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无色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v********e
发帖数: 1985
1
朱宣派去找常秀的人赶到工部衙门,恰巧就碰见刚要出衙办事的常秀。
听说老师找自己,常秀就把要办的事嘱咐给两个工部司曹,自己急忙来见朱宣。
一路上,他都没有向宰相公廨的来人打听朱宣是因为什么事情找自己。偶尔遇上熟
人或者同僚与他打招呼,他也只是胡乱地一拱手,脚下丝毫都不停留,只顾闷着头走道
。他的那些熟人也都知道他最近的日子不好过,因此谁都没有责怪他。
他一边走,一边乱糟糟地想着手边的公务。今年工部有几桩大事要办,其中的白酒
、玻璃还有推广新农具新作法,这三件都由他牵头负责。说起来,工部尚书和另外一位
侍郎就是考虑到这三件事情简单易于署理,因此才把它们交给他。这也是他们的一片好
心!这其中,推广新农具和新作法的事情最容易。这是由宰相公廨下发的文告,工部只
消把新农具新作法的图样文字编订成册子,再把去年京畿周围几个地方的成果如实地添
上去,随同宰相公廨的文告朝地方上一发,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再担心了。只要照着册
子上的办法来,每亩土地至少增加半成收;想来总不会有人对白拣一般的收成视而不见
吧?白酒的事情也很轻松。蒸酒工艺是霍氏酒场提供的,蒸酒师傅是从工部抽调了经验
丰富...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3455
2
【龙魂侠影 第21集 神州新象14罪刑双刃】
龙辉与风望尘疾步走出辕门之外,果然见外边来了一僧人,头戴斗笠,身披
一件破旧袈裟,颈挂一窜木佛珠,佛珠已经缺了不少,还有不少珠子表面是凹凸
不平,他手中持着一根枯木为禅杖,脚底穿着一双草鞋,身旁跟着一只白毛小狗
,俨然一副苦行僧的装束。
龙辉望了僧者一眼,觉得有些眼熟,在细看之下不由惊道:「愆僧?不,是
地藏!」
僧人摘下斗笠,抬起头来,微笑地道:「正是区区,施主许久不见,一向可
好?」
地藏再现却是平静无波,昔日初成法相之时,他宝相庄严,衣衫华贵,举手
投足间都透着凛然在上而普度众生的气质,但如今再见,其法相铅华尽洗,朴实
的装束反倒增添了几分令人亲近的慈祥悲悯,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沉稳。
龙辉道:「地藏大师远道而来,请到内里说话。」
地藏入营的那一刻,已经引来了儒道高手,孟轲、鸿钧等人见状皆是唏嘘不
已。
地藏双手合十,跟他们一一打过招呼。
到了帅帐之内,龙辉命人奉上香茗蔬果,地藏只是微微一笑并未饮食。
「波旬恶佛以万僧血气摆下恶阵,不知大师有何破解之法?」龙辉肃容问道。
地藏道:「欲破此阵而不伤僧众性命,唯有闯阵击败罪魁,知晓渡劫佛元无...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3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醉卧红尘外传之梦·蝴蝶
醉卧红尘外传之梦·蝴蝶
——BY:水月华——
引子
随一只无色的蝴蝶 去赴火的死约
银针挑拨着 蜡烛的骨与肉
让一丝火光在了无止境的黑暗中 挣扎得
那么狂野
随无数幽灵般蝴蝶 化做飘落的雪
纱罩下舞着 触目惊心的诱胁
让一种誓言的轮回等不到永世 就在瞬间
灰飞烟灭
而人间的义无返顾 是否可让神仙理解
苍白 鲜红 漆黑
如蝶 如血 如夜
前生的罪孽 正是来世的缠绵
命运的红线 就在此刻重叠

而火焰再声嘶力竭 也难见他的壮烈
烛火 纱罩 银针
是爱 是恨 是无
早料到重逢 只为了再次分别
却心甘情愿让生命 在此终结
永世 忘不了他的笑靥
—— 七弦无音
第一话 填海精卫
——任这般天高海阔,白浪滔滔,犹见她矢志不改,填海而来。
十七岁的无祯,溱王朝的第七皇子,皇后嫡出的儿子,在战国乱世中悄然长成。
日渐出落得清俊的眉目,一双烟水无波的眼睛细而长,冷而静,有种看透繁华的倦怠和
漠然。修长的身姿裹着一袭白衣,掩不住的冰肌铜骨,高华风姿,似一匹冰火麒麟,...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学佛基本问题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契理契机。
(仅供参考)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选自《心声录》: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31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2011-08-22 21:01:21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203
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
,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一) 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
(二)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三)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勤
(四) 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五) 真觉路会归净土
(六) 觉路进程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
;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
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
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3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石头到底有无能所?
能、所之概念完全是针对有情众生而言,由于能所对立、分裂而产生轮回,也是对有情众
声而言(否则,六道轮回中就会有无情类之形态)。能是主体的感觉、认识、思维的能力
和功用。所是主体感觉、认识、思维到的对象。石头、金属类形态不能感觉、认识、思维
,所以被归于无情类。根据佛教说法,它具备佛性,但并无色、受、想、行、识之能,亦
无色、受、想、行、识之所。根据印度本土说法,无情界是至上意识的最低显现层面,但
它仍然是至上意识的一种形态,因此,它也在意识演化的宇宙戏剧之中。
关于“能所双亡”不见得了不起,再举一例:在无色界“无所有处定”中,已经是“能所
双亡”了,但仍然未断除无明,仍然难逃轮回。
佛学基础没打好,是网络学佛者的通病。
大家看看佛陀说的是什么:
《長阿含》卷十,第十三經《大緣方便經》佛云:「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
寧有觸不?」答曰:「無也。」「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
意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
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
S**U
发帖数: 7025
6
从几段大般若经的经文来看般若经修行方法吧。原始佛法修习定慧的方法,大般若经引用,龙树解释也是菩萨修行方法。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经〕「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论〕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道?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盘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随其本愿,诸根利钝,有大悲、无大悲。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少受。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
释初品中三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经〕「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经读经小结 卷九, 卷十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anDaoPractice 俱乐部 】
发信人: rainbowcc (去嗔师太), 信区: ChanDaoPractice
标 题: 楞严经读经小结 卷九, 卷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9 12:23:00 2011, 美东)
学习内容:LYJ卷九
学习时间:2011年2月2日
学习方法:先看2-3句白话文,再看相对应的经文,再回过头对照白话文
学习笔记:
1.初禅: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 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2.二禅: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 一切忧悬所不能逼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3.三禅: 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 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4.四禅: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福生天
福爱天
广果天
无想天
5.五不还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6.以上统称:十八天
7,色界: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回心大阿罗汉
空处
识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僧侣与科学家》
马:佛教说,我们对自身意识的体察、透过内省了解其基本特质,并经由思证驾御它的
能力,无不显示有个意识连续统超越大脑物理结构之上。
但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的是,经验境界无非是相对真理的一部分。心理事件、推求的
思维、希望和猜疑、或者使我们做出明确决定的冲动和推论,都是无明与妄见的一部分
。我们迷失在误以为是实相的思潮中。在这些虚妄之上,唯一无可否认的知识是,跳脱
各种概念、意象所呈现的净觉。净觉的本初天真乃是直接体验的最高点,无以名状,不
可思议,不管你怎么看待净觉的连续统,它都是无可辩驳的。在心的究竟本性之前,概
念无能为力。心性涵摄所有概念,如火焚鸟翎,不留丝毫灰烬。
郑:佛教既相信净觉,是否认为人类处在智慧生命的顶峰,还是如我所料的一般,
认为还有演化程度更高的生命?
马:是的,的确有,佛陀就是个例子。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其他世界不涵摄比我们更
进化的生命。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个人灵性发展的差异相当大,远超乎智慧差异。佛的
智能和对心性与苦乐机制的理解,远比尚未净化意识连续统的人更为敏锐。
郑:这么说来,某一特别意识的洞察力和对世界的理解力,取决于意识的演化程度
喽?但不知演化是否有层次分别...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ZZ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重视禅定修养,缅甸、泰国等的教徒设有许多禅定中心的组织,专门
从事研究和修习。向我国佛教徒介绍一点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吧!
先谈初步的修心法。第一是调身。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敷设一个柔软舒适的座位
,然后坐下。坐的方法,一般是“结跏趺坐”,就是平常说的盘腿而坐。有双盘腿和单
盘腿两种。双盘腿是先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再把右脚压在左腿上,两脚足心向上。单盘
腿是先屈右脚放在座位上,足心向上,再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坐好以后,把两手重叠放
在盘腿上面,手心向上,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但有人腿子硬,不能结跏趺坐,也
可用别的方法,如交腿而坐,或把两足放在地上端正而坐,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手背向
上亦可。要以身体舒适为主。但身子不前倾,不后仰,要正直自然。此时,把左右肩稍
微摇动几下,以通血脉,再把视线收到眼前最近之处,眼看自己的鼻端,不完全闭眼(
因闭眼容易昏沉睡眠),然后放松全身。
第二调息。先呼出一口浊气,然后以舌尖抵上颚,闭上嘴,用鼻子呼吸。呼吸有三种:
如果出入息急促粗重而可闻声者为声,粗者为气,微细缓慢者为息。修定的人不取声,
不取气,而取微细的息进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与生命起源
演化论是群体的演化,不是个体的。从佛法来看,范围局限在欲界的人道与畜生道,只是六道中的两道。三界中更高级的色界、无色界,超出目前科学的范围。
佛法说的六道,不只在地球上。地球上群体的演化,是相应众生的共业,生于地球而已。在地球上人类还没出现之前,别的星球上一样有高等生命。
佛陀说法的重心是解决个体的生命问题,不是解释所有世界上的现象。从个体来说,人心的境界可以经由修定提升到色界、无色界,下一生生于更高等的色界、无色界。如果如实知见证阿罗汉果,更是超越三界。这种净化提升,对个体来说,比寄希望于群体进步更操之在我。
轮回与演化论的关系,可以比喻为个人职业发展与公司发展的关系。公司由个人组成,公司的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有关但是不同。一个公司走下坡了,个人可能离开去另一公司而有更好的发展。
佛有十四无记,说明佛陀务实的态度。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D%81%E5%9B%9B%E7%84%A1%E8%A8
# 世间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
# 世间无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吗?)
# 世间有常无常(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吗? )
#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界既非...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13

这个人又是听了老歪的一套胡扯然后以为这是佛法。
佛法根本没有这种观点,佛法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是什么各自以什么什么为我。三
界只是对各自名色五蕴的一种描述,比如欲界众生的色身比较粗重,对色等的欲望很强
,而色界众生的色身比较微细,对色的欲望不重,但是偏向于禅定之乐。无色界佛陀本
人没怎么描述,一般认为无色界天人没有色身,只有名法,其永远在禅定之乐当中。
而三界当中不管哪一界,实际都是将自己的“身”错认为我的,只是他们的身,各自表
现特征不同。
waichi这个以什么什么为我,其实正反应了他的我见,因为他所谓的我见,根本就不是
佛陀所说的主宰,恒常,独立的“我",而是他自己认为的自我意识感觉的依附,就是
它所谓的命根,以身体为命根,他认为有我,而不以身体为依附的命根,可以处处以其
为命根,被他称为无我,称为自由。
这个和佛法所说的完全是两回事。而waichi自己所谓的不生不灭的见性,其实正是佛法
破斥的我见。
这个freeman,总喜欢说身体其实不是我,而它所指的,就是真正的我不是身体,而是
。。。。,佛法称这个为离蕴我邪见。
正确的是,无论是身体之内也好,还是身体之外也好,都没有任...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这段话既违大乘经,也不合道理。有大乘经的依据嘛?
依大乘楞伽经,佛是在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成佛。未来佛弥勒,现在是在欲界天的兜率
天。
菩萨若留无色界惑,就应生于无色界,而不是人间。若说菩萨可以随愿往生,则八地以
上已断三界烦恼,仅剩无明住地烦恼,也不是无色界惑。
d******e
发帖数: 4192
17
SEEU, 你说的名词是下面的意思吗?
=======================================================================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
智慧,称为十六心。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为佛教最基本之教义。十六行
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之理解与观念。见道,为佛教修
行阶位之一种,意谓「见照四谛真理之修行阶位」。无漏智,即断除欲界、色界、无色
界等三界之烦恼,而证得佛教真理(出世间智)之智慧。现观,即透过禅定,不经语言
文字等概念,而使佛教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的一种认识方法。此类认识方法,于小乘佛
教中,特以四谛作为认识对象,称为「圣谛现观」,亦即次第观三界之四谛:先缘欲界
之「苦谛」而观之,乃生起无漏之「法忍智」,其后又生起「法智」;次缘色界、无色
界之苦而观之,生起「类忍智」、「类智」;准此,集、灭、道等三谛亦各生四智,则
现观四谛,共成十六种智慧。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贤圣品载,此十六心即:
(1)苦法智忍(duhkhe dharm... 阅读全帖
q****a
发帖数: 2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迷惘者往事书》第三章第X节
超越矩阵,真正的扬升
“2012”,不是真正的扬升。
在这临近变革的末尾时刻,各种“光与爱”的演讲和宣传接踵而至,各种灵性的分析、
猜测和假设交织而来。我想,但凡现在关注觉醒信息的朋友,关注“2012”的朋友,都
在不同程度上认同“2012”代表了一次意识上进化,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扬升”。由于
其他关于2012的启蒙宣传中已经造成了这种“扬升”概念的约定俗成,因此在前面章节
的讨论中,本书也继续延用了“扬升”这一称呼。随着“2012”的临近,当前网络上的
各种觉醒信息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冥想”、“脉轮”、“光与爱”、“神圣意识”、
“神圣火焰”开始逐渐闯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中国的互联网“心灵市场”也迅速的被
这些关键词所覆盖了,大有形成一边倒的趋势,使得很多人对于“扬升”的认识仅仅止
步于此。而实际上,“扬升”有两种,一种是在矩阵幻象内发生的,指在幻象中扬升到
其他维度;另一种是真正的扬升——脱离幻象的扬升,确切的说应该是脱离六道轮回、
分段生死的往生。很显然,我们即将经历的“2012同化银河系”事件属于前者,这将是
一次发生在矩阵内部的扬升。所以,并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将如那些“心灵文... 阅读全帖
h***o
发帖数: 425
19

我查了一下,这个有时间引用,不过,还是没说出base咋计算出来的。
你扫描一下吧。
-------------------------------------------------
http://hi.baidu.com/%BA%CD%B9%E2%CD%AC%B3%BE%C4%B3/blog/item/56
二、十七心刹那
南传佛学将一念心的过程分为生、住、灭三刹那,故此三刹那为一“心刹那”,十
七心刹那为一色法之“寿”(略当于细胞的生存时间),其为时极其短暂,在眨眼间即
有几十亿个心识生灭,每个心识刹那还可以再分为生、住、灭三时。一念九心轮凡经十
七心刹那,若按一念约经0.78秒计,十七心刹那最短略经13.26秒。据《清净道论》、
《摄阿毗达摩义论》,十七心刹那为:
1.有分心。
2.有分心起。有分心发动,转向认识活动。
3.五识引发。当于九心轮第二能引发,为“作业意界”(由意根发起作意,令五识
运作)。
4.见心。形成眼等五识。
5.领受(等寻求)。此二为“异熟意界”,即作为异熟果(与生俱来的)的心理反
应。
6.推度。为...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1

相应部22.47:
“有闻之圣弟子断无明而生明。彼人离无明而生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
惟有,不思惟无,不思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 ”
这里的圣弟子,根据下文的内容应该是初果,初果断我见是大家公认的吧?
初果是断无明的
全篇: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一类之沙门、婆罗门,观种种有我之观见,彼等皆观五取蕴,或观其随一。
四 以何为五耶?诸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之法。
观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观受……想……行……识是我,我以识
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有如是观见,谓不离我。
五 诸比丘!又谓不离我者,则有诸根之入,[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
六 诸比丘!有意、有法、有无明界 ,触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之无闻凡夫,思惟我,思
惟此是我。思惟有,思惟无,思惟有色,思惟无色,思惟有想,思惟无想,思惟非想非
非想。
七 诸比丘!亦即于其处住于五根。然则,有闻之圣弟子断无明而生明。彼人离无明而生
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惟有,不思惟无,不思惟有色……无色……有想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是大贪

涅盘贪不到
有贪,连五盖都淡不了。何况涅盘。
断欲界贪
再断色界贪 无色界贪 舍喜 舍乐
才有可能涅盘。
“贪”是针对”受”,在苦受乐受之后。
当我们还要乐受 还要 还要 就是贪
当我们排斥苦受 不要 不要 就是嗔
搞不清楚苦受乐受已发生了,不知它怎么发生,也无法阻止它 等等 都是痴。
为何会有”受”?
六根触六尘,是 无明触 (就是无明,不正思维,阻止不了”我”的介入),就会有”受”
我们随时都六根触六尘,随时都在苦受乐受,随时都在贪爱。
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痴)。
例如
我们吃了美味,有乐受,满足感
若是因为乐受,若是因为这个满足感,所以还要再吃,一口接一口,明天还要来,
就是贪。
贪爱亲情
(如果亲人没有给你乐受,你会贪爱吗? 如果亲情亲人不是我所,会有乐受吗)
贪自己的生
想到活着还有一些乐趣,希望再生
忘了这是色界贪,还是无色界贪,好像是无色界贪
受念处会基于正念,随时念住当下发生的事(触、受、贪爱),随顺观随顺觉,
触是触,”受”是”受”,”受”的升起,”受”消失,贪爱生起,贪爱消失,
升起的因缘为何,消失的因缘为何。当下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P****S
发帖数: 228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
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
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
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
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
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教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
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我们知道,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悟到的不可思议的奇妙境界而建立起
来的。佛涅磐后,无数高僧大德各以自己对佛法的悟解而竞起创宗立派,弘宗演教,化
度有情。这并不是他们有了什么‘发明与创造’,也更不是说他们的悟解比释迦牟尼佛
还高明,而只是把释迦佛在世时言而未尽之话和道理,进行一番充实和精析发挥而已。
这一点,众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否则,佛教就不能成立。释迦佛既觉悟了宇宙
人生最究竟的真理,那还有什么可以发展甚至发明的余地呢?释...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4
唯识宗基本教义
以第四章所述经典为基本依据,玄奘、窥基两代佛学大师创立了既大同于印度唯识学的
基本面貌,又在许多方面迭有创新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基本教义可从四层面去归
纳:其一,以八识为内容的“心识论”;其二,以“识变说”为基础的“唯识无境”论
;其三,以“识体、理体两分”为特色的佛性论;其四,以“转识成智”为归趣的“五
重唯识观”。以下分而论之。
第一节 五位百法
唐代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玄奘所建立的佛教宗派称之为“法相唯识宗”。由于这一缘
故,人们常常以“法相”和“唯识”来总结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法相”
是指世间所有一切存在(包括精神层面的存在和物质层面的事物)的相状。“相”有“
相貌”、“义相”、“体相”等三层含义。“相貌”是指人的感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
各种存在的行状,“义相”是指人的意识能够分别、思维、判断的“相状”,“体相”
是指诸法所具有的本质性的“相状”。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简称为
“五位百法”,玄奘则接受了这一学说。
中土法相唯识宗遵从世亲《百法明门论》而列“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
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8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9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第298经)
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
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
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
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
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
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
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
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
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
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
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分段经文)
无明: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
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
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
.大冥。
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
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
。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
名为生。
老死: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2
bY: 正德,
中阴身这个名称,我们从这个名字的意义就知道说,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后,还没有受新
的果报身之前,所受的一个中间的五阴身,叫中阴身。中阴身他的这个法义,他的内容
,我们要来引用《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这一段。论中这麼
讲,弥勒菩萨这麼开示:
【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
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瑜伽师地论》
卷一)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论文,论文中 弥勒菩萨这麼讲,说「中有」就是指这个中阴,因為
这个中阴身是这一生死后,下一生这个果报身之前的这个五阴身。而「有」的意思就是
三界有,所以称為中有。这个中阴身他是具足诸根的,也就是说他是具足眼、耳、鼻、
舌、身、意这六根都具足的。这个造作恶业者,他所得的中阴身,他是好像这个黑色的
羊一样这麼阴暗;那麼作善业者所得中阴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这样的亮,这样一个
亮的亮度的情况。那麼告诉我们说这个中有,也就是这个中阴身呢,他是随著这个有情
,到底他是属於下一个果报是属於哪一类的,下一个果报是属於哪一类的情况之下,他
的中阴身所出生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3
死者如果在頭七內就己經轉生, 就不會再回來了,也沒有之後的三七,五七,所以不能一
概而論會不會回來.
bY: 正德,
中阴身这个名称,我们从这个名字的意义就知道说,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后,还没有受新
的果报身之前,所受的一个中间的五阴身,叫中阴身。中阴身他的这个法义,他的内容
,我们要来引用《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这一段。论中这麼
讲,弥勒菩萨这麼开示:
【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
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瑜伽师地论》
卷一)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论文,论文中 弥勒菩萨这麼讲,说「中有」就是指这个中阴,因為
这个中阴身是这一生死后,下一生这个果报身之前的这个五阴身。而「有」的意思就是
三界有,所以称為中有。这个中阴身他是具足诸根的,也就是说他是具足眼、耳、鼻、
舌、身、意这六根都具足的。这个造作恶业者,他所得的中阴身,他是好像这个黑色的
羊一样这麼阴暗;那麼作善业者所得中阴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这样的亮,这样一个
亮的亮度的情况。那麼告诉我们说这个中有,也就是这个中阴身呢,他是随著这个...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经的来源
心经的来源
参考 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8%A8%B6%E8%88%AC%E8%8B%
“主要是因为此经为观自在菩萨教导如何修习般若的总持陀罗尼,因其不是由释迦牟尼
佛所说,故不称为经。但是汉译本中,因汉地习惯,重要经典皆被称为经,故被冠上「
经」字。”
有轶事
• "其实这篇文章不是心经,实际上是介绍般若波罗蜜多心法的心得文,不知是
玄奘大师或是其它翻译大师所写的序文。何来不是心经之说? 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说出了实践般若波罗蜜多的好处,如能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后段: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
咒。一本经文的内容会解释自己是什么经文或咒的吗? 内容也完全没有提及,般若波罗
蜜多心法究竟如何实践,故这篇文章应该不是心经。就好比武功心法是会教你此武功的
修练要领跟步骤,但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及,故此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一本心经,而是因
推崇玄奘大师的其它伟大经文著作才故意称之为心经,以虔敬玄奘大师之居功厥伟。"
“《心经》经文...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5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801
转这个作为我的忏悔, 于大家共勉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
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
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
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
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
,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
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
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
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
,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6
「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的话,是否就变為鬼?」
在国人的传统文化裡面,有一部分的人有人死為鬼的观念。例如:在古代《説文解字》
这本书裡面,鬼有「人所归为鬼」这样的意思。因此认為人死后的归趣就是鬼道,这样
的说法是古人对於生死现象的一种观察与推论而得到的结论;但是因為缺乏正确的佛法
知见,也没有办法对於六道轮迴现象有完整的观察,因此便有人死為鬼这种观念的產生
。如果有正确的佛法知见,就会知道有六道轮迴;因此人在捨报之后,依据他的业力与
愿力等力量,就会出生到与他相应的六道之一,而不一定是会出生在鬼道中。有一部分
的鬼道眾生,与人类的生活空间是在一起的,因此有少部分能够与鬼道眾生相应或沟通
的人便能接触到他们。
譬如在《正法念处经》卷16中的开示:「观诸饿鬼,略有二种。何等為二?一者、人中
住。二者、住於饿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则有见者。饿鬼世界者,住於阎浮提下
五百由旬。」因此,人类是有机会可以接触鬼道眾生。但是因為对於鬼道的真实状况,
一般人不容易完全了知,因此就会產生想像与敬畏之心。為了使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瞭解
,我们先要知道,眾生在出生到下一世之前,都要经过一个中间的阶段,叫作「中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中阿含经》97《大因经》已经解释七识住是什么了。增壹阿含39品5经也有解释。此
七识住与唯识学中的第七末那识没有关系。
《中阿含经》大因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复次,阿难!有七识住及二处,云何七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
,是谓∶第一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是谓
∶第二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是谓∶第三识住。复
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是谓∶第四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
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
,是谓∶第五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
游,谓∶无量识处天,是谓∶第六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
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是谓∶第七识住。
增壹阿含39品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349.htm
「彼云何名为七神识住处?
所谓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人及天也。
...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38
在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所开示之许多经典当中,流传最广,而且大家也最有印象的,首推
《心经》这一部简短的经文。 《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是佛陀在
第二转法轮时期,讲述般若无分别智的大品和小品般若诸经六百多卷的浓缩版,短短两
百多字的经文当中,把一切法的根源,法界真相本心之体性,说明得清清楚楚。任何人
想要很快地知道佛陀说法四十年的精华,只要好好从《心经》中去了解这个本心的体性
,就可以事半功倍,在后续佛法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修行中,能够快速而正确地抓到重点
,避免走冤枉路。
在《心经》的各种中文译本中,以唐朝玄奘菩萨的译文,总共两百六十个字,为大家最
熟悉的内容。我们就以这个版本,来说明《心经》中这个法界真相本心的体性。在还没
做详细说明之前,我们必须把这经文的前提叙述一下:整段经文之中完全没有出现「心
」这个字,但是因为这部经的名称为《心经》,因此所叙述的内容都是以这个法界真相
「本心」为对象在说明,这是《心经》的前提。
一、「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经文的一开始, 佛陀就说观自在(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观照到自己的五蕴
,也就是色、受、...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9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0
佛教《心经》中的"心"是什麽心?

在佛教的 释迦牟尼佛所开示之许多经典当中,流传最广,而且大家也最有印象的,首
推《心经》这一部简短的经文。《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是 佛陀
在第二转法轮时期,讲述般若无分别智的大品和小品般若诸经六百多卷的浓缩版,短短
两百多字的经文当中,把一切法的根源,法界真相本心之体性,说明得清清楚楚。任何
人想要很快地知道 佛陀说法四十年的精华,只要好好从《心经》中去了解这个本心的
体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在後续佛法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修行中,能够快速而正确地抓到
重点,避免走冤枉路。
在《心经》的各种中文译本中,以唐朝玄奘菩萨的译文,总共两百六十个字,为大家最
熟悉的内容。我们就以这个版本,来说明《心经》中这个法界真相本心的体性。在还没
做详细说明之前,我们必须把这经文的前提叙述一下:整段经文之中完全没有出现「心
」这个字,但是因为这部经的名称为《心经》,因此所叙述的内容都是以这个法界真相
「本心」为对象在说明,这是《心经》的前提。
一丶「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丶空不异色丶色即是空丶空即是色」
在经文的一开始, 佛陀就说观自在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空与真实不空(一)
觉的法相有四种比较大的义理,第一种义理叫作真实空;真实空的究竟道理,就好
像虚空明镜一样,一切心的境界相和觉相都不可得。为什么说觉相有四种大义呢?这里
所谓的“觉”,觉有本觉、不觉、始觉、随分觉、相似觉和究竟觉等六种不同的觉悟智
慧境界相;“大”则是说,祂是真实、是究竟的。然而什么才是真实究竟的觉悟呢?当
然得要到达究竟佛地才算是真正的觉悟,其他层次的觉悟都还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说
是真正;只有在相对于悟错了实相的凡夫来说的时候,才说找到实相心的人是真正的开
悟,但其实这都还不是究竟。
在这里从众生地心真如的证知,而发起觉悟的不同境界相,来说觉有四种相。为什么要
从众生地开始说起呢?那是因为这个本觉是从众生地到等觉地都一直存在,都是一样的
;虽然觉悟的内涵和层次有所不同,但是心真如的涅槃自性、清净体性并没有差异;所
以从理即佛开始说起,那就是心真如的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真实空的究竟义理就好
像虚空明镜一般。意思是说,本觉的本身犹如空,迥无形色,却又能生万法,犹如明镜
能现一切色像。
所谓犹如虚空,并不是说就是虚空,所以才说“犹如”两个字,而不说是“即是”
虚空。有一些大法师、大...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涅槃
什么叫作涅槃?所谓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说,祂从本
以来没有出生过,未来也不会消灭,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法。涅 槃表示从
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故名“不生”;既然是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灭”,故名
“不灭”;合此不生与不灭的体性,所以涅槃亦名为不生不灭。
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
槃;其中二乘人只能证得前二种涅槃,不证后二种涅槃,菩萨则必须亲证四种涅槃才能
成就佛道。

1.二乘所证两种涅槃

什么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就是成就阿罗汉的法,
缘觉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为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涅槃 的
道路,或是觉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二乘所觉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不一样
的;二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 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什么是二乘的圣人呢?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还有辟支佛,这些就是二乘圣人。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广义沙门之邪教
前面已说明广义沙门中三种层次的正教—正法律乘。然而,广义沙门中除了有正教
之外,还有邪教的存在。什么是广义沙门中的邪教呢?依据前节所举《杂阿含经》卷28
第791经所说,邪法就是地狱、畜生、饿鬼的境界;而邪法的法道就是使人沦堕于三恶
道的教导。换言之,广义沙门的正教是可以使人生天,乃至有机会迈向大乘而获得解脱
,但是邪教则不能使人生天,反而使人向下沉沦而堕于三恶道,完全没有机会迈向大乘
而获得解脱,因此称为邪教。例如,喇嘛教(或称为秘密大乘、密教、坦特罗佛教、藏
传佛教)就是一种邪教。首先从喇嘛教的祭祀供品内容的法式可以作初步的了解。
释印顺在《印度之佛教》一书中描述:
佛世以依教奉行为最胜之供养,佛后亦供以灯明、香、华等而已。密教以崇拜者为
鬼神相,其供品乃有酒、肉。有所谓“五甘露”者,则尿、屎、骨髓、男精、女血也。
更有“五肉”者,则狗肉、牛、马、象及人肉也。以此等为供品而求本尊之呵护,亦可
异矣!1
注1 释印顺,《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新竹),2004 年,页320~321。
不单是佛世之时,依佛教的教理本质而言,确实以依教奉行为最胜的供养。因为佛
陀已经究竟解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学人
众生本来就颠倒,喜欢有境界的神通法门,不喜欢本来就没有境界的智慧法门;
因此当然要将神通加以详细说明。
世俗所谓的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
也属于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
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
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
;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
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
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既然意识是生灭法,依附意识而有的神通当然更是虚妄法。为什么意识是被生的法,
是生灭法,当然要加以探讨,以免被恶知识误导而多走了冤枉路。
佛在《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开示如下:“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
、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经文里说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出生了
眼识,眼识能够分别色尘之青黄赤白之显色;耳根与声尘相接触后出生了耳识,耳识能
...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5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侮蔑佛陀为“鬼神”,佛法为“鬼神之法”的做法,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萧平实又说:“结手印,诵咒是鬼神所说法。”
“手印”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除了萧平实这样的无知的狂徒,谁也不会把“结手印”
当成密宗的特征。看来萧平实连汉传佛教的寺庙都未曾进入过。如果进过寺庙,不会看
不到寺庙中三世佛、八大菩萨等雕塑佛像,如果看到各种雕塑佛像,不会看不到,各种
佛像所结不同手印。萧平实如果长眼睛,不会看不到这个铁的事实。既然“结手印”是
鬼神所传的法,那么显宗佛教的佛像手印也是“鬼神所传”的法了。
又如凡是修定坐禅的人,都依毗卢七法的坐势打坐。在毗卢七法中就有双手结定印之法
。如果“结手印”是鬼神所传之法,那么毗卢七法中也有鬼神之法了?萧平实声称他们
也在习禅打座,肯定是不用毗卢法了,若依毗卢七法而坐,就会有习“鬼神之法”之嫌。
又“密咒”不仅密宗经典有,而且《般若》、《华严》、《阿含》各个经典中都有,如
《般若心经》中说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其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老毒龙金翅鸟等,恶象狮子虎豹
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灵魂出窍
从证严法师种种著作当中,很清楚的显现一件事:证严法师所认为的意识心是常
住不坏心,认为就是佛所说的无余涅槃境界中的真心。然而这个意识心却是有生灭的心
,非是佛所说本来就常住涅槃的第八识。身为出家人的证严法师,理应依照世尊圣言量
如实宣说:“意识是根尘触三法为缘而生的,意识心是生灭法。”但她却反其道而行,
在书中公然的说“意识却是不灭的”,严重违背佛陀的圣言量及理证上的现量。既然违
背世尊所说,依照 佛在四阿含所说:“妄说佛法即是谤佛、谤法”。而谤佛、谤法结
果,是成为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果报极为严重啊!证严法师对此不可不知也!
接下来说明证严法师及一般人所认知的“灵魂、神识”,其实只是中阴身,不是
意识心,更不是佛所说的第八识。这里将分为二种来说明。第一种是濒临死亡,但仍未
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第二种是完成死亡过程而成就中阴身的正理。
首先谈第一种濒临死亡,但仍未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有些人在死亡边缘挣扎
时,会发生灵魂出窍的现象,因此待意识苏醒之后活过来时,将其灵魂出窍过程的种种
体验加以描述,由他人加以记载,汇总成书,而有种种描述濒临死亡经验的书本出现,
得以流传后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截断生死循环之流
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一样,都是从佛菩提道当中细分出来的解脱道,它们修学的方
向跟目标,都是要断除我见进而断除我执,然后证得解脱,出离三界生死。
那什么是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
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
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
阴、识阴这四阴。“我见”就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或四阴之中,有一个常恒不坏
的我这样的见解。我执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分为我执跟我所执,我执就是执著前面
我见当中,所认取的那个常恒不坏的真实我,然后加以执著不舍,这个就是我执;我所
执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对我所有事物的那个执著,这个就是我所执。但是我们如果
进一步的去加以细究的话,我见就是执取物质的色身为真实不坏的我,还有执取意识觉
知心为真实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一般人当然在常识上或者说在经验上能够知道:物
质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坏的,因为都是会坏的、会坏灭的!但是却会执著这意识觉知心
,是能够横贯三世,能够从过去生转生到今生来,今生舍报之后又会转生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要继续跟大家谈五蕴。
五蕴另外一个说法是五阴。为什么有时用“蕴”,有时候用“阴”呢?蕴这个字主
要谈的,指的是说这个五项的内容,其实每一项都是聚集而成;它并不是一个完整不变
的实体,它是聚集而成,并且在聚集之中,会有许多的变化,这个叫作蕴。那之所以用
到阴这个字,阴就是遮盖的意思,这个意思就表示,当我们提到五阴这件事情的时候,
必然指的是说,这个五项内容会在不同的程度上面,遮障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乃至于说
认识我们自己真实的样貌,所以我们说这个是五阴。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用到
说这个是五蕴,这个是五阴,但是就是为了要指出它们的特性的时候,比方说偏于聚集
的特性的时候,我们会说它是五蕴;但是如果偏于遮盖的特性的时候,我们说它是五阴。
那五蕴或五阴呢,我们说它的内容总共有五项,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项内
容。那这五项内容,各位观众您也许觉得:这五项内容,不知道跟我们现在所觉知的这
个状态有没有什么连结?我们也尝试著用举例的方式让大家了解。
比方说,各位观众现在正在看电视节目,正在听我在说法,各位观众在电视机前面
,不管您是正是坐著听,还是站著听,还是怎么样的方式,您必然都可以觉知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德与正义(二)

古代希臘哲学对于「正义」,曾经有不同的定义。例如,「所谓正义,只是强者维护
本身利益的手段」,或者「道德就是弱者用來牵制强者的有力工具」等等不同的說法。
乃至近代英国著名的倫理学家摩尔在二十世纪初受到分析哲学的冲击,以语言分析的方
法主张:善是不可以定义的,善是对于事物的性质的表示,与善的事物本身是不同的,
因为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此无法被分析而定义,是直觉就可以判断的。这就是倫理
学中所谓的直觉論。日本的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描述直觉論:
"关于什么行为是善、什么行为是惡的问题,就像知道火是热的,水是凉的一样,可
以直觉地知道;行为的善惡是行为本身的性质,并不是可以說明的。……直觉論就是以
这种事实为根据的,所以它是最接近事实的学說。而且,不允许用理由來說明行为的善
惡,这在保持道德的威严上是很有效的。"
摩尔所采用的方法本身已经预定其结果,因为以语言分析來看善(good) ,它确实
是一个形容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很单纯而易解。然而问题是:我们为何会就某些事物称
之为善呢?就某些事物称之为惡呢?对于某些严重的事情,例如「无故殺人」,人類普
遍认为是惡的。可是对于...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