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hysics版 - 老子认知方式、老子认知与科学认知
相关主题
老子《道德经》与宇宙论、量子场论和相对论关于量子芝诺效应,哪位熟悉的学长介绍一下背景和现状吧
李政道:中国人第一个诺贝尔奖应属于赵忠尧请教量子物理中观测者的思维对被观测对象有影响吗?
何泽慧院士逝世如何养活一个天文学家
老子的宇宙循环过程简述来看哈佛漂亮女叫兽啦
老子与粒子物理比较超新星与暗能量的发现--今年诺贝尔物理奖工作的介绍[zz]
太黑来科普 之 科学与解释中国科学家首次证明:“引力场以光速传播” (ZT)
script language是当代计算机语言发展的总趋势要成为牛顿吗?爬到巨人的肩膀上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照片引力波难道只能观测到一次?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老子话题: 科学话题: 观测话题: 虚极话题: 灵魂
进入Phys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u
发帖数: 30
1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二版附录二中的一节,原本是进行中的《道德经通
俗解说》中的第一节,但后来放弃了通俗解说的撰述,故作为附录内容。
论坛排版不便,有兴趣者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老子认知宇宙真相、生命真谛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心灵进至“虚极静笃”之境
2,意义:“灵魂(情、德)”的神奇功能
二、老子认知人生、社会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实证分析、比较验证
2,意义:个体表征全体,“自然”(天性、规律等)不可违逆
三、老子认知中的几个问题
1,可信性、可证性
2,心灵【“灵魂(情、德)”】是最敏锐最精细的观察“仪器”
3,“灵魂(情、德)”的记忆内容
四、老子认知与科学认知
一、老子认知宇宙真相、生命真谛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心灵进至“虚极静笃”之境
宇宙是那样的辽阔和神秘,生命是如此的复杂和玄奥,老子又是怎样认知真相、真谛的
呢?是像哲学家那样苦思冥想、还是神学家那样凭借神灵、拟或是像科学家那 样通过
仪器?都不是。老子告诉我们说,他是在“致虚极,守静笃”中直接观看到的(16章)
。“虚”和“静”显然是心灵的虚、静。“虚”是空无内容,意思是 心灵清明澄澈、
空空如也。“静”是安定寂静,意思是没有思求遐想、静谧不动。“极”是极致,“笃
”是深厚,心灵达到极度的虚、静之后,就能直接观察。这就 像水面没有任何扰乱波
动,则能反映真实的容颜;镜子没有丝毫尘垢碎裂,则能照见真实的形象。
老子的“虚极静笃”与佛祖的深度禅定(第四禅境)是一致相通的。
具体来说,“虚极静笃”中的观察方法有两种,一是直观洞明,二是查阅记忆。
直观洞明:这是指直接看见、无遮无碍。类似于在清朗无云的日子,人们极目远眺、晴
川历历那样。当老子偶然进至“虚极静笃”的心境,忽然间“看到”了从不知道也从未
见过的神奇景象、深隐事物。这种“看”虽然类似于眼睛看东西,但实际上是心灵的观
见、是心灵在看(准确讲是“情、德”在观看),可以叫做“心观、心识、心察、心视
”。这种心观是没有任何遮挡晦暗的洞明敞亮,与佛祖的天眼通一样。
直观洞明的内容:大体来说,老子看见的内容有这些。详细介绍见第一篇宇宙自然、第
二篇生命演历,这里简单说说。
其一,深隐玄妙的实物本根及其生演关联。如“道、一、二、三”,这些实在比原子还
要细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逐次生成繁衍;“三、二、一”分别转变为“
二、一、道”;“道”和“一”对各类实在事物的供养滋育(实即不断生成微细实物,
成为天地万物的组成部分)等等。
其二,幽隐神奇的生命本相和及其反复生灭。所谓生命本相,类似于人们所说的“灵魂
、鬼魂、精神”(老子则称为“情、德”,为了方便理解同时也提醒读者灵魂与“情、
德”并不等同,下文多以“灵魂(情、德)”称之)。老子在“虚极静笃”中直接看到
了“灵魂(情、德)”, 但与人们想象的灵魂大有不同。“灵魂(情、德)”不是实
物,与实物截然不同,但能够容纳实物组成身体。组成身体后,“灵魂(情、德)”就
在身体内对身体进 行调理维护,并驱动身体活动。身体都会衰老残病,衰病后“灵魂
(情、德)”不能驱动身体活动了,就被迫离开身体,这就是死亡。“灵魂(情、德)
”离体后, 就会继续寻找合适的场所(比如母体),利用场所中的实物再次组建身体
,就这样反复生灭。这与佛祖的轮回流转一样。
以上就是老子在“虚极静笃”状态下直接“看到”的主要内容。佛祖也是这样。
查阅记忆:所谓记忆就是保存在“灵魂(情、德)”中的深层的、历史的记忆内容。这
些内容从最早的宇宙开端起始,一直都保存着,没有消失。比如人们死亡后,当世的记
忆内容大都保留着,但因为是深层记忆,所以下辈子一般都无法回想回忆,只有在特殊
状态下(比如老子所说的虚极静笃,佛祖所说的深度禅定)才能浮现在脑海,才能被人
所知。
我们知道,观看都是当下的、现时的观看,可是老子怎么知道远古的情形呢?怎么知道
悠久的宇宙开端和演化历史?怎么知道漫长的生命反复生灭的过程?难道有天 书?难
道有神灵?难道有宇宙语?难道是老子推测想象?都不是。老子告诉我们说,他是通过
“名”知道往旧历史的(21章)。所谓“名”就是记忆、铭记(“名”还有自我表明和
制名赋意,详第三篇),就是保存在老子自己的灵魂中的深层历史记忆。当然,我们每
个人都如老子那样保存着大体同样的记忆,只是我们无法像老子那样调出来、想起来罢
了。
老子还说大道的运行是循环胀缩的,这从表面来说,意味着老子能够预知未来,但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38章也反对“前识者”)。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灵魂(情、德)”中
涵有循环往复的内容,这内容应该保存在“信”中而不是“名”中。因为每一次循环的
终始阶段是纯粹的大道阶段,而在这 个阶段不存在任何稳定的纤细实物,更没有任何
生命机体,此时的“灵魂(情、德)”以自己本真的没有“情欲名”的本相存在。也就
是说在每一循环的终始阶段, 是“无名”的,记忆内容清零了、消弭了(在1章的注释
辨析部分,我们证明了“两者同出”是指“名”和“欲”同时形成,“欲”是“名”的
启动和弭除因素)。当然,我们也不完全排除“无名”中本就涵有宇宙循环往复的内容。
生命本相,或者说“灵魂(情、德)”一直都有观见能力(灵魂在身体内可以看见身体
的微观状况,并进行调养维护,这我们称作内观), 所观所见就自动保存为记忆——
就如我们看东西,自然就记下来。“灵魂(情、德)”不可能死灭消亡、魂飞魄散,而
深层记忆内容也不会消失(21章),所以从 宇宙开端一直到现今,“灵魂(情、德)
”中就保存着宇宙演化、生命演历的种种情形和阶段过程。老子在“虚极静笃”状态中
,通过查阅自己保有的历史记忆 (21章),于是明白了宇宙和生命过程。这与佛祖的
宿命通(宿命智)一致。
所以,《道德经》中对远古历史的描述、说明,就是根据深层历史记忆,而不是通过其
他途径。
2,意义:“灵魂(情、德)”的神奇功能
老子认知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谛的方法,隐涵着心灵或“灵魂(情、德)”的特殊能力。
这就是:
1,观见功能,指“灵魂(情、德)”对自身内外的观察、辨识能力。“外”指外境外
物尤其是深隐微细的实物、其他灵魂;“内”指自身状态和记忆内容。老子的用词是“
观”。
2,记忆功能,指“灵魂(情、德)”保存所观所见之内容的能力。老子的用词是“名
”。
3,人人都可以如老子那样,心灵进至“虚极静笃”之境,从而直接洞明真相真谛,用
不着推测想象、虚构假说、实验观测。
二、老子认知人生、社会的方法和意义
《道德经》涵有大量生活处世的方法原则、为政治国的原理法式,这些原理方法,是不
是也在“虚极静笃”中观见的呢?应该说不是的,但与“虚极静笃”中的观见 有实质
性的关联。比较准确的说法是,老子对自己心行的反思省察、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分析
,结合“虚极静笃”中的观见,共同确定了人生社会的基本原则。
此段读起来略有拗口,更合适的阐述方式应该从“德性”、“德”与“道”的关系进行
,但作为一般性介绍,下文的方式也可行。读者如觉繁琐,可以略过。
1,方法:实证分析、比较验证
老子对人生处世方式法则的认知,主要是一种由己推人、由人证道的过程(我们称作德
性分析法或德性推衍法,实即后天心理行为、生存方式的分析方法), 是反省、比较
的类推过程,恰如老子所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老子对社会治理方式原则的认知
,主要是分析归结、印证大道的过程,是事实和现实考察总结、 分析比对,从而验证
大道原理的过程,恰如老子所说“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按照今日方法论分类,
实则是经验总结或实证分析、以及与“道、德”的比较验 证,属于实证主义路向。
老子直接观察到宇宙本根(老子称为“道”,我们多称作大道)的性征品质、宇宙本根
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方式,他将这些秉性、方式作了归结,如平等(老子的用词是“玄同
”)、调谐(老子的说明主要是4章和56章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
章、10章、51章、56章的“畜长育亭毒养覆”)、自然(自然而然,根据自性、本能运
作活动)、无为(不要违逆自性、规律去作为)等等。
老子直接观察到生命本相(“灵魂(情、德)”)的天性本能、天然趋向(即老子所称
的“自然”)。他发现,生命本相对身体的调养维护方式,与宇宙本根对天地万物的调
谐滋养方式是一致的、会通的(21章、25章、51章等。这实则也是大宇宙小宇宙的另一
种说法);他还发现,身体状态的好坏就是身心和谐(55章、28章)的程度,而达到身
心和谐的方式原则,恰好与宇宙本根的方式原则一致无别,如清静、自然、无为、柔弱
(心行的柔和绵弱、不躁动、无狠戾)等等。于是生存活动、养生修身的原则方式,就
是大道的性征、方式(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正文反复分析讨论的“德”与“道
”的关系)。向道而进、依道而行就是养生存活的根本原则。
老子是周王朝图书馆官长(守藏史),他对社会历史的治乱成败非常熟悉。他发现,历
史上社会情形、治理状态的好坏恰与大道原理对应,当治理方式接近大道时, 社会良
好;当治理方式违逆大道时,社会离乱。老子54章说“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就是考核事实、总结归纳、分析比对,从而印证 大道原理的普遍
适用性。实际上大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与统治阶层与民众的关系类似、相通,在25章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指 人尤其是统治者,当取法
“地、天、道”(这绝不是粗鄙的比附、简浅的仿效,而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想说清楚
,不太容易,这里略过)。
人类具有共通的内心活动、心理趋向,具有共同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具有共通的生
活方式、生存需要,具有共同的生存处境、物质环境,我们归结为共同(共 通)的“
德、身、行、境”,因而个体基本体现着全体、表征着全体,自我的基本心行趋向也就
是别人的基本心行趋向,比如趋利避害(当然,人们对具体的利害往往有不同看法,但
一则趋利避害的心行则是同一的,二则基本的生存活动的利害还是一致的)。这就是由
己推人的根据所在。老子通过对自己的内省反思、对他人的观察总结,一方面他深刻地
意识到,个体活动、交往相处,如果以大道为依准,则心身康泰、冲突甚少(即便有纷
争,但人们具有宽容体谅、处下不争方式原则,所以不至于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他深
深地认识到,无论个体生活处世、还是人际交往、拟或是社会治理,都不要违逆人的天
性本能(64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需要先行指出,贪婪放纵、宰制驱迫、虚
伪狡狯、懒惰享受等,都不是天性本能,而是人类在后天处境中形成的不自然心行。可
与动物比较,动物基本是根据天性本能生存活动的),否则就会互相伤害、冲突动荡。
这也是前面提过的实证主义路向。
总之,历史现实的实证分析、以及与“虚极静笃”中直观的“道、德”之比较验证,共
同确立了人生和社会的基本方式、根本原则,这就是我们在正文说过的:向道而进、依
道而行、自然无为、复归天德。
2,意义:个体表征全体,“自然”(天性、规律等)不可违逆
人类个体具有普遍共同的心理反应、行为取向(对同类有情生物也适用。而且,动物因
为没有文明创制,其心行更为同一), 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
心比心、由己知人”,先秦的《管子.版法解》也说:“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又说
:“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 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这
都是同一个意思。因而,反观自我的心理反应、内省自己的情欲取向,基本可以知晓他
人的内心反应和趋向。
需要特别注意,这里只涉及反应和取向,与引发反应和取向的事物无关。比如说,人们
都愿意亲近善良有德者,愿意和他们同事共处,而无论善良有德者是张三或李 四;人
们都厌憎欺骗侮辱自己的人,不愿意和他们共处同事,而无论这欺骗侮辱自己的是王五
或赵六。老子通过对自己内心的省察和对他人社会的洞识,明白了这类 共通的心行,
而这心行又是自发自动、天然自成的,根本不需要教育培养、引导教化,也根本无法改
变、宰制,属于老子所称的“自然”(我们谓之“德之自然、天德自性、德性原理”等
等)。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自性机能、规律法则等),同类事物具有共通的“自然
”。比如植物都有生长的“自然”,人类都有滋生情绪、情感、意欲、认知、言语的“
自然”。事物的“自然”是无法改易的、无法遏制的(当然可以引导、疏通),只能顺
因、契合、辅佐(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违逆“自然”、强行驱迫
,要么互有伤损败毁、要么无法达到目的。
自由状态下(即没有外力强制、操控),事物根据“自然”而生存运演、关联共处,形
成有序的生演系统、关联体系。人类早期社会也是如此,这早期社会就是老子38章“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的社会,也是18章所说的“太上,下知有之”(也有版本作“太上
,不知有之”,这更合适些)。老子理想的社会就是人们知常明真、依道奉德的自觉自
为社会。
三、老子认知中的几个问题
1,可信性、可证性
老子观见的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和演历,是否可信呢?是否能够证实呢?难道不是一场春
梦、某种幻觉?会不会是老子欺世蒙人的精心设局?各种善意恶意的猜测都可能冒出来
,但是我们认为老子的观见是可信的,也是可以证实的。详细论证很繁琐、也没有必要
(不可能彻底打消恶意猜测者质诘之举),这里只谈几个理由。
其一,《道德经》的行文是认真的、谨慎的,既不可能是故弄玄虚的骗局,也不可能是
对思维推测的形象化加工(老子多处提到了“吾何以知”,“是以知”,但研究者大都
视而不见。也许研究者多是哲学专业吧)。
其二,从老子证道直至《道德经》成文,期间经历了许多年。老子必定频繁地、多次地
进至虚极静笃状态,而在此状态中,所观所见并无不同(如果每次都不同,那也不会有
《道德经》五千文了)。
其三,21章提到了“灵魂(情、德)”中涵有“信”,“信”是信实、证验义。虽然我
们无法确知“信”的内容和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老子之所以没有将他的观见当成一枕
黄粱,必然与“信”有关。
其四,老子之外,佛祖、吠陀《无有歌》作者、上博简《恒先》作者(如果该作者是老
子弟子,则这个证据可以排除), 他们也描述了宇宙开端或宇宙演历、生命本始或生
命演历。一方面,他们的描述与老子相同、相近,另一方面,佛祖和《无有歌》作者的
观见、体证方式,与老子完 全一致。比如老子的“虚极静笃”就与佛陀的深度禅定(
第四禅境)没有差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物具有共同的观见方式和观见内容
,那就表明,老子的 观见是可信的、真实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人都可以进至“虚极
静笃”之境,从而亲证真相,还可以预计,所证所见一致无别。这就是说,老子所观所
见是可证实、 可重复的,不是特殊人物、特殊时代、特殊地区才能为之。
其五,老子描述的宇宙本根(大道),其性象、运演与宏观的宇宙观测事实、微观的物
理实验观测事实,有相通相近之处(当然也有根本性的差异)。比如宇宙膨胀、粒子湮
灭、场与粒子、物质分布的均匀性、物质种类的相同性等等。事实上笔者研究《道德经
》,这种相通相近性是主要原因之一。不惟如此,从老子的描述,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物理学面临的某些根本问题和无法解释的困惑。
2,心灵【“灵魂(情、德)”】是最敏锐最精细的观察“仪器”
人类发明了各种仪器设备,扩展人们的观察能力。但是,一则仪器设备的分辨率等性能
必然有限度,比如,目前最精密的显微镜也只能直接看见大型原子的模糊影像,原子核
以及中子、质子、电子等都是间接观测。而“虚极静笃”中的心灵(死亡后离体的【“
灵魂(情、德)”】也具有这种能力,没有参与生命演历的【“灵魂(情、德)”】,
其观察能力或许更好一些)能够直接观见宇宙中最幽隐纤细(14章)的“道”(“象”
)、“一”。二则心灵【“灵魂(情、德)”】并 非实物,在观见时不会对纤细实物
造成扰动,类似于我们看山看海。而物理学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实验,必然具有扰动,在
当代甚至有这种情形:微观粒子的性征,是 粒子和观测装置共同造就的,换个说法,
人介入了、人干涉了,人们了解的微观粒子并不是完全本真的粒子,而有着人的因素。
实际上,心灵【“灵魂(情、德)”】的非实物性,也就必然导致这一结论:心灵不可
能通过仪器设备观测到,只能通过另一个心灵。当然也可以通过自我的内省反观体验到
。《庄子.齐物论》说:“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正是对心灵或精神
特质的说明。
至于心灵或者说“灵魂(情、德)”如何观见外境,这我们就不清楚了。唯一清楚的是
,心灵具有观见外境的天能本性。
有人会说,动物不是与人相类吗?他们也有灵魂(本书正文中肯定 了这个看法),应
该也能观见深隐幽微的存在。尤其是动物比人更容易进至“虚极静笃”之境,因而肯定
有一些动物观见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和演历。这看法是基本 正确的。但是动物虽然观
见了,却无法表达表明。再者,可能在他们“眼里”,纤细幽隐的存在与食物没有什么
区别。这我们在书里也有说明。
还有人会说,那么多的佛、道修炼者,难道都没有进入“虚极静 笃”状态、第四禅境
?为什么就没有人观见到老子、佛祖描述的景象呢?这是因为,他们可能偶然进至了“
虚极静笃”、深度禅定,可是没有坚守,很快就出离了、 飘移了。一定要注意“极”
和“笃”,一定要注意佛祖所说的“确立不动”。这我们在书里也曾论及。
3,“灵魂(情、德)”的记忆内容
通常人们以为记忆内容保存在大脑中,但从老子以及佛祖所述分析,记忆内容必然保存
在“灵魂(情、德)”内。可是从生命发端到今天,经历了那么多的反复生 灭、轮回
流转,因而具有天量的记忆内容,“灵魂(情、德)”怎么保存这么多?再者,保存的
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正文有过推测——如只记忆部分特定内容 即具有选择机制
、具有清除机制等等——但都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灵魂(情、德)”必然具有
记忆天能且保存着自古以来的记忆内容。老子以及佛祖对生命 演历和宇宙过程的描述
,主要是根据这些深层记忆。
四、老子认知与科学认知
科学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可经验事实、可察知现象。这实际上表明,凡是不可
经验、不能观测的事实和现象,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都在科学研究之外。当然,随
着观测设备的革新,往旧的不可经验和观测的事实现象,也就可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了。
科学认知方法:科学的认知方法是观测和实验。观测是人们直接地或通过仪器设备直接
地观察测量。实验是在预定目的和设定 条件下,观测对象的活动表现,以期发现规律
、机制、作用、关系等。由于实验仪器的限制,目前微观世界中,观测实验实际上大都
是间接观测。如前文提到的,最 精密的显微镜也只能直接看到大型原子的模糊景象,
人们熟知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都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
科学家根据观测到的现象 或事实,进行的分类和抽象。有一些更属于科学假设,比如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粒子之类,也有人将夸克视为假设模型。
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微观粒子,还可以通过间接观测来研究,这时实际上观测到的是现
象。科学界发明了各种用途的实验装置,如云室、气泡室、对撞机等等,通过对径迹等
物理现象的观测,分析和推测粒子的性质、结构、关系、作用等。
当代前沿科学研究,观测和实验虽然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假说模型。也就是说,采用
的是“猜想—验证”方法。根据观测实验中的现象、事实,提出一种理论构 想,这理
论不仅能够描述甚至解释已有的事实现象,还应作出相关的预测、演绎,通过对预测演
绎的验证,来间接证实理论构想。物理学前沿研究中,充斥着大量的 假说模型,主要
体现在量子场论、宇宙论中。
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科学的认知结果就是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多以数理形式和科学
概念(概念所指代的事实或对象不仅应能直接或间接观测,还可以量化表述)表达。数
理形式意味着观测对象诸方面的“表现”可以量化,且在运动和相互作用中具有确定的
量化关系。科学概念既有单纯的指称性的具体概念如电子、分子、原子等,但更多的则
是可测的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如质量、能量、动量、速度、引力等。具体概念指代实物
自身(包括内在结构),抽象概念描述实物呈现出来的各种表征。有的科学概念非常隐
晦且模糊,比如能量概念、场概念、引力概念等等。
一般认为,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是描述性的或说明性的,但实际上也有许多解释性的内
涵,这主要体现在概念方面。比如人们熟知的引力、场,这都是无法看见(不能观察)
的实在或实在的作用,是人们为了解释可观测的实在、现象、效用而推测抽象出来的概
念(比如,地球没有逃离太阳、物体自动下落等,这显然是因为某种作用或实在引起的
可观测效应,人们将其归结为引力,以便解释这些实在现象),是解释性的思维虚构。
在当代前沿科学理论中(主要是理论物理、宇宙理论),此种解释性思维虚构更是常见
,诸如多维时空、弯曲空间、虚粒子、对称破缺等等。但因为这些解释性虚设大都是建
立在可观测事实基础之上、也具有一定的事实验证,因而人们普遍相信其真实性,到现
在则不假思索地以为是真实的实在。
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的真确性:一则在于描述说明,二则应能重复验证,三则能够准确
预言预测。所谓描述说明,是指科学理论应能精确地(往往是量化的)描绘实在、现象
、作用、机制。所谓重复验证,是指科学理论能够被不断进行的观测实验、生活实践所
证实。这两条在当今被归并于一条,即重复验证。有的科学理论与生存实践具有直接的
密切的关联,具有实践性特质(如化学、医学)。有的则仅仅是认知性的(如理论物理
、宇宙科学)。前者可以从实践来评判其真确性,后者则仅从观测实验来评判。
我们知道,所有的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都具有普遍性、普适性。仅从逻辑来说,科学理
论的真确性永远无法证实,所有的实践和实验证实,只是加强了其正确性,却无法彻底
证实其正确性。这是因为,从逻辑而言,只有将全部事实都印证一遍(比如测量宇宙中
的每一个电子,更准确言之,测量宇宙每一时段每一区域的每一个电子), 这时才能
够完全证实其真确性。因而,从逻辑来说,所有的科学理论只是近真性、似真性。正由
于此,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当他能被证伪 时,才是科学的,
才是正确的。更准确讲,一个有限性的科学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这有限性是指适
用范围、适用程度等,在范围内、程度内,该理论是正确的 真实的科学理论。因而,
波普尔将所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论断等)全都视为信仰、信念,并与占星术、巫术
、伪科学归为一类。
为了与占星术等伪科学区分,人们又加上了一条(这当然不是主要缘故,而是基于相互
竞争的科学理论的评判准则),即上文的科学理论的预测性。能够预测且其预测可为观
测实验、生存实践验证的理论,是科学理论。这样就与占星术等伪科学划清了界限(当
然,伪科学主要是解释性的,这与描述性、可测量的科学有本质性不同)。
前已述及,当代前沿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猜想—验证”的假说模型方法。这是因为
,许多“事实、现象”已经无法直接观测实验了。比如说夸克,人们在用粒子高速轰击
质子、中子时发现了一些“碎片”(其实是实验中观测到的径迹,而不是日常观测中看
到的真实的物质碎片), 这些“碎片”似乎也有自身的特性,于是物理学家提出了质
子、中子有内部结构,这结构的基本单元就是夸克。夸克模型就是为了解释和描述实验
观测事实而提出的 科学假设。同样,“场”也是无法直接观测的,但是粒子之间又有
相互作用。人们认为这相互作用,是通过一种不可观测的实在而不是毫无凭借,“场”
就是为了解 释和描述而提出的科学假设。场和夸克虽然无法直接观察,但却有着可观
察的效应(比如“碎片”,比如磁性物质在磁场中的有序排列),因而人们认定这种假
设是真实存在。当然,也有相互竞争、各有不同的理论假设,这就看哪个理论的逻辑协
调性、理论解释力尤其是理论预测性了。
科学分为许多门类,上面所述主要以物理科学为依准。这是因为物理科学是最为严格的
科学理论,其他的科学门类(不包括数学),基本是应用性、实践性的,其真伪正误主
要以应用实践的有效性来评判。而自然科学之外的人文学科,除了一些单纯的事实描述
之外(如一些历史学科),大体是解释性的,其优劣好坏(不是真伪对错),则以其解
释力、适用性来评判。我们在第三篇第五章老子认知论一章,根据老子思想对认知和知
识重新进行了分类,有兴趣者可参阅。
那么老子认知与科学认知有关么?老子与科学有关吗?回答是既有关也无关。其实这类
问题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老子描述的真相、讲述的真谛与科学告诉人们的真相、
真谛,哪一个更真实或者更可信?老子的描述和阐释,与科学的观测和理论有无相通相
近之处?若有,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我们在正文有过细致分析比对,此处只谈几个问
题。
认知过程:老子的认知过程其实也是观察性的,这与科学的观测过程一致。区别在于,
老子是在“虚极静笃”中以心灵【灵魂(情、德)】直接观察,而科学主要是通过仪器
装置观察。更重要者,其一,老子是直接看见深隐存在的真实样相,而科学则自原子以
下乃是间接观测,甚至是科学假设。其二,老子的观察是无扰的、单纯的观察,而科学
是有扰的、甚至是强制的(如对撞机下的观察,实际上是用高能粒子击碎原子核等研究
对象,从碎片影像来分析推测)。
许多人不相信心灵具有这种功能,但这是毫无道理的。更有所谓物 理主义、唯物主义
,在哲学信念的主导下,更喜欢将心灵当成物质的特殊功能、特异表现,这无非是囿于
经验、作茧自缚罢了。物理研究者一心一意要将人和动物还 原为土石粒子,生物研究
者则恨不得将人等同于动物植物。这正是目前科学研究中的主导路向,关于还原论参考
本书第三篇第六章“老子认知论”附录。
可验证性:老子的认知结果是可验证的。一则前述佛祖、《无有歌》作者、上博简《恒
先》作者可为验证。再则任何人只要进至“虚极静笃”,都可验证。
有一些人以为,仅仅三个人的证验无疑太单薄了,但事实上今日物 理学中的一些实验
、观测也不是很容易重复验证的。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
个体,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观察方法而且所观所见一 致,应该可以证实观察方法
和观察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实际上,从老子描述和说明的“德”(灵魂)来看,每
一个“德”(灵魂)必定都具有直接观见深隐存在 的能力,否则生命机体不可能诞生。
语言描述与理论描述:老子直接观见到了深隐玄奥的存在及其样相、活动、作用、功能
,他将这些以日常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对“道”既有描述也有说明,但对“德”只是
说明没有描述,因为“德”非实物,没有确定的样相形态、大小体积)。科学理论采用
的是科学语言,这是抽象的符号化的人工语言,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必须转为日常
语言才能理解。事实上,科学语言必然要对符号的意义、指代进行说明,而这说明就是
用经过定义的日常语言进行(有的则是发明的新语词概念)。
有些人以既有的物理理论要求老子,但这不过是以后人要求前人而已。倘若老子生活于
现世,想必可以将他的观察体证,以物理学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定量与定性:老子的描述说明是定性的,不是科学那样以定量为主。倘若现今能有福泽
深厚者如老子那样进至“虚极静笃”,应该可以发展出定量说明。
有些研究者认为,老子的描述没有定量或量化形式,因而不成为理 论,更不是科学理
论。事实上笔者从未将老子的此类描述称作理论或科学理论。老子与科学本是两回事。
只是因为两者描述阐明共同的实在、对象(主要是深隐存 在),所以才有了关联。再
者,研究本来就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是前期的开创期的研究方式。
预测预言:科学理论需要预言新的事实、现象,但老子没有。老子、《道德经》中没有
这类预言,但并不表示不能预言。比如 老子这里不存在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也不存在
牛顿式引力,更不存在弯曲空间,这是一种根据老子描述的否定性预言。老子更指出了
“道、一、二、三”等存在,尤 其是“道”乃立体蛛网状的存在,这更是人们所不知
道的。但尤其重要的是,倘若有人进入“虚极静笃”,必定能够作出科学界期望的预言。
这就是说,已能否预言预测来要求老子,一则并不正当,二则也不正确。
实在事实:科学研究可观测事实、现象。以物理学为例,宇宙科学研究宏观宇宙的发生
演变,粒子物理研究微观世界的性征运变。而老子也在描述宏观的宇宙过程,也在描述
微隐的实在世界。两者的对象是一致的。通过对象,老子与科学发生了交集、发生了关
系。
正如我们在第一篇引论所述,老子和科学分别自成体系,两种体系(概念和描述内容)
无法对应转换、无法通约,但其中有些内容具有相通相似之处(正是其中的相通相似之
处,才真正使得笔者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持久的研究兴趣)。
实际上,当代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可能是老子“二生三”之后的物质世界,“道、一、二
”在目前还无法观测。我们估计,“道、一”也许永远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观测,正如“
灵魂(情、德)”永远无法用仪器观察一样。
物理学研究的是可观测事实、现象或者效应,这当然是物理科学的内在要求。但是在有
些人那里,却以为不能观测的就不真实、就不存在,这是荒诞滑稽的观念。物 理学要
求对象应可量化说明,无法量化的就不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这也是物理科学的内在本
质要求。但物理科学不能研究或不愿研究,并不能要求人们放弃其他方 式的研究。
总之,可观测和可量化是物理科学自身的要求,但不能因此否定老子描述的真实性。更
不是说,所有科学研究(不包括人文学科)都能量化、都能测量(倘若真是如此,物理
前沿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大多数都应排除在科学之外)。
当代物理研究——主要指宇宙研究、粒子研究——已经进入神话领域。只是因为长期以
来物理学的高大上形象(类似于早前的神灵)深入人心,所以人们糊里糊涂地接受了物
理学创造的神话,并将其作为真理、真相而信任(当然,物理学界许多有识之士心知肚
明、并尽力发出不同的声音,但这声音很少为公众所知)。老子的描述必将洗去这类物
理学理论和物理学家的浓墨重彩,将他们“原形毕露”。
本书1.00版网络发布时,遇到形形色色的质疑、 困惑甚至讥讽嘲笑,这显然是正常的
,老子自己也说“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
章)。还说“夫唯大,故似不肖” (67章)。但是,几乎所有的质诘讥笑,其根据、
理由却十分荒唐滑稽。比如一些网友以为老子是哲学甚至玄学,与科学不沾边。可是老
子写五千文时,恐怕还不 知道哲学、玄学为何物。再如一些网友以为科学(物理学、
生物学)代表了真理或真相(不少人竟然以为夸克等亚原子世界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看
到的),却不知科 学还在探索真理、真相,对无法直接观见的深隐存在尤其如此,否
则也不会有各种相互竞争甚至对立的“理论”、模型了。更有一些科学工作者,以动物
那样的领地 意识坚定地维护自己的领域、见解,直接将老子从中赶出(正如我们反复
表明的,老子与科学各有体系,仅仅是部分内容有所交合、某些情形相通相近罢了,不
可通 约转换。两千年前的老子也不可能对今日的科学领地有什么企图)。凡此种种,
虽然不足为怪,但却反映出习见定见等既有思想知识,对新思想新知识在认知接受方
面的引导、选择、评价、取舍,更蕴涵着当下人们在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乃至科学知识
、以及对科学本身的看法(科学哲学)等方面的浅薄贫瘠。我们在第三篇老子 认知论
、第四篇第二章“学习、教育”一节中也分别论及这类问题,可参阅。
《道德经新论》V2.00版修订说明:
V2.00 版与V1.00版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区别。盖因拙作内容是长期思考、辨析的结果
,基本结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之处。至于各个相关领域的进深研究和引申应 用(
如宇宙论、粒子物理、生物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
学、伦理学、价值学、方法学、法学、哲学乃至人学等等),留待各领域 有兴趣的专
家学者进行,这不仅不是笔者的兴趣,更非笔者所能胜任。
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第三篇第六章增加了两节,即老子“和谐观”、“制度观”。和谐(秩序)思想已
在不少章节分别涉及,尤其是老子辩证观一节对“和”与“不和”的讨论,但觉得不系
统、不突出,与老子强调的“和”不甚相称,故单列一节阐述。制度老子所述虽然不多
,但很有特色,也单节分析。

2,修改了一些错别字、标点符号,并对目录作了校订。
3,对一些不太连贯的论述作了补充;对一些隐晦不清、容易误解的表述予以修改;对
个别没有必要的论述予以删除或修改;对个别不充分论证作了充实。修订主要集中在第
三篇、第八篇、第九篇。
4, 全书附录部分增加了两段,一是“快速了解老子道德经”,这是发表在博客的一篇
博文,此次作了精简。二是“老子的认知方式、老子认知与科学认知”,本是《道 德
经通俗解说》中的第一节,但通俗解说写了一段后,觉得在短文内(原拟几万字)无法
真正通俗(也与笔者没有掌握通俗写法有关系),但写得长了又觉得没有必 要,将来
再看吧。
由于是全面修订(并不是很仔细),故谓之2.00版。
拙作《道德经新论》(副标题:揭开宇宙和生命的玄秘),全书计分九篇,共300万字
,历经20年,已于日前完成。兹发布于网络,供有兴趣者参研、指正。参见本人博客,
内有下载链接、内容简介、阅读建议、章节目录等。拙作无意出版、仅作网上交流。http://blog.sina.com.cn/u/3178680977 ; http://mkongjian.blog.163.com/http://user.qzone.qq.com/1171724360/main
第二版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mg3P0MW
第一版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kT9kXAR
1 (共1页)
进入Phys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引力波难道只能观测到一次?老子与粒子物理比较
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太黑来科普 之 科学与解释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老子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script language是当代计算机语言发展的总趋势
[合集]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老子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 (转载)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照片
老子《道德经》与宇宙论、量子场论和相对论关于量子芝诺效应,哪位熟悉的学长介绍一下背景和现状吧
李政道:中国人第一个诺贝尔奖应属于赵忠尧请教量子物理中观测者的思维对被观测对象有影响吗?
何泽慧院士逝世如何养活一个天文学家
老子的宇宙循环过程简述来看哈佛漂亮女叫兽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老子话题: 科学话题: 观测话题: 虚极话题: 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