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 发帖数: 21 | 1 我在之前的来信中介绍了哈佛等名校培养人的独到之处,很多读者反映很受启发。不过
有一天一位中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找我,他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证明那些成功的人真
的受益于哈佛的基础教育呢?或者说,如何证明它让学生花时间搞课外活动是一件有帮
助的事情,又如何证明当初它选择精英苗子,而不是学霸,最后确实能够更多地栽培出
精英呢?那些人出来之后人生轨迹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他们按照学霸的道路走,
是否成就会低呢?对于他这一大串问题,我只能从两个方面回答。
首先,从宏观的结果上讲,哈佛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如果它不管用,大家也
不会几十年对它趋之若鹜了。
其次,从我身边的哈佛毕业生具体分析,他们毕业后的表现和成就在同龄人中确实很好
,当然他们也不是尽善尽美,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今天和明天,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
身边的哈佛毕业生的情况。
我在前面介绍过,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绝对水平上看,哈佛的工程专业不算太有名,
它的计算机系远比不上MIT、斯坦福、卡耐基-梅隆和伯克利等以工程见长的大学。但是
,我身边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从哈佛毕业的并不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
系里面终身教职这条线上的教授不到30人,我至少认识3位毕业于哈佛。虽然这个数
据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巧合背后还是有原因的。
在这三个我认识的教授中,有一位是我在《硅谷来信》中专门提到过的跨界高手萨尔兹
伯格,他本科是学习英语专业的,后来改学计算机,从哈佛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真正
做出成绩是在基因遗传学领域。今天,他同时是计算机系和医学院的教授,依然在做福
布斯的专栏作家。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知识相通相融的特点。关于萨尔兹伯格更多细节
的情况,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硅谷来信》中我写给你的第8封信。
第二位是我在霍普金斯时的选课指导教授雅让斯基,他是一位语言学天才,能说6、7种
语言,能阅读14、15种文字,包括中国的维吾尔文。我问他能否学更多的语言,他说对
他来讲,学会阅读一种语言并不难,只是他的脑子只能装下14~15种语言,学一种新的
就意味着忘掉很久没有用过的。
这位语言学天才本科在哈佛学的是数学,因为它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他对语言学
的痴迷,让他一辈子致力于使用计算机处理人类的语言。雅让斯基读书很多,知识极为
渊博,他在学校以及家里藏书的数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在我的印象中,他大部分业
余时间都用于读书了。
雅让斯基并不属于学霸,在机器学习领域里,很多专家并不认为他的理论水平有多高,
但是雅让斯基是寻找问题答案的高手。他只花了三年时间就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博
士学位,而且论文的水平还很高,这主要得益于他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机器翻译的难题
。在随后的研究中,雅让斯基一直如此。
有一次他担任一个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负责审稿。在收到很多论文稿件后,他
需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通常大家会根据自己过去了解的学术界的情况,一个个地
匹配论文和审稿的专家,或者由专家挑自己希望审的稿子。雅让斯基则指导写了一个智
能程序,自动匹配论文稿件和相应领域的专家。这以后成为了那个大型学术会议通行的
做法。
雅让斯基很多年前就是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会士了,他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一定
程度上受益于他很高的情商。对那些行业里最知名的老教授们(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贾里
尼克),他是一个可以靠得住的助手,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他是一个遇到问题可以
依赖的人。我在当时读书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求助雅让斯基,他尽自己所能帮助我渡过
难关。因此,在我们这些同一个课题组的博士生们看来,雅让斯基算是亦师亦友。
第三位要介绍的是埃斯勒教授(Jason Eisner),我之前没有介绍过他,因此大家对他
可能不太熟悉。埃斯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霸。大部分亚裔学生成为学霸未必是喜欢学
习,而是不得不学,而埃斯勒不同,他就是喜欢学习。
埃斯勒先后在哈佛(1986~1990)和剑桥(1991~1993)都读过本科,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因此我在写《大学之路》时,专门请他评价哈佛和剑桥的区别。埃斯勒和雅让斯基几
乎同时进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两个人的导师都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马库斯,
但是毕业的时间差了6年,原因是埃斯勒太爱学习了,什么都想研究,就是不急于毕业
。当然,由于时间长,他博士毕业时不仅论文的水平极高,还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少机器
学习工具。
等埃斯勒拿到博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做了两年助教授的时候,雅让斯基都已经当上
正教授了,但是埃斯勒一点不心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今天他是全世界在机器学习领
域发布论文最多的科学家之一。需要说一句,埃斯勒在哈佛学的是认知科学,在剑桥学
的是数学,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才学的是计算机,而他是一个绝对的编程高手。
纵观这三个人,你会发现他们完全不同,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由地发展。但是他们
三个都有这样三个共同点:
1. 本科都不是学计算机的,本科教育对他们来讲都是打基础,哈佛这样的学校的教育
其实给他们的不是基本的技能,而是技能之上的见识。
2. 他们对科学和知识都有发自内心极大的兴趣。
3. 他们都看透了钱。这三位教授其实都不富裕,但是他们都满足于不愁温饱的生活,
然后把精力都投到了研究上。
我和萨尔兹伯格谈过钱的问题。他讲,如果他有更多的钱,或许会支持更多的年轻人搞
研究,而不是个人享受。相比之下,硅谷的一些教授因为离IT大公司太近了,无法脱俗
。一个斯坦福颇为有名的教授和我吹嘘他的房子,这在美国东部大学里那些做研究的教
授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顺便说一句,他们三个都是犹太人。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犹太人和钱是相联系的,
实际上他们对知识的追求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族裔。
讲完美国这些上哈佛的学霸们,再说说我周围两个从哈佛毕业的华裔学霸,他们都是出
生在美国的华裔。
第一个学霸和我年纪相仿,我们不妨称呼他为C博士。他在哈佛读博士时和同组另一个
博士生(明天会讲到)做的研究更多地是沿着前人的方法,因此他们的水平被认为和
MIT或者斯坦福这样的计算机博士差一个档次。不过由于他们研究对比了各种方法,他
们二人的论文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几乎所有人都要引用的论文。
我和C博士在学术会议上经常见面,坦率地讲,他的研究水平一般般。后来熟悉之后,
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编程高手,在整个IBM沃森实验室里都很有名。但是,20
年过去了,C博士在学术圈里依然没有名气,只是一个做具体工作的高手,也不见他发
表什么有影响力的论文。
第二个学霸比我小不少,因为他曾经在Google工作,因此有所接触,我们不妨称呼他为
Z先生。Z先生很聪明,读过我之前来信的人知道,被我夸聪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Z先
生从小就被送到一个非常讲究课程教学的私立小学学习,高中时获得奥林匹克物理和化
学竞赛的金牌,然后就作为学霸进入哈佛。在哈佛他最先想学物理,可是在他比较注重
实用的家长的劝说下改学了计算机。因为人聪明,所以本科毕业就进了Google,这种情
况不多见。
但是在Google,聪明的、能写程序的人很多,而名校的博士也不计其数,因此Z先生就
从一个过去被捧着的明星,变成了一个泯然众人。Z先生觉得自己可能是专业水平还不
够,又回学校读博士了。再以后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我在前面介绍哈佛时讲,上哈佛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进入哈佛,在里面学什么。哈佛原
本不是一个培养人功利心的地方,而不少亚裔却把它仅仅作为成为精英的敲门砖。萨尔
兹伯格、雅让斯基和埃斯勒等人,都堪称精英,你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对自己所喜爱事业
不懈的追求和对钱的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其实扩大了哈佛的影响力,
这是哈佛想要的。而两位亚裔天才,进入哈佛只是学了一技之长,这就和进一所好的州
立大学没有区别了。
虽然大家进哈佛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有几点还是可以提醒大家注意的:
1.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长期坚持把它们做好很重要;
2. 进同一个大学,同一个单位,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度过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
从同一所学校走出来的人差别很大的原因;
3. 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技能,还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好的大学能培养学生的
情商。
明天我再解释三个在你看来有些另类的哈佛毕业生,你就能体会它招的人有多么多元化
了。 |
d*******t 发帖数: 31 | 2 吴军现在走李开复路线,专写励志鸡汤文,人人争当网红 |
n********t 发帖数: 21 | 3 昨天我们介绍了几位哈佛的毕业生的情况,应该讲总体上他们都不错,而且都符合我们
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概念。今天介绍的三个人可能要颠覆你的三观了。
第一个人我其实接触不多,只是在Google开一些会要定当时Google中国发展的政策时有
交集,她当时更多地是提出建议的人和执行者,不是决策者。她在哈佛的故事是李稻葵
教授讲的。李稻葵在哈佛大学读了7年的研究生和博士,当过助教,这个主角就是李教
授当年的学生,李教授称她为“大小姐”,我们就先用这个名称称呼她吧。
李教授辅导过的本科生很多,但是一般留不下印象来。但是这个女生很特殊,因此李教
授印象深刻。在哈佛,一般“学生狗”都是随便套个T恤、牛仔裤,就像你在《社交网
络》中看到的扎克伯格那个样子,但她总穿着价格高昂的外套,背着名牌包,化了精致
的妆容,因此李教授他们私下里称呼她为“大小姐”。
那是1990年的事情,“大小姐”为了获得更高荣誉级别(Summa Cum Laude)的毕业生
头衔,要完成本科论文撰写。如果只是作为一般的毕业生,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当然,
“大小姐”志向高远,这个荣誉是一定要拿的。
大小姐给李教授的第二个印象是什么都不懂,当时李教授是毕业班的助教,帮助经济学
专业的毕业生在写论文时学习使用计算机和统计工具。李教授发现,大小姐对这些基础
学科几乎一无所知,但她什么都敢问,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后来李教授才体会
到,对自己不懂的东西羞赧是中国学生的特点,美国学生从来不会为问傻问题而不好意
思。
但是,让李教授感到惊讶的是,大小姐不仅好问,还好向别人提要求。当时的一些计算
机还是用八英寸的软盘,而且容量只有几百K,大量的数据放在一起一大摞子非常重,
大小姐从来不自己动手,总是让别人帮她卖力气。当然,大小姐更需要帮助的是别人帮
助她整理和分析数据,这些也都是李教授这样的助教和组里其他同学帮她做,当然是在
大小姐的说服下。
久而久之,每当李教授看到实验室里散落着一堆磁盘,旁边搁着一个高级手袋,就知道
“大小姐”来了,之后大小姐就毕业了,也得到了她想要的荣誉,再往后,她就和李教
授没有了交集。李教授就把她忘了,直到桑伯格(国内也常常称她为桑德伯格)这个名
字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李教授才回忆起他当年这个奇葩的学生。
桑伯格在Google和我不是一个部门的,因此我无从体会她是否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别人做
。但是和我有过不少合作的一个哈佛女生,身上多少有点桑伯格的影子。
这位女士我们权且称呼她为L女士。她其实是Google第二位女性工程师,第一位是后来
担任雅虎CEO的玛丽莎·梅耶尔。我刚到Google时,第一天就遇到了L女士,她来找我的
同事聊天,见我是刚来的,非常热情,讲在公司里凡事有问题都找她,这个公司里没有
她搞不定的。
后来我知道她负责公司的日志业务,因为每次产品上线都涉及到日志记录,因此和她就
熟了。有一次在咖啡厅里遇到她,聊到工作,我当时遇到点麻烦,L女士很热情,带我
找到几个可能相关的人,让他们帮忙。
L女士不仅工作中愿意帮忙,个人的事情如果能帮忙也一定帮。我当时帮助女儿卖女童
子军的饼干(在美国,男童子军要卖爆米花筹款,女童子军则卖饼干),L女士一次买
了一大堆,送给别人。她对我讲,她小时候也是童子军,因此一直支持这个事情。公平
地讲,L女士是一个很够朋友的人。
一个初创公司总有点省不掉的杂事没有专职人员去做,但又不得不做,L女士就把这类
的事情都做了。Google早期都是单身男女,辛苦一周后唯一的娱乐就是周末一起看一场
电影,这就成了公司的文化。等我到公司时,公司已经有几百人了,有了盈利,就开始
看首映电影。当时每次由梅耶尔找佩奇提建议要钱,L女士就负责联系场次,同时帮助
佩奇和布林占座。
后来我知道,L女士可是一个能通天的人。L女士的业务水平可能和桑伯格有一比,因此
佩奇和布林虽然信任她,但也知道日志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她不放心,于是花大价钱请
来了贝尔实验室著名科学家派克(Rob Piker)接替她的工作,然后给她安排了一个非
常重要的事情,到Google中国工作。根据我的了解,她就说自己是两位创始人派到开复
那里的“监军”。
L女士不做任何具体的项目,但会对中国的一些项目提出反对意见。有一次一个中国的
团队找到我帮忙,说他们的某个产品开发完毕,却不能上线,因为L女士觉得有泄露个
人隐私的隐患。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后,觉得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于是私下里找到L女士。
由于几个月没有见面,我们先畅谈了交情和过去的好时光,然后我就和她解释了那些项
目的问题。让我吃惊的是,L女士非常爽快,说,“你判断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我发
邮件让他们上线就行了”。
L女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容易接近,甚至有点中国人讲的“好哥们儿”的样子,但
是,千万不要觉得她大大咧咧就去占她的便宜。一位不明就里的美国总监见她单身,跑
去撩妹,L女士一个邮件发出去,这位总监就走人了。
L女士在Google这样工程师文化盛行的公司里是另类,但是混得如鱼得水,大家都在说
她好话,这不得不说是她的本事。
女生如此,哈佛男生又如何呢?这就要说说昨天提到的C博士当年在哈佛同组的高曼博
士了。这两个人当时的一些论文是一块写的,大家也分不清工作是谁做的,但是事后证
明,C博士应该是主要干活的,因为这个高曼博士动手的能力远不如动嘴巴。
高曼从哈佛毕业后到了微软研究院,那里有一两个工程师给他写程序,因此他有什么想
法总是能得以实现。遗憾的是,高曼的水平实在平平,虽然做机器学习,但很多概念他
都搞不懂。我当时还是博士生,开会认识了他,他后来就经常写邮件给我,把他写的研
究报告给我看,询问有什么问题没有。我看了后觉得他的研究水平实在不行。当时微软
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部门都在李开复的管理下,里面都是卡内基-梅
隆大学毕业的水平很高的博士,在那样的环境下,高曼的处境可想而知。
后来我到了工业界,很少参加学术会议,就和高曼没有联系了。几年后我有一次参加会
议,和微软的研究员们聊起他,他们告诉我,高曼现在可了不得了,他成了比尔·盖茨
的顾问。盖茨在微软有一批技术顾问,李开复和陆奇都担任过,他们可以直接向盖茨提
建议。高曼这个学术界的小混混成了盖茨的顾问,这让我很吃惊。但后来大家说起来,
也在情理之中。高曼有三个优点:
1. 情商很高。想想我当年还是学生,他已经是微软的研究员了,但他从来都不耻下问
。在微软里也是,他凡是遇到不懂的东西,就设法搞清楚,于是成了万金油了。
2. 做事执着。他在微软做的事情,卡内基-梅隆圈子里那群人根本看不上,但是他不断
在各种场合呼吁,时间长了就引起别人的关注了。正巧当时微软要和Google 竞争,之
前积攒的很多技术都用不上了,而高曼一直呼吁的机器学习终于派上了用场,于是他就
成了盖茨的顾问。
3. 高曼的表达能力很强。这可能是哈佛毕业生普遍的优点。相比之下卡内基-梅隆大学
那一大批高水平的博士,做研究比高曼强多了,讲东西还真讲不过他。
今天讲的这三个人按照中国的价值观,绝对是另类,但是如果按照成功与否来衡量,他
们可不比中国的学霸差。最后对周围产生的影响力,可能还是巨大的。在中国,清华、
交大这样的学校培养不出这些奇葩们,北大、人大也找不出来。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好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你考试成绩好,我先让你进来,然后传授
你们谋生的手段,当然也要再通过考试把你们分出三六九等。至于教给你们的谋生手段
管不管用,负责的老师会思考这个问题,不负责的老师甚至对此不过脑子。至于还有哪
些在社会上混的知识技能没有传授,就看你们将来在工作中的悟性了。
哈佛则不同,没有潜力的人别进来,即便你在中学成绩再好。进来后,这里就是小社会
,你从这里能学到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当然,什么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大家的认识和看法不同。亚裔依然认为是一技之长,最
后就变成一个好的做事人员;很多美国人认定是各种各样的才能,桑伯格、高曼和L女
士掌握的就是相应的才能,最后就成为了精英。
至于像C博士、Z先生那些老老实实地工作的亚裔,最后默默无名,而像桑伯格和高曼那
样夸夸其谈的人,最后做到公司的最上层,是否公平呢?也许并不公平。但是我要告诉
大家的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哈佛也不是为公平世界培养精英,
而是为现实世界培养精英。对此,你有什么高见,不妨分享给大家。 |
g******t 发帖数: 11249 | 4 天分并不是培养出来的
【在 n********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之前的来信中介绍了哈佛等名校培养人的独到之处,很多读者反映很受启发。不过 : 有一天一位中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找我,他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证明那些成功的人真 : 的受益于哈佛的基础教育呢?或者说,如何证明它让学生花时间搞课外活动是一件有帮 : 助的事情,又如何证明当初它选择精英苗子,而不是学霸,最后确实能够更多地栽培出 : 精英呢?那些人出来之后人生轨迹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他们按照学霸的道路走, : 是否成就会低呢?对于他这一大串问题,我只能从两个方面回答。 : 首先,从宏观的结果上讲,哈佛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如果它不管用,大家也 : 不会几十年对它趋之若鹜了。 : 其次,从我身边的哈佛毕业生具体分析,他们毕业后的表现和成就在同龄人中确实很好 : ,当然他们也不是尽善尽美,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今天和明天,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
|
l****e 发帖数: 25 | 5 看不懂
感觉就是说认识很多牛人,自己也很牛。
其实不用微软谷歌
写中国乡下农民,逃进去一样,只要你尊重农民就行了。
: 天分并不是培养出来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天分并不是培养出来的
|
g******t 发帖数: 11249 | 6 亚裔主要的问题是不合作,单打独斗
(其他族裔也有这个问题)
对生人戒心很重,弄得人家很不高兴
势利眼,有权有势追着拍马屁,没权没势出言嘲讽
美国这个社会,人情关系都是桌子底下的
没有人帮你,当个码农/医生之类的IC就算到顶了
创业当老板的哪个没有自己信得过的关系
其实都是爹妈的错,第一代不是千老就是码农,要么就是餐馆小老板
自己都没学会合作,怎么教孩子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不懂 : 感觉就是说认识很多牛人,自己也很牛。 : 其实不用微软谷歌 : 写中国乡下农民,逃进去一样,只要你尊重农民就行了。 : : : 天分并不是培养出来的 :
|
m********i 发帖数: 5 | 7 还有个最佳解决方式
公交半个小时的美国名校
door to door 公交,15分钟间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