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藏传佛教--百度百科
相关主题
有谁知道禅修为啥要过午不食呀?索达吉堪布 中国人民大学演讲--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藏传佛教简介——格鲁派朱清时院士对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8)(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浅谈佛教无常观——索达吉堪布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藏密问答录》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对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误解
藏密的特点及思想精髓——索达吉堪布陕西师范大学演讲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ZZ宗萨钦哲仁波切谈实修 zz
索达吉堪布:北大演讲(宗教文化研究院)信仰与人生Re: 佛教的一些书籍 (转载)
索达吉堪布:复旦大学演讲与问答藏传佛教简介——噶举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藏传佛教话题: 活佛话题: 寺院话题: 称谓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藏传佛教
百科名片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本名喇嘛教,因民族政策而更名为“藏传佛教”。旧时中
原人士认为:“喇嘛教”实施政教合一(协助奴隶主统治奴隶)、提倡“即身成佛”、
鼓励个人崇拜、允许“男女双修”,其教义与佛教正宗背道而驰,西藏的佛经,也搀杂
了某些“政治成分”,不是真正的原著,因此“喇嘛教”绝非佛教分支,而是披着佛教
外衣的西藏原始宗教,所谓喇嘛则类似于巫师。这一观点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受到了西
藏同胞的排斥、否认,此后,主流社会开始将“喇嘛教”改称为“藏传佛教”。
目录
概况
简介
法义大师与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
赤祖德赞
朗达玛灭佛
藏传佛教的历史——后弘期
上路弘传
下路弘传
支派的形成
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噶当派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传承方式
学制
寺院
藏文《大藏经》
兴盛寂灭
著名寺院
桑耶寺
大昭寺、小昭寺
托林寺
布达拉宫
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
戒律性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活佛
活佛称谓
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慈悲为怀的“天葬”
概况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
般人把它称为“西藏密宗”或“喇嘛教”。藏传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藏传佛
教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在中文中,这
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黄派”、“花派”、“红派”及“白派
”。”。“藏传佛教”教徒认为:“藏传佛教与[url]汉传佛教[/url]、南传佛教并称
为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以[url]大乘佛教[/url]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
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
,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简介
在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公元7世纪密教传入西
藏。也称为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有人以为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
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这一说法令藏传佛教信徒难以接受。佛教
之所以为佛教,在于其三藏经典与戒律,以及法脉的传承。藏传佛教信徒认为:“藏传
佛教所依据者是真实的三藏经典,而未经过其他宗教修改;其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
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在法脉上,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延续到
今天,由清净证悟的大德传承代代相传至今。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
的形式与精髓,相反地,汉地佛教则依据本地风俗而舍弃了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
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
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则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则
不如此对待。而苯教本身属于外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鬼神皈依这个宗教,也有很多护
法神,莲花生大师在应藏王邀请,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降伏了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
皈依佛教。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
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
佛教元素。”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
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
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
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
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
经。依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
绿度母和白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赞干布本身头上还有一个头,上部的头为阿
弥陀佛的头,为避免他人产生邪见,平时用布将上面的头包起来,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
《柱间遗教》(印度享有盛誉,被尊为第二佛陀的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望见山中光
芒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下开取此书)中提及。
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
合一的藏传佛教。
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
蒙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
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
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
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
等周边邻国及邻境。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
,并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有学者将印度外道——大自在性力派与西藏佛教中的双修混淆。藏传佛教信徒认为
:“这是一种无知的言论。性力派的核心见解,是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欲望,自在纵欲。
而双修本质则是双运:显现与空性的双运、智与
悲的双运、乐与空的双运等,上个世纪宁玛派大德法王如意宝曾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做
过区分,明理之人当能从这些开示中明白所以。双修的修法,本身也是圣者才有资格修
习,圣者的所作所为,凡夫无能了解,但其本质仍旧是利益众生,如济公活佛示现喝酒
吃肉。这样的修行与性力派提倡的纵欲,实在风马牛不相及,如济公活佛喝酒吃
时轮金刚肉,岂能说是圣者耽于酒肉之欲?”
法义大师与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
法义大师一生与佛有缘。大师出生的吉月吉日吉时就是塔尔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晒佛节
。法义大师与藏传佛教渊源极深。时轮金刚大法王白日光活佛是法义大师的藏传佛学本
尊上师。宗康活佛,强阿活佛,嘛呢活佛,图不丹活佛,扎西活佛和甘财活佛都曾赠授
“墨宝”予法义大师。
另外法义大师与五台山的古寺名刹的主持方丈交情颇深,常常与各位高僧大德共论
佛法。也为各个寺院的环境设计和构建布局提供宝贵意见。
法义大师一生弘扬佛法,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为灾区灾民消灾祈福,祈求国泰
民安,众生吉祥。
法义大师现在与中华陶携手,以佛山传统陶艺“石湾公仔”为载体,结合五台山文
殊菩萨的大智慧,并邀请高僧大德开光加持,向每一位有缘人传播佛教的吉祥、慈善、
智慧与仁爱文化。
藏传佛教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28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 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
》、《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
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 尼泊尔毗俱胝
,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
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
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
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
度请来 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
布达拉宫珍藏的莲花生大士佛像
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
。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
、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
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
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赤祖德赞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
可以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
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兴佛主
要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
生活)、厘定文字(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
文殊菩萨
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以“三老”(比卢遮那、
丹玛孜芒、迦湿弥罗·阿难陀)、“三中”(涅·般若鸠摩罗、款·鲁易旺波、玛·仁
钦却)和“三少”(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赞、尚·意希德)。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
王”。
朗达玛灭佛
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
842-978)佛教沉寂了。 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
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
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
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
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
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
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
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
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而实际在家修习密咒金刚乘法的人士,是当时的藏王和
大臣们所不知道的。由于当时没有显现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还是为数不少的。
一切智耶桑哲哇也说:‘那时毗奈耶教法虽是遭到摧残,但是大密咒金刚乘法这一方面
,直到而今是从未衰没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净山边,修讲生圆次第,所
以能令密乘律仪传统,得以不断。 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则所有三代藏王时所翻译一切
之经续,以善于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传至今。
藏传佛教的历史——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
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
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
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
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
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
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
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
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
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
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
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
;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
称为“古”。通称“旧译
密咒派”。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
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宁玛派早期是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
世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1O62)、“小素尔”索尔穷·喜饶扎巴
(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
的活动时才形成的。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
得到较大发展。
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
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
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
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
求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
,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
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
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
大悲周遍”。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
、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
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
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
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自五世达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
人作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 如今,红
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
萨迦派
萨迦派中的“萨迦”(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该派的主寺——萨迦
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
的红、白、黑三色
藏传佛教
[1]花条,故又称花教。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
支派。
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
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13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
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102?
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一1216)、四祖萨迦班
智达·贡噶坚赞(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追坚赞(1235一1280,萨迦班智达侄
子)。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
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
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
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
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
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
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明成祖时,封萨迦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
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
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现今的萨迦法
王在美国居住。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
,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
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
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
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
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
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
、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
丰富的一座寺院。另外,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
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
教起了重要作用。
噶举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
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
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
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
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
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
》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
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
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
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
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
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
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
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
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
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
(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噶当派
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
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
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
依的典藉和教义。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
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
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
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
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
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格鲁派
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
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
称为黄教。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
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
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年正月,
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
,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
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
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
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
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
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
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
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
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
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
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
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
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
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
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
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
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
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
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
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
》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
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传承方式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
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
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
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
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
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学制
藏传佛教传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也有综合者。较大的寺院都
有规定学制。各派各寺的规定不完全相同。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札仓规定:因明五年,
般若四年,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须循序而进。戒律学完之后统称噶仁巴
(经学士),其出路有三:1、少数申请应试格西学位,2、自由讲学或闭关修持,3、
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藏传佛教的学位有多种名目,如噶希(四论士)、饶绛巴(博学
士)等,原仅为尊称,后学制逐渐严密,须经过考试才能取得诸如拉仁巴、多仁巴、林
赛、曼仁巴(医药士)等各种称号,统称为格西。
寺院
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大寺院一般由
经堂、神殿、做为辩经场所的林苑、印经院,若干活佛拉章、僧舍、执事者的办事处、
仓库、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组成。寺院在旧西藏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乃
至经济、政治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规定为国
家级、省级、县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9年
以后由政府资助和信徒群众自愿集资逐渐恢复。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
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
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兴盛寂灭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
们对佛的极度虔诚。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项礼膜拜,像前的
石板被信徒的身躯摩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
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
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
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
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
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
娶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尺尊公主邀文
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
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
。现8岁等身像供奉于拉萨小昭寺。 松赞干布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
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赤松德赞即位赞普后,派人往印度迎请著名
僧人锡瓦措(又译称寂护静命)和教长白玛(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他们到吐
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佛教建立根据地,即由莲花生勘查选定地点,兴建了西藏佛教
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
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
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赤松德赞之
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
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
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
人的生活。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
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
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
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
,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
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
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
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
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
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而从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
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期”。
编辑本段
著名寺院
桑耶寺
藏传佛教的第一座寺院。
大昭寺、小昭寺

大昭寺
[2]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
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项礼膜拜,像前
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摩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
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
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
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
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
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
已娶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尺尊公主邀
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
,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
寺。现8岁等身像供奉于拉萨小昭寺。
托林寺
仁钦桑波所建。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西藏最著名的喇嘛教建筑布达拉宫,源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
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
传佛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
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
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
谓中最具声望。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后,封萨迦派第五代祖师
八思巴·洛哲坚赞为国师,授予玉印,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1269年,忽必烈又
晋封八思巴为帝师,从而促使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正式形成。自此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对藏族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噶玛噶举
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乐皇帝之邀抵达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并
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
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
今,如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就是当今在世的"大宝法王"。
大慈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作为宗喀巴大
师大弟子之一的释迦耶希(又名绛钦曲杰)代宗喀巴进京应诏,受到明廷的盛大欢迎,
于1415年被明成祖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1429年
,释迦耶希再次应邀进京,并在内地留住造寺传法,遂于1434年又被明宣宗皇帝封为"
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简称"大慈法王"。
大乘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萨迦派高僧贡
噶扎西(汉籍中称昆泽思巴)应明朝廷之邀抵达南京,被明成祖封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
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简
称"大乘法王"。
大智法王,是明朝对藏东地区的藏传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明朝永乐初年,朝
廷邀请岷州地区的藏族高僧班丹扎西入朝,并让他在内地长期留住;明宣宗时被授予"
净觉慈济大国师";明英宗时晋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代宗时再晋封为"大智法王"。
阐化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帕主噶举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明成祖封当
时任帕主噶举派主寺泽当寺第五位寺主扎巴坚赞为"阐化王"。
除了以上数位僧职较高的法王外,明朝政府授予的藏传佛教僧职称谓,可谓不胜枚
举,诸如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以及西天佛子、灌顶国师、灌顶大国师等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
清朝时期,清政府继续对藏传佛教高僧,特别对格鲁派大活佛授予至高无上的僧职
头衔,比如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等。由于这一时期授封的僧职称谓大都是藏
传佛教界具有广泛影响并形成制度化的活佛系统,故准备另文专述。
学位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
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
有颇高的专业水准和身份。这一宗教学衔在藏语中总称为"格西"(汉文意译为"善知识"
)。"格西"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具体称谓,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多然
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
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
。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
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
这一宗教学衔。
措然巴格西,是仅次于"拉然巴"的一种格西学位。每位考僧只有通过拉萨小昭寺举
行的大法会,并在拉萨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经律论取胜,才能获得这一宗教学衔。
林赛格西,该学衔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后,是某位学僧在拉萨三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内
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考取的一种格西学位。多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大经堂
门前的石阶上举行的法会上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获取的一种格西学位,排在林赛格西之
后。凡是具备条件的各大寺院均可授予多然巴格西的宗教学衔。
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级别的格西学位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格西学位,比如,
阿然巴、曼然巴等。
阿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学院中通过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
修炼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一般而言,进入密宗学院修学的条件比较严格,其学僧必
须先经过在闻思学院研读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的阶段,并在此获得毕业后才有可能升入密
宗学院深造;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学位中的任何一项后,被选派或推荐到密宗学院研修
,最后取得阿然巴格西的学衔。阿然巴格西的学衔也有等级差别,如在拉萨上、下密宗
学院中取得的阿然巴格西学位,是至高无上、最为权威的密宗格西的头衔。
曼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医学院长期研习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
种格西学位或藏医学位。由于医学院所学理论知识极为广泛深入,而且还要经常进行在
野外采药等实践,故其研习时间相对较长。 另外,藏传佛教寺院中还有"噶然巴"、"然
绛巴"等级别较低的宗教学衔,在此不一一赘述。
戒律性称谓
戒律性称谓,藏传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比如,藏传佛教中的戒律性称
谓,大体上可分为七类:即格聂、格聂玛、格策、格策玛、格隆、格隆玛和格罗玛。
格聂,即居士,又名"近事男",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
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塞或邬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为六种:
即归依居士、一戒居士、数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和梵行居士。
格聂玛,即女居士,又名"近事女",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女子,
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女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夷或邬婆斯迦。
格策,即沙弥,又名"勤策男"、"劳策"、"求寂"等,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又说
为三十六戒)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室罗摩尼罗。
格策玛,即沙弥尼,又名"勤策女"、"求寂女",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的出家女性
或尼僧。 格隆,即比丘,又名"净乞食"、"乞士",是受持《毗奈耶经》中所述二百五
十三条戒律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比丘或苾刍。比丘僧在广大藏传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
的地位。
格隆玛,即比丘尼,又名"女乞善"、"乞净食女",是具足受持三百六十四条戒律的
出家女性或尼僧。她们在藏传佛教界也具有较高的威信。
格罗玛,即正学女或正学尼僧,是专为出家尼僧受持的介于沙弥尼戒与比丘尼戒之
间的一种戒律。一般受持此戒二年后就有资格受持比丘尼戒。其梵文音译为"式叉摩那"。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格鲁派大型寺院中的僧职主要有"赤巴"、"措钦夏奥"、"措钦翁则"、"措钦吉瓦"、
"堪布"、"格贵"、"翁则"、"郭聂"等。
赤巴,即"法台"或"总法台",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的大经堂内。大经堂是藏传佛教
寺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宗教活动就在大经堂举行。"赤巴",就是掌管全寺一切宗
教活动或事务的负责人,在全寺主要札仓(学院)堪布中推荐具有渊博佛学知识、德高望
重的高僧来担任。如著名的"甘丹赤巴"就是继席格鲁派祖寺甘丹寺宗喀巴大师法统宝座
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僧职称谓,它是藏传佛教第一赤巴。"赤巴"这一职位的任期依各个寺
院的情况而各异。值得提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由寺主活佛来兼任。比如,
第一世至第五世达赖喇嘛曾任哲蚌寺赤巴;历代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活佛常任该寺赤巴
,如此等等。
措钦夏奥,这一僧职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色,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也
就是执行寺院里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
措钦翁则,这一僧职可以说是寺院里的教务长,主要负责管理各大寺院大经堂内举
行的各类宗教活动。比如,从经常性的诵经等宗教活动到举办大型宗教仪轨,均由"措
钦翁则"来领导。由于措钦翁则时常在大经堂内领诵经文,故又俗称"领诵师"、"举腔师
"等。
措钦吉瓦,任这一僧职的僧侣在各大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主要负责管理全寺
的财物或后勤工作,堪称寺院中的后勤部长。
堪布,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
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札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
中的方丈。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札仓中最
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
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格贵,主要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所以又名为纠察僧官、掌堂师
。实际上,格贵是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的寺院执事,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
僧官巡视僧纪时,常随身携带铁杖,故有"铁棒喇嘛"之俗称。格贵的职责与上述"措钦
夏奥"基本相同。
翁则,是掌管寺院大经堂或札仓经堂内的诵经功课和宗教仪轨的僧官称谓。由于翁
则常要在法会上指导僧众诵经或亲自领诵经文,一般由熟悉各类经文且声音宏亮的僧人
来担任这一僧官。翁则的职责也与上述"措钦翁则"相一致。
郭聂,是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中一切财物的僧官称谓。因而又被称为寺院管理员、
札仓管家。郭聂的工作性质类同于上述"措钦吉瓦"。
总之,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解这类称谓,对于正确
认识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全的组织制度,以及这些僧职在藏传佛教中发挥的重
要作用,便利各界人士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佛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
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各宗
派的"活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
广大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
活佛称谓
至于其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
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
切"等。下面就这些常用的活佛称谓作一简释。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
、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
现。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
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
普渡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
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
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
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
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
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阿拉",是藏文(A-lags)的音译,该词在字面上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种表达
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别称之后,该词就有了实际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区
尤其是安多藏区以"阿拉"一词来尊称活佛,并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从而完全代替了活
佛的另外两种重要称谓,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拉"一词已蕴含一种引导信众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殊胜意义。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
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
,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
"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活佛转世制度
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
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
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此后,活
佛转世这一新生的宗教制度相续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对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使活
佛世系像雨后春笋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现。据估计,目前整个藏传佛教活佛的总数可达近
万人。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各类活佛系统,而
且每个活佛系统的称谓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缘和象征意义。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
活佛系统的称谓作简要剖析。
噶玛巴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自己所属宗派的名称命名的,即取自噶玛噶举派的"
噶玛"(ka-rma)一词。追本溯源,该宗派的名称得自祖寺的寺名,而祖寺的名称来自某
一地名。公元1157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一座寺院,随即取名
为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他以该寺作为道场,大力宣讲噶举派教法以及自己的
佛学观点,遂形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并以噶玛拉顶寺的寺名作为该派的名
称。后来噶玛噶举派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当噶
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统时,仍然称"噶玛巴",即分别称"噶玛巴·黑帽系"和"噶
玛巴·红帽系",其中红帽系活佛转世至第十世时被迫中断;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袭下
来,至今已转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玛巴,现与达赖喇嘛同在印度达然撒拉。总之,
噶玛巴活佛是藏传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格鲁派活佛系统的称谓,是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公元
1578年,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会面,互赠
尊号。阿拉坦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阿拉坦汗后报明朝,经明庭
册封得以确立。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译,意为执金刚;"达赖"是蒙
文音译,意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
最初由来。公元1653年,清朝顺治帝又授封第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
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
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的尊号。达赖喇嘛(ta-la-Bla-ma)被藏传佛教
认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现已转世至第14世达赖。
班禅额尔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被认
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
赠以"班禅博克多"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学"的
学者;"禅"字是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
英武的人物"。从此班禅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
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之后,班禅额
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有时仍简称"班禅"。现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已转
世至第11世。其驻锡地为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
帕巴拉活佛(Vphags-pa-lha)系统的称谓,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天大师的名
字命名的。藏文"(帕巴拉)"是"圣天"的意译。历代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
,现已转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样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创建甘肃拉卜楞寺高僧
的尊号命名的。因为这位博学的高僧成为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其全称在藏文中写作
Vjam-dbyngs-bzhad-pa"(嘉木样协巴),意为"文殊",从而不难理解,嘉木样活佛系统
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现转世至第6世嘉木样活佛,驻锡地为拉卜楞寺。
贡唐活佛(gung-thang)系统的称谓,是以贡唐寺的名称命名的。第一世贡唐活佛的
晚年是在西藏贡唐寺度过,并在该寺开始成为转世活佛,所以贡唐活佛与贡唐寺有着密
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从第二世贡唐活佛开始迎请到拉卜楞寺驻锡,故历代贡唐活佛的驻
锡地为拉卜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贡唐寺。现已转世至第六世贡唐活佛。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活佛系统,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
热振活佛、多杰札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阳钦则活
佛、土观活佛等等。
藏传佛教慈悲为怀的“天葬”

天葬台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 从传统的角度看, 天葬风俗与佛教教
义十分吻合, 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
中, “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
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
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 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
善事, 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
的施舍, 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 灵魂和
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 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
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 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 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
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 让它喂鹰, 就是发最
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 从而在此生的
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
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
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
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藏传佛教
2
大昭寺
扩展阅读:
1
中华历史网
2
行走在西藏 http://tibet.jijian91.com
3
藏传佛教简史: http://www.ebud.net/mizong/mizong_20070117_1.html
4
佛教天地:http://www.ebud.net/
5
佛教图书馆:http://www.ebud.net/book/index_sk.asp
6
佛教论坛:http://www.ebud.cn/buddbbs/main.asp
7
http://www.3etour.com/article/article_show.asp?id=10
8
http://www.aroundcn.com/line/line_tibet/152729705.html
9
http://www.plbbzs.com http://www.beauty-baby.com http://beauty-baby.com
10
http://www.beauty-baby.com.cn http://magic-u.cn http://plbbzs.com
11
法义大师官方网站:www.etodu.com/fayi
12
中华陶金牌貔貅:www.etodu.com/pixiu
开放分类:
佛教,宗教,西藏,中华陶,法义大师
我来完善 “藏传佛教”相关词条:
毛主义热贡耆那教东巴教汉传佛教唐蕃古道格鲁派景教苯教热贡艺术宁玛派小乘佛教婆
罗门教
a*****y
发帖数: 33185
2
藏傳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藏传佛教
藏傳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贬义),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
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藏傳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修习上先
顯教传授后密教传授。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
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
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大师来
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
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
,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
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
局面。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
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维基主题:佛教
目录 [隐藏]
1 詞語釋義
2 起源
2.1 前弘期
2.2 後弘期
3 传播
4 教理与修行
4.1 显宗
4.2 密宗
5 教派
6 经典
7 人物
8 僧侣制度
8.1 礼仪
8.2 法器
8.3 法乐
8.4 法舞
8.5 节日及庆典
8.5.1 法会节庆
8.5.2 民间节日
9 艺术文化
10 相关内容
11 註釋
12 外部連結
[编辑]詞語釋義
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最初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兩支。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
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
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北傳佛
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其經典多為梵文
、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
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按教理劃分,南傳佛教即是上座部
佛教,而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
"喇嘛教"一词是汉语民间对藏傳佛教的简称。尽管该词在汉语中一般被认为并没有贬义
色彩,但在藏语和英语(lamaism)中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1]
[编辑]起源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
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编辑]前弘期
参见:松贊干布、赤祖德赞、顿渐之争及朗达玛
西藏的佛教開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藏王拉托托日年赞的时期开始在西藏出现佛教三宝
所依和供奉。藏傳佛教则開始於西元7世紀中葉。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
泊爾毗俱底公主(布裏庫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中国唐朝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
(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十二歲等身釋迦
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同时也从尼泊尔和迦湿弥罗等国引进诸
多经书,佛像和佛塔[2],在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
了佛教,并为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分建小昭寺,为毗俱底公主攜帶的八歲等身釋尊佛像
建立大昭寺。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
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8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
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青年剃度出家(此
即著名的「七覺士」),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後嫻曉三
藏典籍的大法師寂護大師返印,敦請精通密咒的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蓮花生大士來
到吐蕃之後,示現多種神通,在折服原來盛行的本地原始宗教苯教同时,也兼吸苯教的
一些内容,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
蓮花生大師的偉大行徑使得後世的藏密諸派皆對他尊崇備至。此外,赤松德贊為了奠定
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蕃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
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經,亦將佛教推向吐蕃宗教
中的最高位。據現存的登嘎爾目錄(布敦認為是赤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
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蓮華生大
師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他吸取了許多西藏傳有的傳統與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
中,使得佛教信仰得與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獨特的藏傳佛教風格。
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Mahayana),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
āyāna Hva-san)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称“顿渐之争”。大乘和尚所倡
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
。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
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
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但最
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3][4];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5]。因
為西藏王室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
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6]。
841年,吐蕃赤祖德赞在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其兄朗达玛被拥戴即
赞普位后,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史称“佛苯之争”。到了開成、會昌年間,贊普
達磨大肆摧毀佛教。在這個時期,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殺害,這使得
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838~978)
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编辑]後弘期
在9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朗達瑪滅佛,曾有一段時間(公元842-
978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
,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
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
的經典,稱新譯。西藏史上稱朗達瑪滅法之前為前弘期,之後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
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
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突厥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
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
11世紀時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
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藏族比丘仁欽桑波(寶賢)等翻譯了很多的經論。
接著,至中統元年(西元1260年),元世祖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
領吐蕃。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吐蕃的政治與宗教領袖。雖然往後由於元朝的衰敗,
薩迦的政治勢力也逐次漸縮,但至現今,薩迦王室在藏人的心目中仍有皇族的象徵。
到了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明成祖冊封噶舉派「噶瑪噶舉」第五世法王德行謝巴為
「大寶法王」。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
噶舉」歷代法王所專用。藏傳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時代,俺答汗與索南嘉措
在青海仰華寺見面殿下在蒙古傳播的種子,蒙古源流說,俺答汗的從孫切盡皇台吉是第
一位信仰藏傳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紀中幾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7] 此時新
起的格魯派在宗咯巴的領導之下,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順治九年(西元
1652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善自在佛統領天下釋教」。[8]
印度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
』,『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近六千部中絕大多
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保存在
藏文大藏經裏,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
[编辑]传播
藏傳佛教在元朝時傳入中國。在忽必烈時期,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获得了元朝朝廷
相当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
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
今天藏傳佛教已经是青藏高原,内蒙古,尼泊爾,不丹,蒙古,卡爾梅克(在西北部的
里海沿岸),西伯利亞(俄羅斯中部,特別是布里亞特共和國和赤塔州)和俄羅斯遠東
地區(集中在圖瓦)最重要的宗教。印度錫金和拉達克地區这些以前的獨立地区,民众
也以信仰藏傳佛教为主。[9]在西藏政府流亡之後,藏傳佛教更是传遍西方和世界各地
。现在在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都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寺庙或学习研修中心。
[编辑]教理与修行
教理上藏傳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修习上先顯教传授后密教传授,因此藏传佛教是显密并
重,显密双修。
[编辑]显宗
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
有很深遠的影響。
[编辑]密宗
参见:密宗、松赞干布及莲花生
在中国西藏的密宗通称“藏密”。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
典。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其后
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
许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但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
打击。
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
续、注释及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
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
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
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其弟子续其法灯,弘
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此外,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
。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
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
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无上瑜伽部又分
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
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各尊均有自已大量的“本续”、“疏释”和“仪轨”。藏密
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西藏密宗一般被視為大乘佛教支派,因為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
徵,印順法師稱此為「秘密大乘」。但部分人士認為西藏密宗是印度佛教晚期衰落後逐
漸被印度神教融合才產生,所以有許多儀軌與咒術,與印度教相似,因此有學者認為其
實這是印度神教復興,而少數人認為西藏密宗為左道密教。
西藏密宗「無上瑜伽密」認為眾生所有淫、怒、痴等情緒,若運用得當,都可被証悟者
運用以教導眾生,成為達到真實的「方便法門」,「無上瑜伽密續」中詳述男女雙修/
雙運/雙身法,重點是認識欲:貪、嗔、癡的本質,主張在欲望當中能脫離欲樂,才是真
了脫生死,《楞嚴經》裡說:「裸體相呈,味同嚼蠟」。雙身法是表法,並不是在欲念
或實際的男女行為中修持。經續裡說,修行人閉上眼睛時,樹上的果子會落下來;睜開
時,果子又會重長上去,具備這樣的定力時才可以雙修。這種修法具有高難度和危險性
,出家人依戒律不可以修男女雙修/雙運/雙身法,在家人很少能真正接受到並且修雙運
,在台灣有多宗騙子假借密宗之名騙財騙色的事件。[10]「無上瑜伽密續」視男女雙修
法為無上密法之一,但也被一些佛教徒視為左道或性力派[11]。
[编辑]教派
藏传佛教派别,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格魯派
、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在中文中,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
为「黄派」、「花派」、「红派」及「白派」。
宁玛派 (又名红教或古宗派)
噶举派 (又名白教)
萨迦派 (又名花教,除了薩迦本派之外,尚有哦巴、茶巴、種巴三支派)
觉囊派
噶当派 (又名绿教)
格鲁派 (又名黄教、新噶当派或新绿教)
希解派
觉宇派
廓扎派
夏鲁派
一般称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称,是一种佛法未传入西藏以前的本土信仰,与
佛教毫无关系。苯教是一种祭祀大地山河的泛灵信仰,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
词及教义,在佛法传入西藏之后,苯术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川北一带有不少的信徒
及法师。
[编辑]经典
藏傳佛教分顯教、密宗二者。其中顯教有五大論必讀:《現觀莊嚴論》、《律經》、《
俱舍論》、《入中論》、《釋量論》。 藏傳佛教中密教部分以空行法教中: 《桑給契
吉密續》為第一。另外,《金刚界曼陀罗等密教要点》、《集密幻变修部八教经论》、
《集密意经》、《菩提道灯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都是藏传
佛教经典。
[编辑]人物
松贊干布
寂護
蓮花生
馬爾巴
八思巴
宗喀巴
[编辑]僧侣制度
[编辑]礼仪
献哈达
谒见礼仪
礼佛
大诵经仪典
降神仪规
密宗祭坛
火坛仪式
祭祀礼仪
军旅礼仪
灌顶传法仪规
活佛坐床礼仪
活佛受戒典礼
[编辑]法器
北京雍和宫的转经轮[12]
礼敬法器
称赞法器
供养用法器
持验法器
护摩法器
祈祷法器
[编辑]法乐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打击乐器
[编辑]法舞
法舞,藏语称钦木。指舞者带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直接演示佛
教教义的舞蹈。
[编辑]节日及庆典
主条目:藏族节日
[编辑]法会节庆
锡金隆德寺的佛事活动
默郎木祈愿大法会
宗喀巴圆寂忌辰
默郎木小会
腊月布拉达跳神大会
酥油灯会
[编辑]民间节日
雪顿节时罗布林卡的藏戏
西藏民间传统节日充满佛教内容或带有佛教色彩,故与佛教本身节日无从严格区别。各
地各派的节日活动也不一致。一般说来,纪念佛诞为藏历四月上弦七日,和汉地相近。
拉萨每年正月举行祈愿法会长达一月余。六月底七月初举行的雪顿节,系由夏安居衍变
而来。七月底举行望果节为庆祝丰收。青海塔尔寺于每年正月十五灯节展出酥油花,正
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祈愿大法会,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四月法会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
、成道与涅槃。六月初三至初八举行纪念释迦牟尼三转法轮大法会,九月二十日至二十
六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降凡大法会。
雪顿节
望果节
沐浴节
香浪节
插箭节
浴佛节
赏花节
采花节
[编辑]艺术文化
参见:佛教艺术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
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入,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
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
随处可见。西藏文字虽仿梵文字母制造,但书法汲取汉字的正、行、草三体并行的方式
,尤以草体迅捷酣畅,别具一格。西藏医学以《四部续》集其大成,其中医药理论及医
疗技术明显地综合会通了汉、印、藏的医学成果,并吸收当时西域、中亚的医术,形成
独具特色的“藏医”;以后传入蒙古,又发展而成“蒙医”。后弘期之初,北宋已完成
统一大业,而西藏统一的地方政权已经解体。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唃斯罗遣使入
贡,宋朝以对藩属之礼给予厚赐。元、明、清三代藏族与内地关系更加密切,政治、经
济日益融合为一体。故此期藏传佛教虽以全盘接受当时印度流行之无上瑜伽部密宗为主
,但文化上受汉文化之影响更大。寺院等建筑,大多采取汉地宫殿形式而又有所发展,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备极精巧。如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甘丹寺、哲蚌寺、
色拉寺和青海塔尔寺等为古代伟大建筑中的杰作。尤其因为密宗注重像设,因而使藏传
佛教发展了雕塑、绘画的技巧。藏地各种佛教造像,无论雕、镂、塑、铸都能注重体型
比例,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型造像如扎什伦布寺大弥勒铜像高26米,北京雍和宫旃
檀木雕大弥勒像高18米,造型生动庄严,工艺巧妙精湛,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西藏各
种刻版佛经,雕印工艺也很精美,尤以各种御赐及藏地金字藏经写工之精妙,装潢之瑰
丽,为民族文化之奇珍。至于彩绘画像更以布局设色见长,纤细入微,形成特殊的艺术
风格。另外,藏族使用的历法,以无上瑜伽部时轮金刚经所传历法为主,参用汉地传入
的历法,从1027年(丁卯)开始,每60年为一“饶琼”,用干支纪年与汉地农历同。
繪畫
唐卡
壁畫
雕塑
金銅佛像
泥塑
擦擦
油塑
瑪尼石刻
石雕
木雕
夾紵像
其它藝術
面具
印經板
[编辑]相关内容
佛教
佛教宗派
佛教历史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南传佛教
[编辑]註釋
^ Conze, Edward. A Short History of Buddhism. 2nd. Oneworld. 1993. ISBN
1851680667.
^ Liting Xu, Xiyuan Zhao, Xifan Wen. 中华五千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14 (简体中文).
^ 巴·赛囊《巴协》;布顿仁钦珠的《布顿佛教史》以及《贤者喜宴》。吐蕃时期的藏
文史料(包括金石铭文)几乎不见这次印汉僧诤事件,上述的藏文佛教史料都写于后弘
期以后,关于赤松德赞时期印汉僧诤事件,他们主要依据吐蕃时期在卫藏传教的印度高
僧莲花戒(kamala-sila)所著《修习次第》中的记述。莲花戒是与汉僧摩诃衍辩论的印
度中观派僧人,在《修习次第》记述了这次僧诤事件及印度佛教的胜利。参照(法)戴
密微著《吐蕃僧诤记》,耿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5-21页。
^ (法)今枝由郎《有关吐蕃僧诤会的藏文文书》,一民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第二辑,第82页
^ 《布頓佛教史》:「其後蓮花戒法師到來。國王坐在中間,大乘和尚在其右,而蓮花
戒在其左邊。漸派的徒眾環列,藉以形成蓮花戒的侍從。國王將花環給與兩位首領後,
說道:『你們兩位主持爭論。失敗者一定要向勝利者獻花環,且不許居留此地!』」後
摩訶衍和尚被判定失敗,他的一群弟子包括柯麻麻Co-ma-ma覺得深受羞辱,「據傳說他
們以巨石撞擊其身,遂死」。參見巴宙《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02/chbj0202.htm#nt123
^ 藏族禅师用藏文直接撰写的禅宗写卷,明确反映出吐蕃特有的禅宗法脉,如《大乘无
分别修习义》、《大瑜伽修习义》、《唯一无想义》等等。参照(日)冲木克己《敦煌
出土的藏文禅宗文献的内容》,李德龙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8辑,西藏人民出
版社1992年,第219页。
^ 佛教教育基金會,http://www.budaedu.org.tw/budaedu/buda1_24.php
^ 中華民國薩迦諾爾旺遍德林佛學會
^ Statement by H.H. Penor Rinpoche Regarding the Recognition of Steven
Seagal as a Reincarnation of the Treasure Revealer Chungdrag Dorje of
Palyul
Monastery
^ 關於密宗雙修的問題~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1]
^ 蕭平實所創立新興宗教對於藏傳佛教密法反面看法,狂密與真密
^ 《无上如意宝续》:“转六字大明咒经轮的人,将得诸师加持和本尊赐予证悟,得诸
佛菩萨忆念,及得护法的护佑而离诸障难。”
[编辑]外部連結
藏傳佛教直貢噶舉 中文官方網站
寶吉祥佛法中心
格鲁教法集成
薩迦法王暨薩迦學院官方中文網站
宗薩佛學院官方中文站 ─ 正法源學佛會
喇嘛網
白教噶舉派噶瑪巴大寶法王
紅教寧瑪噶陀巴
佛教大學
藏傳佛教
敦督多傑佛學會
《与西藏有缘》 林聪
噶瑪噶舉網絡世界
《直貢渡筏》僧格顛增(阿里)仁波切
卡廬網 介紹藏傳佛教藝術
卡廬書店 藏傳佛教藝術專門書店
強巴林 日本的西藏佛教寺院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藏传佛教
: 百科名片
: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本名喇嘛教,因民族政策而更名为“藏传佛教”。旧时中
: 原人士认为:“喇嘛教”实施政教合一(协助奴隶主统治奴隶)、提倡“即身成佛”、
: 鼓励个人崇拜、允许“男女双修”,其教义与佛教正宗背道而驰,西藏的佛经,也搀杂
: 了某些“政治成分”,不是真正的原著,因此“喇嘛教”绝非佛教分支,而是披着佛教
: 外衣的西藏原始宗教,所谓喇嘛则类似于巫师。这一观点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受到了西
: 藏同胞的排斥、否认,此后,主流社会开始将“喇嘛教”改称为“藏传佛教”。
: 目录
: 概况

S**U
发帖数: 7025
3
印度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
『因明』- 法称《集量论》
『戒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有部新律)
『俱舍』- 世亲论师《俱舍论》
『中观』- 月称论师《入中论》,汉传无。
『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注解般若经,汉传无。
五大部是格鲁派考「格西」的内容。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藏传佛教简介——噶举派藏密的特点及思想精髓——索达吉堪布陕西师范大学演讲
汉地藏传佛教黄教清净法流将修建新寺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ZZ
一本了解当代藏传佛教大师的好书!!索达吉堪布:北大演讲(宗教文化研究院)信仰与人生
Re: To arhat--藏传佛教不仅仅是密教索达吉堪布:复旦大学演讲与问答
有谁知道禅修为啥要过午不食呀?索达吉堪布 中国人民大学演讲--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藏传佛教简介——格鲁派朱清时院士对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
《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18)(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浅谈佛教无常观——索达吉堪布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藏密问答录》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对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误解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教话题: 藏传佛教话题: 活佛话题: 寺院话题: 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