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 发帖数: 7788 | 1 ☆─────────────────────────────────────☆
GUSU (唐寅) 于 (Fri May 21 03:02:37 2010, 美东) 提到: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百年校训依在,静静地注视着一百一十个春去秋来,一
百一十届莘莘学
子,一百一十年的苏州大学;无数个日夜里,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容的怀抱,养育
了无数年轻的
学子们,也放飞了他们渴望翱翔的心。
费孝通: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1910——2005)苏州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出生于吴江县县城。
1928年,费孝通考入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
会学系,
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6年赴英,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
获博士学
位,撰写并发表了《江村经济》等著名论文、文章,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同
时,他积极投身
反对内战、主张团结,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运动中,成为著名的“民主教授”。
费孝通对于中国社会学有着令人瞩目的贡献。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以前,费老关于
社会学的大部
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这是费老
潜心著述、才
华横溢、卷帙浩繁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老
经历坎坷的一
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费老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
学说几句话”。
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先生重建中国社会学。
费孝通先生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早在社
会学恢复之
初,费孝通先生就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将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任务表述为“五脏六腑”的
建设。所谓“五
脏”指建立社会学学会、专业研究机构、教学机构、图书资料、刊物和出版社。所谓“
六腑”指大学的
社会学专业要开好六门基本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学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经济社
会学、比较社
会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今日中国高等学府的社会学专业的建设大体上是按照费老的蓝
图建设。苏州
大学出版社是在费孝通的直接关心与呵护下成长起来的。1992年苏州大学出版社成立之
初,费孝通
先生“雪中送炭”,应当时出版社的请求,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杂文书稿交由当时尚无多
少出版经验的苏
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钱仲联: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08——2004) 原名萼孙,号梦苕,江苏常熟虞山镇人。苏州大学教授,新中国第一
批博导。
九岁开始学诗古文的钱仲联,十五岁开始存诗,到三十岁时出版《梦苕庵诗存》,已经
名满天下,与
他的师兄王瑗仲一起被誉为“江南二仲”。解放以后又曾得到诗人元帅陈毅的盛赞。其
集中名篇如《湖
上杂感四首》、《胡蝶曲》、《闻平型关大捷喜赋》、《西征八首》、《阳朔舟中四首
》等皆脍炙人
口,其意境幽邃精致;用典之雅丽精严似玉溪生;广博深新似东坡、山谷;想象之瑰奇
高远,又得昌
谷神助;情感之回肠荡气,则在黄景仁、王昙“伯仲之间”;而表现技巧之丰富多样,
又能兼钱谦益、
吴伟业、黄遵宪之所长。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既是他一生之史,也是所经历的时代之史。
钱仲联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诗古文外,钱仲联先生还擅长词与骈文
。对明清诗文
尤有深湛的研究,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鲍参军集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剑南诗稿校
注》、《后村词笺注》、《吴梅村诗补笺》、《人境庐诗草笺注》、《沈曾植集校注》
等。主编有
《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
大辞典》、
《近代诗钞》、《广清碑传集》、《历代别集序跋综录》等。
其中,在他主持下集苏州大学明清文学研究室诸学者之力的《清诗纪事》堪称巨著。钱
仲联被收录于
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国际人物传记辞典》,生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
津贴。
倪征日奥(ao):淡泊从容,一生正气
(1906——2003)江苏吴江人,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
倪征日奥(ao)l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1929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后任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回国后曾应邀担任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兼法律系
主任。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倪征日奥(ao)回到母校苏州大学,向广大师生作关于东
京审判战争
罪犯的报告,他以亲身经历的深邃思绪娓娓道来,使母校师生得到了一次十分生动和深
刻的爱国主义
教育。1995年春,在其女儿的陪同下专门访问法学院,并为《东吴法学》题写刊名。
立德、立言、立功。倪征日奥(ao)的一生,可说三者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论其德,
他的公正明
磊、谦虚儒雅、不求闻达有口皆碑。论其言,他的《美国和英国的司法制度》、《国际
法中的司法管
辖》等论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在当今国际法学界,倪老是当之无愧的祭酒。论其功,
仅就其东京远
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处首席顾问和新中国首任国际法院大法官此二项而言,就足以
彪炳千秋,永
载史册。倪征日奥(ao)的一生,是中国法律界的自豪和光荣,是东吴学人的自豪和光
荣。
晚年的倪征日奥(ao)在1984年,由中国政府推荐,经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分别投票选
举,当选为
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由此步入世界司法的最为神圣的殿堂,连续三届成为12位
国际法院大法
官之一。
金庸:纵横天下的侠骨柔情
(1924年——) 浙江海宁人,苏州大学首位名誉博士。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
形式独特、情
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有两支笔:一支是写
武侠小说
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
1915年,东吴大学法学院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在教授中国法之外唯一系统地讲授英美法
的学院。
1947年,金庸就进入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进修国际法,也就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
金庸与苏州
大学产生了割不断的情节。
金庸先生的祖母是苏州人,他对苏州情有独钟,他喜欢苏州评弹,认为是最好听的声音
,他借韦小宝
之口说:“西施是浙江诸暨人,说话便不如苏州的陈圆圆好听。”他小说中的王语嫣是
苏州美女。《天
龙八部》中还专门介绍苏州美食。
金庸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
翻译、编辑,
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
》、新加坡
《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淡出江湖”的金庸,过着平平淡淡、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
山玩水,更多的
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李政道: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
(1926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在苏大
等校设立“莙
(竹字头下加君)政奖学金”。1994年当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自幼酷爱读书的李政道,整天手不释卷。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
有大二的学
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
成就”通过了博
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
一辈子了。可
这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
,与时俱进,
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
,仅2006年
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
前沿问题,如
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
耋之年,他仍
在挑战物理。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2006年,李政道曾在苏州大学举行“莙(竹字头下加君)政学者”座谈。“莙(竹字头
下加君)政学
者”每年举行一次年会,依次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和台湾清华
大学等五所举
行。
如今80多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他的生活方式是“随时
工作”,累了
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累
则小睡,醒则
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李政道说:“
我没觉得有什么
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陈王善继:名医风范传为佳话
(1911—2008)出生于上海,先后在苏州博习医院、上海南市医院任内科医生。
1951年起,陈王善继先后任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兼内科、
放射科主
任,并兼任苏州医士学校、卫生学校校长。
尽管工作繁忙,可他对病人却非常耐心。无论职位高低,上至高级干部、社会名流,下
至市井百姓、
乡村农妇,他都一视同仁,和蔼可亲,热心诊治,不厌其顽。表现了高尚的医德、情操
。每天看到他
亲切的笑容,病人的的心里得到了无限的慰籍。正因如此,前来求医者踵接肩比,真是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人们亲切地称呼为“陈王院长”, “陈王”,在整个苏州地区,可说是
家喻户晓了。
作为全国知名的教授,陈王善继在年轻人面前,他一点架子也没有,亲切,随和,甚至
是搬出自家从
美国带回来的留声机,为年轻人的周末舞会播放音乐。对年轻医生的思想波动,他循循
善诱,引导他
们热爱专业、安心工作,并以自已一辈子献身医学的模范行动,为年轻人作出了表率。
1993年,82岁高龄的陈王善继教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
曾任江苏省
第五、六届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放射学会主
任委员等职。
费达生:百年桑蚕一世情
(1903——2005)江苏吴江县人。我国著名的蚕桑教育家、改革家,曾被称为“当代的黄
道婆”、“中国
乡镇企业之母”。
1921年,费达生考取了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教妇养成科。费达生是班里唯一的外国留
学生。两年
后,费达生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断然回绝了老师让她回国后去日本丝厂工作
的建议,回到
母校。
1956年,她主持制定了“立缫工作法”。1958年和1961年,她先后担任苏州丝绸工业专
科学校副校
长、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台自行设计的自动缫丝机。20世
纪80年代,她
将多年从事桑蚕丝绸教学科研实践的经验,概括为“产、学、研三结合,桑蚕丝绸‘产
业链’协调发
展”,写成《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对蚕丝业改革和协调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1年,江苏省科委给吴江下达了一个科研攻关项目,进行提高出丝率的试验。吴江确
定以开弦弓
村所在的庙港公社作为试点,聘请费达生担任顾问。于是,80高龄、鬓发皆白的费达生
再一次奔忙在
开弦弓村的乡间小路上。
1984年,她成为第1个受到中国农学会表彰的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作出杰出贡献的女
专家。《建立
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在1985年3月9日《经济日报》“周末论文”专栏发表后,被许多
刊物转载,在
蚕丝界引起极大反响,对我国蚕丝业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费达生的事迹载入了《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妇女五百杰》等书。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设
计实验教学中心,秉承费达生提出的“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经过100多年的建设与
发展,形成了国
内唯一的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等与丝
绸产业链相关的
完整实验教学与研究体系,构建了具有丝绸特色的现代化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朱永新: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1958——)苏州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
在担任苏州市副市长期间,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
后求学于江苏
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
。
20多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 200 余篇,出版了多本
论著。 著有
《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
国本土心理学论
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并主持《新世纪
教育文库》
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委托研
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朱永新承认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实现“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理想
,他曾以民间身
份发起的一场新教育实验,仅仅几年时间已从苏州一地发展到全国27个省市的200多所
学校。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在朱永新主编的《中国教育蓝皮书》的前言中颇
有感触地写
到:“他(朱永新)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感染改变了许多师生,将教育从一种职业上升为
一种理想,上
升为生活和生命的本身。”
高志凯:从外交翻译到投行“博士”
(1962——)苏州大学外语系学生,
高志凯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15岁考上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给邓小平当翻
译。作为耶鲁
法学博士的他,曾从事多项当时最热门的行业,但他始终将公共服务作为工作的主线。
1978年由苏州一中考入苏州大学外语系,为当年高考苏州市区外语单科状元。苏州大学
图书馆的老
师至今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小状元”。他们回忆道:“学生的借书卡,登记的最满的就
是高志凯。但是
图书室里的英文版书籍是很宝贵的,有些还不向学生出借,但那小孩也不知用的什么方
法,反正馆里
所有的英文书籍,借阅登记上都有他的名字,他全借去读过了。”
19岁,正读大三的高志凯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后又考取了联合国译员训
练班,两年的
学习结束后,被分派到外交部翻译室当译员,曾为邓小平、赵紫阳、胡耀邦、李先念、
杨尚昆等国家
领导人当过翻译。
32岁,高志凯告别了译员生涯,供职于纽约州律师事务所,成为美国摩根财团的法律顾
问,两年后当
了该财团亚洲分公司的副总裁。1999年,他在160多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香港特别
行政区长官董
建华聘为证券与期货监管委员会中国事务顾问。2001年,他出任香港电讯盈科中国地区
执行董事。
“你始终走不到地平线,地平线总在你的前面。”这就是高志凯博士的事业追求精神。
如果说它是一位
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对于未知的好奇和浪漫让他一路走来。“公共服务是我
工作的主线,
其他的工作是公共服务的附着体”,这就是他的职业底线。
陈艳青:成功源自勤奋和自信
(1979——)2004雅典奥运会冠军,2008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53-58公斤级冠军
陈艳青的家在西山岛陈巷。1997年,陈艳青在第11届世界锦标赛64公斤级的比赛中一举
囊括抓举、
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并打破挺举世界纪录,整个西山岛轰动了,这可是西山岛的第一
个世界冠军,
这也是苏州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从11岁就开始练举重的陈艳青可谓是举重赛场上的传奇人物。因为她三次退役又三次复
出,而且每次
复出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
悉尼奥运会前,由于情报工作的失误,陈艳青失去了参加奥运会的机会。陈艳青在第二
年就选择了退
役,进入苏州大学开始新生活。不过当雅典奥运会来临,陈艳青毅然复出,并获得了金
牌。
功成名就的陈艳青在雅典奥运会后又选择了退役。但为了十运会和东亚运动会,陈艳青
再次复出,经
过仓促的训练之后竟然又获得了冠军。之后,陈艳青第三次退役,但为了北京奥运会,
最终选择了第
三次复出。
“在苏州大学读书时,只要看到举重馆的杠铃,我就感到特别亲切,忍不住去抚摸它们
。那个时候,
我发现我依旧热爱举重运动。”陈艳青说道。“我没有那么容易被压力压垮的,知识的
力量是无穷的。
”陈艳青现在不仅是运动员,又是苏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同时还是苏州大学心理学硕士
研究生。
☆─────────────────────────────────────☆
peopleocean (恋歌) 于 (Fri May 21 08:12:15 2010, 美东) 提到:
嗯,吴江人不少。
☆─────────────────────────────────────☆
GUSU (唐寅) 于 (Fri May 21 10:06:02 2010, 美东) 提到:
好像姓费的在苏州都是好人家.
☆─────────────────────────────────────☆
sdfarmer (农民三弟) 于 (Fri May 21 12:29:52 2010, 美东) 提到:
不好意思,就听说过费孝通和金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