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t 发帖数: 29 | 1 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是学术聚焦的地方;人群流动的方向,就是学术跟踪的方向。
是时候了,为这个波及全国尚未退烧的舆论大潮做一个解释:为什么江歌案会这么热?
如何理解这种热?
认识论只有一个真相(真理),价值论却有无数选择
一个事件,是否成为舆论事件?要看它是否引发足够的注意力。
注意力首先在认识论层面展开。这个事件的事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真理在哪里?
在认识论层面,真相(真理)就一个。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一个人非要说桌
子就是椅子,不是他糊涂,就是他指鹿为马。但真理越辩越明,真相终会大白。越辩越
明的真理、真相大白的真相,还是就一个。
即便事实有双重性,比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但真相还是一个,它还是一个硬币。
一般来说,舆论事件在认识论层面很难形成,形成了也很难持续,水落石出,一锤定音
,认识结束,舆论消失。
但价值论层面就不一样了。价值论必有参照系,随着参照系不同,价值判断就不同。明
天会不会下雨,这是认识论层面,答案就一个。但明天下雨好不好,每个人的价值判断
就不一样了,期盼雨水的老农,准备郊游的学生——同样的雨,不一样的评价。
舆论事件最容易在价值论层面发酵,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每个人的立场、角度、
身份、出发点不一样,价值的争议最容易出现。
但特殊情况下,认识论层面,同样可以卷起舆论大潮。当事实不清不楚、真相扑朔迷离
、真理难有结论时,舆论照样发烧。
江歌案,恰恰两者都具备。不仅价值论层面的争议绵绵不断,认识论层面的事实也不断
补充。但悬疑至今未明,为什么杀人?为什么打不开门?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一个事实
的新补充,都可能让舆论转弯或加剧。
除了认识论与价值论两把火,江歌案还有一把火,那就是情感层面的代入。
爱情+友情+亲情,我们只需要一个酒杯
爱情、友情、亲情,任何一个情,都是人类情感与艺术永恒的主题,江歌案罕见地在一
个事件里,同时叠加了这三个情,而且都是极致地出现——爱情的仇杀、友情的背叛、
亲情的生离死别,这个事件的情感代入,几乎无人可以避免。
近年来,中国一系列舆论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认识论层面上,供应明显不足;在
价值论层面上,却产能过剩。出现一种深度新闻紧缺、而“深度”评论泛滥的怪象。
江歌案里,有人在呼吁:《关于江歌案,这里有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相》,也有人在质
疑《江歌刘鑫案,急着吃人血馒头的人,有谁看完了25段视频?》,还有人提出:《把
陈世峰交给法律,把刘鑫交给时间》。
呼吁重视新闻供应链,提醒评论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评论,这是真知灼见,它针对的
是新闻机构与意见领袖。但如果进一步扩大化地批评公众不应该立场先行,要大家搞清
楚事实再展开公共讨论,这就可能唐吉坷德了。你想一想,就以江歌案为例,真正的、
全面的事实真相,可能要到陈世峰审判那一天,才大白于天下,在这么长时间,你让人
们闭嘴,开什么玩笑?
在情感代入方面,人们有的是自己的块垒,缺的就是别人的酒杯。如果模模糊糊感觉有
一个酒杯,人们已经等不及看清了,端起来就要喝下。至于它是什么样的酒杯、甚至不
是酒杯,这重要吗?
人们需要一个酒杯!如果没有酒杯,那就创造一个酒杯。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江歌案那么容易就可以被制作成酒杯呢?
我猜、我填、我编编编
江歌案有无数的疑点,可以变成猜谜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江歌案有太多的空白,可以变成完形填空,我填我填我填填填!
猜谜的侦探角色,填空的智力游戏,已经让人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江歌案还是一个
故事。
猜谜与填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故事却可以有无数版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