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n 发帖数: 38600 | 1 刘欣欣:
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北京军区(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家长及学生情况一揽
前 言
1947年3月1日,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蒋介石把对解放区
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的时刻。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穷山僻壤的一个小山村沟槽村,
诞生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小学——“荣臻小学”。这所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名字
命名的学校,是我军自己开办的第一所集中住宿的干部子弟学校。在此之前,在延安的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曾办过类似的学校“延安保小”。而人民军队自己办子弟学校可数破
天荒。
办学的初衷,从官样文章上讲是“适应战争的形势,把随军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
但直白来说,就是将我党我军干部的子女收拢保护起来,使他们能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
长条件和环境。更长远的目标是“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人才”。
从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哪一个不是把头栓在裤腰带上。为了崇高的
信仰,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家小和儿女情长。共产党人的心就是铁打的?就
没有七情六欲?当然不是!但是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年代,在炮火连天辗转征战的岁
月。没有条件,也不可能让革命前辈们去顾虑许多,留给他们对子女表示眷恋的唯一方
式,几乎就是在就义和牺牲前写给子女的诀别信!战争年代,前辈们有了孩子,大多数
就地托付给老乡,最好的情况是受到根据地群众的精心哺育,甚至舍生忘死的保护,例
如八一学校以后的学生滕代远将军、杨成武将军的子女。但更多的孩子或者被敌人“斩
草除根”,或者从此杳无音信。同为八一学校家长的毛泽东同志与贺子珍的孩子就是在
长征途中忍痛留在了当地,此一别成为诀别。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晋察冀军区干部的妻子,怀抱着幼小的孩子,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
力坚持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八一学校家长高存信将军夫人白竟凡是她们中的代表,大
女儿1942年在冀中平原出生,产后第二天被日被鬼子堵在老乡家中,满屋扑鼻的血腥气
吓得鬼子掩鼻而退。之后孩子曾被寄放在深山的农家,老乡家中无人,孩子脸上常常爬
满苍蝇,山中野狼出没,时刻威胁着幼小的生命。母亲实在割舍不下,只好自己背着孩
子行军打仗,在反“扫荡”的战斗中与敌人周旋。一个年轻的女战士,背着孩子在山岭
沟壑攀爬,在平原的交通壕奔跑,在地道中隐蔽。枪子在身边和头顶划过,似懂事非懂
事的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小脸紧贴妈妈胸膛,勇敢的孩子早已不
知什么是恐惧。
同样做为八一学校家长的前冀中军区9分区司令员魏洪亮将军的夫人肖哲就没有那样幸
运,1944年冀中平原任丘县,日寇发现美军观察团杜伦上尉的行踪,突然将冀中军区第
9军分区机关所在的村庄包围,杜伦上尉和军分区领导紧急转入地道。鬼子在村里四处
挖掘,寻找地道口。突然肖哲怀中的襁褓婴儿开始啼哭,英雄的母亲强忍着悲痛把孩子
口鼻死死捂住。同志们安全脱险,孩子却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短暂的生命。
“八一学校”家长余光文将军的妻儿则更加悲壮。将军的妻子张立,曾毕业于安徽合肥
女子师范学校。1937年跋涉千里远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事
。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不幸被日寇包围,同行的五位战士先后牺牲,马夫抱着将军的小
女儿(后荣臻小学学生)冲出重围。张立怀抱未满周岁的儿子落入敌手,丧尽人性的日
寇夺过孩子扔到滚开的大锅里,并用刺刀杀害了母亲。
“八一学校”另一位“八一学校”家长孟庆山将军的大女儿也是在1940年鬼子扫荡时,
被亲属带着从冀中平原躲避到山区,藏在河北完县的山洞中,却仍然被紧紧追杀的鬼子
搜出,摔死在山石上。这样的事例在晋察冀军区不胜枚举。
还有许多革命战士为保护革命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1943年河北阜平县坡
山村,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遭到鬼子汉奸突袭。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将军的弟弟赵尚武
同志,背起剧社社长刘佳的小儿子(后取名刘思尚,荣臻小学学生)冲出村去。敌人的
子弹击中了赵尚武,他为保护了战友的孩子、革命的后代,赵尚武烈士流尽了最后一滴
血。这一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沉重地牵挂在军区领导的心上?
据说建立“荣臻小学”最早是由一件事导引出来,曾给白求恩医生做翻译的董越千同志
(后任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的大女儿董前(八一学校学生),抗日战争初期出生后,
交给了一家农民。抗战胜利后,董越千被派往北平军调处工作,夫妇俩想把女儿接回身
边。孩子在老乡家生活了近八年,不可能说领走孩子就领走。最后由组织出面,花二百
块大洋、十麻袋粮食及布疋将孩子领回来。事后组织部门议论此事,类似情况在晋察冀
军区不在少数,今后还会更普遍。根据地巩固了,条件允许了,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子弟
学校,才能解干部后顾之忧。战争年代,八路军实行“二五八团”的政策。是指干部结
婚标准,要求年龄25岁以上、八年斗争历史、团级职务。三条齐备,缺一不可。如此严
格的标准,导致了作战部队几乎清一色的和尚兵。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标准有所宽宥,
沾上两条也可以批准结婚,此时众多营团干部开始成家,组织部门这一动议确实顺应了
当时的形势发展。
方案提交军区党委,引起充分重视,很快于1947年2月8日作出办校决议。聂荣臻同志对
此深表赞同,提出要变“藏子于民”为“育孩有校”。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
与张瑞华同志,进入中央苏区前在白区工作时,生下唯一的女儿聂力。出生后就托付给
上海的一位地下党员,以后这位地下党员也离家出走,聂力小小年纪在旧上海孤苦伶仃
,吃尽了苦头。十几年后(1946年)刚刚由组织秘密从敌占区送到父母身边。在两万五
千里长征、八年抗战驰骋疆场的将军夫妇,此时见到身体瘦弱、怯生生的、对生身父母
没有丝毫印象,心中暗含的只是一丝幽怨的女儿。难以想象他们的心情多么复杂。不能
让自己的悲剧在部下们身上重演!聂荣臻同志掷地有声地指示:“不办就别办,要办就
办好。”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亲自召开会议布置,司政后机关分头落实。战争年代我军的
办事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刚开学时“荣臻小学”设有小学部和幼稚园,计有工作人员24名,小学生32名,幼稚生
18名。以后陆续有新学生入学,晋察冀军区机关、部队、晋察冀边区政府、中共中央直
属机关,附近军政单位纷纷将子女往学校送。新生入学统一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
开具介绍信。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是 “荣臻小学”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同期毕业的还有
周扬的女儿周密。第二届小学毕业生中殷子烈的父亲是保定著名的留日博士、医学教授
殷锡彭(55年共和国将军),抗日战争初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路军,自己两个成年的
儿子也参加八路军,并捐躯沙场。日寇汉奸在家乡搜捕其家小,妻子带着年幼的殷子烈
曾四处讨饭流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做为岁数大一些的男孩子既是学生,又是教职工
的重要帮手。当时为躲避敌机轰炸,他负责带两个岁数小的孩子。发生紧急情况疏散转
移时,一手拉着大一些的是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另一只手抱着跑不动路的小不点,是
任白戈的儿子任加因。这可不是在搞演习,更不是玩游戏。国民党的飞机把当时“荣臻
小学”自己盖的礼堂和一部分校舍全都炸毁了。孩子们在河边玩耍时,敌机的子弹撒在
河面,激起片片水花。对这些无知的天真儿童,老蒋还真敢下狠手。对革命后代斩草除
根是日寇和国民党的一贯方针。刘伯承的女儿不就是在延安保育院里被特务残酷杀害了
吗。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刘太行从延安来到相对安全的晋察冀“荣臻小学”。
任白戈当时是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夫人李柯,1936年参加左联并加入中国
共产党的戏剧才女。不幸于1946年7月患盲肠癌去世,留下一男一女两个没娘的孩子,
被“荣臻小学”收留。谁让这是我军第一所子弟小学呢。第三届小学毕业生阎笑武则是
时任第一(西北)野战军参谋长阎揆要的女儿,同期的曾惠娟则是两广纵队曾生将军的
妹妹。看来建校初期“荣臻小学”的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建校初期,各级领导干部的夫人也都曾在“荣臻小学”工作和战斗过。最早有罗瑞卿的
夫人郝治平、王宗槐将军夫人范景新、还有晋察冀军区宣传部部长张致祥的夫人、曾保
堂将军夫人、严庆提将军夫人、陈褔初将军夫人等,其中很多都是带着自己年幼的子女
来学校工作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建校初期,“把随军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的
初衷。
随着解放大军节节胜利的脚步,“荣臻小学”开入刚刚解放的北平。百废待兴的共和国
开始了步履满跚的建设恢复过程。正式更名的“华北军区八一学校”, 也在华北军区
各级领导呕心沥血地关怀下,在八一学校辛勤的教职员工努力下,在北京市政府、国家
各级机关的全力支持下,迅速地择址、购地、筹集建材设施、大兴土木。以原清王朝礼
亲王府,后为同仁堂乐松生花园的旧址为基础,一座现代化的新式学校很快落成。此时
的“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在年轻的共和国首都可以说风声鹊起。与同期随解放大军迁入
北京的其他寥寥几个子弟小学相比,建校早、规模大、条件好。 在实行供给制的年代
,据说唯有八一学校的学生是享受正排级供给标准。因此想要到“八一学校”入学的干
部子女,突然成倍地增加。你想,各路解放大军,在新中国胜利后开赴祖国各地,有南
下的、有西征的,有开赴祖国边疆的。大批干部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是拖累。不用寄
放到老乡家了,放到军队自己办的子弟学校,绝对是最佳选择。还有各路将领调入中央
和中央军委领导机关上任的。子女也都需要妥善安排,反正是供给制,交给放心的子弟
学校比啥都省事。
“荣臻小学”建校初期,是考虑解决晋察冀军区机关和部队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最
初学生入学没有硬性标准,原则是领导干部和炊事员的子女一视同仁。同时也包括干部
供养(随军)的弟妹、侄辈、孙辈。基本上是只要有随军的适龄子女都能全部满足。建
校之初,绝对没有想到进城后,“荣臻小学”会迅速会变成全党、全军的子弟小学。虽
然以后各单位开始陆续建设子弟小学,但终归还要有个过程。在生源迅速膨胀,而又无
法全部满足的情况下,华北军区在五十年代初,曾明确了“八一学校”招生重点照顾对
象。
第一、革命烈士子弟。陆续被送来的孩子中有如叶挺将军、左权将军、王若飞、马本斋
,等一大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后代。也有在建国初期逝世
的杨立三将军(总后勤部部长)、杨耕田(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省委书记)、边章武将军
(第23兵团副司令员)等一大批革命烈士的后代。以后又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一
批革命烈士的后代。烈士子弟的名单里还包括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柯隶华的儿子,人民音
乐家冼星海的女儿。之后陆续英年早逝的干部的子女也一直做为优先入学的对象。
第二、边远军区的领导干部子女。比如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的子女、西藏军区政委
谭冠三将军的子女、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孔飞将军的子女等等。
第三、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指挥员的子女。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第四、出国的领导干部子女。比如王稼祥、伍修权、李一氓、耿飚、姬鹏飞、曾涌泉、
许建国、徐以新等早期驻外使节。还有刘华清等一批出国进修的我军将领。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后代更成为“八一学校”生源中的一大亮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彭真、董必武、李富春、习仲勋、张闻天、薄一波、刘澜涛
、滕代远、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人的子女亲属均有在八一学校上学。军队高级干
部的子女更是趋之若鹜,包括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粟裕、黄克诚、罗瑞卿
、谭政、肖劲光、王树声、许光达等的子女亲属,更包括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
大军区的领导干部的子女,还有国务院各部委、北京市、地方省委的领导干部子女全往
里挤。使得“八一学校”在华北军区内部招生的标准开始逐步抬高。
五十年代初期,规定为军区机关团以上干部子女可以入学。六十年代初改为军区机关二
级部领导(师级)。军区所属各野战军、省军区都有了自己办的子弟学校,因此只照顾
军一级机关领导的子女进入“八一学校”。
几乎每年都有从外地子弟小学转学来的新学生,其中或者父亲由省军区、野战军调入军
区机关,或者父亲由师里提升到军的领导职务,再有就是原军区机关团级干部晋升为二
级部领导。这些孩子原先在天津的“红光小学”、太原的“育英小学”、石家庄的“七
一小学”等子弟学校入学。职务变动后,孩子有条件可以转入“八一学校”。于是乎,
孩子进入“八一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福利待遇”,理所当然成为家长们争取的目
标。
当然这些标准始终没有很严格地掌握。历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营以下干部子女入学,当然
要靠机遇。比如某个二级部今年部领导没有适龄子女入学,那参谋、干事、助理员的子
女同样有机会占有一个入学名额。孩子只要进了“八一学校”,除非自己要求转学,谁
也没有权力再把他挤出去。好在“八一学校”学生中从来没有因父母级别高低而分贵贱
的。班级中若想称王称霸不受欺负,根本不管父母级别,只凭肌肉。
“八一学校”生源中还有一个奇特现象是其他子弟小学没有的。就是一批党外人士,主
要以起义将领的子女为主。例如程潜、高崇民、包尔汉、邢肇堂、孔从洲、韩练成、梁
述哉(原国民党中将)、陈光斗(原国民党中将)等等。
“八一学校”家长中还汇集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医药卫生界:有卫生战线最
高领导层的傅连璋、钱信忠、贺彪、苏井观。还有药学届泰斗李维祯、瓮远。新中国检
验检疫工作的开拓者李志中。卫生界老一辈专家领导戴济民、王恩惠、李资平、周吉安
、欧阳竟、林均才、金茂岳、侯建存、尤祥斋等等。文化、艺术、新闻届:有陈荒煤、
齐燕铭、塞克、胡可、刘佳、汪洋、田方、晨耕、罗浪、毕革飞、李英儒、魏巍、田流
、古维进、姚远方等等。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专家学者有华寿俊、花怡庚、陈逵、成
仿吾、郝人初、刘惜愚、李新、钱文极、黎亮、冀朝鼎等等。体育界元老蔡树藩、李达
、钟师统、张维翰、柏坪、赵斌、韩复东等等。
“八一学校”生源组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大团结。家长是满族、回族的就不必
说了。蒙古族的有齐燕铭、索立波将军、孔飞将军等等。维吾尔族有包尔汉、赛福鼎等
。哈萨克族有张建民(原基建工程兵副参谋长)。苗族有滕代远、陈靖(电影《金沙江
畔》作者)等。土家族有廖汉生将军、朱绍田将军等。畲族有雷钦将军。瑶族有李涛将
军。壮族有覃健将军、黄新友将军、谢扶民等。侗族有粟裕将军、杨至诚将军等。
“八一学校”也招收了一批国际友人的子女。他们中有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马海德等
,有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我军的一批日本同志。有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苏发努冯亲
王、贵宁奔舍纳等一批国际友人。
这里还需要一提的是,“八一学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有一部分犯有严重错误甚至罪
行的干部,他们的子女同样可以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丝毫没有受到歧视,更没有
被学校拒之门外。例如原晋察冀军区画报社社长沙飞同志,1950年在石家庄和平医院养
病期间,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其行为不能自控。开枪杀害了一名在我军任职的日本
医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法律体系不健全,军事法庭判处沙飞死刑,并予处决。(
1986年复核撤销原判决,恢复名誉。)人死了,孩子全部由组织抚养起来,三个年幼的
女儿按照“烈士子弟”的待遇由“八一学校”收留,一直到毕业。原冀中军区参谋长黄
寿发,1947年因腐化堕落导致杀妻,经中共中央批准判处死刑,于1948年公审后枪决。
他的两个年幼的孩子也被组织抚养,在“八一学校”享受“烈士子弟”待遇。还有一些
干部因各种原因导致自杀。按当时的政策一律按照“背叛党组织”论处。但这些干部的
子女通通按照“烈士子弟”的待遇,由学校抚养,与其他“烈士子弟”一视同仁。和平
建设时期,由于政治运动,或干部自身犯错误。被撤职、被下放、甚至被判刑。他们的
孩子在学校不会受丝毫影响。校方和教师都不会施之以任何“颜色”。这也反映了那个
历史时期我们党内良好的宽松的政治氛围。
“八一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质量,良好的光荣传统和严格的管理,优越的生活设施
和教学条件。这一切在同类子弟学校中是出类拔萃的。尤其在建立初中部后。历届初中
毕业生中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获得者的数量,以及考取重点高中的比例和整体升学率,
在海淀区以至北京市都是数得着的。众多共和国的精英们,哪一个不是独具慧眼?纷纷
将自己的后代放心地托付给这所学校,说明了他们对“八一学校”的首肯。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干部子女集中寄宿制的办学方式已经完成了历史
使命。1964年,北京军区将“八一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1965年,除原小学升入
初中的学生外,“八一学校”第一次在初中一年级招收了一个半班级学生的附近就近入
学的走读学生,开始了改革的初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那是非颠倒的动乱年代。“八一学校”被推上了政治运动的漩
涡。林彪、“四人帮”为达到反党乱军的目的,将“干部子弟集中寄宿制”做为“修正
主义的温床”,不顾历史事实地加以全盘否定。并且不惜编造谎言诽谤中伤、制造假象
来欺骗人民大众。学校美丽的校舍遭到极大破坏。教学设施遭到毁灭性的抢掠。一大批
学校的老领导、老教师被残酷迫害。学生也被打成“反革命组织”遭到残酷镇压。包括
十三岁的小女生在内的数十人被关入监狱。红军长征大渡河十八勇士李德才(1960年去
世)的儿子被学校造反派非法关押、拷打致伤。但阴霾不可能永远笼罩天空。这短暂的
乱象不能阻挡我们伟大国家前进的步伐,也不能阻挡光荣的“八一学校”继续绽放更加
绚丽的光芒。
这部集子里不完全和不准确地,只能大概记录了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华北军区“
八一学校”、北京军区“八一学校”的部分家长和学生。但它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
,也不只是一段段简单的简历,这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这一段段简历惊心动魄。 它
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史,它记录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在此特别
指出的是。文中许多学生的家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英勇作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还有许多前辈因战争年代负伤、积劳成疾,过早地离
开了人世。这些革命烈士没有享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没有获得金光绚丽的肩章
和勋章。甚至他们的名字也被大多数人遗忘。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民族的兴旺发
达,是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必须让世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
迹。
文中所记载“八一学校”的学生,如今很多都已年过花甲。当年有相当一大批学生在“
文化大革命”前就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技大学、航空学
院等高等院校。成为国家科技战线的栋梁之才。以后又有更多的学生参军入伍,参加工
作,考入高等院校,他们继承了革命的光荣传统,接过父辈的革命重担,在保卫祖国、
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勤奋地工作和战斗。他们中杰出的代表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
俞正声、邓朴方。有解放军大军区级的将领聂力、贺鹏飞、范晓光、杨东明、郑晴、徐
晓岩等,有数十位解放军将军,和一批高级(技术三级以上)技术军官,有解放军各军
兵种和野战军的各级指挥员。有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院的法官和检察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有两院院士、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有
战斗在科研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一大批在教育战线辛勤耕
耘的园丁。有大型企业的高级经济管理人员,有国有企业的各级员工。有卫生界的主任
医师、副主任医师,有一大批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作家、诗人、画家、编辑、记者
、导演、演员,有一大批文化战线的精英之才。有在商海拼搏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和
个体工商从业人员。还有一批校友走出国门,凭他们出色的能力在海外定居。当然还有
在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用自己的劳动和工作为一个响亮的名字“八一学校
”增添光彩。
本文记录了我们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记录了革命的下一代接过父母手中的革命火炬,并
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记录了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昂首挺胸高高地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http://www.difangwenge.org/read.php?tid=11128&displayMode=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