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相关主题
身体[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如何见五蕴无常?今天的一点小小感悟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 什么样的心是出离心。。???惨, 双盘无能
谛观入门必读-马哈西禅法回MIKE并致大家 -关于内观/四念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waichi竟然说熟睡无梦没有五蕴
心經講義 ZT (转载)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合集]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有不存在的笑话(三)
印度教的不二论杂阿含经卷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二论话题: 佛教话题: 谛观话题: 观照话题: 五蕴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m
发帖数: 1825
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指最内层的‘我Atman’与‘梵Brahman’并无本质上的分别,而‘梵’又称作神
圣的真实、或世界的本体。从最高实现的观点来看只有两点:一、只有一个最终的真实
存在,那就是‘梵’与‘我’的合一;二、心灵修养的目标是要知道人自身的‘真我’
是永恒的真实,那就是实在、意识与极乐。
由于所有佛教派系均抗拒 ‘我’的观念,故此无人可以接受吠檀多派的不二论。从上
座部佛教传统的角度看,任何寻求自我的举动,无论是‘常我’或是一个‘绝对的我、
普遍的我’,将会被视为是一种错觉而被消除,或被视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产生
于没有适当地了解具体经验的本性。
根据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这
三种烙印(基本特性)。任何有关此类瞬息万变、依赖因缘的五蕴现象所假设出来的‘
我’,都会被视为‘身见’,此‘身见’正是系缚众生于生死轮回中的最根本的‘结’
。佛教认为,获得解脱不能通过实现一个‘真我’或‘绝对的我’,而是通过消除对五
蕴有关的最微细的自我意识,消除所有制造‘我’、‘我所’等想法、潜在的‘我慢’
倾向等。
大乘各派虽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声称:生死轮回与涅槃、
污染与清净、烦恼与智慧、迷与悟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分别的。但从上座部佛教
的角度来看,这是荒诞不经的。对大乘来说,实现佛教修道所要达至的觉悟,正是要唤
醒此不二论的观点。大乘否决传统的、对立的二元论,因为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
由于缺乏任何内在的实质或本质,因此在共性之‘空’中,所有主流佛教所安立之各式
各样明显相反的现象终于不谋而合:“诸法(现象)皆有一性,那就是‘空性’或 ‘
无性’。”
在巴利文的藏经中,并无发现佛陀的教导有赞成过任何形式的不二论。我想补充一点:
也没有发现不二论的观点被含藏于佛语之中。同时,我亦不认为,有巴利文的经典提出
过二元论,安立一个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假设,供给知识分子们去认同。我认为佛陀的教
导特色,本质上是务实的,不是思辩的。
虽然如此,我想进一步说明,这种务实主义也非全无哲学根据,而是以佛陀所觉悟到的
、洞悉到的诸法实相为根据。相对于不二论系统,佛陀不是要发现隐藏于世间经验背后
或下面的一个统一原则,相反地,它采用具体的现实生活经验,以当中混乱一片的差异
与紧张为它的出发点与框架,从中试图诊断出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
因此,佛教修道的指导原则不是最终的统一,而是灭绝苦痛,俾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
困境。
当我们如实地审查当下的经验时,我们会发现,它贯穿着许多极为重要的二元性,对灵
修的追求上有深刻的含义。佛陀在巴利文经藏中教导我们,坚定不移地专注着这些相对
现象,并且确认它们,才是忠实地寻找解脱智慧所必须的。正是这些对立的善与恶、苦
与乐、智与痴的存在,使追求觉悟与解脱成为那么一个极其重要的关注。
有为(受条件限制的)与无为(不受条件限制的)站在众多的对立面上:生死轮回是指
不断的出生与死亡,在那里,一切皆是无常的,变易的,令人苦恼的;而作为最终解脱
的涅槃状态是不生、不老与不死。在早期的文献里,虽然涅槃含有最终真实的意义,而
非仅是一种道德或心理状态,但没有些微暗示过,此真实在某深层次中,与它示现的对
立面 ——生死轮回有着形而上学的不可分辨性。
与此相反,佛陀一再地教导,生死轮回是受贪嗔痴影响的痛苦境界,在轮回中,我们累
积起来的眼泪远远超过所有的海洋;而涅槃是不可逆转之生死轮回的解脱,要实现就必
须完全消除贪嗔痴与舍弃一切有为的存在。因此,上座部以轮回与涅槃的对立为全面追
求解脱的出发点,更有甚者,它把这种对立作为达至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那正是超越
轮回与实现解脱的涅槃。
上座部与大乘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大乘仅把轮回与涅槃的对立,视为专为钝根众生而
设的初步教导,最终要由较高层次的实现不二论所替代;但上座部佛教并不同意,因为
从巴利文的藏经来看,即使是佛陀与阿罗汉,他们的苦与苦的止息、轮回与涅槃等,仍
然是不同的。
追求灵修的人士仍在探索不同的玄思传统,他们普遍认为,最高的灵修教导必须安立一
种形而上学的玄奥的统一,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觉悟的哲学基础。若以此假设为公
理,他们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巴利文经藏的佛教,与伴之而来坚持对二元对立面
作严肃的评估,是有缺陷的与暂时性的,有需要通过实现不二论来完成始得。对倾向此
想的人士,以终极的统一来消除二元的对立面,自然觉得更为深刻与完整了。
然而,这种假设正是‘我想’挑战的。‘我想’宣称:参照佛陀的原本教义,那种深刻
与完整不必以差别的代价来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间反思,已能表露无遗的那些二元的对
立面与其多样性,就足可达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我想补充一点,此种坚持确认真
正的二元对立面的教导,最终会比较令人满意。它比较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尽管它拒绝
内心的渴望全面统一,它需要考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
于现实。
我之所以认为保存在上座部传统里的佛教,远远超过任何解决人类心灵困境的企图,是
在于它的坚持现实而非坚持统一。佛法不是指导我们走向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在那里
日常的紧张与压力可消融于形而上学的统一,或莫测高深的‘空’性之中。相反地,佛
法指导我们面向现实作为最终的理解领域,以及如实地面对事物本身。
首先,佛法为我们指出苦、集(苦因)、灭、道等四圣谛,作为如实的解脱宣言。佛陀
宣称,这四个真理,是崇高的真理(圣谛),而导致它们的崇高,正因为它们是现实的
、不离正道的与不变的。就因为不能如实地面对这些圣谛,我们便在生死轮回中流浪了
这么久,也只有通达这些如实的真理,才能令人达致真正完美的灵修境界:一切苦恼的
止息。
继续下来,我打算讨论佛教中的圣法与不二论思想间的三个主要不同领域,这三个领域
即佛教中之三学:戒、定、慧。有关戒律(美德)方面,两者的分别并非立即可见,因
为两者在开始修习时,一般都会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它们的分别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后
期,即在进阶时对戒律的功用有不同的评估方式。
对于那些不二论系统,所有二元的对立面最终都会在实现不二、绝对、或本体时被超越
,由于绝对包含并超越了所有的多样性,实现了它的人士即可泯灭‘好’与‘坏’、‘
善’与‘恶’等之间的区别。不二论者认为,二元对立面的区别只适用于世俗谛的水平
,并不适用于已达终极实现的水平,它们只对学员而非对熟练的行家有约束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历史形态(特别是在印度教与佛教的密宗)中找到如下的不二
论哲学特色:已觉悟的圣者行为是不受道德所规范的。圣者已超越所有世俗谛的‘好’
与‘坏’的区别,他的行为自发于对终极的直觉,因此不再受道德规条所限,那些道德
规条只对那些向着光明挣扎的人士有效而已,他的行为是一股难以捉摸的、难以理解的
流动,从所谓“疯癫智慧”中流出。
对于佛教圣法来说,道德与不道德的两种行为区别,是鲜明和清晰的,就算修道至最高
境界,这种区别依然会存在,就如南传佛教《中部》第114经所言:“身体的行为有两
部分:应修习部分与不应修习部分,两者是明显不同的。”佛教之完美圣者阿罗汉的行
为,无论在精神上或字面上说,必然已体现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对他而言,奉持字面上
的戒律是自发与自然的。佛陀说过,解脱者能依戒律生活,于微细的犯戒中看到危险,
他不会故意违反道德戒律,也不会受到贪嗔痴或恐惧所驱使,而去胡作非为。
在禅修或禅定上,我们又再发现不二论系统与圣法之间在外貌上的一个惊人差异。对于
不二论系统来说,由于任何区别最终皆非真实,禅修目标当然就不会着重消除内心的烦
恼与培养良善的心态了。这些不二论系统会说:烦恼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内在的实质,
甚至说成是‘绝对统一’的不同示现,因此,进行任何消除烦恼的实践,都是徒劳无功
的,就像逃避一只虚幻的恶魔,设法消除烦恼只会加强二元对立面的幻象而已。在不二
论者心中波动着的禅修主题宣称:“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烦恼与超越的智慧在本质
上是一样的;只有用激情才能消除激情。”
在圣法之中,禅修实践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一种清净心灵的过程来展开的。此过程从
认知不善念的危险开始,这些不善念是我们的真正污染物,是我们需要降伏与消除的。
培育对治它们的善念,才能彻底销毁这些污染性烦恼,达致完善的境界。整个过程皆需
要明辨心念的善与恶、黑与白等质量,以及依赖努力和勤奋,就如《中部》第2经所言
:“修行者不可容忍任何一个出现的不善念,要抛弃它,驱散它,取消它,废弃它。”
又如《相应部》第46:40经所言:障碍是“盲目的原因,无明的原因,会破坏智慧,不
利于涅槃。”禅修实践可排除内心的污垢,为销毁诸漏(烦恼)作出最好的准备。
最后,在智慧的领域上,圣法与不二论系统又再各走极端。在不二论的系统里,智慧的
任务是要突破多元化的外表,以发现他们的统一真实基础。有分别和多样性的具体现象
,只不过是外表的状况而已,真正的实在是一个‘实在的绝对’,譬如大我、梵我、神
性等。或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零,譬如空性、空的心性等。对这些不二论系统来说,只
有达致根本的统一,即一切对立泯灭无余、一切分别烟消云散,解脱才会降临。
而在圣法之中,智慧的目的是要如实地了知事物真相。因此,要如实地了知事物真相,
智慧必须精确地尊重事物的特殊性。智慧不会干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存在,相反,它只
会揭示诸法(各种现象)的共同特性,希望深入洞悉它们的性质与结构。它不是向着认
同无所不包的一切方向移动,而是向着远离一切、脱离一切、放开一切的方向前进。智
慧的培育,完全没有藉着把具体现象贬为外表来损害它们,也没有视它们为本体的开放
窗口。相反,它审查与辨识,以了解事物的真相,如佛经所言:“什么是如实的了知?
修行者会了知:那是色,那是色的生起与消失;那是受…想…行…识,识的生起与消失
。当一位修行者看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时,他就会远离痛苦,这便是清净
之道。”
灵修系统往往会受其喜爱的比喻与陈述的教义所影响。不二论系统有两个突出的比喻:
一个是虚空,它包含一切,也同时渗透一切,但其本身却全无实体。另一个是海洋,在
众多变幻莫测的波浪下面,海洋仍能保持其自身的特性。而圣法中所用的比喻则甚为多
种多样,虽然如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敏锐的洞察力——它是一种对所
有可见物的清楚而精确的全景视觉,洞察到每一事物。
正如南传《中部》第39 经所言:“那好像在深山中的一个清澈、宁静的湖边站着,一
个有良好视力的人会看到贝壳、砂砾、卵石,也会看到浅滩里的鱼游来游去和休息。他
可能会想:‘这里有一个湖,它清澈、宁静,这里还有贝壳、砂砾、卵石,在这些浅滩
中有些鱼在游来游去和休息。’一位比丘也会如实地理解到:‘这是苦,这是集,这是
苦灭,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当他如是知,如是见时,他的心便从烦恼中得到解脱,随
着解脱,他知道自已经得到解脱。” ——菩提尊者开示于2010年6月
注:根据维基百科,不二论是印度哲学中吠陀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属唯心主义思想。
Advaita,字面解为非二元,是一种一元思想体系。Advaita主要指自我和完整(即梵)
同一。第一个有系统整理不二论的哲学家是商羯罗。商羯罗将吠陀文献及乔荼波陀所倡
导的不二论理念整理出来。与部分奥义书导师及乔荼波陀一脉相承,商羯罗将不二论的
理念(非二元的现实)详细地加以说明。以下的箴言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梵是唯一真
理,世界是幻象,梵与自我终究是没有分别的。梵是唯一的、是全部、是唯一的真实。
除此以外,包括宇宙、物质都是虚假的。物质世界只是梵转化成的幻象。梵没有性质、
没有形状,是自有、绝对及不灭。
J******s
发帖数: 7538
2
这个说的极好!
mark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z*****n
发帖数: 633
3
同样一把刀,可以杀人,也可以活人,比如做手术。
同样一碗药,有人喝了,病好了,另外一人喝了,没事也病了
很简单吧
a***n
发帖数: 1993
4
那是色,那是色的生起与消失。
这还不是如实知见。因为人对色的认识要借助对其它法的认识,要通过认识色和其它法
的关系来认识,对其它法的认识也要借助对色的认识。抛开其它法,不会对色产生认识
。而色就是对色的认识,对其它法的认识就是色的缘。如实知见是忘掉其它法去认识色
,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对色的认识。所以说实相是无相的。万法都是互为因缘,紧密相联
,形影不离。万法的缘起性决定了他们的差别性,万法也以缘起的方式存在,离缘无自
体,所以他们都是空的。缘起性就是他们本质的共性。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r****r
发帖数: 755
5
建议读一读 马哈希法师的 内观基础

http://www.neiguanonline.com/onlineread/neiguan_jichu.html#a11
十一、即刻观照
假如你无法观照所生起的现象,就不会知道它们无常、苦、无我的自然实相,因
此,你可能会再经验它们,而再度烦恼。这是潜在的烦恼。因为它们从对象中生起,
我们称之为“对象潜伏”。人们执着于什么?为何执着?因为见过所以他们执着于曾
见过的事物或人。如果当它们生起时无法观照,执着即生起。污染潜伏在我们所见、
听、尝等的一切之中。
假如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消失,所听的声音消失。它们当下就消失。
一旦你看到它们的实相,就无从贪爱、憎恨、执着。没有执着的对象,就没有执着、
没有执取。
你要马上观照,接触对象的当下就要观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赊帐买东西,但你
无法赊欠观照。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根据经文,当眼根看见的过
程刚结束而随之的尚未开始时,你就要开始观照。当你看到一个对象,其过程如下:
起初你看到对象这是看的过程。接着你回想所见的对象,这是省察过程。接着你把所
见的聚集起来并见到形状或物质,这是聚集形状过程。最后,你知悉对象被赋予的名
称概念,这是取名过程。对未见过的对象,你不知名称,所以取名过程不会发生。这
四项中,当第一项或看的过程发生时,你见到它生起时的形状实相。当第二项或省察
过程发生时,你回顾过去所见到类似的形状。这两个过程都专注在所见对象的实相─
─尚未注意到观念。这两个过程的不同在于一个注意到现在的形相,另一个则注意过
去的形相。第三过程形成观念。第四个过程时形成名称的观念。接着的过程则产生各
种观念。没有修习内观的人都会有以上的过程。
看的过程总共有十四个念头。如不看、不听、不想,意识没有生起时,生命的势
能继续着。这与再生的意识相同。这是当你正睡觉时继续运作的意识。当可见对象或
有关的对象现起,连续生命潜势被阻,眼识等生起。当连续的生命停顿时,一个念头
生起,并使意识注意进入眼界内的对象。当这个念头消失,眼识生起。当眼识再度消
失,接受意识生起。接着出现的是分析意识,判断对象是好或不好。根据你当时对对
象的正确或错误态度,生起七个强烈善或恶的知觉念头。当这七个念头消失,两种有
记忆性的结果生起。当这些停顿,就融入连续的生命中,就像入睡。从注意到记忆之
间共有十四个念头。这些念头构成眼识,这就是看的过程。当一个内观禅修得好的人
,在看的过程之后,所现起的连续生命中,会生起省察“看”的内观识。你应尝试即
刻观照。如能这样做,好像它们刚生起时,你就加以观照。这种观照在经典称之为“
观照当下”。
“当事物生起时,当下加以观照。”《中部》
“省察当下的生灭即是生灭随观智。”(《无碍解道》54页)
这自经典的摘录,清楚的显示我们应观照当前的情况。如你无法观照当前,了知
意识生起而截断连续生命流,这意识生起以省察所刚见到的。念头包括:了知意识 1
个、明觉7个和记录意识2个──共有10个念头。每次你想或沉思,这三种意识和十个
念头发生。但对于行者,它们只呈现为一个念头。这与《无碍解道》和《清净道论》
里有关“坏随观智”的讲解符合,假如你在了知之后能观照,你不可能有观念,并可
能住于实相──所见的目标。但这对初学者并非容易。
假如你甚至在了知阶段都无法观照,你会达到形状过程和取名过程,接着发生执
取。假如你在执取出现后才观照,它们将不会消失。这就是为何我们指示你,在观念
未生起时即刻观照。
听、嗅、尝、触过程也类似。
如果思想在意根出现,而你无法即刻观照,思想后会有随着的过程生起。因此你
即刻观照使它们无法生起。有时,当你观照上升、下降、坐、触,其间会生起思想或
意念。你在它生起时观照,你观照它,它就在那里消灭。有时心将要胡思乱想,你观
照它,它就停止。有些行者说:“它如一个顽皮的小孩,当被喊‘安静’时,行为会
检点。”
因此,如你在看、听、触或知觉时观照,不会有随着的意识生起,而造成执着。
“你只是所见事物的视觉、所听事物的声音、所感觉到的事物的感觉和所觉察的
事物的意念。”
这段《鬘童子经》的摘录显示:“见只是见,闻只是闻,觉只是觉,知只是知。
”记住其涵义,你了解的就只是实相,不会有执着。当事物生起时就加以观照的行者
,见一切生灭,并清楚的知道一切为无常、苦、无我。他自己知道──并非有老师向
他讲解。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是色,那是色的生起与消失。
: 这还不是如实知见。因为人对色的认识要借助对其它法的认识,要通过认识色和其它法
: 的关系来认识,对其它法的认识也要借助对色的认识。抛开其它法,不会对色产生认识
: 。而色就是对色的认识,对其它法的认识就是色的缘。如实知见是忘掉其它法去认识色
: ,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对色的认识。所以说实相是无相的。万法都是互为因缘,紧密相联
: ,形影不离。万法的缘起性决定了他们的差别性,万法也以缘起的方式存在,离缘无自
: 体,所以他们都是空的。缘起性就是他们本质的共性。

a***n
发帖数: 1993
6
假如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消失,所听的声音消失。它们当下就消失。
一旦你看到它们的实相,就无从贪爱、憎恨、执着。没有执着的对象,就没有执着、
没有执取。
你要马上观照,接触对象的当下就要观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赊帐买东西,但你
无法赊欠观照。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根据经文,当眼根看见的过
程刚结束而随之的尚未开始时,你就要开始观照。当你看到一个对象,其过程如下:
起初你看到对象这是看的过程。接着你回想所见的对象,这是省察过程。接着你把所
见的聚集起来并见到形状或物质,这是聚集形状过程。最后,你知悉对象被赋予的名
称概念,这是取名过程。对未见过的对象,你不知名称,所以取名过程不会发生。这
四项中,当第一项或看的过程发生时,你见到它生起时的形状实相。当第二项或省察
过程发生时,你回顾过去所见到类似的形状。这两个过程都专注在所见对象的实相─
─尚未注意到观念。这两个过程的不同在于一个注意到现在的形相,另一个则注意过
去的形相。第三过程形成观念。第四个过程时形成名称的观念。接着的过程则产生各
种观念。没有修习内观的人都会有以上的过程。
a***n
发帖数: 1993
7
所以不仅人空,法也是空的,人法本质是一样的。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假如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消失,所听的声音消失。它们当下就消失。
: 一旦你看到它们的实相,就无从贪爱、憎恨、执着。没有执着的对象,就没有执着、
: 没有执取。
: 你要马上观照,接触对象的当下就要观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赊帐买东西,但你
: 无法赊欠观照。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根据经文,当眼根看见的过
: 程刚结束而随之的尚未开始时,你就要开始观照。当你看到一个对象,其过程如下:
: 起初你看到对象这是看的过程。接着你回想所见的对象,这是省察过程。接着你把所
: 见的聚集起来并见到形状或物质,这是聚集形状过程。最后,你知悉对象被赋予的名
: 称概念,这是取名过程。对未见过的对象,你不知名称,所以取名过程不会发生。这
: 四项中,当第一项或看的过程发生时,你见到它生起时的形状实相。当第二项或省察

a***n
发帖数: 1993
8
假如你甚至在了知阶段都无法观照,你会达到形状过程和取名过程。
J******s
发帖数: 7538
9
『 杂阿含』三四七经说:「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假如你甚至在了知阶段都无法观照,你会达到形状过程和取名过程。
S**U
发帖数: 7025
10
南传佛法的现观对象,刚开始也许是概念,到后来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经验。
你所说的存在、不存在,倒是只能在概念上成立。你的理论跟真实经验没有必然关系,
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修习之后也不可能对四圣谛无疑。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假如你甚至在了知阶段都无法观照,你会达到形状过程和取名过程。
相关主题
心經講義 ZT (转载)[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今天的一点小小感悟
印度教的不二论惨, 双盘无能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a***n
发帖数: 1993
11
什么样的经验是真实经验呢?凡夫的经验就是有我,他们也说那是真实经验。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南传佛法的现观对象,刚开始也许是概念,到后来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经验。
: 你所说的存在、不存在,倒是只能在概念上成立。你的理论跟真实经验没有必然关系,
: 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修习之后也不可能对四圣谛无疑。

S**U
发帖数: 7025
12
真实经验是可以反覆从多方面确认它的特性、它的作用,也经得起理性分析。所谓以现
量、比量成立。
凡夫的概念认为我是常住、独立、主宰,而从经验上可以否定有常住、独立、主宰的特
性,从缘起分析也可以否定有常住、独立、主宰,故不成真实,是倒见。
把概念与真实经验混淆,就不能如实知见。没有如实知见,就不能肯定四圣谛,不得解
脱。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样的经验是真实经验呢?凡夫的经验就是有我,他们也说那是真实经验。
a***n
发帖数: 1993
13
认为五蕴实有就是把概念与真实经验混淆。空性就是现量的经验,从缘起分析也可以否
定五蕴是实。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真实经验是可以反覆从多方面确认它的特性、它的作用,也经得起理性分析。所谓以现
: 量、比量成立。
: 凡夫的概念认为我是常住、独立、主宰,而从经验上可以否定有常住、独立、主宰的特
: 性,从缘起分析也可以否定有常住、独立、主宰,故不成真实,是倒见。
: 把概念与真实经验混淆,就不能如实知见。没有如实知见,就不能肯定四圣谛,不得解
: 脱。

S**U
发帖数: 7025
14
谁说五蕴实有啦?真实并不等于实有,实有法自存、永存,不是缘起的。观察五蕴的特
性生起、消失,怎么会得出五蕴实有的结论?
你如何得到空性现量的经验?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认为五蕴实有就是把概念与真实经验混淆。空性就是现量的经验,从缘起分析也可以否
: 定五蕴是实。

a***n
发帖数: 1993
15
那就不说实有,说真实。反正就是如实知见的实。我是说如果认为五蕴有差别,那还不
是真实。五蕴的认识只是认为强加给真实的幻象。
忘缘即见空性。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谁说五蕴实有啦?真实并不等于实有,实有法自存、永存,不是缘起的。观察五蕴的特
: 性生起、消失,怎么会得出五蕴实有的结论?
: 你如何得到空性现量的经验?

S**U
发帖数: 7025
16
你如何知道不思善不思恶见到的是真实,而五蕴的差别不是真实?
这不都是你概念的预设嘛?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不说实有,说真实。反正就是如实知见的实。我是说如果认为五蕴有差别,那还不
: 是真实。五蕴的认识只是认为强加给真实的幻象。
: 忘缘即见空性。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

a***n
发帖数: 1993
17
你如何知道五蕴生灭是真实,凡夫所见非真实呢?
五蕴和凡夫所见的概念法是同等程度的真实或虚妄。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如何知道不思善不思恶见到的是真实,而五蕴的差别不是真实?
: 这不都是你概念的预设嘛?

J******s
发帖数: 7538
18
法是空的,可是这个空性不是嘴巴说说就可以的,是需要修观去体验的,
不到涅磐那一步,对空的体验都不够彻底。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不仅人空,法也是空的,人法本质是一样的。
J******s
发帖数: 7538
19
忘缘怎么操作?不思善不思恶,你可以做到?做到了就有慧了?
这个贴从头到尾哪里在讲五蕴的差别?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就不说实有,说真实。反正就是如实知见的实。我是说如果认为五蕴有差别,那还不
: 是真实。五蕴的认识只是认为强加给真实的幻象。
: 忘缘即见空性。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

J******s
发帖数: 7538
20
有为法的生灭不是真实,那佛经说的那些圣言量都不算了,你是在学佛吗?
一般的凡夫可以看见五蕴生灭吗?
南传十六观智,到生灭随观智才进道智。
你一味否定,如何修止观?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如何知道五蕴生灭是真实,凡夫所见非真实呢?
: 五蕴和凡夫所见的概念法是同等程度的真实或虚妄。

相关主题
回MIKE并致大家 -关于内观/四念处[合集]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有不存在的笑话(三)
waichi竟然说熟睡无梦没有五蕴杂阿含经卷一
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五蕴和涅槃-佛法和外道的根本不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S**U
发帖数: 7025
21
mark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为法的生灭不是真实,那佛经说的那些圣言量都不算了,你是在学佛吗?
: 一般的凡夫可以看见五蕴生灭吗?
: 南传十六观智,到生灭随观智才进道智。
: 你一味否定,如何修止观?

a***n
发帖数: 1993
22
忘缘是不操作
如果五蕴没有差别,它们怎么会有不同的名字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忘缘怎么操作?不思善不思恶,你可以做到?做到了就有慧了?
: 这个贴从头到尾哪里在讲五蕴的差别?

a***n
发帖数: 1993
23

佛经中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凡夫看不见五蕴生灭,小乘也看不见五蕴的虚妄。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为法的生灭不是真实,那佛经说的那些圣言量都不算了,你是在学佛吗?
: 一般的凡夫可以看见五蕴生灭吗?
: 南传十六观智,到生灭随观智才进道智。
: 你一味否定,如何修止观?

J******s
发帖数: 7538
24
你这个问题就是最大的joke了。
佛陀在菩提树下显然悟到的不是这个。
你第二行的问题,就是joke里的joke,不好意思,我说话有点尖刻。
我觉得你没理解楼主帖子的意思。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忘缘是不操作
: 如果五蕴没有差别,它们怎么会有不同的名字

J******s
发帖数: 7538
25
真诚建议读一下印顺法师的,先知法住,才知涅磐。
再真诚建议读一下南传十六观智,以及瑜伽师地论的次第。
你的话只能让我觉得你根本不懂为什么要修观。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经中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 凡夫看不见五蕴生灭,小乘也看不见五蕴的虚妄。

S**U
发帖数: 7025
26
没读过杂阿含说五蕴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杂阿含265经
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
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6液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
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4.html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经中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 凡夫看不见五蕴生灭,小乘也看不见五蕴的虚妄。

a***n
发帖数: 1993
27
呵呵,这不就说道大乘的空性上来了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这里说了五蕴
如幻,怎么还能说五蕴是真实呢?
我早就说过,我认同说五蕴是缘起的,互为因缘。正因为这样,五蕴才和人这类概念法
同样虚妄,不真实。既然五蕴不真实,那么原帖说的“修行者了知这是色。。。这是受
。。”当然不是如实知见了。如果这是如实之间,那么凡夫所认为的这是我,我在打字
,我时时刻刻在变化,也是如实知见了。

,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
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
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
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
,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
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
!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没读过杂阿含说五蕴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 杂阿含265经
: 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 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
: 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6液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
: 彼诸行无坚实故。

J******s
发帖数: 7538
28
As for Ultimate Realities (Paramattha Dhamma) the Abhidhamma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1 Consciousness (Citta)—eg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consciousness.
2 Mental States (Cetasika)—eg greed, conceit.
3 Matter (Rupa)—eg the element of rigidity.
4 Nibbana—the unconditioned.
http://www.dhamma.org.cn/books/vipassana_nana.html
无我“五蕴非我”,即五蕴没有我相。 修习到“生灭随观智”的时候,
即观察到身心 没有一个永远存在的“我”或“灵魂”在主控身心(名色)
的现象和变化过程,那正 在观察的“人”不是“我”,是心识(名),
而被观察的目标也不是“我”,是色身;名 色只是自然现象的生灭关系,
名色(身心)全部都是因缘所生的自然变化过程(一组 法衍生另一组法)。
在观察时,如果还有“我”的观念或“我见”存在,那么自然现象 就不会
很清楚,三法印也不会明显。
智慧的进展次第即“十六观智”:身心名色分别智;名色关系缘智;
三法印智(即法住 智);弱的生灭随观智及成熟的生灭随观智;5.
坏灭随观智;……11.(见空性后的)行 舍智;12.随顺智:走到世
间的尽头,开始进入无相、无愿、空解脱门,以涅槃为所缘;
13.种性智:超越凡夫种性,进入圣者种性的智慧;14.四道智:
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 智、阿那含道智、阿罗汉智,圆满三十
七道品,此四道智成就的刹那同时现观四圣谛; 15.果智;16
.返照智(入涅槃前,运用与四褝八定相应的层层慧观,一一
检视与其相应 的三法印)。
三法印的苦、无常、无我是由有止有 观的正念直下观察,到名色法的自然现
象、变化过程,缘起关系和其即生即灭的真实 法,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
体证,能观的心和所观的目标都不是“我”。
内观智慧不是靠想像、思惟出来的,而是要亲身去修行、体验的。如果对无常
、 无我只是思惟、理性上的知道,遇到事情时,往往还有多少执著,多少贪、
嗔、痴; 但如果是亲身修行、体证无常、无我,这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现象
、关系,将自然 而然地直下契入(reflecting)无常、无我,而不执著,不与
贪、嗔、痴相应。
正是因为真正的苦,无常,无我不可能在一般的意识产生模式下获得才需要修
止观的。你倒更便捷,读读佛经,说说五蕴无我就ok了。
你的思想连早期大乘都不是。你回帖基本不是为了交流的,因为你根本对别人的
回帖就是摘取和你脑子里的概念法吻和的加以歪曲延伸。
【 在 atman (一马) 的大作中提到: 】
他没说五蕴是实,说五蕴生灭是真实的。
你认同缘起,不过是圣言量上的。你知道什么时候才可能做到真的无所缘吗?不思善不
思恶,根本就是空谈。
a***n
发帖数: 1993
29

你怎么知道别人只是读读佛经呢?你现在说无常无我是不是只读了佛经说的?
呵呵 你说早期大乘思想是什么?
五蕴存在才能谈得上生灭,生灭是真实,当然五蕴也是真实了。否则为什么不说人的生
灭是真实的?
别人就是空谈,你是真修实证的行了吧。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As for Ultimate Realities (Paramattha Dhamma) the Abhidhamma
: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 1 Consciousness (Citta)—eg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consciousness.
: 2 Mental States (Cetasika)—eg greed, conceit.
: 3 Matter (Rupa)—eg the element of rigidity.
: 4 Nibbana—the unconditioned.
: http://www.dhamma.org.cn/books/vipassana_nana.html
: 无我“五蕴非我”,即五蕴没有我相。 修习到“生灭随观智”的时候,
: 即观察到身心 没有一个永远存在的“我”或“灵魂”在主控身心(名色)
: 的现象和变化过程,那正 在观察的“人”不是“我”,是心识(名),

S**U
发帖数: 7025
30
杂阿含265经就是观五蕴的生灭而知五蕴的无实,而不是成立五蕴的实有。如果连佛说都不肯细心读,学佛学来学去,只怕是随顺习气而已。
初期大乘的般若中观,还是观缘起。哪来不思善、不思恶的修法?那是如来藏思想的修法,本来面目也是佛性的别名。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怎么知道别人只是读读佛经呢?你现在说无常无我是不是只读了佛经说的?
: 呵呵 你说早期大乘思想是什么?
: 五蕴存在才能谈得上生灭,生灭是真实,当然五蕴也是真实了。否则为什么不说人的生
: 灭是真实的?
: 别人就是空谈,你是真修实证的行了吧。

相关主题
所谓的大乘祖师们如何见五蕴无常?
贪爱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出离心, 什么样的心是出离心。。???
身体谛观入门必读-马哈西禅法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a***n
发帖数: 1993
31
大乘行者当然读大乘经典。读了阿含就是细心读了?
265经说五蕴的生灭不多,而是像大乘一样说五蕴如幻。
五蕴的生灭不是真实,五蕴、生灭、无常、非我这些都是假立的名言概念,见五蕴生灭
不是如实知见。

说都不肯细心读,学佛学来学去,只怕是随顺习气而已。
修法,本来面目也是佛性的别名。
你说的初期有多初期?观缘起是那种缘起?十二因缘?
般若中观要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不带着二元对立的眼镜看世界,
无分别。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265经就是观五蕴的生灭而知五蕴的无实,而不是成立五蕴的实有。如果连佛说都不肯细心读,学佛学来学去,只怕是随顺习气而已。
: 初期大乘的般若中观,还是观缘起。哪来不思善、不思恶的修法?那是如来藏思想的修法,本来面目也是佛性的别名。

S**U
发帖数: 7025
32
你既然自称大乘,用瑜伽行派的现量、比量来成立什么是真实吧。藏传辩经是只许用现
量、比量成立的。
真现量与似现量的区别,知道嘛?会不会用?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三法印之二,法印虽然是概念,用来判断见解是否佛法的作用不
应忽视。学佛连三法印都能否认,太牛了。
凡夫有资格否认佛陀圣弟子观无常,无我得解脱?Haha.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大乘行者当然读大乘经典。读了阿含就是细心读了?
: 265经说五蕴的生灭不多,而是像大乘一样说五蕴如幻。
: 五蕴的生灭不是真实,五蕴、生灭、无常、非我这些都是假立的名言概念,见五蕴生灭
: 不是如实知见。
:
: 说都不肯细心读,学佛学来学去,只怕是随顺习气而已。
: 修法,本来面目也是佛性的别名。
: 你说的初期有多初期?观缘起是那种缘起?十二因缘?
: 般若中观要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不带着二元对立的眼镜看世界,
: 无分别。

a***n
发帖数: 1993
33
法门万千,不是要每派都学。龙树知道真现量似现量这些词么?呵呵。无着世亲知道证
自证分么?呵呵
三法印是小乘佛教的,大乘佛教的法印是实相印。实相无相。空中无色。。。无苦集灭
道。
以大乘观点来讲,如果你还停留在以无常生灭为真实的阶段,还没有证法空,当然谈不
上如实知见了。

哈哈 这不是我否认,是大乘祖师否认的。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既然自称大乘,用瑜伽行派的现量、比量来成立什么是真实吧。藏传辩经是只许用现
: 量、比量成立的。
: 真现量与似现量的区别,知道嘛?会不会用?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三法印之二,法印虽然是概念,用来判断见解是否佛法的作用不
: 应忽视。学佛连三法印都能否认,太牛了。
: 凡夫有资格否认佛陀圣弟子观无常,无我得解脱?Haha.

S**U
发帖数: 7025
34
原来你的大乘,是不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四宏誓愿,学一个法门就能成佛,别的都不会?有这种佛?
龙树、无著、世亲也没有主张你的修观方法。
龙树中论说∶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盘
......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凡夫想想实相无相的玄谈,就能现观证悟?龙树可不同意。般若经、龙树还是主张观缘起,只是强调缘起非实有。
你说到具体修观,就只剩如来藏的说法,什么忘缘,本来面目。龙树、无著、世亲可没提出你这种修法。
你一方面主张法空,一方面主张佛性,是思想混乱。这种混乱,只能用不二论来掩饰。
原始佛法中,五蕴是有为法,涅盘是无为法,不混淆世间与出世间。不二论是否认有为法,无为法的区别,你说的法空,不正是不二论?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法门万千,不是要每派都学。龙树知道真现量似现量这些词么?呵呵。无着世亲知道证
: 自证分么?呵呵
: 三法印是小乘佛教的,大乘佛教的法印是实相印。实相无相。空中无色。。。无苦集灭
: 道。
: 以大乘观点来讲,如果你还停留在以无常生灭为真实的阶段,还没有证法空,当然谈不
: 上如实知见了。
:
: 哈哈 这不是我否认,是大乘祖师否认的。

q****n
发帖数: 4574
35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是具体的修行的方法,不是思想体系的本质不同,而是发心的不
同。
小乘,是自我解脱之道,而大乘,有着更大的慈悲救世的精神,如菩萨的大慈大悲大行
。当然不是说小乘之修行者不慈悲帮助别人,而是与大乘行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
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前遇到燃灯古佛,他坚定发愿象佛一样,所以燃灯佛预记他未来世成
佛。释迦牟尼佛此时不是要出家于燃灯佛前,修行解脱成阿罗汉。这就是修行之道的区
别。
法师有云:修行三途:声闻,缘觉,佛乘。这三乘都是圣乘,圣道。南传的,声闻乘为
主,但也有修大乘的。不是贬低声闻,因为它本是圣道。但这道,与佛菩萨乘比,就小
了。如太阳比之银河系,就小了。汉传,修菩萨乘(佛乘)的多,但也不是人人都是这
等高素质。我就深感自己之心不够深广,不够慈悲,连10善业都做不好。但不能因为自
己做得不好,就否认别人,如我国古代现代高僧大德,也做不好。他们的事迹,的确如
太阳一样光照华夏,永驻千秋。我等不能盲暗不见,更不能如疯狗一样,狂犬吠日。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a***n
发帖数: 1993
36
你见过中观派的行者学唯识么?这两家的争论从古到今,有两边同时修学的么?大乘讲
一门深入。
我一再说缘起,从没否定过缘起。万法正因为是缘起的,才是虚妄的,才是不二的。
忘缘就是如来藏的修法?呵呵。知道龙树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么?要论如来藏,这
只是基础。如来藏还要直显心性。
我什么时候说凡夫想想实相无相的玄谈,就能现观证悟?别乱扣帽子行么?我说过要观
心才能懂。
你以为法空和佛性矛盾么?你不懂,就说是思想混乱?如果你还用印顺真常唯心的观点
看如来藏,那永远懂不了。
我就是坚持不二论,从没否认过。

都不会?有这种佛?
缘起,只是强调缘起非实有。
没提出你这种修法。
为法,无为法的区别,你说的法空,不正是不二论?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你的大乘,是不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四宏誓愿,学一个法门就能成佛,别的都不会?有这种佛?
: 龙树、无著、世亲也没有主张你的修观方法。
: 龙树中论说∶
: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盘
: ......
: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 凡夫想想实相无相的玄谈,就能现观证悟?龙树可不同意。般若经、龙树还是主张观缘起,只是强调缘起非实有。
: 你说到具体修观,就只剩如来藏的说法,什么忘缘,本来面目。龙树、无著、世亲可没提出你这种修法。
: 你一方面主张法空,一方面主张佛性,是思想混乱。这种混乱,只能用不二论来掩饰。
: 原始佛法中,五蕴是有为法,涅盘是无为法,不混淆世间与出世间。不二论是否认有为法,无为法的区别,你说的法空,不正是不二论?

J******s
发帖数: 7538
37
简单极了,请给我们讲讲您怎么修心的?心性显现的时候是啥?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见过中观派的行者学唯识么?这两家的争论从古到今,有两边同时修学的么?大乘讲
: 一门深入。
: 我一再说缘起,从没否定过缘起。万法正因为是缘起的,才是虚妄的,才是不二的。
: 忘缘就是如来藏的修法?呵呵。知道龙树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么?要论如来藏,这
: 只是基础。如来藏还要直显心性。
: 我什么时候说凡夫想想实相无相的玄谈,就能现观证悟?别乱扣帽子行么?我说过要观
: 心才能懂。
: 你以为法空和佛性矛盾么?你不懂,就说是思想混乱?如果你还用印顺真常唯心的观点
: 看如来藏,那永远懂不了。
: 我就是坚持不二论,从没否认过。

J******s
发帖数: 7538
38
好啊,非常愿意知道你学的这一门深入的法,是怎么个修法儿。
我们在bbs都是谈而已,谈教理。我说不思善不思恶这种做法是空谈。

名色本身就是概念法,但是名色的生灭是真实法。当然你学的大乘,或者你学了之后自己
消化的大乘不这么说,也没关系。
您直接讲讲您比量直接入空性,现量怎么得证好了,我们学习一下。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见过中观派的行者学唯识么?这两家的争论从古到今,有两边同时修学的么?大乘讲
: 一门深入。
: 我一再说缘起,从没否定过缘起。万法正因为是缘起的,才是虚妄的,才是不二的。
: 忘缘就是如来藏的修法?呵呵。知道龙树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么?要论如来藏,这
: 只是基础。如来藏还要直显心性。
: 我什么时候说凡夫想想实相无相的玄谈,就能现观证悟?别乱扣帽子行么?我说过要观
: 心才能懂。
: 你以为法空和佛性矛盾么?你不懂,就说是思想混乱?如果你还用印顺真常唯心的观点
: 看如来藏,那永远懂不了。
: 我就是坚持不二论,从没否认过。

r**m
发帖数: 1825
39
恰恰相反,修行的方法关系到最终能不能解脱,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其他宗教的发心也不小,FLG还讲真 善 忍 请问为什么我们学佛呢?
此外,现在流行的大乘的来源非常有问题,至少不是那位释迦牟尼佛讲的。

【在 q****n 的大作中提到】
: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是具体的修行的方法,不是思想体系的本质不同,而是发心的不
: 同。
: 小乘,是自我解脱之道,而大乘,有着更大的慈悲救世的精神,如菩萨的大慈大悲大行
: 。当然不是说小乘之修行者不慈悲帮助别人,而是与大乘行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
: 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前遇到燃灯古佛,他坚定发愿象佛一样,所以燃灯佛预记他未来世成
: 佛。释迦牟尼佛此时不是要出家于燃灯佛前,修行解脱成阿罗汉。这就是修行之道的区
: 别。
: 法师有云:修行三途:声闻,缘觉,佛乘。这三乘都是圣乘,圣道。南传的,声闻乘为
: 主,但也有修大乘的。不是贬低声闻,因为它本是圣道。但这道,与佛菩萨乘比,就小
: 了。如太阳比之银河系,就小了。汉传,修菩萨乘(佛乘)的多,但也不是人人都是这

J******s
发帖数: 7538
40

This is absolutely right.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恰恰相反,修行的方法关系到最终能不能解脱,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 其他宗教的发心也不小,FLG还讲真 善 忍 请问为什么我们学佛呢?
: 此外,现在流行的大乘的来源非常有问题,至少不是那位释迦牟尼佛讲的。

相关主题
谛观入门必读-马哈西禅法《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印度教的不二论
心經講義 ZT (转载)[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a***n
发帖数: 1993
41
心性当下就显现,时时显现。
临济说“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
境转,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
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
得他活祖意。……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
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
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
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大德。你且识取
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
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
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
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若约山僧见处,无不
甚深,无不解脱。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
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
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简单极了,请给我们讲讲您怎么修心的?心性显现的时候是啥?
a***n
发帖数: 1993
42

自己
名色本身是概念法了?南传不是说是究竟法么?
大姐您跑题了吧。现在变成讨论我个人的修行问题了?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好啊,非常愿意知道你学的这一门深入的法,是怎么个修法儿。
: 我们在bbs都是谈而已,谈教理。我说不思善不思恶这种做法是空谈。
:
: 名色本身就是概念法,但是名色的生灭是真实法。当然你学的大乘,或者你学了之后自己
: 消化的大乘不这么说,也没关系。
: 您直接讲讲您比量直接入空性,现量怎么得证好了,我们学习一下。

a***n
发帖数: 1993
43
是啊 为什么学佛呢?为什么相信释迦牟尼得解脱了呢?

【在 r**m 的大作中提到】
: 恰恰相反,修行的方法关系到最终能不能解脱,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 其他宗教的发心也不小,FLG还讲真 善 忍 请问为什么我们学佛呢?
: 此外,现在流行的大乘的来源非常有问题,至少不是那位释迦牟尼佛讲的。

J******s
发帖数: 7538
44
To be frank, this is not transparent enough and impossible to practice.
Do u think this indeed has superiority to vipassana in Theravada?
If so, just insist on what u believe to be true, and I hope u can
get the emptiness which you deserve in the end.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心性当下就显现,时时显现。
: 临济说“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
: 境转,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
: 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
: 得他活祖意。……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
: 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
: 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
: 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大德。你且识取
: 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
: 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

a***n
发帖数: 1993
45
当然了,直指心性是上跟利器才适合。在禅宗绝大部分人也要通过平时的参究才能见性
。比如时时征问自己被称为我的是什么,被称为生灭的是什么等等。。。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To be frank, this is not transparent enough and impossible to practice.
: Do u think this indeed has superiority to vipassana in Theravada?
: If so, just insist on what u believe to be true, and I hope u can
: get the emptiness which you deserve in the end.

b**d
发帖数: 7644
46
原始佛法当中也有听了世尊说了法,很快就解脱的。也不是很transparent, 也
impossible to practise.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To be frank, this is not transparent enough and impossible to practice.
: Do u think this indeed has superiority to vipassana in Theravada?
: If so, just insist on what u believe to be true, and I hope u can
: get the emptiness which you deserve in the end.

S**U
发帖数: 7025
47
阿含经不应该只看一经。原始佛法可以依多篇阿含经,整理出很明确的修行方法。这些
工作,部派的论师都作过。
禅宗整理出来的语录,要以明确、有系统来比,跟阿毗达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不过有人喜欢玄妙难以捉摸的东西,就认为高深了。要较真,就耍江湖术士的招术。我
现在也没兴趣回这种人的帖。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始佛法当中也有听了世尊说了法,很快就解脱的。也不是很transparent, 也
: impossible to practise.

b**d
发帖数: 7644
48
禅宗的人不读阿含经的吗? 我一直以为阿含经是根本经典,不管哪一宗的都读的。
我怎么觉得我们俩对禅宗修行方法的了解得很不同呀。 禅宗又不是光参禅的,禅宗打
坐非常厉害的。 我觉得所谓参禅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业障深重的众生意识到自己的
问题(相当于在添柴),第二是prepare the mind到一种ready to focus的状态。 然
后一把火一点,人就证悟了。
不同的修行方法而已。
再打个比方,两个人砍柴。
一个人一边砍,一边磨刀。
一个人先磨刀,后砍柴。
殊途同归。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阿含经不应该只看一经。原始佛法可以依多篇阿含经,整理出很明确的修行方法。这些
: 工作,部派的论师都作过。
: 禅宗整理出来的语录,要以明确、有系统来比,跟阿毗达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 不过有人喜欢玄妙难以捉摸的东西,就认为高深了。要较真,就耍江湖术士的招术。我
: 现在也没兴趣回这种人的帖。

b**d
发帖数: 7644
49
最近越来越有点相信轮回之说了,就是看那个李玉刚唱歌,一个农村男孩子,无缘无故
就对京剧有那么大兴趣,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的花旦转世呀?
S**U
发帖数: 7025
50
汉传佛教读阿含经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大正藏里几乎没有中国人解释阿含经。少数讲阿含经的,都是外国人写的。
汉传佛教没有论师传统,对佛法还是外道的辨别能力,是靠信仰居多,一阿毗达磨、讲因明就晕了。修多罗次第所显,原始佛教的经典谈到法义的时候其实逻辑性很强,大乘经就不一定如此,有的艺术性、信仰性质强。
玄奘在印度立真唯识量,被尊为大乘天,是中国佛教的异数,其他中国人能被称为论师的很难找。中国有些人修行得禅定、有神通玄异,就被崇拜视为圣者。其实外道也有定力神通高超的,印度佛教衰落的时候,佛教也曾被厉害的外道压得抬不起头过。
阿含经说证果的四条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随八正道向涅盘,在中国是很少听到的。即使现在,问十个中国佛教徒,知道这怎么实践的也是少数吧。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禅宗的人不读阿含经的吗? 我一直以为阿含经是根本经典,不管哪一宗的都读的。
: 我怎么觉得我们俩对禅宗修行方法的了解得很不同呀。 禅宗又不是光参禅的,禅宗打
: 坐非常厉害的。 我觉得所谓参禅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业障深重的众生意识到自己的
: 问题(相当于在添柴),第二是prepare the mind到一种ready to focus的状态。 然
: 后一把火一点,人就证悟了。
: 不同的修行方法而已。
: 再打个比方,两个人砍柴。
: 一个人一边砍,一边磨刀。
: 一个人先磨刀,后砍柴。
: 殊途同归。

相关主题
今天的一点小小感悟waichi竟然说熟睡无梦没有五蕴
惨, 双盘无能小乘的缘起法和大乘的万法唯识
回MIKE并致大家 -关于内观/四念处[合集] Anicca (Runsun)说7识子虚乌有不存在的笑话(三)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a***n
发帖数: 1993
51
有的。。。有的。。。有的。。。通篇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天台华严那么多论疏你视而不见。。。即使标榜教外别传的禅宗也有宗镜录。
况且学佛是为了作论师么?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弟子不是一样证道?
因明那个逻辑系统。。值得学么?
中国佛教追求的是现量亲证,不跟你搞逻辑推理那些虚的。
大乘经典里谈法义的不看,就看宗教性强的那一小部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汉传佛教读阿含经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大正藏里几乎没有中国人解释阿含经。少数讲阿含经的,都是外国人写的。
: 汉传佛教没有论师传统,对佛法还是外道的辨别能力,是靠信仰居多,一阿毗达磨、讲因明就晕了。修多罗次第所显,原始佛教的经典谈到法义的时候其实逻辑性很强,大乘经就不一定如此,有的艺术性、信仰性质强。
: 玄奘在印度立真唯识量,被尊为大乘天,是中国佛教的异数,其他中国人能被称为论师的很难找。中国有些人修行得禅定、有神通玄异,就被崇拜视为圣者。其实外道也有定力神通高超的,印度佛教衰落的时候,佛教也曾被厉害的外道压得抬不起头过。
: 阿含经说证果的四条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随八正道向涅盘,在中国是很少听到的。即使现在,问十个中国佛教徒,知道这怎么实践的也是少数吧。

S**U
发帖数: 7025
52
举证?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有的。。。有的。。。有的。。。通篇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天台华严那么多论疏你视而不见。。。即使标榜教外别传的禅宗也有宗镜录。
: 况且学佛是为了作论师么?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弟子不是一样证道?
: 因明那个逻辑系统。。值得学么?
: 中国佛教追求的是现量亲证,不跟你搞逻辑推理那些虚的。
: 大乘经典里谈法义的不看,就看宗教性强的那一小部分?

a***n
发帖数: 1993
53
天台华严那么多论疏你视而不见。。。即使标榜教外别传的禅宗也有宗镜录。
况且学佛是为了作论师么?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弟子不是一样证道?
因明那个逻辑系统。。值得学么?
中国佛教追求的是现量亲证,不跟你搞逻辑推理那些虚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大乘经典里谈法义的不看,就看宗教性强的那一小部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举证?
b**d
发帖数: 7644
54
智者大师写过小止观的吧。我看很多地方和南传的止观很像呀。
你觉得智者大师懂四圣帝吗?
净土宗是可以上阿弥陀佛净土以后再学的,那个我们就不说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举证?
b**d
发帖数: 7644
55
中国人知道具体怎么修行的人少。。。。。其实外国也一样的。。。。。。
你讲的外国是哪个国家?

阿含经的,都是外国人写的。
讲因明就晕了。修多罗次第所显,原始佛教的经典谈到法义的时候其实逻辑性很强,大
乘经就不一定如此,有的艺术性、信仰性质强。
师的很难找。中国有些人修行得禅定、有神通玄异,就被崇拜视为圣者。其实外道也有
定力神通高超的,印度佛教衰落的时候,佛教也曾被厉害的外道压得抬不起头过。
是很少听到的。即使现在,问十个中国佛教徒,知道这怎么实践的也是少数吧。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汉传佛教读阿含经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大正藏里几乎没有中国人解释阿含经。少数讲阿含经的,都是外国人写的。
: 汉传佛教没有论师传统,对佛法还是外道的辨别能力,是靠信仰居多,一阿毗达磨、讲因明就晕了。修多罗次第所显,原始佛教的经典谈到法义的时候其实逻辑性很强,大乘经就不一定如此,有的艺术性、信仰性质强。
: 玄奘在印度立真唯识量,被尊为大乘天,是中国佛教的异数,其他中国人能被称为论师的很难找。中国有些人修行得禅定、有神通玄异,就被崇拜视为圣者。其实外道也有定力神通高超的,印度佛教衰落的时候,佛教也曾被厉害的外道压得抬不起头过。
: 阿含经说证果的四条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随八正道向涅盘,在中国是很少听到的。即使现在,问十个中国佛教徒,知道这怎么实践的也是少数吧。

S**U
发帖数: 7025
56
阿毗达磨是论的一种而已,以分析法相为主,了解现观的内容。如阿毗达磨俱舍论,摄
阿毗达磨义论。
你举的天台华严论疏不属于阿毗达磨,所以论名都不包括阿毗达磨。
举禅宗就可笑了,一个禅宗公案,禅师们解读就有很多种,这在阿毗达磨传统是不会发
生的。对于不同的现观过程,论师传统就用不同方式说明,如马哈希系统的说法,就不
同于帕奥,因为他们的现观过程不同。
现量亲证的是什么东西?阿毗达磨是说明现量亲证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不
过中国禅宗是说得不清楚的。
外道也讲现量亲证。你怎么知道你认为的现量亲证不是错的?
说不清楚就推给实修,这招很好用。
大乘经典里谈的法义,你懂得如何修观嘛?宗喀巴主张一切大经大论都是用来指导修行
的,可是现在的汉传未必如此,法义与修观之间脱节,所以才离开经论谈实修。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天台华严那么多论疏你视而不见。。。即使标榜教外别传的禅宗也有宗镜录。
: 况且学佛是为了作论师么?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弟子不是一样证道?
: 因明那个逻辑系统。。值得学么?
: 中国佛教追求的是现量亲证,不跟你搞逻辑推理那些虚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 大乘经典里谈法义的不看,就看宗教性强的那一小部分?

a***n
发帖数: 1993
57

我也没说天台华严论疏属于阿毗达磨。你说阿毗达磨是论的一种而已,又说汉传佛教没
有论师传统。那么台贤论疏尽管不属于阿毗达磨,但属于其它类型的论啊。他们当然也
是论师了。你不是自相矛盾么。
走阿毗达磨路线的就小乘和唯识,中观和如来藏都不这么干。所以中国只有法相宗的喜
欢做阿毗达磨式的论。阿毗达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佛法不能通过用不用阿毗达磨来判
断。还是那句话,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
你跑题了。我举的禅宗是说有宗镜录这样的论,谁说公案了。
再说,禅师们什么时候解读公案了?禅师最忌讳解读公案了。禅师都是看时机启发学人
,让学人自己去参究,学人不悟,绝不为他说破。
那你怎么知道佛陀亲证的不是错的?
禅宗本来就不追求“说”清楚,是教外别传,论说本来就和禅宗理念背道而驰。你非要
看说的,那就看教下的东西。
你又跑题了。我说大乘经典大部分讲法义,是回应你以偏概全地说大乘经典艺术性信仰
性强。这里面没有汉传佛教什么关系。即使中国没有佛教,大乘经典还是那样。
至于结合经论实修,有天台。禅宗不依赖经论,那是人家的理念,你要求他们结合经论
实修是缘木求鱼。
总之,无论中印,都不是各派都用阿毗达磨的。印度用阿毗达磨的派,中国也用;中国
不用阿毗达磨的派,印度相应的也不用。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阿毗达磨是论的一种而已,以分析法相为主,了解现观的内容。如阿毗达磨俱舍论,摄
: 阿毗达磨义论。
: 你举的天台华严论疏不属于阿毗达磨,所以论名都不包括阿毗达磨。
: 举禅宗就可笑了,一个禅宗公案,禅师们解读就有很多种,这在阿毗达磨传统是不会发
: 生的。对于不同的现观过程,论师传统就用不同方式说明,如马哈希系统的说法,就不
: 同于帕奥,因为他们的现观过程不同。
: 现量亲证的是什么东西?阿毗达磨是说明现量亲证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不
: 过中国禅宗是说得不清楚的。
: 外道也讲现量亲证。你怎么知道你认为的现量亲证不是错的?
: 说不清楚就推给实修,这招很好用。

b**d
发帖数: 7644
58
本来就不应该能说清楚的吧。成语言的话,那么就不知道已经distort多少啦。这个不
是禅宗的意思吗?就是要意会呀。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阿毗达磨是论的一种而已,以分析法相为主,了解现观的内容。如阿毗达磨俱舍论,摄
: 阿毗达磨义论。
: 你举的天台华严论疏不属于阿毗达磨,所以论名都不包括阿毗达磨。
: 举禅宗就可笑了,一个禅宗公案,禅师们解读就有很多种,这在阿毗达磨传统是不会发
: 生的。对于不同的现观过程,论师传统就用不同方式说明,如马哈希系统的说法,就不
: 同于帕奥,因为他们的现观过程不同。
: 现量亲证的是什么东西?阿毗达磨是说明现量亲证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不
: 过中国禅宗是说得不清楚的。
: 外道也讲现量亲证。你怎么知道你认为的现量亲证不是错的?
: 说不清楚就推给实修,这招很好用。

S**U
发帖数: 7025
59
小止观讲修止不错,讲修观细节就太少。
懂得四圣谛的理论,不代表懂如何修现观四圣谛。我不记得智者大师有说清楚如何现观
四圣谛。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智者大师写过小止观的吧。我看很多地方和南传的止观很像呀。
: 你觉得智者大师懂四圣帝吗?
: 净土宗是可以上阿弥陀佛净土以后再学的,那个我们就不说了。

b*****l
发帖数: 3821
60
菩萨戒有一条, 不可对非法器传讲空性。
<虚空藏菩萨经> 里提过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罪。
“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
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
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
根本重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
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
渐渐至深。”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杂阿含经卷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五蕴和涅槃-佛法和外道的根本不同心經講義 ZT (转载)
所谓的大乘祖师们《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贪爱是什么印度教的不二论
身体[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如何见五蕴无常?今天的一点小小感悟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 什么样的心是出离心。。???惨, 双盘无能
谛观入门必读-马哈西禅法回MIKE并致大家 -关于内观/四念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二论话题: 佛教话题: 谛观话题: 观照话题: 五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