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日人民报批评地方财政靠卖地做法
相关主题
土地财政挽歌:部分基层政府不卖地没钱发工资zz市民土地使用权到期需高价续地
土地财政挽歌:部分基层政府不卖地没钱发工资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 续期须按房产价格三分之一缴费
财政吃紧地方加大卖地力度 房企或迎拿地高峰疯狂的土地财政盛宴释放重大信号
中国今年卖地破2万亿各地土地财政依赖度:苏州翻倍 杭州合肥南京超50%
中国去年卖地收入 达5200亿同比增七成中国进入房产泡沫时代
【被河蟹了】北京土地财政临近破产 2500亿债务难偿还中国式圈地运动 (转载)
5月300城土地出让金骤降近四成 土地流拍频现专家称90%市委书记反对让农民自己卖地
天涯热帖 鬼城”的“房中术开发商挥金如土抢地 京津沪卖地收入将超4000亿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土地话题: 财政话题: 地方话题: 土地出让话题: 政府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3
发帖数: 179
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土地财政”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模式,其中地方
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相比起土地出让所产生的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
的企业更为重要
20605元/平方米。12月16日,广州市楼面地价再度被刷新。“看来只有中彩票才能
买得起房子了。”听到这个消息,在广州工作多年的王先生感叹。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运行面临复杂局面。一线城市房价高昂的头还没有低下,部
分二、三线城市又出现上涨。不久前,南京、武汉、杭州等地也都出现高价地。为坚决
落实调控措施,国土资源部12月19日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
势。
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外,不少人认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在于有些地方为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推升房价。更有舆
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不除,房价下不来。
该怎样认识“土地财政”?梳理“土地财政”的来龙去脉,厘清利弊,寻求治本之
策,不仅关系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关系如何防范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如
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
1.土地出让金收入逐年增多
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今年土地出让金已破千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由于土
地供应量约为过去两年的总和,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2万亿元。
近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不断提升。资
料显示,2001年—2003年, 全国土地出让金达9100多亿元, 约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
政收入的35%;2004年,收入近6000亿元。2009年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
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在有些县市, 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50%,
有些甚至占80%以上。
“‘土地财政’是个俗称,一般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
持地方财政支出。”中国土地学会副会长黄小虎说,实际上,土地出让后,地方政府还
能获取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营业税为主的财政预算收入,这些收入全部归地方支配
。仅此两项就占到地方税收的近四成。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第
二财政”,有的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附着在土地上的收入,还有名目繁多的费。土地从征用、出让到规划建设等环节,
土地管理、房产、财政、水利、交通、人防等部门,都会收取不菲的费用。
“如果算上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会更多。”中
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说,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和政府信用是金融机构看好
的优质抵押品。近年来,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上,地方政府获得的抵押贷款增
长较快。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而
卖地收入是还贷的主要来源。
拍卖槌一落,少则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甚至过百亿元的收入就来了,土地整理一下
,就能到银行换取大量贷款,哪个地方能拒绝这种“快钱”的诱惑?而要加大投资力度
,做大GDP,彰显政绩,恐怕没有比围绕着土地做文章更短的路径了。正是认识到土地
的资本和资产功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走上了以“经营土地”来“经营城市”、“经
营发展”的道路。
2.过度“以地生财” 害处多
在“土地财政”模式下,难免产生高价地进而产生高价房,有悖于国有土地为全民
所有这一基本属性
客观地说,十几年来,“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公共品供给融资难,创
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等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土地财政”为人诟病,不在于地方政府由此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财政收益,而是获
得这一收益的过程不尽合理、公平,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土地财政”所带来的利益联接机制,最为人诟病。“存在多年的‘土地财政’,
事实上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滚动模式,在这一过程中,
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
映坦言。
要维持这一模式,并获取较高收益,就要压低补偿标准征地,再通过拍卖等方式高
价出让。几万元一亩征地,几百万甚至上亿元卖给开发商,征地与卖地之间的巨额利润
,让不少地方以各种形式规避上级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和审批管理,违规违法用地时
有发生,农民“被”上楼现象频频上演,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耕地保护也面临空前压
力。而房地产业是这一模式的下游出口,城市购房者最终为高房价“埋单”。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分析,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下,地方政府不
但是征地的大买家、土地出让的大卖家,还是收支的大账房。当流动性充裕、房地产市
场向好时,地方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推升地价和房价;而当楼市出现危机,土地交易冷
清时,地方政府的财政平衡压力就会增大,也能通过构筑政策防护墙,扭转楼市下滑趋
势。“2008年,各地纷纷出台缓交土地出让金等措施扶持开发商,‘救市’风潮席卷南
北就是例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机制像个失去控制的发动机一样,很难停下来。”
他说。
国有土地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如果将土地供应目标定位于地方财政的利益
最大化,将有悖于其基本属性,也有悖于国有即为全民所有这一基本属性。在这种利益
联结机制下,难免产生高价地进而产生高房价,房价不断上涨,就会导致住房不断向富
裕家庭集中,大多数居民家庭获得住房的能力减弱、机会减少。“政府获取土地出让金
及其相关收入的目的应是社会公共服务最大化,在缺少必要制度约束情况下,手段往往
成了目的,损害了社会公平。”叶剑平说。
“土地财政”还造成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不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从近几年情
况看,房地产已成为“吸金场”,甚至一些生产服装、家电的大企业也纷纷转型做起了
开发商。“这不是好现象,毕竟,土地的增值是虚拟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依靠房地产
来实现国富民强。”叶剑平说。
地方政府土地抵押收入的增长,则加大了金融风险。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审计
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
。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
高的达364.77%。“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当行情看涨、土地
出手顺利时,政府可以通过丰厚的土地出让收入归还银行贷款,一旦房价大幅下行,土
地价值必定下降,薄薄的抵押合同书力量究竟有限,银行、财政所承担的风险显而易见
。”叶剑平说。
“土地财政”的收取和使用还严重透支未来收益。黄小虎说,各用途出让的土地达
40年、70年不等,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时,按照年限累计的地租做了一次性收取并用于
当期支出,虽然短时间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实质上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益,势必损害
子孙后代的利益,相当于“寅吃卯粮”。
“土地财政”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卖完,后
续的财政开支就得不到保证。“城市化进程还有20年左右就会达到70%的平稳期,‘土
地财政’之路只能是短期选择,绝非长久之计。”邹晓云说。
3.“土地财政”怎么改
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规范土地征收行为、用好土地出让金收入
地方政府也有苦衷。一位沿海城市的官员告诉记者,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
设、农村土地整理等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规模,钱从哪里来?现实情况是,仅靠
税收远远不够。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找到了困扰多年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正确思路。但
没能很好地解决省级以下各级财政的关系问题,更关键的是,在现实运行中,财权与事
权相顺应的原则没能有效坚持。地方税体系没有成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
康说。
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
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上下波动。而1994年以来,省、市
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增加集中度,财力逐步向省、市集中。
“土地是地方政府拥有的最大资产,面对‘钱少事多’的现实难题,‘土地财政’
逐步成为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王小映说。
“‘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的税权分配会更加合理,搞建设项目、
抬高地价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将逐步消除,地方对‘土地财政’的
依赖将逐步减小。”贾康说,“这两年财政部代理地方发行债券来弥补地方预算收支差
是个好办法。虽然每年仅2000亿元,但是可以置换和替代地方隐性负债,减少其以地生
财的冲动。”
有专家指出,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自然就应由政府来获得相应的土地收入,
关键在于用好这笔钱,规范土地征收行为,减少整个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因素。
为加强土地出让金的管理,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将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地方预算,但仍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严格
执行这一政策。今年4月,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有11个市的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
入管理不规范,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
去年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五个部委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将土地出让收
入全额缴入地方国库,支出则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
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邹晓云说,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房产税也是一个增加地方稳定财源的选择。不少
国家也有“土地财政”,但不是靠卖地,而是靠征收不动产税来实现。在房屋持有环节
征税,既能给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源,也能抑制住宅投机。
只要可以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并向市场高价供地,地方政府就很难放弃对建设用
地征用的垄断权。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加速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
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是征地制度改革大方向。”叶剑平说,
国家已提出,除公益事业以外,要减少征用农民土地,当前,要加快从法律上界定“公
共利益”,同时还要打破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格局,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让
地方政府逐步从土地经营者的角色中淡出,成为纯粹的管理者,而不是主导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土地财政”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谁能占领未来战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如果我们还在纠
结于房地产是不是支柱产业,还在算计着土地出让等相关收入所带来的“财务自由”,
还在追求着眼前的GDP和显化的政绩,就有可能错过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复兴的宝贵机遇。
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相比起土地出让所产生的种种
“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城市化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为
了什么?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了!
本报记者 于猛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开发商挥金如土抢地 京津沪卖地收入将超4000亿中国去年卖地收入 达5200亿同比增七成
2010年中国卖地收入2.7万亿 增幅超70%【被河蟹了】北京土地财政临近破产 2500亿债务难偿还
审计署查15万亿土地出让金 不少官员晚上睡不着觉5月300城土地出让金骤降近四成 土地流拍频现
国务院: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天涯热帖 鬼城”的“房中术
土地财政挽歌:部分基层政府不卖地没钱发工资zz市民土地使用权到期需高价续地
土地财政挽歌:部分基层政府不卖地没钱发工资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 续期须按房产价格三分之一缴费
财政吃紧地方加大卖地力度 房企或迎拿地高峰疯狂的土地财政盛宴释放重大信号
中国今年卖地破2万亿各地土地财政依赖度:苏州翻倍 杭州合肥南京超50%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土地话题: 财政话题: 地方话题: 土地出让话题: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