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j*******1 发帖数: 182 | 1 一、什么是大乘佛教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的内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也许有人
不知道什么是大乘佛教,那么首先,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概念。
大乘与小乘之间,实际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提倡无条
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脱。印度著名的佛学家阿底峡论师,曾言:“
内道与外道以皈依别,大乘与小乘以发心别。”也就是说,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差别,在
于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的则非大乘。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各位一定要掌握。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汉地还是藏地,人们经常口口声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个口号,其实只强调了利益人类。若将此范围扩展至一切众生,变成“全心全意为
众生服务”,那么,大乘的教义仅此而已。
如今知识界的很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熟悉,有些怀疑,有些生偏见、邪见,有些甚至
大肆毁谤。当然,宗教信仰历来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
,所以,我不会强迫任何人皈依佛门,甚至出家。但在这里,我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
学佛并不是消极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类发展到现在21世纪,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
得淋漓尽致,它犹如真金不怕火炼般,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能经得起任何逻辑的推敲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特别希望把这样的佛教教义,跟很多知识分子共同分享。你们作
为高等学校的师生,进行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们在一
起探讨,真的非常有意义!
大乘佛教的教义,简单来说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不为自己求安
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如果有这样的崇高精神,社会和谐、国
家稳定、人类和平则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个人只想着自己,拼命追求自己的地位、
钱财、权势,而从不关心整个社会、不关心其他众生,那么,人类的衰败、乃至灭亡,
也就为期不远了。
二、了解大乘佛教有何必要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对佛教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越观察、越探索,对它的真理越
深信不疑。这种信心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今天在这里,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们每
个人用智慧进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这些历经风风雨雨,为何没
有被任何世间学说所推翻,反而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佛教徒,这样说并不是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观
的立场上所得出的结论。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时间,翻阅古今中外许多具有价值的书籍,
接触过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也与不少教授、老师、知识分子探讨过。在此
过程中,我确实深深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当今时代不可缺
少。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开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落伍、过时
,甚至有些境界,人类至今也望尘莫及。像美国的物理学家卡普拉(Frijof Capra,
1939-),在《物理学之道》中就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是两
千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他还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述,与近代
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些话中都可以看出,佛教
的理念不但科学,而且超前。
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时所宣说的和平观、平等观、心灵奥
秘,是后来不同时代的人们一直探寻、追求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只要翻开大乘经典
,翻开人类历史,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学校的师生们,有兴趣的话,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从学术文
化的层面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绝对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个别
经论、个别法师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从此得以改变。
现在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识,到了社会上面对各种压力时,常常束手
无策、极其脆弱,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因此,你们在大学阶段,最好是利用一些
空余时间,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毕竟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毕业后你们就要迈入社
会,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说实在的,如今很多知识分子,确实应该学一学佛教,尤其是大乘的无私理念。佛陀在
很多经典中也讲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许多行为建立在维护自我的基
础上,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么利益。
《十住毗婆沙论》中就讲过四种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
者,即以慈悲心去饶益他众,从而间接圆满自利,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不仅佛教中这
样赞叹,世间上的以善心助人为乐,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
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美德。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找不到这种“痕迹”了。他们盲目地追寻钱财、地位,满
口大谈成功、发展,事业上虽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摆脱不了烦恼、痛苦。其实佛教中无
常、无我的道理,正是对治这些烦恼的无上妙药。《华严经》中也说:“譬如伽陀药,
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可见,佛法犹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药,可以灭
除我们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及轮回中生老病死等一切过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个人再有钱、有地位、有才华,到了死亡关头,这一切也派不上用场
。且不说别的,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临终时,有多少荣华富贵可以带走,就不难明白这个
道理。然而,许多人真的非常颠倒,用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殚精竭虑地去追求这些,结
果越执著越痛苦,越执著越得不到,这又是何苦呢?其实,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
不带去,有没有都可以,自己应以利他之心度日,这样才会快乐、自在,做什么事情也
会很圆满。
三、大乘境界要在心中生起
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教言,有时候去深入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配以一些简单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态就会有很快的转变。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许多殊胜窍诀,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
求我们先有大悲心。也许有人认为:“大悲心很容易,我应该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
,生起大悲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残疾人,光是觉得他们很可怜,生
起一种悲悯心,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无边的众生,平等视如自己
的母亲。
试想,假如你的母亲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缠身,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悬
崖边,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会什
么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样,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前世都当过我们母亲,她
们如今没有智慧的双目,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无明愚痴、疯狂颠倒,在轮回的悬崖边,
随时都有堕入恶趣深渊的危险,如果我不去救,那谁去救呢?倘若看见任何一个众生,
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才说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实这是相当困难
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种子。印度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
过:大悲心对成就佛果来说,初、中、后都特别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
提心的种子;中间行菩萨道时,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
;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众生要想成佛,必须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对大乘佛教有兴
趣,不妨在实际行动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来一
刹那,这种功德也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当然,对一个不学佛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有点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
就像跟一个不懂珠宝的农夫讲珊瑚、玛瑙、钻石,纵然他对此一窍不通,但这些珠宝的
价值,也不会因为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这种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倘若经常串习
这些大乘精要,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那你的生活态度定有极大改善,无形中会得到不
可思议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也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有翻天覆地的变
化。
以前有个人叫冼娜(Zina 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国太子的女儿,母亲是
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她
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乱的男女关系而备受媒体关注。60年代,
她还受过嬉皮士文化的影响。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师耶喜喇嘛。可能
是前世的因缘吧,她马上对佛教生起信心,并皈依了三宝,从大乘菩提心开始,系统完
整地了解佛教。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迁就的刁蛮公主
,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
随后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个国家,为上师建立了上百个佛教中心,引导成千上万的西
方人修行。据说她是格鲁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师。我以前去西方国家时,看到过很多
关于她的介绍。
四、大乘佛教对现代人类的意义
所以,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过是不了解而已。不了解的原因有几种:一
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大乘佛教从印度传入汉地、藏地后,中间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致
使汉地很多人并没有了解它的意义。
还有一种是,现在不少人认为的佛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谓的佛教,说实在
的,是一种教育。而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不能完全代
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个建筑。就像一
所大学,校舍造得再壮观,也不是大学的核心所在。大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教
育理念。同样,我们佛教也是如此,这在藏传佛教中做得相当好,到目前为止,有系统
、有次第的闻思修传统,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汉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门多年,只是见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边上打转,这样的话
,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义,又怎么称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汉传佛教的很多寺院
,最关键是要有讲经说法;汉地许多大学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课程。
其实在汉地,不管是佛教历史、大小乘经论,都有足够丰富的千经万论,但遗憾的是,
这些现在全部堆在藏经楼里。有时候我看到汉地的藏经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古
往今来,那么多译师历经千辛万苦,翻译了如是多的珍贵教典,现在这些却无人问津,
只是供奉在藏经楼中,整日与灰尘为伍。要知道,这些佛典中有无数的窍诀,足以对治
众生的一切痛苦和烦恼,但你不去学习的话,就像干渴的人守着水却不愿意喝一样,这
些再殊胜对自己也无济于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现在应该把这些拿出来,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
无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别念所推翻。佛陀从涅槃到现在,已有2555年 了,这么
漫长的时间里,它是最经得起观察的一种学说。且不论佛陀亲自传讲的诸多经典,就算
是佛陀的随学者,像龙猛菩萨、法称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菩萨、静命论师,所传下来
的论典,义理也极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话,可能也会雾里云里,很难一窥其堂奥。
因此,佛教并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样简单,大家若能对它稍有涉猎,得到的利益会不可言
表。
其实,人类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
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来世痛苦,那就是一种鼠目寸光了。作为修学大乘佛教的人
,不但会考虑自己的长远幸福,还会将这种幸福的范围遍及所有众生。关于此举的意义
,佛教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可以成立,并可通过辩论的方式,接受各种质疑。尤其在我们
藏传佛教,寺院里历来保留着辩论的传统,依靠这种方式,会让你对佛教的道理越辩越
明,将自己深层的智慧挖掘出来,从而引生的见解非常纯正,不会被任何邪见和怀疑所
摧毁。
当今时代,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追求,已与初衷背道而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一个
词,叫“文质彬彬” ,意思就是说,人类后天的文化,要与先天的本质相协调。文化
一旦脱离了道德本质而盲目发展,必会将人类引入歧途。各位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自
己呆在学校里这么多年,但到了社会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人,最终离开人间时,心中
也是茫然一片,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佛陀见我们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迷茫愚痴、相当可怜,就慈悲地宣说了解脱法要
,指明了趋入幸福的正道。诚如《大集经》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对于
如此深恩厚德,我们实在难以回报。
在这个世间上,老师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观察的话,老师只教了我们今生的
知识,让我们到社会上怎么赚钱、怎么生活、怎么扬名;而父母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
成家立业、如何灭敌护亲……就像《入行论》中所说,让我们永远脱离痛苦的方法,唯
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间的智者、婆罗门、国王、大臣、仙人、天
人,都不能讲得出来。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虽然已不住世了,但许多善知识仍在世间,我们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得到一些出世间的真理,对一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有时候你遇到一两个人,送
你一本佛经,介绍你认识一位大乘善知识,以此让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标,命运有了
重大的改变,这些人也可以说是你的善知识。他们带给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非常迷茫,知识学了却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会待人接物
,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过去自己在家时,被家人围着团团转,当成小公主、小王
子一样,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学校时,校园环境也很单纯,自己活得非常自在、潇洒。
可是一到了社会上,以前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好多事情都不会顺着自己了,此时心
理脆弱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容易自杀。所以,如今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佛法的智慧
,断除我执和自私自利。
当然,完全断除的话,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对治烦恼的窍
诀。佛教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穷极一生也难以彻达,但最根本的几个道理
,如《三主要道论》中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却不得不了解。这些就像打开宝
藏大门的钥匙,可让我们尽情地享用里面的珍宝。
学了佛法之后,你会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执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
论师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讲过:“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
弃我执。”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过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没想过对社会承担责任、
对父母报答恩德,感恩一切与自己结过善缘和恶缘的人……现在明白了这些以后,就要
扭转自己的心态,常常以利他为重,如此你为人处世就会非常得体、取舍有度。纵然个
别人暂时不理解,最终也会被你的责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动。
要知道,世间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这种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现
在学校里的老师,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
利他理念,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有了这样的基础,这些学生将来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
会赢得众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会活得丰富多彩。
五、通过智悲的修法断除我执
关于怎样断除我执、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许多方法。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利他心足
够了,平时做人也特别慈悲,没有必要学这些,那不妨以此来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过程中,首先要修“上师瑜伽”——当然,这个名词你们也许不懂,但希求真
理时不要怕这些,应该勇敢一点。就像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通过大胆尝试,才知
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样,任何真理都有一些专用名词,依此可开启未知领域之门,
假如对此一直避而不谈,这也不是智者的选择。
修完上师瑜伽后,我们开始通过呼吸修自他交换: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幸福、健
康、荣华富贵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一切众生;吸气时,观想众生的痛苦、不幸
、烦恼、疾病、魔障变成黑气,从鼻孔吸入自己的身体,融入心间的“我”。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这样修,别人的传染病、痛苦会不会传给我啊?”
这个时候,所谓的“我”很明显就跳出来了。一直认为自己修行不错的人,通过这个实
验,也可以看看你们的“我”到底断除了没有。
以前,藏传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断法”时,认为自己的“我”已经没有了,于是故
意到尸陀林中搞破坏,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严厉的对境前作种种损害。这些过分的
行为,引起了护法或非人的极度不悦,致使天空突然出现打雷、下冰雹等异常。见此情
景,他们心惊肉跳:“哎呀,这次我肯定完蛋了!”这时候,他们的“我”就原形毕露
了。
那么,这样观修会不会真给自己带来痛苦呢?不会的。这一点,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再三
地讲过,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提到过。就像世间上的一位老师,天天帮助别人
的话,他会不会很痛苦呢?绝对不会,反而他会有种说不出的快乐,社会也会对他非常
认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再三的串习,当“我”的力量逐渐消失时,利
他心的境界才会真正现前,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东西。
除了这种修法,你还可以用智慧,观察万法的究竟实相。其实这个最简单,比如你学了
中观的各种推理后,即可抉择万事万物是无我的、空性的。这种境界不是口头上说说,
而要内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会深深感受到佛陀的伟大,追随佛陀的
后代大德们,其智慧不是现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导所能相比的。自己会有一种不同的
感觉,这是用智慧抉择空性后得到的。
在慈悲方面,佛陀平等慈爱一切众生,25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精神,真的非常稀有。尤
其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于王族,贵为净饭王的太子,当时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不同种
姓之间差别很悬殊,但佛陀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就歧视别人,反而还以非常普通的
身份,为一些病人、低贱的人服务。
相比之下,如今21世纪,人类关于平等、关爱、和平的理念,还没有达到佛陀所讲的万
分之一。这一点不是我自吹自擂,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探索的眼光,去翻开《毗
奈耶经》、《长阿含经》,看看那时候的佛教思想成熟到什么程度。现在许多人都认为
,古代的思想过于陈旧、落后。在物质上可能确实如此,当时很难与今时今日相提并论
;但在思想上,尤其是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却远远把现代人甩在了后面。关于这些问题
,你们如果深入领会佛教的奥义,相信一定会赞成我的说法。
总而言之,佛陀所传讲的妙法,不管是智慧方面还是大悲方面,都可以涤荡我们烦恼的
灼热,遣除我们的一切痛苦。《付法藏因缘传》也说:“法为清凉,除烦恼热。”对这
样的佛法若能经常听闻、全面了解,就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以闻智慧故,烧诸
烦恼树。”依靠佛法的智慧火焰,可以烧尽无边的烦恼密林。
六、大学生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追求名闻利养,被贪嗔痴所缠缚,为了虚幻不实的目标,日日
夜夜奔波忙碌。其实一个人今生拥有的名利再多,百年后也会舍弃一切而往赴黄泉。当
你离开这个世间时,是不是“人死如灯灭”呢?绝对不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然
而,“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很多人对佛陀揭示的解脱道,怎么样都不
愿意修,他们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以此错误的人生观,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
的破坏。
如今不少人觉得人生只是几十年,玩一玩就可以,这种想法特别低劣,跟畜生没有多大
差别。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曾说,人若一心一意寻求今生的利益,从来也不希求解脱,
那就跟畜生一模一样了——这不是我讲的,是几百年前的智者说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胡
言乱语,有智慧的人应仔细思维。
很多人因为环境、教育的影响,一辈子只追求眼前利益。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
以后,智慧没有越来越大,傲慢却越来越大了。在大学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都学会
了,对社会、家庭、个人有利的学问,却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没有良好的人格为
基础,他们离开学校后,做很多事情都不顺利,与人相处也格格不入,于是天天抱怨社
会不公、单位不好,从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不少大学生的现状,相信大家也
有目共睹。
因此,汤因比博士说:“21世纪能挽救人类的,就是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
乘佛教中忘我利他的精神,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它,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
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父母、老师也无所谓,那这个世间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现在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把老师的恩德抛之脑后,完全忘了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最近
我跟浙江大学的很多教授交谈时,发现有些人名副其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
二三十年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学生的未来劳心费神,这种付出既神圣又伟大,是
世间上最有意义的。可如今很多忘恩负义的大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见到老师连个招呼
都不打,从来也没有想一下,自己的知识有多少来自于老师?
作为一个人,理应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本人而言,对出世间上师们的法恩
无比感恩;对世间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也常念念不忘。每次想到自己如今有点滴智
慧、点滴学识,都是他们的汗水、青春、健康换来的,就觉得老师恩深似海。不仅仅心
里这样想,实际行动中也尽量地知恩、报恩,我始终都有这个原则。而现在很多大学生
,考上大学就忘了老师的心血,这种人即使以后步入社会,恐怕前途也不一定光明。
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对现代社会来讲非常需要。这不是我夸夸其谈,而是自己确实
从中得到了受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大乘佛教,这几年我也一直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弘
扬《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汉地和藏地许多人通过学习,有了极大的改变,前后可
以说判若两人。甚至有些人前世因缘成熟,很快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就像“三车和尚”窥基大师,据历史记载,当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的途中,路过一深山
老林,见到一茅屋紫气缭绕,知道里面定有异人。他进去一看,有位老僧在入定,头上
、身上都长满了野草。玄奘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温,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僧在此入定,已千年有余,目的是等释迦牟尼佛来度他。玄奘告诉
他:“释迦牟尼佛已涅槃了。”老僧说:“那就等弥勒佛出世吧,我跟他去弘法。”玄
奘想了想说:“弥勒佛出世还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恐怕你又会错过时机。这样吧,不
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印度取经归来,我们一起弘法利生,如何?”老僧点头说:
“这样也好。”当下便按照玄奘的指点,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结果他投错了地方,投
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恭的家中。
十九年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不忘前约去找他,劝他出家。此时他已习惯了纸醉金
迷的生活,坚决不肯。后来皇帝下旨:不出家就赐死!他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
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金银财宝,一车美酒,一车美女。玄奘点头默许。
他勉勉强强来到寺院门口,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他沉睡的记忆。他当即泪
流满面,把三车都打发回去了,从此虔心皈依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的座下大弟子
,法号窥基,后来终成一代高僧。
可见,有前世因缘的人,善知识在旁边稍微提点一下,善根马上就会复苏。现在有些人
到了寺院,听到佛法或看到佛像,不知不觉就流出眼泪,这也是前世的宿缘成熟。当然
,我并不是要求你们所有人都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大乘佛教。
法国有个人叫马蒂厄(Matthieu Ricard,1946-),他出家后与身为哲学家的父亲有过
一番对话,后编成了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又名《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
思想的对话》。书中就讲了,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样面对世间?学习佛法的种性苏
醒之后,又该怎么样面对生活?这些方方面面的道理,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
结 文
总之,今天在座各位,应当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听说浙江大学的校标是“求是
鹰”,表现的是一种腾飞的个性。现代著名艺术家、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也曾任教
于浙江大学。崇尚佛教的苏东坡还当过西湖太守,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这里
可谓“地灵人杰”,与佛教自古以来就有殊胜因缘。
据说浙江大学没有真正的门,从各个地方都可以进来,如此开放才会有发展,这也是人
类未来的大势所趋。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说思想,只要对人类有利益,都值得弘扬、
值得提倡;而对身心无益的学问,千万不要去接触,这样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安定。
最后,我想留给大家一句话:美丽的杭州西湖,孕育了百年辉煌的浙江大学,以及千年
古刹的灵隐寺。这两处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与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每个人若能都有一颗包容心、利他心,相信会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一分美好,给西湖带来
一分宁静与祥和!
http://www.zhibeifw.com/ssks/yj_list.php?id=1379 | P******n 发帖数: 329 | 2
~~~~~~~~~~~~~~~~~~~~~~~~~~~~~~~~~~~~~~~~~~~~~~~~~~~~~~~~
这句话从根本上讲就是错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自我”和“一切众生”的对比。这
一点如果不如实了解佛陀讲的三法印之一的“诸法无我”,还真容易被迷糊进去。所以
这个立足点就是站在一个凡夫的角度,去评论圣者。如果真有帮助一切无明众生解脱而
求佛道的发心,那么首先得明明白白了解解脱之道是怎么回事,而不是把自己称为“大
”,解脱之道称为“小”。
【在 j*******1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什么是大乘佛教 :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的内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也许有人 : 不知道什么是大乘佛教,那么首先,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概念。 : 大乘与小乘之间,实际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提倡无条 : 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脱。印度著名的佛学家阿底峡论师,曾言:“ : 内道与外道以皈依别,大乘与小乘以发心别。”也就是说,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差别,在 : 于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的则非大乘。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 各位一定要掌握。 :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汉地还是藏地,人们经常口口声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这个口号,其实只强调了利益人类。若将此范围扩展至一切众生,变成“全心全意为
| d*********d 发帖数: 192 | 3 佛法的次第真的是很重要。
有一种说法是四法印仍属不了义的,可以考察一下。末学不敢乱讲,怕谤佛。
梵文称法应该翻译作上座部、大乘、密乘吧?是不是只是借一个名词来说明道理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