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y 发帖数: 33185 | 1 阿赖耶识
百科名片
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
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
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关于阿赖耶识不
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
目录
简介
能藏
所藏
执藏
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
地论宗
摄论宗
法相唯识宗
八识心王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简介
能藏
所藏
执藏
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
地论宗
摄论宗
法相唯识宗
八识心王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以下引《佛光大辞典》阿赖耶识条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
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
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
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
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
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
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
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
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
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
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
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
,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
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
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
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
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
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
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
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
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
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即
能藏
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所藏
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执藏
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
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
耶识体之三位,即︰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
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
,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 (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
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
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
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
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
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
道性: (1),非断非常性。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
,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
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
,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赖耶识有真实
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
非有。 (3),不生不灭性。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
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
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
易,故非无变易。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
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
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
,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6),非一非异性。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
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
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
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
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
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
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
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
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
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
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我国各宗派说法
地论宗
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摄论宗
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
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
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
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
、妄二说而成。
法相唯识宗
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
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
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
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大乘义章卷三末、华严孔目章卷一、唯识了义灯卷四本](参阅
‘赖耶三相’6314、‘赖耶四分’6314)
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
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
、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
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
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
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
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
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
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
,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
,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
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
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
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
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
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
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
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
,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
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
一〉: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
灭法。” 《大乘密严经》: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
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
。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
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宗镜录 (卷47)》: “若有不信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第八识,从
凡夫位到八地菩萨,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
”。佛地叫做“无垢识”,进而转为“大圆镜智”。 “《大乘密严经》云:「阿
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
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
漏位,名为圣人。」大乘密严经又云: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
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
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
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分为四类。前五识作了三颂,意识
作了三颂,末那识作了三颂,阿赖耶识作了三颂,共十二颂。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浩浩
三藏不可穷)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
能藏义。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
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因此此识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
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渊深七浪境为风)
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
,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
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受熏持种根身器)此识受前七识缘
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质)二法种子。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
正报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报的器世间(物质世界)。实际上,根身和器
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去后来先作主公)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
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动物)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
。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一般来说,我们在活着时都不愿去想“死”这个问题,而佛法就是研究“生从何处
来,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修解脱道,所以学佛必须要认真分析死,从中
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临命终时,四大分离,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
大、风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的机能。人在临命终时,必然感到身体的骨节四
肢有重物压下来,痛楚难言,渐渐麻木丧失其知觉。瞳孔放大,听觉渐渐失去,看眼前
之物,或裂变为很多,或大而为小,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的声音,好像从远方传
来,有的人还听到极为惊恐的巨响。这就是地大分离的状况。
水大
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这时,身体发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
切知觉已经渐渐丧失,有的人还听到波涛巨浪的汹涌之声。这就是水大分离的状况。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热。
风大
风大就是呼吸气息。 此二者,相依为命,气息在,暖热也在,气息一断,暖
热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狱中。人在临命终时,叹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热量也随之
消散。死的情形就是这样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
;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
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
书亦同。瑜伽行派的经论,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其语义在《解深密经》中,意指「隐
藏於肉体中的识」,与肉体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
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
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
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
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识分
作九种之义。 (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末那识(即第七识)、阿
梨耶识(即阿赖耶识)(以上为八识)、阿摩罗识等,合为九识。小乘佛教立六识,大
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真谛系之摄论宗复举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
,成立九识义。据宗镜录卷四所释,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
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
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
,为能觉者。(六)意识,意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七)末
那识,又称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
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者皆由此识。(八)阿
赖耶识,意译作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等四分。(九)阿摩罗识,意译作清净识、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
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
泯,湛若太虚。〔大乘密严经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经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
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
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
,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
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
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
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
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
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
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
恒。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
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
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
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
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
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
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
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
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
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
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
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
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
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
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
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
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
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
,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扩展阅读:
1
佛光大辞典等
开放分类:
佛教,唯识
我来完善 “阿赖耶识”相关词条:
末那识
末那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