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r 发帖数: 1480 | 1 曾在山东5年,山东人最让我感到厚道可爱。刚刚读到孔庆东的《想念父亲》(山东人
),又让我感到了山东人的亲切可爱,转在这里吧,山东的兄弟姐妹看看怎么样。
===========================================
孔庆东的:想念父亲
仿佛意识到是在梦里,父亲发来了电子邮件,让我给他保存一份什么档案。
我想可能是做梦,搞错了吧?就去查是不是父亲来信了。哦,果然猜对了,父亲寄
来了一些发黄发紫的他的个人档案,要我好好保存。
我想父亲真够相信我的,这般重要的东西,怎么就放心让邮局给递送呢?他大概是
太想我了吧。于是便到厨房,对正在做饭的母亲说,您回哈尔滨看看我爸去吧,他一个
人,又那么大岁数了,生活很不方便哪。
母亲说,我才不回去呢,那老东西,脾气那么倔,什么都跟我拧着来。他不就乐意
一个人么?我不回去,我在你这儿多好啊。
我说,回去看看吧,他都80多岁了吧。
母亲说,可不是嘛,他死的那年70,今年可不80多了嘛。
啊?父亲死了吗?我冷不丁浑身一惊。只见满头白发的父亲,笑容满面地看着我们。
是的,父亲早已死去十多年了。那么我现在,这还是在做梦呀。父亲死的时候,哪
里有什么电子邮件,连我都不知道什么叫电子信箱呢。
这回梦醒了,但是睁不开眼睛,因为眼睛里早已充盈了泪水。
我半梦半醒地掀开被子,呆呆地坐起来,听见外面刷刷的雨声。撩起窗帷,已经是
暮色沉沉。东京秋天的暮雨,下得正急。
这几天工作非常累,每天只睡5个小时。今天下课回来,便想小睡一会儿,晚上好
继续工作。明天报名了一个旅游团去看红叶,放松放松疲惫的身心。
然而这个梦,再次提醒我,该写那篇文章了吧?该写下那四个无数次涌上心头的字
了吧:想念父亲。
是的,这个题目,我多少次在心里念叨着。在路上,在车里,在烈日下,在风雨中
。但是总不知道如何下笔,有时都快要写了,随即便陷入了那个“想念”里去,写文章
变成了回忆往事的检票口。日语把“检票口”叫做“改札口”,那意思很有趣,颇像我
们写文章,持着一个“札”进去之后,“札”的性质就“改”了。今天这一回,我估计
八成还是开了个头,终于什么也写不成的。
父亲叫孔宪之,生于1925年,属牛,属得其所,一辈子是个牛脾气。他有个姐姐,
就是我的姑母孔宪秀,比他大4岁,88岁才去世,我身在日本,不能前往,可能这也是
我梦见父亲的一个征兆吧。
天下孔姓分60支,我属于最正宗的“圣人支圣人户”。我的58代祖是衍圣公,名叫
孔公鉴。我就是孔公鉴三弟孔公镗这一支的孔子第73代后人。我的祖父孔昭礼,是家族
里的长子,下面有3个弟弟。大概各家的事务都归他总理吧,我的祖父就被称为“甩手
掌柜的”。根据父亲和堂叔们的谈论,我判断祖父的生活水准,起码是个富农。因为家
里有车马,有买卖,还有雇工。祖父不用亲自劳动,兜里经常有零花钱给侄子们。整个
家族里都很尊重他的威严,即使晚年,祖父到哈尔滨住在我们家的那几年,堂叔们仍然
对他毕恭毕敬。
可是我家祖孙三代填表的时候,出身栏却一向填的是“贫农”。当年父亲在淮海战
场上入党,组织上问他家里是什么成分,父亲搞不清楚那个成分的“标准”,说是地主
富农似乎不好,要说是贫下中农吧,又觉得有点丢脸。把家里说得越穷越好,穷得连耗
子都饿死了,那是文革时的极左毛病;把家里吹得越富越好,富得耗子都跟姨太太睡在
一张席梦思上,那是野蛮发展观时代的极右毛病。父亲拿不准家里的阶级成分,就摸着
石头过河说:“是中农”。
不过这个成分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组织上是要写信调查或者派人外调的。那个外
调的同志到我们山东老家一看,我祖父光棍一个,出无车,食无鱼,地不过两亩,房只
有一间,院里不见鸡鸭犬,墙上挂满地瓜干。这位同志回去就吼道:“老孔,你家算什
么中农啊?你家也配中农?你家比我家差多了。改过来,贫农!”就这样,我家的成分
被“改札”为贫农了。
父亲每次讲到这一段,有些惭愧,又带着点得意。那惭愧是缘于被人家揭穿了虚荣
心,“明明家里穷,装什么中产阶级啊!”而那得意,则是因为此后在现实生活中,得
到了实惠。贫下中农成分为主的工人阶级,实际上构成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政治上受尊重,生活上很安逸,大锅饭,铁饭碗,衣食住行无忧,生老病死有
靠。所以,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家底的也是这批人,逐渐丧失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警惕
性,养育了新生资产阶级的也是这批人。
父亲出身贫农,又是山东老八路,三野的解放军,后来是工人老大哥,再加上有文
化,那种政治上的自豪简直是牛气冲天。但就是这种自豪,使得他不求上进,贪图安逸
,在吃吃喝喝与骂骂咧咧中享受完了他的后半生。从大多数人的角度看,这是极大的遗
憾。但我想从他自己的角度看,也未必不是一种幸福。革命胜利了,老子就要享受它几
十年的革命胜利果实,父亲不正是用自己的后半生实践了这一理论吗?尽管他所享受的
,不过是普通的酒肉和普通的闲适。但是一个基层的工人,能够跟他的一群狐朋狗友,
几十年沉浸在这种生活里,强大的国家,平等的社会,稳定的收入,纯朴的人情,你就
不能不承认,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平民百姓的幸福时代。
可是我一直有个疑问,祖父的那些车马、那些买卖,都弄到哪儿去了?怎么偏巧在
解放前夕,他成了一个贫农呢?70年代我第一次回山东老家,乡亲们衣食无忧,精神面
貌也愉快乐观,但是村子里还没普遍通电,多数人都不穿内裤,平时也很少吃肉,看得
出大家都是穷人出身。只有我祖父,吃穿都讲究,出入有威仪,咳嗽一下都带着金玉之
声,上厕所系腰带都是舞台动作。他在哈尔滨我们家里,整天眯着眼睛,拿着一柄小木
梳,梳理他那部花白的长髯。梳好了,睁开一对忽然间变得很大的眼睛,就去下馆子。
我父亲几次跟他吵架,都是因为发现他自己吃独食,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我怎么看我
爷爷,都不像是个“贫下中农”啊。
后来把我们家族的材料联成一片,慢慢想明白了。祖父兄弟4个,还有远远近近堂
兄弟一群,本来都归他管。可是后来分了支,特别是其中很多家“闯了关东”。在黑龙
江的富锦县,盘踞着我们家相当大的势力。大人们说到“富锦”,就像说家里的一个买
卖似的,他们会说“我到富锦住几天”,“到富锦那边要点钱”什么的。在哈尔滨和鹤
岗,也有零星的几家亲戚。不论谁家,都似乎跟我祖父发生过金钱方面的来往。而且我
的祖母很年轻就去世了,父亲又当兵在外,祖父对侄子们是比对我父亲更加疼爱的。到
底是他自己有意散了财,还是大家一起“帮助”他散了财,都无所谓了。反正解放后,
我祖父也一直过得很幸福。他是一个有威严、会享受的“贫下中农”,女婿是枣庄煤矿
的矿长,儿子是老八路,每月给他寄10块钱,晚年还到哈尔滨这么洋气的大城市住了几
年。因为害怕火葬,又回到山东。去世之后,子孙千里奔丧,披麻戴孝,完全按照封建
礼教将他土葬入殓,可以说是一生无悔啊。
我祖父喜欢新社会,说新社会“喜气”,但也偶尔怀念旧社会。他经常听了什么广
播后,操着一口苍老的鲁南话,深深感叹说:“毛主席,了不起啊!”但偶尔又加上一
句:“就是火葬这个事儿,瞎胡闹——中央有奸臣哪!”每次中央或者黑龙江什么路线
斗争胜利了,打倒了某个政治人物,或者会议代表的排名发生了变化,爷爷都很高兴地
要喝酒,以为跟他作对的那个奸臣被揪出来了,火葬很快就要取消了。可是过了一段,
仍然不见动静。爷爷就瞪着父亲说:“这个奸臣,还是木(没)揪出来呀!”父亲虽然
也一脑袋封建思想,但在火葬这个问题上,还是受党教育多年,能够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的。他烦躁地对爷爷说:“你就是迷信!土葬火葬不都一样嘛?人关键是活着的时候,
多吃点肉,多喝点酒,死啦就死啦,土葬你也木(没)什么吃,火葬你也木(没)什么
吃呀!”爷爷一拍桌子:“畜牲!”
他们父子俩很少能聊到一块儿,因为立场相距甚大但脾气却同样暴躁也。后来爷爷
对我母亲流泪说:“东儿他妈,我不能在哈拉滨老啊,我要是在哈拉滨老,那个畜牲就
把我烧成灰儿,冒青烟儿啦。我还是回关里家老吧。”爷爷告别了老刘家和其他邻居们
,带着他的私房钱和我母亲又塞给他的几十块钱,回关里了。关于祖父年轻时候的事情
,我就一点也不知道了。
我祖母去世的时候,我父亲才4岁,所以他从小缺乏母爱。缺乏母爱的典型表现是
,平时好像很暴躁,但对人间柔情特别敏感,看了忠臣孝子啊、扶老携幼啊、生离死别
啊之类的好人善事就容易落泪。落泪有损英雄形象,于是就尽量回避人间柔情,装出野
蛮粗鲁的样子,对什么都大咧咧地吆喝一番。看电视如果遇到柔情蜜意的场面,马上就
换频道,嘴里嘟囔着:“妈了巴子,演得什么玩意儿!”其实心里是很想看下去的。我
估计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肯定会看那些感情戏,很可能还会咧着嘴呜呜地哭。但我们
一出现,他立马就装成个老虎。
父亲填表“文化程度”一栏,写的是“初中”,其实他念的是私塾。他看不起现代
教育,但知道“初中”比“私塾”好听。他自幼学的是三百千和四书五经,留给我的最
珍贵的遗物,就是一册《朱子格言》和几册四书。父亲认识很多生僻字,比如苶、豸、
弁、丼,拿根棍子往地上一写,全楼都不认识,于是个个敬佩:“人家老八路,就是有
文化呀!”父亲很得意,经常翻着本《四角号码字典》查来查去。我上小学前就会查四
角号码了,“一横二竖三点捺,四叉五插方块六,七角八八九小小,横上一点是零头。
”用四角号码查字,不但使我能够迅速记住字的结构,而且使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后来上了北大中文系,见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功里,有一项就是查各种工具书,听
到几个同学念念有词地背着:“一横二竖三点捺”,我觉得十分好笑。现代教育看做很
高级的东西,其实人在童年就可以掌握,谁说教育是越来越“进步”呢?后来再听他们
背“一横二竖三点捺”,我就接着捣乱说:“四关五马六张飞。”
认字读书的功夫,我很快就超过了父母,但写字却是我的软肋。小时候是“大划拉
”,现在是“划拉大”。我父母的字在一般人里,算是写得很好的。母亲的字比较秀丽
,带点小资气息;父亲写毛笔字起家,后来改用钢笔,所以他的字工整规矩,藏锋转笔
都一丝不苟,如同部队出操。父亲经常骂青年人的字“写得跟狗爬似的”,这个我没法
反驳。但是有一次他骂骂咧咧了一阵,见我不理他,忽然放低了声音说:“你那个字儿
写得乱七八糟,将来你批文件儿,让下级笑话。”我由此知道,老头子原来有“望子成
龙”的思想,希望他的儿子当官呢。我虽然颇有看不起老头子之处,但对他一生抗上,
从不溜须拍马,是暗自敬佩的。也许我早就萌生了这样的潜意识,我要本事比你强十倍
,还要比你能抗更大的官。你不过骂的是几个厂长局长,我将来要骂的官,比他们大百
倍!
父亲说话直截了当,并非是他牛脾气天性一味粗鲁。一个原因是我祖母早逝,我祖
父又不怎么照看他,自由散漫惯了;另一个原因是多年的部队生活,纵容了他的炮筒子
性格。抗战时期,山东是形势最复杂、斗争最残酷的地区。村上经常过队伍,很多青年
跟着走了。有的跟着国军,有的跟着伪军,有的跟着土匪,父亲不知是觉悟高还是运气
好,跟上了八路军。可是八路军也很封建,一听他姓孔,不敢要他。因为山东老家一直
信奉着“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孔子后代不论富人穷人,都是尽量一不做官、二
不经商、三不当兵的。近代以来传统社会解体,人民生活日窘,渐渐地孔姓之人也难守
此训,做官经商者日多,但当兵还是一条大忌,往往要下大决心,或者改姓,或者更名
的。
我父亲坚持要“参加革命”,并亮出了自己的硬件——私塾出身,相当于初中文化
。八路一听,被雷住了,因为他们指导员才小学毕业。于是从不敢要,到几支队伍抢着
要,最后费县县大队用一颗美国花瓣手雷收买了我父亲,给他们当了文书。我问父亲那
颗手雷呢?炸死鬼子了吗?父亲说太漂亮了,全县就那么一颗,是刘少奇送的,舍不得
扔,后来让一个女八路给偷去了。我想也许不是偷去的吧,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呢!
父亲讲过很多他们打鬼子反扫荡的故事,但我觉得都没有电影上演的好看——儿子
永远觉得媒体比爸爸强。特别是父亲居然没有跟鬼子拼过刺刀,真没劲。多年以后方知
,父亲讲的,才是真实的战争。比如半夜突然被鬼子包围了,抄起枪和手榴弹,嗷嗷叫
着一边乱打一边就往外冲,等天亮一看,有光着脚的,有光着腚的,有嘴里叼着鬼子耳
朵的,有手里拿着鬼子肠子的。我小时候觉得,爸爸这伙八路军,这仗怎么打得这么丑
陋?这么恶心?一点英雄气概都没有,跟电影上的李向阳、赵勇刚他们比,简直是一群
土鳖。可父亲老是爱讲这些,还说什么拼刺刀是拼不过鬼子的,如果没子弹了,就抓一
把土往他们脸上扬,然后扑上去就咬。我心想这都是什么损招啊?电影上的八路都是一
个人挑翻七八个鬼子,怎么到我爸他们这儿,改成流氓打群架了?
今天再想父亲所讲的场面,乃深深体会到那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每一秒钟,我的父亲都
可能没有了。把那个场面千百倍放大,每一秒钟,我们中华民族都可能没有了。
讲到解放战争,仗打得就轻松多了。父亲最叫苦的就是走路,一黑夜要走一百多里
山路,走着吃,走着睡,走着撒尿。涟水战役华野失利,父亲他们被一路从苏北追到鲁
南,国军离共军的尾巴只有5分钟的路程。有的战士跑到路边拉泡屎,就被俘虏了。父
亲不爱看《南征北战》,说:“妈拉个巴子,一点不真实!”在我们看来,那已经是最
真实的战争片了,里面共军死了很多,国军很威风,而且是解放军真枪实弹演的,里面
的影星仲星火还差点被打死。父亲叨叨说:“我的这个气管炎,就是南征北战,让国民
党撵出来的,他怎么不给演?陈老总说了,不会跑路能打胜仗吗?他光演打胜仗,我遭
的这个罪为什么不演演?”但是讲到孟良崮全歼74师,父亲总是眉飞色舞:“奶奶的,
这下可报了仇了,让你撵!三万多王八犊子,连张灵甫,带摊煎饼的,一个没跑了,全
他妈收拾了!”
山东战场的几个战役之外,父亲主要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淮海战役中,父
亲一个人押运二百副担架过黄河,没损失一个伤员,立了三等功。我小时候觉得这没什
么了不起,跟董存瑞比差多了。多年后我有一个机会,护送十二副担架去医院,刚过马
路就丢了两副,到医院一数,还剩7副担架5个伤员。想想父亲当时上有敌机下有敌兵,
民工都是乌合之众,而且伤员都脾气暴躁,神智不清,圆满完成任务确实不易。父亲说
很多伤员疼痛难忍,就打护士,护士因为没有麻药,就流着眼泪任伤员打。这时候父亲
大喝一声:“妈拉个巴子!你是国民党啊?国民党才打人啊!”这句话往往比麻药还管
用,可见“国民党”一词当时已经臭到了什么地步。
父亲还抓过一批俘虏,我跟很多人讲过。有个电影里演过类似的情节,不知道编剧
是不是辗转听到了我说的故事。一天夜里父亲他们排睡在坟地里,天蒙蒙亮时对面的哥
们过来借火抽烟,火柴一亮,彼此发现是敌人,父亲他们手疾眼快,先端起了枪,结果
俘虏了一个连的国军。父亲的立功表上有一项四等功,我估计可能是这件事。
后来的渡江战役就没什么可讲的了。父亲说国民党真不禁打,他妈的成群结队主动
来投降,你想立功都没机会了。另外把我们的猪肉白面都吃了,那时的规矩是,反革命
吃猪肉,新革命吃豆腐,老革命吃白菜。王八犊子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投降过来吃猪
肉,他妈的反革命反成祖宗了!我们这些老革命,端着白菜窝头在旁边看着,干生气木
办法。还有林彪的四野、刘伯承的二野,也都渡了江,都赶来会大餐,其实凑什么热闹
,陈老总一个人就够了。
父亲不懂全局的形势(其实读读毛选就明白的),也似乎不知道三野的很多战事都
是粟裕大将指挥的,他就对陈老总一个人愚忠,可见当时陈毅的个人魅力也是我们研究
军史时不该忽略的。渡江后父亲不在先头部队,就一路跟着“捡洋落”。父亲领着一群
山东哥们,胳肢窝里都夹块木板,上写某某县人民政府,等部队把那个县一占领,某位
哥们就去挂牌办公了。所谓山东干部遍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父亲到了苏州,就止步了。他讲到苏州,一个是大米真难吃,一个是大姑娘真难看
。第一条我和我妈都赞同,因为粮店里卖的南方大米,东北人都不爱吃,宁肯吃粗粮,
也觉得比那“籼米”香。第二条我不大相信,人们都说苏杭出美女,俺爹咋说不好看呢
?母亲说父亲是土包子没见过世面,他心里就知道那些“山东大妮子”。后来我想人在
战争年代的审美观可能具有独特性,比如林彪就认为锦州出美女,此乃亘古未有之论。
人家毛主席明明说了:“锦西那个地方出苹果。”他林彪非说出美女,就因为锦州是林
彪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场。俺爹说苏州大姑娘难看,到底是在苏州遭受了什么挫折,影响
了他对苏州妇女的观瞻,还是正话反说,本意是苏州大姑娘真好看呢?他在苏沪一带停
留了好几年,但是具体做什么工作却语焉不详,只说过康生到苏州,他参与过警卫布置
,每条胡同一挺机枪。我到苏州住在观前街时,晚上出去在胡同里溜达,想象着当年父
亲也在这些石板上走过吧。
1953年,父亲被调到东北,准备赴朝参战。但还没过鸭绿江,停战协议就签字了。
父亲吹牛说美国鬼子要是再不签字认输,等我过了江,哼,三八线就划到妈拉巴子美国
了。父亲以为三八线就是用“三八大盖”步枪划出来的一条分界线而已。他很爱看抗美
援朝的电影,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曾参加,看着过过瘾。
然后是大裁军,父亲转业到鹤岗(他们山东人念“豪岗”),后到哈尔滨,当了个
小厂长。他50年代的历史我很不清楚,看他履历表上没犯过任何错误,但官却越当越小
,这一点不像陈老总,倒是像贺老总。到我出生时,他只在豆腐厂当了个车间主任,虽
然说相当于分厂长,但职权是很有限的,也就能决定把豆腐渣卖给哪家养猪的,所卖的
钱还不能私吞,而是全体工人一起喝酒用了。
从我小时候的角度来看,父亲生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喝酒、聊天、骂领导、打儿子
。他对待邻居同事都超级友善,别的孩子欺负我,他总是先揍我一顿,再去给人家道歉
。外面遇到的任何人,他都能拉到我家来喝酒,不管家里有没有菜。他所骂的领导也到
我家来喝酒,但他还是照骂。动不动就说:“老子是抗日干部,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
下,你们他妈的坐享其成,走后门,不要脸,都是修正主义王八蛋!”其实他不懂什么
是修正主义,他骂人家的所谓走后门,不过是送孩子参个军或者一斤肉票买二斤肉之类
。他就这样慢慢得罪了很多“当权派”,文革时被人家批斗了多次。所以他70年代以后
,经常骂文革,他认为的“文革”,只是66、67、68这三年。他把很多看不惯的事,都
归罪到文革头上。比如我一顶撞他,他就说文革教坏了你们这些王八羔子,一点不孝顺
!我心想那你顶撞我爷爷,是谁教坏的呀?他还不喜欢简化字,说文革把字都简化了,
他还得重新适应,写出来一点没文化。但他写自己的名字时,从来不写那个“宪”的繁
体;写我的名字时,也不写那个“庆”的繁体。他不知道简化字古已有之,民国时期就
曾经公布过,新中国颁布简化字表也是文革以前的事情。他还看不惯青年男女手拉手“
压马路”,说妈拉巴子文革把你们都解放成流氓了,大白天就手拉手,这不是国民党吗
?其实哈尔滨风俗欧化,男女交际相对开放,文革前后基本没什么变化的。
文革后期,各城市都组织了工人民兵,相当于武警,人家就把他调去当了个分部的副总
指挥,实际意图是省得听他骂人。他干得挺得意,弄了支卡宾枪放在家里,还偷了几粒
子弹。说当年有支三八大盖就不错了,第一次看见卡宾枪还是陈老总的警卫员身上背的
。过春节的时候,趁着满城鞭炮震天,他让我冲天打了一枪,笑着说:“看你那个熊样
,当兵不行啊,当个司令还行。”
他管民兵期间,是有点实权的,抓捕过不少著名流氓大盗。那些人没有一个恨他,
更没有人在我身上报复。因为抓到之后,他总是去亲自审讯,把人家臭骂一顿,讲一番
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和你妈生你多么不易的大道理,最后问人家,你对得起毛主
席、对得起陈老总吗?人家肯定痛哭流涕地说对不起。他就让人家写检讨书,按了手印
,然后就放了。其中有几个还真的改邪归正了,父母拎着鸡到我家感谢。父亲说这不算
走后门,把鸡收下吃了。
文革过后工人民兵解散,他回到豆腐厂,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副主任他不愿意当
,工人他当不了(因为不会做豆腐),岁数也大了,就当了打更的。人家更夫都是天一
黑关门睡觉,他却认真得很,兜里装根麻绳,夜里起来巡逻多次。他很会抓小偷,虽然
上了年纪,身体又很胖,却能三下两下把一个小伙子捆得结结实实。他曾经酒后把我一
只胳膊绑在桌子腿上,我用另一只手怎么解也解不开。他几次要教我这种绑人的功夫,
但我出于逆反心理,没学。
父亲抓到小偷,还是喜欢给人家训话,然而这已经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小偷了,不管
黑猫白猫,偷到荤腥就是好猫,谁还听他那套叨叨令?他最生气的,是有一次那小偷居
然还反过来训他:“我说大叔,你让谁给忽悠啦?你还真把这工厂当成你自个的啦?你
还以为这是毛主席的年头啊?我把话放到这儿,用不着我偷,这工厂出不了十年,肯定
有个大号的贼,整个浪地、一根毛都不剩地,把它偷喽。你爱信不信!说句实惠的,大
叔,趁着现在都虾蟆哈吃眼的,你也赶紧往家划拉点,将来人家一动手啊,你想吃屁都
赶不上热乎的啦。”父亲听了大怒,给了那小偷俩嘴巴。我没在现场,但我估计那小偷
看俺爹的神情,大概跟鲁迅《药》里夏瑜看红眼睛阿义差不多吧。
或许是打小偷的报应,父亲最心爱的东西被偷走了。90年代初,他兜里揣着他的转
业证,他的军功章,还有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章和一枚渡江战役纪念章,去老干部局上访
,结果在公交车上,连同钱包一起都丢了。他写信告诉了我,我感觉到他的心在流血。
我不能怪他粗心大意,我愿意用在北大刚得的一千元头等奖学金,买回那些金色的档案
,双手呈放到父亲的面前。但父亲也知道这只是幻想,他之所以告诉我,是他知道,这
世上只有我懂得他的心有多痛。
父亲此后变得更懒了。我家住在五层,马路对面是哈工大巍峨的克里姆林宫风格的
主楼,我们窗下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市场。父亲退休后,经常痴痴地遥望窗
外。哈尔滨的豆腐衰落了,哈尔滨的纺织衰落了,哈尔滨的军工衰落了。坦克厂生产的
拖拉机,竞争不过乡镇企业;导弹厂生产的麻将,竞争不过郊区的农民;飞机厂生产的
自行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我料他定是想起了那小偷的预言。父亲是个平民,也甘
当平民,但他是见过世面的胸怀天下大事的平民。外人只见他喝酒骂人吹牛,不知道他
几十年读书读报,感情有很细腻的一面。他年青时玩过摄影,玩过集邮,玩过钟表。他
喜欢史地知识,经常拿着放大镜研究地图,他知道所有的省会和全国的铁路干线,能背
出几十个国家的首都。他高兴时也能说几段子曰诗云,还会点简单的乐器。他并不赞成
我选择文学专业,也不懂“中文系”是干什么的,但我上北大后假期回家,他总是拿出
厚厚的一本剪报,里面是各种文学知识,还有连载小说。那些对我都没有用,都属于小
儿科的东西,但我总是谢谢他。我们一家都是不喜欢轻易外露感情的,真心的感谢也往
往故意用调侃化解掉。更何况脾气都倔,都等着对方先低头。
父亲一生基本没有对我说过软话,但他的行动不自觉地透露出很多掌心化雪的爱意
。从学龄前一直到上大学,他都打过我,但我注意到,他从来不曾打过我的要害,有两
次把木棍打折了,都是因为我的肩膀太结实了。还有一次我凌空捏住了他打来的拳头,
霎时觉得自己的劲太大了,如果捏得他拳头动不了,那是很让他没面子的,我就暗松了
一点劲,让他的拳头还是打到我的肩窝。但他似乎觉察到了,垂下两手,沮丧地转身去
了。他打我骂我,我都毫不屈服,但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很不孝,真想回到童年,毫
不反抗地被他打哭,然后听他醉醺醺地斥骂,反正骂完了就吃饭呗。
父亲长期每月挣48块钱,母亲挣38块钱。每月我们家给祖父寄10块(祖父去世后,
我妹妹出生,这10块就用到妹妹身上),买商品粮油用去10多块,每天给我2角钱大概
一个月5块,日常买菜等家用大约15块,母亲自己花用不到10块,其余30多块,大部分
都被父亲用在了吃喝上。别人家如果有这30多块富余钱,日子是过得非常滋润的,多数
邻居都有了“四大件”——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个别的还有黑白电视机。
而我们家自行车是公家的,收音机是朋友给攒的,手表是70年代才有的,缝纫机则一直
没有。全家存款最多的是我,因为我每天可以节省1角钱,每月卖废品也可收入几块钱
,还有过年时候的压岁钱,这些钱主要用于买小人书、学习用品和鞭炮,其余的则经常
被父亲连哄带吓“借”去喝酒吃肉了。
父亲喜欢吃肉,而买生肉是要肉票的,所以他三天两头跟朋友下馆子,多数是他付
钱,还振振有词曰:“我来,我来!我人口少,你嫂子从来不计较,家里啥也不缺。有
钱就他娘的花呗!”我和我妈对此很气愤。但现在算算,他就是把二十多年喝酒吃肉的
钱都省下来,也就一万元左右,现在也不够他儿子在北京买1平方米的房子的,所以我
现在宽容和理解了他的一切。我小时候虽然过得朴素点,但并未缺吃少穿。家里每周都
吃肉,经常可以买冰棍买水果,过年总有新衣服,平时还有私房钱。半天上课,半天随
意游玩,确实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
假如我或者母亲在街上撞见父亲喝酒,他会叫上我们一起吃,趁机向我们灌输他那
套“人活着就要多吃多喝”的歪理邪说。这时候我觉得他的话虽然不对,但态度是很亲
切的。他打骂我主要都是我顶撞他或者不给他面子,其实他是非常以我为自豪的。每个
学期的家长会,他都抢着去。我妈要去,他就反对说:“你懂个啥?你会说个啥?”我
妈说:“大酒鬼,就你懂。”父亲理了发,抹点头油,穿着他最好的衣服,威而不猛地
坐在家长群里,等着老师表扬他儿子。回来一边喝酒一边转述:“今天3个老师一共表
扬了你5次,妈的不要骄傲啊。”有几次他还代表家长讲话,在那种场合,他居然一句
粗话也不说,讲得简洁有力,又能配合政治形势,又能结合学校实际,确实有几分陈老
总的风度,往往掌声如雷。所以他在家里骂人时,母亲会说:“你就欺负老婆孩子的章
程!在学校讲话,你咋不敢骂银呢?”
我单独跟父亲在一起时很少,时间长点的,一次是跟他“蹲牛棚”,一次是跟他回
山东为祖父奔丧,这都有专门的文章回忆了。记得小学3年级,学校布置了捡榆钱的任
务,每人3两,干部半斤。父亲十分罕见地带我去逛了一天的动物园,一边看动物,一
边捡榆钱。中午在草地上吃的面包红肠松花蛋,我喝的汽水,他喝的啤酒。我们爷俩没
有什么话,坐在报纸上,各自想心事。我发现父亲沉静的时候,变得比平时更加宽阔魁
伟,似乎身体里有一片我所不知道的汪洋大海。吃完喝完,他一伸腿,就仰在草地上睡
着了。轻风吹起报纸的一角,擦着他黑亮的皮鞋。阳光透过高高的树梢,照在他国字型
的脸上和大字型的身上。他开始打鼾,跟远处传来的老虎的低吼恰好一唱一和。动物园
我经常去,但那一刻的动物园,我感觉就是天堂。
父亲自称3岁喝酒,但他喝了一辈子,却没喝过几回名酒。我因为枉担了一个“北
大醉侠”的名,每年都有人送我名酒。酒香满室,此心悠悠。深夜小酌一杯,不禁想起
父亲。他若活着,看看儿子孙子,想必是很高兴的。但看看世道沧桑,肯定又是生气的。
我经常总结别人,但我总结不了父亲。他的侧面太多,似浅又深,似简实繁,虽然
不是圣人,却真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这篇文章就像开头预料的那样,一
次是写不完的。从东京写回北京,写回哈尔滨,写到山东,写到苏州,写到每一处我所
知道的父亲去过的地方。每一次打开文档,都想起许多画面,许多细节。写了,又删了
。一会怕混乱,一会怕啰嗦,似乎从没写过这么费事的文字。或许这不是一篇文章,而
是一场对话,是一场弥撒,也是一首安魂曲吧。古人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
风不止”,前一句是我的心情,后一句则是我的处境。
喝酒,我不是父亲的对手,但我想,这世上最能体会他心境的,还是我这个不孝的
儿子吧。父亲一定有他的天下之忧和身世感怀,但他不是文人,他没有写出来,他对我
讲的都是“好的故事”和对我有用的事。他有许多秘密和想法都带走了。我不想追寻那
些秘密,我想我已经领悟了他的遗嘱:不论世道如何,处境如何,都要坚持做正直的人
、善良的人、能吃能喝的人、敢笑敢骂的人。人可以穷可以富,可以细可以粗,可以雅
可以俗,但“士不可不弘毅”,总要对得起流金岁月,高天后土。 | d****u 发帖数: 305 | | s***r 发帖数: 1480 | 3 曾在山东5年,山东人最让我感到厚道可爱。刚刚读到孔庆东的《想念父亲》(山东人
),又让我感到了山东人的亲切可爱,转在这里吧,山东的兄弟姐妹看看怎么样。
===========================================
孔庆东的:想念父亲
仿佛意识到是在梦里,父亲发来了电子邮件,让我给他保存一份什么档案。
我想可能是做梦,搞错了吧?就去查是不是父亲来信了。哦,果然猜对了,父亲寄
来了一些发黄发紫的他的个人档案,要我好好保存。
我想父亲真够相信我的,这般重要的东西,怎么就放心让邮局给递送呢?他大概是
太想我了吧。于是便到厨房,对正在做饭的母亲说,您回哈尔滨看看我爸去吧,他一个
人,又那么大岁数了,生活很不方便哪。
母亲说,我才不回去呢,那老东西,脾气那么倔,什么都跟我拧着来。他不就乐意
一个人么?我不回去,我在你这儿多好啊。
我说,回去看看吧,他都80多岁了吧。
母亲说,可不是嘛,他死的那年70,今年可不80多了嘛。
啊?父亲死了吗?我冷不丁浑身一惊。只见满头白发的父亲,笑容满面地看着我们。
是的,父亲早已死去十多年了。那么我现在,这还是在做梦呀。父亲死的时候,哪
里有什么电子邮件,连我都不知道什么叫电子信箱呢。
这回梦醒了,但是睁不开眼睛,因为眼睛里早已充盈了泪水。
我半梦半醒地掀开被子,呆呆地坐起来,听见外面刷刷的雨声。撩起窗帷,已经是
暮色沉沉。东京秋天的暮雨,下得正急。
这几天工作非常累,每天只睡5个小时。今天下课回来,便想小睡一会儿,晚上好
继续工作。明天报名了一个旅游团去看红叶,放松放松疲惫的身心。
然而这个梦,再次提醒我,该写那篇文章了吧?该写下那四个无数次涌上心头的字
了吧:想念父亲。
是的,这个题目,我多少次在心里念叨着。在路上,在车里,在烈日下,在风雨中
。但是总不知道如何下笔,有时都快要写了,随即便陷入了那个“想念”里去,写文章
变成了回忆往事的检票口。日语把“检票口”叫做“改札口”,那意思很有趣,颇像我
们写文章,持着一个“札”进去之后,“札”的性质就“改”了。今天这一回,我估计
八成还是开了个头,终于什么也写不成的。
父亲叫孔宪之,生于1925年,属牛,属得其所,一辈子是个牛脾气。他有个姐姐,
就是我的姑母孔宪秀,比他大4岁,88岁才去世,我身在日本,不能前往,可能这也是
我梦见父亲的一个征兆吧。
天下孔姓分60支,我属于最正宗的“圣人支圣人户”。我的58代祖是衍圣公,名叫
孔公鉴。我就是孔公鉴三弟孔公镗这一支的孔子第73代后人。我的祖父孔昭礼,是家族
里的长子,下面有3个弟弟。大概各家的事务都归他总理吧,我的祖父就被称为“甩手
掌柜的”。根据父亲和堂叔们的谈论,我判断祖父的生活水准,起码是个富农。因为家
里有车马,有买卖,还有雇工。祖父不用亲自劳动,兜里经常有零花钱给侄子们。整个
家族里都很尊重他的威严,即使晚年,祖父到哈尔滨住在我们家的那几年,堂叔们仍然
对他毕恭毕敬。
可是我家祖孙三代填表的时候,出身栏却一向填的是“贫农”。当年父亲在淮海战
场上入党,组织上问他家里是什么成分,父亲搞不清楚那个成分的“标准”,说是地主
富农似乎不好,要说是贫下中农吧,又觉得有点丢脸。把家里说得越穷越好,穷得连耗
子都饿死了,那是文革时的极左毛病;把家里吹得越富越好,富得耗子都跟姨太太睡在
一张席梦思上,那是野蛮发展观时代的极右毛病。父亲拿不准家里的阶级成分,就摸着
石头过河说:“是中农”。
不过这个成分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组织上是要写信调查或者派人外调的。那个外
调的同志到我们山东老家一看,我祖父光棍一个,出无车,食无鱼,地不过两亩,房只
有一间,院里不见鸡鸭犬,墙上挂满地瓜干。这位同志回去就吼道:“老孔,你家算什
么中农啊?你家也配中农?你家比我家差多了。改过来,贫农!”就这样,我家的成分
被“改札”为贫农了。
父亲每次讲到这一段,有些惭愧,又带着点得意。那惭愧是缘于被人家揭穿了虚荣
心,“明明家里穷,装什么中产阶级啊!”而那得意,则是因为此后在现实生活中,得
到了实惠。贫下中农成分为主的工人阶级,实际上构成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政治上受尊重,生活上很安逸,大锅饭,铁饭碗,衣食住行无忧,生老病死有
靠。所以,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家底的也是这批人,逐渐丧失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警惕
性,养育了新生资产阶级的也是这批人。
父亲出身贫农,又是山东老八路,三野的解放军,后来是工人老大哥,再加上有文
化,那种政治上的自豪简直是牛气冲天。但就是这种自豪,使得他不求上进,贪图安逸
,在吃吃喝喝与骂骂咧咧中享受完了他的后半生。从大多数人的角度看,这是极大的遗
憾。但我想从他自己的角度看,也未必不是一种幸福。革命胜利了,老子就要享受它几
十年的革命胜利果实,父亲不正是用自己的后半生实践了这一理论吗?尽管他所享受的
,不过是普通的酒肉和普通的闲适。但是一个基层的工人,能够跟他的一群狐朋狗友,
几十年沉浸在这种生活里,强大的国家,平等的社会,稳定的收入,纯朴的人情,你就
不能不承认,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平民百姓的幸福时代。
可是我一直有个疑问,祖父的那些车马、那些买卖,都弄到哪儿去了?怎么偏巧在
解放前夕,他成了一个贫农呢?70年代我第一次回山东老家,乡亲们衣食无忧,精神面
貌也愉快乐观,但是村子里还没普遍通电,多数人都不穿内裤,平时也很少吃肉,看得
出大家都是穷人出身。只有我祖父,吃穿都讲究,出入有威仪,咳嗽一下都带着金玉之
声,上厕所系腰带都是舞台动作。他在哈尔滨我们家里,整天眯着眼睛,拿着一柄小木
梳,梳理他那部花白的长髯。梳好了,睁开一对忽然间变得很大的眼睛,就去下馆子。
我父亲几次跟他吵架,都是因为发现他自己吃独食,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我怎么看我
爷爷,都不像是个“贫下中农”啊。
后来把我们家族的材料联成一片,慢慢想明白了。祖父兄弟4个,还有远远近近堂
兄弟一群,本来都归他管。可是后来分了支,特别是其中很多家“闯了关东”。在黑龙
江的富锦县,盘踞着我们家相当大的势力。大人们说到“富锦”,就像说家里的一个买
卖似的,他们会说“我到富锦住几天”,“到富锦那边要点钱”什么的。在哈尔滨和鹤
岗,也有零星的几家亲戚。不论谁家,都似乎跟我祖父发生过金钱方面的来往。而且我
的祖母很年轻就去世了,父亲又当兵在外,祖父对侄子们是比对我父亲更加疼爱的。到
底是他自己有意散了财,还是大家一起“帮助”他散了财,都无所谓了。反正解放后,
我祖父也一直过得很幸福。他是一个有威严、会享受的“贫下中农”,女婿是枣庄煤矿
的矿长,儿子是老八路,每月给他寄10块钱,晚年还到哈尔滨这么洋气的大城市住了几
年。因为害怕火葬,又回到山东。去世之后,子孙千里奔丧,披麻戴孝,完全按照封建
礼教将他土葬入殓,可以说是一生无悔啊。
我祖父喜欢新社会,说新社会“喜气”,但也偶尔怀念旧社会。他经常听了什么广
播后,操着一口苍老的鲁南话,深深感叹说:“毛主席,了不起啊!”但偶尔又加上一
句:“就是火葬这个事儿,瞎胡闹——中央有奸臣哪!”每次中央或者黑龙江什么路线
斗争胜利了,打倒了某个政治人物,或者会议代表的排名发生了变化,爷爷都很高兴地
要喝酒,以为跟他作对的那个奸臣被揪出来了,火葬很快就要取消了。可是过了一段,
仍然不见动静。爷爷就瞪着父亲说:“这个奸臣,还是木(没)揪出来呀!”父亲虽然
也一脑袋封建思想,但在火葬这个问题上,还是受党教育多年,能够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的。他烦躁地对爷爷说:“你就是迷信!土葬火葬不都一样嘛?人关键是活着的时候,
多吃点肉,多喝点酒,死啦就死啦,土葬你也木(没)什么吃,火葬你也木(没)什么
吃呀!”爷爷一拍桌子:“畜牲!”
他们父子俩很少能聊到一块儿,因为立场相距甚大但脾气却同样暴躁也。后来爷爷
对我母亲流泪说:“东儿他妈,我不能在哈拉滨老啊,我要是在哈拉滨老,那个畜牲就
把我烧成灰儿,冒青烟儿啦。我还是回关里家老吧。”爷爷告别了老刘家和其他邻居们
,带着他的私房钱和我母亲又塞给他的几十块钱,回关里了。关于祖父年轻时候的事情
,我就一点也不知道了。
我祖母去世的时候,我父亲才4岁,所以他从小缺乏母爱。缺乏母爱的典型表现是
,平时好像很暴躁,但对人间柔情特别敏感,看了忠臣孝子啊、扶老携幼啊、生离死别
啊之类的好人善事就容易落泪。落泪有损英雄形象,于是就尽量回避人间柔情,装出野
蛮粗鲁的样子,对什么都大咧咧地吆喝一番。看电视如果遇到柔情蜜意的场面,马上就
换频道,嘴里嘟囔着:“妈了巴子,演得什么玩意儿!”其实心里是很想看下去的。我
估计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肯定会看那些感情戏,很可能还会咧着嘴呜呜地哭。但我们
一出现,他立马就装成个老虎。
父亲填表“文化程度”一栏,写的是“初中”,其实他念的是私塾。他看不起现代
教育,但知道“初中”比“私塾”好听。他自幼学的是三百千和四书五经,留给我的最
珍贵的遗物,就是一册《朱子格言》和几册四书。父亲认识很多生僻字,比如苶、豸、
弁、丼,拿根棍子往地上一写,全楼都不认识,于是个个敬佩:“人家老八路,就是有
文化呀!”父亲很得意,经常翻着本《四角号码字典》查来查去。我上小学前就会查四
角号码了,“一横二竖三点捺,四叉五插方块六,七角八八九小小,横上一点是零头。
”用四角号码查字,不但使我能够迅速记住字的结构,而且使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后来上了北大中文系,见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功里,有一项就是查各种工具书,听
到几个同学念念有词地背着:“一横二竖三点捺”,我觉得十分好笑。现代教育看做很
高级的东西,其实人在童年就可以掌握,谁说教育是越来越“进步”呢?后来再听他们
背“一横二竖三点捺”,我就接着捣乱说:“四关五马六张飞。”
认字读书的功夫,我很快就超过了父母,但写字却是我的软肋。小时候是“大划拉
”,现在是“划拉大”。我父母的字在一般人里,算是写得很好的。母亲的字比较秀丽
,带点小资气息;父亲写毛笔字起家,后来改用钢笔,所以他的字工整规矩,藏锋转笔
都一丝不苟,如同部队出操。父亲经常骂青年人的字“写得跟狗爬似的”,这个我没法
反驳。但是有一次他骂骂咧咧了一阵,见我不理他,忽然放低了声音说:“你那个字儿
写得乱七八糟,将来你批文件儿,让下级笑话。”我由此知道,老头子原来有“望子成
龙”的思想,希望他的儿子当官呢。我虽然颇有看不起老头子之处,但对他一生抗上,
从不溜须拍马,是暗自敬佩的。也许我早就萌生了这样的潜意识,我要本事比你强十倍
,还要比你能抗更大的官。你不过骂的是几个厂长局长,我将来要骂的官,比他们大百
倍!
父亲说话直截了当,并非是他牛脾气天性一味粗鲁。一个原因是我祖母早逝,我祖
父又不怎么照看他,自由散漫惯了;另一个原因是多年的部队生活,纵容了他的炮筒子
性格。抗战时期,山东是形势最复杂、斗争最残酷的地区。村上经常过队伍,很多青年
跟着走了。有的跟着国军,有的跟着伪军,有的跟着土匪,父亲不知是觉悟高还是运气
好,跟上了八路军。可是八路军也很封建,一听他姓孔,不敢要他。因为山东老家一直
信奉着“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孔子后代不论富人穷人,都是尽量一不做官、二
不经商、三不当兵的。近代以来传统社会解体,人民生活日窘,渐渐地孔姓之人也难守
此训,做官经商者日多,但当兵还是一条大忌,往往要下大决心,或者改姓,或者更名
的。
我父亲坚持要“参加革命”,并亮出了自己的硬件——私塾出身,相当于初中文化
。八路一听,被雷住了,因为他们指导员才小学毕业。于是从不敢要,到几支队伍抢着
要,最后费县县大队用一颗美国花瓣手雷收买了我父亲,给他们当了文书。我问父亲那
颗手雷呢?炸死鬼子了吗?父亲说太漂亮了,全县就那么一颗,是刘少奇送的,舍不得
扔,后来让一个女八路给偷去了。我想也许不是偷去的吧,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呢!
父亲讲过很多他们打鬼子反扫荡的故事,但我觉得都没有电影上演的好看——儿子
永远觉得媒体比爸爸强。特别是父亲居然没有跟鬼子拼过刺刀,真没劲。多年以后方知
,父亲讲的,才是真实的战争。比如半夜突然被鬼子包围了,抄起枪和手榴弹,嗷嗷叫
着一边乱打一边就往外冲,等天亮一看,有光着脚的,有光着腚的,有嘴里叼着鬼子耳
朵的,有手里拿着鬼子肠子的。我小时候觉得,爸爸这伙八路军,这仗怎么打得这么丑
陋?这么恶心?一点英雄气概都没有,跟电影上的李向阳、赵勇刚他们比,简直是一群
土鳖。可父亲老是爱讲这些,还说什么拼刺刀是拼不过鬼子的,如果没子弹了,就抓一
把土往他们脸上扬,然后扑上去就咬。我心想这都是什么损招啊?电影上的八路都是一
个人挑翻七八个鬼子,怎么到我爸他们这儿,改成流氓打群架了?
今天再想父亲所讲的场面,乃深深体会到那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每一秒钟,我的父亲都
可能没有了。把那个场面千百倍放大,每一秒钟,我们中华民族都可能没有了。
讲到解放战争,仗打得就轻松多了。父亲最叫苦的就是走路,一黑夜要走一百多里
山路,走着吃,走着睡,走着撒尿。涟水战役华野失利,父亲他们被一路从苏北追到鲁
南,国军离共军的尾巴只有5分钟的路程。有的战士跑到路边拉泡屎,就被俘虏了。父
亲不爱看《南征北战》,说:“妈拉个巴子,一点不真实!”在我们看来,那已经是最
真实的战争片了,里面共军死了很多,国军很威风,而且是解放军真枪实弹演的,里面
的影星仲星火还差点被打死。父亲叨叨说:“我的这个气管炎,就是南征北战,让国民
党撵出来的,他怎么不给演?陈老总说了,不会跑路能打胜仗吗?他光演打胜仗,我遭
的这个罪为什么不演演?”但是讲到孟良崮全歼74师,父亲总是眉飞色舞:“奶奶的,
这下可报了仇了,让你撵!三万多王八犊子,连张灵甫,带摊煎饼的,一个没跑了,全
他妈收拾了!”
山东战场的几个战役之外,父亲主要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淮海战役中,父
亲一个人押运二百副担架过黄河,没损失一个伤员,立了三等功。我小时候觉得这没什
么了不起,跟董存瑞比差多了。多年后我有一个机会,护送十二副担架去医院,刚过马
路就丢了两副,到医院一数,还剩7副担架5个伤员。想想父亲当时上有敌机下有敌兵,
民工都是乌合之众,而且伤员都脾气暴躁,神智不清,圆满完成任务确实不易。父亲说
很多伤员疼痛难忍,就打护士,护士因为没有麻药,就流着眼泪任伤员打。这时候父亲
大喝一声:“妈拉个巴子!你是国民党啊?国民党才打人啊!”这句话往往比麻药还管
用,可见“国民党”一词当时已经臭到了什么地步。
父亲还抓过一批俘虏,我跟很多人讲过。有个电影里演过类似的情节,不知道编剧
是不是辗转听到了我说的故事。一天夜里父亲他们排睡在坟地里,天蒙蒙亮时对面的哥
们过来借火抽烟,火柴一亮,彼此发现是敌人,父亲他们手疾眼快,先端起了枪,结果
俘虏了一个连的国军。父亲的立功表上有一项四等功,我估计可能是这件事。
后来的渡江战役就没什么可讲的了。父亲说国民党真不禁打,他妈的成群结队主动
来投降,你想立功都没机会了。另外把我们的猪肉白面都吃了,那时的规矩是,反革命
吃猪肉,新革命吃豆腐,老革命吃白菜。王八犊子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投降过来吃猪
肉,他妈的反革命反成祖宗了!我们这些老革命,端着白菜窝头在旁边看着,干生气木
办法。还有林彪的四野、刘伯承的二野,也都渡了江,都赶来会大餐,其实凑什么热闹
,陈老总一个人就够了。
父亲不懂全局的形势(其实读读毛选就明白的),也似乎不知道三野的很多战事都
是粟裕大将指挥的,他就对陈老总一个人愚忠,可见当时陈毅的个人魅力也是我们研究
军史时不该忽略的。渡江后父亲不在先头部队,就一路跟着“捡洋落”。父亲领着一群
山东哥们,胳肢窝里都夹块木板,上写某某县人民政府,等部队把那个县一占领,某位
哥们就去挂牌办公了。所谓山东干部遍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父亲到了苏州,就止步了。他讲到苏州,一个是大米真难吃,一个是大姑娘真难看
。第一条我和我妈都赞同,因为粮店里卖的南方大米,东北人都不爱吃,宁肯吃粗粮,
也觉得比那“籼米”香。第二条我不大相信,人们都说苏杭出美女,俺爹咋说不好看呢
?母亲说父亲是土包子没见过世面,他心里就知道那些“山东大妮子”。后来我想人在
战争年代的审美观可能具有独特性,比如林彪就认为锦州出美女,此乃亘古未有之论。
人家毛主席明明说了:“锦西那个地方出苹果。”他林彪非说出美女,就因为锦州是林
彪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场。俺爹说苏州大姑娘难看,到底是在苏州遭受了什么挫折,影响
了他对苏州妇女的观瞻,还是正话反说,本意是苏州大姑娘真好看呢?他在苏沪一带停
留了好几年,但是具体做什么工作却语焉不详,只说过康生到苏州,他参与过警卫布置
,每条胡同一挺机枪。我到苏州住在观前街时,晚上出去在胡同里溜达,想象着当年父
亲也在这些石板上走过吧。
1953年,父亲被调到东北,准备赴朝参战。但还没过鸭绿江,停战协议就签字了。
父亲吹牛说美国鬼子要是再不签字认输,等我过了江,哼,三八线就划到妈拉巴子美国
了。父亲以为三八线就是用“三八大盖”步枪划出来的一条分界线而已。他很爱看抗美
援朝的电影,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曾参加,看着过过瘾。
然后是大裁军,父亲转业到鹤岗(他们山东人念“豪岗”),后到哈尔滨,当了个
小厂长。他50年代的历史我很不清楚,看他履历表上没犯过任何错误,但官却越当越小
,这一点不像陈老总,倒是像贺老总。到我出生时,他只在豆腐厂当了个车间主任,虽
然说相当于分厂长,但职权是很有限的,也就能决定把豆腐渣卖给哪家养猪的,所卖的
钱还不能私吞,而是全体工人一起喝酒用了。
从我小时候的角度来看,父亲生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喝酒、聊天、骂领导、打儿子
。他对待邻居同事都超级友善,别的孩子欺负我,他总是先揍我一顿,再去给人家道歉
。外面遇到的任何人,他都能拉到我家来喝酒,不管家里有没有菜。他所骂的领导也到
我家来喝酒,但他还是照骂。动不动就说:“老子是抗日干部,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
下,你们他妈的坐享其成,走后门,不要脸,都是修正主义王八蛋!”其实他不懂什么
是修正主义,他骂人家的所谓走后门,不过是送孩子参个军或者一斤肉票买二斤肉之类
。他就这样慢慢得罪了很多“当权派”,文革时被人家批斗了多次。所以他70年代以后
,经常骂文革,他认为的“文革”,只是66、67、68这三年。他把很多看不惯的事,都
归罪到文革头上。比如我一顶撞他,他就说文革教坏了你们这些王八羔子,一点不孝顺
!我心想那你顶撞我爷爷,是谁教坏的呀?他还不喜欢简化字,说文革把字都简化了,
他还得重新适应,写出来一点没文化。但他写自己的名字时,从来不写那个“宪”的繁
体;写我的名字时,也不写那个“庆”的繁体。他不知道简化字古已有之,民国时期就
曾经公布过,新中国颁布简化字表也是文革以前的事情。他还看不惯青年男女手拉手“
压马路”,说妈拉巴子文革把你们都解放成流氓了,大白天就手拉手,这不是国民党吗
?其实哈尔滨风俗欧化,男女交际相对开放,文革前后基本没什么变化的。
文革后期,各城市都组织了工人民兵,相当于武警,人家就把他调去当了个分部的副总
指挥,实际意图是省得听他骂人。他干得挺得意,弄了支卡宾枪放在家里,还偷了几粒
子弹。说当年有支三八大盖就不错了,第一次看见卡宾枪还是陈老总的警卫员身上背的
。过春节的时候,趁着满城鞭炮震天,他让我冲天打了一枪,笑着说:“看你那个熊样
,当兵不行啊,当个司令还行。”
他管民兵期间,是有点实权的,抓捕过不少著名流氓大盗。那些人没有一个恨他,
更没有人在我身上报复。因为抓到之后,他总是去亲自审讯,把人家臭骂一顿,讲一番
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和你妈生你多么不易的大道理,最后问人家,你对得起毛主
席、对得起陈老总吗?人家肯定痛哭流涕地说对不起。他就让人家写检讨书,按了手印
,然后就放了。其中有几个还真的改邪归正了,父母拎着鸡到我家感谢。父亲说这不算
走后门,把鸡收下吃了。
文革过后工人民兵解散,他回到豆腐厂,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副主任他不愿意当
,工人他当不了(因为不会做豆腐),岁数也大了,就当了打更的。人家更夫都是天一
黑关门睡觉,他却认真得很,兜里装根麻绳,夜里起来巡逻多次。他很会抓小偷,虽然
上了年纪,身体又很胖,却能三下两下把一个小伙子捆得结结实实。他曾经酒后把我一
只胳膊绑在桌子腿上,我用另一只手怎么解也解不开。他几次要教我这种绑人的功夫,
但我出于逆反心理,没学。
父亲抓到小偷,还是喜欢给人家训话,然而这已经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小偷了,不管
黑猫白猫,偷到荤腥就是好猫,谁还听他那套叨叨令?他最生气的,是有一次那小偷居
然还反过来训他:“我说大叔,你让谁给忽悠啦?你还真把这工厂当成你自个的啦?你
还以为这是毛主席的年头啊?我把话放到这儿,用不着我偷,这工厂出不了十年,肯定
有个大号的贼,整个浪地、一根毛都不剩地,把它偷喽。你爱信不信!说句实惠的,大
叔,趁着现在都虾蟆哈吃眼的,你也赶紧往家划拉点,将来人家一动手啊,你想吃屁都
赶不上热乎的啦。”父亲听了大怒,给了那小偷俩嘴巴。我没在现场,但我估计那小偷
看俺爹的神情,大概跟鲁迅《药》里夏瑜看红眼睛阿义差不多吧。
或许是打小偷的报应,父亲最心爱的东西被偷走了。90年代初,他兜里揣着他的转
业证,他的军功章,还有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章和一枚渡江战役纪念章,去老干部局上访
,结果在公交车上,连同钱包一起都丢了。他写信告诉了我,我感觉到他的心在流血。
我不能怪他粗心大意,我愿意用在北大刚得的一千元头等奖学金,买回那些金色的档案
,双手呈放到父亲的面前。但父亲也知道这只是幻想,他之所以告诉我,是他知道,这
世上只有我懂得他的心有多痛。
父亲此后变得更懒了。我家住在五层,马路对面是哈工大巍峨的克里姆林宫风格的
主楼,我们窗下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市场。父亲退休后,经常痴痴地遥望窗
外。哈尔滨的豆腐衰落了,哈尔滨的纺织衰落了,哈尔滨的军工衰落了。坦克厂生产的
拖拉机,竞争不过乡镇企业;导弹厂生产的麻将,竞争不过郊区的农民;飞机厂生产的
自行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我料他定是想起了那小偷的预言。父亲是个平民,也甘
当平民,但他是见过世面的胸怀天下大事的平民。外人只见他喝酒骂人吹牛,不知道他
几十年读书读报,感情有很细腻的一面。他年青时玩过摄影,玩过集邮,玩过钟表。他
喜欢史地知识,经常拿着放大镜研究地图,他知道所有的省会和全国的铁路干线,能背
出几十个国家的首都。他高兴时也能说几段子曰诗云,还会点简单的乐器。他并不赞成
我选择文学专业,也不懂“中文系”是干什么的,但我上北大后假期回家,他总是拿出
厚厚的一本剪报,里面是各种文学知识,还有连载小说。那些对我都没有用,都属于小
儿科的东西,但我总是谢谢他。我们一家都是不喜欢轻易外露感情的,真心的感谢也往
往故意用调侃化解掉。更何况脾气都倔,都等着对方先低头。
父亲一生基本没有对我说过软话,但他的行动不自觉地透露出很多掌心化雪的爱意
。从学龄前一直到上大学,他都打过我,但我注意到,他从来不曾打过我的要害,有两
次把木棍打折了,都是因为我的肩膀太结实了。还有一次我凌空捏住了他打来的拳头,
霎时觉得自己的劲太大了,如果捏得他拳头动不了,那是很让他没面子的,我就暗松了
一点劲,让他的拳头还是打到我的肩窝。但他似乎觉察到了,垂下两手,沮丧地转身去
了。他打我骂我,我都毫不屈服,但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很不孝,真想回到童年,毫
不反抗地被他打哭,然后听他醉醺醺地斥骂,反正骂完了就吃饭呗。
父亲长期每月挣48块钱,母亲挣38块钱。每月我们家给祖父寄10块(祖父去世后,
我妹妹出生,这10块就用到妹妹身上),买商品粮油用去10多块,每天给我2角钱大概
一个月5块,日常买菜等家用大约15块,母亲自己花用不到10块,其余30多块,大部分
都被父亲用在了吃喝上。别人家如果有这30多块富余钱,日子是过得非常滋润的,多数
邻居都有了“四大件”——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个别的还有黑白电视机。
而我们家自行车是公家的,收音机是朋友给攒的,手表是70年代才有的,缝纫机则一直
没有。全家存款最多的是我,因为我每天可以节省1角钱,每月卖废品也可收入几块钱
,还有过年时候的压岁钱,这些钱主要用于买小人书、学习用品和鞭炮,其余的则经常
被父亲连哄带吓“借”去喝酒吃肉了。
父亲喜欢吃肉,而买生肉是要肉票的,所以他三天两头跟朋友下馆子,多数是他付
钱,还振振有词曰:“我来,我来!我人口少,你嫂子从来不计较,家里啥也不缺。有
钱就他娘的花呗!”我和我妈对此很气愤。但现在算算,他就是把二十多年喝酒吃肉的
钱都省下来,也就一万元左右,现在也不够他儿子在北京买1平方米的房子的,所以我
现在宽容和理解了他的一切。我小时候虽然过得朴素点,但并未缺吃少穿。家里每周都
吃肉,经常可以买冰棍买水果,过年总有新衣服,平时还有私房钱。半天上课,半天随
意游玩,确实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
假如我或者母亲在街上撞见父亲喝酒,他会叫上我们一起吃,趁机向我们灌输他那
套“人活着就要多吃多喝”的歪理邪说。这时候我觉得他的话虽然不对,但态度是很亲
切的。他打骂我主要都是我顶撞他或者不给他面子,其实他是非常以我为自豪的。每个
学期的家长会,他都抢着去。我妈要去,他就反对说:“你懂个啥?你会说个啥?”我
妈说:“大酒鬼,就你懂。”父亲理了发,抹点头油,穿着他最好的衣服,威而不猛地
坐在家长群里,等着老师表扬他儿子。回来一边喝酒一边转述:“今天3个老师一共表
扬了你5次,妈的不要骄傲啊。”有几次他还代表家长讲话,在那种场合,他居然一句
粗话也不说,讲得简洁有力,又能配合政治形势,又能结合学校实际,确实有几分陈老
总的风度,往往掌声如雷。所以他在家里骂人时,母亲会说:“你就欺负老婆孩子的章
程!在学校讲话,你咋不敢骂银呢?”
我单独跟父亲在一起时很少,时间长点的,一次是跟他“蹲牛棚”,一次是跟他回
山东为祖父奔丧,这都有专门的文章回忆了。记得小学3年级,学校布置了捡榆钱的任
务,每人3两,干部半斤。父亲十分罕见地带我去逛了一天的动物园,一边看动物,一
边捡榆钱。中午在草地上吃的面包红肠松花蛋,我喝的汽水,他喝的啤酒。我们爷俩没
有什么话,坐在报纸上,各自想心事。我发现父亲沉静的时候,变得比平时更加宽阔魁
伟,似乎身体里有一片我所不知道的汪洋大海。吃完喝完,他一伸腿,就仰在草地上睡
着了。轻风吹起报纸的一角,擦着他黑亮的皮鞋。阳光透过高高的树梢,照在他国字型
的脸上和大字型的身上。他开始打鼾,跟远处传来的老虎的低吼恰好一唱一和。动物园
我经常去,但那一刻的动物园,我感觉就是天堂。
父亲自称3岁喝酒,但他喝了一辈子,却没喝过几回名酒。我因为枉担了一个“北
大醉侠”的名,每年都有人送我名酒。酒香满室,此心悠悠。深夜小酌一杯,不禁想起
父亲。他若活着,看看儿子孙子,想必是很高兴的。但看看世道沧桑,肯定又是生气的。
我经常总结别人,但我总结不了父亲。他的侧面太多,似浅又深,似简实繁,虽然
不是圣人,却真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这篇文章就像开头预料的那样,一
次是写不完的。从东京写回北京,写回哈尔滨,写到山东,写到苏州,写到每一处我所
知道的父亲去过的地方。每一次打开文档,都想起许多画面,许多细节。写了,又删了
。一会怕混乱,一会怕啰嗦,似乎从没写过这么费事的文字。或许这不是一篇文章,而
是一场对话,是一场弥撒,也是一首安魂曲吧。古人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
风不止”,前一句是我的心情,后一句则是我的处境。
喝酒,我不是父亲的对手,但我想,这世上最能体会他心境的,还是我这个不孝的
儿子吧。父亲一定有他的天下之忧和身世感怀,但他不是文人,他没有写出来,他对我
讲的都是“好的故事”和对我有用的事。他有许多秘密和想法都带走了。我不想追寻那
些秘密,我想我已经领悟了他的遗嘱:不论世道如何,处境如何,都要坚持做正直的人
、善良的人、能吃能喝的人、敢笑敢骂的人。人可以穷可以富,可以细可以粗,可以雅
可以俗,但“士不可不弘毅”,总要对得起流金岁月,高天后土。 | d****u 发帖数: 305 | | N**k 发帖数: 3584 | 5 孔庆东这个人渣是山东的?他才不厚道!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曾在山东5年,山东人最让我感到厚道可爱。刚刚读到孔庆东的《想念父亲》(山东人 : ),又让我感到了山东人的亲切可爱,转在这里吧,山东的兄弟姐妹看看怎么样。 : =========================================== : 孔庆东的:想念父亲 : 仿佛意识到是在梦里,父亲发来了电子邮件,让我给他保存一份什么档案。 : 我想可能是做梦,搞错了吧?就去查是不是父亲来信了。哦,果然猜对了,父亲寄 : 来了一些发黄发紫的他的个人档案,要我好好保存。 : 我想父亲真够相信我的,这般重要的东西,怎么就放心让邮局给递送呢?他大概是 : 太想我了吧。于是便到厨房,对正在做饭的母亲说,您回哈尔滨看看我爸去吧,他一个 : 人,又那么大岁数了,生活很不方便哪。
| L*******i 发帖数: 112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