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为何“临阵换将”?
相关主题
【原创征文】摘桃子的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洋务运动史--16
日俄战争时北洋清军和日军的合作,吴佩孚获日军勋章洋务运动史--19
转载--买办是亡国之祸洋务运动史--后记
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看过康生豪宅之后,你会明白许多事 (转载)
洋务运动史--9政治家的远虑与近视
洋务运动史--10揭秘: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府的权力之争
洋务运动史--11宋教仁如果不被暗杀
洋务运动史--12历史版近代史版联合征文:孙中山与袁世凯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荫昌话题: 袁世凯话题: 清廷话题: 10话题: 调回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6723
1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1318
王庆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8-02-28 18:11
【编者按】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11期,原题为《荫昌南下督师及
袁世凯出山内情考》,作者王庆帅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原文注释从略。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迅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镇压革命,并于1911年10月14日重
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予以袁世凯“会同调遣”之权。这样,
在鄂清军就形成了“一军两帅”的局面。然而,仅仅过了12天,10月27日,清廷颁布“
统一事权”上谕,授予袁世凯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
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并以“部务繁重,势难在外久留”为由,将荫
昌调回。
清朝陆军大臣荫昌
袁世凯
清廷为何“临阵换将”?据时任内阁阁丞的华世奎对张国淦说:“荫昌督师,在当时已
有点勉强,荫虽是德国陆军学生,未曾经过战役,受命后编调军队,颇觉运掉为难。其
实此项军队,均是北洋旧部,人人心目中只知有‘我们袁宫保’。”细绎华世奎语意,
他虽没有直接说及荫昌指挥不动北洋军,但容易给人以因北洋陆军“只知有袁宫保,不
知有大清朝”,故而荫昌指挥不动的印象。因华世奎为接近清廷中枢之人,此种说法不
胫而走。
此外,也有人认为因荫昌个人素质低下,故被清廷调回。荫昌受命之后,迟迟未能组织
官军进攻革命军,予以外人怯懦畏战印象。如《大公报》曾报道武昌起义爆发后荫昌惊
慌失措之情形。后来陈之骥、冯耿光等人在回忆录中所描述荫昌颟顸无能、惊慌失措的
情形,也为此种说法增添了有力佐证。上述两种解释,大多属于回忆性质,史料来源单
一,似凭逻辑判断而来,存在很大问题。其思路是,因北洋将士为袁世凯旧部,故荫昌
指挥不动南下北洋军。清廷只能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全权。逻辑上看似合理,并不意
味着就是历史真相。其实,荫昌南下督师虽然为时短暂,但因革命初起,时势随时变化
,尤其涉及袁世凯出山问题,反而头绪复杂。
本文通过爬梳各类史料,首先考证荫昌南下督师与返京行程,继而分析袁世凯出山过程
以确定清廷何时决定调回荫昌,最后指出荫昌被调回真因所在,以期能对辛亥革命爆发
后清方的所作所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荫昌南下督师行程考
1911年10月12日上午,清廷正式颁布上谕,著荫昌带陆军两镇南下,“所有湖北各军及
赴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遣”,务必及早扑灭革命。荫昌奉到上谕后,并未立即启程南下
。一方面,大军南下,须进行种种准备,比如粮饷、军械、饷银、兵站,调动人员等等
。另一方面,虽然清廷令荫昌率领陆军两镇南下,但并未指明何镇。荫昌须与军谘大臣
贝勒载涛商量。10月13日,载涛才从直隶永平回京。当天载涛被监国摄政王载沣召见。
同日,荫昌进内请训。载涛、荫昌等同在内廷商议选军、调兵等问题。最终决定,将陆
军第四镇暨混成第三协、混成第十一协编为第一军,由荫昌督率赴鄂。10月14日,清廷
正式颁布编配三军上谕。
10月15日下午5点45分,荫昌由前门西车站乘坐专车出京。第二天晚,荫昌抵达彰德,
拜访袁世凯,“语秘不得闻”。据说荫昌此行目的之一是劝说袁世凯出山,但肯定也会
谈及湖北“乱事”。袁世凯在会晤后,说荫昌“识议明超,踊跃前进”,湖北革命军为
“蠢兹小丑,不难一鼓荡平”。剿灭革命,似在举手之间。之后,荫昌继续南行。10月
17日晨,抵达郑州;当夜抵达信阳。10月18日,有人向盛宣怀报告,荫昌“现在信阳停
车,未闻有南行时刻”。同一天,荫昌向清廷报告汉口战况,内有拿获革党三名之说。
《民立报》还以《拿获三人》为题,对荫昌进行冷嘲热讽。
10月19日,荫昌在信阳电奏设立行营司令处。据报道,荫昌“驻节鄂、豫交界之鸡公山
上,即以鸡公山为大本营。该山虽距鄂少远,然以更复前进,便觉无险可守,故只得暂
屯是处”。直到10月22日,荫昌才抵达孝感。
10月25日,荫昌前往滠口督师。10月27日黎明,荫昌令清军进攻。就在同一天,清廷颁
布“统一事权”上谕,调回荫昌,并命荫昌将第一军交给冯国璋,待袁世凯到鄂后,再
行回京供职。10月28日,荫昌在孝感接到此上谕。与此同时,冯国璋抵达孝感,前赴战
地。10月29日午后,清军攻克汉口。冯国璋恰好从孝感赶赴汉口,并于当天晚上返回。
荫昌遂将前敌军队全部交给冯国璋统率,并且报告清廷将于10月31日返回信阳,打算与
袁世凯会面,然后回京。清廷于11月1日统一贝勒载涛开缺,任命荫昌为军谘大臣。11
月2日下午4点10分,荫昌等人回到北京,并于11月3日早进宫谢恩,然后赴军谘府接任
军谘府大臣。
经过考证,可知荫昌从10月17日夜抵达信阳到10月22日抵达孝感,耽搁了近5天之久;
从10月22日抵达孝感到10月27日黎明令清军进攻,又耽搁了近5天之久。在瞬息万变的
前敌形势面前,荫昌何以从“踊跃前进”到“迟迟不发”;抵达孝感后,又为何不急于
进攻?
对此,少部分人认为系荫昌怯懦畏战,大部分认为因北洋军不听荫昌号令。这两种解释
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本文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辩驳:首先考证清廷何时决定调回荫昌。若
是清廷早就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军事全权,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北洋军,就没有
了暗中抵制荫昌的动机。其次考证清楚北洋军南下时间与行程。若是北洋军没有耽搁,
直抵汉口,就没有故意徘徊的时间与行动。清廷决定调回荫昌,与袁世凯出山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考察袁世凯出山过程,才能确定清廷何时决定调回荫昌。
袁世凯出山内情考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武昌为天下之重心。武昌失守,极可能导致各省响
应。“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局势危急,清廷必须尽快拿出对策
。第二天下午,奕劻、那桐、徐世昌、盛宣怀、毓朗、荫昌、寿勋、谭学衡、邹嘉来、
胡惟德、曹汝霖等人在内阁公所会议。最终议定:派陆军两镇南下援鄂。会议结束已到
下午6点(酉正)。当天监国摄政王载沣也接到奕劻送来的电报,但并未降下谕旨。
10月12日早朝,载沣召见奕劻、那桐、徐世昌、载洵、毓朗等人,继续商量对策。载沣
因武昌失守,十分惊慌。那桐、徐世昌趁机提议起用袁世凯。奕劻则“不开口,欲试摄
之伎俩也”。奕劻表面上冷眼旁观,实则支持袁世凯出山,只不过试探载沣还有什么“
伎俩”而已。载洵、毓朗同声附和。但毓朗以瑞澂电奏模糊,且不知袁世凯是否肯出山
为由,建议载沣一面询问袁世凯之态度,一面等待载涛从永平回来,再降谕旨敦请袁世
凯出山。载沣此时态度似在犹豫当中,“尚未决”。但在各方压力下如袁党、地方督抚
、言官等,尤其是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载沣不得不起用袁世凯。
10月14日,清廷决定正式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据许宝蘅说,载沣“
诣仪鸾殿请懿旨二次”,才取得隆裕太后的同意。又据载洵亲信冯公度说,清廷本来也
打算授予袁世凯军事全权,“原练六镇,均归统辖,督师前往。至发表时,而六镇悉归
统辖之说竟未一齐发表,令人不解”。因此,在关键军权上,清廷并没有予以袁世凯全
权,而是令袁世凯会同调遣荫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同一天,盛宣怀致电袁世凯,
告知清廷决定。10月15日,袁世凯以“衰病侵寻,入秋尤剧”,请“另简贤明”。态度
还比较坚决。于是,清廷派阮忠枢前往彰德劝驾。据张镇芳说,10月15日,奕劻“招斗
瞻至内室,面交亲笔信,令其赴邺。想系言摄政惭愧,恐不应命,与诸小爷恳求之诚。
且自言至好,祈出而拯济时艰,不可坚辞等语”。当天,阮忠枢抵达彰德。虽然有一番
争论,袁世凯还是决定出山。10月16日,袁世凯具折谢恩。同一天,两江总督张人骏致
电袁世凯,劝其出山。10月17日,袁世凯向张人骏抱怨道:“鄂兵全变,各路零星援兵
绝少,急切难到。部军皆有专帅,讵易会调。凯现赴鄂,无地驻足,亦无兵节制,用何
剿抚?现商阁拟请增直省续万人,编营统往协剿,未知能否得请?”由于袁世凯已经答
应出山,故他在回电中强调出山的客观困难。
萨镇冰
10月18日,袁世凯复函张镇芳,详细交代了其出山条件:
此次变起仓猝,武汉已失。承泽(庆亲王奕劻——引者注)手书交斗瞻送彰,传述当扆
(摄政王载沣——引者注)语,意极恳挚。兄断不能辞。昨已具折谢恩。惟沥陈病状,
云急切恐难就道,并须一面妥筹布置等语。另又开具节略八条,大意谓无兵无饷,赤手
空拳,何能办事。拟就直隶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编练二十四五营,带往湖北,以
备剿抚之用。又拟请度支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并请军咨府、陆军
部不可绳以文法,遥为牵制等语。此项节略已交斗瞻带京面呈承泽。如各事照办,兄自
当力疾一行。前夕午楼过彰晤谈,兴致颇为踊跃。北路去军皆由伊统辖,兄仅有会同调
遣之权,恐多推诿。鄂军全变,各路援军极少,非自成一军,不足济事。
10月18日,阮忠枢回京。据许宝蘅记载,“项城有折谢恩,又有应预备各事宜一函,堂
官代为进呈”。当天,奕劻、那桐、徐世昌一同回复袁世凯:“倾诵来函,并荩筹各节
,所开手折,已照录呈监国摄政王,并交泽公阅过,均可照办。即请分别电奏,请旨遵
行,余属阮参议详细电奏陈。”由此可见,清廷基本同意了袁世凯所提各条件。内阁并
请袁世凯分别电奏,请旨遵行。之后几天,袁世凯分别奏请起用关防、编练军队、调集
旧部、筹办军饷等,清廷一并同意。
至于“不为遥制”一条,多数论者根据10月27日清廷“统一事权”上谕,认为直到此天
,清廷才予以袁世凯全权。但通过考察,至迟到10月21日,清廷已经决定“统一事权”
,条件是袁世凯到鄂后,才能调回荫昌。
先是,10月18日,盛宣怀致电袁世凯说“公此行事权必须归一”。同一天,御史齐忠甲
上奏清廷,认为无论湖北新军,还是各路援军,袁世凯几乎无一兵可用。“其所恃以平
鄂者,惟赖荫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然仅会同调遣,不归该督节制,似亦未能迅赴
事机。自来统帅不专,最为行军所忌。”因此,建议清廷“明降谕旨,饬荫昌即行回京
。所带水陆援军,统归袁世凯节制调遣,迅速赴鄂,尅日荡平”。10月19日,清廷令“
所有长江一带水陆各军均著暂归该督节制调遣,会同沿江各该督抚妥筹办理”。显然,
清廷并没有接受齐忠甲的意见,还是有所保留。
10月20日,盛宣怀致电袁世凯,已经明确提出统一事权,但前提是袁世凯迅速赴鄂:“
……匪兵心志似易散乱,但闻沿江各省人心摇惑,武汉得手,方能镇定,公宜速行,大
约公到陆军大臣即可调回,以一事权。”为了督促袁世凯尽快南下,同一天,盛宣怀为
载泽代拟面奏节略,认为:“袁世凯负知兵重望……一军两帅,为行军所忌,俟该督抵
汉,应将新军及湘、豫各省援军悉归节制,以一事权,一面选将练勇,以为后劲。”
10月21凌晨,盛宣怀致函载泽,呈上节略。当天,载沣召见载泽。载泽面奏盛宣怀所提
节略,载沣同意“统一事权”。于是以内阁名义致电袁世凯统一事权。据许宝蘅10月22
日记载:“昨日阁电催项城早出以便撤回荫大臣。”可见,推动清廷“统一事权”的关
键人物为盛宣怀、载泽。但由于袁世凯主张“固布守局”战略,再加上饷银等问题还未
解决,直到10月26日袁世凯才奏称“凯待明后日饷到,准初七日力疾就道”。朝廷收到
此电奏后,10月27日,清廷颁发“统一事权”上谕,决定调回荫昌。由此可见,早在10
月18日,袁世凯已经知悉清廷答应了他提出的“不为遥制”等条件,10月21日清廷已经
决定等袁世凯南下后,调回荫昌。既然清廷至迟到10月21日已经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
世凯全权,袁世凯或者北洋军又何必再故意抵制荫昌呢?无论是袁世凯,还是荫昌已无
此动机。
或有人会提出,北洋军是袁世凯旧部,不听荫昌号令,乃自发而为。据考察,北洋第四
镇已于10月17日早晨6点抵达汉口,混成第十三协大约于10月19日运完,混成第十一协
于10月20日开车。南下北洋军截止10月19日,已有一镇半已到汉口,根本不在信阳、孝
感之间。最为有力的证据,10月27日黎明,北洋军已经听从荫昌命令进攻汉口,而荫昌
还未收到清廷的“统一事权”上谕。可见,北洋军不听荫昌命令等说法,并无根据。
荫昌进兵迟缓以及被调回真因
那么,荫昌为何又在信阳、汉口耽搁了10天之久?又为何迟至10月27日黎明才下令北洋
军进攻汉口?
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清廷对武汉革命军情形并不了解。10月15日、17日,清
廷命袁世凯调查诸如武昌新军如何起事、有多少新军参加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至少说明
,武昌起义爆发后一周左右,清廷对武昌革命军情形的了解还不深入。不少清廷官员盲
目乐观,他们相信只要荫昌大军一到,就可以扑灭武汉革命军。他们更加担心的是革命
军“逃窜”以及各省纷纷响应。例如奕劻说:“此乱若非及早扑灭,深恐蔓延。”赵炳
麟认为“鄂变如不早定,恐他省响应,更难收拾”。湖南巡抚余诚格认为:“鄂省大兵
云集,须并用兜剿、解散两法,否则武汉用兵得手,势穷四窜,湖南,安徽、江西立溃
。”直隶总督陈夔龙讲得更为直白:“切肤之患,不在武汉,而在各省蔓延。”因此,
清廷一方面令荫昌迅速督师南下,另一方面则令张人骏等长江中下游各省督抚加意防范。
此时荫昌与袁世凯也是如此认识。前已提及,在会晤袁世凯前后,对于镇压革命,荫昌
的态度为“踊跃前行”。10月18日,袁世凯甚至考虑,若是荫昌扑灭武汉革命,该如何
安置他奏请添练的军队:“彼时武汉果已克复,分防地面,亦必不可少之预备。”但是
,就在同一天,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激战,结果清军首战失利,退守滠口。消息传来,
袁世凯迅速意识到了革命军不容小觑:“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厂、库、局
、所,悉被占踞,粮足器多,人多精练,自与寻常匪徒啸聚乌合者迥不相侔。”荫昌则
总结军事教训,强调革命军火炮优势,要求清廷迅速调来火炮:“自占据武汉,即在红
山、龟蛇等山安设炮位,防御直同要塞,地势极占优胜,与彼作战最为有益。我军主客
异形,又因河道水田触处纵横,动作诸形不便。轻于进攻,诚恐损不偿得,惟旷日持久
,殊深焦急。”毓盈后来也记载道:“大军抵武汉,荫大臣昌任征讨之事。战稍不利,
乃调炮队往。初有言南省地多江河,不利转运,不必以炮往者,至是,叛军列炮于江岸
,兵士多所伤亡,良君弼始悔其误,乃补发焉。”
袁世凯与荫昌从不同角度意识到了武汉革命军并不容易扑灭。10月22日,袁世凯建议荫
昌“固布守局”:“前锋不竞,似宜择地集合,固布守局,以待筹备完善再图进取。”
10月25日,荫昌回电表示,完全赞同袁世凯的“固布守局”方略。10月26日,袁世凯又
复电荫昌:
王师宜策万全,稍有失利,大局益危。必须筹备完全,厚集兵力,知彼知己,一鼓荡平
。已一再将此议陈于朝廷,尚蒙采纳,正与尊论相合。蔗筹精当,莫名钦佩。
同日,荫昌又同袁世凯电奏清廷,主张“北军专图武汉,未可妄分,转致单弱”。他们
意见完全相同。10月29日,荫昌汇报汉口战况,总结了10月18日清军失利原因在于:“
我军炮队尚未运至阵地,匪炮过猛,难以久支,遂依江岸退至滠口地方,连日与匪相持
,我军时有斩获。”但清军“将炮队炮弹陆续运赴前敌,粮秣子弹筹备充足”,于是,
10月27日凌晨,荫昌令北洋军进攻汉口。
汉口清军炮队之行进
汉口清军之炮队
综上可知,荫昌之所以耽搁了10天之久,其真正原因在于,10月18日清军与革命军首战
失利后,荫昌意识到了革命军不可小觑,一方面总结军事教训,要求清廷调动大炮来汉
,另一方面则赞同袁世凯“固布守局”战略,准备完全后再一举攻克汉口。但在外界看
来,此为荫昌畏葸怯懦之举。特别是荫昌在信阳“迟迟不发”,更是招致了朝野内外的
非议。本来清廷就认为只要大军一到,自然就会轻易扑灭革命军。但由于荫昌在荫昌的
“迟迟不发”,清军首战失利。于是,清廷要求荫昌迅速进攻。据报道,10月19日,载
沣密谕荫昌:“急进攻,不宜观望”。同时,军咨府也致函荫昌要求迅速进攻汉口。
前已提及,盛宣怀、载泽为推动清廷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全权的幕后推手。但这并不
能说明盛宣怀、载泽赞同袁世凯“固布守局”战略。实际上,盛宣怀、载泽之所以如此
,恰恰是想以调回荫昌为条件之一,督促袁世凯迅速南下,以达到“速剿”武汉革命军
目的。盛宣怀认为:
武汉地据中心,乱事一日不定,恐他省望风响应,糜烂更不堪设想;即兵力、财力亦将
无可分布,外人生心,尤属可虑。故大军急援汉口,再复武昌,则各省便可无事。安危
大局,决于迟速之间。惟自来用兵,未有统帅畏缩不前而能使将士用命者也。为今之计
:一在催荫昌进兵;一在命袁世凯赴鄂。
但荫昌此时却“逡巡不进,远在信阳,距离汉口数百里,又如何能遥制军队?”,自然
引起了盛宣怀的不满。如何才能达到“急援汉口,再复武昌”?就是令袁世凯迅速南下
,代替荫昌。这是盛宣怀、载泽之所以推动载沣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全权的动机所在
。于此同时,清廷内部鉴于“事权不一”之危害,纷纷忠告清廷要求统一事权。直隶总
督陈夔龙力言军权不一,为兵家大忌。给事中蔡金台担忧,因事权不一,荫昌与袁世凯
不能和衷共济。等等。当时报纸更是连篇累牍论述“事权不一”之危害。比如《正宗爱
国报》就以《论办事牵制之害》为题进行论说,更在“闲评”栏中,直言袁世凯与荫昌
:“究竟不知归谁节制调遣,其先入为主乎?抑后来居上乎?”
于此可见,10月21日清廷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全权,盛宣怀、载泽的幕后推动固
然是主要原因,但朝野内外鉴于“事权不一”之危害,纷纷要求调回荫昌,无疑也是重
要推动力。
结论
通过考察荫昌南下行程可知:荫昌从10月17日夜抵达信阳到10月22日抵达孝感,耽搁了
近5天之久;从10月22抵达孝感到10月27日黎明令清军进攻,又耽搁了近5天之久。其行
动可谓“一波三折”:先“踊跃前行”,既而“迟迟不发”,最终“固布守局”。荫昌
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北洋军不听其命令,也不是他颟顸畏战。而是由于10月18日清军
与革命军首战失利,荫昌意识到了对付革命军并非易如反掌,因此一方面要求调用大炮
等,一方面则赞同袁世凯提出的“固布守局”战略。直到10月27日黎明,待筹备完全后
,荫昌才令北洋军进攻汉口。
由于在鄂清军出现了“一军两帅”的局面,袁世凯当然不会满意,提出了“不为遥制”
等军事八条。10月18日,清廷同意。10月21日,在盛宣怀、载泽的幕后推动下,清廷决
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军事全权。但要求袁世凯迅速南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盛宣
怀等人主张“速剿”,对荫昌在信阳“迟迟未发”十分不满。同时,朝野内外,因“事
权不一”之危害,纷纷要求清廷调回荫昌。这也是清廷决定调回荫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之前种种陈说是不准确的。
责任编辑:钟源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历史版近代史版联合征文:孙中山与袁世凯洋务运动史--9
孙中山和袁世凯洋务运动史--10
Re: 海不归来海归版究竟为什么?洋务运动史--11
百年光阴,再回头看袁世凯的历史功绩 (转载)洋务运动史--12
【原创征文】摘桃子的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洋务运动史--16
日俄战争时北洋清军和日军的合作,吴佩孚获日军勋章洋务运动史--19
转载--买办是亡国之祸洋务运动史--后记
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看过康生豪宅之后,你会明白许多事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荫昌话题: 袁世凯话题: 清廷话题: 10话题: 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