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中办国办发文:人才评价克服唯论文、唯职称等倾向
相关主题
Re: 国务院: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附文件全文)从事真理性研究工作风险极高,很可能潦倒一生
国务院: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清理可通过参加学校职称评审取得副高(副教授
ZT 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美国终于也开始愤青了 - 《华盛顿邮报》:年轻科学家,去中国吧 (转载)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国科研经费60%已流失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sohu
【转载】中国首份官方的大学排名榜出来了! (转载)请Herzog提供“把军工科研人员卖给美国”的证据
广东财政厅厅长:争取增加地方对税收共享比例我靠, 这些科研人员真是年轻啊
中央军委:全军全面推行军费绩效管理媒体称我国科研经费40%用于项目 挥霍成潜规则
关爱科研人员,习近平这些举动很暖心客观评价中日两国科研差距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评价话题: 评审话题: 项目话题: 科技话题: 科研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d
发帖数: 61690
1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
、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
彻落实。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改革是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
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国家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
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现
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以构建科学、规范
、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为目标,以改革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关
键,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发挥好评
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形成中国特
色科技评价体系,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
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尊重规律。遵循科技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
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精简“三评”工作,简化优
化流程,为科研人员和机构松绑减负,并形成长效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
找准突破口,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增强针对性,突出实招
硬招,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坚持分类评价。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
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
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
——坚持客观公正。客观、真实、准确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推行同行评价,
引入国际评价,进一步提高科技评价活动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
公正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在优化“三评”工作布局、减少“三评”项目数量
、改进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
、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潜能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科
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
(一)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工作应采取有效方式
充分吸收相关部门、行业、地方以及产业界、科技社团、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项目指南
内容要广泛吸纳各方意见,更好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各方需求,有条件的可在网上公开
征求意见并进行审核评估,提高指南的科学性。项目体量应大小适中,目标集中明确,
合理设置课题及参加单位数量,确保下设各课题任务紧密关联形成有机整体,避免拼凑
组团和执行中的碎片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逐步实行年度指南定期发布制度。自然科学
类项目指南应关注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等。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指南应
注重研究的政治方向、学术创新、社会效益、实践价值等。
项目指南应根据分类原则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一般采
取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遴选承担单位。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
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等方式确定承担
单位;对于企业牵头的技术创新项目,应对企业的资质、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务情况提出
明确要求,鼓励企业共同投入并组织实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军民
融合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军地一体论证和实施。
(二)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公正、科学、明确的项目评审工作规则,并在
评审前公布。按照不同立项方式,采取相应的评审程序和方法,同一轮次实行同一种评
审方法,避免评审结果出现歧义。推行视频评审、电话录音、评审结果反馈、立项公示
等措施,实现评审全过程的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允许项目申报人在评审前提出回
避单位及个人。建立项目负责人科研背景核查制度,对立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项目负
责人开展科研业绩、经历、诚信情况调查,确保符合项目要求。不同类别国家科技计划
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申报和评审中,综合考虑负责人和团队实际能力以及项目要求
,不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荣誉性头衔、承担项目、获奖等情况作为限制性条件。探
索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的非常规评审机制。保密项目评审
管理按国家科技保密有关规定执行。
(三)完善评审专家选取使用。进一步推动建设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安全可靠、开放
共享的国家科技专家库,及时补充高层次专家,细化专家领域和研究方向,更好地满足
项目评审要求。完善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标准和评审专家遴选规范,明确推荐单位在专
家推荐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强化推荐单位对专家信息的审核把关责任,建立专家入库
信息定期更新机制。根据项目类型特点,合理确定评审专家遴选条件和专家组组成原则
,原则上应主要选取活跃在科研一线、真懂此行此项的专家参与评审,充分考虑其专业
水平和知识结构。与产业应用结合紧密的项目,还应选取活跃在生产一线的专家参与评
审。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动态调整、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
。完善专家轮换、随机抽取、回避、公示等相关制度,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专家开展
背景经历调查,确保专家选取使用科学、公正。初评环节实施小同行评议,在部分前沿
与基础科学等领域逐步按适当比例引入国际同行评议。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加强对评审
专家名单抽取和保密的管理,进一步推进专家抽取和使用岗位分离。开展会议评审的,
原则上应在评审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开展通讯评审的,应在评审结束前对评审专家名
单严格保密,有条件的应在评审结束后向社会公布。评审专家要强化学术自律,学术共
同体要加强学术监督。
(四)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合理确定专家的评审项目数、总时长等工作量,会议
评审前及时组织专家审阅申报材料,确保专家充分了解申报项目情况;合理确定项目汇
报和质询答辩时间。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亲自汇报答辩,不在项目申报团队内的人员不
得参与答辩。进一步优化预算评估工作,只针对拟立项的项目开展预算评估,规范和优
化预算评估专家的遴选、评估方法,提高评估质量,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五)严格项目成果评价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成果管理负主体责任,要组
织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拟公布的成果进行真实性审查。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科研单位的科
研成果每年要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非涉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验收前,应在遵守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项
目管理专业机构应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组织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验收,严格依据任务
书确定的目标、指标和验收工作标准规范进行考核评价。有明确应用要求的,在项目验
收后不定期组织对成果应用情况的现场抽查、后评估。
(六)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绩效评估。针对科技计划整体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估,重点评
估计划目标完成、管理、产出、效果、影响等绩效。绩效评估通过公开竞争等方式择优
委托第三方开展,以独立、专业、负责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根
据需要引入国际评估。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规范和监督,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评估结果负责制和信用评价机制。
(七)落实国家科技奖励改革方案。改革现行由政府下达指标、科技人员申报、单位推
荐的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提名者承担推荐、答辩
、异议答复等责任,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实行定标定额评审制度,自然
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一等奖
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提高奖励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向全社会公开评奖规
则、流程、指标数量,全程公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候选项目及其提
名者。
三、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一)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加强部门、地方的协调,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
,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指导部门、地方
针对不同支持对象科学设置科技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计划结构。
(二)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
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把学
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
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对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类型科研
人才的评价中,SCI(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
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
与者的实际贡献。引进海外人才要加强对其海外教育和科研经历的调查验证,不把教育
、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注重发挥同行评议机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探
索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价标准。对承担国防重大工程任务的人才可采用针对性评价措
施,对国防科技涉密领域人才评价开辟特殊通道。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
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
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
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引导人才良性竞争和有序流动,探索人才共享机制。中西部、东北
老工业基地及欠发达地区的科研人员因政策倾斜因素获得的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项目
等支持,在支持周期内原则上不得跟随人员向东部、发达地区流转。合理发挥市场机制
作用,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培养补偿机制。
(四)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坚持评用结合,支持用人单位健全科技人才评
价组织管理,根据单位实际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岗位履职评价,完善内部
监督机制,使人才发展与单位使命更好协调统一。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向要求,分
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
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
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选择部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试点开展临床医生科研评价改革工作。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
置学术资源。
(五)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国家实验室等的全职科研人员及团队不
参与申请除国家人才计划之外的竞争性科研经费,由中央财政给予中长期目标导向的持
续稳定经费支持。推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科研院所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内部管理机
制,切实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支持。
四、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一)实行章程管理。推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制定实施章程,确立章程在单位管理运
行中的基础性制度地位,实现“一院(所)一章程”和依章程管理。章程要明确规定单
位的宗旨目标、功能定位、业务范围、领导体制、运行管理机制等,确保机构运行各项
事务有章可循。
(二)落实法人自主权。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充分自主权,对章程明确赋予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事务,由单
位自主独立决策、科学有效管理,少干预或不干预。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自主权的
行使规则与监督制度,明确重大管理决策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监督机制、责任
机制,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保障科研事业单位依法合规管理运行。切实发挥单位党委
(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坚决防止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
(三)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根据科研机构从事的科研活动类型,分类建立相应的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避免简单以高层次人才数量评价科研事业单位。建立综合评价与
年度抽查评价相结合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长效机制。以5年为评价周期,对
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综合评价,涵盖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5年期间,
每年按一定比例,聚焦年度绩效完成情况等重点方面,开展年度抽查评价。加强绩效评
价结果与科研管理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在科技创新政策规
划制定、财政拨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级科技人才推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建设、学科专业设置、研究生和博士后招收、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科研事
业单位人事管理、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工作中,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按照程
序办理科研事业单位编制调整事项时,应参考绩效评价结果。
(四)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体系。根据优化整合后的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功能定位、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科学与工程
研究类基地重点评价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重点评价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对行
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重点评价科技创新条件资源支撑保
障和服务能力。对各类基地的评价要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建
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建设运行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一)建立覆盖“三评”全过程的监督评估机制。将监督和评估嵌入“三评”活动事前
、事中、事后全过程,确保科学、规范、高效。事前,实行诚信承诺制度,申报人员、
评审专家、工作人员均应签订诚信承诺书,明确行为规范并划定负面行为的底线。事中
,实行重点监督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强化重点环节监督,加强对各类主体履职尽责和任
务完成情况的监督评估。事后,强化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按照合同(委托书、协议书
)约定开展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相关主体今后监督管理和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
建立学术期刊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发布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加强与纪检监察机
关等的信息沟通,自觉接受监督。
(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完善调查核实、公开公示、惩戒处
理等制度。建设完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信息系统,对纳入系统的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
实行“一票否决”,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禁止其获得政府奖励和申报政府科技项目等
。推进科研信用与其他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实施联合惩戒。逐步建立科研领域守信
激励机制。将诚信监管关口前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建立完善学术管理
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加强对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
的科研诚信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潜心科研、淡泊名利。强化导师对学
生发表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及实验的可重复性等的审核把关。引导学术
共同体建立符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
六、加强组织实施,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三评”改革工
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举措,加强协调配合
,抓好本领域“三评”改革的组织实施。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推进本地区
“三评”改革工作。
(二)强化责任担当。各相关评价主体要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切实推进“三评”
改革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三评”项目
数量,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各法人单
位、学(协)会要完善内部管理,广大科研人员要强化学术自律。各方面要齐心协力,
共同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三)加大推进力度。加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学术共同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各类
评价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联动,强化“三评”之间的统筹协调。强化政策解读和宣
传引导,加强对科研单位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科研管理水平,让广大科研人员知晓、掌
握、用好改革政策。持续跟踪调研,加强总结评估,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和解决问
题。加强督查督办,推动“三评”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和动态完善,形成长效机制。
(四)开展试点示范。对一些关联度高、探索性强、暂时不具备全面推行条件的改革举
措,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地方和单位先期开展试点。鼓励试点地方和单位大胆探
索实践,发挥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对基层因地制宜的改革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激发改革动力,保护改革积极性。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客观评价中日两国科研差距【转载】中国首份官方的大学排名榜出来了! (转载)
美国:削减预算科研人员下岗 时间:2013-09-05 15:29:35 来源:中国财经报 点击:1   据9月3日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以及其他15个科研团体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广东财政厅厅长:争取增加地方对税收共享比例
27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中央军委:全军全面推行军费绩效管理
中科院一名拟引进人才因北京雾霾选择留在美国关爱科研人员,习近平这些举动很暖心
Re: 国务院: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附文件全文)从事真理性研究工作风险极高,很可能潦倒一生
国务院: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清理可通过参加学校职称评审取得副高(副教授
ZT 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美国终于也开始愤青了 - 《华盛顿邮报》:年轻科学家,去中国吧 (转载)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国科研经费60%已流失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sohu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评价话题: 评审话题: 项目话题: 科技话题: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