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 发帖数: 6999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Francisco 讨论区 】
发信人: fuckthrust (...),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虎妈与狼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6 23:00:36 2011, 美东)
keywork:虎妈和其父母极其认同中国,以中国人自居。Maya Lin(设计越战纪念碑的
那个)其父母1949年逃出中国,极其痛恨tg,以至于从不在两个女儿面前说起中国的任
何事情,两个wsn,wsnv在家里居然用英语对话一辈子。后来maya lin问其父母为什么不
和她讲中国的事,被告知"well, you never asked"。相当诡异。。。
===
虎妈与狼太: 看耶鲁的两位福建女儿蔡美儿与林璎文化认同之路
(一直将Maya Lin 的中文名字写做“林樱”,直到读了一本关于林的青少年读物:玛
雅林(传记),是2007年出版的“有成就的亚裔美国人”系列之一 (此系列还介绍了
其他的有成就的亚裔美国人,包括马友友,李小龙,关颖珊,王薇薇,谭恩美,山口克
里斯蒂,等等)。 “玛雅林”一书的作者是汤姆. 拉施尼茨。书中提到林的名字是美
玉的意思,那么,这个樱字就该改成璎字,玛雅林的中文名字应该是“林璎”而不是“
林樱”。)
耶鲁渊源:
蔡美儿是目前正在耶鲁任职的法学院教授, 林璎则是耶鲁校友,在耶鲁读了四年的本
科,三年的研究生院。目前似乎还是耶鲁校董会成员(这个需要再查查以确定)。
福建渊源:
蔡美儿的父母来自福建,祖父母从福建移民至菲律宾,蔡父母从菲律宾前往美国求学,
学成后定居美国,养儿育女,安居乐业。林璎的祖父林传民是福建人,林璎的父亲林桓
(Henry Huan Lin) 在福建和北京度过童年和青年,于四十年代后期前往美国读研,于
来自上海就读史密斯学院的林母 (Julia Chang Lin)相遇,结婚生子,安居乐业于俄亥
俄。
虎妈狼太之说:
蔡美儿写了一本“虎妈战歌”,激起轩然大波,舆论对之有批贬有赞誉,几乎家喻户晓
,“虎妈”成了她的代名词。林璎对自己的小家庭高度保密,极少提及。但在与PBS比
尔,莫耶斯的采访对话中提到她在为自己的女儿的成长思考,要带她们去中国,让她们
了解自己的中华文化之根。在拉施尼茨的书中见到一张照片,是林璎与其兄林檀“衣锦
还乡”返回他们童年的家园俄亥俄雅典城,在为林璎给家乡设计的一个雕塑剪彩,在场
的有官员,也有家人,包括两个可爱的小姑娘,是林璎的女儿,姓氏为“乌尔夫”(狼
)。所以尽管林璎行不更名,嫁不改姓,颇有女权主义的风范,但也许日常生活中有人
会称她为“狼太太”,比如孩子的朋友们以及孩子学校的其他家长们。
文化认同:
蔡美儿生于1962年,林璎生于1959年,两人年龄相差三岁,是同代人。从蔡美儿的回忆
录“虎妈战歌”中可以读到在成长的岁月里,蔡父母在家中总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强
调中华文化,因而蔡美儿从始至终十分清楚自己的文化自我,接受自己是华人后代这个
事实。不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用文化视点做文章(见“燃烧的世界”一书),而且在
为人父母养育女儿的过程里,也坚持中华文化的实践,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而林璎则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林璎的父亲是陶艺美术教授,后来还担任了俄亥
俄州大学雅典分校艺术学院的院长,而林璎的母亲则是英文系文学教授兼诗人。 林家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采用的似乎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从未大张旗鼓地向子女灌输中华意识
,并且家中语言不用中文。-- 这一点我感到非常惊讶。可以理解父母对子女用英文,
可是两个都是来自中国的成年人,互相对话不用中文沟通? 实在难以想象。也许林母
自己教授英语文学,需要用英语思考?而林父本人也需要使用英语教学,也需要用英语
思考?我理解当时的新移民们被号召融入主流,(英文是assimilation into
mainstream),掌握当地语言是融入主流的重要途径。我想林家父母想对孩子传达的信
息是你们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你们是美国人。其他的不用多想。
俄亥俄雅典城是个大学城,居民们大部分不是学生就是教授和教辅人员,文化素质比较
高。所以林璎说起在成长的年代中她并未意识到她自己遭受过他人对少数族裔的歧视。
她的高中同学里有一个来自东欧国家的新移民,在家中父母不允许他说英文,林璎说她
当时对此同学深表同情。事实上林家兄妹是当地小学和中学里的唯一不是白人的孩子。
于是待到林璎上大学时,耶鲁大学的亚洲同学会(ASA)邀她参加活动,她感到与他们没
什么话说,去了几次就婉言谢绝。不少亚洲同学会员们觉得她是只“黄香蕉”。看来她
当时的念头是:我是美国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不是什么带破折号的有什么附加元素
的美国人,比如亚裔美国人(Asian-American)。在与比尔,莫耶斯的采访对话中她提到
,在这之后她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认清自己的文化自我身份。这二十年期间,她经历了
许许多多的风浪,也询问过父母为何不向她讲述他们的中国文化的根源。据说她母亲回
答,“Well, you never asked.” 林璎与父母的关系非常亲密。可以看出她热爱自己
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人。可是对她母亲说你没有问所以我没有答这句话,她的反应是
:小孩子不懂的东西很多,有时是需要大人引领的。林家父母无为而治,放手让孩子自
己探索,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提出问题他们会为孩子解答,孩子想
学什么都会给予支持,两个孩子一个上哥伦比亚大学,一个上耶鲁大学,可以说他们的
父母当的满成功的。可是当家庭与社区环境中没有中华文化的任何信号,小孩子都无从
好奇无从提问啊。可以看出林璎感到父母没有向孩子传达中华文化这个事实令成年以后
的她颇为遗憾。
林璎后来二十年的经历让她不断的作出思考,思考自己的文化自我。她有哪些经历将她
逼入文化自我的危机(cultural identity crisis)之中呢?(1)首先,在设计了越战
死难士兵纪念碑时,有人认为她是亚洲人,不宜选她的设计来纪念一场在亚洲的战争(
似乎所有的亚洲人都有敌人之嫌,明显的典型的种族歧视,自然这种意见被否决);(
2)在纪念碑落成的庆贺聚会上,林父遇到一个朋友谈到过去的日子,玛雅好奇地问你
们谈什么,聊了那么久?林父才同她讲起在中国的往事,她才慢慢了解到她有一个姑妈
,她的父亲有一个令他景仰热爱的异母大姐姐,叫林徽因,在建筑艺术领域有过卓越成
就。林璎才理解到父亲其实一直希望有一个女儿,能够培养她从艺,在艺术领域做出出
色的成就。(我认为林璎的父亲的愿望已经实现。林璎的成就完全可以与林徽因的成就
媲美。)(3)耶鲁安排学生海外游学,林璎去了北欧。北欧经历对林璎也很震撼。乘
坐公共汽车时,其他的乘客往往选择离她远远的座位落座,形成其他几排座位非常拥挤
,而她坐的那排位子则空空荡荡,似乎将她视为异族,同她划清界线;并且人们还常以
为她是格陵兰的土著爱斯基摩人,等到问了她得知是来自美国的华人时,总是不约而同
的问她,父母是开餐馆还是洗衣店?(4)林璎常常需要赶飞机到外地开会出差,常常
搭乘出租车;在车上,司机们总是问她去哪里,从哪里来?回答完去哪里,她会回答来
自俄亥俄。但司机们不知何故仍旧不满足这个答案,会追问,你最初来自哪里?她也总
是回答,哦,来自俄亥俄的雅典城。可是这个 答案仍然不能满足这些人的好奇心, 他
们仍然追问,I mean, really, where are you from? 她开始感到疑惑,Where else
could I come from?! 后来呢,这样的事经历多了,就琢磨出人们通常认为亚裔美国人
不是美国人而是外国人,看到她的亚裔脸,就猜想她是来自亚洲的某国;他们其实只是
想知道究竟亚洲的哪一个国家。而她就直截了当的回答,父亲来自北京,母亲来自上海
,自己来自俄亥俄,于是司机们“噢----”一声,问题到此为止,不再对她的“出身”
作进一步的包打听。(5)有一次林璎在波士顿的街上行走,毫无理由地遭到两个蓝领
模样的 白人男子 朝她吐唾沫,还对她叫骂(with racial slur),让她目瞪口呆,又
惊又气。(6)如果说波士顿遭遇属于显而易见明火执仗的种族歧视事件,对于林璎来
说是比较罕见的,更多的遭遇则是隐性的歧视。 林璎告诉比尔莫耶斯,她经常遇到这
样的人,比如在宴会或聚会上,人们对一个比如来自德国的人,尽管其人讲英语稍稍带
些口音,但毫不怀疑他不是美国人, 即总误认为他是美国人; 而对于林璎这个生于美
国长于美国的人,说话完全没有任何口音,就因为她的亚洲人的样子,人们总认定她不
是美国人。
这林林总总的经历不得不让林璎深思,问个究竟为什么这样?自我身份仅仅是美国人?
还是 亚裔美国人?如果是亚裔美国人,那么意味着什么?林璎一直以来基本上是个两
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 ,历来对于政治毫无兴趣的人,可是这些经历不得不促使她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她在设计了越战士兵纪念碑之后,又受邀设计了一系列的纪念碑类
的作品, 比如:位于阿拉巴马州蒙高马利市的南方贫困法律中心的民权纪念碑,耶鲁
大学校园内的妇女教育纪念桌,为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建立的纪念图书馆,等等。
可以说,在不经意之间,林璎成为了一个关心政治的社会活动家 (accidental
activist)。林璎的作品设计立意新颖,寓意深远。每一个项目她都花功夫像作学术研
究一样做大量案头准备工作,之后去实地踏勘,力求使作品融于周围自然环境,与之相
得益彰。在她参与的所有与社会正义相关的设计活动中,环境保护活动是她最为热衷的
重点。
当莫耶斯问林璎,能否指出具体是哪一件事件让她对自己的文化自我意识有了醒悟,有
了清楚的认识的?林璎回答说,这很难说,大概是从所有这些事的总和,加之自己对自
己的作品的思考开始有了认识,认识到尽管父母在家中没有教她讲中文,没有给她讲述
他们小时候在中国的故事,但他们为人处事,都是一个中国古文化中的 “道”字。家
中他们用的家具,碗盘,都是她父亲自己亲手制作的,每一件都带有简朴的道家风格。
在最初越战纪念碑建成时,有一个对道家颇有研究又颇有心得的记者评论,这是亚洲人
建的亚洲碑,就是看到“哭墙”的精炼古朴大气,又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衬映,天人合一
,之后采访林璎,问是否受道家影响。年轻的林璎当时的回答是:"什么是道家?" 她
的中华文化课完全是从后来的日子中一点一滴补回来的。这一点从她设计的纽约在美华
人历史博物馆,以及她的作品“扬子江”可以看得出来。她写过标题为“界限”的自传
,强调了美国文化和中华文化这双重文化对她的影响,自认吸取了双方的精华,是沟通
中西两个世界的桥梁。今天,她对文化,对种族,对歧视和平等,对社会正义,有了比
其他人更深入的理解。按照莫耶斯的讲法,什么是“道”(Taoism)?看看林璎的作品就
明白。
蔡美儿和林璎,一个虎妈一个狼太,在对文化自我身份定位上,两人目前都有非常清醒
的认识,虽然两人曾经的经历走过的道路很不相同,虎妈之路直截了当,狼太之路曲折
崎岖,算是take the hard way,可是最终两人殊途同归。两人都认为自己是亚裔美国
人,都认为应该把中华文化给下一代传下去,让孩子对自己的中西双重文化身份(
bicultural identity)感到自豪。 |
L******n 发帖数: 859 | |
r*f 发帖数: 39119 | 3 me too
【在 L******n 的大作中提到】 : 认真地看了
|
L******n 发帖数: 859 | 4 呵呵,文章不错,就是这题目肯定是某WSN起的吧
【在 r*f 的大作中提到】 : me too
|
r*f 发帖数: 39119 | 5 nod nod,然后我跑到wiki看了下maya lin的介绍和作品啥的,呵呵
【在 L******n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文章不错,就是这题目肯定是某WSN起的吧
|
l*****e 发帖数: 2447 | 6 哈哈,你要问我:谁设计了越战纪念碑。。。我第一反应是:林巧雅。。。
【在 r*f 的大作中提到】 : nod nod,然后我跑到wiki看了下maya lin的介绍和作品啥的,呵呵
|
i**e 发帖数: 19242 | 7 哈哈哈哈!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你要问我:谁设计了越战纪念碑。。。我第一反应是:林巧雅。。。
|
L******n 发帖数: 859 | 8 LOL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你要问我:谁设计了越战纪念碑。。。我第一反应是:林巧雅。。。
|
i**e 发帖数: 19242 | |
b*********n 发帖数: 2975 | 10 ZAN
good one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Francisco 讨论区 】
发信人: fuckthrust (...),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虎妈与狼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6 23:00:36 2011, 美东)
keywork:虎妈和其父母极其认同中国,以中国人自居。Maya Lin(设计越战纪念碑的
那个)其父母1949年逃出中国,极其痛恨tg,以至于从不在两个女儿面前说起中国的任
何事情,两个wsn,wsnv在家里居然用英语对话一辈子。后来maya lin问其父母为什么不
和她讲中国的事,被告知"well, you never asked"。相当诡异。。。
===
虎妈与狼太: 看耶鲁的两位福建女儿蔡美儿与林璎文化认同之路
(一直将Maya Lin 的中文名字写做“林樱”,直到读了一本关于林的青少年读物:玛
雅林(传记),是2007年出版的“有成就的亚裔美国人”系列之一 (此系列还介绍了
其他的有成就的亚裔美国人,包括马友友,李小龙,关颖珊,王薇薇,谭恩美,山口克
里斯蒂,等等)。 “玛雅林”一书的作者是汤姆. 拉施尼茨。书中提到林的名字是美
玉的意思,那么,这个樱字就该改成璎字,玛雅林的中文名字应该是“林璎”而不是“
林樱”。)
耶鲁渊源:
蔡美儿是目前正在耶鲁任职的法学院教授, 林璎则是耶鲁校友,在耶鲁读了四年的本
科,三年的研究生院。目前似乎还是耶鲁校董会成员(这个需要再查查以确定)。
福建渊源:
蔡美儿的父母来自福建,祖父母从福建移民至菲律宾,蔡父母从菲律宾前往美国求学,
学成后定居美国,养儿育女,安居乐业。林璎的祖父林传民是福建人,林璎的父亲林桓
(Henry Huan Lin) 在福建和北京度过童年和青年,于四十年代后期前往美国读研,于
来自上海就读史密斯学院的林母 (Julia Chang Lin)相遇,结婚生子,安居乐业于俄亥
俄。
虎妈狼太之说:
蔡美儿写了一本“虎妈战歌”,激起轩然大波,舆论对之有批贬有赞誉,几乎家喻户晓
,“虎妈”成了她的代名词。林璎对自己的小家庭高度保密,极少提及。但在与PBS比
尔,莫耶斯的采访对话中提到她在为自己的女儿的成长思考,要带她们去中国,让她们
了解自己的中华文化之根。在拉施尼茨的书中见到一张照片,是林璎与其兄林檀“衣锦
还乡”返回他们童年的家园俄亥俄雅典城,在为林璎给家乡设计的一个雕塑剪彩,在场
的有官员,也有家人,包括两个可爱的小姑娘,是林璎的女儿,姓氏为“乌尔夫”(狼
)。所以尽管林璎行不更名,嫁不改姓,颇有女权主义的风范,但也许日常生活中有人
会称她为“狼太太”,比如孩子的朋友们以及孩子学校的其他家长们。
文化认同:
蔡美儿生于1962年,林璎生于1959年,两人年龄相差三岁,是同代人。从蔡美儿的回忆
录“虎妈战歌”中可以读到在成长的岁月里,蔡父母在家中总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强
调中华文化,因而蔡美儿从始至终十分清楚自己的文化自我,接受自己是华人后代这个
事实。不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用文化视点做文章(见“燃烧的世界”一书),而且在
为人父母养育女儿的过程里,也坚持中华文化的实践,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而林璎则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林璎的父亲是陶艺美术教授,后来还担任了俄亥
俄州大学雅典分校艺术学院的院长,而林璎的母亲则是英文系文学教授兼诗人。 林家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采用的似乎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从未大张旗鼓地向子女灌输中华意识
,并且家中语言不用中文。-- 这一点我感到非常惊讶。可以理解父母对子女用英文,
可是两个都是来自中国的成年人,互相对话不用中文沟通? 实在难以想象。也许林母
自己教授英语文学,需要用英语思考?而林父本人也需要使用英语教学,也需要用英语
思考?我理解当时的新移民们被号召融入主流,(英文是assimilation into
mainstream),掌握当地语言是融入主流的重要途径。我想林家父母想对孩子传达的信
息是你们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你们是美国人。其他的不用多想。
俄亥俄雅典城是个大学城,居民们大部分不是学生就是教授和教辅人员,文化素质比较
高。所以林璎说起在成长的年代中她并未意识到她自己遭受过他人对少数族裔的歧视。
她的高中同学里有一个来自东欧国家的新移民,在家中父母不允许他说英文,林璎说她
当时对此同学深表同情。事实上林家兄妹是当地小学和中学里的唯一不是白人的孩子。
于是待到林璎上大学时,耶鲁大学的亚洲同学会(ASA)邀她参加活动,她感到与他们没
什么话说,去了几次就婉言谢绝。不少亚洲同学会员们觉得她是只“黄香蕉”。看来她
当时的念头是:我是美国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不是什么带破折号的有什么附加元素
的美国人,比如亚裔美国人(Asian-American)。在与比尔,莫耶斯的采访对话中她提到
,在这之后她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认清自己的文化自我身份。这二十年期间,她经历了
许许多多的风浪,也询问过父母为何不向她讲述他们的中国文化的根源。据说她母亲回
答,“Well, you never asked.” 林璎与父母的关系非常亲密。可以看出她热爱自己
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人。可是对她母亲说你没有问所以我没有答这句话,她的反应是
:小孩子不懂的东西很多,有时是需要大人引领的。林家父母无为而治,放手让孩子自
己探索,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提出问题他们会为孩子解答,孩子想
学什么都会给予支持,两个孩子一个上哥伦比亚大学,一个上耶鲁大学,可以说他们的
父母当的满成功的。可是当家庭与社区环境中没有中华文化的任何信号,小孩子都无从
好奇无从提问啊。可以看出林璎感到父母没有向孩子传达中华文化这个事实令成年以后
的她颇为遗憾。
林璎后来二十年的经历让她不断的作出思考,思考自己的文化自我。她有哪些经历将她
逼入文化自我的危机(cultural identity crisis)之中呢?(1)首先,在设计了越战
死难士兵纪念碑时,有人认为她是亚洲人,不宜选她的设计来纪念一场在亚洲的战争(
似乎所有的亚洲人都有敌人之嫌,明显的典型的种族歧视,自然这种意见被否决);(
2)在纪念碑落成的庆贺聚会上,林父遇到一个朋友谈到过去的日子,玛雅好奇地问你
们谈什么,聊了那么久?林父才同她讲起在中国的往事,她才慢慢了解到她有一个姑妈
,她的父亲有一个令他景仰热爱的异母大姐姐,叫林徽因,在建筑艺术领域有过卓越成
就。林璎才理解到父亲其实一直希望有一个女儿,能够培养她从艺,在艺术领域做出出
色的成就。(我认为林璎的父亲的愿望已经实现。林璎的成就完全可以与林徽因的成就
媲美。)(3)耶鲁安排学生海外游学,林璎去了北欧。北欧经历对林璎也很震撼。乘
坐公共汽车时,其他的乘客往往选择离她远远的座位落座,形成其他几排座位非常拥挤
,而她坐的那排位子则空空荡荡,似乎将她视为异族,同她划清界线;并且人们还常以
为她是格陵兰的土著爱斯基摩人,等到问了她得知是来自美国的华人时,总是不约而同
的问她,父母是开餐馆还是洗衣店?(4)林璎常常需要赶飞机到外地开会出差,常常
搭乘出租车;在车上,司机们总是问她去哪里,从哪里来?回答完去哪里,她会回答来
自俄亥俄。但司机们不知何故仍旧不满足这个答案,会追问,你最初来自哪里?她也总
是回答,哦,来自俄亥俄的雅典城。可是这个 答案仍然不能满足这些人的好奇心, 他
们仍然追问,I mean, really, where are you from? 她开始感到疑惑,Where else
could I come from?! 后来呢,这样的事经历多了,就琢磨出人们通常认为亚裔美国人
不是美国人而是外国人,看到她的亚裔脸,就猜想她是来自亚洲的某国;他们其实只是
想知道究竟亚洲的哪一个国家。而她就直截了当的回答,父亲来自北京,母亲来自上海
,自己来自俄亥俄,于是司机们“噢----”一声,问题到此为止,不再对她的“出身”
作进一步的包打听。(5)有一次林璎在波士顿的街上行走,毫无理由地遭到两个蓝领
模样的 白人男子 朝她吐唾沫,还对她叫骂(with racial slur),让她目瞪口呆,又
惊又气。(6)如果说波士顿遭遇属于显而易见明火执仗的种族歧视事件,对于林璎来
说是比较罕见的,更多的遭遇则是隐性的歧视。 林璎告诉比尔莫耶斯,她经常遇到这
样的人,比如在宴会或聚会上,人们对一个比如来自德国的人,尽管其人讲英语稍稍带
些口音,但毫不怀疑他不是美国人, 即总误认为他是美国人; 而对于林璎这个生于美
国长于美国的人,说话完全没有任何口音,就因为她的亚洲人的样子,人们总认定她不
是美国人。
这林林总总的经历不得不让林璎深思,问个究竟为什么这样?自我身份仅仅是美国人?
还是 亚裔美国人?如果是亚裔美国人,那么意味着什么?林璎一直以来基本上是个两
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 ,历来对于政治毫无兴趣的人,可是这些经历不得不促使她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她在设计了越战士兵纪念碑之后,又受邀设计了一系列的纪念碑类
的作品, 比如:位于阿拉巴马州蒙高马利市的南方贫困法律中心的民权纪念碑,耶鲁
大学校园内的妇女教育纪念桌,为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建立的纪念图书馆,等等。
可以说,在不经意之间,林璎成为了一个关心政治的社会活动家 (accidental
activist)。林璎的作品设计立意新颖,寓意深远。每一个项目她都花功夫像作学术研
究一样做大量案头准备工作,之后去实地踏勘,力求使作品融于周围自然环境,与之相
得益彰。在她参与的所有与社会正义相关的设计活动中,环境保护活动是她最为热衷的
重点。
当莫耶斯问林璎,能否指出具体是哪一件事件让她对自己的文化自我意识有了醒悟,有
了清楚的认识的?林璎回答说,这很难说,大概是从所有这些事的总和,加之自己对自
己的作品的思考开始有了认识,认识到尽管父母在家中没有教她讲中文,没有给她讲述
他们小时候在中国的故事,但他们为人处事,都是一个中国古文化中的 “道”字。家
中他们用的家具,碗盘,都是她父亲自己亲手制作的,每一件都带有简朴的道家风格。
在最初越战纪念碑建成时,有一个对道家颇有研究又颇有心得的记者评论,这是亚洲人
建的亚洲碑,就是看到“哭墙”的精炼古朴大气,又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衬映,天人合一
,之后采访林璎,问是否受道家影响。年轻的林璎当时的回答是:"什么是道家?" 她
的中华文化课完全是从后来的日子中一点一滴补回来的。这一点从她设计的纽约在美华
人历史博物馆,以及她的作品“扬子江”可以看得出来。她写过标题为“界限”的自传
,强调了美国文化和中华文化这双重文化对她的影响,自认吸取了双方的精华,是沟通
中西两个世界的桥梁。今天,她对文化,对种族,对歧视和平等,对社会正义,有了比
其他人更深入的理解。按照莫耶斯的讲法,什么是“道”(Taoism)?看看林璎的作品就
明白。
蔡美儿和林璎,一个虎妈一个狼太,在对文化自我身份定位上,两人目前都有非常清醒
的认识,虽然两人曾经的经历走过的道路很不相同,虎妈之路直截了当,狼太之路曲折
崎岖,算是take the hard way,可是最终两人殊途同归。两人都认为自己是亚裔美国
人,都认为应该把中华文化给下一代传下去,让孩子对自己的中西双重文化身份(
bicultural identity)感到自豪。
【在 f********t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Francisco 讨论区 】 : 发信人: fuckthrust (...), 信区: SanFrancisco : 标 题: 虎妈与狼太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6 23:00:36 2011, 美东) : keywork:虎妈和其父母极其认同中国,以中国人自居。Maya Lin(设计越战纪念碑的 : 那个)其父母1949年逃出中国,极其痛恨tg,以至于从不在两个女儿面前说起中国的任 : 何事情,两个wsn,wsnv在家里居然用英语对话一辈子。后来maya lin问其父母为什么不 : 和她讲中国的事,被告知"well, you never asked"。相当诡异。。。 : === : 虎妈与狼太: 看耶鲁的两位福建女儿蔡美儿与林璎文化认同之路
|
|
|
P***s 发帖数: 11672 | 11 谁是林巧雅?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你要问我:谁设计了越战纪念碑。。。我第一反应是:林巧雅。。。
|
b*********n 发帖数: 2975 | 12 famous female doc, hehe
谁是林巧雅?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谁是林巧雅?
|
r*f 发帖数: 39119 | 13 r u sure......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famous female doc, hehe : : 谁是林巧雅?
|
y****n 发帖数: 884 | 14 林巧稚吧,还是巴黎眼尖,她不说我都没意识到最后一个字不一样.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famous female doc, hehe : : 谁是林巧雅?
|
b*********n 发帖数: 2975 | 15 sure, wait.... the last word is wrong, should be zhi, hehe
r u sure......
【在 r*f 的大作中提到】 : r u sure......
|
l*****e 发帖数: 2447 | 16 上次也是你!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谁是林巧雅?
|
P***s 发帖数: 11672 | 17 哪次?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次也是你!
|
l*****e 发帖数: 2447 | 18 上次!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哪次?
|
P***s 发帖数: 11672 | 19 我干嘛了?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次!
|
l*****e 发帖数: 2447 | 20 纠正林巧雅林巧稚亚。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干嘛了?
|
P***s 发帖数: 11672 | 21 显然不是我。。。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纠正林巧雅林巧稚亚。
|
l*****e 发帖数: 2447 | 22 坏了,我又认错人了?脸盲的生活难以想象阿。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显然不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