳定,文书
/销售的就业人数上升,技工/劳工的就业人数直线下降。
因此,在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的冲击下,需要体力劳动、具有重复性和危险性、认
知方面非常单调的工作数量在减少。消费者的生活日渐富足,强烈刺激了人们对制成品
和休闲的需求。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创造出对专
业工作及支持性文书、行政和销售工作的需求。尽管自动化明显降低了对大量工作的需
求,但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总体就业前景看起来相当喜人。
不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就业市场上的顺风逐渐偃旗息鼓,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出
现了逆转。尽管专业性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等处于技能阶梯顶层的工作,在1980
—2010年间的发展比1940—1980年间更为迅猛,但在这些职业类别以外,积极的职业转
变基本已经停止。技术蓝领工作迅速萎缩。文书和销售这类信息时代脆弱的“生产性工
作”发展形势急速逆转。尽管需要体力的操作性工作和劳力类工作继续萎缩,但薪酬微
薄的个人服务业开始吸收越来越多未接受大学教育的劳动力。此时,大量工作从农业转
向其他领域的进程已经结束。
诸多力量将1940—1980年以及1980—2010年这两个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区分开来。其
中部分力量包括:持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和非大学学历的劳动力相对供给发生变化;贸易
渗透加深,离岸和全球化生产链兴起,工会的渗透减弱,最低工资发生变化,税收政策
出现一定调整。当然,这些因素中有不少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所以要将劳动力市场的
变化归结为单一原因绝不是明智之举。然而,我在本文中关注的重点是技术变革,特别
是信息技术,对就业和职业(随后还有薪酬)的影响。为了说明信息技术已经(及可能
)发挥的作用,有必要从首要原则入手探讨这个问题:计算机做了什么?广泛采用计算
机如何改变了劳动者的工作?
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严格执行了程序设计员编写的流程。计算机完成任务的典型
模式是:程序员必须先充分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步骤,然后必须写出一个使机器
精准模仿每个步骤的程序。(下文探讨的机器学习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外情况。)
计算机处理一家公司的工资单,对名单按字母排序,或对每个人口普查计数区域的年龄
分布制表时,它是在“模仿”上一个时代人类从事这些任务时所使用的流程。两者的工
作流程几乎完全相同。自计算机时代降临以来,计算机模仿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原则没
有发生过改变,但其成本变化显著。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于2007年撰
写了一篇相当有独创性的文章,他在文中估算了一整套标准化计算的成本。估算结果表
明自手工计算时代开始,计算成本已经下降了至少1.7万亿倍,其中成本降幅最大的时
期集中于1980年以后。因此,公司受到强大的经济激励,用越来越便宜的计算能力来代
替相对昂贵的人力。由此产生了什么效应呢?
当然,由此产生的首要效应是替代。随着计算能力的价格下滑,计算机及其表亲机
器人在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类劳动力,从事明确且可编码的任务。我和合著者(Autor、
Levy and Murnane,2003)将此类活动称为“常规任务”,并不是因为它们平凡单调,
而是因为完全可以对它们编码并进而实现自动化(了解更多范例,请参见Levy and
Murnane,2004)。常规任务体现了很多需要中等认知能力和手工技能的活动:譬如,
简单的记账工作所需的数学计算能力;检索、分类和储存结构化信息的典型文书工作;
像重复性生产任务那样,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精确地进行重复性操作。由于这些职业的
核心工作往往严格遵循精确且易于理解的流程,所以越来越多此类工作经计算机软件编
码后用机器来操作。这股力量已经导致文书和行政支持类工作大幅减少,生产和操作性
工作也出现一定减少。
不过机器取代人力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因为有许多任务是人们心领神会且不费吹
灰之力就能完成,但无论计算机编程员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清楚地阐明其“规则”或
流程。我想借用“波拉尼悖论”(Polanyis paradox)来描述这种约束,“波拉尼悖
论”是以波拉尼这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化学家命名的。他于1966年观察到:“我们所
知道的远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Polanyi,1966;Autor,2015)。我们在沙拉碗的碗
边磕破鸡蛋,匆匆一瞥就能辨别出鸟的种类,写出一段有信服力的文字,或用一个假设
来解释难以理解的现象时,我们执行这些任务的过程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波拉尼的观
察结果表明,事实证明最难实现自动化的任务是那些需要灵活性、判断力和常识的工作
,这些技能恰恰是我们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4.计算机科学家经常将这种现象称
为“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这个词以Moravec(1988)命名。他写
道:“要让计算机在智商测试或收银方面达到成年人的水平相对不难,而要让他们达到
一岁小儿的洞察力和机动性则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波拉尼悖论还表明了为什么高级推理能实现计算机化,而某些感觉运动技能则不然
。高级推理使用一系列专门开发的形式逻辑工具来解决形式问题,如计数、数学、逻辑
推理和编码定量关系。与此相反,感觉运动技能、肢体灵活性、常识、判断力、直觉、
创造力和口头语言是人类不断进化而来的技能,而不是培养出来的。要将这些技能形式
化,就需要反向设计一整套我们通常只用意会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霍夫曼等人(Hoffman
and Furcht,2014)更宽泛地探讨了波拉尼悖论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挑战。
如果计算机基本上只能取代常规任务,那么我们如何描绘那些计算机无法取代人力
的非常规任务的特点?我们(Autor、 Levy and Murnane, 2003)划分出两大类被证实
极难计算机化的任务。一类涉及需要问题解决能力、直觉、创造力和说服力的任务。我
们通常将这些任务称为“抽象”任务,它们体现了专业性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
特点。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具备较高的学历和分析能力,而且这些工作鼓励归纳推理、沟
通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二大类涉及需要情景适应能力、视觉和语言识别及人际关系的工
作,我们将它们称为“手工”任务。手工任务体现了备餐、服务性工作、清洁工作、地
面清洗和维护、家庭护理员提供的现场医疗援助,以及众多保安和保护性工作的特点。
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往往擅长某种体力技能,并且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进行流畅的语言沟
通。尽管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标准来看,这些活动的技能水平并不是很高,但它们仍然
给自动化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由手工任务组成的工作(如
理发、备餐和清扫房间)的很多产出必须在现场提供和完成或由本人完成(至少现在是
这样),因此这些任务无法外包。可以从事这些任务的劳动力潜在供应量相当大。
由于抽象任务或手工任务比较密集的工作往往处于职业技能分布的两端:一端是专
业性工作、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另一端是服务性工作和劳工性工作。这个推理意味着
对“常规”任务计算机化可能会导致需要较高学历的高薪工作以及对学历要求不高的低
薪工作同时增长,结果牺牲了需要中等教育水平且收入中等的工作岗位,有学者(Goos
and Manning,2003)将这种现象称为“工作极化”(job polarization)。美国和其
他国家有大量证据确认在产业、区域和国家劳动力市场层面已经出现就业极化(Autor
、 Katz and Kearney,2006, 2008;Goos and Manning,2007;Autor and Dorn,
2013; Michaels、 Natraj and Van Reenen,2014;Goos、 Manning and Salomons,
2014;Graetz and Michaels,2015; Autor、 Dorn and Hanson,2015)。(*5.
Mishel、Shierholz and Schmitt(2013)就技术变革、就业和薪酬不平等的文献撰写
了一篇外延宽泛且很多内容极其谨慎的评论文章。他们认为薪水微薄的服务业工作是从
2000年以后才开始在美国出现的,这个发现与我所了解的所有采用当代职业代码的文献
研究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我所指的职业代码包括Alpert and Auyer (2003)在表1中
提供的同期美国劳动统计局自己的“职业就业统计”(Occupational Employment
Statistics)数据表]。从方法论上来说,这个领域的工作经常需要在比较各普查年份
的职业数据时进行调整和判断,但Mishel 等人调整数据后产生的职业模式看起来有些反
常。实际上,我认为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就业极化是否已经发生,这方面的证据确凿无误
,相反问题在于这些职业的就业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更广泛地理解薪酬极化或薪酬
不平等。)
qy
图2描绘了1979—2012年间涵盖美国所有非农就业的十大主要职业类别每十年就业
情况的百分比变化,以阐述美国的工作极化模式。(更准确地说,这张图描绘了就业对
数变化乘以100的情况,其结果接近于小幅变化的百分点。在这个时期,农业类职业在
就业中的比重不超过2.2%,因此省略农业类职业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十类
职业可划分为三组。本图的右侧是管理、专业和技术工作,它们都需要较高教育水平,
而且薪酬很高。这三类职业左侧的四列展示了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职业的就业增长情况
,包括销售,办公室和行政支持,生产、手工艺和维修,以及操作人员、制造者和劳工
。图2最左侧的三列描绘了服务性职业的就业趋势。人口普查局将“服务性职业”定义
为帮助、护理或协助他人的工作。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工人没有接受过中学以后的教育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服务业的平均时薪低于其他七个职业类别。
正如图2展示的那样,需要高学历和不需要太高学历的职业就业迅速增长,大幅压低
了“中等技术”工作在就业中的比重。1979年,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四类职业(销售、
办公室和行政人员、生产类工人、操作人员)在就业中的比重占到60%。2007年,这个
比重减少至49%,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46%。1959—1979年,服务性职业在就业中的比重
基本没有变化,因此它们在1980年后的快速增长标示着就业趋势在急剧逆转(Autor
and Dorn, 2013)。
各职业的就业情况出现两极分化并不是美国特有的现象。图3描绘了1993—2010年
间,低薪、中等收入和高薪这三大类职业的就业比重变化情况,覆盖了16个欧盟经济体
的所有非农就业。在这17年间,所有国家的中等收入职业在就业中的比重都出现下降,
而高收入和低收入职业在就业中的比重上升了。尽管美国和欧盟的数据不具备完全可比
性,但从就业极化的程度来看,美国大致落在这一组国家的中间位置。众多发达国家的
职业变化具有可比性,使我们有可能找到使其劳动力市场发展相通的共同力量。与此同
时,各国之间的显著差异也充分表明,没有单一因素或共通的原因能解释美国及欧盟在
职业变化经历上的多样性。
就业极化会导致薪酬极化吗?
图2和图3描绘的职业就业增长呈杠铃型,人们或许会据此推断职业极化也会催化薪
酬极化,换句话说,需要高学历和抽象任务密集型工作,以及不需要太高教育水平和手
工密集型工作相对薪酬都在上涨。然而,这个推理并没有考虑前面讨论的三种抑制薪酬
上涨的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即互补性、需求弹性和劳动力供给。
qy
让我们首先考虑计算机化对抽象任务密集型职业薪酬的影响,如管理性、专业性和
技术性工作。这些职业都有赖于不断发展的海量专业知识,如医学知识、法律判例、销
售数据、金融分析、编程语言和经济统计资料。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该为从事抽象任务
密集型工作的劳动者发挥强大的辅助作用。计算机化大量降低了成本,扩大了从业人员
获得信息和进行分析的范围,从而使从业人员从事抽象任务时,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
领域里进一步强化专长,减少获取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解读和使用这些
信息。同样,信息技术取代了对这些专业提供支持的职业,如医药秘书、律师帮办和研
究助理。与此相似的是,计算机化和信息技术使管理结构“扁平化”(Caroli and Van
Reenen,2001)。可见,常规信息处理任务被扁平化后,许多中间管理者被取代了。
如果对抽象任务密集型活动的产出需求缺乏弹性,那么其生产率提高时可能会降低
生产这些产出的费用,从而降低薪酬增幅。然而,所有公开证据都表明,由于技术使专
业工作的产出大幅增加,与此相关的服务需求会以更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就是一个显
而易见的例子,不过人们也可以用金融、法律、工程、研究和设计的例子作为佐证。
劳动力供给方面有何反应?如果劳动者可以迅速转入高学历的专业,那么这种转变
会减少收入增长。但许多专业工作既需要大学生,也需要研究生,因此新员工的培养时
间至少需要5—10年。至少在过去30年里,美国的年轻人,特别是成年男性,对不断上
涨的教育溢价的反应迟缓得令人咋舌(Autor,2014)。譬如,1975年,在工作经验不
足10年的男性劳动力完成的工作时长里,约40%是由持大学学历的劳动者完成的(工作
经验不足10年的男性劳动力近年来已经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在40年后的2005年,这个
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对工作经验不足10年的女性劳动力而言,1982年持大学学历的
劳动者完成的工作时长占到总量的42%,但这个比重于2005年攀升至53%。在过去10年里
,工作经验不足10年且持有大学学历的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完成的工作小时数在总工作时
长中的占比均有所攀升:2012年这个群体中男性劳动力完成的工作时长比重为52%,女
性劳动力完成的工作时长比重为62%。因此,尽管具有大学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劳动力
储备明显上升,但供给反应不足以满足同期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因此,从事抽象任务密集型工作的劳动者,通过常规任务和抽象任务之间的强大互
补性、对抽象任务密集型工作所提供服务的弹性需求和缺乏弹性的中短期劳动力供给之
间的良性组合而受益于信息技术。这些力量结合起来,意味着信息技术应该提高抽象任
务密集型工作的收入,以及完成大量抽象任务的劳动者的收入。
这种协同作用并不适用于手工任务密集型工作,如保洁人员、司机、保安、空乘、
餐饮服务员和家庭护理员。绝大多数手工任务密集型工作在核心任务上对信息或数据处
理的依赖性少之又少,在直接互补或替代性方面的机遇很有限。(*6.这种概括有部分
例外情况: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和日程安排软件使卡车司机和送货服务可以将浪费的里程
降到最低;日历、合同和计费软件帮助家庭护理员更高效地管理数据;计算机化的订货
系统使餐饮服务员得以更迅速地记录顾客情况。几年后许多零售商可能会利用RFID(电
子标签)“芯片”技术迅速扫描购货记录,完全不用人工收银。)
各种证据汇集起来表明,对手工任务密集型工作(特别是服务业)的最终需求相对
缺乏价格弹性(Baumol,1967;Autor and Dorn,2013)。如果的确如此,那么手工任
务密集型工作的生产率提高往往会降低此类服务的单价,而不一定提高生产这些产出所
需的费用。在另一方面,对手工任务密集型工作的需求看起来收入弹性相对较高(
Clark,1951;Mazzorali and Ragusa,2013),所以不断上升的总收入往往会提高对这
些活动的需求。因此,新技术和其他领域生产率的增长通过提高社会收入的方式间接提
高了对手工任务密集型工作的需求。
由于从事手工任务密集型工作的劳动力在教育水平和培训上的要求不高,所以此类
劳动力的供给在本质上具有弹性。这个观点并不排除手工任务从业者的工资可能会上涨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鲍莫尔(1967)观察到,即使技术落后类职业的生产率没
有增长,其薪酬也必须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收入一起增长,以弥补这些劳动力没有进入
其他部门的损失(这里再次假设对这些活动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不过这的确表明,
这些工作的薪酬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劳动力的供给反应,包括其他经济部门的工人
被替代而造成的供给反应。
总体来说,计算机化至多对手工任务密集型活动产生些许辅助作用。手工任务密集
型活动不会受益于有弹性的最终需求,而且它们面对着弹性劳动力供给,这种劳动力供
给抑制了需求诱发的薪酬上涨。因此,尽管用就业数量来衡量,信息技术对就业极化产
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通常不会预期这些就业变化使相应的薪酬极化达到顶点,
除非在某些时期或在某些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我们(Autor and
Dorn,2013)给出的证据表明,手工任务类职业的薪酬在劳动力市场相当紧张的20世纪
90年代持续上涨,而在2000年后,手工任务密集型服务职业不断加速扩张,其薪酬反而
下降。
请参见图4了解薪酬模式的演进路径。该图的横轴数据基于全部318个具体职业的排
序,它们按照初始技术的水平从低至高依次排列,并且采用了1979年的平均时薪进行衡
量。这些职业类别用初始规模来设定权重,随后分为100个规模相同的组别。纵轴数据
表示了各个技能分布的薪酬在四个时期中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图中的平滑线是为了使其
变化看起来更清晰。(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图中数据记录了就业对数变化乘以100
的结果,接近于小幅变化的百分点。)
qy
图4右侧的2/3反映出就业极化。1979—2007年,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的职业薪酬持续
上升,这部分职业包括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性工作等抽象任务密集型职业。与此相反
,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职业(此类职业通常是常规任务密集型职业)薪酬增长速度较慢
,且随着时间推移,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对集中于图4左侧那些不需要太高学历的手
工任务密集型职业,20世纪80年代,其薪酬增长速度略高于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职业,
到了90年代,它的增长速度愈发加快,但进入21世纪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尽管图2表
明1999—2007年间,这类职业的就业增长超过了其他所有职业类别,但是图4显示在技
术水平不高的职业类别里,薪酬增长普遍为负值,低于其他所有职业类别(Mishel、
Shierholz and Schmitt,2013)。我的直觉强烈地告诉我,在此期间出现这种现象的
原因是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常规任务密集型工作岗位减少,导致具备中等技能的劳动者
转而进入手工任务密集型职业,这类劳动者包括新入行的工人、常规任务密集型职业中
被取代的人以及经济衰退期间的失业人员(Smith,2013;Cortes、Jaimovich、
Nekarda and Siu,2014;Foote and Ryan,2014)。
图4展示的最后一组事实是,整个21世纪的总体薪酬增长乏力。即使在大衰退前亦
是如此。在1999—2007年间,约15%的职业实际薪酬增长为负值,70%的职业实际薪酬增
长不足5%.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所有百分位的薪酬增长都高于21世纪经济
衰退前的增长。(*7.由于2000—2007年这个时间段比1979—1989年少两年,所以人们
应该把前者的变化乘以1.25,从而使它们具有相同的时间基础。不过即使做了这种调整
以后,2000—2007年间各百分位的薪酬增长仍然显著低于1979—1989年。在2007—2012
年,所有百分位的实际薪酬增长为零。)
为什么顶层1%的收入迅速上升现象(如Atkinson、Piketty and Saez,2011讨论的
那样)在图4中并不明显?一个原因是事实如此。另一个原因则是数据人为造成的。实
际上,这张图描绘的是职业百分位,而不是薪酬百分位的收入变化情况。按职业百分位
划分的薪酬增长不如按薪酬百分位划分的薪酬增长那么集中,因为收入最高的人分布于
多个职业。除此以外,公开使用的人口普查和美国社区调查数据文件中排除了收入最高
的百分位,从而进一步掩盖了极端百分位中的收入增长情况。
高技能职业的增长在近期放缓
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已经在美国的劳动力大军中造成职业极化和薪酬极化(后者的程
度较轻),这种假设可以解释美国及跨国数据的部分关键特点。不过毫无疑问,事实已
经证明现实情况相当复杂,无法用单一理论进行预测。
我所写的技术变革与职业变迁相关联的文章提出一个担忧,2000年后抽象任务密集
型职业的就业增长无来由地放慢了速度(Beaudry、Green and Sand,2014, 即将出版
;Mishel、Shierholz and Schmitt,2013)。图5沿用了图4的形式,但它没有在纵轴
上展示薪酬的(大致)百分比变化,而是展示了各工种就业比重的百分比变化,且这些
工种用1979年的职业技术水平进行排序。由于在任何时期,这些职业的就业比重之和都
必须为1,且它们在各个十年间的变化总和必须为零,因此各技能百分位的高度衡量了各
个职业的就业相对于整体就业的增长情况。
qy
图5与前面描述的职业极化情景有三个细微差异。首先,如图左侧所示,手工任务
密集型低薪职业的就业增长速度在各个时期持续上升。第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的职业
似乎越来越多来自于职业分布中排名较高的部分。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业比重下
降最大的职业大约排在技能分布的第45百分位。在最后两个次周期,这个排名进一步上
升到第75百分位,表明被取代的就业人群从需要中等技能水平的职业向需要较高技能的
职业转移。第三,进入21世纪后,需要较高技能的高薪职业(即与抽象工作有关的职业
)增长显著放缓,职业技能分布中前20%的职业在1999—2007年间没有增长,2007—
2012年只是微弱复苏。坦白来说,各技能水平的职业就业增长在这一时期前半段呈“U
”型,技能水平较低和技能水平较高的职业都在增长。在2000年前,各技能水平的职业
就业模式开始表现为向下的缓坡。我(Autor,2015)更加详细地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分
解,特别指出抽象任务密集型工作的增长速度不及高学历工人的潜在供给速度。
qy
什么原因可以解释抽象任务密集型就业增长放缓的现象?一种解读是自动化、信息
技术和总体技术进步正在向上侵蚀,而且开始强势取代专业类、技术类和管理类职业所
能完成的工作。尽管人们不应该立即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它确实不符合计算机和软件的
投资模式。如果信息技术在日益取代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那么可以预见,计算机软硬
件方面的投资将激增。但恰恰相反,图6表明在2014年初,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方面的
投资只占到GDP的3.5%,这种投资水平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95年“互联网时代”初露端
倪时。对我而言,图6中的证据表明在90年代后期暂时出现了对信息技术资本的需求错
位,2000年后这种错位得到明显修正。我怀疑信息投资显著下降更广泛地抑制了创新活
动和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技术变革远远不是过去15年里影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唯一因
素。譬如,2000年后以及2007年后,美国劳动力市场职业模式中的薪酬增长和变化速度
放缓,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两类宏观经济事件息息相关。首先,存在着经济周期效
应,即2000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2007—2008年房地产市场崩盘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
机,这两个事件都抑制了投资和创新活动。第二,迅猛的全球化进程导致美国劳动力市
场出现就业错位,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其进口渗透率急剧上升(Autor、
Dorn and Hanson,2013;Pierce and Schott,2012;Acemoglu、Autor、Dorn、
Hanson and Price,即将出版)。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出口国,对美国工人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美国与进口直接竞争的制造业就业减少,抑制了制造业以及上
游供应商所处的非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
当然,这些力量以各种方式与自动化和技术的扩散相关联。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直接改变了美国的工作需求,同时提高了公司将复杂的生产流程外包至全球各地并对其
进行监控和协调的可行性及成本和收益,改变了美国制造商和工人的竞争条件,从而间
接改变了美国的工作需求。各个诱因之间的这种多维互补性使得无论在概念还是实证层
面都很难分离出任何一种因素产生的“纯粹”效果。
能否克服波拉尼悖论?
在近几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能量呈指数型增长,对自动化形成了有效补充。自动化
驱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颠覆了劳动力市场。本文强调了工作是由多个任务构成的,而且
尽管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可以取代部分任务,但要想理解技术和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就
要超越简单的取代关系。它需要考虑工作中所涉及任务的范围,以及人类劳动力如何对
新技术形成补充作用,还需要考虑各类产出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以及劳动力供给反应。
事实证明,最难自动化的任务是那些需要灵活性、判断力和常识的工作,这些技能
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我将这种制约称为“波拉尼悖论”。在过去十年里,计算机化和
机器人学的进展已经使它们进入几年前人们还认为不可能进入的人类活动领域,如开车
、解析法律文件,甚至从事农业田间劳动。既然绝大多数任务很快就可以实现自动化,
那么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否很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波拉尼悖论呢?(*8.有观点
认为现在任何事都可以计算机化,欲了解其大致内容,请参见经济学家Carl Frey and
Michael Osborne被广泛引用(尽管没有出版)的文章。他们写道:“近年来,基于大
数据的ML[机器学习]和MR[移动机器人]可以完成模式识别,因此计算机资本得以在广泛
的非常规任务中迅速取代人类劳动力。然而,抑制计算机化的一些工程瓶颈仍未被突破
。不过,除了这些瓶颈以外,我们认为只要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模式识别数据,那么在
技术层面上所有任务几乎都可以实现自动化。”(2013,第24页))
我对这些证据的解读恰好相反。事实上,波拉尼悖论有助于解释尚未实现哪些目标
,并进一步阐明通过哪些路径最终会实现更多目标。具体来说,我认为工程科学和计算
机科学可以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使那些我们“不了解其规则”的任务实现自动化
:环境控制和机器学习。第一条路径通过规范环境绕开了波拉尼悖论,这样相对死板的
机器可以实现半自动化。第二条路径使波拉尼悖论发生逆转:与其教机器学习那些我们
不理解的规则,不如由工程师研发出从背景、充足的数据和应用统计中努力推断出只可
意会规则的机器。
环境控制
绝大多数自动化系统都缺少灵活性,它们很脆弱。譬如,现代汽车工厂使用工业机
器人在流水线上为新汽车安装挡风玻璃。不过在售后市场的挡风玻璃更换公司里,负责
更换挡风玻璃的是技术工人,而不是机器人。显然,比起所有当代机器人可以经济有效
地完成的任务,清除破损的挡风玻璃,整理挡风玻璃的框架以进行更换,并且将更换后
的挡风玻璃装进框架需要更多实时适应性。
流水线生产和现场维修之间的差别凸显了环境控制对实现自动化的作用。在某些情
况下,工程师可以彻底简化机器的工作环境,使其实现自主操作,就像人们所熟悉的工
厂流水线一样。规范环境这种方法的很多实例已经深深扎根于日常技术中,所以往往被
忽视。譬如,为了让当代汽车得以应用,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压平和重整,并把陆地
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铺上了柏油。(*9.维基百科称,美国本土48个州的所谓不透水层(
绝大多数为道路和停车场)覆盖了43000平方英里,几乎相当于俄亥俄州的陆地面积(http://en.wikipedia.org/wiki/Impervious_surface, 访问日期为2014年8月4日))。
另一个范例是仓库的持续自动化。亚马逊、Zappos网站和Staples等大型在线零售
商的仓库系统传统上使用大量身手敏捷、体格健壮的“捡货员”。他们在通常不配备空
调的仓库货架间跑动攀爬,查找、收集、运送货品,给它们贴上标签。目前还没有具备
合算的机器人能够模仿人工捡货员。这项工作对灵活性、物品识别、身体灵巧性和精细
运动协调性的要求相当高。
不过仓储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实现自动化——亚马逊2012年收购的机器人仓储创业公
司Kiva Systems就证实了这一点。Kiva系统的核心是一个调度程序,它监督所有进出仓
库的物流,并协调搬运货架的机器人与人类工人的工作。货物运到仓储地后,调度软件
指示机器人把空货架运到装卸区并把它们排列整齐,人力装货员把货物放在货架上,随
后机器人把装满货物的货架运回存储仓库,调度软件再指示它们根据预期的产品需求把
货架放在最优地点。新订单到了以后,调度软件派机器人再次把货架运到包装区,并把
它们排列整齐。随后人力捡货员在调度软件控制的激光指示器的指引下,把货物从集中
在一起的货架上拿下来装进包装箱,贴好出货标签,然后把箱子放进传送带。货物被拿
走后,机器人把货架收起来,下次需要包装货品或补进存货时再拿出来。因此,在采用
Kiva系统的仓库里,机器人只处理在平面上搬运货架的常规任务;工人处理货物;调度
软件协调相关活动。
Kiva Systems为利用环境控制扩大自动化的范围提供了极为清晰的样本,更加复杂
的货物包装背后往往也潜藏着同样的原则。或许最难被认可——而且最像神话——的是
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有时计算机科学家评论说谷歌汽车并不是在路上行驶,而是在地图
上行驶。它主要通过将实时视听传感器的数据与辛辛苦苦手动管理的地图进行比较,从
而实现在公路网上的行驶。手动管理的地图详细说明了所有道路、信号灯、引导标志和
障碍物的具体地点。谷歌汽车通过刹车、转弯和停车对汽车、行人和道路风险等障碍做
出实时反应。不过如果汽车软件确定行驶环境不同于人类工程师预先处理好的环境——
如遇到意料之外的绕行道或交通协管员,而不是红绿灯——那么汽车需要人工操作员来
接手驾驶。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谷歌汽车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它多多少少类似
于在无形轨道上前进的火车。
这些范例既凸显了当前技术完成非常规任务时所面对的局限,也凸显了人类创新性
地重新设计任务环境以克服障碍的能力。
机器学习
“我们所知道的远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波拉尼悖论为计算机化提出了挑战,因
为如果人们对于如何从事任务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无法“告诉”计算机怎样从事这些
任务,那么看起来编程员无法使这些任务自动化。不过机器学习的发展正在迅速转变这
种理解。当形式程序的规则不为我们所知时,机器学习使用统计学和归纳推理来提供最
佳猜测答案。工程师无法利用编程让机器遵循预先制定好的流程来“模仿”非常规任务
时,他们仍然有能力通过编程让机器研究其他成功范例,并实现自主操作。机器学习的
运算法则可以通过接触、训练和强化这个流程,潜在地推断出如何完成已经被证实难以
对明确流程编码的任务。
以识别椅子为例(我即将出版的作品中讨论了这一问题)。工程师采用基于规则的
常规编程范式时,他可能会努力细化一个物品具备哪些特征时可以被称为椅子,譬如,
它有椅子腿、椅座和椅背。但是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许多椅子并不具备所有这些特征(
譬如,有些椅子没有椅背或没有扶手)。如果工程师相应放松之前设定的必要特征(如
将椅背作为备选特征),那么据此筛选出的物品范围将扩大,把很多不是椅子的物品也
包括在内,譬如小桌子。通过预先细化必要特征来识别物体这种经典方法(以及它的复
杂变体)的分类错误率可能会非常高。然而,任何小学生都可以极其准确地完成这项任
务。孩子懂得了什么是基于规则的流程所不知道的?不幸的是,我们无法准确地说明白
孩子懂得什么,而这正是波拉尼悖论。
机器学习潜在地绕过了这个问题。机器学习的运算法则依赖于大量基于数据的所谓
“参考标准”,即大量组织在一起的被标签物体。它试图推断出一个物体的哪些特征可
能会使其被称为“椅子”。这个流程被称作“训练”。训练过程结束后,机器可以利用
统计模型来努力认出有别于原始数据库中的椅子。如果这个统计模型相当完备,那么它
可能会识别出多多少少不同于原始训练数据中的椅子,譬如各种形状、材质或维度的椅
子。机器学习不需要明确“椅子的特性”这种实体模型。其核心是与理论无关的暴力技
术,即大量的训练数据库、充足的处理能力,当然还有先进的软件,心理学家将这些称
为“尘暴经验主义”(dustbowl empiricism)。(*10.Varian(2014)为经济学家介
绍了机器学习的技术。)
机器学习的实际运用情况怎么样呢?如果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或“谷歌翻译”,用语
音命令来操作智能手机,或遵循Netflix的观影建议,那么你可以自己评估这些技术的成
功程度。譬如,如果最近搜索了“degrees bacon”这个词的用户大多点击了Kevin
Bacon的链接,而不是培根最佳烹饪温度的链接,那么这个搜索引擎会倾向于把Kevin
Bacon的链接放在搜索结果的前列(*11.Kevin Bacon六度理论(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是“六度分隔”的一个变化形式,这一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至多
六个人与任何人获得联系,这随后演变成为一个小游戏,通过考验电影发烧友如何将任
何一个演员与好莱坞影星Kevin Bacon进行连接,以体现他们的发烧友程度。——译者
注)。我的总体观察结果是这些工具并不具备一致性:有时会难以置信得准确,通常很
一般,偶尔深不可测。此外,机器学习运算法则充满讽刺意味的一点是,它们也不能“
告诉”程序员为什么它们能够做到自己所做的事。众所周知IBM的Watson计算机在“危
险边缘”(Jeopardy)有奖知识竞猜比赛中战胜了人类。然而,即使在胜出的比赛中,
Watson的许多答案也错得相当离谱。“美国城市”类的一个问题是“该城市最大的机场
以‘二战’英雄命名;它的第二大机场以‘二战’战斗命名”。Watson的回答是多伦多
,一个加拿大城市。即使在这个领域里取得的骄人成就看起来也没有给人们留下太深的
印象。2012年《纽约时报》上有篇文章(Markoff,2012)介绍了谷歌X实验室的近期项
目(Le et al,2012),即用16000个处理器组成的神经网来识别YouTube上的猫的图片
。这算文章的标题沮丧地提出了问题:“用多少台计算机来识别一只猫?16000台。”
由于软件、硬件和训练数据等基础技术都在迅速完善(Andreopouos and Tsotsos
,2013),所以人们应该把这些范例看作原型,而不是成熟的产品。有些研究人员预期
,随着计算能力不断进阶,训练数据库日益丰富,暴力机器学习的方法将接近或超越人
类的能力。其他人则怀疑机器学习平均只能达到“回答正确”的水准,而错过许多最重
要或信息量最大的例外。最终,一个物体之所以是椅子,是因为它是为了让人们坐在上
面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有相当庞大的形象训练数据库,机器学习的运算法则仍然可能在
“目的性”方面的推理和意向用户上存在根本问题(Grabner、Gall and Van Gool,
2011)。人们会想起卡尔·萨根(Carl Sagan,1980, 第218页)的评论:“如果你想
从头开始做一个苹果派,那么必须先发明整个宇宙。”
结语
主要新闻报纸的报道描绘了近年来技术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类劳动力的日常范例,尽
管它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人们愈发难以鉴别出互补性的抵消作用以及其他
领域日渐兴起的需求。我本人的预测是就业极化不会无限制持续下去[正如我在2013年
的文章中讨论的那样]。尽管当前在很多需要中等技能水平的工作中,它们涉及的部分
任务易于实现自动化,但许多中等技能工作仍然需要包含多种技能水平的任务。譬如,
放射技师、采血员、护理技师等医疗支持性职业是一个重要且迅速崛起的职业类别,薪
酬相当诱人且需要中等技能水平。绝大多数此类职业需要掌握“中等技能”的数学、生
命科学和分析推理能力。这通常需要至少两年的中专职业培训,有时还需要四年大学学
历或更高学历。这种宽泛的描述也适用于众多技能类行业和维修工作,如水管工、建筑
工人、电工、加热/通风和空调设备安装人员、汽车修理工。它还适用于市场上许多具
备协调和决策功能的现代文书工作,而不仅仅是打字或文件归档。还有些情况是,技术
使人们无需掌握太多深奥的技巧就可以完成额外任务,譬如,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地代替
医师承担起诊断和开处方的工作。
我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将具体职业技能与中等水平的文字、数字、适应性、问题
解决和常识等基本能力结合起来的大量工作不会消失。我推测很多现在被绑定在这类工
作中的任务还无法在不严重影响工作质量的情况下被剥离出来,也就是说,由机器从事
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任务,而人类劳动力只从事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其余任务。这种观
点表明,未来不会消失的中等技术工作将把常规技术任务与工人拥有比较优势的非常规
任务结合起来,如人际互动、灵活性、适应性和问题解决。总体来说,对人际互动的类
似需求也表明面对面的交流比远程交流更具优势,这意味着同样需要中等技术水平的工
作被外包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把技术任务和人际任务完备地结合起来的工人被劳伦斯·
卡茨(Lawrence Katz)称为“新型艺术家”(Friedman,2010),霍尔泽(Holzer,
2015)也指出,虽然传统的生产和文书类职业规模在缩小,但事实上“需要中等技能的
新型工作”在迅速扩张。(*12.Lin(2011)有一篇颇有创意的文章记录了20世纪80年
代至90年代期间,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城市的人口普查职业代码中美国新增工种
的就业增长差异,研究了“新工种”的增长。新工种往往集中于两类职业:网络开发或
数据库管理等采用新技术的职业;个人厨师和造型师等创新型个人服务。)
这个预测里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美国(公立和私立)教育和就业培训体系是否有
能力培养未来在中等技能工作中大放异彩的工人。在很多层面上,问题并不是中产阶级
工人终将被自动化和技术毁灭,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成为所有长期技能培养战略的核
心,使技术进步对这些技能形成有效补充,而不是取代后者。1900年,美国土生土长的
普通年轻人共同接受的学校教育只相当于六至八年级。到了19世纪末,许多美国人认识
到这种教育水平远远不够:农场就业在减少,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他们的子女需要
掌握新的技能方能谋生。在20世纪的头40年,美国对这种挑战做出了反应,成为全球第
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国家(Goldin and Katz,2008)。显然,这场高中运动是由从事
农业生产的州发起的。对早期技术进步浪潮的社会调整缓慢、被动,成本也不低,但它
们取得的回报相当喜人。
最后一点,也是往往被近期“机器取代人类”这种阴郁预言所忽略的一点是,如果
自动化使人类劳动变得多余,那么我们的主要经济问题将是分配,而不是稀缺。市场经
济的主要收入分配体系深深地植根于劳动力稀缺性;由于拥有(或习得)许多宝贵“人
力资本”的人具有稀缺性,所以他们的职业路径产生了收入流。如果机器使人类不再需
要劳动,那么我们将拥有庞大的财富,但面对着谁拥有这些财富和如何分享这些财富的
挑战。可能会有人推测既然手里有这么多财富,那么分配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但历
史表明,这种预测从来不会成真。我们总会看到稀缺和分配方面无休无止的冲突。我认
为随着自动化不断发展,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会得到缓解。我们是否真的要马上摆脱
稀缺性的制约,使我们的首要经济挑战变成分配问题?在这里,我想起上世纪60年代,
人们对自动化的焦虑情绪甚嚣尘上时,经济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66)写道:“迄今为止,它们完全是经济问题。这一
代人和下一代人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稀缺性,而不是极大丰富。被自动化这种怪物所消
耗的焦虑应该留给真正的问题……”半个世纪之后,我相信现有证据佐证了西蒙的观点。
David H.Autor,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原文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ume 29, Number 3(Summer 2015), 第3—30页。欲获取本文的数据
附录和公开声明,请登录http://dx.doi.org/10.1257/jep.29.3.3
本文来源于作者提交给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于2014年8月21—23日在怀俄明州
Jackson Hole召开的“再评估劳动力市场活力”经济政策研讨会的文章(Autor,2015
)以及即将发表的“充裕悖论:对自动化的焦虑卷土重来”(The Paradox of
Abundance: Automation Anxiety Returns)。非常感谢Erik Brynjolfsson、Chris
Foote、Frank Levy、Lisa Lynch、Andrew McAfee、Brendan Price、SethTeller、
Dave Wessel等参与MITCSAIL/经济学家午餐研讨会的朋友以及本刊编辑,他们的见解帮
助我就这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感谢Sookyo Jeong和Brendan Price出色地协
助我完成研究工作。——作者注
(刁琳琳 译)
参考文献:
Acemoglu, Daron, David H. Autor, David Dorn,Gordon Hanson, and Brendan
Price. Forthcoming.“Import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U.S. EmploymentSag of
the 2000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Akst, Daniel. 201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Past Anxiety over
Automation?” The Wilson Quarterly,Summer.
Alpert, Andrew, and Jill Auyer. 2003. “Evaluating the BLS 1988-2000
Employment Projections.”Monthly Labor Review, October, pp. 13-37.
Andreopoulos, Alexander, and John K. Tsotsos.2013. “50 Years of Object
Recognition: Directions Forward.”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117(8): 827-91.
Atkinson, Anthony B., 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 2011. “Top
Incomes in the Long Run of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9(1):
3-71.
Autor, David H. 2013. “The ‘Task Approach’ to Labor Markets: An
Overview.” 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46(3): 185-99.
Autor, David H. 2014. “Skills,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Earnings
Inequality among the ‘Other 99 Percent.’” Science 344(6186): 843-51.
Autor, David H. 2015. “Polanyis Paradox and the Shape of Employment
Growth.” In Re-Evaluating Labor Market Dynamics, pp. 129-79.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Autor, David H. Forthcoming. “The Paradox of Abundance: Automation
Anxiety Returns.” In Performance and Progress: Essays on Capitalism,
Businessand Society, edited by Subramanian Ranga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tor, David H., and David Dorn. 2013. “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5): 1553-97.
Autor, David H., David Dorn, and Gordon H.Hanson. 2013.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6):2121-68.
Autor, David H., David Dorn, and Gordon H.Hanson. 2015. “Untangling
Trade and Technology:Evidence from Local Labor Markets.” Economic Journal
125(584): 621-46.
Autor, David H., Lawrence F. Katz, and Melissa S. Kearney. 2006.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Labor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2):189-
94.
Autor, David H., Lawrence F. Katz, and Melissa S. Kearney. 2008. “
Trends in U.S. Wage Inequality:Revising the Revisionis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0(2): 300-323.
Autor, David H., Frank Levy, and Richard J.Murnane. 2003. “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4): 1279-1333.
Baumol, William J. 1967.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3): 415-26.
Beaudry, Paul, David A. Green, and Benjamin M. Sand. 2014. “The
Declining Fortunes of the Young since 2000.”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5
): 381-86.
Beaudry, Paul, David A. Green, and Benjamin M. Sand. Forthcoming. “The
Great Reversal in the Demand for Skill and Cognitive Task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Bessen, James. 2015. “Toil and Technology.”Finance and Development 52(
1).
Bowen, Harold R. (Chairman). 1966.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chnology,Automation, and Economic Progress: Volume I.”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Brynjolfsson, Erik, and Andrew McAfee. 2014.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 Progress, and Prosperity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New York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Caroli, Eve, and John Van Reenen. 2001. “Skill-Bias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and French Establishmen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4): 1449-92.
Clark, Colin. 1951.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Cortes, Guido Matias, Nir Jaimovich,Christopher J. Nekarda, and Henry E.
Siu.2014. “The Micro and Macro of Disappearing Routine Jobs: A Flows
Approach.” NBER Working Paper 20307, July.
Douglas, Paul H. 1930. Real W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0-1926.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Foote, Christopher L., and Richard W. Ryan.2014. “Labor-Market
Polarization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Public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12-8,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April.
Frey, Carl Benedikt, and Michael A. Osborne.2013.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 Oxford Martin
School, September.
Friedman, Thomas L. 2010. “The Election That Wasnt.”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3.
Goldin, Claudia, and Lawrence F. Katz.2008. 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os, Maarten, and Alan Manning. 2003. “Lousyand Lovely Jobs: The
Rising Polarization of Workin Britain.” Center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Discussion Papers DP0604, December.
Goos, Maarten, and Alan Manning. 2007.“Lousy and Lovely Jobs: The
Rising Polarization of Work in Britai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9(1): 118-33.
Goos, Maarten, Alan Manning, and Anna Salomons. 2014. “Explaining Job
Polarization:Routine-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Offshor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8): 2509-26.
Grabner, Helmut, Juergen Gall, and Luc Van Gool. 2011. “What Makes a
Chair a Chair?” I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1, IEEE
Conference, June 20-25, pp. 1529-36.
Graetz, Georg, and Guy Michaels. 2015. “Robotsat Work.” IZA Discussion
Papers 8938, Institute forthe Study of Labor (IZA).
Herald Press, The. 1966. “Skirting the Automation Question.” February
7, p. 2. (The Herald Pressof St.Joseph, Michigan.)
Hoffman, William, and Leo Furcht. 2014. The Biologists Imagination:
Innovation in the Biosciences.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lzer, Harry J. 2015. “Job Market Polarizationand U.S. Worker Skills:
A Tale of Two Middles.”Brookings Institution Economic Studies Working Paper
, April 6.
Hsieh, Chang-Tai, and Enrico Moretti. 2003.“Can Free Entry Be
Inefficient? Fixed Commissionsand Social Waste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1(5): 1076-1122.
Jackson, Kristin. 1993. “The Worlds First Motel Rests upon Its
Memories.” Seattle Times, April 25.
Jevons, William Stanley. 1865. The Coal Question;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Progress of the Nation, and the Probable Exhaustion of Our Coal Mines.
London:Macmillan and Co.
Katz, Lawrence F., and Robert A. Margo. 2014.“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 The United Stat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Human Capital in History, edited by Leah Platt Bouston,
Carola Frydman, and Robert A. Margo, 15-57.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remer, Michael. 1993. “The O-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3): 551-75.
Le, Quoc V., Marc’ Aurelio Ranzato, Rajat Monga, Matthieu Devin, Kai
Chen, Greg S. Corrdo, Jeff Dean, and Andrew Y. Ng. 2012.“Building High-
Level Features Using Large ScaleUnsupervised 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June 26-July 1,
Edinburgh, Scotland, UK.
Levy, Frank and Richard J. Murnane. 2004. The New Division of Labor: How
Computers Are Creating the Next Job Marke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n, Jeffrey. 2011. “Technological Adaptation,Cities, and New Work.”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2): 554-74.
Markoff, John. 2012. “How Many Computers to Identify a Cat? 16,000.”
New York Times, June 25.
Mazzolari, Francesca, and Giuseppe Ragusa.2013. “Spillovers from High-
Skill Consumption to Low-Skill Labor Marke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5(1): 74-86.
Michaels, Guy, Ashwini Natraj, and John VanReenen. 2014. “Has ICT
Polarized Skill Demand? Evidence from Eleven Countries over Twenty-FiveYears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6(1): 60-77.
Mishel, Lawrence, Heidi Shierholz, and John Schmitt. 2013. “Dont
Blame the Robots: Assessing the Job Polarization Explanation of Growing Wage
Inequality.” EPI-CEPR Working Paper,November 19.
Moravec, Hans. 1988. Mind Children: The Future of Robot and Human
Intellig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dhaus, William D. 2007. “Two Centuri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ompu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7(1): 17-22.
Pierce, Justin R., and Peter K. Schott. 2012.“The Surprisingly Swift
Decline of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 18655.
Polanyi, Michael.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New York: Doubleday.
Ruggles, Steven, Trent J. Alexander, Katie Genadek, Ronald Goeken,
Matthew B. Schroeder,and Matthew Sobek. 2010. Integrated Public Use
Microdata Series: Version 5.0 [Machine-readable databas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achs, Jeffrey D., Seth G. Benzell, Guillermo La Garda. 2015. “Robots:
Curse or Blessing? A Basic Framework.” NBER Working Paper 21091, April.
Sachs, Jeffrey D., and Laurence J. Kotlikoff.2012. “Smart Machines and
Long-Term Misery.”NBER Working Paper 18629, December.
Sagan, Carl. 1980. Cosmos. New York: Random House.
Simon, Herbert. A. 1966. “Automation” (a letterin response to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March 17, 1966 issu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May 26.
Smith, Christopher L. 2013. “The Dynamics of Labor Market Polarization.
” Federal Reserve Board,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No. 2013-
57, August.
TIME. 1961. “The Automation Jobless.”February 24.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49. Historical Statisticsof the United States
, 1789-1945.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eries D 134-144.
Varian, Hal R. 2014. “Big Data: New Tricks for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2): 3-28.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就算蓝领工人都搞3陪,那些挣工资的高级工人也没有这么高的消费能力
a*****y
发帖数: 33185
44
破熊隐含的承认了,现在川普的铁票人群中很多蓝领工人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没有希望。
川普只是吃了他的铁票人群的人血馒头,当了总统而已。
w*********g
发帖数: 30882
45

望。
承认啥了?看我47楼贴的长文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破熊隐含的承认了,现在川普的铁票人群中很多蓝领工人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没有希望。
: 川普只是吃了他的铁票人群的人血馒头,当了总统而已。

a*****y
发帖数: 33185
46
你的长文只不过论证了,雇佣工人作为工具,在有些工作岗位上比机器干的好。
但并没有说,那些干的不如机器的雇佣工人,命运将会怎样?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望。
: 承认啥了?看我47楼贴的长文

w*p
发帖数: 16484
47
别在网上搜这些东西乱贴,自己都没仔细看。
首先这个文章里面举的例子是两次产业革命的结果。现在美国根本没有进行下一波工业
革命的条件,川普的政策也不可能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再其次,这篇文章提到的两
次产业革命,同时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这样可以通过贸易来消化产业革命带来的过
剩产能。现在川普是反着来的,阻碍自由贸易,这样再搞工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是不可
能持续下去的。
算了,懒的跟你废话了。你有多轴我早就见识过,我也没兴趣说服你。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望。
: 承认啥了?看我47楼贴的长文

w*********g
发帖数: 30882
48

过剩产能也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1930年代就有了。解决方法就是挑起欧亚大陆的
战争+租借法案+武器销售
上次的导火索是柳条湖事件和德国纳粹上台,这次估计是台湾独立和部署萨德

【在 w*p 的大作中提到】
: 别在网上搜这些东西乱贴,自己都没仔细看。
: 首先这个文章里面举的例子是两次产业革命的结果。现在美国根本没有进行下一波工业
: 革命的条件,川普的政策也不可能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再其次,这篇文章提到的两
: 次产业革命,同时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这样可以通过贸易来消化产业革命带来的过
: 剩产能。现在川普是反着来的,阻碍自由贸易,这样再搞工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是不可
: 能持续下去的。
: 算了,懒的跟你废话了。你有多轴我早就见识过,我也没兴趣说服你。

a*****y
发帖数: 33185
49
破熊,对于资本家而言,是培训新的年轻人去掌握机器合适?还是培训那些已经丢了工
作很多年的大龄蓝领失业工人合适?
a*****y
发帖数: 33185
50
挑起战争?如果没挑成呢?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过剩产能也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1930年代就有了。解决方法就是挑起欧亚大陆的
: 战争+租借法案+武器销售
: 上次的导火索是柳条湖事件和德国纳粹上台,这次估计是台湾独立和部署萨德

相关主题
这场选举简单点说就是‘屁股’对‘脑袋’的胜利 (转载)美国到底为什么那么害怕全球化
Re: 来扒一扒Trump的政见 (转载)川普竟然说:中国的脏空气飘到了美国!
叔很后悔投了川普的票!算算杨安泽的账,越来越觉得不靠谱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g
发帖数: 30882
51

直到挑成为止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挑起战争?如果没挑成呢?
a*****y
发帖数: 33185
52
别尽扯这些不靠谱的,在挑成之前,川普自己就得被哄下台了。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直到挑成为止

d****o
发帖数: 32610
53
破熊你意思是不是美帝这波要想发展最终必须靠亚欧大陆打仗解决?
你支不支持通过这个方案解决美帝国内的问题?
你现在还坚持自己发帖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中国良性发展吗?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直到挑成为止

w*********g
发帖数: 30882
54

历史证明美帝就是这么个套路。
这跟我个人的愿望有关系吗?我还希望中国永远没地震呢。可能吗?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破熊你意思是不是美帝这波要想发展最终必须靠亚欧大陆打仗解决?
: 你支不支持通过这个方案解决美帝国内的问题?
: 你现在还坚持自己发帖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中国良性发展吗?

d****o
发帖数: 32610
55
就问你,支持吗?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历史证明美帝就是这么个套路。
: 这跟我个人的愿望有关系吗?我还希望中国永远没地震呢。可能吗?

w*********g
发帖数: 30882
56

不支持。但是我不支持没用。
这就跟我不希望汶川发生地震,但是我反对没用一样。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就问你,支持吗?
d****o
发帖数: 32610
57
既然你不支持川总这个必然导致战争的路线,
为啥还要论证这个计划的合理性?
甚至支持华人为这个计划添砖加瓦?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支持。但是我不支持没用。
: 这就跟我不希望汶川发生地震,但是我反对没用一样。

h****g
发帖数: 11365
58
要是能适应,这些蓝领不会失业。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支持。但是我不支持没用。
: 这就跟我不希望汶川发生地震,但是我反对没用一样。

x********e
发帖数: 35261
59
照你这么说发明了炒菜机器人厨师都得下岗?只有最低端的产业自动化会受欢迎。国内
淘宝那么多自己做手工服装皮包皮鞋家具的,不一样活得挺好。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 需要的人工比例越来越少,
: 要维持完全就业,
: 产能迟早过剩,
: 到时候谁来消费是个问题
: 都要打贸易战了,
: 出口没法搞

B********n
发帖数: 7009
60
版上很多小将都是J1, H1, F1,担心一点可以理解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版上很多人没搞清楚川普上台所代表的大趋势就开始宣传华人必须回流
: 川普上台代表的是全球化的结束和区域化经济的兴起。中国以前靠廉价劳动力和低人权
: 优势的道路再也走不通了。
: 在去全球化以后,为了抵消美国本土的高人工成本,川普势必要大力推广人工智能与机
: 器人技术的普及。为此,川普不会简单的把美国制造业拉回国内,还肯定会推动劳动力
: 自身的升级和提高。因此,高智能、高技能、学习能力强和富有创造力的劳动力会成为
: 美国产业界的最爱,而吃闲饭不干活还光闹事的黑穆墨会成为驱逐出境的首选对象。
: 华人实际上是完全满足美国产业界需要的,所以根本不必担心。需要担心的是美国左比
: 和国内的包子。
: ==========================

相关主题
用资本家的思维模式去思考统计局长称我国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统计水平
美国生产的口罩的成本是中国的几倍?献给军版:怎么还有那么多工作?工厂自动化历史与未来
士兵的突击(三)自动化不会毁了人类的经济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x********e
发帖数: 35261
61
自动化流水线出问题了得整批整批地召回产品。人出错没那么严重吧。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机器人没有心理活动,但是机器人不会像雇佣工人一样有种种人类的缺点
: 所以能交给机器人的,还是尽量交给机器人

d****o
发帖数: 32610
62
炒菜机器人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
确实很多厨师会下岗,
比如食堂师傅
当然米其林大厨肯定会留下来
各地老字号啥的也会继续
但总的来说厨师肯定会减少
毕竟多数人多数餐是功能性的
完全可以取代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照你这么说发明了炒菜机器人厨师都得下岗?只有最低端的产业自动化会受欢迎。国内
: 淘宝那么多自己做手工服装皮包皮鞋家具的,不一样活得挺好。

a*****y
发帖数: 33185
63
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减小自动化流水线的出错概率,而不是雇佣大量工人去做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动化流水线出问题了得整批整批地召回产品。人出错没那么严重吧。
w*********g
发帖数: 30882
64

根本不是为了论证这个计划的合理性。这个计划是否合理,轮不到我来论证,有五角大
楼、白宫和中央情报局呢。我没有资格来论证
我只是提早指出这一地缘战略危机的存在。对中国和美国华人都是个提醒和警告。
我并非支持华人为这个计划添砖加瓦,而是指出在美国很多华人已经没有回国意愿和可
能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的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就好比洪水快要来临,我告诉华人
要尽量呆在商业区的摩天大楼高层,别往只有几层楼高的家园方向跑一样。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既然你不支持川总这个必然导致战争的路线,
: 为啥还要论证这个计划的合理性?
: 甚至支持华人为这个计划添砖加瓦?

h****g
发帖数: 11365
65
既不愿意学习又不想去富士康,那就在家老实失业领救济。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1000工人工作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比不上造机器保养机器的员工吧。要是多修工厂多搞基
: 建,也不会差太多。没人希望当富士康员工。

a*****y
发帖数: 33185
66
破熊,川普何时说过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了?还是你替他想的?
d****o
发帖数: 32610
67
讲了半天你的意思是川普这政策是洪水?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根本不是为了论证这个计划的合理性。这个计划是否合理,轮不到我来论证,有五角大
: 楼、白宫和中央情报局呢。我没有资格来论证
: 我只是提早指出这一地缘战略危机的存在。对中国和美国华人都是个提醒和警告。
: 我并非支持华人为这个计划添砖加瓦,而是指出在美国很多华人已经没有回国意愿和可
: 能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的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就好比洪水快要来临,我告诉华人
: 要尽量呆在商业区的摩天大楼高层,别往只有几层楼高的家园方向跑一样。

h****g
发帖数: 11365
68
人弄出错可能是随机的。
手工生产是工业革命以前的主流了。现在手工产品如果还能卖出去,只能靠情怀了,这
也决定产量不能大,因为大多数人买来产品是用的,不是买情怀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自动化流水线出问题了得整批整批地召回产品。人出错没那么严重吧。
x********e
发帖数: 35261
69
人喜欢的是新鲜感,变化。机器人没办法提供这个。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炒菜机器人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
: 确实很多厨师会下岗,
: 比如食堂师傅
: 当然米其林大厨肯定会留下来
: 各地老字号啥的也会继续
: 但总的来说厨师肯定会减少
: 毕竟多数人多数餐是功能性的
: 完全可以取代

w*********g
发帖数: 30882
70

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是洪水。逃不过的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讲了半天你的意思是川普这政策是洪水?
相关主题
自动化不会毁了人类的经济美国国会出现罕见的两党一致的行动
问题是美国有什么自动化的生产最近刚明白,这货对发展
谈谈白思豪想要推行的机器人税咋样?白宫3月6号发出总统令 禁止中长石基对StayNTouch的收购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x********e
发帖数: 35261
71
让蓝领学习提高是好事。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既不愿意学习又不想去富士康,那就在家老实失业领救济。
d****o
发帖数: 32610
72
这只占一小部分
一般来说吃饭是为了完成任务,
一周21顿饭15顿可口就够了,
这部分机器可以实现
剩下6顿是留给人类厨师发挥的空间
总的来说肯定就业会下降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人喜欢的是新鲜感,变化。机器人没办法提供这个。
x********e
发帖数: 35261
73
你小看小手工业者了。除了去宜家买流水线产家具,很多人会选择联系本地木匠自己订
做家具。只有厕纸这种东西完全不需要定制吧。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人弄出错可能是随机的。
: 手工生产是工业革命以前的主流了。现在手工产品如果还能卖出去,只能靠情怀了,这
: 也决定产量不能大,因为大多数人买来产品是用的,不是买情怀

d****o
发帖数: 32610
74
扯淡
中国追求区域霸权,
美帝也在战略收缩,
完全没有结构性矛盾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是洪水。逃不过的

x********e
发帖数: 35261
75
谁说吃饭是完成任务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只占一小部分
: 一般来说吃饭是为了完成任务,
: 一周21顿饭15顿可口就够了,
: 这部分机器可以实现
: 剩下6顿是留给人类厨师发挥的空间
: 总的来说肯定就业会下降

d****o
发帖数: 32610
76
马工喝soylent的都有
不是完成任务是啥
就算不是完成任务,
你也不可能顿顿追求花样翻新
一般好吃足够了
现在外面普通馆子的水平
完全没有你说的那些元素
照样很多人吃
这部分迟早被机器取代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谁说吃饭是完成任务
w*********g
发帖数: 30882
77

结构性矛盾刚刚的:中国谋求挑战美国霸权,拒绝美国收割中国的羊毛,试图把中国变
成跟美国比肩同列的超级大国。
这在美国看来是绝不能被允许的。因为这会严重威胁美元地位,威胁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你要真以为对华战争是川普一个人的决策,你就太天真了。我只能说我服了你了
。对华战争准备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了。川普就是个顺水推舟的橡皮图章而已。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扯淡
: 中国追求区域霸权,
: 美帝也在战略收缩,
: 完全没有结构性矛盾

d****o
发帖数: 32610
78
美帝自己都不打算要这全球霸权了
除非你说抛弃TPP,质疑北约都是烟雾弹
中国也没想要称霸全球,
只追求做区域老大
为啥一定要打?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 结构性矛盾刚刚的:中国谋求挑战美国霸权,拒绝美国收割中国的羊毛,试图把中国变
: 成跟美国比肩同列的超级大国。
: 这在美国看来是绝不能被允许的。因为这会严重威胁美元地位,威胁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 。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 你要真以为对华战争是川普一个人的决策,你就太天真了。我只能说我服了你了
: 。对华战争准备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了。川普就是个顺水推舟的橡皮图章而已。

h****g
发帖数: 11365
79
没人不让它们提高,美国社区大学不贵,进去也不难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让蓝领学习提高是好事。
h****g
发帖数: 11365
80
手工家具跟宜家比就是九牛一毛。

【在 x********e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小看小手工业者了。除了去宜家买流水线产家具,很多人会选择联系本地木匠自己订
: 做家具。只有厕纸这种东西完全不需要定制吧。

相关主题
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转载)Re: 来扒一扒Trump的政见 (转载)
【zz】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叔很后悔投了川普的票!
这场选举简单点说就是‘屁股’对‘脑袋’的胜利 (转载)美国到底为什么那么害怕全球化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w*********g
发帖数: 30882
81

不是全球霸权,是美元霸权,就是美元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
中国想要挑战美元,是美国绝对不允许的。美国不关心欧亚大陆会不会陷入战火,但是
绝对关心美元在全球的结算货币地位有没有保证
谁挑战了美元,谁就是在挑起战争。因为中国挑战了美元,所以美国就要想办法让中国
挨打。不然美元的在全球的地位就会被打破,美国就无法保持经济繁荣和制度稳定。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帝自己都不打算要这全球霸权了
: 除非你说抛弃TPP,质疑北约都是烟雾弹
: 中国也没想要称霸全球,
: 只追求做区域老大
: 为啥一定要打?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用资本家的思维模式去思考美国国会出现罕见的两党一致的行动
美国生产的口罩的成本是中国的几倍?最近刚明白,这货对发展
士兵的突击(三)白宫3月6号发出总统令 禁止中长石基对StayNTouch的收购
统计局长称我国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统计水平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转载)
献给军版:怎么还有那么多工作?工厂自动化历史与未来【zz】说一些美国经济数据来侧面看危机后美国中产生活
自动化不会毁了人类的经济这场选举简单点说就是‘屁股’对‘脑袋’的胜利 (转载)
问题是美国有什么自动化的生产Re: 来扒一扒Trump的政见 (转载)
谈谈白思豪想要推行的机器人税咋样?叔很后悔投了川普的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自动化话题: 劳动力话题: 任务话题: 职业话题: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