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y 发帖数: 33185 | 1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090年),亦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
王姬发的亲弟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一生功勋卓著
,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平管蔡、营洛邑、封诸侯、制礼乐,是西周初期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在周公众多丰功伟业之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故事最为被后人推崇。
周公制礼并不是说礼是由周公创始的,因为礼很早就已经有了。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
祁福的一种仪式,后来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大,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
则,具有了习惯法的功能。夏、商两代也都各自的礼制,周公制礼,准确地说是周公将
夏、商两代以的礼加以改造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孔子说:“周朝的礼
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那么,周公是怎
样对礼进行加工改造并加以发展的呢?
周公制礼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礼制
的指导思想进行改造,周公提出了“德”的概念,并用德充实和丰富礼的内容。古时的
民众都驽信天意,信奉君权神授。商朝的统治者和民众对鬼神尤其虔诚,认为统治天下
是商民族的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天子即上天之子,时代天行令的,一般人要绝对服从
,不得反抗。武王伐纣,以小邦周取代了大邦商,受到上天庇佑600年的商王朝突然间
灰飞烟灭,使广大民众对君权神授的神权政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天下初定的周王朝急
需一套新的理论为自己取代商朝进行合法性辩护。周公在综合姜太公、召公等人智慧,
提出了“以德配天”为核心的新的神权理论。周公说,商纣王虽然受命在天,但他不敬
重德,才早早地丧失了天命;而周文王勤奋的德行被上帝知道了,上帝非常高兴,就命
令文王灭掉殷。周公就这样把德和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商朝的灭亡、周朝的兴起
找到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同时,周公“以德配天”的理论,提高了人的地位,人的德性
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人由单纯的崇神转为崇神重人,这在当时而言无
疑是进步的,使得礼、法等社会规范逐渐走向理性化,没有陷入宗教化的狂热。但这种
理论也没有对神权进行彻底的批判,使得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未能彻底走出神权的羁绊。
理论的完美并不能保佑周朝平安无事,周灭商仅两年之后,天下还很不太平,武王就英
年早逝。临终前,武王把周公、姜太公、召公等重臣叫到身边,拉着周公的手说:“旦
,你是我最能干的弟弟。你知道,我们的祖先把基业传到我身上,他们像农人耕田一样
,都希望有所收获。你应当承接这个使命,使它实现。现在我们兄弟传位,我传位于你
,你的新都城可以定在洛邑。”我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最早是选贤的禅让制,夏、商两
代有时兄终弟及,有时子承父业,并且没有固定的继承顺序,有传贤的意味。周初也是
如此,所以武王想传位给能干的周公。以周公之贤,胜任王位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周公
排行老四,除了早死的大哥伯邑考和现在的二哥武王外,还有一个三哥管叔。如果兄弟
相传,论传贤,周公大权在握,不能自以为贤;论次序,当传管叔。所以,周公总是哭
着申说困难,推辞不受。最后,武王接受周公建议,传位于儿子诵,称成王,称往年幼
,周公为太宰摄政,代理君权,召见群臣,朝会诸侯。但周公一直顾虑的王位继承问题
还是闹出了一场风波,主要是周公的弟兄们怀疑周公,尤其是管叔和蔡叔两人,他们认
为周公拥立成王不过是周公自立的手段,在国家不稳定,成王年幼的情况下,应该兄终
弟及,由管叔继位。管、蔡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举兵叛乱,但被周公平定。管、蔡
之乱,使觉得确定固定的王位继承制度十分重要,考虑到历史上兄终弟及制度造成权力
斗争,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是周礼的核心内容,周公则是宗法制度的总设计师。周之前,由于王位继
承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所以帝王的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是未来的储君,地位平等,
虽有宗法制度,但并不严密。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使得嫡庶有别,长幼有序,于是严
格的宗法等级制度由此产生。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正妻为嫡,妾为庶,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
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
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和大宗相
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
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
,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
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
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与宗法制相对应,周公完善了封建制。夏、商两代的诸侯国之间较为平等,带有原始的
氏族平等制,王不过是天下诸侯之长,类似于春秋时的盟主,王和诸侯是兄弟关系。周
代封建制是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塔尖是周天子,周代诸侯国是周天子的臣子。具体来说
,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庶子分
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分封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庶子
成为平民。即是说,周天子的后代在五代之后成为平民,成为平民之后也不可继续沿用
天子的姓氏。当时的诸侯国都是城邦国家,每个诸侯国的中心只是一个方圆数理的城郭
,城郭以外是农田、山林川泽,最外面是一条厚厚的土堤,把整个区域围起来,就是所
谓的“封疆”。
为了使礼深入人心,周公还制定了很多仪式和音乐,仪式是礼外在表现形式。在洛邑建
成以后,周公举行了几个重要的祭礼和活动,既是庆祝新都城的落成,也有叫诸侯演习
新仪式的意味。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仪式,但最为重要的当属在明堂朝会诸侯。古
时建都,要建一象天法地上圆下方、四周环水的建筑,作为发布政令的地方,这个建筑
称为明堂。周公在明堂朝会诸侯,祭祀文王,颁布历法和政令。朝会之时,诸侯班次按
尊卑远近排列,乐队演奏周公信做得象舞。据说那是有一千七百七十多个诸侯参加朝会
,但都行动声音自然和仪式乐歌相合。
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
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创制的周礼除了涉及这些关乎国家政治生活
之外,也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史书记载周礼包括“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
、宾礼、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嘉礼是和合
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
脤膰之礼、贺庆之礼等。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是哀
悯吊唁忧患之礼。相传周公成亲自制作并和妻子亲自演示婚礼仪式,西周初年,世风浇
薄,婚俗混乱。周公亲自制礼教民,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合称“婚义七礼”、为让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
,周公还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的妻子拒绝了。
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的用意。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
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个瓢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
贵族子弟召到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
,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
瓢重新合为一体。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
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
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孔子重修礼典时,修到 “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
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
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
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演变为喝“同心酒”的器具。直
到今天,在许多农村地区年轻男女结婚仍然遵照着“六礼”的程序。直到今天,人们常
称夫妇同房为“周公之礼”,虽然带有戏谑意味,但也能说明周公制礼的影响。
史书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周朝的政教远播四方,远方的蛮夷也感觉到中国的气象
和从前大为不同,连越南等国家都远来朝贡。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
”的情形,以利为引导“刑”取代了以德为指导的“礼”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但由于
儒家对周礼的执著,随着儒家受崇,逐渐引礼入刑,使得周礼的核心宗法等级制一直影
响中国数千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