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dom版 -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索达吉堪布中山大学演讲] |
|
|
|
|
|
z**n 发帖数: 22303 | 1 ——中山大学演讲 2011年6月12日晚上
主持人致辞:
大家好!我谨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同学会,欢迎各位前来参加
第三届博研论坛。
一入中大门,就是中大人。首先,是我们中大最传统的一项:唱中大校歌。请全体
起立,我来起头唱校歌: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好,请坐!下面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恭迎索达吉堪布入场——
我们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同学会,成立于今年元月。成立之初,得到了学校的密切
关注、系里的高度重视,以及博研同学的大力支持。
为了搭建博研同学长期学习交流、后续终生学习的平台,我们在成立之初,就确定
了每年会不定期地组织大型专家论坛。
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努力下,第一届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央党校原教育长王瑞璞
教授,也就是现在胡锦涛总书记的班主任,主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风险”,解
读“十二五”规划。
随后的第二届论坛,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元老、著名近代史学家、八十岁高
龄的袁伟时教授,主讲“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带我们重温辛亥记忆。
此次第三届论坛,我们有幸结缘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给大家开示“佛教消除
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今天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但大家都济济一堂,就足以证明堪布的
影响力和魅力。
近年来,堪布曾应邀前往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昨天刚从华中师范大学过来,
到我们中山大学进行佛学讲座。堪布所做的这一切,为佛教与科技文化界的友好交流,
开启了新的篇章。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恭请堪布开示——
你们刚才唱的中大校歌,很好听。我刚才进来时,看到整个校园也非常美丽,觉得
名校确实有名校的福分,也有它的特色。
一、结合中大校训,阐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
,他还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理念来自于《中庸
》。这治学的五个步骤,与我们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完全可以对应。
记得我讲《弟子规》时也提到过,“博学”就是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广闻博学
,否则,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这相当于藏传佛教中的“闻”,即要先依止具德相、
有学问的善知识,然后在他面前广泛听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炼。
“审问”,是指闻法之后,对不懂的地方详细询问,以断除疑惑。像我们藏传佛教
,历来就非常重视辩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将自己的怀疑、不解遣荡无余。接着
要“慎思”,对这个道理反复推敲;然后是“明辨”,明确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
。这三点,相当于闻思修中的“思”。
最后,只懂了道理还不够,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叫做“笃行
”,相当于“修”。
所以,藏传佛教的闻、思、修,与中大的校训完全一致,只不过是世间、出世间的
侧面不同而已。大家对任何一个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维,最后落到实处。
今天我讲的“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消
除烦恼的“理论”属于闻、思所摄,“方法”则为修行的范畴。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
希望以后能将闻思修这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
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
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
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生平对佛教相当推崇,跟许多高僧大德也素有来往——不知道在座的
知识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关心社会,同时也关心历史人物对佛教
的看法。比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太虚大师在南京组织了“佛教
协进会”。后来他们两人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对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赞叹不已。
还有,孙中山先生跟虚云老和尚有过一番对话,我以前看过冯冯写的《空虚的云》
,是介绍虚老事迹的一本书。书中就讲了,孙中山先生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
很接近的。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
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
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
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孙中山先生听后极有兴趣,问哪里可以找到此书。虚云老和尚回答:“听外国人说
,此书仍有少数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中山先生说:“下次我若去
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读一读。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贡献
,就是对世界和平也会有贡献!”
此外,虚云老和尚在跟蒋介石的对话中,还说过:基督教的天堂极乐,实际上就是
佛教的极乐世界 。
这种说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但从历史来看,这确实值得人们探索。像
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没有确凿依据的语言,不可能随便讲出来。
而且,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
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 。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
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还列
举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证据。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
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另外,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
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
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
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
,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
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
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
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
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
得思考。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不过刚才提到孙中山与虚云老和尚,
就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好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类、利益众生,除
了行善利他以外,绝对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
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
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
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
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
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当今物质发展得实在太快,十几年前有一辆车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两辆;过去很多
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大厦。然而人们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
,感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相应提升。
要知道,发展,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有些人来说,
钱财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会随着财富越来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
来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出了
问题,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结果也不会得到幸福。
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应当用它去帮助别人,行善
积德。现在不少人有财力、有权力、有能力,但从来也不做善事、关心身边的人,这样
的话,这些钱有了也跟没有一样,体现不出来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多钱,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应有一颗善心。
昨天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同学就问:“大学生有热情,但能力有限,可
以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当时他就回答:“并不是人人非要用钱来做慈善,但一定要
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这颗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能力。”
这些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实我讲一堂课,也讲不了很多内容,只不过是抛
砖引玉,给你们一个提示罢了。
三、佛教中如何对治贪嗔
回到主题上来,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
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
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佛教的心灵妙药了。
我本人研究佛教多年,从心坎深处觉得,佛教中治疗心病的方法,世人不得不了知
。现在有太多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能自己独享
佛法甘露,而应当尽量分给有缘的人。
那么,佛教中如何对治我们的烦恼呢?
1、对治贪心
按照小乘的观点,当你生起强烈的贪心时,最好是修白骨观。泰国、缅甸、斯里兰
卡等国的修行人,大多都采用这种方法。我1999年去泰国时,还专门到森林里看过,那
里摆放着人体解剖模型和死人的骨架,旁边有些长老为来者讲解:我们人体是怎么构成
的?它值不值得贪?……
刚开始,不懂的人觉得有点可笑:“这是死人,我们是活人,怎么会没有差别?”
但静下心来去思维时,就会慢慢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任何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具臭
皮囊,对其皮肤、肉、骨头、内脏一一剖析,值得贪恋的一点一滴也没有。最后就会领
悟到,所爱之人的身体,还不如一张白纸干净,自己对其无比贪执,完全是一种颠倒执
著。
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你爱我、我爱你,为了爱可以死去活来,大家也觉得这样天
经地义,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身体值不值得爱?自己爱的,到底是这个人的哪一部分?
我在泰国曾遇到一名政府官员,他短期出家时,修持过白骨观——泰国的情况跟我
们不同,那里的男子在二十岁左右,必须要短期出家,包括国家总理也不例外,此举既
可种下解脱的善根,又可对民众的行为有所约束。他一开始看到人体的不净时,可能因
为他的环境不同,所以特别嗤之以鼻。但后来慢慢地,通过听受长老的讲解,他就开始
接受了,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生起了很大信心。他惊讶地说:“我原来实在太愚痴了,
不应该执著这个身体,我的也好、别人的也好,实际上只是一团血肉,有什么好贪的?
人为什么这么迷茫?”
如今,你们也有不少人贪爱自他的身体,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
没机会接触这些真理。如果有机会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可以恢复自己的
善根。
以上从小乘不净观的角度,简单讲了对治贪心的方法。当然,在大乘佛教中,也有
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2、对治嗔心
至于嗔心,《入菩萨行论》专门有一品用来对治它。比如,当你正在发怒时,可以
观察这个嗔心的颜色、形状、本体是什么样的?它是从外在的敌人身上来的,中间的虚
空中来的,还是自己体内的某一处来的?它到底在哪里?这样一剖析就会发现,嗔心犹
如虚空,当下便消失了。诚如《净业障经》所言:“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
空性。”
这是上等修行人对治烦恼的方法,以此可将烦恼转为菩提,《六祖坛经》也说:“
烦恼即菩提。”当然,贪心、嗔心的现象并不是菩提,认识它的本体才是菩提。假如没
有认识它,那你产生多少烦恼也只是烦恼,永远不会变成菩提。这是佛教中特别甚深的
道理,只要你能稍加了解,面对烦恼时就会非常管用。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什么人,没有烦恼、痛苦是不可能的。当你遇到这些时,用
金钱或改变环境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来自于你的心,无论躲到哪里,心
始终是躲不掉的。所以,若想对治这些烦恼,必须要运用佛教的方法,调伏自己的心。
四、了解佛教的智悲双运
孙中山先生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这一段文字非
常重要,可结合今天的主题“智悲双运”加以理解。
要知道,智慧与悲心,是佛教的两大特点,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
只有智慧、没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会成为邪慧。像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精通
的技术,做任何坏事都非常方便,从银行里偷钱、贪污、搞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危害大
众的食品……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反之,一个人若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
现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积极,但没有智慧的话,处理问题经常捉襟见肘,把自己弄得焦头
烂额。而佛教中,不仅有教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人身难得
、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这些之后,你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事也不会非常
盲目、不辨取舍。
现在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认为学佛只是去寺院烧香拜佛,却不知佛教思想博大
精深,就算是西方哲学也望尘莫及。曾有一段时间,我把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的书全部
买来,白天晚上一直在翻,结果发现这些道理在佛教中都讲到过,于是对佛陀生起了更
大的信心。所以,佛教的智慧被称为“哲学之母”,确实当之无愧。
而佛教的大悲,则是“救世之仁”。一个人如果通达了佛教,不但会具足世间、出
世间的智慧,还会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听说这边的广东放生协会,是第一个政府批
准的放生组织,宗旨为提倡“三生”,即维护生态平衡、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活幸福
,这个非常好。不过,若想从根本上落实这种精神,我觉得不能离开佛教的理念,尤其
要懂得人与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
如今提到人类生命的平等,相信大家都承认,不像以前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可随
意践踏百姓的生命。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意识到,动物的生命也值得尊重,
它的生命跟我们一模一样,不要以为它天生就是人类的食物,可以随便杀掉、吃掉。
在这个世间上,生命比什么都宝贵。你生病时只要能活下去,一点机会也抓住不放
,宁可舍弃所有财产、权力,也想让自己多活一天。你如此爱惜自己的生命,那其它动
物也是如此。所以,佛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这一点,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
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大师,也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
去征服全世界。而是以比丘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的精
神,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2009年,全世界所有宗教在评奖时,佛教被选为“世界上最好的宗教”。这一点,
你们也可以上网查询。据统计,现今宗教有两千多种,为什么单单佛教会得这个奖呢?
就是因为它有关爱一切众生的慈悲,以及洞察万法实相的智慧。这方面的道理,佛陀早
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得细致入微,这也正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五、正确认识佛教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
,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
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你们有兴趣的话,可
以去翻阅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几部《金刚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就认为已
经通达了佛教。实际上若想深入佛法大海,探寻真理的宝藏,必须要了解佛陀第一转法
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包括密续也要研究一下。除此之外,印度、藏地
、汉地有那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记及其论典,也需要好好拜读。且不说别的,单单
是汉地的《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看了以后也会让你觉得,修
行人战胜烦恼、获得快乐的境界,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不仅古代有这样的,实际上现在也有。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就算遇到老、病、死的
强烈痛苦,自己也有一笑置之的勇气。昨天我在武汉遇到一个知识分子,他是肝癌晚期
,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里了,医生说他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了。他来机场见我,还带了夫人
、女儿。以前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一见面他们就会泣不成声,但这家人却始终神
色自若、谈笑风生,让我觉得非常诧异。
一问之下,原来他们学佛很长时间了。这位病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应是前
世的业力所致。而且,死亡只是换个躯壳而已,在漫长的轮回中,这样的生死流转无量
无边,没有必要特别痛苦。
他夫人也有同样的看法。她说:“虽然我们感情很好,家里也不像从前一样了,现
在的条件相当不错。但他若不幸离开了人间,我们也没什么好伤心的,佛法给了我们力
量、给了我们安慰。没有学佛的话,我们这个家肯定早就崩溃了。”还有他的女儿,据
说中观也学得很好。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一直说说笑笑,特别坚强,我的心却反而不忍,觉得他年纪
轻轻的,实在太可怜了。但他因为有了佛法的引导,在生离死别面前,的确做到了非常
坦然。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也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
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
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
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
。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
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
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
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去年我们佛学院来了一名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她也是得了绝症,医生说她剩下
的日子不多了。她在离开人间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出家。后来她在学院,如愿以偿
地成了一名出家人,结果她的病竟然出乎意料地好了——我这不是在讲神话,而是实实
在在发生过的。佛教对内心的这种利益,可惜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你若能深入佛
教,就会发现它有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有信心,这些谁都可以得到。
六、怎样将逆境转为道用
在佛教中,对待痛苦的方法,跟世间人截然不同。世间人对痛苦非常害怕,到寺院
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千万别生病,一定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顺顺利利……
这种发愿非常狭隘。虽然你希望平安快乐也无可厚非,但在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同时,你
有没有想过周围的人?有没有想过其它众生?
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利益众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将众
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来没想过让自己一个人离苦得乐。有些人以为佛教就是逃避红尘
、消极遁世,或者天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倘若你系统地
去学习、去了解,就会明白佛教中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而且,它将痛苦转为道用的
方法不可思议。
什么叫转为道用呢?比如生病本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却可以把它转为功
德。或许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么好处?怎么可能!”实际上你通过疾病的折磨
,原来自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但从此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
从而改变以往的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对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时,这
个病就有了另一种价值。
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为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后来那么高的成
就。由于他们强夺了他的一切财产,他为了报复才去学诛法,回来杀了很多人。造了如
此罪业之后,他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后悔,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恶人。为了忏悔,
他经历种种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的证悟,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所以,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会产生很大的利益。大家今后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
求快乐,而应当求将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个以后,你遭遇再大的
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我曾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她在19岁时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痛苦得差点自杀
。后来她决定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求学的动力,离开了波兰,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求
学期间,她生活非常贫苦,冬天特别寒冷时,她常常被冻得睡不着。冷极了的时候,甚
至要把椅子压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日子,造就了她未来事
业的辉煌——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女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有史以来非常罕见。她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
就,也应归功于当年的失恋与求学的艰难。没有这些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居里夫人。
现在好多大学生,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学校里老师也呵护备至,致使自
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到了社会上,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动不动就要自杀。其实,生
活中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我们不必去逃避它,而应当正视它,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方
法,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
在我们藏地,因为受到佛教的熏陶,自杀的人极其罕见——我以前常说,藏地因感
情而自杀的几乎没有,但后来才知道,如今藏族青少年也有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因为这一代缺少信仰,舍弃了佛教传统。所以,现在任何一所学校,确实需要哲学
、宗教、国学的教育,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宝。如果你内在的心灵没有依处,光是从
外境中追求快乐,那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
想一亿;有了一亿,又想十亿、一百亿……用外境来填补自己的贪心,永远都是填不满
的。所以,我们应当知足少欲,懂得一切随缘。
我本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特别强求,有了这种心态的话,发生什么也不会打击自
己。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感情、钱财万分执著,一直想将其占为己有,得不到就痛
不欲生,这真的没有必要。《华严经》中说:“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一切万法
皆为空性,自己能得到什么,也需要因缘和合。倘若因缘不成熟,你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还曾讲过一个比喻 :小孩看到水中的月亮,就以为
是真的,想方设法要捞起它;而大人见到这种行为,就会觉得非常可笑。同样,年轻人
的有些执著,在有修行境界或生活阅历的人眼里,也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一生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而应关心一切众生的利益,比如
地球环保、节约能源、慈善理念、保护动物等重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浪费现象非常严
重,尽管这看似很小,但却涉及到资源消耗,以及个人福报。不说别的,倘若你肆意挥
霍自己的福报,下一世很有可能沦为乞丐,生生世世也得不到财富。因此,作为一个人
,值得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天天只想着自己赚
钱、自己快乐。
在座的知识分子,有些了解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了解。但不管怎么样,倘若你能学
一下《入菩萨行论》等论典,用大乘佛教的理念对待生活、工作,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利
益。不少人学了佛法之后,生活中遇到再大的痛苦,都能坦然面对,心态上跟以前相比
,也有了极大改变。所以,希望各位真正能做到“博学”到“笃行”,将学习与实践结
合起来,这样才能彻底断除一切烦恼,让今生来世更加美满、快乐、幸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