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发帖数: 8594 | 1 科举在西方的借鉴和完善
就考试而言,欧洲的考试制度经过了600多年的演变才得以逐步完善。根据可考证的史
料记录,在西方,最早的口试出现在1219年,正值中国的南宋(1127~1279)时期。我
在这里提醒一下,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到了成熟期。西方最早的书面考试是在1702年
,也许更值得提醒的是,西方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学术能力,与仕途没有直接关系。至于
西方世界专门通过考试来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安排,时间还要晚一些。法国早一点,始
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1年,德国大约在1800年,英国和美国还要再晚一些。
就可考证的时间而言,虽然法国、德国较早学习中国并开始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但是由
于不稳定和缺乏系统性,对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相比之下,做得更出色的是英国。英
国于19世纪中期以后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系统而卓越,因而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以及
日本等国所仿效。以下我们花点时间先谈谈英国。
16世纪以后的英国逐渐步入鼎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文官制度显然是借
鉴了中国科举的"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但是,英国显然也接受了黑
格尔对中国科举局限性的批评,因此它在中国科举的基...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8594 | 2 西方哲学家对科举的思考和扬弃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西方世界是如何接受中国思想的,是欢迎
?是抵触?如果有批评的话,批评的视角如何体现?从手头相关的史料来看,大体上讲
,当时的欧洲似乎是满腔热情地拥抱中国文化,以至于到了18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学术界
研究中国问题已成了一种风尚。法国尤其如此,据说在当时的法国几乎所有上流社会的
妇女都摇着中国式的折扇,许多人家里的玻璃灯罩上都画着一个对他们来说奇异的中国
人物。汉学是当时的显学,尤以法国为重镇。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耶稣会士通信集
》、《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杂撰》均在法国出版,此三书共同奠定了欧洲汉学的基
础,直接催生出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当中也包括欧洲的洛可可艺术。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欧洲人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的精华,即平等竞争、公开考试
、择优录取的原则后,对中国科举的内容并不热衷。以下让我们来听一听当时西方一些
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是如何评价中国科举制度的。
先听听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评论。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
法兰西思想之王”和“最优秀的诗人”。从他的诗歌和其他作品中,我们不...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8594 | 3 有几点让我很惊讶:
1. 欧洲千百年来实行的都是卖官鬻爵制(所以像培根这样的大人物也必须靠巴结权贵
才能搞到一点官职)。
2. 英国最早学中国搞科举制,居然也才始于1850年左右。
当然,科举制度不是完美的。转帖中有详细的论述。
*****************************************
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 作者: 傅军 时间: 2010-01-27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国科举制度所造就的官僚制,一方面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可资改造的官僚制度的
外在形式,但另一方面,由于官僚只是王权的一个依附和延伸,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从专制制度向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转型。正是在这一点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
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
“东学西渐”与西方的兴盛
“西学东渐”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就不难看
出,在人类文明发展滔滔不绝的长河中,其实“西学东渐”只是近代的事情,历史相对
很短。更早的时候是“东学西渐”,而且这个过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中国曾经是...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8594 | 4 追踪古代中国影响西方的传送带
邓嗣禹的《中国科举制度在西方的影响》一文对中国科举于西方的影响有较为系统的论
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尤其是传教士,是东学西渐的播种机
和传送带。“我开始研究旧社会时对教士充满偏见,我结束这一研究时对他们充满敬意
。”这是法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L'AncienRé
gimeetlaRévolution)一书中的感言。这句话或许也适用于东学西渐。
意大利著名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4年多来
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他于1299年写完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
·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该书的拉丁文版于1320年出版,在欧洲广为流传。
书中所描述的中国的太平、富庶和昌盛,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实际的效果却点燃了西方
人的东方之梦。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科利思(MauriceCollis,1889~1973)认为《
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
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04 | 5 习近平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中国梦。中国人的梦想,几千年来都是“洞房花
烛夜,金榜题名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一百年多年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恢复现
代科举制度。
有人说高考是现代科举制度,完全不懂科举的实质。高考的状元,只是到好学校当学生
。现代科举制度,应该是公务员全国统一考试,进士要由习主席亲自面试,确定状元,
榜眼,探花。是天子门生,马上委任县长,县委书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恢复现代科举制度的时候了。 |
|
m****5 发帖数: 1131 | 6 武則天主政時,曾首創了由皇帝主持,覆核進士資格的殿試
对照习胖小琳和新宇,古代科举制度真太公平了!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公平的。状元进士哪一个不是
凭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上大官的比
比皆是。比如范仲淹,...
看现在的鞋胖,小零,新鱼,榴园,他们凭的啥子?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漢代選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
举制,由各級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逐渐出现地方官員徇私,所荐者不實的现象。三國時代,
魏文帝時,陈群創立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由中央
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
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現象。
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
」。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举。在整個隋朝的三十
八年內,總共舉行了四至五次科... 阅读全帖 |
|
m****5 发帖数: 1131 | 7 武則天主政時,曾首創了由皇帝主持,覆核進士資格的殿試
对照习胖小琳,古代科举制度真太公平了!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公平的。状元进士哪一个不是
凭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上大官的比
比皆是。比如范仲淹,...
看现在的鞋胖,小零,榴园,他们凭的啥子?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漢代選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
举制,由各級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逐渐出现地方官員徇私,所荐者不實的现象。三國時代,
魏文帝時,陈群創立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由中央
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
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現象。
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
」。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举。在整個隋朝的三十
八年內,總共舉行了四至五次科考,總共取秀...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8 http://www.edu.cn/20050921/3152914.shtml
废除“科举制度”百年祭
夏俊芳
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了已在中华大地上推进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至今已整整百
年。千年古制,一朝改废。1905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废科举,立新学
”,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百年之后的今天,热望中国国土,随处可闻教
改之声随处可见教改之变。在传统教育与拿来主义的争执不休中,笔者认为只有正确的回
顾历史、立足本土,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制订蓝图。解析传统,反思当下,承前启后,势
在必行……
科举制度: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三千多年前,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成型期的周代至中国文化成熟期的先秦,孔子诞生的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展、文明水平已超越西方,秦汉唐宋明清各朝代继承孔孟之道,追
求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和谐、安祥、宁和。所谓:礼、义、道、德。人生宗旨是“格物致
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都是研究物理、农学知识、
修养人格与扶养家庭的原则,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后两项上升到“治理国家、兼爱
天下”宏伟理想,也就是“达则兼顾天下”,进入 |
|
发帖数: 1 | 9 天朝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都不再分裂,原来是跟科举制度有直接关系的,科举考试也是
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持续的时间很长,而且考试制度到后期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
公平,严谨作弊,尽量给来自全国的考生公平的机会,这一点相当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维护一个政府皇室的统治,也是跟科举考试的
形式有关,科举对于同一的作用有两点。
1、不同民族的人,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成为达官贵人,大权
在握,参与朝政,为百姓做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个有效的人生跳板。
这个跳板给予大家希望,所以不需要打破统一的形式,不需要分裂之后另立山头,想要
权利,只要凭借努力和才华去争取就可以了。
2、在科举考试之前,要先读书,有条件的就去上一些培训班和学校,有一些老夫子教
书,识字和做文章,没条件的也可以自己寒窗苦读,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一样
可以拥有知识,那么重点来了,大家看的是什么内容的书呢,是宣扬儒学的,儒家的《
四书五经》,本身讲究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正是维护统一的基本思想教育。 |
|
x****o 发帖数: 29677 | 10 科举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汉代举孝廉,但是地方门阀世家统治,什么颍川荀氏,三吴陆氏,荆州蔡氏,都是这
汉代后九品中正,彻底把世家门阀固化,结果就是国家四分五裂,两晋南北朝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把平民提上来当官,瓦解世家门阀,地方做主的变成了乡绅地主
,官府靠着乡绅地主维持地方统治,同时给予这些乡绅地主通过科举做官的权利,光耀
门楣,虽然有寒门,但是能科举的家境大部分是中农小康以上。这样中央集权更稳固 |
|
w*****p 发帖数: 432 | 11 应该尽快恢复科举制度,让底层的有能力的人才得到上升通道
现在中国统治阶层实行内部保荐制度,结合中国人认为亲的民族性,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能力的人都被排挤。
高考算是中国现在唯一算公平的选拔体制,最终结果是让老百姓可以上大学,但是高考
制度和古代先进的科举制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后者可以通过公平的竞争做上宰相,大
学士,各地的巡抚,县官。然而现在当官的都是些什么人?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就
是那些屁股。 |
|
b****r 发帖数: 2555 | 12 ☆─────────────────────────────────────☆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于 (Sat Aug 20 23:13:37 2011, 美东) 提到:
隋唐以前一直采用举荐官员的制度和世袭的制度。一些白衣之士,有些才华,就采用写诗博名的方式以求得到公主等人的举荐。初唐以后诗歌的没落,人人都说跟安史之乱有关。有没有可能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有关呢?
☆─────────────────────────────────────☆
Communipig (共产猪) 于 (Sat Aug 20 23:25:15 2011, 美东) 提到:
楼主不知道唐代录取进士就有命题写诗的科目吧?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做这种诗的一个习作。
试帖诗要求五言六联,60个字。
可是祖咏写了20个字也录取了,因为写得好。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Communipig (共产猪) 于 (Sat Aug 20 23:31... 阅读全帖 |
|
m****5 发帖数: 1131 | 13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科举制度真太公平了!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公平的。状元进士哪一个不是
凭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上大官的比
比皆是。比如范仲淹,...
看现在的鞋胖,小零,新鱼,榴园,他们凭的啥子? |
|
s**d 发帖数: 18498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isingChina 讨论区 】
发信人: szbd (小破猫), 信区: RisingChina
标 题: 继往开来:对现代科举制度的思考(兼论民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5 10:55:39 2008), 站内
发信人: particle1 (血仍未冷),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继往开来:对现代科举制度的思考(兼论民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3 22:44:43 2008)
虽然思考很肤浅很混乱,写出来还是写得太多,下面是节选。
美国所谓民主,只是一个阳谋。什么是民主?不管民主来源如何,定义如何,民众理解
的民主就与儒学的大同社会一样,是没有特权阶级,由社会的优秀成员领导全体人民共
同进步。不管选择怎样的形式,根本判据之一是这种形式有没有导致一个封闭的特权阶
级!纵观西方历史,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无论是罗马还是美国,无论是元老院、恺撒
还是议会、总统,形式、宣言种种,结果都是一个:一个封闭的特权阶级统治、压迫国
家和民众。美国选举再花言巧语、如火如荼,选举日耗千金,全凭政治捐款,何人 |
|
m****5 发帖数: 1131 | 15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科举制度真太公平了!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公平的。状元进士哪一个不是
凭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上大官的比
比皆是。比如范仲淹,...
看现在的鞋胖,小零,新鱼,榴园,他们凭的啥子? |
|
p****n 发帖数: 402 | 16 科举制度本身还是先进的,从进士到翰林再进入内阁乃至拜相,快的十几年也就完成了
,今天的公务员有几个能做到?科举就是当时的中国梦,而且是一条相对公平,路径清
晰的成功之路。比现在常青藤入学什么的公平多了。各地氏族乡绅都会为本组弟子举办
公学,保证出身贫寒也能接受教育,也减轻了政府教育的投入
需要进步的是制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不能总背书写八股 |
|
b***y 发帖数: 14281 | 17 这个是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其实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看是个偶发事件。
现代人因为受到近几百年的历史的影响,大部分人先天的有一种资本主义万能,只要鼓
励创兴,技术产业革命就可以无限不断的以指数形式爆炸下去的观念。
其实这真不一定。技术大爆未必是可持续的。很可能技术革命只是在一段时间里面突然
大爆发,然后接着就是漫长的瓶颈期。
西方近几百年其实是正好撞了个狗屎运。如果遇到的是漫长的瓶颈期,那么你再怎么折
腾一万年的资本主义,也很可能看不到什么技术大爆发,反而会把国家越搞越乱。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动态解,其能够成功的前提是无限扩张可以不断持续的假设。
一旦扩张受到限制,那么立刻就是发生社会问题。
科举制度是静态解。其前提假设是社会生产能力已经基本饱和,发展相对迟缓稳定。
这样的社会里,你所谓的科举制度的弊端其实无所谓,因为反正你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大
幅提升社会生产力,下一次工业革命没准还要等一万年。 |
|
l*****d 发帖数: 7963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论初唐诗歌的兴盛与科举制度的未建立之间的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0 23:13:37 2011, 美东)
开科取士,应始于武则天。以前一直采用举荐官员的制度和世袭的制度。一些白衣之士
,有些才华,便采用写诗博名的方式以求得到公主等人的举荐。
初唐诗歌的没落,人人都说跟安史之乱有关。有没有可能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有关呢
? |
|
g****t 发帖数: 31659 | 19 李杜最杰出作品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出现的.
安史之乱之前,唐诗佳作的数目和其后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论初唐诗歌的兴盛与科举制度的未建立之间的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0 23:13:37 2011, 美东)
开科取士,应始于武则天。以前一直采用举荐官员的制度和世袭的制度。一些白衣之士
,有些才华,变采用写诗博名的方式以求得到公主等人的举荐。
初唐诗歌的没落,人人都说跟安史之乱有关。有没有可能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有关呢
? |
|
C********g 发帖数: 9656 | 20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论初唐诗歌的兴盛与科举制度的未建立之间的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0 23:13:37 2011, 美东)
隋唐以前一直采用举荐官员的制度和世袭的制度。一些白衣之士,有些才华,就采用写
诗博名的方式以求得到公主等人的举荐。初唐诗歌的没落,人人都说跟安史之乱有关。
有没有可能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有关呢?
~~~~~~~~~~~~~~~~~~~~~~~~~~~~~~~~~~~~~~~~~~~~~~~~~~~~~~~~~
回了半天,发现楼主自己就不知道自己要说啥。
标题是“初唐诗歌的兴盛”,正文是“初唐诗歌的没落”。 |
|
C********g 发帖数: 9656 | 21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论初唐诗歌的兴盛与科举制度的未建立之间的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0 23:13:37 2011, 美东)
隋唐以前一直采用举荐官员的制度和世袭的制度。一些白衣之士,有些才华,就采用写
诗博名的方式以求得到公主等人的举荐。初唐诗歌的没落,人人都说跟安史之乱有关。
有没有可能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有关呢?
~~~~~~~~~~~~~~~~~~~~~~~~~~~~~~~~~~~~~~~~~~~~~~~~~~~~~~~~~
回了半天,发现楼主自己就不知道自己要说啥。
标题是“初唐诗歌的兴盛”,正文是“初唐诗歌的没落”。 |
|
S*******l 发帖数: 4637 | 22 科举制度曾经是打破门阀制度给寒门上升空间的革命性制度。但是逐渐成为皇权服务的
官僚集团准入制度。进入就成为统治集团一员,所谓人上人。
全国脑力创造力都进入这一个狭窄通道。
大一统体制成就了中华帝国,也抑制了民间活力。再加上地处欧亚大陆东端,远离其他
先进文明文化,交流不畅。技术科学的快速发展是需要互相借鉴交流的。中国兴和持久
得益于地理条件,落后和闭塞也因为地理条件。
简单一例,中国历朝离不开漕运。漕运一出问题,国本动摇。为甚么?一个原因中国一
直没有解决四轮马车转向问题,所以,陆路运输只能靠两轮马车,载重量就上不去,陆
路运输成本也就居高不下,只能单一依靠漕运。
而在西欧,各种族文明竞争交流非常活跃,凯尔特人发明的转向机构早就传遍了欧洲而
让四轮马车成为实用装置。
到马加而尼见乾隆的时候,会惊讶中国马车没有减震机构,皇帝也是靠屁股缓冲。所以
中文讲远途颠簸是literal的描述。 |
|
f****r 发帖数: 5118 | 23 南北榜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
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
定制。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平衡政治关系,
乃至维护国家统一,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科举制度。但是,朝廷政事多被精于理学的南
儒把持,而理事者了了无已,明朝政事逐渐趋向腐败和混乱
其实,在北宋,南北榜就搞得很厉害。北宋名臣寇准,陕西渭南人,正宗北方人士,当
过宰相,当过主考,是个在历史上很正面的人物,但他主考科举,特别不公正,明目张
胆地搞地域歧视。有年,他担任主考,江西萧贯脱颖而出,高居榜首,寇准很不爽,「
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硬是把萧贯的状元拿掉,把山东平度人蔡齐升为第一。这般
事情,按说是应该暗箱操作的,但寇准公开宣扬,逢人就说:我又为中原夺得了一个状
元;词人晏殊,也是江西人,有神童之誉,14岁参加高考,是个少年大学生,宋真宗对
他爱赏有加,特擢其为「同进士」,寇准极力反对,理由很不靠谱,只是一条,晏殊是
「江外人」,也就是他不是北方人,就是王朝的「外人」 |
|
z**********e 发帖数: 22064 |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Joke
标 题: Re: 科举制度的时候,代考会砍头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0 01:14:26 2015, 美东)
他不是代考代的,而是装屄装的。
他本来考秀才、举人都是第一名,而且早就名满天下,所以去北京考会试,认为自己必
中状元。
你牛屄就牛屄吧,别瞎牛屄啊。
他去拜访一个同乡前辈,那人早年中进士,已经是很大的京官。京官一看大名鼎鼎的小
同乡上门拜访,也很高兴,就拿出几道题目让他做。
明清两朝,秀才举人考的都是八股文,进士考的是策论,类似于时政议论文。
他照着命题写文章,写得很好,那京官看了很高兴。
他在北京,也有很多粉丝,出门的时候后面跟着一大帮。
他就把他根据同乡前辈命题写的文章给这些粉丝,说是请他们“指正”,其实就是在牛
屄,在炫耀。
要命的是,那个京官不知道,自己就在这年被皇帝任命为会试主考官(唐伯虎去拜访他
、他给唐题目时还不是),他也没多想,就把自己给唐的题目出在会试上了。
结果可想而知,有人就给举报了,说主考官给唐伯虎漏题。
这可是... 阅读全帖 |
|
h******k 发帖数: 15372 | 25 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话,就象以前中国人坚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样,科举制度
是中国最大的成功。科举保证了中国的统治秩序稳定,在农业社会这是最重要的社会基
础,也是农业社会发达的必要前提。
可惜的是,明朝以后突然发现地球上不只是只有中国这一个国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
|
s******d 发帖数: 9806 | 26 草,你懂不懂?科举选拔理科生?科举制度是用来选拔政治过硬无限忠诚的官员的。这
帮废物可以什么都不用懂,但政治上一定不能出问题,要坚决贯彻皇帝的旨意。你选个
理科生,丫造反了怎么办? |
|
|
发帖数: 1 | 28 楼主你的标题是科举制度最公平,
然后你又说你家孩子上腾有优势,
我没明白 那你到底是支持公平的科举呢,还是学校考虑申请人家庭背景呢。 |
|
f****r 发帖数: 5118 | 29 科举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提供social ladder, 朝为屌毛郎,暮成高富帅。
但实际上,绝大大部分都是江浙南方的考生中举,朝廷上充斥着南方集团的势力,你说
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好,但北方劳苦大众低素质人的利益无人代表,无人关心。
就如米帝永远是共和党里的极右势力把持,没有人搞ObamaCare.
天朝文化永远觉得精英才是社会最该关注的,其实劳苦大众永远是社会最该维稳的地方
。多发一些福利,总比这些人揭竿而起成本低多了。
想想目前天朝高考制度,牢牢限制江苏考生名额,也是一种balance,不过目前的高考制
度就是个摆设,忽悠人而已,考中了还是屌丝,最终还是靠拼爹,但是你无法选择你的
爹,所以更多人拼干爹 |
|
m********8 发帖数: 7463 | 30 其实明朝对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开明的,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可是最后还是造成了某些小团体结党营私,一党独大垄断朝政的局面
现在来看,有木有什么办法改革一下开科取仕的制度,能避免这种情况? |
|
发帖数: 1 | 31 皇帝的敌人不是屁民,而是勋贵。为了对抗勋贵,皇帝就利用科举制度选拔民间人才来
治理国家,形成了文官制度。
文官们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越老越喜欢萝莉,喜欢梨花压海棠。老东西们在孱弱佝偻老
花眼发秃齿危的时候收割了全中国最娇嫩的少女,生下的后代就继承了其老弱病残的基
因。这些老弱病残的官二代们凭借家族的资源继续控制大量资源,继续老牛吃嫩草,继
续把老弱病残基因往下传递,扩散,一代不如一代!
应该立法:结婚应有窗口期,男人20-30岁,女人18-28岁之间才可以结婚生子,窗口之
外非法!违者强制阉割,已生下的子女流放荒野! |
|
m********e 发帖数: 1052 | 32 坚持士族政治可以缓解科举制度的积弊
不过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下,最终还是无解的 |
|
s*****V 发帖数: 21731 | 33 科举制度公平一点,宰相的儿子和百姓的儿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坏处是破坏了世代积累
,消灭了中国的贵族,老子好不容易搞八股文搞个出身,儿子继续去搞,低水平重复。
儿子本来可以去搞搞科学技术。 |
|
w*****h 发帖数: 423 | 34 世家是因为科举制度败坏的?两晋南北朝历史没怎么了解过吧? |
|
m****5 发帖数: 1131 | 35 不管现在场子多大,最关键的是科举制度保证了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
上大官的比比皆是。 |
|
|
N****n 发帖数: 294 | 37 科举制度是中国最大的败笔。几个书生读了几本线装书,会考试,就可以去辅佐皇帝,
治理国家,纸上谈兵。所以中国几百年一轮回,一代不如一代,直到下一个朝代开始,
上千年没有大的进步。
社会制度,组织结构是人类智慧的最大体现。没有好的社会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基
本不可能。 |
|
|
|
|
|
B******n 发帖数: 1920 | 42 转载,不知真假.
据说最伟大的是科举制度.
马镫
油漆
冰激凌
纸币:
中国人于公元8世纪发明了纸币,不过发行机构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
行首先推出了钞票,比中国晚了七百多年。
象棋:
中国人于公元6世纪发明了国际象棋。现代的中国象棋是源于中国,在印度改进后
,又流入中国。而西方到公元7世纪才下国际象棋,比中国晚了一百年左右。
焰火: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焰火。
微型热气球: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微型热气球。最早的微型热气球是用蛋壳制造的。在那个
时期写的《淮南万毕术》一书里提到,借助于燃烧着的引火物,蛋壳可以飞上天空。其
作法是:用一个鸡蛋,去掉蛋黄和蛋清,然后点燃放入其孔中的引火物艾蒿。蛋壳就可
以自行升空飞走。
热气球也有用纸做成的。一位于1939年侨居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名叫彼得·古
拉特的外国人,他曾写书说,他曾目睹过中国人放纸扎热气球的情景。
扑克牌:
公元9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扑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国和西班牙也出现了扑
克牌,比中国晚了五百年左右。中国人于公元969年又发明了纸牌,并用之于游戏。根
据野史记载中国的皇帝和妃嫔由于终日无所事事,... 阅读全帖 |
|
s*****r 发帖数: 11545 | 43 科举制度好是好,让阶级之间有适当交流,缓和阶级矛盾,也相对公平。可是大家都想
着学而优则仕,整天想着当大官做人上人,谁会关心奇技淫巧?
另一个问题就是贵族没落,社会平等固然好,可是没人有钱有闲心研究科学。
有能力有资源的人只对军事政治感兴趣,有能力没资源的人整天疲于奔命,考个奥数就
想着如何生存,就算你是张一堂也只能在连锁店翻肉饼或数钱。 |
|
|
发帖数: 1 | 45 帮助后进民族那是必须的,但是这个帮,要帮在明面上。
比如你是老黑你就加几十分,硬杠子。但你还有你自己的原始成绩。
谁怀疑你是AA上的你就把高考成绩单砸他脸上。
但凡一个老黑考了不错的成绩,就大广播小电视到处宣传,然后跨马
游街。这样十几年下来,老黑就全都老老实实的坐教室里当索男去
了。尼玛,科举制度,是同化文化,种族的不二法宝。 |
|
r*****m 发帖数: 3619 | 46 爱因斯坦,李约瑟两位大师,一个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一个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中国
得出的结论居然是相同的。
科举制度,以应试教育为本,考的东西,全是与社会管理系统的设计无关,与产业升级
无关。
施一公这个晶体,充其量,是大分子大数据时代,对某个蛋白的动态进行一个瞬时摄影
,在一个细胞10万个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中,在一个人体40万亿的细胞的生理功能中,
就是忽略不计的东西。
最要命的是,施一公代表的这一代千人,思维上就是应试,等着蛋白解晶体。他们是从
不提出问题的。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更是做梦。
考试考好了,晶体解好了,施一公就觉得自己符合当官了,在道德上已经考出来了,范
进中举了。
当然在法律管理,在产业SOP,考试还是必须的,交白卷是要批评的,是拿不到工作许
可的。美国对律师,医生,GMP工作车间,都有严格的考试认证。
但是从来没听过谁说自己律师考试考了第一名,就应该当官。也没有听过谁交了白卷,
就要坐牢。张铁生为什么要坐牢呢?他仅仅是站错了队,就被抓了当典型。 |
|
s****n 发帖数: 8912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米国文人治国,难道不证明了我朝科举制度的正确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7 20:42:55 2015, 美东)
尼玛自恨们鼓吹理工是高大上就是个joke
帝制不复,中华不兴啊
赶紧恢复帝制是王道 |
|
c*********d 发帖数: 9770 | 48 杨念群 翻译教学与研究 微信号 fanyiluntan
功能介绍
语言塑造世界,翻译再现人文,语言绽放人性,翻译重塑文明。
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对科举制有非常大的误解。
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科举制被污名化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就
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我们从中学课本里已经耳熟能详的故事:范进多少年
没中举,到了四十岁突然一下子就中举了,之后就变疯了。
给人的感觉,考科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是非常折磨人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折磨人
的过程和漫长的科举应试过程之中,人是逐渐地被摧残,心理逐渐崩溃,到最后达到疯
癫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对科举制的印象。
科举的污名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就是考八股文。
什么叫八股文?把古代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里面若干的词、段落拿出来,然后按照非
常严格的格式写出一篇类似现在所说的作文。这个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而且要经过长期
的训练,读一些经典和著述——主要是朱熹的注释,以这个为核心来进行作文的训练。
当然这个训练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知道科举基本是经过最初的生员考试到秀才,秀才
完了经过不断... 阅读全帖 |
|
j********b 发帖数: 565 | 49
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起,至今已过去一百一十年。在过去的百年中,经过革命与
现代化思潮的洗礼,“科举”在人们头脑中一直是帝制腐朽的象征,科举被废既是发动
革命的理由,也是清朝崩亡的前兆,更屡被嘲讽成古代教育制度失败的一个负面标本。
科举制似乎不值得大家花时间加以认真关注,它充其量只能作为批判的对象,甚至直接
沦落为一个衰落王朝推行弱智教育的符号。
如今,这种不正常的状态终于有所改变了,史学界开始认真检讨过去的评价,希
望从全新的角度对科举制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科举制仅仅是一场考试?
为什么要对科举制进行重新定位呢?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科举制向来就是一个经常被妖魔化的名词,一
谈到科举,人们脑子里几乎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滑稽故事。
范进这个人穷年累月地应试,人到中年突然中举,听到消息后一激动晕厥过去,还得靠
老丈人一大嘴巴把他扇个半醒,从此就开始变得不正常,这就是一名典型科举考生的猥
琐形象,也喻示着广大科举士子的共同命运。在我们的头脑里,科举只能造就一帮死背
经书教条,毫无实践能力的读书人。我记得《范进中举》一度收入了中学课本,作为必
读范文。在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作者: 张鸣
清廷1905年废科举,在具体落地之前,动静挺大。人们早就传说,科举要废,于是赶末
班车的人呜呜泱泱的。但科举真的废了,大体波澜不惊。只有极少数落后地区,出现过
秀才抗议的现象。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莫理循很兴奋,觉得连一个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制
度被废除,都能这样,可见中国今后的改革,将十分顺利。
然而,后来的新政改革,并不顺利,革命发生了。革命断送了清王朝,也断送了清廷的
新政改革。后来的中外史家,将中国的辛亥革命,视为“托克维尔假说”的最好例证:
一个传统王朝,改革更容易引发革命。而具体到当年的中国,最大的败笔,就是因为新
政废科举。
综合史家之言,科举之废,导致王朝垮台,原因有二。其一,科举不仅是上升的阶梯,
还是王朝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一旦这个纽带断了,王朝出现危机,士子们就不帮忙了。
其二,科举之废,导致大批士人失业,投奔革命。
没错,科举是王朝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众多读书人,通过进士、举人、生员,以及生员
之外的众多参加过考试但没有考上的芸芸众生,构成了一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就是
引导士子归心朝廷热心功名的那个彀,即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那个彀
。说成是纽带... 阅读全帖 |
|