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 发帖数: 9656 | 1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3881
作者:谢泳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1-4-6
本站发布时间:2011-4-6 19:52:52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美丽的珠海和诸位交流学术。今天我想谈的是从西南联大的历史
经验试答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来源于去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
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简化为钱学森之问,它的核心内容是:为什么1949年
后中国大学教育中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我想从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来试着回答这个问
题。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前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
,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现在公认这个大学办得比较成功,人们从各种角度寻找原因。
我们找来找去,我想还是要从1949年以前,中国基本的文化制度这个角度,来探索这所
大学的成功,可能是一个比较符合事实的角度。
诸位知道,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缺陷,但大体上和世界
文明主流还是同步的。这个同步的标志就是,那时中国的新闻制度,中国的出版制度和
中国的...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1249 | 2 作者:徐明昆 发布时间:2017-06-25 14:43:39
承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减少科教逆淘汰
先说什么叫逆淘汰:就是把比较好的比较强的淘汰掉了。
优胜劣汰本是生物,公司,民族,国家遵循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文明的进步,
历史上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择优运动,如科举和高考,国家希望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
人才,
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逆淘汰现象。
一.哪里都有逆淘汰
在集权集权和非集权国家发生的已不是原始的优胜劣汰。
如按照原始的优胜劣汰的话,家庭将类似猴群和狮群,实行一夫多妻制,
一部分男性将失去娶妻生子的机会。但这将引起社会不可承受的动乱,所以
现代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有利于保护男性里相对弱势的群体,使优胜劣汰
的过程比较和缓。
比如即使牛顿这样真正的科学大师,也利用职权,封杀另一位科学大师-胡克。
美国总统和官员也会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但那里舆论监督和分权制约较充分,不容易
掩人耳目。
二.集权环境下更容易发生逆淘汰
集权环境下更容易发生逆淘汰的深层原因在于集权难以包容多元化思想,
集权下的人事制度,具有只对上级负责,和不透明的特点。
任命和聘人的实际权力,一般在极少数几个人...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3 阶级固化是国家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开儒 发布时间:2014-01-06 来源:经略 字体: 大 | 中 | 小
当我们窥探美国100多年来走过的路时,我们更多的不应是幸灾乐祸,而应该是自省,
尤其是当我们极力提倡“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警惕愈演愈烈的阶级固化的趋势。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最后倘若只变成阶级压迫,这是历史倒退、文明的衰落。
原标题:“平等”专属美国?从评骆家辉的“美国梦”说起
“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在未满二十岁时从中国来到美国,靠给人家做佣人换取英
文课程。他那时所在的地方距离华盛顿州长的官邸仅仅一英里。但是我的家族花费了一
百年时间才走完这一英里。这是一段只有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旅程。”
这是骆家辉担任华盛顿州长时说的一段话,最近因某些国人的追捧而在微博上流行
来开。作为美国第一位华裔的驻华大使,骆家辉的人生履历注定使他成为华人世界的大
名人。在许多人看来,骆家辉不仅是“美国梦”的杰出代表,更是华夏子孙的骄傲。在
许多国内媒体的眼中,骆家辉的成功不应仅归功于他个人的奋斗,而更应归功于美国社
会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土壤——一个包容性、阶级流动性极... 阅读全帖 |
|
M*u 发帖数: 146 | 4 阶级固化是国家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开儒 发布时间:2014-01-06 来源:经略 字体: 大 | 中 | 小
当我们窥探美国100多年来走过的路时,我们更多的不应是幸灾乐祸,而应该是自省,
尤其是当我们极力提倡“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警惕愈演愈烈的阶级固化的趋势。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最后倘若只变成阶级压迫,这是历史倒退、文明的衰落。
原标题:“平等”专属美国?从评骆家辉的“美国梦”说起
“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在未满二十岁时从中国来到美国,靠给人家做佣人换取英
文课程。他那时所在的地方距离华盛顿州长的官邸仅仅一英里。但是我的家族花费了一
百年时间才走完这一英里。这是一段只有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旅程。”
这是骆家辉担任华盛顿州长时说的一段话,最近因某些国人的追捧而在微博上流行
来开。作为美国第一位华裔的驻华大使,骆家辉的人生履历注定使他成为华人世界的大
名人。在许多人看来,骆家辉不仅是“美国梦”的杰出代表,更是华夏子孙的骄傲。在
许多国内媒体的眼中,骆家辉的成功不应仅归功于他个人的奋斗,而更应归功于美国社
会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土壤——一个包容性、阶级流动性极...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613 | 5 清代满人(包括汉旗人)人口比例不到1%,但是进士比例却高达5.6%。
清代奇怪的翰林构造:
========================
http://202.112.82.59/history/new%20books/17.htm
该书为认识士大夫这个群体在清代的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对于了解清朝政治制度
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清代翰林中包括了规模可观的满族、蒙古和八旗汉军籍成员,总人数达
600人之多,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少数民族高级文官集团和上层知识分子群
体。正是由于这个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存在,使清朝的翰林乃至整个士大夫集团出现
了与历朝历代以汉族翰林为主的士大夫群体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又深刻
地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建设,构成了清朝不同于以往汉族王朝的诸多差别
。 对这样一个由少数民族成员组成的翰林集团作为社会群体进行审视,体现了社会史
研究的特点。而该书的长处,则在于将对社会群体的研究与制度史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
起。 在该书的前三章中,作者为清代满蒙翰林群体作了历史定位,阐述了这一群体的
形成过程。指出,前人阐述明...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798 |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itor (mito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资中筠:枪杆子出政权是中国宪政不兴的根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1 10:48:19 2015, 美东)
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
我真正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常常被周边少数民族打败,
多少次了,真正完全亡于少数民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能说中国从没有亡过
,绝对亡过。还有过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少数民族比汉族好像更强悍,汉族明
明在文化、社会进步、生产力各方面远优于周围的游牧民族,但为何总被打败。有一个
说法说汉族比较文弱,游牧民族比较彪悍,所以打不过人家。
但仔细想会发现这经不起事实考验,因为汉族文韬武略很发达,历代出过很多名将,有
很多著名的战役,是载入史册的,还有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在逐鹿中原
时,各路英雄混战都很英勇,如《三国志》所描写的情况,论谋略还有《孙子兵法》到
诸葛亮,是世界级的。那为何每个朝代站住脚之后反而弱了?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主
要是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详细情况我不清楚。也许去nasa 求职 去交通部 去军队 去中小学求职有标准化考试?
不过我觉得你误解了科举制度的本质。科举制度的本质是一个整体的政府机构核心选拔
机制。就是说最下级的核心官员比如县令可能是科举选拔。但是不包括衙门捕快和打哨
棒的。而这部分拎着哨棒的雇员才是你说的现在意义的公务员 而不是算政府核心官员
。
在美国我想求职警察职位应该需要警官学校毕业学历也许有考试什么的。当时这个术语
专业技能评估。
科举制度的意义和本质在于政府的组建。如果你把所有考试招人都叫做科举制度 那么
我无话可说。
[在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的大作中提到:]
:美国于1883年通过了文官法,并依法成立了文官委员会,全面推行通过考试选拔优秀
人才担任公务员的制度。到目前为止,美国通过考试选任的公务员已超过了公务员的85%
:。通过考试选任的公务人员是一般的事务官,通称为分类人员;不适用考试选任的公
务人员则称为非分类人员。
:上面是网上找的,你来反驳吧。 |
|
t*******y 发帖数: 21396 | 8 海森伯在《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中这样说∶“今天,当人们谈到现代物理学时,首
先就想到原子武器. ……并且都心悦诚服地承认物理学对一般政治形势的影响比以往任
何时期都要大.但是,现代物理学的政治方面真的是它的最重要的方面吗?……·每个
工具都带有用来创造它的那种精神. 因为每个国家和政治集团,不管它的地理位置和文
化传统如何,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关心这种新武器,所以,现代物理学的精神必将渗透到
许多人的心灵之中,并以各种不同方式和老传统联系起来. ”对于某些地区和某种文化
传统,它“将同本地文化的宗教基础和哲学基础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引起全新的
、难以预料的发展”. 现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恰好证实了这个论断.这一过
程是漫长而且充满冲突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传入中国就是一个例证.
1“几何原本”的传入
欧几里得的《九何原本》是意大利传教士耶苏会士利玛窦(155乞-1610)传入中
国的. 利玛窦曾受教于克拉维乌斯(1537-1612,著名数学家,耶苏会士,曾受教皇格
里高里十三世之命,主持了Grcgory历的制订,完成了主要的计算工作). 根据教皇保
罗二世当时向...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10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m***r 发帖数: 798 | 11 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
我真正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常常被周边少数民族打败,
多少次了,真正完全亡于少数民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能说中国从没有亡过
,绝对亡过。还有过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少数民族比汉族好像更强悍,汉族明
明在文化、社会进步、生产力各方面远优于周围的游牧民族,但为何总被打败。有一个
说法说汉族比较文弱,游牧民族比较彪悍,所以打不过人家。
但仔细想会发现这经不起事实考验,因为汉族文韬武略很发达,历代出过很多名将,有
很多著名的战役,是载入史册的,还有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在逐鹿中原
时,各路英雄混战都很英勇,如《三国志》所描写的情况,论谋略还有《孙子兵法》到
诸葛亮,是世界级的。那为何每个朝代站住脚之后反而弱了?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主
要是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谁最有可能谋反?当然是武将,因为天下是打
出来的天下,觉得谁掌握军权谁就可能谋反,所以凡是掌握军权的武将最后的下场往往
不好,皇帝不放心,就要不断地掣肘。所以抗击外侮时,武将在前面打得好好的,越打
胜仗皇帝越不放心,很容易被进谗言、敌人搞反间计,因为皇...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14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t******n 发帖数: 2939 | 15 ☆─────────────────────────────────────☆
Faye2012 (Faye2012) 于 (Thu Jul 18 20:49:15 2013, 美东) 提到:
本文是一位银行的HR写的,他工作了10年,接待了一群到银行实习的实习生,然后观察
他们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像小说,但比我们看过的小说更精彩;像现实,但比我们了
解的现实更残酷。文章来源天涯社区,作者:永乐大帝二世。
文章中的寒门,还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讲述了好几个残酷故事
,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否则我不相信作者有这个水平虚构出来。
大家做好思想准备。这篇文章很长,长得让你读两个小时读不完;这篇文章很真实,真
实的会让一些人对生活产生绝望;这篇文章很现实,现实的会毁掉一些人的梦想;这篇
文章也没有正能量,但有助于我们认清我们的社会。
原文帖子有4.4万字,是几百个帖子汇聚在一起,有人专门整理了一下午,分类,做了
排版,纠正了无数错别字(如果还有错别字,大家忍耐一下,应该不会影响原文意思了
,之前的真不好说)。此文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忍不住放到日志里跟大家分享
---...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16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17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那么,“一个国家的兴衰史
也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在这中间,一个国家官员的读书兴趣和持久力会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前者的。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大凡古代
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入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
,在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同时,为官者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高远者更会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所
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造就、成就了官员,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是持续性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
“刻部稿”(与“讨个小”并列),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雪泥鸿爪。
如果要追寻一下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的解诠:
一、这是官员日常行为方式和士大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古代官员的选拔,依
靠的是入仕制度,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没有若干年寒窗下读书经历的人、没有对儒
家学问有一定造诣的人,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18 就是特别能识别人才的人,祖师爷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入行早、干得好、名气大
。这样的人都有谁?
HR行业,看上去是个新名词,还披了个洋字母外皮,其实看中国历史就知道,这是
中国老祖宗的传统智慧。 特别是在争天下的年代,人力资源的学问,就是决胜的利器
。这决定作用有多重要?看西汉开国就懂,出身武功样样低,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刘邦
,为什么能战胜要什么有什么的项羽?以刘邦自己说,就是赢在人力资源上。项羽连一
个范增都用不好,自己这边,虽然自己啥都不如项羽, 但麾下的人力资源强,什么样
人才都有,形成合力当然就赢。
而在这事上,刘邦麾下,也有两个人物, 堪称这方面的祖师爷,比较有名的一个
就是萧何。那可是刘邦一辈子比亲人还亲的大管家,从来鞍前马后什么都操持,人力资
源这事,更是立了大功劳。如果不是他踩着月亮,位刘邦追回了不世出名将韩信,恐怕
接下来那场战争,刘邦别说建西汉,被项羽团灭也就分分钟的事。
而还有一个不出名的,人力资源贡献绝不亚于萧何:安国侯王陵。
西汉开国功臣,后来也一度出任丞相,但王陵在历史上的名号,却显得十分低调,
甚至当年刘邦闹起义时,还和他闹过不愉快。 这么个人,却在汉初位高...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19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w****n 发帖数: 407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itten (none),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本族的历史概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经济节点中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19 08:54:50 2012, 美东)
本族的历史概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经济节点中之二
妖道无花 2011-3-7 12:59:00
嘿嘿,看来上一个帖子尺度太大了,其实,不要那么敏感嘛。。论坛上比我猛的多
得是,也没人被喀嚓掉。编辑版主们,要心态平和一点哦。俺记得长安射天郎同学在本
版的长篇历史文章也活得好好的嘛。。。你不能这个样子,凡是说点实在话,就给俺们
咔嚓了。。非要上文言文啊。。。对了,还有文盲同学的哲学贴,也一直好好的哦,所
以呢。。。要淡定。
上次说到的,正是春夏秋冬的民族史。我们最关注的,理应是秋天,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热烈的时代,这是最寒冷的时代,这个,是我们的时代。
第四节,秋季模型的建构——西晋崩盘的细节还原
一般来说,国运运转到秋季,都会比较诡异,妖星四起。之前的论述已经讲过,夏
季帝国的崩...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711 | 21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这些孩子我照管了六个月,注意了一年半,觉得他们的群落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人生其实有些规律可循,只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去选择,自己有没有足够能力去分析
自己选择的正确与否,包括楼主自己,经常过了几年后,才发现原来当初就是个小傻瓜
。在没有家庭以及家族的助理完全靠自己选择,除非是上天青睐的那种人,要不然大多
都得让自己错误的思维框架给摔个满头包,甚至头破血流。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
有很多励志故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进行一个平凡的人生,每个人心里都渴望成为
李嘉诚,但是李嘉诚之后,又出了几个李嘉诚呢?生下来,活下去就是生活吧。。如何
活是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轻松简单点,安稳点,保障高点。很多孩子也包括当年的楼主
在学校的时候,觉得心比天高,但是到了社会上摔打几年,有发现这个江山真是铁打的
。社会不是那么好混的,很重要的一点在即将毕业将要选择进行什么工作的时候,真的
需要精心来思虑一段时间,包括我们这些成年的面临跳槽,同样需要认真的去思考。指
导这个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条件,自己的能力,自
己的背景,这里面不能有半点幻想的成分。... 阅读全帖 |
|
o**n 发帖数: 2130 | 22 热衷于科举是费拉民族的显著特征,从历史上来看,没有一个文化发达,科学昌明的国
家是以科举来立国的,而科举本身实际上和博彩的性质一般,通过给人以事先许诺的幻
想,来刺激更多的民众参与赌博。再这种前提下,无论考试名额如何扩大,总是会导致
参与赌博人口的增加和更为激烈和下做的竞争。小黄人是最明显的科举受害者。
科举不会产生科学,工业社会/近代大学教育,本质上都是中世纪行会制度的产物,行
会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产生的荣誉感,促使工匠们精益求精,发展技术。科举的本质
是鼓励人人相斗,世代为敌,唯个人利益。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套路性,衍生出各种短
期的速成的与知识本身无关的行为。依赖于大型团队协作,和长期积累的社会制度/科
学技术也因此而失去了产生的可能。最重的后果就是一切像粗鄙简单的实用主义退化,
造成今天中国的现状。科举通过抽取各个行业中的“贤能之士”的同时,也剥夺了剩余
人员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热衷于钻营“知识”,鄙视劳动伦理。
科举所培养的是“吏”,只适与各行各业打杂,没有任何创造能力。而吏治社会腐败程
度最高。科举作为一种赌博行为,参与者往往把自己家族前途以及婚姻都押在上面,...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23 原创:吾鬼子六 历史研习社 历史研习社 微信号 mingqinghistory
功能介绍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082
作者:鬼子六
审核:喵大大 编排/制图:划船不用桨
官员们的话能信吗?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官员们天生有种不信任感。在朝堂之上的三拜九叩,在公文里的忸
怩媚态,一转身可能就在策划着见不得人的事儿。他们高呼着冠冕堂皇的口号,食君之
禄,担君之忧,手握着的权柄,分分钟可能变成刺向龙座的匕首。
譬如清朝末年,一大批考中进士的人、身居要职的人,明明是这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却调转枪头成了“反体制”的中坚力量。大清亡了,不是亡于溥仪的不作为,而是亡于
当时体制内的人纷纷逃离。
在中央,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绝对不忠于清朝;在地方,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
家宝、江苏巡抚程德全等人主动革命;各省咨议局,普遍地同情或参加革命;就连清朝
辛苦编练出的新军,在高级军官中也有一大批叛清的人……
为何清末的既得利益者要来反清?让我们从几个人说起。
蔡元培的吃里扒外
比如说蔡元培,光绪十八年,25岁的蔡元培经... 阅读全帖 |
|
o**n 发帖数: 2130 |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zin (ozin),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以分数论决定大学录取为什么是错误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28 10:25:02 2018, 美东)
热衷于科举是费拉民族的显著特征,从历史上来看,没有一个文化发达,科学昌明的国
家是以科举来立国的,而科举本身实际上和博彩的性质一般,通过给人以事先许诺的幻
想,来刺激更多的民众参与赌博。再这种前提下,无论考试名额如何扩大,总是会导致
参与赌博人口的增加和更为激烈和下做的竞争。小黄人是最明显的科举受害者。
科举不会产生科学,工业社会/近代大学教育,本质上都是中世纪行会制度的产物,行
会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产生的荣誉感,促使工匠们精益求精,发展技术。科举的本质
是鼓励人人相斗,世代为敌,唯个人利益。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套路性,衍生出各种短
期的速成的与知识本身无关的行为。依赖于大型团队协作,和长期积累的社会制度/科
学技术也因此而失去了产生的可能。最重的后果就是一切像粗鄙简单的实用主义退化,
造成今天中国的现状。科举通过抽取各个行业中的“贤能之... 阅读全帖 |
|
f******7 发帖数: 210 | 25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方式有多种,但延续时间最长以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属科举
制。这一制度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
多年。其主要特点有:公开考试,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
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公开报考。
直至1905年9月2日,大臣袁世凯、张之洞等递呈《请废科举折》,科举最终退出历史舞
台。尽管在废除利弊上存有争议,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正视,那就是废除科举后,新的官
员选拔制度并未跟着建立,结果,在一片空白中,官员的选拔变得更加混乱不堪。中国
现代历史学者钱穆对此有论述。他说:“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
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从历史的视野来看,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正是始于科
举,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
|
w*********n 发帖数: 126 | 26 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作者:孙隆基 ■ 编辑/题图:回廊主人
写这样一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里只能作一个"长时期"的综观,看能否整理出一些头绪
解释中国今日的处境。千年之交是结这种长阶段总帐的恰当时机,公元两千年之初中国
是世界领先,至千年之末中国已沦为"落后国家";这个千年又可分为两半,前五百年中
国领先,后五百年中国逐渐落于西方之后。"五百年风水"是转了,但未来这五百年会否
轮流转,我们拭目以视。
只将中国与近代西方比较,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余味。因此,本文亦注目中国本身的发
展规律并和西亚南亚的发展相呼应,还涉及内亚洲与中国有关的千年动态。至于本文的
比重,是偏重较不为人熟悉的前五百年,近五百年较略。
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公元一千年,正值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咸平三年。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前奏的说法,
不限于内藤湖南一流的日本学者。当代美国的比较历史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
也说:"本书的假设是: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
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
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27 许倬云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
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
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
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做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
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
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时候——通常是
大乱以后,一个新的秩序出现了,各个地区可以重新调节,彼此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
地区之间协调与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网和
新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要把若干互相冲突的地区,重新放在一个系统之内,这个调节
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说,汉代分裂以后,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构起一个南北
之间相互协调的新秩序。汉代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都是靠横向的几条大
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帝国结合为一个整体。汉代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255 | 28 那北朝时期的确非常乱,但正是这种乱,打破了旧的体制,逐渐形成了新的制度,可以
说是中国许多制度的分水岭。
国家制度,两汉及之前的王朝,大多是分封制,不管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基本是小诸
侯国,有自己的军队和官吏任免权,虽说汉武帝削藩,但没有彻底改变这一制度,为以
后的纷争埋下祸根。经过了残酷的南北朝,统治者认识到了这种制度不好,就逐渐改为
中央集权制,但隋唐没有改的彻底,因此还是祸乱不断,宋以后就好多了。
用人选人制度,两汉及之前的王朝,基本是士大夫的继承制,就如同欧洲的贵族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上下层之间严重对立,下层民众对王朝没有归属感,加之“王后将相宁有
种乎”的思想,造成南北朝的造反频发。因为士大夫制度使得下层民众看不到自己能爬
上去的希望,只有造反才有可能。而隋唐后改为科举制度,这就给了下层人爬上高位的
通道,而元朝废科举,重拾士大夫的继承制(蒙古人自己继承,不是两汉的汉人继承制
).因此只存在了98年,当然这里也夹在了民族之争,但清采用元明合制,即满族不鼓励
参加科举,主要用士大夫的贵族继承制,汉人用明朝的科举制,基本算解决了问题,因
此虽是异族,但同汉族朝代一样,维持了200... 阅读全帖 |
|
j*******7 发帖数: 6300 |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历史研究] 李约瑟之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8 15:14:26 2014, 美东)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D%8E%E7%BA%A6%E7%91%9F%E4%B9%8
李约瑟之谜(Needham Thesis)
1954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序言中, 提出
这样的疑问: 在第1 至第15 世纪, 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但欧洲在16 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 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
因素之一, 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
阶段, 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 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1976年,肯尼思·博尔丁
称其为“李约瑟难题”。与李约瑟之谜相似的问题是许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在
14世纪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那些被认作是产生...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0 ZT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1]
1954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序言中, 提出
这样的疑问: 在第1 至第15 世纪, 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但欧洲在16 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 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
因素之一, 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
阶段, 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 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1976年,肯尼思·博尔丁
称其为“李约瑟难题”。与李约瑟之谜相似的问题是许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在
14世纪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那些被认作是产生了18 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
但为什么最终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没有爆发在中国。
李约瑟之谜的研究[2]
[编辑]
辉煌到衰落的难题
中国在历史上曾取得非常辉煌灿烂的成就。到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
和经济进步,已经到达通向爆发全面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大门。可是,曾经的辉煌并没有
带来持续的繁荣,中国这个文明古国长期徘徊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大门之外。当17世纪西
方的进步加快之后,中国却远远落后了... 阅读全帖 |
|
j*******7 发帖数: 6300 | 31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D%8E%E7%BA%A6%E7%91%9F%E4%B9%8
李约瑟之谜(Needham Thesis)
1954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序言中, 提出
这样的疑问: 在第1 至第15 世纪, 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但欧洲在16 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 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
因素之一, 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
阶段, 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 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1976年,肯尼思·博尔丁
称其为“李约瑟难题”。与李约瑟之谜相似的问题是许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在
14世纪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那些被认作是产生了18 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
但为什么最终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没有爆发在中国。
李约瑟之谜的研究[2]
=============
辉煌到衰落的难题
中国在历史上曾取得非常辉煌灿烂的成就。到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
和经济进步,已经到达通向爆发全面... 阅读全帖 |
|
b*****9 发帖数: 8922 | 32 ☆─────────────────────────────────────☆
Msmall (Msmall) 于 (Fri Nov 26 10:16:14 2010, 美东) 提到:
我们知道,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强大兴衰, 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 教育好, 就一定会强大起来. 教育有问题, 就一定会衰落下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它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发达是因为刚开始华盛顿就抛弃帝
王之心, 让美国非常幸运的在政治体制上胜过了世界所有其它国家. 美国的强大主要是
依靠美国这中制度和由此而来的精明政治家. 它在科技方面的领先主要靠的是涌向美国
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那么有一点很清楚, 美国所依赖的这些高科技人
才从整体上讲不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中小教育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放羊"式的教育与中国极其他国家的严格正规教育
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就很容易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容易让学生形
成不愿意吃苦以及不耐心的性格. 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我知道"的理解就是"马马虎虎知
道怎么会事". 学生容易形成...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6800 | 33 通往“丛林”之路
作者:马勇
在甲午战争中,有一个人虽在北洋任职,但没有参加战争;自己虽然没有参加战争,但
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献出生命的人中,却有不少是他的同学或学生,这个人就是严复。他
既在战局中却又在战局外。在局外,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他的愤怒、哀号和呼唤
,来自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在局中,他对中国的失败,北洋的倾覆有深刻的反
省,着力寻找这其中的奥秘,并试图为未来中国搭建一条通道,那就是走进丛林,遵从
丛林法则,彻底放弃王道政治,紧紧抓住霸道政治,用力量去说话,而不是用道德示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人终于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了严复提供的进化论,
此后一百多年,不论中国在政治上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怀疑壮大自身走
上富强,是唯一的凭借和正途。
从西方到东方:严复的困惑与不顺
严复之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能够敏锐地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而且深刻影响此后一百
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是因为他在那之前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里,孜孜不倦地探究西方
走向富强的根源、背景与动力,这为他后来的思想展开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严复生于1854年,至甲午战争爆发,刚刚度过不惑之年。他的出...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34 选举社会的伟大理想:纪念废科举一百年
文 / 王怡 | 2005-11-28 15:13:25 投稿 | 评论
选举社会的伟大理想——纪念废科举一百年
王怡
回顾科举废止一百年,有一个理想必须被提及。这比一切关于科举利弊的争论都更令
人揪心。那就是当初创设科举制的先人,和一百年前力争废黜科举的先人,其实都怀着一
个相同的、出自《礼运》大同篇的理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中国两千余年文
明史上,这个理想一以贯之,就是渴求一个公正、平等和开放的“选举社会”。
在古人的观念里,“选举”就是反对一切世袭制和血统论的官员选拔制度。狭义上,
古文中的“选举”与“科举”相对,指不依赖于标准考试的各种推举荐察之法。广义上,
指包括科举在内的一切选拔制度。如历代史书中的《选举志》、《选举典》等。何怀宏先
生将隋唐以降称之为“选举社会”,彰显一种与“世袭社会”相反的政治构造。用王夫之
的话说,就是“封建废而选举行”。用文革受难者遇罗克的话说,就是“一切经过努力不
能达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这就是科举制的精神。不管后来它如何积弊沉重,如何不合时宜,但1300年的科举,
始终饱含着中国人追求“ |
|
t****u 发帖数: 8614 | 35
问题是几个官儿是靠科举上去的,其中汉人又占几个?网上随便搜搜。
“
元代科举考试,共举行过9次(其间由于伯颜擅权,执意废科,还曾停科两次)。科
举规模,无论就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都和唐、宋相两朝难以相比。元代后期50
多年,科举取士(包括国子监生员会试中选者)共 1200余人,占当时相应时期文职官员
总数的4%。按比例,只相当于唐代和北宋的十分之一强。元行复科举后54年间,可以确
定以科举进身参相者共9人,其进士中官至省部宰臣(包括侍郎)、行省宰相及路总管者
,据目前所知,亦不过六七十人(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
如上所述,元朝科举制度的规模很小,它对有元一代的既定用人格局,没有产生多
大影响。不过,元朝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非考亭(朱熹 --引者)之
学"的作品,被当作"邪说"而毁掉(《金华先生文集》卷26)。此后经明代直到晚清改革
科举制度,以理学科士,维持了将近600年。所以,从元代开始,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
文化史上几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
社,2001年)。
”
注意元朝科举分左右榜,左榜汉人进士根本没啥前 |
|
t*******a 发帖数: 4055 | 36 以县为本,两千多年都没变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季志敏 时间:2017-10-13
12 0 中华文化 字号: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叶县古县衙
山西平遥古城老街俯瞰,平遥县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县衙——内乡县衙
春秋时期楚国最早设县
繁体的“縣”字由“县”和“系”两个偏旁组成。拥有“系”和“悬挂”的意思,其引
申的含义便是“直隶”,这就意味着“县”就是国君直接派官管理的行政区。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统一国家起,夏、商、周三个王朝一
直推行分封制的社会治理模式。所谓分封制,就是天子把天下的土地与人口永远授给自
己的血缘子弟与功臣战将,让他们成为一个个享有高度自治权力的地方诸侯。
分封制的缺点是,时间一长,这些封国之间的血缘亲情、战友之谊越来越疏远,难免会
因利益引起各种纷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国君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也越来
越变得可能。
县,就是国君直接管理地方的产物。
根据《左传》记载,楚国是第一个建县的诸侯国。公元前690年强大的楚文王打败申国
和息国后,不再把新占领区分配给诸侯,而通过建县直隶,实行国君直接委官统... 阅读全帖 |
|
o******e 发帖数: 1761 | 37 26。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古人说,(南北朝)之后就到了隋朝,天下再一次统一。但是隋朝只经历了两个皇帝(
实际上有名号的还蛮多的,但是后头都是傀儡皇帝)就不能再传下去,灭亡了。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隋朝的开国皇帝叫做杨坚,汉族。不过他这个
汉族,well,一直都在北方,真的很难说清楚。当然族谱能看到的部分,血缘来说是纯
粹汉族,祖上能上溯到汉朝的太尉杨震。但是在北方,他爹都被赐姓什么“普六茹”,
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等应该是融合得很厉害了。
杨坚是国家领导人家庭级别的高干出身,长得很奇特(各种史书都这么说),文武双全
非常牛逼。杨坚年纪轻轻,好像是20岁不到就继承父亲爵位称公了。40岁的时候,公元
581年,杨坚废掉北周的皇帝,建立了隋朝。7年之后,公元589年,杨坚派出自己的儿
子杨广,轻松搞定了陈后主叔宝,统一了中国。杨坚是个历史上评价极高的皇帝。他在
位的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主要贡献有:改革行政区划,实现省管县的两级管理;
制订《开皇律》,用法律为多民族统一政权奠定基础;改革民政制度,用外貌画图法(
大索貌阅法)来进行人口普查,使得国家对人力资源的调控...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5629 |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yuanchao (李源潮),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共应该恢复改良过后的科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30 18:46:51 2012, 美东)
清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废除了科举,知识分子没有方向和归属感了。
科举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归宿和认同。
我共如果恢复科举,绝对让海外广大知识分子立刻回国赶考。
当然现代科举不能和古代一样,考的东西要广泛得多。
男女都可以考,洋人也可以考,考好了就发功名,设立国家翰林院,
状元进士啥的都优先进入公务员。
这个东西搞好了,绝对和美帝的民主自由有的一拼。
这是国家的荣誉制度和文明的文官制度,状元进士举人啥的绝对是老中都
羡慕的东西。一下子就凝聚了人心。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尼玛,我一直发现,科举虽然被废除了,但是知识分子的虚荣心一直在寻找寄托,
很多猥琐男猥琐女削减脑袋要做美国大学的faculty,就是个证明,别我扯什么
鸡巴热爱科研,骗小孩啊?放弃公司的高薪,愿意在美国西部苦寒之地做faculty的,
绝对都是传统科举的灵...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i******m 发帖数: 229 | 41 读史最无趣的是什么?就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位历史人物,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评价。一直以来,主流宣传对慈禧的评价,无一例外地说她好奢华,善权谋,顽固守旧,祸国殃民。确实,慈禧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四十多年里,要找出一个人的善恶之迹,易如反掌,但要以某件事来概括她的一生,就需要谨慎了。一个人从青年渐渐成长,迈入中年、老年,思想、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都会发生诸多变化,风华正茂时所作出的考虑与决定,会与古稀之年大不一样。分析历史人物,不仅要有“阶级分析”,还要有性格分析、家庭分析、师承学历分析等等。慈禧一生的每个时期、每个决策,都与她当时的年龄、健康、见识、心情以及谁在她身边等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非“顽固守旧,祸国殃民”可以盖棺论定的。
慈禧当政时,正值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四方云扰幅裂,慈禧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固然要为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负主要责任,但只要客观地对待史料,不难发现,其实在每一次事件初起时,慈禧的判断与决定大体上都是切合实际的,至少不那么糟糕,最后却总经不住耳边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令她陷入惑乱,改变了初衷。总体说,在对内的问题上,慈禧较能坚持自己的定... 阅读全帖 |
|
c***l 发帖数: 2490 | 42 整个科举史上一共出现过多少父子状元呢?可以说是7对,更准确说是9对。具体情况如
下:
唐代有三家4对:
赵蒙(父),赵昌翰(子);
归仁绍(父),归佾(子),归系(子);
归仁泽(父),归黯(子)。
宋代三家3对:
梁颢(父),梁固(子);
张去华(父),张师德(子);
安德裕(父),安守亮(子)。
金代大兴吕家2对:
吕延嗣(祖父),吕忠嗣(父亲),吕造(儿子)。连续三代出状元的整个科举史上仅
此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父子状元在历史上的影响都不大。就唐代来说,相对后世而言,其
科举考试制度不够严格,在探索中,而门阀观念的影响又相当严重,世族地主或相互勾
结,或自相援引,因此父子状元、兄弟状元、祖孙状元、同宗状元、同族状元较之以后
历朝要多,这是特殊社会状况造成的。宋代的3对也都出在初期科举制度还没有正规化
的时候。金代科举是模仿宋朝的,其制度也不够严格。 宋代中期以后,直至明清,制
度日益完善起来,就没有再出现父子状元了。 |
|
N******8 发帖数: 38 | 43 上星期的大选,奥巴马大败罗米泥。今天去CNN网站上看了看投票的人口结构,搞清了
是谁在投奥巴马的票。奥巴马的粉丝包括年轻人,60%的 30岁以下的人;女人,55%;
黑人,93%;穷人,60%收入5万刀以下的人。归纳一下以上的人口特征,谁是奥巴马的
最大支持者?贫困黑少女,接近100%吧!于此相对,谁是罗米泥的支持者?白人老富农
。这些乡下人(发音为乡噢拧--上海话)有智慧,因为年纪大了,有肌肉,像史瓦辛格
(民主党里很少有肌肉男),还有钱。星期二的大选,就是一场白人老富农和贫困黑少
女的高手对决!白人老富农先发一招叫化骨绵掌,贫困黑少女闪身躲过,Scream一声:
“大叔耍流氓啦!” 白人老富农羞愧,无从解释,落荒而逃,找间没人的厕所偷偷地
哭去了。贫困黑少女完胜,但观众们有种好戏刚开场便匆匆谢幕的感觉。
考虑到美国是个47%的人不缴税的国家,贫困黑少女的胜利就不奇怪了。民主,最终以
人数取胜。穷人越多,黑人墨西哥人越多,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奥巴马就越有市场。加州
老墨人口增长飞快,像加州这样朝奥巴马一边倒的州会越来越多。白人老富农的失败不
是一时的,而是永久的。归根到底,民主比的是含精... 阅读全帖 |
|
o*****p 发帖数: 2977 | 44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105/c05test/
毛坦厂是一座僻静的小镇,坐落在中国东部省份安徽,周围是沟壑丛生的山峦。它的主
街道上空荡荡的,一个男人在机动三轮车上打瞌睡,两个老妇扛着锄头朝城外的稻田缓
缓走去。那是去年春天一个星期天上午的11点44分。在鱼塘旁,一排出售食品、茶叶和
书籍的商店无人光顾,就连镇里的神树下也没人许愿;在宽大的树冠下,一柱香在一堆
灰烬上闷烧着。
一分钟后,就在11点45分,寂静被打破了。上万名少年涌出了毛坦厂中学高耸的大门。
其中很多人都穿着同款的黑白两色风衣,上面印着英文口号“I believe it, I can do
it”。现在是午餐时间,而毛坦厂中学是中国最神秘的“备考学校”之一:这是一所
强化记忆的工厂,有2万名学生,人数是该镇的官方人口的四倍。他们不分昼夜地学习
,为俗称“高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做准备。高考每年6月举行,为期
两到三天(取决于不同的省份),相当严酷,是中国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毛坦厂
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高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不被农田和工厂生
活所...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21396 | 45 作者:qiong dzh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43050/answer/393660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儒家对日本影响不大。
不可否认儒家的部分理论在日本得到了传播,但传播的圈子是小的,影响也是小的。
儒学的传播,可以說始于當初派遣唐使,对中国制度的抄袭。日本也搞过“科举”,也
有勇山文继这样从平民做到中等官的,勇山文继的官位从四品下,在幕府时代这相当于
大名的等级了。
但日本儒学没传播开,只停留在京城地区。日本贵族很快发现平民当官是对他们的威胁
,于是通过了世袭制度,官位世袭,学校只为贵族阶级而设。828年去世的勇山文继,
是最后一个靠科举上位的平民,科举制度在日本京城也就存在了几十年时间。此后,儒
学成为公卿贵族把持的学问,更分类固定到专门的家族,有的家族专门讲解五经,有的
家族专门写纪传,有的家族专门研究律令,成为贵族的“家学”。出了京城,就很少有
人了解了。
引进中国制度的时候,佛教也大举向日本传播。佛教拥有大量的经典,决定它的高层需
要有文化的僧侣,这些识字僧侣顺便也学会了儒家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适合当时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人才。考试的内容决定
了大家学习的内容和价值观的培养。自秦统一中国之后,历代皇朝都以维护统一为终极
目标,所以才逐渐开发出为中央集权体制服务的科举制度来选拔各级官员。
只有相对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保证中央对各级官员和辽阔领土的控制。周朝的分封
制和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导致的地方势力崛起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让中央更倾向限制地方势
力而委派更可能受控制的经过忠君思想熏陶和倾向于捍卫科举选拔的官僚机制的官员。
因为稳定的科举选拔体制是形成官僚体系的基础。对于平民出身的人来说最稳定可靠的
上升通道。这个体系对一般官僚比对贵族出身的人意义更重大得多。所以通过这个体系
选拔出来的官僚更可能和这个体制的最后钦定者和维护者—皇帝的利益一致。这样可以
更有效限制靠血统出身而获得地位的地方贵族势力对在位者造成威胁。
所以虽然历经朝代更替,但是科举制能够稳定地传承下来并非偶然。
欧洲更长时间处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冲突,一直没有形成长期的统一皇朝,更多时候是
相对松散的领主制,估计是无法形成对庞大中央帝国进行支撑的类似科举体制的原因。
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因素。例如...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04 | 47 中国人喜欢读书,考试,爬藤,这个文化传统,主要来源于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科举制度下,读书是个性价比非常高的行当。皇帝以下,从县长到总理,都是科举出
身。考的好,升官发财,考的不好,开个私塾,培养未来的官僚,在地方上地位很高。
读书人进京赶考,路上住店吃饭,如果不满意,可以把老板叫来,一个耳光扇过去,老
板都要陪笑脸,因为这些人不久不是自己当官,就是当官的同学,师弟。惹不起。
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都是高级打工仔,和当官有天地之别。学出来,不要说当官的,刁
民有几个钱,都能把你当奴隶使唤。当代中国读书爬藤的性价比,是非常差的。
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还是有些残余,就是中共党校,这些人的地位,和科举时代读
书人的地位非常相似。学的东西,和四书五经有同工异曲之妙。 |
|
w***9 发帖数: 804 | 48 中国不可能搞民主,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君臣父子,没有人人平等的共识,中国只能搞以
皇帝为中心的专制独裁制度。
中国的专制制度,效率高,容易组织力量对付自然和对手的挑战。但是这个制度,有个
社会阶层流动问题。社会阶层固化,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起动乱。
中国刚刚开始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地方官员推荐人才,推荐都是亲朋
好友,效果不是非常好。后来发明了科举。
中国现在没有科举,还在搞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回到汉朝的落后水平,恢复科举刻不容
缓。区块链是恢复现代科举的基础,把人才资料用区块链变成档案。每三年,从区块链
中,筛选出五十名优秀人才,进京由习主席面试。考核及格的人,就是天子门生,直接
委任县长,县委书记。 |
|
l**a 发帖数: 5175 | 49 科举是很好的制度,在欧洲过去是没有的,
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机会出人头地的。
科举制度如果不好的话,在中国历史那么漫长
的封建时代,就不可能被流传下去。
过去的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对于皇帝来说,
就算是外帮入侵的,改朝换代的,都仍然保留科举
制度。说明科举是好的制度,对人是给予公平机会
的唯一方法.
当然现在不算什么了,现在贫富差别更大了,
社会更堕落了。没办法的事情。
读书好没用,读书不好的一样出国,拼爹更重要。 |
|
c*c 发帖数: 2397 | 50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