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 发帖数: 2112 | 1 劝 棋 篇
文/顾扬
围棋究竟能带给人什么?给出一个肤浅的答案并不困难,比如说开发智力,或者是培养
耐性,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生常谈。但能够开发智力的活动很多,五子棋和电子游
戏都行;至于培养耐性,扎马步效果应该更好。这些隔靴搔痒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更
没有揭示出围棋的精髓与真谛。
围棋乃命运之技,棋局是人生之模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棋为鉴,可以知短长
。围棋的特点在于能够集中体现对局者的思想、判断与情绪,认真对待棋局和人生的棋
手,每下一局棋就像走过了一个缩微版的人生。棋盘上的失败可以对现实起到警醒,棋
盘上反映出来的缺陷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棋盘上获取的经验可以丰富人生的智慧。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诗意美妙的状态,但在现实中面临挑战的时候,对对手、盟
友甚至自己都处于一种“只如初见”的状态,结果会很不美妙。因此军队经常采用“兵
棋推演”,用地图、推演棋子和一套规则来模拟战争场景,寻找敌我双方的弱点和优势
所在,从而明确自我完善的方向。围棋之于棋手,正如兵棋之于军队。是过于贪婪,当
补不补急躁冒进,导致全局变薄,还是过于畏缩,当断不断消极避战,以致局面落后?
由于天性的根深蒂固,一定量的对局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相同的地方栽跟头。有
时候感觉到了自己的倾向有意识地加以避免,又会因为把握不好分寸走向相反的误区。
准确发现弱点,就可以加以改造、弥补不足,至少做到心中有数多加小心。同样的,通
过对行棋思路和心态的研究,棋手也能够知晓自己真正的天赋与长处,明了扬长避短的
方向。甚至在面对一个陌生棋手时,通过对局手谈,也能大概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知
人者智、自知者明,常下围棋的人,做到“明智”应不困难。
人的时间、精力和机会都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场景都经历一遍,更不可能把所有陷阱
都踩一遍,人生经验的丰富,也并不简单源自时间、经历的堆积。有人穷其一生仍然幼
稚愚蠢,有人稍加历练便可独当一面,不同之处在于能否触类旁通。对善于学习的人而
言,能从围棋中得到的感悟和经验数不胜数。就拿围棋十决来说,每一条都不仅仅是棋
理的精华,更是斗争的哲学、人生的智慧,每一条的反面又都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在这
一意义上,围棋是成本最低的人生实验课,因为在棋盘上可以一次次地摔倒后总结经验
、重新来过,在人生中谁能有这种幸运?严肃地对待围棋,把围棋当做现实人生的抽象
演练,不把失利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棋力,正视对局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并加以克服,咀嚼
复盘时领悟到的智慧并加以升华,棋手就可以在棋盘和人生两条战线上不断强大。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集合。小到微不足道的选择是绝大部分,比如早餐吃什么,用
什么牌子的洗发水,这种选择用不着费太多脑细胞;大一点的关系个人生存发展,需要
严肃对待,就像在读书考大学和放弃学业冲段中作决断,会让棋童和家长夜不能寐;更
严重的则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名垂千古、一念遗臭万年,比如革命被捕后是宁
死不屈还是卖身求荣,这种选择不是谁都能遇上,遇上了也很难说是运气好。但不管面
对什么样的选择,要给出正确的答案,都需要一定的决策能力。围棋是锻炼决策能力的
优良道具,对于棋手而言,每次经过深思熟虑后将棋子拍到棋盘上,实际就是完成了一
个决策的全过程。我见过许多人在面临选择时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样的人我建议去
下一下围棋。因为一局棋下来,对局双方通常各要在有限时间内做一百多次决策,不太
有左顾右盼的余地。优柔寡断的人总是认为决策前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再考虑考虑可能
把握更大,但下了围棋就会明白:准备得再充分,不可预见的因素还是很多,看不清的
变化才是主体,不管花了多长时间进行了多少计算,决策的时候都有一个“眼一闭,心
一横”的过程。我也见过许多人做选择时粗枝大叶、盲目草率,这样的人我也建议去下
一下围棋。围棋的胜利,不仅仰仗棋手的大局观,更体现细节决定成败。棋力接近的棋
手尤其是职业高手之间,技术性的差距其实微乎其微,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细节处理的
严谨程度。一个局部处理得比对手细腻,不见得能够立即获利,但在今后有5%的可能发
挥作用,几个定型下来,取得优势的概率就会大幅提高,胜率差距的关键就在于此。理
解这一点,就会明了严谨细致的重要性。棋手不可能走对一手棋就拿下棋局,却很可能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相信每个棋手都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败局,在占尽优势的局面下
,通往胜利的道路有一百条,输棋比赢棋都困难,但却由于一手棋的不谨慎,十分精准
地踏上了唯一一条不归路。体验过痛失好局的悔恨,也许能学会慎重对待人生的选择。
围棋是对抗的艺术,是思想的竞赛,是精神的比拼。经过围棋的训练,棋手可以通晓人
生的谋略和技巧,从而在现实竞争中游刃有余。作为一种综合了直觉、经验、计算、判
断等各种智力和心理要素的对抗项目,围棋的竞争并不简单是棋力的较量,贯穿棋局全
过程的,是棋手对对方思想和心理的把握、对对手精神和情绪的控制与反控制。训练有
素的棋手经过棋盘上的千锤百炼,面对生活中竞争的各种局面都可以因熟知而处变不惊
,同时还能准确洞察他人的心理状况,有效控制对手的情绪走向。优势之时,能够抓住
对手急于翻盘的心理,逼出过分之着严厉追究从而确立胜势,或者冷静判断形势,诱对
手以小利简明定型,从而迅速简化局面消除隐患。逆境之中,能够做到心如止水,不急
不躁,同时利用对手退缩保守、不愿冒风险的心理,使用介于强硬和无理之间的着法,
不断挑逗对手的神经,将局面导向复杂和混乱,逼得对手一退再退葬送好局,或是失去
理智过分用强导致崩溃。人生中的好对手往往会不断碰撞,如同职业高手之间的较量往
往不止一局,成熟老练的棋手不仅仅着眼于一局棋的胜利。每个时代都有个别顶尖棋手
,论绝对棋力并不比同时代的棋手强很多,遇到陌生不知名的新手也会栽跟头,但面对
熟悉的强手胜率却惊人的高,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善于捕捉对手的弱点,将一局棋导向自
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更能够在长期反复竞争中控制对手的心理——或是多次顽强逆转
摧毁对手残存的自信,或是屡屡痛下杀手唤醒对手内心的畏惧,最终使其对自身实力产
生怀疑,坐在棋盘前就觉得已经输定。在棋盘上磨练出这种能力,在现实中会成为对手
的长期心理阴影。
围棋和人生道理相通,善于思考的人可以穿梭于二者间来回借鉴。很多业余棋友,事业
和生活都很精彩;很多职业棋手,退役后改行也很成功。这是因为围棋自身的复杂性和
对棋手素质要求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训练和提高具有很强的自发性、思想性和
可迁移性。有些运动项目,比如举重,在学习和训练方面对运动员的自发性和思想性要
求较低,运动员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甚至可以痛恨枯燥乏味的艰
苦训练,但只要按照教练的要求完成机械动作就能够得到提高。而围棋就完全不同,作
为一种思想性极强的竞技,棋手想提高棋力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很强的内在动力
推动学习和训练。尤其是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再想提高,计算力、官子等技术性要素都不
再是关键,思想境界即对围棋的认识和理解才是核心——今天我眼中的围棋已经不是昨
天我眼中的围棋,昨天下出来的棋今天看来愚蠢到不可思议,这样才能算是棋力上了一
个台阶。所以对棋手而言,被动的、受迫式的训练效果很差,也就是说棋手不但要有很
强的提高意愿,而且要知道自己需要那些训练,更要明白为什么进行这些训练,各种不
同的训练分别可以提高什么技能。道场里棋力进步快的学生,都是对围棋有着浓厚兴趣
,而且勤于动脑的小孩,他们不但明白战胜对手需要那些能力和素质,也清楚哪些针对
性训练可以提高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主动进行这一类思考,只是盲目地打谱、做死活题
,投放的精力和时间再多也很难有提高。也正因为此,围棋的训练方法才有很强的可迁
移性,也就是说棋手能够将围棋的训练思路、方法和体验迁移运用到其他项目上,设计
和运用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能力。不仅如此,由于围棋的复杂和艰深,棋力的提高不可
能一帆风顺,棋手在各个阶段都会不断地面临困惑、遭遇瓶颈、进入误区甚至感到倒退
,因此学棋的过程就是棋手摸索自身认知规律,同时持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对学习对
象进行再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会产生巨大帮助。
可以负责任地说,学好了围棋,再学什么课程都不会很困难。这也是很多职业棋手通过
特招途径进入大学后,学业非常优秀的原因。
如果说棋类运动是智力的体操,那么围棋就是智力的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象棋和国际
象棋的棋子等级森严,各有一定的移动模式和作战价值,对局双方排成同样的阵形后火
拼开始,随着棋局的进行棋子越来越少,最终首领被擒的一方俯首称臣。而围棋的棋子
是平等无差异的,开局前棋盘是空白的,随着棋局进行棋子越来越多,而且还引入了传
统哲学中“气”的概念……这些表象上的差异反映出的是设计理念层面的本质区别:前
者侧重对现实战争的临摹,而后者更多的注入了设计者对宇宙、生命、艺术的理解。当
你坐在围棋盘前面时,你将要做的是开始一次艺术创作,而非摧毁一座城堡。因此围棋
最精髓的内容不是计算,而是直觉、灵感、经验等非理性要素,更富有艺术和人文气息
,更强调自由精神和创新意识。现在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完全具备了
抗衡甚至超越顶尖棋手的能力,但计算机的围棋水平仍然相当业余,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围棋的行棋是无拘无束的,除了禁着点外,任何空置的地方都可以下棋。当有人说“
仅此一手”的时候,他只是强调某一手棋在他判断中的必然性——在规则层面上,围棋
的下一手永远是没有必然性的,即使一百子的大龙被打吃也可以置之不理。下象棋或国
际象棋就不同,对方叫将时必须要做出应对,否则棋局马上结束。而“必然的下一手”
会使自由挥洒的空间大幅收缩。自由精神与创新意识不但能让棋手下出漂亮的棋,也能
使他品味到胜利的快乐。如果你的棋比对手自由,那就意味着你能够发现一些对手忽视
的手段和变化,能够跳出对手思路的局限作出判断,能够避开对手思维的盲点进行选择
。上述几种情况的杀伤力有多大,相信下过棋的人都很清楚。
作为一名天性愚钝的资深棋迷,我虽然棋力不济,却也从围棋中受益良多。出于纯粹的
热爱,经常劝说别人让孩子学棋,以至于有人以为我正经营围棋培训班。劝人学棋,总
要说说围棋的好处,但胸中的千言万语未经系统整理,到了用兵之际竟不知从何说起!
口将言而嗫嚅,不得不把智力、耐性之类搬出来救急,心中自然甚是憋屈。熬了几晚上
,写下这篇文章,虽然受到自身棋力程度、思想境界、文字水平的多重限制,只能道出
一点皮毛,但好歹对自己有个交待,再劝人学棋的时候,也算是有了理论准备。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近年来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崛起”等字眼时常见于报端,但物欲
横流、思想贫乏、人心浮躁的社会现实令人感叹:大国之崛起不可能仅奠基于钞票之上
。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若是有朝一日,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棋牌室”里摆的都是围
棋盘而非麻将桌,若是富商巨贾们闲暇之时,不热衷去澳门、拉斯维加斯而是去天地间
围棋道场,那时我们也许真的离“崛起”不远了。 |
s*******0 发帖数: 1643 | 2 靠,写得真不错。一口气读完了!
受益匪浅。这和打牌,下国际象棋差不多。都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 |
b***m 发帖数: 2112 | 3 靠,我都没看完。。。
【在 s*******0 的大作中提到】 : 靠,写得真不错。一口气读完了! : 受益匪浅。这和打牌,下国际象棋差不多。都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
|
b***m 发帖数: 2112 | 4 感觉棋道和牌理是相同的,也能相互借鉴~
个人感觉比较深的一点是:围棋追求大气,一小气就要死的很惨,而且是想躲躲不了的
摆桌
面上的众目睽睽之下的死!
【在 s*******0 的大作中提到】 : 靠,写得真不错。一口气读完了! : 受益匪浅。这和打牌,下国际象棋差不多。都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
|
C*****H 发帖数: 7927 | 5 跟转一篇, 《金庸小说里的棋局》
“和谐相依,方成棋局”,这是吴清源对围棋的观点。他偏重于用一种超乎自我的
哲学观念看待围棋,他曾经这么说过:“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是想胜就能胜,这
就是围棋。因此十局战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
管止于何处。”这是吴清源下棋的方式。“胜固欣然败亦喜”,这是苏东坡下棋的方式
。“金庸又曾对围棋着迷,但段数不高,已故名作家司马长风,称他为‘棋坛闻人’,
可知棋艺平平”,这是金庸下棋。
金庸对吴清源的评价很高,在《吴清源自传序》中,他被朋友问到古今中外最佩服
的人是谁时,金庸冲口而出答复道:“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最佩服的原因
一则是“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
情”,另外一个就是因为吴清源的围棋下到了一个“平常心”的境界——“到了这境界
,弈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灵修为的大道了”。金庸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心目中围棋最高的境界是)古代士大夫接受中国文化的精华,强调的不是技巧而是境
界的高低。好比我们推崇文人画,不推崇画匠,是因为后者只有技巧而没有内容。”
棋如人生,人生如小说。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说里,涉及到围棋的有多部小说,《射
雕英雄传》中琴棋书画、五行八卦无所不通的黄药师、《书剑恩仇录》中以围棋子为武
器的陈家洛。这两部作品中均没有出现两人对弈的场景,围棋只是扮演了一个道具,起
了点缀的作用。具体描写围棋的则有《碧血剑》、《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由此
塑造了小说中的围棋文化。
写于1956年的《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部小说,在第三回,描写了袁承志跟随木桑
道人学棋的场景。金庸曾经自比为木桑道人,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千变万劫棋国手
”是木桑道人自封的称号,棋瘾极大,又好争一个胜负,先跟穆人清下,穆人清性情淡
泊,木桑和他下棋觉得搏杀不烈,不大过瘾。此时袁承志显露出围棋的天赋和悟性,从
受九子进步到饶二子,加上年少气盛,要在围棋上千方百计的战胜木桑道人。所谓酒逢
知己千杯少,棋逢对手的木桑道人和袁承志这一老一小,终日废寝忘食的在楸枰上打交
道。由于《碧血剑》是金庸早期的武侠小说,金庸自身对围棋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平
常心”的境界,所以在书中他指出:“围棋最重得失,一子一地之争,必须计算清楚,
毫不放松,才可得胜,如老是存着‘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意下棋,作为陶情冶性,消
遣畅怀,固无不可,不过定是‘欣然’的时候少,而‘败喜’的时候多了。”
对围棋描写最多且最为精彩的一部书当推《天龙八部》,书中有两处写到了围棋:
一处是段誉被困万劫谷,黄眉僧前去救人为段延庆所阻,二人斗棋斗力,棋到中盘,黄
眉僧已经不支,好在有吃了阴阳合和散的段公子支招,两个徒弟做信使,又多支撑了几
十手,才现败象。金庸在这里指出:“武学之士修习内功,须得绝无杂念,所谓返照空
明,物我两忘,但下棋却是着着争先,一局棋三百六十一路,每一路均须想到,当真是
锱铢必较,务须计算精确。这两者互为矛盾,大相凿枘。”这与《碧血剑》中的围棋最
重得失相比,已然前进一步。如何将棋心和禅心结合在一起,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契合
,这在第二处聪辩先生苏星河广发英雄帖,邀人前往共解“珍珑棋局”时得到了诠释。
来解“珍珑棋局”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一个大理王子,围棋高手,但是为情所困,
一个情痴是不能下好围棋的;一个俗世翩翩佳公子,姑苏慕容,但是为名利所陷,一个
名利心太重的人是下不好围棋的;一个四大恶人之首,凶神恶煞,但是为恨所阻,一个
老想着报仇的人也是下不好围棋的。金庸自评道:“这个珍珑变幻百端,因人而施,爱
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慕容复之失,
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段延庆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残废之后
,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外魔入侵,竟
尔心神荡漾,难以自制。”
珍珑之局,关键之道是弃子,白棋需先挤死自己一大块,天地宽敞后才能腾挪自如
,不必进退维谷,这在围棋上叫做“倒脱靴”。在《碧血剑》中,袁承志也曾用过这招
,“把边角全部放弃,尽占中央腹地”,结果连赢木桑道人两局。所以这个珍珑棋局,
倘若换成必争胜负的木桑道人去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虚竹棋术不高,但对禅的参透
悟性甚高,金庸写虚竹,其实也是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加入其中,他引用了《法句经》
:“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对此金庸也给了我们通俗的解释:
“学武讲究胜败,下棋也讲究胜败,恰和禅定之理相反,因此不论学武下棋,均须无胜
败心。念经、吃饭、行路之时,无胜败心极易,比武、下棋之时无胜败心极难。倘若在
比武、下棋之时能无胜败心,那便近道了。”棋心和禅心之中由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这种结合通过虚竹的师傅玄难之口道出:“这局棋本来纠缠于得失胜败之中,以致无可
破解,虚竹这一着不着意于生死,更不着意于胜败,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脱。”这
个和吴清源的“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是一个道理,所以金庸
推崇吴清源,道理就在这里。
“在广阔的世界中谋求和谐”,这是吴清源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是金庸向往的一种
境界。如果不抛开围棋即是胜负的既成概念,如果没有在浩渺时空中遨游的胸怀,这是
无论如何也考虑不到的。因此,可以说金庸是在自己虚构的小说世界中谋求理想和和谐
。天下是否真有珍珑棋局,这个并不重要。珍珑也只是围棋无限变化中的一种,从理论
上说,棋盘格数是361,那么其变化应该是有限的,即:361×360×359×……×3×2×
l,从361开始顺序相乘所得数目(361的阶乘)。同样照此推理,人们所能得出的棋谱
数,就应该是768位数,然而不管我们如何能耐也不可能完全窥知这个围棋盘上的所有
变化。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境界,只能寄
希望于小说中的虚拟世界,虚竹的出现,正是自然地契合满足了小说读者的这种可望而
不可企及之心理。
然而虚竹最后也从一个心无外物的和尚步入江湖,进入江湖的人士还可以没有牵挂
吗?所以,我们大可以大胆揣测,此时的虚竹倘若再有一局这样的珍珑棋局也是难以解
开的。所以,在后期沉浸佛学的金庸,其笔下的武侠人士,多半是以归隐江湖做结的。
《笑傲江湖》中的梅庄四友就是在西湖湖畔隐居,享受琴棋书画的隐士。其中的黑
白子是真真正正的棋痴了,同木桑道长一样,弃去原先的兵器而改用磁铁棋盘为兵器,
黑白棋子为暗器。其居室除了一张刻着纵横十九道棋路的石几、两只软椅之外,空荡荡
的一无所有。他年迈之后头发极黑皮肤极白,黑白分明,整个一个人都处于黑白世界之
中。《笑傲江湖》里还有一个人,棋艺也是十分的高明,此人就是给黑白子摆《呕血谱
》的向问天。书中并没有正面地描写向问天的棋力如何,但见他熟练的摆出棋谱,让黑
白子瞧的额头汗水涔涔而下,想必棋力当在黑白子之上。这里。金庸又借着向问天将下
棋的境界道出:“好比下棋,力斗搏杀,那是第九流的棋品,一二品的高棋却是入神坐
照。”这种一二品的高棋该是指的吴清源下棋吧,通幽、具体、坐照、入神的确是最好
的写照。
金庸通过对小说中围棋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思想轨迹,从最初的必争胜负到其后的
不着意于生死胜败,再到最后的入神坐照,都应着吴清源的那句“和谐相依,方成棋局
”。
隐匿江湖,心中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棋力方有长进,珍珑棋局方能解开
。只是这种隐匿毕竟消极,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后记里也讨论了隐士的问题,武侠小
说写的是人性,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这是令狐冲这类人物所追求的目标:“人生在世
,充分圆满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脱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彻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
那么,珍珑棋局又由谁来解呢?
白居易有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通俗的说就是隐于山野僻壤的不过
为小隐,居于朝廷与市肆又清虚隐逸的才为大隐士。换种解释就是说即便虚竹后来入了
江湖,只要做成一位大隐士,珍珑棋局依然可破。所谓“会心处不必在远”,散漫而疏
放,心凝而形释,大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
【在 b***m 的大作中提到】 : 劝 棋 篇 : 文/顾扬 : 围棋究竟能带给人什么?给出一个肤浅的答案并不困难,比如说开发智力,或者是培养 : 耐性,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生常谈。但能够开发智力的活动很多,五子棋和电子游 : 戏都行;至于培养耐性,扎马步效果应该更好。这些隔靴搔痒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更 : 没有揭示出围棋的精髓与真谛。 : 围棋乃命运之技,棋局是人生之模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棋为鉴,可以知短长 : 。围棋的特点在于能够集中体现对局者的思想、判断与情绪,认真对待棋局和人生的棋 : 手,每下一局棋就像走过了一个缩微版的人生。棋盘上的失败可以对现实起到警醒,棋 : 盘上反映出来的缺陷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棋盘上获取的经验可以丰富人生的智慧。
|
b***m 发帖数: 2112 | 6 好文~O(∩_∩)O谢谢!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跟转一篇, 《金庸小说里的棋局》 : “和谐相依,方成棋局”,这是吴清源对围棋的观点。他偏重于用一种超乎自我的 : 哲学观念看待围棋,他曾经这么说过:“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是想胜就能胜,这 : 就是围棋。因此十局战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 : 管止于何处。”这是吴清源下棋的方式。“胜固欣然败亦喜”,这是苏东坡下棋的方式 : 。“金庸又曾对围棋着迷,但段数不高,已故名作家司马长风,称他为‘棋坛闻人’, : 可知棋艺平平”,这是金庸下棋。 : 金庸对吴清源的评价很高,在《吴清源自传序》中,他被朋友问到古今中外最佩服 : 的人是谁时,金庸冲口而出答复道:“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最佩服的原因 : 一则是“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
|
s*******0 发帖数: 16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