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发帖数: 1993 | |
a***n 发帖数: 1993 | 2 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
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
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
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印顺都分不清如来藏系的定指什么定。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同说佛教重神通,因为得漏尽通是解脱的标志。
|
r****n 发帖数: 7315 | 3
这个挺有意思。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 : 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 : 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 : 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 印顺都分不清如来藏系的定指什么定。
|
S**U 发帖数: 7025 | 4 解深密经 分别瑜伽品: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泽,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苦忍、若
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思毘钵舍那。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religion/2/F
瑜珈师地论声闻地云:「云何四种毘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
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或于善巧所缘,或于净惑所缘,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最极思择如所有性,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徧寻思,审谛推求周
24487;伺察。」
解深密经云:「世尊,毘钵舍那凡有几种?
慈氏,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毘钵舍那,二者寻求毘钵舍那,三者伺察毘钵舍那。
云何有相毘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
云何寻求毘钵舍那?谓由慧故,徧于彼彼未善了解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
毘钵舍那。
云何伺察毘钵舍那?谓由慧故,徧于彼彼已善了解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
,作意思惟毘钵舍那。」
声闻地说:「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由等引地作意暂思,未思未量未推未察,
如是名为唯随相行。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
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于已寻思随伺察行。是名三门毘钵舍那。」
如来藏系懂得依定修这些观吗?无现观则无慧。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同说佛教重神通,因为得漏尽通是解脱的标志。
|
b*****l 发帖数: 3821 | 5 看来还真有人从印顺这个井里面,以为能看到整个天空呢?
如《圆觉经》里,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
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
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
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来知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
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
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
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
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
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
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
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
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性。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解深密经 分别瑜伽品: :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泽,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苦忍、若 : 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思毘钵舍那。 :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religion/2/F : 瑜珈师地论声闻地云:「云何四种毘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 : 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 :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或于善巧所缘,或于净惑所缘,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 最极思择如所有性,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徧寻思,审谛推求周 : 24487;伺察。」 : 解深密经云:「世尊,毘钵舍那凡有几种?
|
S**U 发帖数: 7025 | 6 对不承认如来藏系经典是佛说的人,大引如来藏系经典,就跟引用新约一样,毫无效力。
摩诃衍和尚也许\犯了这个过失。 |
a***n 发帖数: 1993 | 7 现观什么则有慧?
如来藏系有各种各样的观。天台一心三观,贤首华严三昧,禅宗不用固定化的止观程序
,最接近佛陀自己参究真理的过程。藏密的前面介绍都有。
要说如来藏系的重慧不重定还沾点边,说重定不重慧,天下恐怕就印顺独此一家。。。
性。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解深密经 分别瑜伽品: :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泽,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苦忍、若 : 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思毘钵舍那。 :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religion/2/F : 瑜珈师地论声闻地云:「云何四种毘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 : 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 :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或于善巧所缘,或于净惑所缘,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 最极思择如所有性,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徧寻思,审谛推求周 : 24487;伺察。」 : 解深密经云:「世尊,毘钵舍那凡有几种?
|
a***n 发帖数: 1993 | 8 这逻辑。。。。
引如来藏的经典不是为了证明它是佛说,是为了证明某些人对如来藏的论述是错误的,
这和如来藏是谁说的毫无关系。
力。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对不承认如来藏系经典是佛说的人,大引如来藏系经典,就跟引用新约一样,毫无效力。 : 摩诃衍和尚也许\犯了这个过失。
|
b*****l 发帖数: 3821 | 9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造个风车来打呢? 诸如如来藏无现观之类的
承不承认如来藏系经典是一回事,
但是给别人安个帽子前,至少要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
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
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
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
,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
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
S**U 发帖数: 7025 | 10 观的对象是真实法才叫现观,才有解脱慧,否则只是假想观。
佛陀自己观十二缘起成佛,大乘经也承认,说禅宗现观最接近十二缘起,从你引的看不出来呀。禅宗见性的,懂得教人如何修四谛现观吗?佛陀可是教过上千弟子修四谛现观
证果。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现观什么则有慧? : 如来藏系有各种各样的观。天台一心三观,贤首华严三昧,禅宗不用固定化的止观程序 : ,最接近佛陀自己参究真理的过程。藏密的前面介绍都有。 : 要说如来藏系的重慧不重定还沾点边,说重定不重慧,天下恐怕就印顺独此一家。。。 : : 性。
|
|
|
r****n 发帖数: 7315 | 11
嗯。他这逻辑是弱了点,无赖了点。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逻辑。。。。 : 引如来藏的经典不是为了证明它是佛说,是为了证明某些人对如来藏的论述是错误的, : 这和如来藏是谁说的毫无关系。 : : 力。
|
S**U 发帖数: 7025 | 12 这不是现观。
现观必须如实现见。这个观四大和合,依南传还不是如实,没有破相续与和合故。依解
深密经,还只是随顺毗婆舍那,不是毗婆舍那。
先弄懂部派跟唯识怎么定义现观吧。学论的好处是不会似是而非。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造个风车来打呢? 诸如如来藏无现观之类的 : 承不承认如来藏系经典是一回事, : 但是给别人安个帽子前,至少要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 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 : 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 : 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 : 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
|
a***n 发帖数: 1993 | 13 什么法才是真实法?究竟名色法么?大乘佛教都说这些是假有幻相。真实法是绝待的,
如果能作为观的对象,则落于能所相待。所以观名色生灭才是假想观。
佛陀是悟缘起而觉悟。缘起等于十二缘起么?十二缘起只是缘起应用于人生的特例,是
假施设。大乘佛教没有观十二缘起的。但不等于大乘佛教不悟缘起。
观四谛只是方便,不是目的。而且小乘的目标是阿罗汉,大乘的目标是成佛。目的不同
,方便也不同。佛不是标准化工艺大批量生产出来的。
不出来呀。禅宗见性的,懂得教人如何修四谛现观吗?佛陀可是教过上千弟子修四谛现观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观的对象是真实法才叫现观,才有解脱慧,否则只是假想观。 : 佛陀自己观十二缘起成佛,大乘经也承认,说禅宗现观最接近十二缘起,从你引的看不出来呀。禅宗见性的,懂得教人如何修四谛现观吗?佛陀可是教过上千弟子修四谛现观 : 证果。
|
S**U 发帖数: 7025 | 14 你引这一段,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全是定的别名,不是慧。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还真有人从印顺这个井里面,以为能看到整个天空呢? : 如《圆觉经》里, :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
a***n 发帖数: 1993 | 15 圆觉经也不是说界分别观是如实现见啊,那只是达到如实现见的前方便。落脚点在最后
,非幻不灭,垢尽明现,这才是如实现见。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现观。 : 现观必须如实现见。这个观四大和合,依南传还不是如实,没有破相续与和合故。依解 : 深密经,还只是随顺毗婆舍那,不是毗婆舍那。 : 先弄懂部派跟唯识怎么定义现观吧。学论的好处是不会似是而非。
|
a***n 发帖数: 1993 | 16 禅那是定的别名?哪说的?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引这一段,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全是定的别名,不是慧。
|
b*****l 发帖数: 3821 | 17 先弄懂大乘经典怎么定义定慧吧。
自己学各种经典(相比于学印顺经典)的好处是不会似是而非,不会张冠李戴,和打风车。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引这一段,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全是定的别名,不是慧。
|
S**U 发帖数: 7025 | 18 你说的是如来藏的主张。
我上面引解深密经,就是告诉你大乘未必都如此主张。尽所有性,就是以五蕴等为对象
。善巧所缘,包括十二缘起善巧。
《大般若经》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
如果佛陀是观见性成佛,却能教弟子观四谛。禅宗怎么没人教弟子观四谛?难道佛陀时
代全是声闻根性,禅宗流传千年,却没有一个声闻根性?
现观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法才是真实法?究竟名色法么?大乘佛教都说这些是假有幻相。真实法是绝待的, : 如果能作为观的对象,则落于能所相待。所以观名色生灭才是假想观。 : 佛陀是悟缘起而觉悟。缘起等于十二缘起么?十二缘起只是缘起应用于人生的特例,是 : 假施设。大乘佛教没有观十二缘起的。但不等于大乘佛教不悟缘起。 : 观四谛只是方便,不是目的。而且小乘的目标是阿罗汉,大乘的目标是成佛。目的不同 : ,方便也不同。佛不是标准化工艺大批量生产出来的。 : : 不出来呀。禅宗见性的,懂得教人如何修四谛现观吗?佛陀可是教过上千弟子修四谛现观
|
S**U 发帖数: 7025 | 19 禅那( 梵文∶Dhyāna, jhanas,巴利文∶JhAna ),又译为驮那演那,简称禅,佛
教术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它是三昧的一种,专指色界以上的四禅境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6%AA%E9%82%A3
读一下瑜珈师地论·三摩西多地,对各种定解释很详细。太长我就不引了。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禅那是定的别名?哪说的?
|
a***n 发帖数: 1993 | 20 你这里又把如实现观和方便混淆了。大乘佛教观五蕴,观十二缘起是方便,不是最后现
见的实相。中观最后现见空性,唯识现见唯有识性,如来藏现见真如佛性,都不是像小
乘那样,以苦,无常,十二缘起的过程为真实。心经说,无四谛,无十二缘起和还灭。
。。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是如来藏的主张。 : 我上面引解深密经,就是告诉你大乘未必都如此主张。尽所有性,就是以五蕴等为对象 : 。善巧所缘,包括十二缘起善巧。 : 《大般若经》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 : 如果佛陀是观见性成佛,却能教弟子观四谛。禅宗怎么没人教弟子观四谛?难道佛陀时 : 代全是声闻根性,禅宗流传千年,却没有一个声闻根性? : : 现观
|
|
|
a***n 发帖数: 1993 | 21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
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
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
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
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
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
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
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
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
也。梵Dhya%na。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这里面有定还有观,有如实知见。三昧有观的含义么? |
a***n 发帖数: 1993 | 22 禅宗属于大乘,大乘没有以现观四谛为究竟的。大乘经典里佛也不是教所有弟子现观四
谛。当然要用四谛的名号去套,大乘也现观四谛。胜鬘经不就讲无作四谛么,就是要在
承认四谛的前提下和小乘的终极境界相区别。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是如来藏的主张。 : 我上面引解深密经,就是告诉你大乘未必都如此主张。尽所有性,就是以五蕴等为对象 : 。善巧所缘,包括十二缘起善巧。 : 《大般若经》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 : 如果佛陀是观见性成佛,却能教弟子观四谛。禅宗怎么没人教弟子观四谛?难道佛陀时 : 代全是声闻根性,禅宗流传千年,却没有一个声闻根性? : : 现观
|
S**U 发帖数: 7025 | 23 印度论师依语源(word derivation)解释。
清净道论说明「禅那」(jhana)一字的语源。
jhāna 「禅」─因为「思惟所缘」或「烧尽其敌对的(五盖)」故为「禅」
「思惟所缘故」(arammanupanijjhanato)->jhanato,
「敌对者烧尽故」(paccanikajha-panato)->jhanapanato
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
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俱舍论是指阿含经的<三摩地经>∶有定的人能如实知见,所谓
依定修观。
南传《法句经》(第372 偈)∶
372. Natthi jhAnaM apaJJassa, paJJA natthi ajhAyato‚ yamhi jhAnaJca
paJJA ca, sa ve nibbAnasantike.
372. 无慧者无禅,无禅者无慧;禅慧具足者,彼实近涅盘。
觉音《法句经注》∶
natthi jhAnanti jhAnuppAdikAya vAyAmapaJJAya apaJJassa jhAnaM nAma natthi.
无慧者无禅∶由于禅那是依于慧的努力而生起。
注∶此「慧」,在《无碍解道注》指三因生的慧根(宿殖的生得慧)。
PaJJA natthIti ajhAyantassa “samAhito bhikkhu yathAbhUtaM jAnAti passatI”
ti vuttalakkhaNA paJJA natthi.
无禅者无慧∶即如[契经]中说∶「比丘!入定的人能如实知见。」这就是无慧的征文。
Yamhi jhAnaJca paJJA cAti yamhi puggale idaM ubhayampi atthi, so nibbAnassa
santike ThitoyevAti attho.
「此禅慧具足」∶此[禅慧]两者兼具的人,实近于涅盘了。
禅(jhAna)的动词jhAyati,分别从dhyai 静虑及kSAi 燃烧两种词根而来,梵语的静
虑是dhyAyati,燃烧是kSAyati。如《清净道论》∶「依审虑所缘及燃烧障碍故为禅。
」(ArammaNUpanijjhAnato paccanIkajhApanato vA jhAnaM.)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268)∶「禅那一语的用法与一般意为安止定的用法不同,而
是更广泛地指「紧密观察」(upa 近-nijjhAyana 虑)目标」。所以即使在此所列出的
诸法有时是在禅修安止之外发生,但也被视为禅支。这七个心所(寻、伺、喜、一境性
、悦、忧、舍)被称为禅支是因为它自使心能够紧密地观察目标。」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禅宗属于大乘,大乘没有以现观四谛为究竟的。大乘经典里佛也不是教所有弟子现观四 : 谛。当然要用四谛的名号去套,大乘也现观四谛。胜鬘经不就讲无作四谛么,就是要在 : 承认四谛的前提下和小乘的终极境界相区别。
|
S**U 发帖数: 7025 | 24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云何总标?
谓此地中略有四种。
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静虑者,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辛三、等持
壬一、空三摩地等
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壬二、有寻有伺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壬三、小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
壬四、一分修三摩地等
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
壬五、喜俱行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壬六、四种修定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
壬七、五圣智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
壬八、圣五支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
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壬十、金刚喻三摩地
复有金刚喻三摩地。
壬十一、有学等三摩地
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
辛四、等至
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鉢底、八胜处三摩鉢底、十遍处三摩鉢底、四无色三摩鉢底、无想三摩鉢底、灭尽定等三摩鉢底。 |
S**U 发帖数: 7025 | 25 见灭得道或见四谛得道,是多数派的意见。也有少数主张见苦得道的。这不是大问题。
依二谛说,世俗谛与胜义谛都要观。既然称为「谛」,就是如实。
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摄大乘论说依四种寻思,得四种如实遍智,也不是只观涅盘。
中观、唯识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界线不同,但还是从缘起下手,次第顺于四谛现观。佛
教各宗对四谛中,几为世俗,几为胜义,虽有不同见解,观还是以四谛为本,除如来藏
系。
如来藏系才认为可以离妄想(世俗)直观寂灭的涅盘。没有现观世俗谛,能通达吗?没
有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如来藏系要靠逻辑跳越,主张世俗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本
自具足。
以前面引圆觉经文为例,那样观有如实见四大的因缘生灭吗?没有。如来藏系就直接逻
辑跳越,没见也说四大是如来藏的妙用,既非现见而知,所以要靠信心了。
P.S.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五蕴,悟入胜义,怎么被无视了?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里又把如实现观和方便混淆了。大乘佛教观五蕴,观十二缘起是方便,不是最后现 : 见的实相。中观最后现见空性,唯识现见唯有识性,如来藏现见真如佛性,都不是像小 : 乘那样,以苦,无常,十二缘起的过程为真实。心经说,无四谛,无十二缘起和还灭。 : 。。
|
a***n 发帖数: 1993 | 26
什么叫依世俗谛?
请问中观唯识以观四谛为本出何经论?
什么叫现观世俗谛?以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
中观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解深密经一上来就说胜义非思维所行境界。如来藏系离的妄
想是什么妄想?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请问你读过圆觉经么,就说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哪里说的不能现见要靠信心了?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就是见缘起的还灭,由此知离缘无自体。
那段话下面就说: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
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
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
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
,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
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这就是说根尘四大是妙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你看原
文吧。
你又把入手方便和现观的实相搞混了。这里观五蕴是方便,五蕴皆空不生不灭才是实相
。和小乘以五蕴生灭为真实不同。如来藏系入手方便也有观五蕴啊,比如楞严经那二十
五个人的入道方便还有耳根圆通。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见灭得道或见四谛得道,是多数派的意见。也有少数主张见苦得道的。这不是大问题。 : 依二谛说,世俗谛与胜义谛都要观。既然称为「谛」,就是如实。 : 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 摄大乘论说依四种寻思,得四种如实遍智,也不是只观涅盘。 : 中观、唯识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界线不同,但还是从缘起下手,次第顺于四谛现观。佛 : 教各宗对四谛中,几为世俗,几为胜义,虽有不同见解,观还是以四谛为本,除如来藏 : 系。 : 如来藏系才认为可以离妄想(世俗)直观寂灭的涅盘。没有现观世俗谛,能通达吗?没 : 有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如来藏系要靠逻辑跳越,主张世俗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本 : 自具足。
|
a***n 发帖数: 1993 | 27 那么印顺说的重定不重慧,是这里面哪种定?
等故。
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 云何总标? : 谓此地中略有四种。 : 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 静虑者,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 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辛三、等持 : 壬一、空三摩地等 : 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 壬二、有寻有伺三摩地等
|
b*****l 发帖数: 3821 | 28 是不是只观四大和合,上下文说的很清楚。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中观引用的再多,一旦离开了印顺的讲义后,
连‘般若空性’和‘如来藏’都分不清,
分不清这些区别也就不奇怪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见灭得道或见四谛得道,是多数派的意见。也有少数主张见苦得道的。这不是大问题。 : 依二谛说,世俗谛与胜义谛都要观。既然称为「谛」,就是如实。 : 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 摄大乘论说依四种寻思,得四种如实遍智,也不是只观涅盘。 : 中观、唯识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界线不同,但还是从缘起下手,次第顺于四谛现观。佛 : 教各宗对四谛中,几为世俗,几为胜义,虽有不同见解,观还是以四谛为本,除如来藏 : 系。 : 如来藏系才认为可以离妄想(世俗)直观寂灭的涅盘。没有现观世俗谛,能通达吗?没 : 有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如来藏系要靠逻辑跳越,主张世俗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本 : 自具足。
|
l*******t 发帖数: 1016 | 29 有定才有慧 有慧才能知如来藏啊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同说佛教重神通,因为得漏尽通是解脱的标志。
|
J******s 发帖数: 7538 | 30 同意。十二缘起不仅是应用人生的特例。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是如来藏的主张。 : 我上面引解深密经,就是告诉你大乘未必都如此主张。尽所有性,就是以五蕴等为对象 : 。善巧所缘,包括十二缘起善巧。 : 《大般若经》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 : 如果佛陀是观见性成佛,却能教弟子观四谛。禅宗怎么没人教弟子观四谛?难道佛陀时 : 代全是声闻根性,禅宗流传千年,却没有一个声闻根性? : : 现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